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届湖北省武汉市高三下学期4月调研文综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上传人:twoload295 文档编号:338149 上传时间:2019-07-09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38.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3届湖北省武汉市高三下学期4月调研文综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2013届湖北省武汉市高三下学期4月调研文综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2013届湖北省武汉市高三下学期4月调研文综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2013届湖北省武汉市高三下学期4月调研文综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2013届湖北省武汉市高三下学期4月调研文综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3届湖北省武汉市高三下学期 4月调研文综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战国末年,吕不韦认为 :“老聃贵柔,孔子贵仁 ,墨翟贵廉,关尹贵清 ” 又说 :“一则治, 异则乱。 “乃 ”使其客人人著所闻,以为八览、六论、十二纪 ”,撰成吕氏春秋。材料表明吕不韦是想 A强化君主专制统治 B礼乐与法制并举 C融合诸子百家思想 D强调思想文化专制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吕不韦阐述了诸子百家学说的特点,并提出 “一则治,异则乱 ”的观点,即思想统一有利于天下大治,思想多样化易带来动乱。为了把诸子百家思想融合为一家,他主持编撰了吕氏春秋,故答案:选 B项

2、, A C两项材料中并无体现, D项表述错误,吕不韦强调融合多家思想而非强调思想专制。 考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百家争鸣 下图是让 奥古斯特 安格尔于 1827年创作的荷马礼赞。画面中央画的是胜利女神,由她将月桂冠戴在了盲诗人荷马的头上。荷马脚下的两个人像,是伊里亚特 和奥德赛中人物。在他们的两旁安排的是著名的诗人、哲学家、画家、雕塑家、建筑家、音乐家、军人等。该美术作品属于 A浪漫主义 B新古典主义 C现实主义 D现代主义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难度较低,安格尔是新古典主义美术的代表作家,其代表作品是泉,材料中的时间特征 “1827年 ”将该美术画

3、作指向了新古典主义美术,因为该盛 18世纪末至 19世纪 30年代前,而题中美术作品突出英雄主义的特征也是新古典主义美术的突出表现,答案:选 B项, A C D三项与上述美术特征不符。 考点: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 近代绘画 1966年 3月 7日,戴高乐正式通知美国总统约翰逊 ,法国完全退出北美大西洋公约 “军事 一体化 ”机构,并接管驻法美军军事基地。 1O月,北约理事会被迫撤出法国。美国联合其他盟国孤立法国,还煽动盟国各国舆论反对戴高乐,并大力支持法国国内的反对派。 这实质上表明 A法美形成对抗局面 B法美关系走向破裂 C欧美关系日益紧张 D两极格局内部分化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

4、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北约军事集团是两极格局中资本主义军事联合阵营 ,法国从北约撤出说明北约军事集团内部出现了分化,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本主义阵营已开始分化,当然 20 世纪 60 年代,社会主义力量阵营也发生了分化,故答案:选 D项, A B两项看到的是现象而非实质, C项说法过于绝对,法国仅仅是欧洲国家中的一员,不能代表欧洲所有国家。 考点: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多极化趋势 从 1930年到 1990年 ,空运的成本巳从平均每英里 68美分降到 11美分 ,纽约与伦敦之间三分钟的电话费从 244美分降到 3美分, 大量信息数据在全球范围内快速、经济地传递。这从根本上反映了 A航

5、空、信息技术的 发展 B信息技术发展促成其它行业的革命 C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D信息产业成为经济发展的核心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中 “大量信息数据在全球范围内快速、经济地传递 ”反映了在科学技术的推动下,世界经济联系的日益紧密和加强,即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答案:选 C项, A B D三项只是表象都没有体现全球联系加强的特征。 考点: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区域集团化 经济全球化 下面是 1795年出版的法国作家孔多塞所写的人类精神进步史表纲要 -书目录摘要: 第四个时代人类精神在希腊的进步下迄亚历山大世纪各种科学分类的时期 第七个时代科学在西方的复兴一

6、从科学最初的进步下迄印刷术的发明第八个时代从印刷术的发明下迄科学与哲学挣脱了权威的束缚的时期 。这表明作者认为 A历史是人类理性不断解放的过程 B科学技术不断推动人类社会进步 C东西方文明相互交流不断融合 D判断是非的标准是 “人 ”自己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人类精神进步史表纲要一书出版于 1795年,正值法国大革命时期,启蒙运动思想在法国广泛传播。书中将人类精神进步历史划分为八个时代,认为第八个时代的下限是 “科学与哲学挣脱了权威的束缚时期 ”,表明作者认可理性权威,认为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是理性不断解放和高张的过程,所以答案:选 A项, D项说法错误

7、, B C两项表述正确,但不符合材料高扬理性的主旨。 考点:启蒙运动 启蒙运动影响 古罗马法学家认为 :“真正的法律乃是一种与自然相符合的正当理性,它具有普遍的适用性并且是不变而永恒的。罗马的法律和雅典的法律并不会不同,今天的法律和明天的法律也不会不同。 ”该材料表明 A罗马法与时 进不断完善 B法律具有继承性和发展性 C罗马法至今仍有其适用性 D罗马法以自然理性为基础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古罗马法学家的观点是:因为法律的根基是自然,所以它是理性的体现,具有普遍性和长期性。按照这一观点,罗马法和其它法律一样都以自然理性为基础,故答案:选 D项,A B

8、C 三项说法正确符合罗马法的特征但在材料中并未直接体现。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罗马法 基辛格在大外交一书中有记载 :1969年 4月林彪向 “九大 ”作报告 ,不再 用在此之前美国是中国头号大敌的说法,并形容苏联同样对中国有重大威胁。林还重申毛泽东在 1965年的讲话 除非中国领土受到侵犯,也无意对外掀起战争。这表明中国 A全面改善中美关系 B开始抛弃意识形态外交 C试图调整自己的外交战略 D开始构建新的国际战略同盟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历史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969年1月苏联军队突然进攻中国东北边境的珍宝岛,中苏发生直接武装冲突,在此情形下毛泽东

9、判断当前中国最主要的威胁来自苏联而非美国,此时中国需要调整外交战略,材料中文字即是 对此内容的说明,所以答案:选 C,A项发生在1972年以后, B项说法错误,中国此时尚未放弃意识形态的外交, D项中国奉行不结盟政策。 考点: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邦交正常化 中美关系正常化 1961年,我国开放了集市贸易 41437个, 1962年为 38 666个,在大中城市也相继出现了一些农副产品的自由市场。卞列各项中对这一举措解读正确的是 A目的是改变生产资料所有制 B有利于市场经济的发展 C解决了市场机制的运用问题 D政府对经济政竿进行调整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历史知识解决实际

10、问题的能力, 20世纪50年代末期,中国经济陷入了严重经济困难局面,为缓解自然和人为造成的经济破坏,中共对当时的经济政策进行了调整, D项符合史实和题意要求,当时中国正处在计划经济的模式下所以 A 项说法错误, B C 两项说法也与史实不符。 考点: 20世纪 50年代至 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 全面抗战爆发后,毛泽东曾指出: “今日红军在决战问题上,不起任何决定作用,而有一种自己的拿手好戏,在这种拿手好戏中,一定能起决定作用。 ”文中的 “这种 拿手好戏 ”主要指的是 A机动灵活的运动战 B中华民族的全面抗战 C独立自主的游击战 D工农武装割据的策略 答案

11、: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历史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中共领导的革命力量以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为主要斗争形式,牵制了大量敌军,成为了抗战中的中坚力量, C项符合史实和题意,从材料中 “全面抗战 ”、 “红军 ”、 “自己的拿手好戏 ”、 “决定作用 ”等词,可以排除 A B D三项, A D两项发生在土地革命时期,中共只是全面抗战中的一支关键力量而非全部, B项与题意特征不符合。 考点:新民主主义革命 抗日战争 下列二图分别是 18671885 年外国棉布进口值趋势图(图甲)及棉纱进口值趋势图(图乙),造成两出现差异的主要原因之一是: A中国陷入世界市场 B洋务民用企业发展 C资本

12、主义发展迅猛 D自然经济强烈抵制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图表信息的能力,图甲显示中国在18681884 年间棉布进口数量总体稳定但有少量回落,而图乙则显示此时期中国棉纱进口数量稳中有升后期则快速增加,结合时间可知,此时正处在洋务运动时期,洋务运动中洋务派大力发展民用企业,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棉布进口,所以答案:选 C项, A D两项表述正确但与题意不符, B项说法错误不符合史实。 考点: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 洋务运动 从公元 994年起,成都的铁钱监铸钱就停止了,一直到公元 1005年,成都就没有再铸过钱了。但是,市场上并没有出现钱荒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

13、因最可能是 A白银资源丰富 B铁钱数量充足 C民间发行交子 D战乱后经济萧条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历史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北宋初年,中国古代最早的纸币交子在成都出现和流通是铁钱铸造停止但市场仍然正常运转的原因,这与材料中的关键信息 “公元 994 年 ”、 “公元 1005 年 ”、 “成都 ”、“铸钱就停止 ”以及 “没有出现钱荒 ”相吻合,所以答案: C选项, A B D三项不符合史实。 考点:商业的发展 北宋商品经济的发展 自汉初以来,继承秦制。汉武帝亲政后,频繁任免丞相。在位 54年间,先后用相 12人, 其中 4人在任上正常死亡, 3人被免职, 2人因罪

14、自杀, 3人下狱处死。汉武帝这样做的基本用意是 A改变丞相位尊权重的局面 B分割丞相的权力以加强集权 C重用身边的人参与军国大事 D显示皇权至上不可僭越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历史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时期自秦朝设置丞相以来,在中央长期存在着君权和相权的矛盾,汉武帝频繁任免丞相就是试图改变丞相位高权重的局面,以削弱相权达到强化皇权的目的,所以 B项符合题意, A项说法错误,汉武帝并未分割相权, C D两项表述正确但材料中并未体现。 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中朝 综合题 (15分 )二十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1941年 7月 18日,斯大林致信丘吉

15、尔,要求英国在法国北部或北非两线开辟反击希特勒的新战场。对此,英国认为 “ 从军事观点看,除了我们已经采取的行动以外,没有什么东西可以影响俄国主要陆军和空军的作战行动,他们必须自救。 ” 1941年底至 1942年初,美英在讨论联合作战的战略方针时,英国认为应集中美英力量进攻北非,然后集结足够兵力,进攻北欧、西欧和南欧;美国提出在1942年美英集结兵力横渡英吉利海峡,进入法国本土。 1943 年 1 月, 美英商讨西欧登陆计划,英国坚持先从北非进攻意大利西西里岛,后在法国开辟第二战场,而美国认为应迅速在英国和北非集结兵力进攻法国的布勒斯特半岛和布伦,因两国意见不一,开辟第二战场的问题暂时被搁置

16、起来。 1943 年底,美英苏三国首脑召开德黑兰会议,正式否定了丘吉尔的巴尔千计划,确定了美英军队于 1944年 5月在法国西北部登陆 ,发动 “霸王战役 ”。 ( 1)据材料,概括说明英国关于开辟欧洲第二战场主张的变化。( 6分) ( 2)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导致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 9分) 答案:( 1)从拒绝考虑开辟欧洲第二战场,到准 备开辟从北非到南欧的第二战场,再到同意在法国北部开辟欧洲第二战场。( 6分) ( 2)初期拒绝的原因:战争初期英国损失严重;希望苏联在对抗德国的过程中互相削弱其实力。( 3分) 中期准备的原因:太平洋战争爆发,英国担心美国将战场重心转移;世界反法西斯联盟

17、形成;为了夺回英国的势力范围;阻止苏联势力扩张。( 3分)后期同意的原因: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形势的变化;苏联反攻节节胜利;英国由于自身实力衰弱,被迫服从美国全球战略。( 3分) 试题分析:( 1)材料中的四段文字内容均明显不同,但都涉及是否开辟第二战场的问题,所以概括出每 段材料内容,即可开出英国在开辟第二战场方面的重要变化:从拒绝考虑开辟欧洲第二战场,到准备开辟从北非到南欧的第二战场,再到同意在法国北部开辟欧洲第二战场。( 2)结合二战的进程和时代背景可以回答英国在第二战场开辟立场上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战争初期英国损失严重;希望苏联在对抗德国的过程中互相削弱其实力;中期准备的原因:太平洋战争爆

18、发,英国担心美国将战场重心转移;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形成;为了夺回英国的势力范围;阻止苏联势力扩张;后期同意的原因: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形势的变化;苏联反攻节节胜利;英国由于自身实力衰弱,被迫服 从美国全球战略。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 (15分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社会各种政治力量都提出了自己的政治主张。 材料一 1946年 6月出版的再生第 118期上,发表了张东荪的一个中间性的政治路线一文 ,这是这一时期正式提出中间路线的较早的一篇文章。张文说 :“中国必须于内政上建立一个资本主义与共产主义中间的政治制度。 ”这个中间性的政治制度就是调和美苏二者。

19、 “亦就是 :在政治方面比较上多采取英美式的自由主义与民主主义;同时在经济方面比较上多采取苏联式的计划经济与 社会主义。从消极方面来说,即采取民主主义而不要资本主义,同时采取社会主义而不要无产专政的革命。我们要自由而不要放任 ,要合作而不要斗争不要放任故不要资本家垄断,不要斗争故不要阶级斗争。 ” 材料二 施复亮提出: “中国中间阶层的历史,是要建设一种新资本主义的经济和新民主主义的政治,而其斗争的方法和态度又是和平的、渐进的,在本质上而且是改良的。 ” 白寿弈主编中国通史 (1) 依据材料概括 “中间路线 ”的主张。( 6分) (2)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评析 “中间路线 ”的主张? (9分

20、) 答案:( l)政治上主张英美的自由主义和民主主义;经济上主张实行改良的资本主义;调和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建立 “中间性的政制 ”。( 6分) ( 2)在保留国民党政权的前提下,通过改良的办法走资本主义道路,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对反对国民党独裁统治、争取和平民主建国有积极作用;他们的主张不符合中国实际,随着全面内战的爆发, “中间道路 ”最终破产。( 9分) 试题分析:( 1)从材料一的文字内容中可以直接概括出 “中间路线 ”的主张即:政治上主张英美的自由主义和民主主义;经济上主张实行改良的资本主义;调和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建立 “中间性的政 制 ”。( 2)结合 “中间路线 ”文字内容和时

21、代背景对 “中间路线 ”的主张进行评价,评价时坚持实事求是原则和全面性原则,即一分为二的原则进行评价,内容如下:在保留国民党政权的前提下,通过改良的办法走资本主义道路,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对反对国民党独裁统治、争取和平民主建国有积极作用;他们的主张不符合中国实际,随着全面内战的爆发, “中间道路 ”最终破产。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思想与反对专制的斗争 抗日战争胜利前后人民群众反对国民党独裁统治的斗争 (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万历元年( 1573年),张居正提出和推行 考成法。规定各级部门都要“置立文簿, 每月终注销 ”。每事定出完成期限,逐月逐季逐年检查,作为考核官员优劣的标准。并

22、建立了层层监督网络,若各该抚按官奏行事理有稽迟延搁者,该部举之。各部院注销文册有容隐欺蔽者,科臣举之六科缴本具奏,有容隐欺蔽者,臣等举之。 数年之后,科道官说 :“自考成之法一立,数十年废弛丛积之政渐次修举。 ”而关于考成法的实际推行,张居正自己曾说 :“近来因行考成之法,有司惯于降罚,遂不分缓急,一概严刑并追。 ”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 据材料概括张居正 “考成法 ”对官吏进行考查 的方式。( 6分) (2) 据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要分析 “考成法 ”实施的效果。( 9分) 答案:( 1)逐级考核,随事考成(或:每事定出完成期限,逐月逐季逐年检查);建立层层监督网络;官员和政府相关

23、部门相互监督。 ( 2)进一步完善监察制度;有利于贯彻中央政令;提高行政效率;加强了皇权;对官员的惩处过于严苛。 试题分析:( 1)直接概括材料第一部分的内容,即可找出考成法实行的主要方式为: 确定层层考核原则; 建立层层的监督网络; 官员与政府不同机构交叉监督;( 2)从材料二的第二部分内容可以总结出考成法的推行提高了政府的 行政效率,完善了监察制度,但对官员的处罚过重,再从其实行的目的来看是强化了皇权。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 张居正改革 (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美国学者彭慕兰在其大分流:欧洲、中国及现代世界经济的发展中提出:“欧洲的核心区和世界其他一些地方(显然主要是东亚,但或

24、许还有其他地方)妁核心区之间经济命运 的大分流在 18世纪相当晚的时候才出现。 ”他认为, 19世纪以前中国的经济核心区(主要指 中国的江南地区)与欧洲的经济核心区(主要指英国)在发展水平上并没有大的差别,欧洲 的现代性是偶然的结果,其关键性的促成因素是获得海外的资源和在利用地下能源方面取 得了成就。下面是其对利用地下能源方面的一些论述: 中国煤矿业者面临的最大技术问题,特别是在西北,与他们在英格兰的同行面临的问题 有根本的不同。英国的煤矿经常赉水,为了把水抽千就需要有一台大功率的水泵。中国煤矿中水的问题要少得多,相反,它们非常干燥,专业技术对欧洲煤业的突破是至关重要的, 蒸汽机代表了一项更为

25、重要的突破。 只有在采煤业中蒸汽机的优势才明显到在短短几十年间得到迅速推广,并形成了 一个完整的行业。 欧洲技术革新的浪 潮当然是工业革命的一个必要条件, 我们应该记住,地理位置和 并列的偶然性在使英国的煤和蒸汽机成为工业化的前锋时具有怎样的重要性。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 “大分流 ”的相关观点。 (要求 :对该观点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运用相关史实进行评析,史论结合。) 答案: .观点: 19世纪以前,欧洲与中国在经济发展水平上差别不大;进入19世纪之时,由于一些偶然的因素,欧洲取得了世界领先的地位。 2.论证部分 赞同:( 1) 19世纪以前的中国与欧洲相比经济发展水

26、平差别不大,(可以参照以下要点)中、欧农耕经济 仍然处于主导地位;新航路开辟后中、欧经贸往来亲密且相对平等;中、欧同处于手工生产阶段等; ( 2)进入 19世纪之时的中国与欧洲相比,由于一些偶然的因素,欧洲取得了世界领先的地位。(可以参照以下要点)中国、欧洲不同的地理环境;欧洲人发现美洲新大陆,促进了资本原始积累,并拓展了市场;中、欧煤矿开采的不同环境以及欧洲蒸汽机的发明与推广等。 反对:( 1) 19世纪以前的中国与欧洲的对比,用欧洲出现资本主义农业,工场手工业迅速发展,新航路开辟后,进行殖民扩张,实行重商主义政策,大力发展对外贸易;中国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资 本主义萌芽始终没有发展到工场手

27、工业阶段,实行重农抑商政策,闭关锁国等方面的史实,说明差别很大; ( 2)进入 19世纪之时的中国与欧洲的对比,用导致欧洲工业革命爆发的必然性(殖民扩张导致市场扩大等)、民主政治进一步完善、西方自然科学迅速发展,中国仍停留在传统科技水平等方面的史实,说明欧洲在现代化中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历史必然性; 综合考虑:论证部分可以参考以上的两个方面,具体略。 试题分析:材料的主要观点是: 19世纪以前,欧洲与中国在经济发展水平上差别不大,直至 19世纪以后,西方由于偶然因素开展工业革命,欧洲在经 济上大大超过了中国,取得了世界领先地位。然后,在明确观点的基础上寻找相关史料论据,在高中历史小论文的写作中论

28、据分为两种即材料中史实和教材内容中的重大历史事件或现象。当然,在反驳此观点是可以从工业革命爆发的必然性角度进行分析。 考点:资本主义萌芽与 “重农抑商 ”和 “海禁 ”政策;工业革命 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25分)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由于山川形便原则是促成地方割据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从秦代一开始,统治者便有意识地采用了犬牙交错的原则与之相抗衡。隋唐时期之所以强调山川形便原则, 元明清时期,这 一原则更发展得淋漓尽致。另外,无论是基层政区还是上层政区,其地 理分布变化的总趋势都是从北密南稀到南密北稀的逆转,由秦代北方是南方的两倍余,到隋 代南北大致相等,到清七叶,南方政区近于北方

29、的两倍。 摘编自周振鹤体国经野之道 材料二 1928年 7月,国民政府立法规定 “市 ”分特别市和普通市两种,特别市直属国民政府,普通市隶属于省政府。凡首都和人口满百万以上的都市,以及其他有特殊情形的都市,经过中央政府的批准,可以设为特别市。从有关市设置的资料来看,在相当长的时间中,人口和税收是国民政府批准各地设市的主要标准。 在民国时期设立的 151个市中,人口规模的等级越高,沿海省份所占的比重也就越高,至于人口数量众多的大城市,可以说绝大多数都集中在沿海省份。 摘编自吴松弟等的文章 材料三 英国英格兰地区 1888年建立现代地方制度时,实行新县制,将原来 38个传统县改设成 48个行政县,

30、 20 世纪 60年代以来,地方政府多次重组,地方政府总数减少,许多地方政府特别是大都市区地方政府被合并。另外,发达国家的小城市和小城镇非常发达,数量众多。 王开泳、陈田国外行政区划调整的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 (1) 据材料一,概括 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基本原则。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古代地方 行政区划变迁。( 10分) (2) 据材料二,简述近代中国政区变化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其原因。( 10分) (3) 据上述材料,简述中、西方行政区划演变对中国当前城镇化建设的启示。( 5分) 答案:( 1)原则:山川形便;犬牙相入;依经济和人口变化不断调整。 评述:以政治为目的为主,加强中央集权,

31、遏制地方割据;维护了农耕经济的稳定和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思想上巩固了统一和认同意识,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 2)特点:城市型政区出现并初步发展;以 城市为依据划分的政区分布不平衡。 原因:近代自然经济逐步瓦解;外来经济冲击;民族工商业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经济的辐射和引导功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济发展畸形。 ( 3)城市型政区取代地域型政区模式;根据经济发展的需要不断调整政区划分;简化政区划分,发展小城镇。 试题分析:( 1)从材料一中可以发现秦代以前山川形便是形成地方割据的主要因素,自秦开始,为削弱地方割据割据用犬牙交错原则取代山川形便的划分原则,当然政区的划分依据还有人口与经

32、济发展的变化,秦之后,政区划分标准产生了积极影响,概括出积极影响即可;( 2)从材料二可以看出近代政区变化的突出特点是市的出现,并且市在中国分布并不平衡,结合近代中国历史的特殊国情找出与城市发展紧密相关的因素;( 3)总结中西方行政区划分的发展特点和经验即可得出当前中国城镇化建设的启示。 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行省制度;民国时期的政治 民国政区 (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林 t徐和徐继畲,这两位当时中国思想界的前沿人物在福州有一次罕见的较量,史称 “乌山之争 ”: 1850年夏天 ,英国的一名传教士租赁了(福州郊外)乌山神光寺的几间房屋,租期为六个月。此事引起了林则徐及城内 部分

33、士绅的不满。林则徐上书福建巡抚徐继畲 ,要求武力驱逐英人。徐继畲主张采取外交手段处理,避免酿起事端。林则徐则认为,这样做太过懦弱,他情绪激昂地表糸,如果战事不可避免,年老又多病的他也在所不辞地挺身而出。此事在朝廷引起 然大波并最终导致徐继畲被革职。 摘编自赵柏田帝国的迷津 (1)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 ,指出 “乌山之争 ”发生的历史背景。在对待 英人租赁乌山神光寺的几间房屋 ”的问题上,林则徐和徐继畲两人的态度有何不同?( 6分) (2) 林则徐被称为近代中国 “开眼看世界第一人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对此进行评价 。 (9分) 答案:( l历史背景:鸦片战争清朝战败,签订南京条约,中国闭关锁国

34、状态被打破。( 2分)态度:林则徐主张武力驱逐并不惜战争手段解决;徐继畲主张通过外交手段和平解决。( 4分) ( 2)林则徐在鸦片战争前主张打破天朝上国的迷梦,向西方学习;( 4分)但在 “乌山之争 ”中表现出一个传统封建士大夫的保守和狭隘,反映出林则徐对西方认识的局限性。( 5分) 试题分析:( 1)结合材料中时间特征 “1850年夏天 ”和所学知识即可锁定 “乌山之争 ”发生的历史背景,即鸦片战争清朝战败,签订南京条约,中国闭关锁国状态被打破 ;从材料内容中可以明显看出林,徐二人在解决外国人租赁中国房屋问题上态度明显不同:林则徐主张武力驱逐并不惜战争手段解决;徐继畲主张通过外交手段和平解决。( 2)结合材料内容可以看出林则徐在 “乌山之争 ”中表现出一个传统封建士大夫的保守和狭隘,反映出林则徐对西方认识的局限性;但这并不影响其在鸦片战争前主张打破天朝上国的迷梦和向西方学习,他是中国近代 “开眼看世界第一人 ”的正面积极形象,所以在人物评价中一定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 考点: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林则徐和徐继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