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届河南省十所名校高三下学期考前仿真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上传人:吴艺期 文档编号:338057 上传时间:2019-07-09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89.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3届河南省十所名校高三下学期考前仿真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2013届河南省十所名校高三下学期考前仿真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2013届河南省十所名校高三下学期考前仿真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2013届河南省十所名校高三下学期考前仿真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2013届河南省十所名校高三下学期考前仿真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3届河南省十所名校高三下学期考前仿真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面对西周大军兵临城下的危局,商纣王却镇定地说: “呜呼 !我生不有命在天 是何能为 !”西周初年,统治者明确提出了 “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 ”。这表明 A商朝统治者非常重视敬天尊祖制 B西周统治者认识到人事重于天命 C商朝统治者不认可传统的天命观 D西周统治者接受了儒家民本思想 答案: B 试题分析:材料中的 “呜呼 !我生不有命在天 是何能为 !”指商纣王认为自己的生命是上天赐予的,又有什么可做呢? “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 ”则是西周统治者认为上天看到的来自于我们百姓所看到的,上天所听到的来自于我们百

2、姓所听到的。由此可见商纣王认可天命,但没有说到他尊祖制,所以 A、 C错误;西周统治者在天命和人事问题上,人事重于天命,故 B对。 D项只说到了人事而没有说到天命问题,故错。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 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这是李悝 “尽地力之教 ”的目标,也是他的政治纲领。 “使农益劝 ”的办法是计口授田,对每个 “农夫 ”授田一 百亩,收入归耕者所有,国家抽十分之一的税。照李悝的计算,当时粮价是每石三十个钱。这十一之税收的是粮食或是钱,材料没有说明,如果是前者,那就是实物地租;如果是后者,那就是货币地租。 材料二 魏文侯问李克(悝)曰: “为国如何

3、”对曰: “臣闻为国之道,食有劳而禄有功,使有能而赏必行,罚必当。 ”文侯曰: “吾赏罚皆当,而民不与,何也 ”对曰: “国其有淫民乎 其父有功而禄,其子无功而食之 如此者,夺其禄以来四方之士,此之谓夺淫民也。 ” 摘自魏文侯问李克 ( 1)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李悝改革的目的 。( 5分) (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李悝改革产生的影响。( 10分) 答案:( 1)目的:确立地主阶级统治,实现富国强兵,满足争霸战争的需要。( 5分) ( 2)影响:促进了魏国经济的发展,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打击了没落的奴隶主阶级,推动了封建制度的确立。( 10分) 试题分析:( 1)根

4、据材料所提供的改革者李悝就可以得出时间是战国时期,而战国时期改革的目的都是一样的,那就是教材所学 “确立地主阶级统治,实现富国强兵,满足争霸战争的需要 ”;当然材料中的 “尽地力之教 ”可以得出改革的直接目的之一是 “富国 ”,其 他目的由所学即可得出。 ( 2)由材料 “收入归耕者所有,国家抽十分之一的税 ”可以推论出其实行的结果是 “促进了魏国经济的发展,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由 “其父有功而禄,其子无功而食之 如此者,夺其禄以来四方之士,此之谓夺淫民也 ”可以知道这是打击没落的奴隶主阶层的措施,结果必然是 “打击了没落的奴隶主阶级,推动了封建制的确立 ”。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 商鞅

5、变法。 “准确地讲,这些画家也同样遵循 写实 的传统,只不过他们把原来对 形体 的写实转向对 光 的写实,他们强调的 重艺术形式轻内容 ” 以下作品中,与上述 特点一致的是 A达 芬奇的蒙娜丽莎 B莫奈的日出 印象 C毕加索的格尔尼卡 D列宾的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答案: B 试题分析: “把原来对 形体 的写实转向对 光 的写实 ”可以看出是在说印象派画家,他们把 “光 ”和 “色彩 ”作为绘画追求的主要目的,他们倡导走出画室,描绘自然景物,以迅速的手法把握瞬间的印象,使画面呈现出新鲜生动的感觉。与这一特点对应的著名画家就是莫奈,代表性作品是日出 印象。 考点: 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 有代

6、表性的美术作品 近代绘画。 下面是某一时期美国的海外军事基地分布图。在这一时期,美国对外战略的突出特点是 A发动 “冷战 ”,极力遏制共产主义 B与欧、日结盟,与苏联抗衡 C实行战略收缩,改善与华关系 D推行单边主义,企图独霸世界 答案: D 试题分析:根据图中的 “俄罗斯 ”可以推论出时间是冷战结束后,故排除 A、 B;根据图中所示的美军事基地分布情况看,是非常密集的,且大多围绕中国,所以应该排除 C,这是美国在冷战后中国不断崛起的情况下的一种军事部署,是想遏制中国,推行单边主义和霸权主义的体现,故选择 D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当今国际局

7、势。 在 1689年到 1834年的一百多年时间里,英国国王利用其行政权,通过任命内阁、收买议员、安插亲信等手段,对国会和政府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操纵。这充分说明 A光荣革命后英国王权一度出现反弹 B国王违背宪法规定肆意扩张权力 C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过程的渐进性 D资本主义发展尚不足以制约王权 答案: C 试题分析:材料显示从 1689年权利法案颁布后,国王曾经对国会和政府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操纵,是国王权力曾经有所扩大 的表现,这并不能表明国王的权力一直这样,所以可以说是一种反弹现象,但该题是问这一现象 “充分说明 ”则需要透过这一反弹现象看到其本质,是 “君主立宪制度 ”形成过程中的曲折与渐进性,

8、故选择 C。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权利法案。 按照罗马法规定,人人都有当选官员的权利,但衣食无靠的贫民,即使被选上了,谁也不可能枵腹从公。因此,这样的机会从不去敲穷苦人家的门。这说明罗马法 A形同一纸空文 B带有民主因素 C体现全民意志 D违背平等原则 答案: B 试题分析: “按照罗马法规定,人人都有当选官员的权利 ”说明理论上罗马法是民主的,但是根据 “衣食无靠的贫民,即使被选上了,谁也不可能枵腹从公 ”、“这样的机会从不去敲穷苦人家的门 ”可以看出,实际的结果是穷人一般没机会当选官员。所以 B最符合题意。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罗马法。 1978年 10月,广东省向国

9、务院提交了关于宝安、珠海两县外贸基地和市政规划设想的报告,提出要在三五年内把宝安、珠海两县建设成为具有相当水平的工农业相结合的出口商品生产基地,并成为吸引港澳游客的旅游区,新兴的边防城市。这 报告 A是广东省落实中央改革开放决策的体现 B充分利用了广东经济领先于全国的优势 C揭开了广东省作为对外开放窗口的序幕 D为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开展提供了借鉴 答案: C 试题分析:材料所述时间是 1978年 10月,当时中央还没有做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1978年 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的),所以 A错;材料中的报告与广东经济在全国中的优势地位没有关系,因为广东的有利的地理位置和华侨众多的优势,所

10、以成了对外开放的前沿,故 B错。对外开放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之间不是借鉴的关系,为农村经济改革提供借鉴的是安徽凤阳县农民自发组织包产到户、包产到组的成功实践。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对外开放。 1911年底,英国泰晤士报发文称: “即素轻侮中国之法国巴黎朝报亦力言北京政府为世界所恶,而以民军为能尽其国民之天职。 ”这表明 A列强欲抛弃清政府以寻找新代理人 B西方国家对辛亥革命持严守中立态度 C列强在外交上倾向于支持辛亥革命 D西方社会舆论对辛亥革命持同情态度 答案: D 试题分析:材料所 述泰晤士报认为 “北京政府为世界所恶,而以民军为能尽其国民之天职 ” 是

11、表明英国的社会舆论(新闻媒体)对辛亥革命的同情,故选D,而社会舆论并不能代表国家或者政府的意志,所以 A、 B、 C均错误。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辛亥革命。 清乾隆八年( 1743年),清政府发布了下图中的告谕。从中可以提取的信息是 A清政府严格限制对外贸易 B清政府鼓励外商来华贸易 C清政府调整对外贸易政策 D清政府坚持闭关锁国政策 答案: C 试题分析:告谕内容为:自乾隆八年始,嗣后凡遇外洋货船来闽、粤等省贸易,带米万石以上者,著免其货税银十分之五;带米五千石以上者,免其十分之三。由此可以看出清政府对外商来华贸易有种越多越优惠的政策,但不能根据这些就选择 B,因为清政府一直是奉行闭关

12、锁国政策的,与史实不符,所以 B错;A、 D则与材料所述不符,所以说这是清政府调整对外贸易的举措,更符合题意。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资本主义萌芽与 “重农抑商 ”和 “海禁 ”政策 海禁政策。 苏轼在又跋汉杰画山二首中说: “观士人画如阅天下马,取其意气所到;乃若画工,往往只取 鞭策皮毛槽枥刍秣,无一点俊发,看数尺许便倦 ” 在苏轼看来,文人画和工匠画的最大区别在于 A画风是否工笔重彩 B实景描写是否突出 C画面是否气势磅礴 D是否寄托画家情感 答案: D 试题分析: “观士人画如阅天下马,取其意气所到 ”可以看出士人画(即文人画)强调意境,重在表达画家的一种思想感情,在创作中不会过多的重视

13、物象的形,关键是画出物象的神韵; “若画工,往往只取鞭策皮毛槽枥刍秣,无一点俊发,看数尺许便倦 ” 是指工匠画只取所绘物象的皮毛槽枥,表现的是物象的形、像;这明显是认为文人的作品在立意时要远 远高于一般的画工,故 D对。 考点:古代中国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 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 古代的绘画。 我国古代某思想家指出: “是以大学始教,必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 ”下列各项中,该思想家最为赞成的是 A欲存天理,必遏人欲 B因材施教,有教无类 C心即理也,发明本心 D清静无为,返

14、璞归真 答案: A 试题分析:材料所述大意是大学教育的过程是使学者格物穷理,穷理是格物的目的,最终通过格物来达到明白众物之理,由此可见这个思想家是朱熹,他最主要的主张就是存天理、灭人欲,这是理学为统治者服务的表现。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宋明理学 儒学新发展 程朱理学。 美国学者吉尔伯特 罗兹曼认为,科举制在中国传统社会结构中居于中心地位,是维系儒家意识形态和儒家价值体系正统地位的根本手段。其主要依据在于科举制度 A将地主阶级中最优秀成员纳入统治阵营 B彻底扭转了传统社会的等级和门第观念 C将儒家伦理渗透 到社会阶层的变动之中 D最大限度地实现了宫员选拔的公平公正 答案: C 试题

15、分析:因为科举制是古代中国的选官制度,它依据考试成绩作为选拔官员的依据,社会各个阶层是否能成为政府的官员,关键在于其学识,而考试的主要内容是儒家经典,所以等于社会各个阶层改变自己社会地位的关键在于要熟读儒家经典,这样儒家伦理就渗透到社会阶层的变动中,特别是社会下层改变自己地位就靠儒家经典了。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选官制度。 汉书 食货志中记载,汉武帝时期,没收各地商人的土地, “田大县数百顷,小县百余顷 ”。据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汉武帝实行商业专卖政策 B商业资本大量流向了土地 C各地的商人违法行为严重 D政府因财政闲难与民争利 答案: B 试题分析:材料中 “田

16、大县数百顷,小县百余顷 ”是说汉武帝时期没收商人的土地数量很多,所以证明商人把赚来的钱用于买田置地了,因而商业资本流向了土地。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资本主义萌芽与 “重农抑商 ”和 “海禁 ”政策 重农抑商。 综合题 ( 15分)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 ( 1)公 开的和平条约,必须公开缔结 ( 2)领海以外 必须保持公海航行的绝对自由 ( 3) 尽可能地消除一切经济壁垒,建立平等的贸易条件。( 4)应采取充分保证措施,使各国军备必须裁减至符合维持国内安全的最低限度。( 5)对所有殖民地的要求做出自由的、坦率的和绝对公正的调整 ( 14)为了大小国家都能相互保证政治独立和领土完整,必

17、须成立一个具有特定盟约的普遍性的国际联盟。 美国总统威尔逊的 “十四点原则 ” 材料二 第一,他们两个国家不寻求任何领土的或其他方面的扩张;第二,他们不希望看见发生任何与有关人民自由表达的 意志不相符合的领土变更;第三,他们尊重所有民族选择他们愿意生活于其下的政府形式之权利,他们希望看到曾经被武力剥夺其主权及自治权的民族,重新获得主权与自治;第四,他们要在尊重他们现有的义务下,努力促使所有国家,不分大小,战胜者或战败者,都有机会在同等条件下,为了实现它们经济的繁荣,参加世界贸易和获得世界的原料 第七,这样的和平将使所有人能够在公海上不受阻碍地自由地航行;第八,他们相信,世界上所有国家,为了现实

18、的和精神上的理由,必须放弃使用武力。如果那些在国境外从事或可能以侵略相威胁的国家继续使用陆海空武器装 备,则未来的和平将无法维持;所以他们相信,在一个更普遍和更持久的全面安全体系建立之前,解除这些国家的武装是必要的。 罗斯福、丘吉尔大西洋宪章 ( 1)对比材料一、二,概括两则材料在内容上的相同之处。( 8分) ( 2)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上述材料所倡导的原则的看法。( 7分) 答案:( 1)相同之处:都承认民族自决的权力;都主张贸易自由和公海航行自由;都主张国家间应自由平等;都主张建立维护世界和平的机构。( 8 分) ( 2)看法:民族自决、自由平等、维护和平与自由贸易的主张很大程度上体现了

19、世界人民的要求,符合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有利于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推动国际关系向健康的方向发展。( 7分,言之成理即可) 试题分析:( 1)材料一中的 “对所有殖民地的要求做出自由的 ” 与材料二中的 “第二,他们不希望看见发生 重新获得主权与自治 ”可以看出其相同点是“都承认民族自决的权力 ”;材料一中的 “( 2)领海以外 尽可能地消除一切经济壁垒,建立平等的贸易条件 ”与材料二中的 “第四,他们要在尊重他们现有的义务下, 自由地航行 ”可以得出其相同之处是 “都主张贸易自由和公海航行自由 ”;材料一中 “大小国家都能相互保证政治独立和领土完整 ”和材料二中“所有国家,不分

20、大小,战胜者或战败者 ” 等可以得出 “都主张国家间应自由平等 ”;材料一中 “必须成立一个具有特定盟约的普遍性的国际联盟 ”和材料二中“更普遍和更持久的全面安全体系建立 ”看出相同之处是 “都主张建立维护世界和平的机构 ”。 ( 2)看法需要结合上述原则,从国际关系的发展趋势、历史发展潮流以及世界人民的愿望与要求的角度加以阐述即可。 考点: 20 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凡尔赛 华盛顿体系下的和平 凡尔赛体系的构建;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 ( 15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 人类天生都是自由、平等和独立的,如不得本人的同意,不能把任何人置于这种状态之外

21、,使受制于另一个人的政治权力。任何人放弃其自然自由并受制于公民社会的种种限制的唯一的方法,是同其他人协议联合组成为一个共同体,以谋他们彼此间的舒适、安全和和平的生活,以便安稳地享受他们的财产并且有更大的保障来防止共同体以外任何人的侵犯。 凡是脱离自然状态而联合成为一个共同体的人们,必须被认为他们把联合成共同体这一目的所必需的一切权力都交给这个共同体的大多数 只要一致同意联合成为一个政治社会,这一点就能办到,而这种同意,是完全可以作为加入或建立一个国家的个人之间现存的或应该存在的合约的。因此,开始组织并实际组织成任何政治社会的,不过是一些能够服从大多数而进行结合并组成这种社会的自由人的同意。这样

22、,而且只有这样,才曾或才能创立世界上任何合法的政府。 摘自洛克政府论 ( 1)概括上述材料所体现出的民主思想。( 6分) (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简析洛克的民主思想所产生的影响。( 9分) 答案:( 1)思想:在自然条件下人们享有与生俱来的权利;政府是在志愿结合的基础上形成的。( 6分) ( 2)影响:洛克提出了 “天赋人权 ”学说,体现出资产阶级对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的认识;社会契约否定了君权神授的君主专制政体,为资产阶级掌握政权做了有力的辩护;洛克的政治主张是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9分) 试题分析: (1) 根据材料中的 “人类天生都是

23、自由、平等和独立的 ”,可以概括为“在自然条件下人们享有与生俱来的权利 ”(即天赋人权);由 “只要一致同意联合成为一个政治社会 ”、 “开始组织并实际组 织成任何政治社会的,不过是一些能够服从大多数而进行结合并组成这种社会的自由人的同意。这样,而且只有这样,才曾或才能创立世界上任何合法的政府 ”可以概括为 “政府是在志愿结合的基础上形成的 ”(即社会契约)。 ( 2)根据题目要求 “简析 ”,需要在解答时先按照上述主张分别去分析 “天赋人权 ”和 “社会契约 ”的影响,然后再从总体上给以阐释其地位及影响。 考点: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近代欧洲的民主思想 洛克。 ( 12分)阅读下列材料,

24、回答问题。 材料 1923年,在一次讲演中,孙中山说道: “同是革命,何以俄国能成功,而中国 不能成功 吾等欲革命成功,要学俄国的方法,组织及训练,方有成功的希望。 ”1924年 1月,在关于列宁逝世的演说中,孙中山更高度赞扬了列宁及其不朽事业。他说: “俄国革命在中国之后,而成功却在中国之前,其奇功伟绩,真是世界革命史上前所未有。 (列宁)是一个革命之大成功者,是一个革命中之圣人,是一个革命中最好的模范。 ”同年 11月,当孙中山北上绕道日本时,他对长崎新闻记者发表谈话说: “中国革命的目的和俄国相同,俄国革命的目的也是和中国相同。中国和俄国革命都是走一条路,所以中国同俄国不只是亲善,照革命

25、之关系, 实在是一家。 ” 摘编自十月革命以后孙中山政治思想的伟大转变 结合所学知识,评述材料中孙中山关于中俄革命的观点。( 12分)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答案:观点:中国和俄国革命都是走一条路,中国要学俄国的方法,方有成功的希望。 ( 2分) 答案: 1:同意。理由:中俄革命都是为了解决本国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中俄革命都担负着反对专制统治和帝国主义的任务;中俄革命都迫切需要解决民生问题;中俄革命都采取了武装夺权的手段等。( 10 分,言之成理即可) 答案: 2:不同意。理由:两国革命在历史条件、指导思 想、领导阶级(政党)、革命主力、革命目标及前途等问题上存在着明显的不同

26、。( 10分,言之成理即可) 答案: 3:孙中山关于中俄革命的观点既有合理的一面,但也存在着错误的一面。理由综合答案: 1, 2即可。( 10分,言之成理即可) 试题分析:这一题要求 “评述 ”,所以答案:要分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 “述 ”,即表述出材料中孙中山关于中俄革命的观点,这就需要先阅读材料,提炼出孙中山在材料中所述观点,这一要求并不难。在提炼出观点的基础之上要求考生能够结合所学,根据自己的理解去评论这一观点的正确与否。由于是个开放性试题,所以考生既可以同意、也可以不同意孙的观点,还有可以认为其观点有合理之处、也有不足之处。关键在评论时要结合有关中俄革命的有关历史背景、革命过程和手段等

27、各方面去选择有利于自己的观点的史实进行评论。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新民主主义 革命 国民大革命;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俄国十月革命。 ( 2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821年,英国在关于蒸汽机和火车头的法律中包含了关于防止污染的规定。 1847年,英国在关于自来水厂的供水法中对水的保护做出了规定。 1847年,英国通过了都市改善法。 1864 年,美国制定煤烟法, 1899 年制定了河流和港口法和废物法,限制污染物的排放。 1876年,英国制定河流污染防治法。 19世纪的最后 30年,美国国会通过了 200多项森林保护的法案。并于 1891年通过了森林 保护法,授

28、权总统可以把林地划定为国家公园或水资源保护区。 1913年,英国国会通过煤烟防治法。 1955年,美国通过了大气污染控制援助法。 1956年,英国制定大气净化法。 1957年,联邦德国通过了联邦水利法。 1960年,英国国会通过噪声防治法。 1960年,美国国会通过多重利用持续产生法。 1964年,美国国会通过了自然保护区法。 1965年,联邦德国通过了空气净化措施法和建筑噪声控制法。 1967年,日本制定了公害对策基本法。 1969年,美国国会通过了国家环境政策法。 1974年,英国制定了污染控制法。 根据陈泉生西方国家环境法的发展和曲格平中国与西方环境法的发展评述编制 ( 1)根据材料并结

29、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方国家环境立法产生的背景。( 9分) (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方国家环境立法的发展特点。( 12 分) ( 3)根据西方国家环境立法的发展历程,谈谈你对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认识。( 4分) 答案:( 1)背景:工业革命的开展与扩展;新的交通工具和工业部门的出现;环境污染日益严重;世界对环保呼声的日益高涨;人 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提高。( 9分,任答 3点即可) ( 2)特点:伴随着工业革命和科技革命的发展而不断加强;立法范围(或内容)不断扩大,由治理地面污染到防治空间污染;由治理污染到防止污染;由单一的治理环境到建立起自然保护区。( 12分) ( 3)认识:经济发

30、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要把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结合起来,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或树立科学发展观)。( 4分,言之成理即可) 试题分析:( 1)根据材料中所提到的 “蒸汽机和火车头 ”、 “煤烟防治法 ”、“煤烟法 ”、 “废物法 ”、 “河流污染防治法 ”等信息可以得出 “工业革命的开展与扩展;新的交通工具和工业部门的出现;环境污染日益严重 ”的结论,根据所学知识可以得出 “世界对环保呼声的日益高涨;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提高 ”。 ( 2)根据材料中的时间及相应的法律可以得知 “伴随着工业革命和科技革命的发展而不断加强 ”;由 “河流和港口法 ”、 “河流污染防治法 ”“大气污染控制援助法 ”、

31、 “大气净化法 ”、 “空气净化措施法 ”等可以得知 “立法范围(或内容)不断扩大,由治理地面污染到防治空间污染 ”;由 “都市改善法 ”、 “煤烟法 ”、 “大气净化法 ”、 “河流污染防治法 ”、 “煤烟防治法 ”等可以得出 “由治理污染到防止污染 ”;由 “河流和港口法 ”、“河流污染防治法 ”“大气污染控制援助法 ”、 “大气净化法 ”、 “空气净化措施法 ”、 “多重利用持续产生法 ”“自然保护区法 ”则可以看出“由单一的治理环境到建立起自然保护区 ”。 ( 3)由材料中的环境治理方面的法律可以得出西方国家是在出现环境污染之后走的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可以得出的认识就是 “经济发展不能以

32、牺牲环境为代价 ”,继而可以得出启示性认识 “要把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结合起来,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或树立科学发展观) ”。答案:不必拘泥于现有的答案:,言之成理也可以得分。 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工业革命 工业革命;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 ( 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 世人皆言外洋以商务立国,此皮毛之论也。不知外洋富民强国之本实在于工。讲格致,通化学,用机器,精制造,化粗为精,化少为多,化贱为贵,而后商贾有懋迁之资,有倍蓰之利。 张謇代鄂督条陈立国自强疏( 1895年) 材料二 集一银公司,以棉铁为主要,以类之棉之稻、麦,类之铁之煤为从要

33、,其他如水利、如电、如铁路、 如汽车等为次从要。如是十五年小效,三十年大效可以预言。 摘自张謇全集 实业 ( 1)根据上述材料,概括张謇的主张,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张謇提出上述主张的背景。( 9分) ( 2)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张謇的上述主张。( 6分) 答案:( 1)主张:工业立国;建立银行;优先发展棉纺织业和钢铁工业,以此带动其他工业。( 6分,答出 2点,言之成理即可) 背景:民族危机加深;民族工业兴起。( 3分) ( 2)评价:张謇的 “实业救国 ”主张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企图通过发展工商业实现国家富强的愿望,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具有爱国和进 步的一面,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实业救国的道路是走不通的。( 6分) 试题分析:( 1)第一问 “主张 ”从 “外洋富民强国之本实在于工 ”、 “集一银公司 ”、“以棉铁为主要, 为次从要 ”这些信息中即可得出结论。第二问 “背景 ”则结根据张謇所处的 19世纪中后期这个时代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得出。 ( 2)采用辩证方法评价:既要从阶级属性及阶级利益、时代进步性等角度肯定其主张;又要结合当时的社会环境,看到其主张的局限性。 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 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