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届江苏省无锡一中高三第一次质量检测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上传人:syndromehi216 文档编号:337964 上传时间:2019-07-09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189.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3届江苏省无锡一中高三第一次质量检测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2013届江苏省无锡一中高三第一次质量检测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2013届江苏省无锡一中高三第一次质量检测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2013届江苏省无锡一中高三第一次质量检测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2013届江苏省无锡一中高三第一次质量检测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3届江苏省无锡一中高三第一次质量检测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耒耜经记载: “辕之上又有如槽形,亦如箭焉,刻为级,前高而后庳,所以进退为评 ”。该工具是( ) A B C D 答案: D 试题分析:提取材料中的关键信息 “犁 ”分析,应为曲辕犁。 A项是输水灌溉工具翻车; B项是播种工具耧车; C项是将水从低处运往高处的筒车。故选 D。 考点:古代生产工具的演进 点评:生产工具生生产力发展的主要表现。我国春秋时期就出现了铁制农具,到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得到普及。与此同时,牛耕技术也发展起来。铁犁牛耕技术的出现,我国古代的农业走向了精耕细作的类型。到了唐代,曲辕犁的出现,标志着我国传统

2、步犁的基本定型。 旧中国是 “一个连铁钉都需要进口的国家 ”, 为改变这种落后状况,新中国决定进行( ) A大跃进运动 B改革开放 C工业化建设 D三大改造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理解材料的能力。 “连铁钉都需要进口 ”反映了旧中国工业的落后面貌。为改变这一状况, 1953 年中共中央在过渡时期总路线中提出社会主义工业化的主张。故选 C。 A项是在 1958年; B项是在 1978年后;D项属于生产关系领域里的变革。因此 ABD均不符合题意。 考点:一五计划 点评:一五计划是在新中国成立后实行的大力发展生产力的计划,过渡时期总路线规定了一五计划的主要方针是优先发展重工业。初步形

3、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新中国工业化的开端。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如三大改造等也需要掌握。 中共中央指出: “要克服很多农民在分散经营中所发生的困难,要使广大贫困的农民能够迅速地增加生产而走上丰衣足食的道路,要使国家得到比现在多得多的商品粮及其他的工业原料,同时也能提高农民的购买力,使国家工业品得到广大的市场,就必须提倡 组织起来 ”。对 “组织起来 ”的方式理解正确的是( ) A实行土地改革 B建立人民公社 C走农村合作社道路 D实行包产到组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分析能力。题干中强调 “要克服很多农民在分散经营中所发生的困难 ”,要使国家获得 “工业原料 ”因而让农民 “组织起来

4、 ”,体现了农村生产关系由个体私有制向公有制过渡, C 项体现这一历程。故选 C。 A项并没有实现生产资料的公有制; B 项没有使农业的发展促进工业发展的考虑;D项是体现不出材料中的让农民 “组织起来 ”的内容。 考点:三大改造 点评:三大改造是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956 年,改造完成,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建立。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如一五计划和过渡时期的总路线都需要掌握,知道这一时期执行的是社会主义改造同生产力的发展同时并举的路线。 据国家统计局国民收入统计资料汇编显示,从 1952年到 1957年,农业产值增长了 24 8%,工业产值增长为 128 6%。在全部工业产值

5、中,以农产品为主要原料的产值约占 50%左右,农 副产品和用农业原料制成的工业品,在国内市场主要商品供应量中约占 90%左右,在出口总额中约占 75%左右。上述材料反映了( ) 农业集体化有利于工业化 建立了完备的工业体系 计划经济取得了一定成效 外贸出口额大幅度增长 A B C D 答案: A 试题分析:解答采用排除法, 不能从材料数据中分析得出,增长较快的可能有基数较小或者工业中的某一方面增长; 在材料中没有涉及。农业为工业发展提供必备的物质资料, 正确; 1952年至 1957年我国正在进行三大改造和“一五 ”计划,建立了计 划经济体系, 正确,故选 A。 考点:一五计划 点评:一五计划

6、是在新中国成立后实行的大力发展生产力的计划,过渡时期总路线规定了一五计划的主要方针是优先发展重工业。初步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新中国工业化的开端。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如三大改造等也需要掌握。 从右图可以得到的信息是( ) 钢铁 “大跃进 ”(张乐平 1958年) 对国情认识不足,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以高指标为标志的 “左 ”倾错误严重泛滥 社会主义建设急于求成 钢铁生产形势喜人 A B C D 答案: A 试题分析:大跃进是严重的违背了经济建设的规律,片面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在经济建设中急于求成,带来了严重的后果,是左倾错误的发展。因此正确。故选 A。 错误,生产的钢铁多不合格,浪费了大量的资

7、源。 考点:大跃进 点评: 1958年,在总路线的指导下,错误的发动了以大炼钢铁为标志的大跃进运动,以高指标、共产风、瞎指挥等作为特征,造成了自然资源的巨大浪费,是左倾错误的发展,严重挫伤了人民群众的积极性。此外,大跃进运动的消极影响也需要掌握。 下列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表述,正确的是:( ) 以市场配置资源为主 根本目的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以行政审批配置资源为主 注意加强和改善国家的宏观调控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以市场配置资源为主,充分的发挥市场的作用,运用商品货币规律,根本目的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但是市场本身也有缺陷,需要注意加强

8、和改善国家的宏观调控。因此 是正确的。故选 C。 错误,不应该以行政审批为主,而是以市场进行调节。 考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点评: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容和特 征。发挥市场和计划两种手段的长处。到 2001年,我国基本上建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此相关的知识有改革的背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成就等需要掌握。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形成了 “点 -线 -面 ”结合的开放格局,以下区域开放的先后顺序是: 沿海开放城市 经济特区 沿海经济开放区 上海浦东( ) A B C D 答案: B 试题分析:我国对外开放的格局形成的先后顺序是 20世纪 70年代

9、的开放的经济特区; 80年代的沿海开放城市,随后的沿海经济开放区;到了 90年代开发的上海浦东。故选 B。 考点:对外开放的格局 点评: 1978 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改革开放的决策。逐步建成了以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发区、逐步到内陆的全方位多层次的对外开放的格局。新世纪加入世贸组织是我国对外开放深化的体现。 近代以来,中国传统文化在与西方文化交融碰撞中孕育出了许多富有民族传统特色的新生事物。以下具有代表性的是( ) 改良旗袍 中山装 西式洋楼 京剧 A B C D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可用排除法,京剧是中国的国粹,它是在徽调和汉戏的基础上,吸收了昆曲、秦腔等一些戏曲剧种的

10、优点和特长逐渐演变而形成的。把带 的选项排除即可。故选 A。 是中西合璧的产物, 明显带有西式特色。 考点: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 点评:近代由于西方列强的侵略,工业文明逐渐地发展,社会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新思潮逐渐传入中国,中国人的衣食住行、礼仪、习俗等社会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如近代交通和通信的变化等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辛亥革命前,没有辫子会被人耻笑为里通外国的汉奸;辛亥革命后,留辫子 会被人耻笑为封建余孽,耻笑为 “猪尾巴 ”、 “满奴 ”。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对 “断发 ”问题理解表述正确的是( ) 资产阶级革命派首先提出 “断发 ”主张 “断发 ”具有反清革命色彩

11、人们的平等观念有了某些增强 革命引起了人们审美观念的变化 A B C D 答案: D 试题分析:第 项最早提出 “断发 ”主张的是康有为,因此可排除 ,故选 D。从材料很明显的可以看出,留长辫子被认为是 “满奴 ”,是清朝的象征; “断发 ”使得人们的平等观念有了某些增强,留长发被人们耻笑为 “猪尾巴 ”。从以上信息可以看出 都是正确的。 考点:近代社会习俗的变化 点评:近代由于西方列强的侵略,工业文明逐渐地发展,辛亥革命的进行,社会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断发 ”和不缠足运动等,促进了平等观念的进一步的传入;与此同时,中国人的衣食住行、礼仪、习俗等社会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与此相关的知识

12、点如近代交通和通信的变化等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1912年初,中华民国工业建设会成立 ,它在旨趣书中写道: “往者,忧世之士亦尝鼓吹工业主义,以挽救时艰,而无效也。 ”“产业革命,今也其时矣! ”其中 “无效 ”的原因是( ) A科技落后的制约 B民族资本主义的软弱 C官僚资本的垄断 D封建专制制度的阻碍 答案: D 试题分析:从材料 “以挽救时艰,而无效也 ”、 “产业革命,今也其时矣! ”可以看出,当时与以前明显的不同是推翻了封建制度,建立了共和国。社会制度领域里发生了变化。故选 D。 A项错误,科技落后的状况和民族资本主义微弱并没有因为推翻封建制度而发生改变; C项错误, 20世纪 30

13、年代才出现官 僚资本。 考点:民族资本主义的艰难发展 点评:民族工业是考试的重点内容。民族工业的产生于 19世纪 60、 70年代,在甲午战后得到初步发展、一战期间由于帝国主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进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是衰落萎缩时期。每个阶段出现的原因、特点和影响等都需要掌握。 史学研究一般分为问题形成、史料收集、史料整理和历史解释等环节。下列表格属于史学研究中的( ) 年代 商办 外国人办 设厂数 资本(千元) 资本所 占比重 设厂数 资本(千元) 资本所 占比重 第一时期 1872 1894 53 4687 9.6 103 28000 57 3 笫二时期 18

14、95 1913 463 90810 41 136 103153 46 A问题形成 B史料收集 C史料整理 D历史解释 答案: C 试题分析:该表格把两个时期的商办、外国人办的厂数、资本、资本所占比重进行列表比较,属于史料整理。故选 C。 A项问题形成是在历史研究中产生了相关的问题需要研究;史料搜集是以形成的问题为导向,广泛地搜集相关的资料,为进一步的整理做准备,往往是杂乱无章的; D 项是得出历史结论的阶段。 考点:史学研究:史料 点评:历史研究分第一手史料和二手史料,第一手史料是直接真实反应历史面貌的信息,如遗迹遗物等,史研究历史最有力的证据。二手史料如回忆录、后人的记载等,需要考据佐证。史

15、学研究的过程又分为问题形成阶段、史料搜集阶段、史料整理阶段和历史解释阶段等。 阅读下列不同时代生产发展速度的数据表,它深刻的揭示出( ) 时代 原始社会 农业社会 工业社会 信息时代 生产力发展的平均速度 每万年提高 1-2 每百年提高 4 每年提高 3左右 每年提高 10左右 A人类文明分成四个阶段 B社会生产力匀速上升 C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D生产发展存在平均速度 答案: C 试题分析:由表中数字变化可以看出随着时代发展,社会生产力发展速度越来越快,因此 B、 D错误;而 A回答的是表象,而且没有充分利用材料信息,只有 C揭示了图表反映的实质含义:科学技术在推动社会进步的作用上越来越明显

16、。 考点:科技对社会的促进作用 点评:以三次工业革命为代表的科学技术的进步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的进步。第一次工业革命促进了蒸汽机的广泛使用,把人类带入了蒸汽时代;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了电力的广泛使用,把人类带入了电气时代;第三 次工业革命促进了信息技术的广泛使用,把人类带入了信息时代。三次工业革命的相关的成果也需要掌握。 下图所显示的时代内容是( ) A农业生产得到极大发展 B土地所有制由国有制向私有制转变 C政府鼓励农民开垦荒地 D当时人们已经重视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 答案: B 试题分析:图片反映的是商鞅变法中的 “废井田,开阡陌 ”。井田制是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商鞅变法这项措施实际上是确立

17、封建土地私有制,故 B 项正确。AC 项说法正确,但是因为没有从本质上进行分析,而不是最佳选项; D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防止水土流失的内容。 考点:商鞅变法 点评: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最彻底的一次变法,是我国进入封建社会的重要标志。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开阡陌,法律上承认了土地私有;废除分封制,实行县制,从而废除了世袭的特权。商鞅变法在推动秦国的富强、最后统一全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涉及到商鞅变法的措施、影响等都需要掌握。 官营手工业在古代手工业生产中占据优势,它的主要特点是:( ) 由政府直接经营,进行集中的大作坊生产 主要生产军用品和供官府、贵族消费的生活用品 占据技术人才和原料优势,生产不计成本

18、 主 要是为市场生产精美商品和为对外贸易提供精品 A B C D 答案: A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我国古代手工业经营方式特点的记忆、对比和理解。 从优势、目的、弊端等方面描述了官营手工业的特点,都是正确的。故选 A。官营手工业要生产武器和供官府贵族消费的生活用品,产品一般不投向市场,因而 结论与之不符。解题时,也可以根据 的互斥性进行排除选择。 考点:古代的手工业 点评:我国古代手工业分为三种经营形态: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官营手工业质量高,但是不进入市场;私营手工业进入市场,在明代后期占据着手工业的主导地位;家庭手工业是农业的补充。每种手工业的特点需要把握。 从经济的角度

19、看,明清时期中国已处于 “近代的前夜 ”。下面能够说明这一结论的是( ) A租佃制经营方式的推广 B制瓷、矿冶等手工业技术均有较大进步 C苏州丝织业 “小户 ”“听大户呼织 ”、 “计日受值 ” D世界白银的一半流入中国,市面上大量使用白银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资本主义 萌芽的理解。 “近代的前夜 ”中的近代指的是中国出现了向近代社会迈进的趋势。资本主义萌芽即是向近代社会迈进的标志。其实质是存在着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选项中只有 C项符合题意。所以选C。 ABD项体现不出雇佣关系来。 考点:资本主义萌芽 点评:资本主义萌芽在明朝后期出现,判断标准是看是否出现了雇佣关系。但是发展却

20、非常缓慢,究其原因,可以从三个方面探讨:政治上,君主专制的黑暗统治;经济上,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重农抑商政策;思想文化领域厉行文化专制,这些都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民农则重(持重),重则少私义(议),少私义则公法立,力专一 民舍本而事末则好智,好智则多诈,多诈则巧法令,以是为非,以非为是。 ”这反映出作者( ) 主张抑商 倡导以法治国 力求社会稳定 维护农民利益 A B C D 答案: D 试题分析:从材料信息可以看出,作者认为人民从事农业则 “公法立 ”,社会就会安定;相反,如果人民 “舍本 (农业 )而事末 (工商业 )”,就会招惹很多是非,故 正确。 项明显错误; 项错误,作者主

21、张重农抑商的目的并不是维护农民的利益,而是维护统治阶级的统治。 考点:古代的经济政策 点评:在古代统治者出于稳定统治的目的,无不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对商业征收重税,这在封建社会的初期有利于农业经济的发展,但是到了封建社会的后期,越来越阻碍社会的进步,以至于在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后,发展缓慢,影响了中国社会的转型,最终造成中国近代被动挨打的局面。 卖豆腐起家的太原王氏是明清时期的著名晋商,该家族 “以商贾兴,以官宦显 ”,继而大兴土木。这一现象对经济发展所产生的消极影响主要是( ) A官商结合导致官场腐败 B奢侈之风污染社会风气 C抑制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 D商业垄断阻碍 社会进步 答案: C 试题分析

22、:资本大量投入到土木工程中,影响了工商业的扩大再生产,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故选 C。 A项材料无法体现; B项并非最主要的消极影响; D项说法错误,古代史农耕经济为主,并未发展到垄断的阶段。 考点:古代的经济政策 点评:在古代统治者出于稳定统治的目的,无不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对商业征收重税,这在封建社会的初期有利于农业经济的发展,但是到了封建社会的后期,越来越阻碍社会的进步,以至于在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后,发展缓慢,影响了中国社会的转型,最终造成中国近代被动挨打的局面。 新航路开辟所带来的后果中,不包括( ) A促进了西班牙、葡萄牙两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B意大利的商业垄断地位遭到削弱 C扩大

23、了欧洲与亚洲、非洲、美洲之间的贸易往来 D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衰落 答案: A 试题分析:西葡两国当时还是封建中央集权国家海外掠夺的财富并未用于本国资本主义发展,而是被王室挥霍用来购买欧洲市场上奢侈品,这些财富流入英、荷、法等国转化为资本。 故选 A。新航路开辟后,商业中心发生了转移,意大利的垄断地位遭到削弱;世界开始连接为一个整体,扩大了欧洲与亚洲、非洲、美洲之间的贸易往 来;推动了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加速了封建制度的衰落。因此 BCD均是正确的。 考点:新航路的开辟 点评:此题实际上考查的是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新航路的开辟对人类社会、对欧洲、对美洲、对非洲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于世界来说,世

24、界开始连接为一个整体,是世界全球一体化的开端,对欧洲来说,带来了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对美洲来说则给美洲印第安文明带来灭顶之灾,贩奴运动也兴起来了。 英国历史学家霍布斯邦认为, “虽然这场双元革命 更精确地说是法国政治革命和英国工业革命 的主要载体和象征是法、英两国,但是我们不应把这场革命看 成是属于这两个国家的历史事件,而应看做是一座覆盖了更广泛地区的火山的孪生喷发口 ”。他强调的是( ) A法国大革命和英国工业革命的密切关系 B欧洲在世界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 C法国大革命和英国工业革命的世界意义 D政治进步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以全球史观和近代化史观为视角考查学生

25、对 “双元革命 ”的深刻理解。考点为法国大革命和英国工业革命。在霍布斯邦看来发生在法国和英国的 “双元革命 ”不只属于两个国家,而是在 “更广泛地区 ”影响深远,所以他意在强调 “双元革命 ”的世界意义。由此可见 C项正确。 A项错误,并未正确理解材料的意思; BD项错误,偷换了材料中的概念。 考点:法国大革命和英国工业革命的世界意义 点评:法国大革命和英国工业革命是具有世界影响的重要事件。英国工业革命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使世界逐步进入到工业文明时代;法国的大革命最终建立了 民主共和政体,推动了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的确立。 第二次工业革命对世界经济发展的影响是( ) A亚非拉地区的工

26、业飞速发展 B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最终确立 C促成欧洲经济一体化的形成 D开始出现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大对立阶级 答案: B 试题分析:第二次工业革命使生产力得到迅速发展 ,主要 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向帝国主义阶 段过渡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进一步扩大。 A 项说法错误 ,欧洲一体化是在二战后;开始出现两大对立的阶级是在第一次工业革命后,因此 C、 D 两项在时间上与题意不符。 考点:第二次工业 革命 点评:第二次工业革命是在 19世纪 70年代开始发生,以电力的广泛应用为标志。其主要的成就一个是电器产品的广泛的使用,除此之外还有内燃机的产生、化学工业等新兴工业的出现和老的工业如钢铁工业得到了很

27、大的发展。生产力得到很大的提高,也带来了社会关系和生产组织形式的变化。 综合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除文化上的成就外,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大的意义。商业革命的根源在于中国经济的生产率显著提高。 宋朝时期的中国正朝成为一个海上强国的方向发展。但对中国历史和世界 历史而言,最重要的事实是,宋朝时的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丝毫未对中国社会产生爆炸性的影响,而西方与此相应的商业革命却对西方社会产生了爆炸性的影响。 斯塔夫里阿诺斯(美国)全球通史 材料二 该时期内(宋朝)制度和文化也有了重大的发展。这一发展的背后是中国经济尤其是商业的飞跃,我们不妨称之为

28、中国的 “商业革命 。 外贸的发展也反映了当时商业的繁荣,而且它也是推动当时商业革命的主要力量。 唐初人们尚轻视商业并试图限制其发展,但到了晚唐和宋朝时这种束缚就被打破了。 中国首次出现了聚集了大量人口的商业大都市 。与以前不同的是这些都市是商业中心而非政治中心。 费正清(美国)中国:传统与变迁 材料三 ( 16世纪)这些私人的商业贸易垄断公司不但控制某些地区的贸易,进行殖民掠夺活动,也起到了为本国进行资本原始积累的作用,如英国、荷兰的东印度公司等。这些商业经营上的巨大变化导致了所谓 “商业革命 ”的发生。商业革命极大地推动了西欧商业资本的发展,成为 “促使封建生产方式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过渡的

29、一个主要因素 ”。 马世力世界史纲 请回答: ( 1)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宋朝时期 “商业革命 ”的表现。( 5分) ( 2)材料一、二中 “商业革命 ”与材料三中 “商业革命 ”所产生的最终结果有何不同 ( 2分) ( 3)简析宋朝的 “商业革命 ”为什么未能对中国社会产生 “爆炸性的影响 ” ( 5 分) 答案:( 1)商品经济发展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城市人口剧增;独立的商业中心崛起;手工业生产技术及生产率提高;坊市界限被打破;交子出现;海外贸易兴盛;造船和航海技术先进,指南针已应用于航海,火药应用于军事。 (任意写出 5点,每点 1分共 5分) ( 2)前者没有改变原有生产方

30、式(生产关系),而后者实现了封建生产方式(生产关系)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迈进。( 2分) ( 3)本问分两个层次评分: 第一层次,根据已学知识进行归纳: 经济:传统的自然经济阻碍了新的生产关系的萌发;( 1分) 政治:重农轻商的传统政策阻碍商业发展;( 1分) 文化:宋明理学的保守性使社会陷于僵化;科举制度限制了新观念的萌发( 2分) 第二层次:在第一层次基础上,考生能回答以下任意一个方面,即可给 1分。 政治:游牧民族的入侵打断了商业革命的进程;中央集权体制的强化使地方缺少自主性; 文 化:中国是大陆文明体系,缺少海洋文明的进取精神及冒险精神。 试题分析:( 1)从材料判断宋朝时期 “商业革

31、命 ”实际是指宋朝商品经济迅速发展,主要依据材料概括其主要表现;( 2)材料三所说的商业革命则是指欧洲新航路开辟后,随着殖民扩张促使欧洲封建主义解体和资本主义的兴起,二者在本质上是不同的。( 3)实际是问中国在宋朝为什么商品经济的发展没有使中国逐步进入资本主义社会,从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分析其阻碍的原因。 考点: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 点评:宋代在商业上发展到了新的阶段。城市经济功能大大的增强,打破了坊市的界限,出现了 夜市和草市。但是宋代的商品经济实际上还是农耕经济的附属物,并未跳出农耕经济的轨道进而得到迅速的发展。与欧洲的商业上的革命有着本质的不同。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如宋代以前的城市的发展的情况也

32、需要掌握。 上海是中国最大的城市,近代百年的上海史就是一部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历史的缩影。下列三幅图代表了 19世纪六七十年代云集上海的三种不同类型的企业。 图一:成立于 1864年的英商上海总会 图二:建立于 1865年的江南制造总局 图三: 1863年的上海洪盛机器碾米厂 根据相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 1)三幅图分别反映了中国社会哪几种性质的近代工业?( 3分) ( 2)简要分析这三类企业形成的各自背景,并评价他们对中国社会发展的不同影响。( 9分) ( 3)试分析这三类不同性质的企业在此时云集上海的原因。( 2分) 答案:( 1)外国资本主义开办的企业,洋务派创办的企业和民族资本主义企

33、业( 3分) ( 2)背景:外国在华企业始于鸦片战争后通商口岸的开放和租界的设立;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的困境,为了维护清朝统治,发起了洋务运动并创办了一批近代工业; 随着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受到外商企业的刺激和洋务运动的诱 导,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出现。 影响:外商企业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近代工业的产生,但它们掠夺原料和劳动力,占领中国的市场,又压制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 洋务企业虽然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但它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引进西方先进的技术,培养了技术人员,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并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的侵略。 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

34、展,为资产阶级政治运动提供了社会基础。( 9分) ( 3)鸦片战争后,上海被开辟为通商口岸,外国资本主义侵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渐解体;科学技术的传播;商品 市场、劳动力市场扩大;地理位置优越,对外联系便捷,便于海外贸易。( 2分) 试题分析:第 (1)问可根据图片中的文字说明判断,分别是外资企业、洋务企业和民族工业;第 (2)问三类企业产生的背景可以从鸦片战争的影响、民族危机的不断地加深、自然经济的逐渐的解题等角度进行分析;可分别从主观和客观方面归纳出其影响。第 (3)问可结合上海的地理位置、历史文化、经济基础等因素概括。 考点:近代经济结构的变动 点评:近代在列强的商品倾销下,通商口岸及

35、其附近地区的经济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出现了民族工业和洋务企业 ,这是中国经济近代化由此开始。与此相关的知识点是中国的洋务企业的作用和近代民族企业产生和发展的四个阶段,这是考试的重点。 在史学研究中,人们对于同一历史事件由于不同的史观,如革命史观、唯物史观、全球史观、欧洲中心史观等,就会产生不同的认识,关于工业革命起因的研究即为一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欧洲不是靠自身的经济力量而兴起的,当然也不能归因于欧洲的理性、制度、创新精神、技术、地理 简言之,种族的特殊性。我们将会看到,欧洲兴起的工业革命 是分沾了亚洲的生产、市场和贸易的好处 简言之,从亚洲在世界经济中 的支配地位

36、中谋取好处。欧洲从亚洲的悲伤往上爬,然后暂时站在了亚洲的肩膀上。 弗兰克白银资本 材料二 :“生态缓解 ”这一概念,在波梅兰茨的用法中,指的是英国从新大陆获得大量土地密集的产品(如糖和棉花),从而缓解了英国自身的人口对土地的压力。 因为食品、燃料、纤维和建筑材料这四项必需品均要占用土地来生产,当纺织机械的革命新增加了对于棉花纤维的需求后,必然相应减少了食品、燃料和建筑材料所能占用的土地,从而提高了食品和燃料的价格。当食品和燃料的价格高于工资后,纺织业的技术革新也无法使工业革命持续下去,因为此 时更多的土地和人力必须投入到四项生活必需品的生产中去,可见,孤立的技术革新无法形成持续的工业革命。美洲

37、新大陆提供的 “生态缓解 ”是英国工业革命的关键因素。 崔之元生态缓解、奴隶制与英国工业革命 材料三:持续的工业进步背后是欧洲特有的文化条件的结果。 工业革命从根本上说主要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而不是纯粹的技术现象。这已经变得一目了然了。人们注意到,最先工业化的国家是那些与英国的文化和社会最相似的国家。 奇波拉工业革命前欧洲的社会与经济 请回答: ( 1)据材料一,指出欧洲经济力量得以兴起的因素。( 2分) “欧洲从亚洲的悲伤往上爬 ”又是通过什么途径?( 2分) ( 2)概括材料二中美洲大陆的 “生态缓解 ”为工业革命提供的有利条件。( 2 分) (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哪些

38、“文化和社会 ”现象促进了工业革命的发生。( 3分) ( 4)材料一、二主要体现了哪种史观?( 2分)这种史观在认识工业革命的起因上有何特点?( 1分) 答案:( 1)因素:欧洲从亚洲获取了生产、市场和贸易的利益。( 2分) 途径: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和掠夺。( 2分) ( 2)条件:降低了生活必需品的 价格;节约了土地和劳动力。( 2分) ( 3)现象: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圈地运动提供了自由劳动力、国内市场和资本;文艺复兴、启蒙运动等运动解放人们的思想;经典力学体系等科技进步。( 3分) ( 4)全球史观( 2分);整体性或全面性。( 1分) 试题分析:( 1)从材料 “欧洲兴起的工业革

39、命 是分沾了亚洲的生产、市场和贸易的好处 ”可以得出欧洲经济力量得以兴起的因素;欧洲之所以能够侵略亚洲,在于新航路的开辟和殖民扩张的进行,对亚洲带来了灾难。( 2)从材料“纺织机械的革命新增加了对于棉花纤维的需求后,必然相应减少了食品、燃 料和建筑材料所能占用的土地,从而提高了食品和燃料的价格。 ”可以得出答案:。( 3)此题实际上考查的是工业革命发生的北京,可从政治、经济、思想和科技的发展等几个角度进行考虑。( 4)材料一和材料二主要是从全球的联系的角度分析问题的,体现了全球史观。全球史观注重整体的全面的看待历史。 考点:史观 点评:常考的史观主要有唯物史观、全球化史观、文明史观、社会史观、

40、近代化史观等。全球化史观是站在全球的立场上分析问题的史观;唯物史观强调的是历史发展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现代化史观站在生产力发展的角度,从经济的角度思考 为主;文明史观强调文明是多元的,相互包容学习的。 建国以来,我国农业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建国初期我国农业发展情况 年份 粮食总产量 (万吨) 棉花总产量 (万吨) 比上一年增长() 上缴农业税 (亿元) 粮食 棉花 1950 13213 69 2 16 7 55 9 19 1 1951 14369 103 1 8 7 49 21 69 1952 16390 130 4 14 1 26 5 27 03

41、材料二 材料三 1978年安徽省凤阳县小岗生产队部分农民订的一份包干合同书 请回答: (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建国初期我国农业发展的状况及其原因。( 3分) (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这一时期我国粮食产量的变化情况,并分析变化原因。( 4分) ( 3)材料三预示着当时农村即将实行什么重大变革?简要说明这一变革实行的历史意义。( 3分) 答案:( 1)建国初期,农业生产大幅度增长。( 3分) 原因:新中国的成立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政治保证。建国初期的土地改革,彻底废除了封建剥削制度,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党和政府采取措施恢复发展农业。 ( 2)变化: 1958年至 1960年,粮食产量

42、呈下降趋势。原因: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农民生产积极性受挫,农业生产遭到巨大破坏。 1960年至 1965年,粮食产量有所增长。 原因: 1960年冬,党中央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的 “左 ”倾错误,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方针,经济逐步恢复和发展。( 4分) ( 3)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推动了农业发展,农村开始了历史性变革,也为工业的发展准备了条件。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还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 革。( 3分) 试题分析:本题以农业发展为主题,考查学生分析图表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第 (1)问第一

43、小问从表格可以看出呈现的是增长的趋势。原因从新中国建立、土地改革以及恢复发展经济的措施来回答。第 (2)问观察图片可以看出 1960年是一个分界点 ,发展有波折。因此要分阶段分析。原因根据不同阶段党和政府采取的农业措施来思考回答。第 (3)问阅读材料三判断出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意义从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以及推动农业发展的角度来思考。 考点:建国后农业的发展 点评:建国后我国农业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 。建国初期由于土地改革和一系列的恢复和发展经济的措施,农业得到一定的恢复和发展; 1958年后,由于左倾错误的发展,农业生产遭到很大的破坏, 1960年后,由于八字方针的政策调整,农业生产得到

44、一定的恢复; 20世纪 70年代后期,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业生产得到稳定的发展。 工业文明的产生,造成了人类社会的大转型,在此背景下,世界的政治、经济、文化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在 19世纪 50年代 60 年代,卷入世界市场的大多是农业占主导地位的国家,它们共同围绕着一个巨大的工业中心 英国。英国消费 它们的原料,同时供给它们必须的工业品。 1900年,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贸易中所占的比重为:英国 19,美国 12,德国 13,法国 9。从 1870年至1913年,原料和工业制成品的贸易额都增加了两倍多,这说明发达国家和初级产品生产国家之间的国际分工以及世界各国

45、之间的相互依赖程度都加强了。 材料二:世界贸易总额 材料三:为获取资源与市场,工业文明的先导国家以枪炮打开了地球上一切民族和国家的大门,迫使一切后进民族走上工业化之路。近代中国,为实现民族的平等和国家的发展,进入了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型期, 百年动荡,内忧外患,血流成河。 随着人类社会的转型,中国近代人们的生活和思想观念发生了显著变化。请看下表: 材料四:新旧婚礼情况对照表 旧式婚姻情况 新式婚姻情况 1父母之命、煤妁之言 2问名(互问庚帖卜之) 3会亲(即订婚) 4请期(男家备糕点、请柬、说明迎娶日期及各种注意事项) 1自由恋爱 2订婚 3婚礼:证婚人、介绍人、 主婚人依次入席;证婚人

46、宣读婚书;证婚人、介绍人 5纳采(男家备礼纳之女家,俗称 “过大礼 ”“恭迎娶 ”) 6过妆(送嫁妆) 7娶亲 8回门 与新人各盖印章,新郎 、新娘交换饰物;行三鞠躬礼; 来宾贺词,各种答谢。 请回答: ( 1)依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 19世纪末 20世纪初世界贸易发展的基本特点 ( 3分) ( 2)结合材料三及所学知识,举例说明西方的工业文明给近代中国带来的主要影响。( 4分) ( 3)依据材料四指出民国初年的新式婚姻较旧式婚姻有何进步之处?试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产生这一变化的原因。( 5分) 答案:( 1)英国垄断地位被打破,世界形成多中心的贸易新格局;世界贸易总量持续大幅度增长;国际分工和世界各国之间的相互依赖程度加强;世界经济的联系进一步加强(或以欧美工业国为主导的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3分) ( 2)影响:一是巨大的灾难。第一次工业革命把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中国开始半殖民地化进程;第二次工业革命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二是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如 “向西方学习 ”新思潮的萌发,洋务运动的实践,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对救国道路的探索。( 4分) ( 3)不同:观念 :男女婚姻自主、平等;礼仪:由繁琐到相对简单;逐步走向法制性和契约性。 原因:西方工业文明的影响(西方民主思想的传入);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与发展;资产阶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