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届江西省南昌二中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上传人:feelhesitate105 文档编号:337995 上传时间:2019-07-09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128.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3届江西省南昌二中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2013届江西省南昌二中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2013届江西省南昌二中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2013届江西省南昌二中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2013届江西省南昌二中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3届江西省南昌二中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郭沫若在奴隶制时代 中国古代史的分期问题一文中认为:春秋在鲁宣公十五年(公元前 594年)有 “初税亩 ”的记载,虽然仅仅三个字,却含有极其重大的社会变革的历史意义。这里所说的 “重大的社会变革的历史意义 ”主要是指 A土地国有制度不断完善 B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C承认了私人对土地的所有权 D井田制在历史上完全消失 答案: C 试题分析:初税亩承认了私人对土地的所有权,故 A不正确;它出现后,井田制开始瓦解,但没有完全消失,故 D不正确;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是商鞅变法,而非初税亩的实行,故 B不

2、正确。 考点:本题以郭沫若对 “初税亩 ”评价为切入点,旨在考察学生把握历史基本概念的能力。 点评:关于 “初税亩 ”的考察,除考察基本概念外,还可以从这一改革的性质来命题,形式多以选择题居多。 以下为有关人与神关系的三段资料。 资料一:世人因为神赐的灵魂,才能领略神创造的世界;人的全部生命经历都需通过信仰的解释,才能显示意义。资料二:人无法自己挣得拯救,上帝自动将拯救赐予信仰他的人;人只 有对上帝负责,才能自由体验上帝的恩宠。资料三:个人是独特、理性和有创造性的;每个人的特性都是神赐,但每个人充分发挥自己特长才是对神的最高尊崇。 这三段资料分别来自不同时期的作者,他们依次是 A中世纪基督徒、

3、路德教徒、人文主义者 B人文主义者、中世纪基督徒、路德教徒 C路德教徒、中世纪基督徒、人文主义者 D路德教徒、人文主义者、中世纪基督徒 答案: A 试题分析:材料一划中世纪基督徒的观点;材料二是路德教的观点;材料三强调人性肯定人的作用和价值,是人文主义者的观点。故答案:选 A 考点:本题用说明人与神关系三段材料来考察学生对从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和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 点评:关于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除了用新情境、新材料以选择题的形式考察其原因、指导思想、主要成就及影响外,还与政治、经济相联系,把其放在资本主义世界的发展进程中以材料题的形式进行命题。 约翰 巴克勒在西方社会史一书中指出: “(

4、二战 后)西方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真正意义上的政治民主,而经济的进步又加快了正在进行的社会与文化变革的步伐。因此,这个源于西方社会对二元革命执着的追求的伟大承诺,终于在战后时期那光辉的成就中得 以实现,它出现于 18世纪后期的法国和英国,它暂时消除了大萧条带来的痛苦和纳粹极权主义带来的恐惧 ”。材料中的 “二元革命 ”是指 A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 B启蒙运动和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C法国大革命和英国工业革命 D启蒙运动和法国大革命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 18世纪后期西方的变革。根据 “它出现于 18世纪后期的法国和英国 ”分析,此时发生在英国和法国的是英国工业革命和法国大革命,其他各项与题干不

5、符。 考点:本题以 “二元革命 ”为切入点,考察学生从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和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 点评:关于法 国大革命,近几年,命题的角度不再用传统的革命史观考察其对的封建势力的摧毁,更多的是以文明史观从其对社会生产力的破坏角度进行命题。 关于英国工业革命,除了用新情境、新材料以选择题的形式考察其背景、主要成就、影响外,还与政治、经济、科技相联系把其放在资本主义世界的发展进程中以材料题的形式进行命题。 下图的蓝鹰是罗斯福新政的经典标志,它附带的座右铭是: “NRA一一 WE DO OUR PART(意思是:我们尽自己的本分。 ”胡佛说 “这简直是法西斯! ”你认为这个标志的内涵是指 A国家

6、出台的财政金融政策 B “以 工代赈 ”的社会福利政策 C政府有关农业生产方面的规定 D工业复兴法中有关工商业公平经营的实施法则 答案: D 试题分析: 1933 年 3 月 4 日,罗斯福宣誓就职,旋即着手新政,主要目标有三:救济、复兴和改革。史称 “罗斯福新政 ”。 工业复兴法( National Industrial Recovery Act)是整个新政的核心和基础。该法规定了各企业的生产规模、价格水平、市场分配、工资水平和工作日时数,规定工人具有集体谈判的权利,规定了资本家必须接受的最高工作时数和应付工资额。为保证全国工业复兴法的实施,政府以印第安人崇拜的神鸟蓝鹰为标记,发动了 “人尽

7、其职 ”的 “蓝鹰运动 ”( Blue Eagle),凡遵守该法的企业悬挂蓝鹰标志。几周后,有 250万雇主与政府签署了法规,他们给自己的产品标上蓝鹰,以示守法。蓝鹰标志是指工业复兴法中有关工资、工时以及公平竞争的规定中,因此被崇尚自由竞争的胡佛斥为 “法西斯 ”。故答案: 选 D。 考点:本题以 “蓝鹰标志 ”为切入点。考察学生从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和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 点评:关于罗斯福新政,除了用新情境、新材料以选择题的形式考察其背景、主要内容、特点、影响外,还把其作为资本主义经济政策调整的一个重要变化以材料题的形式进行命题;当然,还可以这一时期苏联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对比以材料题的形式

8、进行命题。 某学者在其著作西方民主史中写道: “对于 19世纪以来的世界民主进程中的成功或不成功的后来者来说,英国方式使人羡慕,美国方式使人向往,而法国方式令人效法。往往是英国方式并不成功,便想 起了法国方式。 ”下列各国民主进程的发展符合作者所说的 “后来者 ”的是 A 19世纪 60、 70年代的德国 B十月革命后的俄国 C 19世纪末 20世纪初的中国 D 19世纪末的日本 答案: C 试题分析: “英国方式 ”指 “光荣革命 ”后确立的君主立宪制, “美国方式 ”指美国独立后建立的民主共和制, “法国方式 ”指的是法国大革命扫荡封建势力。中国在经历过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的维新变法运动失败

9、后,后来者就想起以革命的方式摧毁封建势力。故答案:选 C。 考点:本题以西方民主史的言论为切入点,考察学生从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和 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 点评:关于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除了以选择题的形式考察其基本概念、基本运作、异同点,还以材料题的形式考察其确立的过程及其对中国革命的影响。 有人认为:工厂工人的薪资只要能维持其生计即可,如果工资够过高,工人生活改善,就会多生小孩,人口随之增加;如此一来,劳动力便增加,工资随之下降,甚至低于先前水准。我们应如何理解这种说法? A反映出十九世纪英国资本家的态度 B代表法国大革命前夕保守派的观点 C反映出中古时期行会对工资的看法 D代表二十世纪初俄

10、国共产党的主张 答案: A 试题分析:工人工资增长是工业革命时期,社会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的必然要求。而资产阶级为了保证高额的剩余价值,反对提高工人工资。故答案:选A。 考点:本题以工资的增长与 “人口过密论 “为切入点,考察学生从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和对历史事件的时空地位。 点评:关于工业革命,除了用新情境、新材料以选择题的形式考察其背景、主要成就、影响外,还与政治、经济、科技相联系把其放在资本主义世界的发展进程中以材料题的形式进行命题。 20 世纪初,美国华尔街开始流行一个段子。老师问学生:是谁创造了世界?学生回答:是上帝在公元前 4004年创造了世界,但在 1901年,世界又被摩根先生(

11、美国著名财团的创始人)重组了一回。对该材料最准确的理解是 A反映了上帝 “创世说 ” B肯定了摩根先生的功绩 C强调了美国的世界地位 D体现了大企业时代资本的深刻影响 答案: D 试题分析:从时间 “20世纪初 ”,人物 “摩根先生 (美国著名财团的创始人 )”可判断出是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大企业时代到来所带来的影响。故 D正确。 考点:本题以师生的一段对话为切入点,旨在考察第二次工业革命对生产组织形式的影响。 点评:关于第二次工业革命,除了用新情境、新材料以选择题 的形式考察其背景、主要成就、影响外,还与政治、经济、科技相联系把其放在资本主义世界的发展进程中以材料题的形式进行命题。 下图为 1

12、947年法国共产党人针对马歇尔计划张贴的一张宣传画,其所表明的思想是 “有偏袒的援助会使欧洲分裂 ”。其所说的欧洲分裂应是 A由于援助数额的差别,会造成受援助国之间的矛盾 B制造英法矛盾,以便美国操纵控制欧洲 C扶植和控制西欧,使之与苏联及东欧民主国家对抗 D通过援助一些国家的反政府力量,制造国家分裂 答案: C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的是对二战后美国对苏联采取冷战政策的理解。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马歇尔计划援助的重点是西欧地区,苏联和东欧国家拒绝接受援助,美国则通过经济援助达到了控制西欧的目的。 考点:本题以图片为切入点,结合时代背景进行命题,考察学生从材料中获取信息和对史料(图片)的解读

13、能力。 点评:关于马歇尔计划,除了以选择题的形式考察其原因、目的、内容和影响外,还把其作为冷战的主要表现之一以材料题的形式进行命题。 1933年 8月 14日,苏联杂志为了工业化写道: “美国的商业和科学与布尔什维克的智慧相结合,在三四年内已经产生了巨大的效果 ” 下面对 “布尔什维克的智慧 ”理解正确的是 A制定 “战时共产主义 ”政策 B实行新经济政策 C实施经济建设五年计划 D推行义务交售制 答案: C 试题分析: 1933年苏联在斯大林模式下,实施经济建设的五年计划,快速实现工业化。制定 “战时共产主 ”政策是在 1920年左右;新经济政策的实行是在 1921年;义务交售制是斯大林时期

14、苏联在农村强制推行的,时间相符,但与题意不符。 考点:本题以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为切入点,考察学生从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和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 点评:关于苏联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除了以选择题的形式考察不同时期不同政策的背景、基本内容、特点及影响外,还与同时期西方经济政策的调整以材料题的形式进行对比分析。 1964年 4月, 77个发展中国家在日内瓦发表七十七国联合宣言提出了建立平等互利的国际经济新秩序的要求。这表明 A经济区域集团化进一步发展 B两极格局受到冲击多极化趋势呈现 C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D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发生动摇 答案 : B 试题分析:题干材料反映了七十七国集团的建立

15、,其成员国均为发展中国家,团结一致,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要求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成为国际政治舞台上一股新兴的政治力量,冲击着当时的美苏两极格局,凸显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故选择 B项。 考点:本题以七十七国联合宣言为切入点,考察学生从材料获取信息的能力和对基本历史概念的理解能力。 点评:关于不结盟运动,除了文字型选择题进行命题外,还以图片型选择题进行命题。当然,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冲击了两极格局,是 20世纪 60年代世界政治多极化趋势出现的表现之 一,因此,把其放这一背景中以材料题的形式进行命题也有是可能的。 哥白尼写到: “我确信,数学家们只要认真而不肤浅地研究,就会同意我的

16、这些结论。 如果有人利用圣经某些段落来攻击我、歪曲我的原意,我会断然予以拒接。数学的真理只能由数学家来判断。 ”伽利略表示: “哲学写在宇宙这本大书里面,为懂得这本书,人必须首先懂得它的语言和符号。它是以数学的语言写成的,人若不具备这方面的知识,就无法懂得宇宙。 ”根据上文和你的历史知识判断,这两位天文学者共同的观点最有可能是 A宇宙是本难以理解的大书 B宇宙奥秘不能由教会独断 C圣经成为攻击科学的利器 D科学与宗教二者势不两立 答案: B 试题分析:从材料中可知:宇宙可以用数学进行解读,故 A项不正确;材料中“如果有人利用圣经某些段落来攻击我、歪曲我的原意,我会断然予以拒接 ”,故 C项不正

17、确;材料中没有表达科学与宗教二者势不两立,故 D项不正确;由材料中可知:宇宙可以用数学进行解读,并且拒接宗教的攻击,可知答案: B项正确。 考点:本题以哥白尼与伽利略的言论为切入点,考察学生从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和对史料的解读能力。 点评:关于西方近代科学技术,多以选择题的形式考察其成就和影响。 一位外国人前往某城市旅行,搭火车要先取得通行许可证明,才能买车票;到了目的地,看到满城尽是脚踏车;在路边摊买烧饼时,摊贩向他要粮票。这位观光客见到的景象最可能在 A 1919年的上海 B 1936年的南京 C 1955年的香港 D 1970年的北京 答案: D 试题分析: “粮票 ”的使用说明实行的是

18、计划经济体制。而选项中只有 1970年的北京符合这一特点,故答案:选 D。 1955年,香港处于英国的管辖范围; 1919年的上海、 1936年的南京都没有这一经济特征,故 A、 B、 C项都不正确。 考点:本题以社会生活史为切入 点,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和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 点评:社会生活史是近几年高考命题的热门话题。除了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外,还与经济、政治相联系以材料题的形式出现。 “我们主张在彻底地打败日本侵略者之后,建立一个以全国绝大多数人民为基础而在工人阶级领导之下的统一战线的民主联盟的国家制度,我们把这样的国家制度称之为新民主主义的国家制度。 ”据内容判断,这段文献资料

19、应当出自 A中共 “七大 ” B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C中共 “八大 ” D中共八届二中全会 答案: A 试题分析: “彻底地打败日本侵略者之后 ”可知此时抗日战争并未胜利,故排除B( 1949年)、 C( 1956年)、 D(1956年 )。 “ 以全国绝大多数人民为基础而在工人阶级领导之下的统一战线的民主联盟 ”可知,材料主旨是抗战胜利后建立一个联合政府。这是中共 “七大 ”毛泽东所作论联合政府报告的主旨思想。故答案:选 A 考点:本题以毛泽东论联合政府的的报告为切入点,考察学生从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和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 点评:关于毛泽东思想,除了以选择题的形式考察不同时期国主要理论成果,

20、还可以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 角度以材料题的形式进行命题。 “从理论上讲,秦汉以后的皇帝跟西周和西周之前的王有着本质的区别,他不是天下的共主而是独主,是国家所有人惟一的君主。 ”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共主说明周王实现了高度集权 B两者在统治方式上并无实质性区别 C本质上都以血缘亲疏分配权力 D独主是指皇帝实行地方长官任命制 答案: D 试题分析: “共主 ”说明周王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故 A不正确;材料中明确提出 “共主 ”与 “独主 ”的统治方式的本质区别,故 B不正确; “共主 ”是以血缘亲疏分配权力,故 C不正确;而 “独主 ”是实现了国家权力的高度集中,包括通过地方长官的任命来加强

21、对地方的控制。故答案:选 D. 考点:本题以 “共主 ”和 “独主 ”为切入点,考察西周的血缘政治到秦汉的官僚政治的演变。 点评:关于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命题主要从其特点来把握,更多考察分封制、宗法制等政治制度的作用和影响。形式多以选择题为主。 有学者认为,综观中国历史,儒家 “君子 ”几乎始终是政治、社会批判功能的首要承担者。从汉末 “清议 ”到宋代 “太学生 ”运动,再到晚明东林党人的 “一堂师友,冷风热血,洗涤乾坤 ”,无不是儒家 “君子 ”发挥政治主体意 识和批判精神的表现。下列解释与该学者的主张最符合的是 A道德修养是儒家 “君子 ”的首要内涵 B儒家 “君子 ”是 “批判 ”的政

22、治主体 C儒家 “君子 ”是维护君权和统治者的保守派 D学习知识对儒家 “君子 ”有重要意义 答案: B 试题分析:从材料中 “儒家 君子 几乎始终是政治、社会批判功能的首要承担者 ”、“儒家 君子 发挥政治主体意识和批判精神 ”可知,该学者强调的是儒家 “君子 ”是“批判 ”的政治主体,故答案:选 B。 A、 C、 D项和材料表达的主旨思想无关。 考点:本题以儒家 “君子 ”的主要功能为切入点,考察学生从材料获 取信息的能力。 点评:关于儒家思想,除了考察教材熟悉的知识点外,还以新情境、新材料来考察学生从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 老子以为 “民多利器,国家滋昏 ”, “人多技巧,奇物滋起 ”。

23、庄子也说: “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机心存于胸中,则纯白不备。 ”这些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发展产生的深远影响是 A形成了国民排斥钻研科技理论的心理 B与政府推行 “重农抑商 ”的政策一致 C有利于统治阶级重视君民关系的和谐 D阻碍了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工具的变革 答案: A 试题分析: “民多利器,国家滋昏 ”大意是国民物质和思想上的程度越锐利,国家越容易滋生混乱犯错误。 “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机心存于胸中,则纯白不备 ”大意是有能力制作特变的器具的人,必然会做些投机取巧的事,会做这样事情的人,就有狡懈、机变的心思,有这样心思的人,就没有一个未曾受到世俗污染的纯

24、洁的新凉。这一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造成的深远影响是 A项。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工具一直不断的变革。只是始终没有铁犁牛耕的生产水平,故排除 D项。 B、 C项与材料无关。故答案:选 A。 考点:本题以老子和庄子对科技的态度为切 入点,说明中国古代传统科技没有发展为近代科技的原因,旨在考察学生准确理解和运用史料的能力。 点评:关于中国古代科技,除以新情境、新材料考察中国古代传统科技对欧洲社会转型的影响外,还可以从中国古代传统科技与西方近代科技的本质以史学论文题的形式进行命题。 唐中宗不经中书省和门下省而自己封拜官职,因心怯,他将装置诏敕的封袋,不敢以正常的样式封发,而改用斜封,上面的文字亦不敢用朱笔,改

25、用墨笔。当时称 “斜封墨敕 ”,这表明: A中书省和门下省的权力高于皇权 B国家制度对皇权具有一定的约束 C唐中宗时期皇权有所弱 化 D唐朝中枢机构的行政决策具有民主性质 答案: B 试题分析:唐朝沿袭隋朝的三省制度。唐中宗不敢通过中书省发下任命官吏的诏书,而改用它法,正是说明了三省六部制度对皇权的制约。制度都有两面性,三省六部制度可以弱化相权而加强皇权,单是也同样可以制约皇权,实际上封建社会皇权和相请权的矛盾几乎贯穿整个封建社会历史。因此,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度的实质则是对皇权的一定程度的制约。故答案:选择 C项。至于 A项,则是不正确的。,唐中宗时期虽然皇帝有点懦弱,但是唐朝处于上升期,所以皇

26、权还是明显的存在的,故 C不正确。 D项本身没 有错,只是材料没有这层意思。 考点:本题以唐中宗的 “斜封墨敕 ”来考查唐朝的三省六部制,旨在考察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能力和调动运动知识的能力。 点评:关于 “三省六部制 ”,除了以选择题的形式来考察其运作和性质外,还主要以君主专制演进的一个进程用材料题的形式进行考察。当然,有时也与西方的 “三权分立 ”制度以材料题的形式对比考察。 新全球史言及古代中国某制度时说: “其目的在于确保土地的平均分配,以避免出现类似于汉朝的土地兼并。这项制度根据土地的贫瘠和受地者的需要将土地分配给个人及其家庭。 ”下列有关这一制度的评述正确的 是 A改变了封建地主地所有

27、制 B损害了自耕农的利益 C杜绝了土地兼并现象 D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 答案: D 试题分析: “确保土地的平均分配、以免土地兼并、将土地分配给个人及其家庭。 ”综合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该题考查的是北魏至唐朝的均田制。均田制实施的前提是封建国家掌握大量土地,它是把封建国有土地分配给个人和家庭,并没有触动和改变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也不会损害了自耕农的利益,故 A、 B项都不对。均田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土地兼并但不会杜绝土地兼并现象,因为引发土地兼并的根本原因是封建土地所有制,只要封建土地所有制存在,那么土地兼并就不会杜绝, C项显然不对。均田制的实施,使无地和少地的农民得到了土地,抑制了土地兼并,有

28、利于缓和社会矛盾,故答案:选择 D项。 考点: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 均田制。旨在考察学生的材料阅读能力、提炼信息和调动和运用知识能力。 点评:关于均田制,除了以选择题的形式考察其基本概念、实施原因和影响外,还可以将其作为孝文帝改革的一项重要措施以材料题的形式进行命题。 上海师范大学教授萧功秦指出,中国人的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并不是人权与自由的启蒙意识,而是这种为民族生存而激发的以务实地摆脱危机为目标的避害趋利意识。 “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 ”是指 A明末清初的 “工商皆本 ”意识 B洋务运动的 “中体西用 ”主张 C魏源的 “师夷长技以制夷 ”思想 D新文化运动的 “民主与科学 ”思想 答

29、案: C 试题分析:这种 “为民族生存而激发的以务实地摆脱危机为目标的趋利避害意识 ”予以判断。 “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 ”与民族危机有关,故 A可排除; “以务实地摆脱危机为目标的趋利避害意识 ”,可以排除 D项, 义和团运动的 “扶清灭洋 ”主张具有明显的局限性。 考点:本题以史学家的言论为切入点,考察学生对魏源及海国图志的理解,旨在考察学生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和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的理解。 点评:魏源及其海国图志是中国近代新思想萌发的主要表现,其作为中国 “开眼看世界 ”的开始,不仅以选择题的形式考察其影响,还以材料题的形式将其放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潮流中来考察。 罗马法第七表第八条规定:

30、“用人为的方法变更自然水流,以致他人财产遭受损害时,受害人得诉诸赔偿。 ”这说明罗马法 A维护了平民的利益 B维护了财产私有 C维护奴隶制度 D体现充分的民主性 答案: B 试题分析: 根据材料中的 “财产 ”“损害 ”“赔偿 ”,可知罗马保护私有财产不受侵犯, B项正确; ACD三项均与题意不符。 考点:本题以罗马法的法律条文为切入点,考察学生从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和解读史料的能力。 点评:关于罗马法,近几年高考都是以选择题的形式,考察学生对史料的解读能力和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 著名学者辜鸿铭说: “咸同年间,粤匪扰乱。清廷如一丛病之躯,几难著手。得一时髦郎中湘乡曾姓者,拟方名曰洋务清火汤

31、,服若干剂未见转机 ” 。“服若干剂未见转机 ”是因为此 “药方 ”: A在政局动荡年代难以发挥作用 B不符合西学东渐的历史潮流 C对西方制度文明缺乏认识 D盲目自大以 “天朝上国 ”自居 答案: C 试题分析: “粤匪 ”指太平天国运动, “时髦郎中湘乡曾姓者 ”指曾国藩, “洋务清火汤 ”指洋务运动。题目的意思是指曾国藩的洋务运动,希望救亡图存,维持清朝的统治,药方就是洋务派学习西方技术 。洋务运动失败根 本原因是在没有改变封建制度前提下,单纯引进西方科学技术,所以洋务运动没有看到西方制度文明的先进性,故 C说法正确。 A BD 都是其表面现象 考点:本题以辜鸿铭对洋务运动的评价为切入点,

32、考察学生从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和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 点评:关于洋务运动,除了以选择题的形式考察其所企业性质、指导思想、影响、失败原因外,还以材料题的形式把其放在中国近代社会的转型中进行命题。 甲午战争之后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成为流行用语,在新式学堂及学会均以其作为办学及创会的口号,然而新式学堂及学会的教学内容与发展目标, 却偏重于西学或新学。形成此一现象的原因,最可能是因为新式学堂及学会的创办人 A多以 “中学为体 ”作为对付保守势力攻击学堂及学会的挡箭牌 B多对中国传统文化抱持否定的态度,认为它会阻碍西学的发展 C多为外国人士或在华传教士,自然会偏重于西学或新学的引介 D多半是接

33、受西方新式教育的留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较为陌生 答案: A 试题分析: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是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其基本含义是利用先进的科学生技术来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以此作为创办新式学堂和学会的口号,主要为了减少创办新式学堂和学会的阻力,作为对付保守势力攻击学堂及学会的挡箭牌,故答案:选 A。 B项没有正确理解 “中体西用 ”的含义。材料中没有提出创办人的身份,故 C、 D项不正确。 考点:本题以 “中体西用 ”思想为切入点,考察学生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 点评:关于洋务运动 “中体西用 ”的思想,除了以选择题的形式考察其基本含义外,还把其作为中国近代思想解放潮流的一个进程以材料题的 形

34、式进行命题。 综合题 阅读以下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 8世纪帝国的鼎盛时期至 13世纪整个中国最 终为蒙古人征服这段时间中国的政治史表明国家的军事力量逐步衰落,但这仍是制度和文化有重要发展的时期。隐藏在这一发展后面的是中国经济的大发展,特别是商业 方面的发展,或者可以恰当地称之为中国的 商业革命 。这一迅速的发展使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显然高于以前并产生出直至 19世纪在许多方面保持不变的经济和社会模式。 费正清、赖肖尔中国 :传统与变革 材料二 宋代是我国历史上的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高峰,其总体水平最高时不仅远迈汉唐,而且为后来的元明两代所不及,大有一花独秀之势。 宋代的社会经济关系是比较自

35、由的,因而出现了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大发展的形势,但这种自由终究是有限度的,所以又不可能走向资本主义。 田昌五、漆侠主编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史第二卷 材料三 在两宋 300年间, 商业资本不仅勒索压榨小农、小工和小商,同时还利用各种机会同封建国家争夺更 多的商业利润。可是,在宋代,商业资本不但继续发挥其 愁迁百物、畅通货币的作用,而且它更直接进入生产领域。对产品的包买和预付定钱,显然是有利于生产的。这种商品货币关系能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新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就一定能萌生出来。历史的发展毕竟是曲折的。一方面由于生产规模的狭小,商业资本在未能充分发挥其作用 的情况下,一部分货币转化为土地 ;另一方面,封建

36、国家垄 断性专利制度,也是商业资本推进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的严重阻力,所以商业资本在宋代并没有得到更进一步的发 展,它的积极作用也就非常有限了。 邓广铭、漆侠宋史专题课 ( 1)简要归纳三则材料对宋代商品经济发展的结论性认识。(不得照抄原文)(3分 ) ( 2)结合所学 知识指出材料一的 “商业革命 ”有什么依据。材料二、三对宋代商品经济发展水平的评价有什么共同之处? (6分 ) ( 3)根据以上分析,谈谈你对 “宋代已经出现资本主义 ”看法的认识。 (3分 ) 答案: (1)认识 :材料一:宋代发生了 “商业革命 ”;材料二:相对自由的经济关系促进宋代经济发展到很高水准,但未能实现突破 ;材料三

37、:宋代商业资本发达,但积极作用是有限的。 (3分 ) (2)依据:商品经济及相关行业发达;城市经济繁荣,商业活动的时间、地点限制被打破;城镇兴起;出现交子;海外贸易、民族贸易兴盛;商业税收成为国家很重要的经济来 源。 共同之处:宋代商品经济发达,但受封建专制统治、官营工商业政策的限制,无法进一步发展。 (6分 ) (3)认识:宋代虽然生产力水平和商品经济发展水平都很高,可能也出现了雇佣关系,但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不能对商品经济发展估价过高;评价历史应客观,实事求是。 (3分 ) 试题分析:第( 1)问审题时注意限制条件 “简要归纳三则材料 ”、 “结论性认识 ”,从材料中总结概括出宋代商品经

38、济发展,但未能实现突破。第( 2)问结合教材所学知识,从宋代商业发展的概况、城市的发展、对外贸易的繁荣三个方面论证 “商业革命 ”;由材料二、三的信 息可知,宋代商品经济出现繁荣,但这种繁荣由于多种因素没有使突破。第( 3)问考查学生分析论证问题的能力和对历史事件的评价原则和方法。 考点:本题以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为切入点,从 “认识 表现 是否质变 ”层层深入设问,旨在考察学生从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描述和阐述事物的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分析论证历史事件的能力。 点评:关于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本题命题的角度是 “小切口、深挖掘 ”。除此之外,宋代商品经济还经常以史料的解读为意图进行命题

39、。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正是中国古代文明,即那些传教士花费毕生精 力,在努力教化中国人的过程中传播过去的文明,曾经成为打碎欧洲中世纪文明的有力武器。 辜鸿铭中国人的精神 材料二 在公元元年,中国的 GDP(国内生产总值 )占到世界总量的 26.2%,仅次于印度,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公元 1500年,中国超过印度,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公元 1700年,中国的 GDP占到世界总量的 22.3%,而欧洲占 24.9%,中国的 GDP大致与整个欧洲相当。公元 1820年,中国的 GDP占到世界总量的32.9%,远高于欧洲、美国和日本的总和。 1870年,中国的 GDP滑落到世界总量的 17.2%

40、。 安格斯 麦迪森世界经济千年史 材料三 在 17、 18世纪,中国人在欧洲人心目中,是天才的民族,是伟大的民族,是有高度文明的民族。但殖民主义者侵入中国以后,中国的许多弱点都暴露出来了。首先是中国因为不强,在信奉优胜劣败的欧洲人眼中,中国不行了 久而久之,欧洲人忘记了他们曾经有一段崇拜中国文化的历史 . 而我们中国人也忘记了自己过去在欧洲人心目中的地位。 季羡林为中国纪行所作的序言 请回答 . (1)依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列举三项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文明 曾经成为打碎欧洲中世纪文明的有力武器 。 (3分 ) (2)古代中国的 GDP一直位居世界前列的原因有哪些 试从经济、政治、文化诸方面作简要分

41、析。 (4分 ) (3)材料三说 殖民主义者侵入中国以后,中国的许多弱点都暴露出来了。 依据材料及所学知识,说明 中国的许多弱点 造成中国国力不强的具体原因有哪些 (2分 ) 答案:( 1)指南针为新航路开辟及殖民扩张提供了技术保证。火药为欧洲资产阶级打败骑士阶层提供了物质条件。印刷术为文艺复兴及宗教改革运动的兴起准备了条件 (3分 )。 ( 2)经济:重农抑商政策的实施,自然经济长期占统治地位。(答对其中一条即可得分)政治:统一的 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中央集权的加强。(答对其中一条即可得分)文化:儒家学派倡导德治和仁政,轻徭薄赋,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中国古代科学思想重视总结实践经验,强调实用技

42、术,农学、地学、天文历算之学发达。(答对其中一条即可得分) (4分 ) ( 3)封建专制制度阻碍社会进步,重农抑商政策使社会经济活力受到压抑,导致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海禁及闭关锁国政策延缓了中国发展的步伐。极端保守和封闭的传统观念束缚人们的思想。(答对任意 2条即可得分)( 2分) 试题分析:第( 1)问旨考察学生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要求学生能熟练掌握中国 古代传统科技(火药、指南针、印刷术)对西方近代社会的转型的作用。第( 2)问注意从 “社会政治、经济、文化 ”方面分析中国古代社会长期领先世界的原因。第( 3)问抓住 “中国的许多弱点 造成中国国力不强 ”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方面来分

43、析具体原因。 考点:本题中国古代传统科技对西方近代社会的转型的作用为切入点,进一步分析中国古代传统科技长期领先和近代落后的原因,旨在考察学生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 点评:关于中国古代科技,除以新情境、新材料考察中国古代传统科技对欧洲社会转型的影响外,还可以从中国古代传统科技与西方近代科 技的本质以史学论文题的形式进行命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 明史卷 78食货二记: “宣德五年二月诏:旧额官田租,亩一斗至四斗者各减十之二,四斗一升至一石以上者减十之三。著为令。于是江南巡抚周忱与苏州知府况钟,曲计减苏粮七十余万,他府以为差,而东南民力少纾矣。 ” 其实,宣德五年二月有减赋之诏,同年九月

44、,周忱等始选赴各地巡抚,以总督税粮之事,周、况的减赋虽使江南赋重多逋的状况有所缓解,但充其量只能算是权宜之举。故其后情况并未见根本性好转。其后虽复有减赋之请,而因户部阻格不行。 宣德朝是明代由开国转向守成的重要时代,其特征之一便是由国家重赋向藏富于民的转变。然而在当时的整个官僚体制中,因循旧有成法的观念还占据着主导地位,宣宗虽然倾向于减赋,却无力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状况,因此出现了宣德中减赋难以推行的局面。这种局面直到英宗正统间才得以从根本上改变。 商传从蠲赈到减赋 明朝灾害政策转变的三个个案 材料三 民生主义是孙中山最具前瞻性的思想遗产,也是当时最为曲高和寡的政治主张。孙中山师法亨利 乔治与约翰

45、 穆勒,同时又从中国传统的大同思想以及均田、公仓等方案中受到启发,提出 “平均地权 ”以谋防止资本主义贫富两极分化的弊害。孙中山自信 “可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 ”,过去曾被讥评为徒托空言,其实他和他的后继者在这方面还是做过多方面的探索与讨论,积累了颇为丰富的经验教训的。民生一词,从经济而言,涵盖发展与分配两个方面,这就是孙中山所说的 “欧美强矣,其民实困 ”。 反思辛亥革命百年:民生主义在当时曲高和寡 2011年 01月中国社会科学报 材料四 在民生主义第三讲中,孙中山说 :“我们要实行民生主义,还要注重分配问题。我们注重的分配方法,目标不是在赚钱,是要供给大家公众来使用。 ”又

46、说 :“我们的民生主义,目的是要打破资本制度 所以民生主义和资本主义根本上不同的地方,就是资本主义是以赚钱为目的,民生主义是以养民为目的。 ” (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明朝赋税政策的变化和影响。( 6分) ( 2)根据材料三和材料四概括孙中山民生主义学说的主要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辛亥革命后孙中山民生主义思想没有得到实现?( 6分) ( 3)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解决民生问题应该具备哪些条件?( 3 分) 答案:( 1)变化:明朝初年赋税较重,宣德、正统朝以后赋税减轻。( 2分) 影响:明初开国时 期重赋,集中了全国的财富,为国家工程建设和赈济等提供了基础,但是导

47、致人民贫困;宣德、正统朝以后由国家重赋向藏富于民转变,赋税减轻尤其对于财税重地江南地区,民力稍苏。江南财赋始存于民间,这也给日后江南经济、社会生活、文化、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基础。( 4分) ( 2)主要内容:缩小贫富差别,正确处理劳资关系,关注发展和分配的关系,福利人民等。( 2分) 原因: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性质没有改变,民主政治没有真正建立,政局动荡,缺乏安定的社会环境和必要的政治前提;中国近代工业发展曲折艰难,列强侵略,自然经济仍占主导,缺乏经济 基础;民生主义在当时没有被广泛认同。( 4分) ( 3)实现政治民主、发展经济、处理好富国与富民之间关系,转变发展观念,取得广泛支持,建立相关制度

48、等。(言之成理亦可给分)( 3分) 试题分析:第( 1)问注意审题 “变化 ”一词,同时表格的理解结合材料信息 “宣宗虽然倾向于减赋 ”、 “英宗正统间才得以从根本上改变 ”可知其 “变化 ”。第( 2)问中的第( 1)小问可结合材料中关键信息,分层阅读、总结概括;第( 2)小问结合时代背景,从政治、经济、思想认识方面来分析其原因。第( 3)问从每个时期对待民生问题的措施的经验教训,总结分析解决 民生问题的方法和条件。 考点:本题以民生问题为切入点,以不同时期政府关注民生问题的措施为依托,旨在考察学生从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分析论证问题的能力。 点评:民生问题是近几年高考关注的话题,命题角度除了古今贯通考察民生外,还可以结合西方福利制度的建立和改革进行考察。 贸易保护主义是指国家通过奖励出口、限制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