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届河北省唐山一中高三下学期仿真模拟历史试卷与答案(一)(带解析).doc

上传人:visitstep340 文档编号:338019 上传时间:2019-07-09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198.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3届河北省唐山一中高三下学期仿真模拟历史试卷与答案(一)(带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2013届河北省唐山一中高三下学期仿真模拟历史试卷与答案(一)(带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2013届河北省唐山一中高三下学期仿真模拟历史试卷与答案(一)(带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2013届河北省唐山一中高三下学期仿真模拟历史试卷与答案(一)(带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2013届河北省唐山一中高三下学期仿真模拟历史试卷与答案(一)(带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3届河北省唐山一中高三下学期仿真模拟历史试卷与答案(一)(带解析) 选择题 礼记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其中多数篇章是孔子弟子的作品,其中写道: “君天下曰天子。 ”董仲舒在春秋繁露 顺命中写道: “皇天右而子之,号称天子。 ”以上两种对 “天子 ”的说法 A都具有浓厚的君主专制主义的色彩 B都反映了 “民贵君轻 ”的民本思想 C都体现了 “天子受命于天 ”的思想 D都反映了君主是最高统治者的思想 答案: D 试题分析: A项错误,君天下指的是天下共主的局面,并不能说明一定是君主专制统治; B项错误,民贵君轻的思想在孟子时期开始提出; C项错误, “天子受命于天 ”是君权神授的思想,是

2、董仲舒提出来的。 D项正确,不管是君临天下还是君权神授的思想,都反映了君主是最高统治者的思想,故选 D。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古代不同时期有关天子的含义 “他为自己的创作提出了目标: 法国社会将要作为历史家,我只能当它的书记。这样我也许可以写出许多历史家忘记写的那部历史,就是说风俗史。 ”能体现这一创作目标的文学作品是 A安娜 卡列尼娜 B巴黎圣母院 C人间喜剧 D老人与海 答案: C 试题分析:从材料 “法国社会将要作为历史家,我只能当它的书记。 ”可以看出这是真实的描绘当时社会的状况,是现实主义的作品,故选 C。 A项是俄国托尔斯泰的作品;巴黎圣母院是浪漫主义的作品; D项是美国现代

3、主义作家海明威的作品。 考点: 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 近代西方的文学 19世纪末,田纳西流域是童山濯濯的贫瘠地区。 20世纪 20年代后期,国会曾两次通过在此建设水力发电工程的法案,先后为柯立芝和胡佛两位总统否决。罗斯福一向对造林和水土保持深感兴趣,当选总统后,提出并实施了田纳西流域的综合治理工程。罗斯福实施该工 程的主要目的是为了 A改善自然环境 B利用水力资源 C扩大用电范围 D改善人们生活 答案: D 试题分析:罗斯福新政期间进行了许多水利工程的兴修和兴建,主要目的是实行以工代赈的策略,代替进行直接的社会救济,改善人们的生活。故选 D。 AC项是根据材料内容设置出来的迷惑项,不是材

4、料的中心思想; B项错误,当时处于经济危机期间,主要任务并不是发展利用水力资源发展生产,而是进行社会救济。 考点:罗斯福新政 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 到 1922年年底,列宁已经充分认识到新经济政策不是权宜之计,而是一种适合俄国特点的向 社会主义过渡的经济体制和具体方法。新经济政策思想的基本理论框架是 A巩同个体农民经济 发展商品货币关系 实行国家资本主义 B实施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发展计划经济 实行国家资本主义 C组织农民参加共产主义建设 发展商品货币关系 实行社会主义 D巩固个体农民经济 实行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原则 实行社会主义 答案: A 试题分析:新经济政策实行固定的粮食税,允许商品货币

5、交易,发展商品经济,实行国家资本主义。因此 A项正确。 B项错误,新经济政策并未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C项错误,新经济政策组织农民参加共产主义建设,而是实行的个体农民经济的形式; D项错误,新经济政策是实行的按劳分配的政策,并未完全的实行社会主义分配的原则。 考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新经济政策 观察以下两幅图,其中图二的标题为 “攻打冬宫 ”。这两幅图所反映的历史事件的共同之处表现在 图一 图二 A背景方面 B进程方面 C结果方面 D意义方面 答案: B 试题分析:第一幅图反映的是二月革命的场景,第二幅图图则是十月革命的场景。 A项不同,二者在背景方面明显不同,一个是沙皇专制统

6、治,另一个是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B项正确,二者都是十月革命的组成部分,十月革命分为两个阶段; C项不同,结果一个是推翻了专制统治,另一个是推翻了临时政府; D项不同,二者在意义方面明显不同,十月革命具有世界意义。 考点:十月革命 二月革命与十月革命的比较 下表反映了欧洲移民的迁移状况,其原因包括 欧洲移民迁移状况表 目的地 时间范围 人数 阿根廷 1856 1932 6 400 000 加拿大 1821 1932 5 200 000 巴西 1821 1932 4 400 000 澳大利亚 1861 1932 2 900 000 英属西印度群岛 1836 1932 1 600 000 南非 18

7、81 1932 900 000 新西兰 1851 1932 600 000 中世纪天主教会的宗教迫害 开辟新航路发现了新大陆 目的地的人口比较稀少 生产率增长和医学进步导致欧洲人口急剧增加 铁路和汽船能将大批人运过海洋和大陆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 项错误, 18世纪宗教改革已经结束,天主教会不再一统天下。各国实行宗教宽容的政策; 项错误,新航路的开辟是在 16世纪,与材料的时间不相符; 项正确,因为北美地广人稀,适合外来移民; 项正确,欧洲的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口增多为移民外国创造了条件; 项正确,新式的交通和通讯工具的发展便利了移民的进行。 考点:工业革命的影响 近代

8、欧洲移民北美史 马文 佩里在西方文明史中写道: “虽然伏尔泰在巴黎了解了一些启蒙新文化,然而,只是在 1726年到了伦敦以后,诗人伏尔泰才成为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在英国,伏尔泰接受了牛顿的思想。 ”他从牛顿的著作中看到的是 A如何以实验为主要方式,证实外力是改变事物运动状态的原因 B如何以数学为表达形式,运用理智建立普遍法则来解释物质世界 C如何以推理为主要方式,提出空间和时间的性质取决于物质运动 D如何以数学为表达形式,假说辐射是由具有能量的量子来实现的 答案: B 试题分析:牛顿的近代数学和物理学方面的成就为启蒙思想的产生奠定了科学的基础,提供了一种认识世界的新的方法,即理智的科学的方法,故

9、选 B。 A项错误,以实验为主要形式的研究方法是在文艺复兴时期; C项是现代相对论的分析方法; D项是现代热辐射理论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 启蒙思想产生与发展的相关因素 下表是中国各种经济成分在工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表(单位: %) 1978年 1980年 1985年 1990年 国有企业 77 6 76 0 64 9 54 6 集体企业 22 4 23 5 32 1 35 6 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等 0 0 5 3 0 9 8 上述变化产生的原因有 建立经济特区 全面推进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发展乡镇企业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A B C D 答案: A 试题分析:此题是考查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各种

10、经济成分发展变化的情况。从材料来看,国有企业的比重不断地降低,集体企业和私营企业的比重不断的上升,这是由于在 70年代后期开始了经济体制改革,创办经济特区,引进外资,发展乡镇集体经济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等方面造成的。因此 正确,故选 A。 项错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在 1992年十四大提出来的。 考点: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后经济体制的变化 下表选项中,材料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材料 结论 A 1524年有西班牙人说: “以前我们在世界的边缘,现在在它的中央了,这给我们的命运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改变。 ” 西班牙成为世界工业生产中心 B 清代规定 “机户不得逾百张,张纳税当五十金,织造批准

11、造册,给文凭然后敢织 ” 私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 C 1832年议会改革,英国选民从人口总数的大约 2%增加到3 3%。 1866年后又经过了两次议会改革,至 1885年基本实现了成年男子普选权。 英国已正式确立君主立宪制度 D 1924年孙中山在中国内乱之原因中提及 :“要以后真是和平统一,还是要军阀绝种。要军阀绝种,便要打破串通军阀来作恶的帝国主义 ” 孙中山认识到军阀和帝国主义是实现和平统一的障碍 答案: D 试题分析: A 项错误, 1524 年西班牙因为新航路的开辟取得了殖民霸主的地位,但是当时并未进行工业革命, 18世纪工业革命开始; B项错误,私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

12、工业是在明朝后期; C项错误, 1832年议会改革,英国君主立宪制成熟,工业资产阶级大量的进入到议会,而不是君主立宪制确立的时间是 1689年权利法案的通过。 D项正确,孙中山在革命实践中认识到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是实现 和平统一的障碍。 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新航路开辟、工业革命;古代中国的经济 古代中国的手工业;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 新三民主义。 回顾近代以来的中国历史,正如学者徐昕所指出: “在交织着新旧内外各种矛盾的历史性冲突过程中,中国的国际地位经历了从 中国的世界 到 世界中的中国 的根本变化。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转变一直延续到今天。 ”导致这种变化的重要原因

13、在于推动世界历史发展的两大杠杆。这 “两大杠杆 ”是 实现民族独立 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发展生产力 全球化 A B C D 答案: D 试题分析:材料中中国的世界指的是中国处在闭关锁国的状态下,以中国作为世界的中心;而世界的中国指的是中国融入世界,成为了世界的一部分。这种变化的因素是生产力的发展和全球化造成的。故选 D。 项与推动世界历史的杠杆无直接关系。因此 ABC 项错误。 考点:史学理论 近(现)代化史观(近代以来中国走向世界的进程)、全球化史观(整体史观) 李德在中国纪事中写道: “1934 1935年, (中国共产党 )的领导完全同外界隔绝,此事造成的后果尤其严重。他们从国际共产主

14、义工人运动那里,具体地说就是从共产国际方面,既不能得到忠告,也不能得到帮助。 ”而这产生的实际后果是中国共产党 A开始独立自主地解决中国革命问题 B放弃了对中国革命的领导权 C撤销了毛泽东在红军中的领导职务 D背离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 答案: A 试题分析: B项错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虽然在 30年代受到围剿,但是并未放弃革命的领导权; C项错误,在长征初期是撤消了毛泽东的领导职务,可是在遵义会议上重新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遵义会议也 是我党开始独立自主的思考我们国家的革命的问题,是我们党由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故选 A。D项错误,中国革命依据本国的国情而进行,并未背离国际共产主义运动。 考

15、点:新民主主义革命 中共领导权的问题、遵义会议 1837年 6月,中国时报发表文章称,假如设在广州的领事得以立足,“那么一俟机遇来临,如碰上革命或事态逐渐变迁,他就能抓住时机,一举而推开中华帝国的大门。 ”这里的 “机遇 ”是指后来发生的 A清政府废除闭关锁国政策 B清政府派林则徐查禁鸦片 C清政府派琦善为议和大臣 D洪秀全在金田村发动起义 答案: B 试题分析:从材料 “一举而推开中华帝国的大门 ”可以看出这是指的后来的鸦片战争,而鸦片战争的导火线是虎门销烟,故选 B。 A项错误,闭关锁国的政策在清朝前期和中期已经实行; C项错误,清政府派琦善为议和大臣是鸦片战争中的事,并非战争的借口; D

16、项是在 1851年,是鸦片战争之后,当时中国的国门已经打开。 考点: 1840至 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虎门销烟 综合题 ( 15分)【 20世纪战争与和平】 阅读下列图片,回答问题。 图 1 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 图 2第一次世界大战形势图 ( 1)图 14中欧洲政治格局有何特点?造成这一格局的基本矛盾有哪些?比较上面二图指出同盟国内部有何重大变化?说明了什么?( 7分) ( 2)据图 15概括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特点。从图中可以看出,同盟国作战面临的最不利条件是什么?有何影响?( 8分) 答案:( 1)特点: 形成对峙的两大军事集团。基本矛盾:法德矛盾;德奥矛盾;英德矛盾。

17、变化:意大利加入到协约国集团,与同盟国作战。 说明:帝国主义国家的外交,一切以其国家利益为转移。( 8分) ( 2)特点: 遍及欧亚非地区,战争主要在欧洲战场上进行,且有东西两条主要战线; 战争同时在 陆上海上进行; 战争主要是在两大军事集团之间进行。( 3分) 不利条件: 腹背受敌,两线作战。 (2分 ) 影响:导致同盟国集团最终失败。( 2分) 试题分析:( 1)从图 14很容易可以看出这是形成了两大军事集团,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主要矛盾是英德矛盾,此外还有法德矛盾等。从图 15可以看出国际格局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意大利加入到协约国一方,说明国家利益决定国家的外交政策。( 2)一战的特点可以从

18、材料中的图示和所学知识进行回答。同盟国作战的最不利的地方是腹背受敌,既面临着西方英法的攻击,东方还有俄国。 考点: 20世纪的战争 与和平 第一次世界大战 ( 15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康有为认为在专制政体下是 “一君 ”与 “大臣数人共治其国 ”“。 “立宪政体则是人君与千百万国民和为一体:君臣一伦,亦全从人立之法而出,有人立之法,然后有君臣。今此立法权归于众,所谓以平等之意用人立之法者也,最有益于人道矣。 ” 材料二:临时约法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参议院有权议决一切法律 准则,选举产生大总统、副总统,弹劾大总统和国务员,对临时大总统行使

19、的重要权力,具有同意权和最后决定权。 ( 1)材料一与 材料二之间有何内在联系?( 8分) 材料三:我们提倡民权,便不可完全效仿欧美。我们不完全效仿欧美究竟要怎样去做呢?中国几千年以来,社会上的民情风俗习惯和欧美的大不相同,中国社会既然是和欧美不同的,所以管理社会政治,自然也和欧美不同。 -孙中山谈民权主义( 1924年 4月 20日) ( 2)根据材料三概括孙中山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分析这种思想产生的原因?( 7分) 答案:( 1)材料一康有为宣传 “立法权归于众 ”的思想,材料二规定 “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 ”,都倡导西方社会政治学说和资产阶级民权思想,两者在本质上一致。材料一 设想的 “立宪

20、政体 ”改良维新在实践中破产,为材料二民主革命建立共和政体提供反证。( 8分) ( 2)观点 :中国的民主道路不能完全效仿西方,必须走中国自己的路。( 4分) 原因:由于国情的千差万别,各国的民主道路各部相同( 3分) 试题分析:( 1)从材料 “今此立法权归于众,所谓以平等之意用人立之法者也,最有益于人道矣 ”可以看出这是康有为在宣传人民立法的思想,材料二中的 “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 ”说明立法权归参众两院。二者都是资产阶级的政治主张。( 2)孙中山认为 “国几千年以来,社会上的民情风俗习惯和欧美的大不相同,中 国社会既然是和欧美不同的,所以管理社会政治,自然也和欧美不同 ”,说明他

21、认为中国的民主道路不能完全照搬西方的道路,需要结合本国的国情。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实践 维新变法、辛亥革命 (15分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下列是一组与 1861 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相关的文字和图片。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上图描绘了被地主宣布 “解放 ”的农民伏在地上亲吻主人脚面的情景。 材料二 一个目击者回忆农民听取 “解放 ”法令的反应时说, “农民们愁容满面并且低下了头 农民中怨声和叫喊越来越高 ” 。 材料三 1876年,一位地 主说: “解放法令颁布十五个月后,当我再看到农民时 受奴役的所有迹象都已经消失的无影无踪。 ” (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俄国废除农奴制的必要性。

22、(9分 ) (2)关于农民获得 “解放 ”,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描述?你认为上述哪一描述较为客观并说明理由。 (6分 ) 答案: (1)农奴制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发展 ;农奴制激化了俄国社会矛盾 ;农奴制造成了俄国经济和军事的落后。 (9分 ) (2)描述者的立场不同。 (2分 )答哪一点均可 若认为材料一较客观 ,应从农奴制改革由农奴主实施 ,农民只能被动接受等角度来回答 (若回答农奴制改革 “解放 ”了农民 ,使农民获得了 “自由 ”,农民对此表示感激也可给分 ) (4分 ) 若认为材料二较客观 ,应从农奴制改革不彻底 ,农民依然受到奴役和剥削 ,农民对此表示不满等角度回答。 (4分 ) 若认

23、为材料三较客观 ,应从农奴制改革提高了农民的政治地位 ,改变了农民的精神面貌等角度回答。 (4分 ) 试题分析:第一问回顾所学关于俄国废除农奴制的背景的知识进行作答即可。第二问,第一小问出现不同描述的原因应该从发表言论这的不同阶级立场去思考问题,就不难得出正确的结论。第二小问作答时应该先选定观点,在进行论述。选择不同的观点,则论述的角度不同。注意论述和自己所选观点一致。总之,注意论点和论据前后一致,不可出现前后自我矛盾的现象,能自圆其说,言之有理即可。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 俄国农奴制改革 ( 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精美而充满了神奇色彩的瓷器、传教士的书简和夹杂着道听途说的马

24、可 波罗行记 , 18世纪中期以前三四百年间的欧洲人就是从这些途径来了解中国的。当从中国回来的传教士们受到精英们的热捧,他们的书简也被视为经典。传教士眼中那个 “酷似古罗马帝国的中国 ”走进了欧洲人的脑海。当时一些欧洲学者甚至认为,发现中国可与 15世纪发现美洲大陆媲美。当东印度公司把订制好的精美瓷器运回欧洲大陆时,法国思想家伏尔泰也在感叹: “我们不能像中国人一样,真是大不幸! ” 18世纪中叶,英国人终于找到了解决对华贸易逆差的 “方式 ”。此时的欧洲不再需要一个乌托邦式的中国。 1792年,英国外交官马戛尔尼携带英王信件出使中国,把 一个行将覆灭的中国形象带回了西方。 40多年后,鸦片战

25、争爆发,中国形象一落千丈。自那时起到 20世纪初,西方学者将中西关系史上的这个时期称为 “轻蔑的时代 ”。英国诗人丁尼生说: “欧洲的 50年,胜过了中国的一甲子。 ”一个当年被描述成花园的王国变成了 “满街是开口粪池和垃圾 ”的肮脏之国,而穿着丝绸、捧着青花碗的中国人也变得贫穷、猥琐和丑陋不堪。 评述材料中关于西方人对中国的看法。 (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答案:( 12分) 参考答案:一:赞美中国。( 2分)伏尔泰等等 未到过中国,他们是通过东来归国的传教士、商人等或其著述了解中国的,对中国的认识是感性的。( 6 分)他们赞美中国是为了

26、更好的服务于现实欧洲的反封建斗争。( 4分) 参考答案:二:贬低中国。( 2分)此时欧洲资本主义迅猛发展向工业文明社会迈进,而中国仍处于落后的农耕文明阶段。( 4分)先进的欧洲对古老中国进行了侵略,欧洲人对中国的贬视实际上是对东方中国的偏见,是一种欧洲中心论思想。( 4分)其言论是为其侵略行为服务的。 试题分析:本题以历史小论文的形式考查学生阐释和论证历史观点的能力,该题型的特点是难度较大,但开放性强, 只要言之成理即可。历史小论文 (观点类 )要把握三个步骤:明确作者的观点,亮明自己的观点;要能够史论结合、逻辑清晰地对观点进行精要论证,在这个方面注意论据全面、详实;最后可以总结一下经验教训。

27、 考点:史学理论 文明史观(中西文化交流与)、全球化史观(整体史观)(西方人眼里的中国形象) (25分 )阅读材料 ,完成下列各题。 中国是世界上侨民最多的国家。近代以来,中国人川流不息地向海外迁移,其中有两次大规模的移民潮。 材料一 1840年的鸦片战争使中国社会发生了急剧变化,中国人口的海外迁移也随之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近代中国人口的海外迁移不仅受到延绵 1000多年的海外迁移惯性力量的推动,更与近代中国的社会转型息息相关。一方面,自清朝乾隆以来迅速飙升的人口增长使中国人口在进入近代之前达到了 4 3亿的最高记录;由于封建制度的腐朽和没落,这种人口优势不仅没有转变为生产力,反而在外国资

28、本主义侵略导致农村经济破产的背景下成为经济发展的巨大压力,人们被迫背井离乡,迁移成为一条谋生的,主要途径。另一方面,以荚、法为首的西方殖民者侵略中国的目的不仅要变中国为其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也把目光瞄准了中国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尤其黑奴贸易废除后, 美洲、澳洲和东南亚地区的劳动力价格十分昂贵,贩卖华工成为一件有利可图的事情。就这样,大量中国人口就被列强和商人以招募劳工的形式贩卖到欧、美、澳洲和东南亚地区。另外,自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签订的几乎所有不平等条约中都包括了赋予外国在华招募工人的权利这一项内容,从而把西方列强在华招募、掠夺劳工的行为合法化。 1893年,清朝政府正式废除了延续了 200多

29、年的海禁政策,允许国人自由移民,并设立领事专职保护海外侨民的利益。 突飞猛进的近代航海技术最终将中国人带到了陌生而遥远的异国他乡。 材料二 20世纪 70年代末,中国 再次掀起新的较大规模移民潮。这一时期,中国调整内外政策,实行改革开放,纠正了对 “海外关系 ”的许多错误认识,广大侨眷及海外侨胞成为对外开放、对外联系的最活跃的一部分,他们之中蕴藏着经济和智慧的潜能,是现代化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同时人们也认识到,中国的发展需要走向世界,自我封闭难以发展,中国必须学习和借鉴人类文明的一切先进的知识才能走向繁荣富强。 70年代后期,中国与长期敌对的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关系的改善并建立了外交关系,放宽

30、了移民政策,尤其是向发达国家派遣了大量留学生,为新移民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新移民突破了 他们祖先的行业取向,涉足于居住国的商业、科技、教育、金融、服务等各行各业,其中有不少人崭露头角,成为本行业的精英。长期以来,华人移民大多数已融于当地社会,成为居住国的一个少数民族,参与当地的政治经济事务,其地位大有提高。 大陆新移民的形成,在某种意义上是改革开放的产物,是中国大陆走向开放、走向世界的一种标志。 (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出现海外移民高潮的历史背景。(12分 ) (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现代中国移民高潮的新变化, (6分 )说明现代中国移民高潮产生的重大影响。 (7分 )

31、 答案: (1)背景: 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对外开放,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近代中国的人口压力日益增大;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开发殖民地对劳动力的需求; 利益的驱使及西方列强在中国获得招募劳工的特权; 清政府海外移民政策的变化; 中国人的海外移民传统; 近代航海技术的进步。 (答出任意六项即可得 12分 ) (2)新变化: 由被动移民转变为主动移民; 移民职业呈多元化; 移民政治经济地位有所改观。 (6分 ) 重大影响:广大爱国侨眷及海外侨胞成为中国对外开放以及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 (3分 )促进了中华文化的传播和中外文化交流; (2分 ) 促进了移民所在国经济文化的发展国。 (2分 ) 试题

32、分析:此题材料比较长,需要仔细的分析材料进行解答。解答此类问题主要从三个方面下手:一是看问题,找到问题的切入点,而是粗读材料,看看材料主要是关于哪个方面的内容,第三个是细读材料,分析问题形成答案:。( 1)主要考察近代中国的移民,要结合中国的人口的压力和西方的侵略以及近代交通的发展等角度进行分析。( 2)改革开放后中国的移民与近代的移民有很大的不同,更具有主动性,反映了中国的国力的增强。对外移民对于中外交流和促进迁入地的经济发展有重要作用。 考点:近代中国经 济结构的变动 列强对华经济侵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对外开放。(新材料、新情境 近现代中国移民潮体现的近现代中国经济与社会生活)

33、( 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孔子与亚里士多德产生于相同的历史时代,分别是东西方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阅读下列材料,完成问题。 请回答: ( 1)依据上述材料,概括两人思想的相同之处。( 9分) ( 2)结合所学知识,从时代背景、目的、影响方面评述两人的治国思想( 6 分) 要求: 只选择其中一人评述; 限 80100 字; 表述成文。 答案:( 15分) ( 1)相同;中庸;以德治 国;构建和谐社会秩序。( 9分) ( 2)评述: 孔子:背景:春秋末期分封制瓦解,礼崩乐坏;社会大变革(转型)。( 2 分)目的:维护统治阶级利益。( 2分)影响:没有被当时的统治者所采纳;为后世道德规范的建立奠定了基础(或成为正统思想)。( 2分) 亚里士多德:背景;雅典民主共和制的繁荣与衰落。( 2分)目的:促进社会的公平与正义,维护奴隶制统治秩序。( 2分)影响:丰富了后世民主思想的来源。( 2分)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古代东西方两大思想家的思想的比较。( 1)据材料抓住题干中的 “中庸、中道 ”、 “ 道之以德、道德优良 ”、 “ 树立社会秩序 ”“ 法律为最高原则 ”等字眼加以概括。( 2)要联系所学知识,选择一人从时代背景、目的、影响方面评述两人的治国思想,对影响的评述要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考虑,注意语言的精炼。 考点:古代东西方先哲 孔子、亚里士多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