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3届浙江省高三学业水平模拟测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1933年 3月,罗斯福在就职演说时说: “叹交换手段难逃长河冰封,看工业企业尽成枯枝败叶,农场主的产品找不到市场,千万个家庭的多年积蓄毁于一旦。 ”这则材料从侧面反映了美国( ) A经济危机来势汹涌 B经济危机破坏性强 C危机导致局势动荡 D危机持续时间特别长 答案: B 试题分析: A不对,经济危机发生是在 1929年; C不对,材料并没有反映出经济危机导致政治危机; D 不对,材料中也无从体现; “叹交换手段难逃长河冰封,看工业企业尽成枯枝败叶,农场主的产品找不到市场,千万个家庭的多年积蓄毁于一旦。 ”说明经济危机对经
2、济、生活的破坏作用,因此选 B. 考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点评:材料型选择题一般采用信息推断法:读懂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由表及里、去伪存真,结合教材知识迁移分析。对四个选项进行分析比较,排除与材料明显不符的选项或结论正确但在材料中没有体现的选项。 一部政治学著作把下列历史人物归为一类,主要因为他们都是 卢梭 伏尔泰 严复 康有为 A资产阶级革命家 B反抗殖民侵略的斗士 C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 D维新变法的改革领袖 答案: C 试题分析:卢梭、伏尔泰是法国启蒙思想家,反对封建制度;严复、康有为是中国近代维新派思想家,希望通过改革变法救亡图存; A与四人都不符, BD不符合卢梭、伏尔泰,因此选 C。
3、 考点:启蒙运动、维新变法 点评:比较型选择题都是对教材内容的重新整合,所以备选项中的表述基本上都是教材中没有的,因此同学们在做题时要注意辨别这些备选项表述的正误,这是对学生较高层次的能力要求。做此类题时要善于运用历史理论进行分析判断。经常用的基本理论有共性和个性关系的原理,矛盾的特殊性与普遍性的原理,量变与质变的原理。对历史事件的分析要从同中找异,从异中求同。 支持持有下图反映的理论观点的是 董仲舒 拉马克 达尔文 严复 A B C D 答案: B 试题分析:图片反映的理论观点是生物进化思 想, 拉马克提出早期生物进化思想, 达尔文创立生物进化论, 严复利用进化论宣传维新变法; 董仲舒是汉代
4、儒生,提出 “大一统 ”“君权神授 ”等思想,与进化论无关,因此选 B. 考点:进化论 点评:组合式选择题此类题型主要特点是容量大,考查的信息范围广,可以是知识归类,可以是评价分析,可以是异同比较,这便于考查学生的综合、归纳、比较、推理等能力,特别有利于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情况以及历史知识的纵横联系。 当今国际经济组织中,主要任务是稳定国际汇率,对国际收支出现暂时困难的成员国提供短期贷款的国际金融组织是 A国际 货币基金组织 B国际复兴开发银行 C关贸总协定 D世界贸易组织 答案: A 试题分析: CD的职能是消除关税壁垒,促进贸易自由化; B的职能是初期致力于战后欧洲经济复兴,后来致力于全
5、球性的发展援助,为成员国提长期货款和技术援助; A的主要任务是稳定国际汇率,消除妨碍世界贸易的外汇管制,在货币问题上促进国际合作,对在国际收支出现暂时困难的成员国提短期货款。因此选 A。 考点: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 点评:识记型选择题,又称概念型选择题或叙述型选择题,作为选择题中的基础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基础知识(历史学科主干知识)的记忆能力,即再认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它侧重于基础知识的考查,如某个年代、地名、人物、机构、标志性事件等。解答这类选择题的关键是考生对教材知识的熟练掌握,否则就无从下手。 有人说: “对苏俄农民而言, 1920年的秋天阴云密布,而 1922年的春天则是阳光灿
6、烂。 ”1922年苏俄农民感到 “阳光灿烂 ”,是因为苏俄 A颁布了土地法令 B实施了新经济政策 C推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D成立了 集体农庄 答案: B 试题分析: 1920年苏俄在内战结束后仍然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违背了经济规律,损害了农民的利益, 1921年起列宁改为实施新经济政策,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发展。 A是在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期间, C从 1921年被取消, D是在1924年斯大林上台后,因此选 B. 考点:新经济政策 点评:评价新经济政策( 1)提高了人民生产的积极性,促进了经济迅速恢复( 1925 年),有利于稳定政治形势,( 2)巩固了工农联盟和苏维埃政权,( 3)探索
7、了一条在小农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途径和方法,为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条件, ( 4)是列宁对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如何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探索,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学说。 观察下边漫画:画中握在一起的手上分别写着 “缓 ”、 “和 ”;刀身上都 写着“优势 ”两字。据此判断该漫画最有可能是讽喻 A二战后的美欧关系 B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中美关系 C二战后美苏冷战 D两极格局解体后的美俄关系 答案: C 试题分析:根据毛泽东 “三个世界 ”的划分,第一世界是当时指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因此 AB排除;结合题干中的图的阐释:表面缓和,背后握刀。这体现了二战后的美苏冷战,两极格局瓦解后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
8、大国,俄国的优势不复存在,因此 D排除, C符合题意。 考点:美苏冷战 点评: 1974年 2月 22日,毛泽东在会见赞比亚总统卡翁达时,提出划分三个世界的理论。毛泽东说: “我看美国、苏联,是第一世界;中间派日本、欧洲、加拿大,是第二世界;咱们是第三世界。 ”“第三世界人口很多 ”, “亚洲除了日本,都是第三世界。整个非洲都是第三世界,拉丁美洲是第三世界 ”。三个世界划分的理论,指明了全世界无产阶级和被压迫民族应联合起来 ,结成最广泛的国际统一战线,反对超级大国的霸权主义和战争政策。 某影片: 1917年 11月 7日晚, “阿芙乐尔 ”号巡洋舰一声炮响,拉开了彼得格勒武装起义总攻冬宫的序幕
9、。这是世界历史上哪一次革命的情景? A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B俄国二月革命 C俄国十月革命 D法国巴黎公社革命 答案: C 试题分析:从时间上看, A是 1640年 1688 年; B是在 1917年 3月; C是在 1917年 11月; D是在 1871年,因此选 C. 考点:俄国十月革命 点评: 1917年 11月 6日(俄历十月),布尔什维克的党领导的起义首先从俄国首都 彼得格勒 开始, 7日凌晨,临时政府的最后据点 冬宫 被攻占,全国各地纷纷响应,十月革命取得胜利。 1688年英国的 “光荣革命 ”一直为西方的政治家和史学家所津津乐道。这次没有流血的宫廷政变被称之为 “革命 ”,从政治文明
10、演进的角度看,主要是因为它 ( ) A推翻了英国的君主统治 B改变了国王的权力来源 C确立了英国的君主立宪制 D保证了工业革命的进行 答案: B 试题分析: A不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废除了君主专制,但仍保留君主,实行君主立宪; C不 对,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始于 1689年权利法案颁布;D不对,保证工业革命进行的是革命后确立的资本主义制度; “光荣革命 ”后 君权神授遭到否定,君主权力由法律赋予,受到法律严格制约。议会不但掌握制定法律的权力,还可以监督政府和决定重大的经济政策。议会的权力日益超过国王的权力,国王开始逐渐处于 “统而不冶 ”的地位,因此选 B. 考点: “光荣革命 ” 点评:
11、1688年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决定推翻詹姆斯二世的统治。由辉格党和托利党的 7位名人出面邀请詹姆斯二世的女婿、荷兰执政奥兰治亲王威廉来英国,保护英国的宗教、自由和财产。信奉新教的威廉接受邀请,并于 9月 30日发布宣言,要求恢复他的妻子玛丽,即詹姆斯二世第一个妻子所生的长女的继承权。光荣革命把近 100 年来困扰英国不休的主权问题解决了:既然议会创造了国王,主权当然在议会。 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都是欧洲历史上著名的思想解放运动。在这两次思想解放运动期间,出现了许多时代巨人,他们呼唤用理性的阳光驱散现实的黑暗。下列搭配错误的是 A薄伽丘 被称为 “人文主义之父 ” B伏尔泰 法律面前人人平 等 C卢梭
12、 私有制是人类不平等的起源 D康德 宣扬理性与自律 答案: A 试题分析: BCD表述都是正确的, A表述不正确,薄伽丘( 13131375 ),欧洲短篇小说之父,出生于佛罗伦萨富商家庭,代表作是十日谈;而彼特拉克最早提出以 “人的思想 ”代替 “神的思想 ”,被称为 “人文主义之父 ”。因此选A。 考点: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 点评:通过对新课改地区近三年高考试题来看,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中是考查的重点。主要涉及比较、分析理解、获取有效信息、评价应用等各方面能力,选择题和非选择题兼有多以选择题形式为主;主要考查古希腊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等人对人的价值的阐述,古希腊人文精神的内涵,薄伽丘等人的
13、主要作品,文艺复兴人文主义的含义,马丁 路德等人的主要思想,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主要启蒙思想家的观点,启蒙运动时期人文主义思想发展的表现及作用,并将中西方的思想进行对比,分析出两者的异同,体现了历史学习的实用性和类比性。 以下名著是 欧洲某一文学流派的代表作。这一文学流派诞生的社会背景之一是 A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潮的盛行 B世界大战和经济大萧条的猛烈冲击 C科学技术发展推动光学理论和实践 D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种矛盾日趋尖锐 答案: B 试题分析:上述名著属于现实主义文学作品,现实主义文学诞生于 19世纪,当时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种矛盾日趋尖锐; A不对,文艺复兴时期早在 14、 15世纪
14、兴起; B是现代主义文学诞生的背景; C是印象画派诞生的背景;因此选 D. 考点:现实主义文学 点评:现实主义美术产生于 19世纪中期的法国。资产阶级夺 取政权后,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使得人民及先进的知识分子产生了不满和苦闷的情绪。因此他们要求真实的表现现实,并且对现实加以暴露和批判。 下列历史现象与西周分封制没有内在联系的是( ) A “周公 立七十一国 ” B山东素称 “齐鲁大地 ” C “裂都会而为之郡邑 ” D “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 ” 答案: C 试题分析: A反映了分封制下封国的数量; B反映了分封制下齐国、鲁国的封地涉及今山东地区,因此山东又称齐鲁大地; D反映了分封制下诸侯对周
15、天子的义务; “裂都会而为之郡邑 ”反映的是秦始皇为了巩固统一而推行郡县制。正确答案:为 C。 考点:分封制、郡县制 点评:郡县制与分封制有何异同点。( 1)共同点: 都是为了巩固统治阶级的统治; 都是中国古代社会重要地方行政制度; 都曾在维护国家统一等方面起了积极作用; 在中央管理地方制度方面,郡县制是对分封制的否定和创新。( 2)不同点: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中央对地方的制约关系及其地方的权力的大小。具体表现在: 分封制是宗法制相联系的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郡县制是在国家大一统的条件下实行的,是 按地域划分。 分封的诸候王位世袭,并拥有封地;郡县的官吏由皇帝或朝廷任免调迁,官吏只有俸禄,没有封
16、地。 诸候国拥有很强的地方独立性,容易发展为割据势力;郡县制是地方行政机构,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 列宁在十九世纪末的俄国的土地问题一文中说: “社会主义是消灭商品经济。 ”并认为, “只要仍然有交换那谈什么主义是可笑的。 ”下列哪一政策体现了列宁的以上主张( ) A新经济政策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土地法令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答案: B 试题分析: “社会主义是消灭商品经济。 ”并认为, “只要仍然有交换那谈什么主义是可笑的。 ”表明列宁此时反对商品经济和商品交换, AD都注意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与题干不符; C是关于土地分配问题,也不合题意;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通过军事和行政
17、手段管理经济,否认商品贸易,因此选 B. 考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点评:在整个国内战争时期,苏维埃政府通过采用带有军事性质的手段,使苏维埃俄国迅速形成了严格控制整个国民经济的、高度集权的经济体制,为赢得战争的胜利提供了物质保障。战争结束后,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和平时期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规律的不适应性日益明显地暴露出来,并引起了社会 动荡,1921年被 “新经济政策 ”所取代。 丹皮尔在科学史及其与哲学和宗教的关系中说: “科学过去是躲在经验技术的隐蔽角落里辛勤工作着,当它走到前面传递而且高举火炬的时候,科学时代可以说已经开始了。 ”这里所说的 “科学时代 ”是指( ) A文艺复兴 B新航路的开辟
18、 C第一次工业革命 D第二次工业革命 答案: D 试题分析: AB 是在 14、 15世纪左右,此时科学与技术还没有紧密结合; C也不对,第一次工业革命中发明者主要是工匠或技师,科技发明主要是生产经验的积累,也不能说科学与技术得到紧密结合; D符合题意,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科学与技术得到紧密结合。 考点:第二次工业革命 点评: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许多技术发明都来源于工匠的实践经验,这些工匠并不具备科学理论知识,因此,这一时期的科学和技术尚未真正结合。比如,珍妮纺纱机的发明者哈格里夫斯是个织工,水力纺纱机的发明者阿克莱特是个钟表匠。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由于自然科学的新发展,并开始同工业生产紧密结
19、合起来,使科学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科学和技术的结合,使第二次工业革命取得了巨大的成果。 下图是 1958年的宣传画刻舟称瓜。它反映了( ) A当时的农业高产丰收 B农民生产技术提高 C经济建设中 “左 ”的错误 D当时的经济发展的繁荣景象 答案: C 试题分析:结合所学知识, 1958年大跃进运动发动,盲目追求经济建设的规模和速度,宣传画刻舟称瓜正是反映了这一时期 “浮夸 ”现象严重; ABD与史实不符,大跃进运动导致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造成严重经济困难,因此选C. 考点:大跃进 点评:大跃进运动一方面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和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导致国民经济比例的严重失调。
20、1959 1961年,我国出现了建国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困难。 另 一方面使 “左 ”倾错误严重泛滥。 下列言论体现了重农抑商经济思想的是( ) A若不准开工厂,则工作之人无以资生 B千生意,万买卖,不如翻地块 C缙绅家之女(婚姻)唯才是计,不问非类 D人为铜钱,游遍世间 答案: B 试题分析: A项主张发展工商业解决人民生活问题, B、 C两项是商品经济发展对社会习俗的影响, D项反映出对农业的重视。因此选 B. 考点:重农抑商 点评:重农抑商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最基本的经济指导思想,其主张是重视农业、以农为本,限制工商业的发展。从商鞅变法规定的奖励耕战,到汉文帝的重农措施,直到清初恢复经济的调整
21、,都是重农抑商政策的体现。史记 秦始皇本纪载: “皇帝之功,勤劳本事。上农除末,黔首是富。普天之下,抟心揖志。 ” 美国某总统在其回忆录中写到: “我相信,这是美国外交政策的转折点,它现在宣布。不论什么地方,不论直接或间接侵略威胁了和平,都与美国的安全有关 ”。美国的这个政策通常被称为( ) A马歇尔计划 B罗斯福新政 C杜鲁门主义 D尼 克松宣言 答案: C 试题分析: 1947年 3月 12日下午,美国总统杜鲁门向国会两院联席会议发表了讲话。他宣称,今天世界面临的严重局势关系到美国的 “对外政策和国家安全 ”。他要求国会授权政府在 1948年 6月 30日前,向希腊、土耳其提供 4亿美元的
22、援助,标志美国冷战正式开始。 A是以经济援助的形式实行冷战,比较隐蔽; B是强调国家干预经济,以克服经济危机; D也不对,尼克松上台后调整政策,在美苏争霸中采取守势,因此选 C。 考点:杜鲁门主义 点评: 杜鲁门的总统咨文发表以后,被称为杜鲁门主义,不仅在美国,而且在全世界引起了强烈反响。用杜鲁门自己的话来说, “这是美国外交政策的转折点,不论什么地方,不论直接侵略或间接侵略威胁了和平,都与美国的安全有关 ”。 美国 1787年联邦宪法确立了一套 “地域和体制的双向平衡机制 ”,是孟德斯鸠 “以权力制约权力 ”学说第一次在政府体制的设计方面得到较好的贯彻。这种机制不包括( ) A各州和联邦政府
23、之间的分权制衡 B联邦政府的立法、行政、司法三部门间分权制衡 C国会参众两院对立法权的分权制衡 D白人、黑 人在国家权力分配中的分权制衡 答案: D 试题分析: ABC分别反映了美国 1787年宪法规定的联邦制、三权分立制和议会制度,表述正确; D表述不对,美国 1787年宪法保留了黑人奴隶制,带有种族歧视的色彩,因此 D符合题意。 考点:美国 1787年宪法 点评:评价美国 1787年宪法:( 1)进步性(意义): 是世界上第一部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在权力结构中突出 “分权与制衡 ”原则,体现了一定的民主精神,保障了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奠定了美国政治制度的法律基础。 将西欧启蒙思想与美国
24、实际相结合,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制度,巩固了独立战争的重大成果,带来美国的长期稳定,促进了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建立起联邦制国家,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在维护国家主权的同时,也有利于发挥地方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美国创立的联邦制、三权分立制和民主(总统)共和制,对其它资本主义国家民主制度的建设也起到了示范作用。( 2)局限性:允许奴隶制 和黑奴贸易的存在,不承认黑人和印第安人具有与白人同等的权利,打上了种族歧视的烙印;最初没有规定人民应有的基本权利。 倒霉的雅典公民帕帕迪在参加无数次抽签后 ,终于如愿以偿地抽中了黄豆而不是黑豆 ,他成为民众法庭 6000名审判员中的一名。这一现象反映了雅典民主
25、政治的特点是( ) A任期制 B代议制 C任人唯贤 D轮番而治 答案: D 试题分析: A不对,在题干中无从体现审判员是有任期的; B不对,代议制是近代资本主义的民主制度,属于间接民主,不同于雅典直接民主; C不对,抽签选举的人不一定是有才能的;题干突出的是是通过抽签形式产生审判员,因此选 D. 考点:雅典民主政治 点评: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特征:( 1)主权在民。由全体公民参加的公民大会是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即雅典的国家管理掌握在全体公民手里。( 2)轮番而治。公民内部每个人都是平等的,人人有权参政议政,轮番担任公职,轮番成为统治者和被统治者。( 3)法律至上。雅典民主运作是建立在法律基础上的
26、,依据公民大会等机构制定的法律进行运作。雅典严格实行法治,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其它,直接民主、抽签任官、多数原则、公民意识、权力 制约等。 汉至元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特征有( ) A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逐渐加强 B中央直接管理地方各县和村 C主要地方官可世代沿袭 D地方拥有较独立的行政体系 答案: A 试题分析:汉至元地方政治制度的总体演变趋势是中央集权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逐渐加强; B不对,中央并不直接管理村; C不对,世官制已经逐渐被取消; D不对,随着中央集权加强,地方权力弱化,因此选 A. 考点: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点评:汉至明加强中央对地方管辖的措施及特点。( 1)措施: 汉初实行
27、郡国并行制;汉景帝收回王国部分权力;汉 武帝实行 “推恩令 ”,加强对地方的监察。 宋朝吸取唐中叶以来藩镇割据的教训, “收精兵、削实权、制钱谷 ”,分割地方的行政、军事、财政权力,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统治。 元代地方设立了行省制,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 明朝,地方废除行省、设三司,分管行政、军政和监察。( 2)特点: 分化事权,相互牵制。如北宋、明朝。 划分适当的行政区域。如元朝实行行省制度。 加强监察制度。如汉朝的刺史,北宋设通判,明朝提刑按察使司。 中央直接掌控地方的部分权力。如北宋地方财政收归中央。 实行一些特殊的管理制度。如汉武帝 的 “推恩令 ”。 面对巨大的帝国版
28、图(见下图),屋大维的顾问叫苦不迭: “麻烦在于人口众多,管理事务繁杂,因为公民包括了种族和能力上形形色色的人,他们的秉性和愿望更是千差万别。所以统治起来困难至极。 ”为此,统治者 A对被征服地区进行血腥镇压 B致力于缓和平民与贵族的矛盾 C建立城邦制度实行民主政治 D将公民法发展为万民法体系 答案: D 试题分析:屋大维是古罗马帝国皇帝, A 与史实不符, B 符合古希腊梭伦改革,C符合古希腊民主政治, D符合题意,为巩固统治,罗马帝国的皇帝重视法律的制定,法学家也积极立法。 3世纪初,公民法逐渐演变成万民法。适用于罗马统治范围内的一切自由民。 考点:罗马法 点评:罗马法从公民法到万民法的背
29、景(必要性): 对外扩张导致民族矛盾显现。 政治经济活动中产生许多新问题、新矛盾:随着版图的拓展,国际交往的扩大,商品经济和贸易的发展,在政治经济活动中也产生了许多新问题、新矛盾。仅适用于罗马内部的公民法已无法应对这些新变化。 腾讯历史频道推出转型中国 1864-1949系列原创策划。策划以年份为单位,逐一梳理近代史关键 命题。下列各项中可以作为 1920年年度事件的是 A国共关系由合作走向破裂 B中国出现首个电报机房 C无线电台开始引入中国 D中国首条空中航线开通 答案: D 试题分析: A是在 1927年,国共第一次合作走向破裂; B是在 1871年,丹麦大北电报公司在上海市南京路 12号
30、设立的电报机房, 1871年 6月 3日开始通报,这是上海租界设立的第一个电报局,也是外国人在中国建立的第一个电报机房, 这是中国出现的首个电报机房; C 不对, 1922年 12月,美国人 E.G.奥斯邦把一套无线电广播发送设备由美国运到上海、在上海 创办中国无线电公司,并与英文大陆报馆合作,开办起 “大陆报 -中国无线电公司广播电台 ”,该台于1923年 1月 23日晚首次播音,这是中国境内开设的第一座广播电台;因此选D . 考点: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 点评:注意以时间为线,把本单元分为鸦片战争后、民国时期、建国初期及改革开放后四个历史阶段,横向整合各个时期社会习俗、交通通讯及大众传媒的
31、相关史实及阶段特征。 儒家思想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也是世界文明史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历史的长河中,有无数闲着曾留下睿智的言论。下列人物组合与表中引文顺序完全符合的是 甲: “亲吾父以及人之父,以及天下之人之父 ”。要 “知行合一 ”。 乙: “工商皆民之本 ”。 “天下为主,君为客 ”。 丙: “辟邪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之所从矣 ”。 丁: “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 ”。 A王阳明、王夫之、顾炎武、黄宗羲 B程颐、朱熹、李贽、黄宗羲 C王阳明、黄宗羲、董仲舒、顾炎武 D王夫之、程颐、王阳明、顾炎武 答案: C 试题分析:根据所学知识,甲 出自王阳明,王阳明主
32、张 “致良知 ”“知行合一 ”;乙出自黄宗羲,批判君主专制,主张 “工商皆本 ”;丙出自董仲舒,主张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丁出自顾炎武,后人将他的这一主张概括为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因此选 C。 考点:儒学发展演变 点评:人物类选择题一般有这些特点: 1.形式变化多样:有考查某个历史人物的重要历史活动的类型,也有考查比较多个历史人物的类型。 2.有的题型考查的知识面比较大,有的时间纵跨古今,有的范围横跨中外。 3.命题灵活,便于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 孔子和墨子虽然代表不同的思想派别,但是他们 思想也有共通之处,下列表述中属于两人思想共同点的是 A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B实行仁
33、政来回复人的善性 C强调一切要顺应自然 D主张以绝对权威震慑臣民 答案: A 试题分析:孔子和墨子分别代表儒家、墨家, B是儒家孟子的思想主张, C是道家的 “无为 ”主张, D是法家的主张, BCD排除;孔子主张 “仁爱 ”、墨子主张“兼爱 ”,都主张以爱人之心协调人际关系, A符合题意。 考点:孔子、墨子 点评:比较型选择题是把具有可比性的历史事件或同一历史现象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反映放在一起,让考生通过分析、比较,归纳出其相同点或不同点。有对历史事件或现象的表面问题进行比较的,更多的是对历史事件或现象的本质问题进行分析比较的。此类题在题干中一般都有 “相同点 ”“不同点 ”“共同 ”“相似
34、”等标志性词语,有些题也有反映程度性的词语,如 “最大的不同点 ”“最根本的不同 ”“本质上的相似之处 ”等。 青花瓷这首歌在同学们中间广为传唱, “素坯勾勒出青花笔锋浓转淡 ”“色白花青的锦鲤跃然于碗底 ”,传神地表达了青花瓷的特点。下列关于 青花瓷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青花瓷的出现要早于青瓷、白瓷 B青花瓷的烧制成功,使瓷器与书画的结合更为紧密 C青花瓷是一种彩瓷,景德镇是其重要产地 D元代以后,包括青花瓷在内的瓷器大量销往海外 答案: A 试题分析: “素坯勾勒出青花笔锋浓转淡 ”说明 B表述正确;青花瓷是中国瓷器的主流品种之一,属釉下彩瓷,成熟的青花瓷则出现在元代景德镇的湖田窑,明代青花
35、成为瓷器的主流,清康熙时发展到了顶峰,包括青花瓷在内的瓷器大量销往海外,说明 CD表述正确; A表述不正确,东汉烧出成熟的青瓷,北朝烧出成熟的白瓷,因此青 瓷、白瓷的出现早于青花瓷,答案:选 A. 考点:古代中国瓷器 点评:逆向选择题是一种以表述错误的选项为正确选项的选择题,题干常用 “表述错误 ”、 “不正确 ”、 “不是 ”、 “不属于 ”、 “无关 ”、 “不符合 ”、 “不包括 ”等词语来提示或限制,要求选出与史实不符的选项,凡是多项选择题有 3个是正确选项的,都可以变为单项选择题中的逆向选择题,所以,在取消多项选择题的历史高考中,此类题型也是不可忽视的。 下列选项是某班同学在探究 “
36、古代中国经济发展 ”时引用的内容。其中不符合史实的是 A战国商鞅变法确立土地私有制 B汉朝乡村大量出现 “草市 ” C魏晋南北朝出现 “灌钢法 ”技术 D宋代的 “市 ”突破时空限制 答案: B 试题分析: A符合史实,战国商鞅变法 “废井田、开阡陌 ” ,以法律形式确立土地私有制 ; C符合史实,南北朝时期发明了灌钢法,即利用生铁碳高、熟铁碳低的特点,将熔化的生铁液灌到熟铁上以改变碳分,生产出硬度高、性能好的钢 ; D符合史实,宋代城市商业环境相对宽松,城市商业活动打破时空限制,店铺可以随处开设,而且不受时间限制; B不符合史实,东晋南朝时期出现 “草市 ”。因此选 B. 考点:古代中国经济
37、 点评:否定型选择题 即要求选出不符合史实和历史逻辑关系的选项,也称为逆向选择题。此种题型也是多项选择题的变异,即在试题中有三个备选项是符合史实和历史逻辑关系的,试题就要求将另一个不符合的选出来。该题型结构特点是在题干中有 不是 不正确 不包括 错误的 无关的 不属于 等提示语。 秦朝的郡县制和元朝的行省制度都能有效加强中央集权,主要是由于 A都有常设的地方行政机构 B其长官都由中央直接任命 C地方官员之间分权和制衡 D都有利于发挥地方自主性 答案: B 试题分析:中央集权是指中央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地方权力削弱,秦朝的郡县制和元朝的行省制度都能有效加强中央集权,主要是由于其长官都由中央直接任命
38、; A只是看到表面现象; C应是指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D说法刚好相反,中央集权强化不利于发挥地方自主性,因此选 B. 考点: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点评: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趋势:一是不断改革中央行政机构,削弱相权,加强皇权;二是不断改革地方行政机构,加强中央对地方,尤其是对边疆地区的控制;三是对人们思想控制日益加强。 “前代选用,皆州郡察举 至于齐隋,不胜 其弊 是以置州府之权而归于吏部。自隋罢外选,招天下之人,聚于京师春还秋住,乌聚云合。 ”这是唐玄宗时礼部尚书沈既济对下列哪一制度的评价 A郡县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答案: D 试题分析:郡县制是秦朝实行的
39、地方行政制度;察举制是汉朝的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选官制度; “自隋罢外选,招天下之人,聚于京师春还秋住,乌聚云合。 ”说明是隋以来实行的选官制度 科举制。因此选 D. 考点:古代选官制度 点评:科举制意义: 它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选贤任能的公平竞争; 科举取仕,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的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 这一制度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 何晟铭同学很喜欢看穿越剧,自己也构思了几个穿越故事。下列故事说法不正确的是 A回到秦朝当御史大夫
40、,负责监察百官 B回到唐朝任门下省官员,负责审议 C回到宋朝当个枢密使,掌管财政大权 D回到汉朝替汉武 帝出谋划策解决王国问题 答案: C 试题分析: A说法正确,秦朝设有三公(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执掌百官奏章,下达皇帝诏令; B说法正确,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中书省负责决策,门下省负责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 D说法正确,汉武帝时期实行推恩令等措施,解决王国问题; C说法不正确,宋朝设有枢密使分割宰相的军事权,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财政权,因此选 C。 考点: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点评: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发展演变过程: 初步形成: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废
41、分封,行县制,实行中央集权制度。 正式建立:秦统一后,为巩固统治,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确立皇帝制 (确立皇权至高无上 )、三公九卿制、郡县制 (确立中央到地方的行政机构 ),颁布秦律;统一度量衡、货币和文字;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巩固: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和附益之法,解决王国问题;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 ;实行刺史制度。 完善: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使封建官僚机构形成完整严密的体系,削弱了相权,加强 了皇权;创立和完善科举制,扩大了官吏来源。 加强:在中央,北宋集中军权,设三衙统领禁军并与枢密院互相牵制;立更戍法;设参知政事 (副相 )、枢密院、三司使分割宰相的政
42、、军、财权。在地方,派文官作知州与州通判互相牵制;在各路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司法人员。通过以上措施,皇帝掌握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军事、行政、财政和司法等大权,铲除了封建藩镇割据的基础,加强了中央集权。 新发展:元朝健全了中央官制,设中书省、枢密院和御史台,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事务;设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在地方,实行 行省制度。 空前强化:明初,废丞相,权分六部;改大都督府为五军都督府,分离统兵权和调兵权;制定大明律,设厂卫特务机构;八股取士;地方实行三司分权。清朝增设军机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到顶峰;大兴文字狱。 古代中国地方行政制度不断演变,地方官员称呼也
43、时有调整。如下图为秦朝疆域图,图中的 “琅邪郡 ”管辖地在西周时期的地方长官可能是 A周王 B郡守 C县令 D诸侯 答案: B 试题分析:秦朝 “琅邪郡 ”说明秦朝实行郡县制,郡的长官为郡守, AD与西周分封制有关, C是郡之下的地方长官,因此选 B. 考点: 郡县制 点评:秦统一后,秦始皇采纳 李斯 的建议,在全国范围内推行 郡县制 ,郡的长官是郡守,县的长官称县令或县长,县以下设 乡 、里基层行政机构。郡守和县令由皇帝直接任命。 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传入欧洲推动其社会转型,其中 “替宗教改革开路,并使推广民众教育成为可能 ”的发明应该是 A印刷术和造纸术 B火药和指南 C指南针和印刷术 D造纸
44、术和火药 答案: A 试题分析: “替宗教改革开路,并使推广民众教育成为可能 ”应是指印刷术和造纸术有利于文化的传播, 考点:四大发明 点评: 类 别 成 就 作者 地位、作用、影响 四大发明 造纸术 促进了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推动了欧洲文化的普及和推广 指南针 适应于远洋航海,迎来了地理大发现的时代 印刷术 促进了社会进步和世界文化的发展 火药 为资产阶级战胜骑士阶层提供了武器 李大钊在庶民的胜利中写到: “须知一个新生命的诞生,必须经历一番痛苦,必须冒许多危险 这新纪元的创造,也是一样的艰难。 须知这种潮流,是只能迎,不能拒的。我们应该准备怎么能适应这个潮流,不可抗拒这个潮流。 ”这些文字
45、发表的背景是 A辛亥革命 B二次革命 C十月革命 D五四运动 答案: C 试题分析: 1918年,李大钊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法俄革命之比较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他在这些文章中大力宣传俄国十月革命,歌颂社会主义革命,号召人民向俄国学习,关注劳工的命运,成为在中华大地上第一个举起社会主义大旗的人。这反映了俄国十月革命后,部分知识分子开始宣传和介绍马克思主义和十月革命, A是在 1911年, B是在 1913年, C是在 1917年, D是在 1919年,时间上看也应该选 C。 考点:新文化运动 点评:十月革命以后,特别是五四爱国运动以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逐步成为一股强大的社会
46、思潮,改变了新文化运动的方向和性质。 近代思想界的 “西学东渐 ”经历了一个由理论到实践 -由照抄照搬到与中国实际情况相结合的发展历程 ,体现这两个步骤的标志性事件是 A洋务运动、戊戌变法 B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C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D洋务运动、井冈山根据地的建立 答案: D 试题分析: “由理论到实践 ” 的标志性事件是洋务运动将向西方学习付诸实践,迈出了近代化的一步,此后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向西方学习不 断深入,但都没有找到中国的出路;由照抄照搬到与中国实际情况相结合的标志性事件是毛泽东建立井冈山根据地,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探索出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因此选 D。 考
47、点:中国近代思想解放潮流 点评:对于中国近代思想解放潮流应突出一个主线,就是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与救亡图存的渐进过程。抓住三大特征:一是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主题是为了中国的独立、民主和富强,学习西方与抵制侵略相联、启蒙和救亡相联,体现了强烈的反封建反侵略性质;二是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是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 “器物 ”到 “制度 ”再到 “思想文化 ”不断深化的历程;三是中国人民对西方文化的认识经历了一个由被动接受(如新思想的萌发、洋务运动)到主动选择(如辛亥革命)的过程,最终中国共产党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作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关注四个阶段:从鸦片战争到甲午中日战争,地主阶级学 “器物 ”;从戊戌变法到 20世纪初,资产阶级学 “制度 ”;19151919 年,资产阶级学 “思想文化 ”;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中国共产党从 “走俄国的路 ”到 “走自己的路 ”。抓住五个重点:就是鸦片战争后的开眼看世界、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的洋务思潮、维新变法思想 、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有人把中国东部经济发展状态比作 “满弓待发之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