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届山西省山大附中高三10月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上传人:roleaisle130 文档编号:337916 上传时间:2019-07-09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27.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3届山西省山大附中高三10月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2013届山西省山大附中高三10月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2013届山西省山大附中高三10月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2013届山西省山大附中高三10月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2013届山西省山大附中高三10月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3届山西省山大附中高三 10月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春秋时期,赵简子说 “ 克敌者,上大夫受田,下大夫受郡,士田十万,庶人工商遂 ”。这表明春秋时 A地缘政治关系得到空前加强 B世卿世禄的分封关系受到冲击 C郡县制度在法律上得到确立 D王权进一步得到强化 答案: B 试题分析:卿是古代高级官吏的称呼,世卿就是天子或诸侯国君之下的贵族,世世代代、父死子继,连任卿这样的高官;禄是官吏所得的享受财物,世禄就是官吏们世世代代、父死子继,享有所封的土地及其赋税收入,世袭卿位和禄田的制度在古代曾十分盛行。材料的意思是:有军功者可以受到分封,破了世袭制。上大夫可以分封一个县,下大

2、夫分封一个郡,士分封田十万,这样使世卿世禄的分封关系受到冲击。故答案:选择 B项。 考点:本题以春秋时期赵简子的言论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和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 点评: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社 会出现了巨大变革。顺应这一潮流,各国纷纷进行变革,而这些措施都是在一定程度上瓦解了宗法贵族的统治秩序,使新兴地主阶层的地位得以强化,逐渐建立起官僚政治体系。 “17 世纪和 18 世纪初,西方人了解中国的历史、艺术、哲学和政治后,(对这些人文资源)完全入迷了。 ”但到了 “18 世纪末 19 世纪初,欧洲人则对中国的自然资源更感兴趣 ”。导致西方人这种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 A西方国家早期

3、殖民扩张 B西方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的需要 C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需要 D中国人文资源的逐渐落后 答案: B 试题分析: 18世纪 60年代,英国开始工业革命,迫切希望有更多的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所以对中国的自然资源更感兴趣。 18世纪末 19世纪初是工业革命的开端,工业革命引发了资产阶级革命。而自然资源是工业革命必须的生产资料,而且需要的量非常大,欧洲没有这个能源储备,必须要从全世界掠夺生产资料以维持社会化的生产。 考点:本题以不同时期西方对中国不同兴趣的变化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和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 点评:关于工业革命对亚非拉地区的影响,不仅要注意其灾难性,还

4、要注意近几年高考用文明史观和全球史观考查其 客观推动了这些地区的近代化进程。 19世纪,一位到英国旅游的加拿大人面对煤燃烧造成的遮天蔽日的烟雾,感觉到与她家乡那种 “单调的纯净 ”不同,这种舒服的烟雾 “为空气增加了一种可靠性和营养,让你似乎能感觉到肺在咀嚼它 ”。这种感受的产生反映了她 A对英国环境污染的漠不关心 B对化学和医学知识茫然无知 C为本国的空气纯净深感自豪 D为工业文明到来而兴奋不已 答案: D 试题分析:从关键词 “单调的纯净 ”“可靠性和营养 ”可知题目的加拿大人显然对烟雾持欣赏态度,故答案:选择 D项。 考点:本题以一位到英国旅游的加 拿大人对烟雾的评价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

5、生从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和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 点评:关于工业革命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更多的考查其对生态环境的危害,特别是去年中国连续雾霾天气的出现,可能会引起今年高考对此点信息的注意。 这种氛围不可避免地产生了十八世纪占支配地位的观念:科学方法是研究社会活动和自然现象的惟一可行的方法。由于具有自然属性的世界正在被人认识,因此启蒙思想家认为具有社会属性的世界很快也可以用科学的方法去认识,这已成为一种共识。 A科学发展有力推动了启蒙运动 B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C 18世纪近代科学开始兴起 D科学的力量已经被滥用 答案: A 试题分析: 17世纪,自然科学取得了很大的发展,科学家们揭示了许多自然界

6、的奥秘,教会的很多说教不攻自破,人们有了更多的自信。从材料中可以看出,自然科学的发展为启蒙运动提供了理论启迪和思想方法。故答案:选择 A项。 考点:本题以评论启蒙运动与自然科学的关系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和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 点评:关于启蒙运动,除了考查其背景外,还要注意着重把握每位思想家的观点,多用新情境、新材料以选择题的形式进行命题;同时,也可以把其放 在对欧洲人文精神发展的大背景中进行考查。 有学者认为 “(光荣革命)不是一次微不足道的政变,也不是一次以建立 平衡宪法 为归宿的政治妥协,而是议会与国王权力关系史上的决定性转折点 ”。这里 “转折点 ”指的是 A权利

7、法案结束了国王的权力 B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 C议会与国王在国家权力上实现了平衡 D国家权力重心开始由国王转移至议会 答案: D 试题分析:该法案的颁布,确立了议会权力至上的原则,议会是权力的中心,国王权力受到限制,标志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然而不能选 B项,因题干问的是 “转折点 ”指的是什么? AC两项说法错误。故答案:选择 D项。 考点:本题以评论权利法案颁布的意义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和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 点评:关于权利法案,除了考查其意义外,还要注意其内容,近几年高考多把其放在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的过程中用材料题的形式进行考查。 全球通史说: “最初,科学从矿山和

8、工场那里得到的东西要比矿山和工场从科学那里得到的东西多得多。 ”“形势发生了变化,科学不再处于附庸的地位,它已开始改造旧工业,甚至创造全新的工业 ”。 “形势发生变化 ”是在 A 18世纪晚期 B 19世纪末期 C 19世纪前期 D 20世纪中期 答案: B 试题分析:从科学与工厂的相互关系变化来看,科学的重要性增加了,科学不再处于附庸的地位,这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背景。从时间推断来看,故选 B。 考点:本题以全球通史中评论科学与技术发明的关系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和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 点评:与第一次工业革命不同,第二次工业革命显著的特点是很多科学研究成果都应用于生产,科

9、学与技术发明紧密结合。除此之外,还要注意两次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影响。 1931 年,苏联购买了美国机器出口总量的 50%,英国机器出口总量的 70%,世界机器出口总量的 30%。到 1932年,苏联的购买力则占到英国机器出口总量的 90%,世界机器出口总量的 50%。这说明 A西方国家以邻为壑转嫁危机 B苏联利用西方危机发展工业 C苏联对机器需求的增加 D苏联是进口机器的国家 答案: B 试题分析: 1929年开始的世界经济危机席卷西方各国的时候,苏联正处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高潮前期。从材料中可以看出,苏联利用西方大萧条时期,大量进口机器,以发展本国工业。故答案:选

10、择 B项。 考点:本题以大 萧条时期苏联大量进口西方国家机器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和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 点评: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并存:社会主义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都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成果,是人类在探索如何更好地生存和发展时建立的两种不同的社会组织形式,也是两种不同的思想体系的反映。资本主义思想体系认为,私有制、市场经济、自由竞争和政治民主(多党轮流执政)是最自由、公平、有效率的社会,最能提高人们的福利;而社会主义思想体系却看到血淋淋的资本原始积累、资本主义发展初期残酷的阶级差别、阶级斗争,社会不公,两极分化,看到 私有制和社会化大生产的矛盾,因此提出建立生产资料公有、有计

11、划地发展经济,高度发展生产力、按需分配、人民当家做主的共产主义社会,才能消除上述人类社会的弊病。随着社会的发展,除了最基本的原则之外,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也在发生变化,社会主义也发展市场经济,发展包括私有制在内的多种所有制,改革计划经济,总之一切以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为准则;资本主义也引进计划管理、宏观调控,对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进行国家干预。这些都是人类文明的进步。 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多元化的,社会制度也不可能是千篇一律的,一个模式。两种制度互相竞争 ,有利于文明的进步。 1955年丘吉尔指出, “新式武器改变了国际关系。他不仅威胁着像英国这样的小国的生存,而且也威胁着美国和苏联这样的超级大国

12、的生存。他断言,通过一个极具讽刺意味的过程,我们完全有可能达到这样一个历史阶段,安全成为恐怖的健壮的孩子 ”。其观点的核心是 A核均势使世界相对和平 B应该尽力缓和美苏关系 C核武器使美苏关系逐渐缓和 D英国应该大力发展核武器 答案: 试题分析:由于核战争本身的毁灭性,使核武器的拥有国不敢轻易发动战争,所以, “安全成为恐怖的健壮的孩子 ”,故答案:选择 A项。 考点:本题以丘吉尔对国际关系的评论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和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 点评:关于二战后的国际关系,近几年高考命题着重多用新情境、新材料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重大事件,如古巴导弹危机、朝鲜战争等。 美国经济学

13、家西奥多 舒尔茨认为: “小农的经济行为,绝非西方社会一般人心目中那样懒惰、愚昧,或没有理性。事实上,他是一个在传统农业的范畴内,有进取精神并对资源能作最适度运用的人。 ”下列史实能体现这一观点的是 A赫鲁晓夫推行的农业改革 B中国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中国推行人民公社化体制 D苏联开展农业集体化运动 答案: B 试题分析:四个选项都体现了农业政策。 C、 D项都在一定程度存在弊端,影响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A 虽在一定程度上放宽了农业政策,给农民一定的实惠,但是不如中国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更能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故答案:选择 B项。 考点:本题以美国经济学家西奥多 舒尔茨对小农经济的评

14、价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和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 点评:关于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除了把握其含义和影响外,还要注意新中国成立后对农村进行四次生产关系的调整,以及当今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可能都会以材料题的形式进行考查。 有学者认为: “伴随着冷战的结束,最直接、最明显的损失是两个前超级大国建立的联盟体系的消失。 全球失去了对混乱和暴力的威慑,相应的,世界的未来少了一种确定性。 ”对材料观点概括最准确的是 A “冷战 ”结束后新的国际力量对比尚未定型 B美苏联盟体系曾经维护了世界和平 C结束美苏 “冷战 ”不利于国际社会的稳定 D动荡的国际局面需要建立稳定 秩序 答案: A

15、 试题分析:材料显示了冷战结束对世界局势的影响。冷战结束后, “世界的未来少了一种确定性 ”,说明新的国际力量对比尚未定型,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故答案:选择 A项。 考点:本题以对 “冷战 ”结束后国际关系的评论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和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 点评: “冷战 ”结束后,世界格局呈现出 “一超多强 ”的局面,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发展。要注意,至今世界格局的多极化仍然只是一个发展趋势,多极化格局的形成,将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 “历史发展的逻辑可能是极具讽刺意味的:一方面,美国 无法放弃借助苏联解体的历史契机图谋世界霸权的野心;另一方面,美国越是想称霸,越是无法

16、实现称霸的梦想,美国称霸的结果只会加速与其它世界强国实现世界权力均衡的进程。 ”该材料表明 A两极格局结束加快推动了美国霸权主义政策 B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不断加强 C单极世界形成 D美国与世界各强国之间矛盾加剧 答案: B 试题分析:抓住材料中 “美国越是想称霸,越是无法实现称霸的梦想,美国称霸的结果只会加速与其它世界强国实现世界权力均衡的进程 ”的信息。这一关键信息可以说明 B项准确 考点:本题以冷战结束对美国的影响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和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 点评:冷战结束,苏联的消失,使美国成为世界上惟一的超级大国,他们力图领导未来的国际秩序,建立 “美国统治下的和

17、平 ”。但是当今世界没有一个国家赞成美国领导下的世界单极格局:( 1)发展中国家深受旧国际格局之害,认为美国领导下的世界格局是旧格局的翻版;( 2)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反对美国霸权主义的世界格局;( 3)即使是美国的盟国,也不赞同美国领导下的世界格局。而美国自身正面临西欧、日本等国的激烈竞争,高科技领域的某些优势 正在丧失,外贸财政赤字居高不下,加之当代国际事务日益复杂,人类面临诸多公共问题,如粮食危机、能源危机、环境恶化、艾滋病、恐怖主义威胁等,这些问题单靠一个国家是解决不了的,而有待于世界各国共同参与、共同努力。因此,美国尽管实力强大,但借此建立单极格局,形成美国独霸世界的局面是不可能的。其

18、他国际力量正在对美国形成制约。如欧盟由于其经济实力强大(国民生产总值超过美国)而成为直接影响世界经济的一个因素,正力图以整体形象出现于国际舞台,与美国竞争;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的日本提出了走向政治大国的对外战略;目前仍处于经 济困难中的俄罗斯地大物博,自然资源丰富,重工业、军工企业实力雄厚,正力图重振大国雄风;中国近 20年来经济获得快速发展,外交上取得巨大成就;等等。多极化的发展有利于世界的稳定和国际关系的民主化。在多极化的形势下,各极相互制约会产生均衡,而均衡客观上有利于世界的稳定;在当前多极化的趋势下,一两个大国不能随心所欲地控制世界,各国相互制约,谈判和协商已成为大国解决问题和争端的

19、主要手段。 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 1600-2000,中国的奋斗一书中指出: “革命与民国并未带来预期的和平与秩序,民国时期较以前经历更多的痛 苦与失序,它重现了传统上紧随王朝衰亡而来的失序与混乱。 ”这表明 A民国时期的社会重建没有任何成效 B辛亥革命没有带来社会进步 C革命比建国更重要 D相较于推翻旧制而言,建立新制更难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辛亥革命的影响。材料主要表明民国时期革命并未带来和平与秩序,而是失序与混乱。这说明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旧制度,但建立预期的和平与秩序的新制度更难。故答案:选择 D项。 考点:本题以徐中约对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状况的评论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从材料

20、中获取信息的能力和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 点评:关于 辛亥革命的影响,除了要注意其进步性外,近几年高考多考查其局限性,如 2011的记者老农问题、陈独秀新文化运动必然性的问题。 1903年,中国大公报载: “ 宪法不立,则虽其国强盛,终滋危殆之忧,如今之俄土是;宪法苟立,则虽其国狭小,已固雄富之基,如今日之德日是也。若是者,知宪法之与国家诚所谓不可一日或离者。 ”该文的政治主张主要是 A推翻满清统治 B实行君主立宪 C学习德、俄政体 D建立民主共和 答案: B 试题分析:依据材料,从宪法的重要性和德国、日本的政治体制思考,该文的政治主张是实行君主立宪,故答案:选择 C项;材料没有反映 A、 D项

21、内容;从材料中可以看出,该文主张学习德、日而不是俄国,故 C项不正确。 考点:本题以大公报刊登的文章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和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 点评:关于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把握一个方向(向西方学习),三个阶段(器物 -制度 -思想),高考命题经常把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和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政治运动、近代经济结构的变动与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联系在一起进 行考查。 上海师范大学教授萧功秦教授指出 :中国人中的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并不是人权自由的启蒙意识,而是这种为民族生存而激发的以务实地摆脱危机为目标的避害趋利的意识。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中国人最初的觉醒是在外部条件

22、的刺激下出现的 B最初觉醒是指明清启蒙思想 C最初的觉醒的是为了学习西方人权自由思想 D中国世俗理性觉醒较晚 答案: 试题分析:这种 “为民族生存而激发的以务实地摆脱危机为目标的趋利避害意识 ”予以判断。 “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 ”与民族危机有关,故 A正确; “以务实地摆脱危机为目标的趋利避害意识 ”,可以排除 C项; “最初觉醒 ”是指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出 “师夷长技以制夷 ”,故 B项不正确; D项表述错误。 考点:本题以史学家的言论为切入点,旨在考察学生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和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的理解。 点评:关于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把握一个方向(向西方学习),三个阶段(器物 -制度

23、-思想),高考命题经常把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和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政治运动、近代经济结构的变动与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联系在一起进行考查。 王家范在中国历史通论说: “(中国政制 )达臻 文明 一途,实因归功于西周的创制 ,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 共主 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 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 独制 格局泾渭分明。 ”以下对材料的解读不正确的是 A “西周的创制 ”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B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保持 “贵族色彩 ” C “共主 ”指西周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 D “地方分权体制 ”从长远看不利于国家统治 答案: C 试题分析:西周分封的诸侯国,享有在自己的封国内任免官员、

24、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等权力,因此,周王只是名义上的天下共主,并没有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故答案: C项不正确。 考点:本题以王家范对西周政治制度的评价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和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 点评:关于西周的政治制度(宗法制、分封制、礼乐制度),其基本含义和特点多用新情境、新材料以选择题的形式进行考查,还要注意其影响(当时、后世)也以史论文的形式进行考查。 汉书 艺文志中记载了先秦百家学派的起源: “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 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 阴阳家者流,盖出于羲和之官 法家者流,盖出于理官 名家者流,盖出于礼官 墨家者流,盖出于清庙之守 纵横家者流,盖出于行人 之官

25、。 ”这段史料 A是关于先秦诸子起源最真实的记载 B证明先秦各学派的创始人都曾经在政府为官 C说明先秦时期的学术文化曾被贵族垄断 D反映了中国古代的学术思想完全服务于政治 答案: C 试题分析:材料认为先秦百家学派的起源王官,说明先秦时期的学术文化曾被贵族垄断,故答案:选择 C项; B项中 “先秦各学派的创始人 ”不是都曾经在政府为官;材料没有反映了中国古代的学术思想完全服务于政治,故 D 项不正确;汉书是由我国东汉时期的历史学家班固编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不是描述春秋战国时期的一手资料,故 A项不正确。 考点:本题以汉书 艺文志中记载了先秦百家学派的起源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从材料中

26、获取信息的能力和对史料的解读能力。 点评:关于百家争鸣,多用新情境、新材料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不同流派的思想主张。 史载,宋朝湖州农民 “以蚕桑为岁记 ”,严州 “谷食不足,仰给它州,唯蚕桑是务 ”;太湖洞庭山区 “然地方共几百里,多种柑橘桑麻,糊口之物,尽仰商贩 ”;“蜀之茶园,皆民两税地,不殖五谷,唯宜种茶, 颖昌府 ”“城东北门内多蔬圃,俗称香菜门 ”。上述材料最能说明 A农民纷纷放弃农业而去经商 B商品自由流通程度 很高 C以市场为导向的商业性农业发展较快 D农业精耕细作,剩余产品大量商品化 答案: C 试题分析:题干材料反映的主要是经济作物专业化的农业生产活动,一些地区的农户选择农业经

27、济方向,其生产行为是以市场为导向的商业性农业,比较四个选择, C项最适合。 考点:本题以宋朝农业发展的新状况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和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 点评:关于宋朝的农业,不仅要注意农作物的推广和生产工具的改进,还要注意宋朝的土地田亩制度由门阀私有制和国家分配土地制转变为土地自由买卖和契约化,租佃制普遍发展 。 管子 心术载:事督乎法,法出乎权,权出乎道,道与德无间,德出乎人。这段材料 A表明了法与德的基本矛盾 B奠定了法家学派的理论基础 C反映了儒家 “德治 ”的思想 D强调了 “人治 ”的治国理念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材料信息的能力,据材料信息

28、“道与德无间 ”可排除 A项;韩非论证了对各谋私利的人群施以权术法制的必要性并提出切实的方法,由此正式奠定了 “法家 ”的理论基础,据此可排除 B项; C项明显不符合材料;材料体现了 “法出乎权 ”的理念,故选 D项。 考点:本题以管子 心术中的言论为切入点 ,旨在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和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 点评:关于治国理念,诸子百家各有不同:道家主张无为而治,法家主张依法治国,儒家主张用 “仁 ”、 “德 ”治国。 “三百年来,科第之设,草泽(草野的意思)望之起家,簪绂(显贵的意思)望之继世。孤寒失之,其旗馁矣;世禄失之,其族绝矣。 ”唐摭言中这段评论主要揭示科举制的实行 A极大

29、地巩固了唐朝的统治 B促进了社会各阶层的流动 C实现了贵族和平民的平等 D有效加强了中央集权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科举制作用的理解。材料的意思是民百姓指望它发迹,贵族指望它延续家族的荣华富贵。贫寒家族的子弟落第,全家族都会气馁;贵族子弟落第,他家的荣华富贵就止于他这代了。 C表述明显错误, A和 D尽管也属于科举制的作用,但从材料看,其重心在于强调科举制加强了社会各阶层之间的流动性,平民百姓也可以通过科举改变命运,跻身官僚行列。故答案:选择 B项。 考点:本题以唐摭言中对科举制评论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和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 点评: 2012江苏高考用材料题的

30、形式考查科举制其影响, 高考命题的着重点在其发展完善的历程以及其影响,多用新情境、新材料以选择题的形式进行命题;也要注意把科举制作为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变化的其中一个阶段进行考查。 有学者认为 “16至 17世纪的中国,新的经济形态还十分微弱、脆嫩。明朝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先天不足,是有一种时代性的缺陷 是中世纪末期的产物 ”,对此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A “新的经济形态 ”微弱是由于商品经济水平落后 B “先天不足 ”是指思想家的思想缺少必要的社会基础 C “时代性的缺陷 ”是指没有提出符合时代发展趋势的思想学说 D “中世纪末期的产物 ”说明早期启蒙思想受欧洲中世纪思想影响很大 答案: B 试题

31、分析: “新的经济形态 ”是中国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始终处于萌芽状态,故 A项不正确; “时代性的缺陷 ”是中国始终处于封建社会的末期,故 C项不正确;“中世纪末期的产物 ”是指中国封建社会的末期的产物,故 D项不正确。材料意思说明 “明朝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先天不足 ”是 “思想家的思想缺少必要的社会基础 ”,故答案:选择 B项。 考点:本题以对明清时期进步思想的评价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和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 点评:关于明清时期进步思想,着重把握每位思想家的观点,多用新情境、新材料以选择题的形式进行命题;同时,也可以把其放在明清时期整个社会大背景中进行考查。 在古罗马的

32、法律中引用了这样一个案例:在一个公共广场上,一名理发师为一名奴隶理发。有人在附近玩法,不小心用球砸到了理发师,导致他割伤了奴隶的耳朵。依据罗马法,在公共广场理发是错误的,因此,奴隶本人对该事件负责。这表明罗马法 A本质是维护私有制和贵族利益 B保障平民利益,实现社会公平 C有利于调解矛盾,规范行为 D是古代世界最完备的法律 答案: C 试 题分析:本题考察罗马法的内容与作用。题干中 “依据罗马法,在公共场所刮胡子是愚蠢的 ”说明无论奴隶还是奴隶主都得遵循法律的规定。古罗马法律是维护奴隶主统治的工具,但在一定能够程度上调和了奴隶和奴隶主之间的关系,维护了正义, A、 B项错误; D项从材料上没有

33、体现。故答案:选择 C项。 考点:本题以对罗马法中记载的案例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和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 点评:关于罗马法,高考多用新情境、新材料以选择题的形式进行命题,考查罗马法发展历程及其基本原则。 历史学家余英时在研究中国近代历史的过 程中提出了 “转石效应 ” 改革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一经发动,便如危崖转石,非达于平地不止,经济体制改革初见成效之后,浪潮就会冲击到法律和政治领域。依据上述观点,在中国近代史上引发 “转石效应 ”的历史事件是 A戊戌变法 B辛亥革命 C新文化运动 D洋务运动 答案: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材料能力。从材料中 “转石效应 ”可知本题考查四个

34、选项的历史影响, A、 B、 C三项均是政治或文化运动,与材料中 “经济体制改革初见成效之后,浪潮就会冲击到法律和政治领域 ”不符,排除。洋务运动是经济改革,冲击到法律和政治领域,故选 D项。 考点:本题以余英时的 “转石效应 ”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和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 点评:关于洋务运动,近年来高考命题的重点在其推动中国近代化进程方面。另外,洋务运动所创办企业的性质也多以选择题的进行考查。 以下是某同学整理的 “晚清时期翻译西学书籍简表 ”。从表中可以看出,这一时期学习 “西学 ”的趋势是 类别 1860 1899年 1902 1904年 数量 比重 数量 比重 哲

35、学、社会科学 123种 22% 327种 61% 自然科学 162种 29% 112种 21% 应用科学 225种 41% 56种 11% A从侧重科技到侧重人文 B从持续高涨到趋于停滞 C从被动接受到主动追求 D从全盘西化到中西结合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根据翻译书籍简表可以看出,哲学、社会科学的数量与比重明显上升,而自然科学和应用科学呈现明显下降趋势,故答案:选择 A。 考点:本题以 “晚清时期翻译西学书籍简表 ”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对比分析、综合概括能力和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 点评:关于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把握一个方向(向西方学习),三个阶段(器物 -制度 -

36、思想),高 考命题经常把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和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政治运动、近代经济结构的变动与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联系在一起进行考查。 1903年清政府设立商部, “以振兴商务 ”,以官爵顶戴奖励发明创造、鼓励私人投资设厂,制定一系列规章制度和法律保护工商业者的合法权利,出现了“民之投资于实业者若骛 ”的局面。对以上情况认识正确的是 A政府改变了官吏的任用标准 B加强了政府对民间工商业的控制 C官绅开始投资近代新式企业 D经济立法有利于近代经济的发展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清末新政中的经济政策。根据题干信息分析,材料的现象属于清政府鼓励工商业的现象,有利于近代经济的发展。 A项属

37、于人才选拔不符合题干内容, B项不符合 “奖励 鼓励 ” ,题干中没有提及官绅设产内容。 考点:本题以清末新政中的经济政策( 1903年设立商部)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和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 点评: 1901年,在慈禧太后的默许下,满清政府进行改革,史称 “清末新政 ”,要注意其内容多与 1898年的戊戌变法雷同,其影响是高考命题的重点。 1912年孙中山在临时大总统宣言书 中提出 “民族之统一 ”: “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国,即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 ”这里 “民族之统一 ”的内涵是 A目的是要推翻以满洲贵族为主的清朝统治 B处理国

38、内民族关系,体现民族平等思想 C反对帝国主义,挽救中华民族危机 D实际上是狭隘的民族主义观念的反的宗旨 映 答案: 试题分析: 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以满洲贵族为主的清朝统治,故 A不正确;材料中没有提到反对帝国主义,挽救中华民族危机,故 C项不正确;材料中 “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 ”说明不是狭隘的民族主义 观念,故 D项不正确;依据材料信息可知, “民族之统一 ”是指处理国内民族关系,体现民族平等思想,故答案:选择 B项。 考点:本题以孙中山的民族理论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和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 点评:关于孙中山的民族思想,民族平等是其民族理论的核心内容,

39、也是其民族理论的基本出发点和最终归宿点。其内容包括政治平等、经济平等、思想文化平等、宗教平等。孙中山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民族平等的思想家,他的民族平等思想,不仅在当时具有积极意义,而且对后世也产生了深远影响,这有助于消除 “内夏外夷 ”、 “贵 夏贱夷 ”等陈腐观念;促进了民族团结,激发了各民族人民特别是少数民族的革命热情。 综合题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 英法两国代议制发展简要进程大事记 : 1688年光荣革命,通过妥协不流血的和平手段,推翻君主专制制度 1689年权利法案限制王权,明确了议会至上原则 1701年王位继承法进一步限制王权 英国 18世纪中叶责任内阁制形成,

40、英王统而不治 1832年议会改革,以妥协方式扩大民主 1867和 1884年英国两次议会改革,民主制日趋完善 法国代议制发展简要进程大事记 : 法国 1789年巴黎人民武装起义,法国大革命爆发,人权宣言颁布 1791年宪法,宣布法国为君主立宪制国家 1792年巴黎人民第二次武装起义,建立法兰西第一共和国 1804年拿破仑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制订拿破仑宪法 1815年波旁王朝复辟,颁布钦定宪法 1848年二月革命,建立法兰西第二共和国 1852年建立法兰西第二帝国 1870年建立法兰西第三共和国 1875年法国议会通过了宪法的全部条文,确立了共和制 摘编自欧洲近现代历史上宪政民主政制的生成、建构

41、与演进 材料二 从世界史的观点看,美国的革命之所以重要,并 不是因为它创造了二个独立的国家,而是因为它创造了一个新的、不同类型的国家。独立宣言已宣布:“我们认为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 ”于是,美国人民在革命期间和革命之后,通过了旨在使这一宣言不仅在纸面上而且在生活中得到实现的种种法律。他们没收并分配了亲英分子的大地产,将公民权扩大,所有成年男子(但不包括妇女)都拥有了选举权。许多州政府通过了禁止输入奴隶的法律。已建的教会被废除,宗教信仰自由成为国家的法律。十三个州都正式通过了包括人权在内的宪法,这一宪法保证公民天赋的权利。 zxxk 一个独立的共和国在 美洲的建立,在欧洲被广泛地

42、解释为:它意味着启蒙运动的思想是切实可行的 一个民族有可能建立一个国家,有可能制定一种建立在个人权利基础上的切实可行的政体。于是,美国成为自由和机会的一个象征,作为一块新的、没有历史负担和枷锁的大陆而受人羡慕。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法两国代议制民主在发展进程中体现的不同特 点并简析其原因。( 14分) ( 2)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材料二中关于美国革命的认识。( 10分) 答案: ( 1)特点:英国:体现出和平渐进的特色;贵族在革命中起 主导作用(或者议会在变革中起主导作用)。( 4分) 法国:伴随着不断革命的历程,表现出浓厚的激进色彩;较多受到民

43、众力量的推动。( 4分) 原因:英国和法国的历史传统有所不同,英国有限制君权的传统,而法国的君主权力相对强势;法国受启蒙思想的影响较大,尤其是卢梭的激进民主思想;外部因素对两国革命的影响不同。( 6分) ( 2)创造出新的共和制政体;实践了启蒙思想的基本原则;实现了政教分离;用宪法和法律保障了公民的天赋权利。( 6分,答出三点即可) 体现了美国资产阶级的首创精神;为美国的资本主义发展奠定了制度基础;对人类的 政治民主化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 4分,答出两点即可) 试题分析:第( 1)问分析材料中英法民主政治确立的历程,归纳两国代议制民主发展演变的不同特点;从两国政治传统、思想影响、内外环境等方

44、面分析不同特点的原因。第( 2)问依据材料关键信息,提炼观点,结合 1787年宪法确立的过程及影响谈认识 考点:本题以英、法、美三国的资产阶级代议制确立过程和特点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旨在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和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 点评:资产阶级代议制是资产阶级实现资产阶级民主的重要形式,由于各国国情不同 ,代议制也具有不同的特点。( 1)英国的君主立宪制 渐进的制度创新,( 2)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 北美大陆上的新体制,( 3)法国议会制民主共和国的确立 走向共和的艰难历程,( 4)德意志帝国的二元制君主立宪制 脆弱的民主,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体现了资产阶级的意

45、志,从法律上巩固了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的成果。它是对封建君主专制政体的否定,表明国家权力归于由公民选举产生的议会掌握。它对于人类世界民主化进程具有重大的历史进步作用。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中国的政治制度,相沿日久,一天天地繁密化。一个制度出了毛病, 再订一个制度来防制它,于是有些却变成了病上加病。制度愈繁密,人才愈束缚。这一趋势,却使中国政治有后不如前之感。由历史事实平心客观地看,中国政治,实在一向是偏重于法治的,即制度化的,而西方近代政治,则比较偏重在人治在事实化。何以呢 因为他们一切政制,均决定于选举,选举出来的多数党,就可决定一切了。法制随多数意见而决定,而变动,故说它重人、重事实。我们的

46、传统政治,往往一个制度经历几百年老不变,这当然只说是法治,是制度化。法治之下,人才就受束缚了。所以明末的黄梨洲要慨然说: “有治人,无治法。 ”这因一向制度太繁密, 故使他太不看重法,太看重人,而要提出此主张。但尚法并非即算是专制,而中国历史上平地拔出的人愈后愈多,而自由展布之才,却愈后愈少了。此后的我们,如果不能把这种传统积习束缚人的繁文琐法解放开,政治亦就很难有表现。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评材料中关于中国传统政治的观点( 12分) (要求:围绕材料中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 史论结合。) 答案: 评分标准: 一等( 1210 分):观点明确,有概括性表述;事实准确,能充分支持观点;论证充

47、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二等( 95 分):观点明确,表述较充分;事实 基本准确,尚能支持观点;论证较完整,表述清楚。 三等( 40 分):观点不明确或无观点;事实不准确或未引用史实;表述不清。 试题分析:第一层:提炼观点:第一种观点是中国传统政治偏重 “法治 ”,忽视“人治 ”;第二种观点是中国传统政治的法治束缚了人才的发展。( 2分) 第二层:亮明自己的观点。( 1分) 第三层:围绕其中的一个或两个观点展开论证,要求,史论结合、多角度。(建议:古今中外法论证)( 8分) 第四层:总结升华。( 1分) 考点:本题以钱穆对中国传统政治的评论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旨在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信息的

48、能力、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探讨论证问题的能力。 点评:本题属于开放性题目。解答时首先要归结出材料中的观点,后选定自己认可的观点进行评论,注意观点与所述史实必须一致。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洪武初,西南夷来归者,即用原官授之。其土官衔号曰宣慰司,曰宣抚司,曰招讨司,曰安抚司,曰长官司。以劳绩之多寡,分尊卑之等差,而府州县之名亦往往有之,袭替必奉朝命,虽在万里外,皆赴阙受职。天顺末,许土官缴呈勘 奏,则威柄渐弛。成化中,令纳粟备振,则规取日陋。孝宗虽发愤厘革,而因循未改。嘉靖九年始复旧制,以府州县等官隶验封,宣慰、招讨等官隶武选。隶验封者,布政司领之;隶武选者,都指挥领之。于是文武相维,比于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