2013届山东省乐陵市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上传人:sofeeling205 文档编号:337848 上传时间:2019-07-09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339.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3届山东省乐陵市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2013届山东省乐陵市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2013届山东省乐陵市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2013届山东省乐陵市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2013届山东省乐陵市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3届山东省乐陵市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 10月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下面是关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过程的图示 ,按照世界市场形成发展的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 是开辟新航路时期,是世界市场雏形开始出现的标志( 15、 16世纪)殖民手段是暴力手段残酷掠夺 ; 是殖民扩张时期,是世界市场的拓展时期 ( 17、 18世纪)殖民手段是三角贸易; 是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标志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 19世纪中后期)殖民手段凭工业优势以炮舰开路行不平等贸易; 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标志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19世纪末 20世纪初),殖民手段是资本输出瓜分世界。正

2、确答案:为 C项。 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点评:本考点在高考中频繁出现,各种题型都有所涉及 ,是高考的重点内容。从命题角度看,工业革命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是近几年命题热点,也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下列图中五条曲线反映了 18401956 年间我国五种经济形态的发展变化情况,其中表述不正确的是 A经济形态 在中国近代虽然逐渐解体但始终占据主导 地位 B经济形态 对近代中国起到了 “破坏 ”和 “建设 ”双重作用 C经济形态 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 D经济形态 最能反映近代中国发展的主流 答案: D 民族资本主义 “在夹缝中求生存 ”, “夹缝 ”指的是 外国资本主义

3、本国封建主义 四大家族官僚资本 国民政府 B C D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民族资本主义在发展的过程中受到上述四种势力的压迫和剥削,所以说在夹缝中生存。 考点:民族资本主义 点评:试题中规中矩,要求学生对教材知识有熟练的掌握。也可以反弹琵琶:民族资本主义 “在夹缝中求生存 ”,下列不属于 “夹缝 ”的是:( D) A外国资本主义 B本国封建主义 C四大家族官僚资本 D小农经济 鸦片战争以后至新中国成立前,先进的中国人为了实现富国之梦兴办实业,试图以经济振兴实现民族独立,结果都失败了。这一现象说明了 A实现民族独立是发展近代化的前提 B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先天不

4、足 C封建专制统治是近代化的主要障碍 D思想解放是开始近代化的先决条件 答案: A 试题分析:材料所述的是近代中国人掀起的 “实业救国 ”浪潮,其失败说明只有获得民族独立,才能真正实现国家的富强,即实现民族独立是发展近代化的前提。 考点:影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 点评:本题属于由现象得出认识,要求认真分析材料,找出符合题意的认识。 中国读书人历来 “耻于言商,耻于言利 ”,而清末 “状元实业家 ”张謇却放弃仕途,投身于近代工商业。这里反映出的观念意识是( ) A实业救国 B工商皆本 C重利轻义 D重农轻商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为 2008年文综天津第 17题。这道题中的材料 “耻于

5、言商,耻于言利 ”是指从中国古代以来的 “重农抑商 ”政策,涉及的时间是中国古代社会;清末 “状元企业家 ”这条信息反映出的时间是 19世纪末到 20世纪初,反映的史实是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获得初步发展和进一步发展。读懂了材料的信息,弄清了题目中的时间,就能够把题目与教材中的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和“民族资本主义短暂的春天 ”等章节对应起来思考,从而回忆起一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原因当中的 “实业救国 ”和 “民主共和 ”两大思潮的影响。从而选出正确答案: A。 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 和发展 点评:弄清题目的时间限制,是解题的第一步。高考试题一般会提供较为明确的时间信

6、息,但也有的题目,时间要素不是显性的,而是包含在题目的题干、材料或材料出处甚至是题目的释文当中。这就要求考生首先必须充分利用题目的表述,运用所学的知识,结合教材,正确提取题目中有效的时间信息,确定这一历史现象的时间位置。 下列关于外资经济、官僚资本和民族资本等经济成分的表述,正确的是( ) 体现了近代经济的半殖民地化 存在着继承关系 客观上都促进了中国近代化 加速了封建自然经济的瓦解 B C D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解题的关键在于第 2句表述,外资,官僚和民族资本虽然产生的时间有先后,且相互之间有影响,但不能说它们存在着继承关系,它们彼此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 考点:近代中国的经济形态

7、点评:本题考查近代中国主要经济形态的相关问题,涉及基本概念和客观影响。意在考查学生对基本历史概念的掌握能力。 有人为简化教材内容,利用公式表示概念间的基本关系,下列表述基本正确的是 小农经济 =农业 + 家庭手工业 资本主义 = 商品经济 +雇佣关系 发昌机器厂 = 地主阶级 + 近代企业 国家垄断 资本主义 = 国家干预 + 垄断资本主义 B C D 答案: D 试题分析:小农经济就是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正确。资本主义采用雇佣劳动关系, 正确。发昌机器厂是民族工业,是民族资产阶级兴办的企业, 错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国家政权控制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企业, 正确。 考点:近代中国经济形态 点评

8、:本题考查基本的历史概念,属于高考最基本的要求。题干中对概念简化成公式,可以突出主要方面,但也可能丢失其他:资本主义不能简单的资本主义 = 商品经济 +雇佣关系加以描述,还包括工厂制度 ,社会制度,价值观念等等。 顺口溜是民间流行的一种口头韵文,承载着时代脉动的气息。以下某地曾流传的顺口溜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踢得好,砸的对,一村一个革委会 ” “深翻二尺五,麦秸能打鼓,深翻三尺三,麦秸做扁担 ” “吃有油,穿有绸,住有楼,还有余钱去旅游 ” “骑着摩托满街跑,乐坏王庄小大嫂,联产计酬发了家,多卖粮食买手表 ” B C. D 答案: B 试题分析: 反映文革时期; 是大跃进时期; 反映是 20

9、 世纪 90 年代以后; 改革开放初期。所以正确答案:为 B项。 考点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 点评:顺口溜是反映时代风貌的比较好的形式,承载着时代脉动的气息。此类问题关键是找出顺口溜中所包含的历史信息,把握其历史背景。 从图中信息看,新中国建立后,旨在变革土地所有制的措施是 :答案: C 试题分析: C项农民申请加入合作社是社会主义改造的结果,土地私有制改为公有制,符合题意。 A、 B、 D三项反映的事件前提都是土地公有制,不符合题意。故正确答案:为 C项。 考点: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 点评:图画题生动灵活,学生易于接受。每幅图的解释是理解问题的关键。变革土地所有制,是从根本上改变土地的所 有制

10、形式一般来说包括公有变私有和私有变公有两种方式。 浩然同学在设计改革开放 30年的历史巨变网页时,设计了 “思想解放的历程 ”、 “开放格局的形成 ”、 “一国两制的成就 ”、 “农村的新变化 ”等几个并列的栏目。如果再增加一个栏目,最合适的应该是 A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 B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C中国举办博螯论坛 D 2010年上海世博会 答案: A 北京大学教授、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研究员王东在中国共产党怎样破解了历史与现实难题一文中指出: “改革开放 20 多年和新中国建立初期头 8 年,都是新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高峰时期、黄金时代。 ”两个时期经济发展快速的共同因素是 正确方针和路线的指导

11、经济体制变革解放了社会生产力 民主政治的发展调动了人民的积极性 对国外先进经验的大力吸收和运用 A B C D 答案: D 试题分析:这两个时期都有正确的方针:改革开放和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都进行了经济体制改革。都发展了民主政治。都学习了国外的先进经验。 考点: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 点评:促进经济发展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正确的方针的指导;适度宽松英明的经济政策 、良好的文化氛围、积极高素质的劳动力、和平稳定的外部环境、国家的优势资源丰富、良好地发展体质等等 下面是中国青年报的特别报道变迁:从 “一五 ”到 “十一五 ”的部分主题词摘要。从 “一五 ”到 “十一五 ”主题词的变化不能反映出

12、 时期 主题词 “一五 ”( 1953-1957) 工业增速、赶英超美 “二五 ”( 1958-1962) 大跃进、大倒退 “六五 ”( 1981-1985) 走向改革开放 “八五 ”( 1991-1995) 小平南巡、改革潮涌 “九五 ”( 1996-2000) 宏观调控、经济软着陆 “十五 ”( 2001-2005) 指令性计划退场、市场配置资源 “十一五 ”( 2006-2010) 改革开放、坚定不移 A.对经济发展规律认识不断深化 B.中国共产党治国方略日益成熟 C.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逐步完善 D.社会主义民主法制进程不断加快 答案: D .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毛泽东在 1957年提出

13、“赶英超美 ”的口号,发动了“大跃进 ”运动; 1978年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提出 “发展是硬道理 ”的主张;进入2l世纪后,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种变化主要是由于 ( ) A适应国际形势由两极向多极化变化的趋势 B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由注重数量到注重质量 C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指导思想不断发生变化 D中国共产党对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不断深入成熟 答案: D 试题分析:毛泽东在 1957年提出 “赶英超美 ”的口号,发动了 “大跃进 ”运动,其实质是犯了 “左 ”倾错误,对社会主义认识不深刻。邓小平提出 “发展是硬道理 ”的主张;和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说明中共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认识

14、不断深入。 考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 点评:以口号切入考查学生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认识,切入点小,考查点深。中共领导的社会主义建设即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也走过不少弯路。但设问改为:这种变化主要反映出?会更好。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农村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 1953年开始的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相比,二者共同之处是: A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与发展 B性质完全相反的两种经济政策 C为消除 “左 ”倾错误而采取的措施 D为了调整生产关系以发展生产力 答案: D 试题分析: 1953年中国是新民主主义社会,还未进入社会主义社会,故 A项错误;十一届 三中全会后在农村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消除 “左

15、”倾错误而采取的措施故 C项不正确;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坚持土地公有制的前提下改变农村农业生产经营方式,解放、调整了生产关系;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是把土地私有制改为公有制,实行农业合作社。故 D项正确。 考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点评:本题为比较型选择题,考查共同点。也可举一反三考查不同点:所有制形式有根本的不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没有改变土地公有制,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是把土地私有制改为公有制。 苏俄(联)政府制定了一系列重要政策,按时间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B C D 答案: B 苏联的工业化和英美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进程相比,不同之处在于 工业化首先从重工业起步 国家在工业化进程中

16、发挥主导作用 工业化影响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 工业化促进了市场经济的发展 A B C D 答案: A 试题分析: A苏联工业化优先发展重工业,而英美则是从轻工业开始,故 正确。苏联的工业化是国家采取行政手段保证多投资多积累,而西方则主要靠私人积累, 故 正确,苏联是社会主义国家,消灭了剥削阶级,所以没有阶级分化,而资本主义国家有,可以算不同; 则是两者的共同 考点: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点评:这类题目最好用排除法来做,只要确定一个错误的结论即可。苏联工业化既有积极方面,也有很大的局限性。本题那它和英美工业化相比较,考查学生对比分析能力。 上个世纪 20年代开始,列宁在苏维埃俄国提出 “新经济政策

17、”,毛泽东在中国提出农民问题,并开创 “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 ”的道路, 30年代罗斯福在美国推行 “新政 ”, 90年代邓小平在中国提出 “社会主义也有市场, ”倡导中国建立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有这些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要相互学习借鉴 B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制度没有优劣之分 C这些历史巨人善于化腐朽为神奇 D “实事求是 ”这一人类智慧的意义是世界性的 答案: D “16世纪以后,世界贸易集中地由地中海逐渐移向大西洋和西北欧, 1890年前后的几十年内世界工业品的集中产地又由西欧慢慢移向其他地区。这两个例子都说明经济力量的转移预示着新大国的兴起。 ”在这两个历史时期,

18、最具有代表性的新大国分别是 A法国 德国 B英国 德国 C美国 德国 D英国 美国 答案: D 试题分析: “16世纪以后 ”和 “1890年前后 ”这两个时间对应两次工业革命,相对应的代表性大国分别是英国和美国。两次工业革命使得新兴国家逐渐崛起,第一次工业革命促使英国崛起,这很好判断。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美国,德国,法国等国也逐渐兴起,根据题意 “1890前后的几十年内世界工业品的集中产地又由西欧慢慢移向其他地区 ”,排除西欧地区,可以判定是美国。正确答案:为C. 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点评:本考点在高考中频繁出现,各种题型都有所涉及 ,是高考的重点内容。从命题角度看,工业 革命

19、对国家发展的推动作用,考察了全球史观。 某论文把巴拿马运河开通、印度向英国出口棉花、华工赴美参与修建铁路、法国向俄国输出资本等作为重要证据。该论文的主题最可能是 A美国经济的崛起 B工业革命在欧洲扩散 C英国 “世界工厂 ”地位的 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 答案: D 试题分析:根据巴拿马运河开通、华工赴美参与修建铁路与 B答案:不符;印度向英国出口棉花、法国向俄国输出资本与 A项不符;法国向俄国输出资本与C无关,而交通的发展、原料、劳力、资本的输出,是推动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因素。 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点评:本题为最佳选择题。考查方式较为灵活,并不单纯考查知识的

20、记忆,需要一定的知识迁移能力。 有史学家认为,新航路开辟以来,以西方为主导的世界体系,又造成了 “全球分裂 ”。这里 “全球分裂 ”主要是指 A政治纷争加剧 B军事对抗升级 C文化差异加大 D贫富差距拉大 答案: D 试题分析:新航路开辟以来形成的世界体系是以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表现为资本主义工业国对亚非拉国家的政治奴役和经济掠夺,造成的最终结果是东方从属于西方,东西方贫富差距拉大,即所谓的 “全球分裂 ”,故 正确答案:为 D项。 考点:本题考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的影响 点评:全球史观是近年高考的考查热点,本题命题体现了高考试题的特点。全球史观的基本观点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

21、体来看待。世界各个地区、各种文明在各自和交互的发展中,逐步打破了孤立、分散状态,逐渐融合成密切联系的全球统一体,这种全球一体化进程是历史发展的客观主导趋势。 15世纪以来世界九强兴衰史指出: “回顾历史,英国是在 500年前开始走出欧洲的;现在,它转了 500年的一个圈,似乎又回到了以前的起点。仔细观察它在当今这个世界上的实际地位,英国确实回到了欧洲,回到了原点。 ”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A英国曾经是世界的领导者 B英国依旧承担着欧洲的实际领导者角色 C英国的世界影响力起伏大 D英国的走出和回归体现了其兴衰的历程 答案: B “大工业在其发源地继续发展的同时,全世界大工业也已经开始发展,它在大陆

22、上出现了。它的历史不再是英国的历史,它的历史已成为西欧的历史了,后来又成为全世界的历史。 ”这句话最能体现现代化具有 A平等性 B扩散性 C延续性 D包容 性 答案: B 试题分析:现代化的实质是工业化,由英国率先进行的工业革命从英国逐渐向其他国家扩散,所以现代化具有扩散性, B正确。 考点:工业革命,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点评:工业革命属于主干知识,是历年高考的热点。例如 2002 全国下列关于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C) A 它开始于英国,18世纪末向外扩展 B一些国家的工业革命主要靠从英国引进技术进行 C它使各国迅速实现工业化 D英国由此成为 “世界工厂 ” 现代化的

23、核心内容是人类社会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大转变。在近代世界到来之前,文明的基调是农业(牧业包括在内),文明的指向是巩固和发展农业社会。然而, 1500 年前后西欧发生的一系列事件却推动了西欧的文明转化,为一种新文明的诞生开辟了道路。这些事件有助于解释为什么现代化起源于西欧。这些构成了现代化准备阶段的历史事件包括: 农奴制解体(摆脱人身的束缚) 文艺复兴(摆脱思想的束缚) 宗教改革(摆脱精神的束缚) 地理大发现 商业精神的扩展 民族国家的形成 A B C D 答案: D 观察下图, 四条曲线代表的是四个国家的世界制造业产值,这四个国家分别是 A中国、美国、英国、德国 B英国、德国、中国、美国 C

24、英国、中国、德国、美国 D中国、英国、美国、德国 答案: D 试题分析:曲线 1 在 19 世纪中叶以前一直处于世界最高水平,但此后一蹶不振,走下坡路,这符合中国近代的发展趋势。曲线 2在 1860年前后产值最高,但在20 世纪前夕被他国超越,符合英国的发展趋势,只要判断出这两个曲线,答案:就一目了然,选 D. 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点评:数学模型是高考题的一大亮点,计量史学也是发展较快的历史分支。本题以曲线为切入点,考查工业革命前后世界主要国家的发展趋势,考查重点突出,方式灵活。 下列图表内容与人类工业化进程有关,左侧是史实陈述,右侧是对陈述的推论。其中这些推论正确的有 史 实

25、 推 论 1英国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从 18世纪的 70%下降到 1841年的 20%。 工业革命加速了英国城市化进程。 2德国的现代化伴随着国家的统一进程。 国家统一为其提供了统一的市场和强有力 的政治保障。 3工业时代初期,许多工厂成为残酷剥削工人的 “血汗工厂 ”。 现代工厂制度是工业革命的负面产物。 4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出现了大企业和垄断资本。 资本主义工业化进程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社会化程度提高。 A 1个 B 2个 C 3个 D 4个 答案: C 试题分析:史时 1,英国农村人口在工业革命后迅速下降,工业革命加速了城市化的进程,推论正确。史时 2,德国的工业化是伴随着国家统一进行的

26、,而统一又促进了德国的工业化,推论正确。史时 3,工厂在给资本家带来丰厚利润的同时,也残酷剥削压榨工人,但现代工厂制度是符合时代发展潮流的,不是工业革命的负面产物。推论错误。史时 4,垄断资本的出现是社会化大生产的产物,推论正确。因此,正确的推论有 3个。 考点:工业革命 点评:本题较为全面的考查了工业革命这一主干知识,覆盖面较广。涉及到英国工业革命对城市化的影响,德国政治统一进程,现代工厂制度和垄断资本。 在近代一些大国先后崛起,对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与下列特色标题所指国家对应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先声夺人称大国 ”、 “手伸五大洲 ”、 “亚洲诸国的梦魇 ”、 “后发制 人称霸世界 ” A法

27、国,俄国,英国,德国 B西班牙、葡萄牙,英国,日本,美国 C英国,俄国,美国,德国 D西班牙、葡萄牙,英国,德国,美国 答案: B 试题分析:新航路开辟后,西班牙和葡萄园先后成为殖民强国; 18世纪后期英国成为 “日不落帝国 ”,明治维新后,日本成为殖民强国;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美国的工业产值跃居世界第一位,所以正确正确。 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点评:大国崛起是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和发展的产物,材料指向明确,答案:较简单。 第二次工业革命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相对于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在生产关系方面最大的特点是:( ) A使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B出现了一系列新兴工业部门 C工

28、厂规模不断扩大 D垄断组织出现并发展 答案: D 试题分析: ABC三项是第二次工业革命从生产力的角度的特点,只有 D项是其生产关系方面最大的特点,所以正确答案:为 D项。 考点:工业革命 点评:对比两次工业革命的不同是考试说明明确要求的,在各版本教材中都是重点知识,设问简单明确。处题目中的答案:外还有以下特点: 1,科学和技术紧密结合 2,在主要资 本主义国家,主要工业部门同时进行。 20世纪 90年代,克林顿上台后实施 “宏观调控,微观自主 ”的经济政策,用他自己的话说 ,“我们将走第三条道路 ”。这里的 “第三条道路 ”是指 A重商主义与自由主义的结合 B完全的自由放任经济政策 C国有化

29、的国家干预经济政策 D自由市场和国家干预相结合的政策 答案: D 试题分析:克林顿上台后实施 “宏观调控、微观自主 ”的经济政策。克林顿政府把平衡预算、消灭赤字、偿还国债作为干预经济的重要目标,通过缩减政府开支、裁减政府雇员、适当增税、鼓励消费等措施,解决了美国经济的赤字问题。克林顿政府加大对公共基础设施、新技术、教育、健康保险和环境保护的投资,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很好地解决了失业问题。其宗旨是反对完全的自由放任,又反对过度的干预。故 D项为正确答案:。 考点:罗斯福新政 点评:考查罗斯福新政这一主干知识。罗斯福新政是历年高考的重点,复习时应从内容,实质,特点,影响等方面加以强 化。 布罗代尔

30、在文明史纲中提到: “计划经济是一门不仅为更早时期苏联的经验展现出来,而且为当代资本主义本身证明的艺术 ”。对这句话最准确的理解是 A计划经济体制并不是社会主义国家所独有 B计划经济体制是各国经济改革的必然选择 C计划经济体制曾在苏联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D政府干预经济的手段曾经并正在发挥作用 答案: D 试题分析:布罗代尔所强调的是当代资本主义对计划经济的利用,也是他的核心观点,因此, D项正确。 考点:国家对经济的大力干预 点评:计划和市场都是发展经济的手段,当代资本主义对此有叫清晰的认识。国家干预经济就是利用国家计划,发挥国家政权在经济发展重的宏观调控作用。而社会主义国家如苏联对此问题,一直

31、僵化,摆脱不了计划经济的窠臼,最终导致苏联解体。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一书中说: “在西方的经济确实是一团糟的同时,苏联正在继续进行经济发展方面的独特实验。虽然 伴有严厉的压制和民众的穷困,但实质上是成功的。 这种前所未有的成就具有国际性的影响,尤其是因为当时种种经济困难正使西方陷于困境 ”。该材料中 “独特实验 ”指的是 A战时共 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有计划经济建设 D赫鲁晓夫改革 答案: C 试题分析:解题的关键在于理解题干中涉及的背景。 “在西方的经济确实是一团糟的同时 ” , “尤其是因为当时种种经济困难正使西方陷于困境 ”。应该是经济大危机的时候,此时苏联已经结束了战时共

32、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正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所以 C正确。 考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点评:本题题干较为隐晦,需要认真分析,找出隐藏的背景知识,考查学生知识迁移能力。 综合题 ( 16分)经济结构和经济体制是学习、研究经济史的重要内容。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国各行业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比例变化示意图 材料二 材料三 请回答: (1)材料一中,英国各行业就业人数比例的这些变化,反映出世界经济发展的什么趋势 (2分 )出现这一趋势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1分 ) (2)据材料二,概括说明近代中国在工业方面出现了怎样的新气象 (2分 )并分析出现这些新气象的主要原因。 (3分 ) (3)据

33、材料三,指出新中国成立后经济体制的两次根本性变化。 (4分 )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出现这些变化 的主要原因。 (4分 ) 答案: (1)趋势: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 (2分 ) 根本原因:两次工业革命的推动。 (1分 ) (2)新气象:使用机器生产的近代洋务企业产生;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出现。 (2分 ) 原因:列强入侵,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引起近代经济结构的变化;西方工业文明的影 响 (或工业革命的推动 );抵抗西方经济侵略的需要。 (3分 ) (3)变化:第一次由私有经济占优势变为公有制经济占绝对优势;计划经济开始形 成。 (2分 ) 第二次由单一公有制变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

34、由计划经济体制转 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分 ) 第一次变化的原因:三大改造的完成;苏联模式 (或斯大林体制 )的影响。 (2分 ) 第二次变化的原因: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的决策;农村和城市体制的改革 不断深入: “十四大 ”以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确立。 (2分。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 试题分析:根据材料一工业和服务业比例不断增大,农业比例逐渐降低,并且根据提示的时间,这与两次工业革命有关。第( 2)问图示汉阳铁厂和开平煤矿是洋务派创办的民用企业,大生纱厂是张謇创办的民族工业。分析这种新气象的原因要从内因、外因两个方面。第( 3)问新中国成立后经济体制的两次 根本性变化:第一次是社

35、会主义改造时期把私有制改为公有制,第二次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土地所有制未改,改变了农村经营方式,解放了农村生产关系。 考点:经济结构和经济体制 点评:本题属于图标图示类材料分析题。解题的关键在于发掘隐含在图表中的信息特别是图表中的文字信息,而这恰恰是学生容易忽略的。有时间可分析背景,有事件可分析内容。 ( 11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9 世纪 30 年代英国制定了新的济贫法,并推行了以 “救济大量贫民、失业者为主要内涵 ”的社会保障措施。但在当时,英国国民充斥着自由放任的自由市 场意识形态,认为 国家不负担救济和帮助贫穷者的责任和义务。英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安排形式也以自愿为主 在

36、 1908年之前,英国始终没有一个由政府管理的公共养老金计划。 资中筠说不尽的大国兴衰 ( 1)据材料一,从 19世纪 30年代至 20世纪初,英国政府在社会保障方面采取的措施有哪些特点?( 3分) 材料二 下面是某中学生设计的历史活动剧一段穿越时空隧道的对话: 马克思:小罗,最近很忙吧。天国也有点乱啊。 罗斯福:噢,为啥? 马克思:因为你啊。列宁跑来说,社会主义大有希望啊。亚当 斯密最近都不来串门了。 罗斯福:哈哈。 马克思:看了你的新政,起先我倒真的心动过,后来开始心忧了,甚至还有点心灰起来。 罗斯福:哦?呵呵。虽然有些工人领袖认为看到了美国从 “USA”变为 “USSA的希望,虽然有的人

37、叫嚷着要实行法西斯,虽然最高法院的确宣布很多新政法令违宪,但是,作为一个国家,我们拒绝了任何彻底的革命计划。为了永远地纠正我们经济制度中的严重缺点,我们依靠的是旧民主秩序的新应用。 ( 2)材料二中马克思说 “心动 ”的真实含义是什么?马克思说 “心忧 ”和 “心灰 ”的真实含义又是什么?罗斯福所说的 “永远地纠正 ”了 “我们经济制度中的 严重缺点 ”能否实现?为什么?( 6分) 材料三 这本书(道德情操论)很长一段时间不引人注意,我觉得它的意义不亚于国富论。他(亚当 斯密)只有两次在国富论和道德情操论里提到看不见的手,一只看不见的手是市场,一只看不见的手是道德。 温家宝 2月 1日在接受英

38、国金融时报专访时说 ( 3)据上述材料,在各国政府解决从 19世纪 30年代以来的诸多社会、经济问题方面, “道德 ”能发挥哪些积极作用?( 2分) 答案:( 1)特点:立法,自愿为主;不完善。(每点 1分,共 3分) ( 2)心动:新政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新政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工人的政治经济权利。(每点 1分,共 2分) 心忧、心灰:新政使美国渡过了经济危机;开创了经济发展新模式;挽救了资本主义制度。(任答 2点,每点 1分,共 2分) 不能。因为罗斯福新政只是局部调整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1分),没有根本变革资本主义制度,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经济危机( 1分)

39、。(若仅答不能,不得分) ( 3)增强政府责任意识(或加强政府干预);加强国际合作(或建立新秩序)。(每点 1分,共 2分) 试题分析:第 1问可在材料中找到, 教简单。第 2问马克思说 “心动 ” 主要从新政中对社会主义的借鉴和对工人的保障等方面进行分析。 “心忧 ”和 “心灰 ”站在社会主义的立场上看到新政摆脱了危机,所以 “心忧 ”和 “心灰 ”。罗斯福所说的“永远地纠正 ”了 “我们经济制度中的严重缺点 ”能否实现?为什么?要从罗斯福新政的实质分析。第 3问所谓道德,同样还是结合新政的积极作用加以分析。 考点:经济结构和经济体制 点评:本题的解答需要结合材料,关键是读懂材料,反映出材料

40、分析题的基本要求。关于罗斯福新政高考中经常会以材料分析题的形式出现,如 06年, 12年山东文综, 12年江苏 单科等。考查一般会涉及罗斯福新政的措施,实质。但和社会主义进行比较是考试的热点,复习时可重点关注。 ( 13分)新中国不同时期的经济政策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点。阅读下列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国某时期的 _工业建设减就分布示意图 材料二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最近苏联方面暴露了他们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的一些缺点和错误,他们走过的弯路,你还想走 过去我们就是鉴于他们的经验教训,少走了一些弯路,现在当然要引以为戒。 1956 年毛泽东论十大关系 材料三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中国全面分析国

41、内外形势、为加快 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 胡锦涛在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十周年高层论坛上的讲话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图中工业成就取得的原因。 (3分 )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毛泽东所说的 “苏联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一些缺点和错误 ”主要指什么 (2分 )毛泽东的论述反映出我党指导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理念是什么 (2分 )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作出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战略决策的必要性。 (2分 )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影响我国经济政策的基本因素有哪些 (4分 ) 答案: (1)正确的方针保障 (“一五 ”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

42、); (1分 )生产关系改革的促进 (三大改造为工业化建设提供了保障; (1分 )借鉴苏联的经验 (苏联的支持和援助、人民建设社会 主义的热情高涨等 ) (1分 ) (2)“缺点和错误 ”: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2分 ) 理念:既要借鉴苏联的经验,又要破除对苏联的迷信;走符合中国国情的道路。(2分 ) (3)国际因素:两极格局解体后,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世贸组织是推动经济全球化重要 力量。 国内:加入世贸组织,是中国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融入世界潮流的必然要求 (2分 (4)党和 政府的决策;基本国情;国际形势的变化等 (4分,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 试题分析:第 1 问根据图表重的建设成就

43、可判断出是一五时期,结合所学知识,原因主要包括正确的方针保障 (“一五 ”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 );生产关系改革的促进 (三大改造为工业化建设提供了保障; (借鉴苏联的经验 (苏联的支持和援助、人民建设社会 主义的热情高涨等 )第 2问苏联建设的缺点教材中有明确的表述,由此的出毛泽东的理念就是吸取苏联的教训,不走歪路。第 3问中国入世的必要性需从国际国内两方面分析。第 4问提炼概括,主要归纳三段材料,材料一党和政府的决策;材 料二基本国情;材料三国际形势的变化等 考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 点评:本题考查点较多,既有对材料的分析归纳,又有对教材知识的灵活运用。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既有成就也有失误,但总体上是向上向前发展的,这反映出当对社会主义建设认识的不断深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