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届湖北省黄冈中学高三下学期一模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上传人:proposalcash356 文档编号:338157 上传时间:2019-07-09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37.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3届湖北省黄冈中学高三下学期一模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2013届湖北省黄冈中学高三下学期一模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2013届湖北省黄冈中学高三下学期一模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2013届湖北省黄冈中学高三下学期一模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2013届湖北省黄冈中学高三下学期一模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3届湖北省黄冈中学高三下学期一模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中国通史载秦始皇为 黔首改化,远迩(近)同度(法度) ,五次出巡,与颁布统一的各种制度、订定文字、大规模移民、经济上各种措施结合起来,在荀派儒学和法家刑名之学的思想基础上,促进了全国范围内 行同伦 的巨大任务。 ”这表明 “行同伦 ”的目的是 A彰显皇帝无上权威 B抑制儒学倡导法家 C形成共同行为规范 D防止人民反抗斗争 答案: C 试题分析: “行同伦 ”就是形成统一的思想,目的就是在统一的思想的指导下,形成共同的行为规范,维护秦朝的统一。故选 C 考点: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郡县制 下图是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不同时

2、期 GDP所占的世界份额示意图,它反映出 A世界贸易组织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发展 B多极化趋势取代冷战的两极格局 C 21世纪世界经济格局的悄然变化 D世界经济发展重心的转移趋势 答案: D 试题分析:从表格中的数据可以看出美国,欧盟和日本的 GDP在世界所占的份额不断下降,而金砖国家和中则是在不断上升,说明世界不同地区的 GDP随着时间的推移呈现变化的趋势,世界经济发展重心出现转移的趋势,故选 D。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 “苏俄绝大多数老近卫军、干部和党员是因投身革命而走到领导岗位的,心中充满革命理想主义和阶级斗争观念。有些领导干部一再说,新经济政策实行

3、后,在苏联经济中已没有留下什么社会主义因素了 ”。此材料表明了新经济政策在二十年代末终结的一个重要原因是 A不适应经济建设的需要 B配合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没有 得到应有的发展 C急于加快发展的赶超心理 D缺乏政治体制改革的相应 答案: B 试题分析:题干强调的是认为因素导致了新经济政策的终结,由于新经济政策是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经济,允许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在这些因革命而走上岗位的老近卫军、干部和党员等人来说,这是对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否定,这是在理论上没有得到相应发展的结果,故选 B。 考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新经济政策 主持制订美国 1787年宪法的麦迪逊谈到民主政治时认为,

4、“美国革命最重要特征,不仅是顺应人性,还在于对人性黑暗的承认 ”。 “自由之于党争,如同空气之于火 因为自由孕育党争,所以它是政治生活的必需品,如果企图因消除党争而消除自由,那就象灭绝空气一样荒唐 ”。他主要想说明 A民主政治的建立应基于对个人自由的尊重 B西方式民主政治必然导致党争的出现 C两党制是美国民主政治发展的有力保证 D政党政治的形成深刻影响了美国社会 答案: A 试题分析:注意关键句 “因为自由是 政治生活的必需品 ”说明政治生活是建立在自由的基础上,故 选 A。 考点:美国共和制的确立 1787年宪法 1787年宪法 “他们关心的只是论辩的效果,至于真假、善恶、是非、曲折,他们是

5、不管的。不但不管,为了赢得更多的学生,他们还有意模糊是非善恶的界限,声称世界上本来没有什么善恶是非,只要你掌握了论辩的技术,你就是是非善恶的标准。 ”这句话所能印证的名言是 A “人生而平等 ” B “美德即知识 ” C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D “人是万物的尺度 ” 答案: D 试题分析:根据题干中 “他们关心的只是论辩的效果 ”也就是强调人的主体地位,而对于 “真假、善恶、是非、曲折,他们是不管的 ”所以可以排除 B和 C,选项A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选 D。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 智者学派 美国学者约翰 奈斯比特在中国大趋势一书中,形容中国特殊模式的民主是以信任为连接纽带,以自上而

6、下的政治领导和自下而上的公民参与为结构特征的 “纵向民主 ”,是一种有别于以往西方所走的民主( “横向民主 ”)道路,使中国稳定转型,避免了以往西方为走向民主而造成的资源浪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中国的民主政治模式 是最佳模式 B政治协商是中国民主政治的特点 C中国民主政治建设无需借鉴西方 D “中国模式 ”应该在世界各国推广 答案: B 试题分析:由于各个国家的国情不同,所以民主政治的模式也不同,中国的民主政治模式也只是适合中国情的政治模式,排除 A,虽然西方的民主政治存在一些缺陷,但是西方近代以来就逐渐确立了民主政治,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排除 C,各个国家有不同的国情,可以选择不同的模式,应

7、该尊重各国的选择,排除 D,故选 B。 考点: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 1950年,中苏友好同 盟互助条约的签订,让企图离间中苏关系的杜鲁门大失所望。 然而,对杜鲁门来说,这还不是最糟糕的事情,最糟糕的事情是毛泽东决定清除美国在华的全部势力。中国这一举措 A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的地位 B巩固了新中国的主权地位 C打破了美国遏制中国的僵局 D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声誉 答案: B 试题分析: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意味着美国企图孤立中国的政策并没有奏效,而中国决定清楚美国在华的全部势力,意味着中国实施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的完整,故选 B。 考

8、点: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建国初期的外交活动 下图是 1937年 10月刊发在战时画刊杂志上张乐平的漫画杀鸡儆猴图,画中的 “鸡 ”代表 “上海日军 ”; “猴 ”代表 “日军部 ”。该漫画 A反映了抗战相持阶段上海军民的斗志 B表达了作者对国民党消极抗战的失望 C有利于鼓舞中国人民坚决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 D意味中国取得了局部战场胜利 答案: C 试题分析:漫画带有一定的寓意,对应的就是杀上海日军,儆的是日军部,从而有利于鼓舞中国人民坚决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抗日战争进入 相持阶段是1938年武汉会战后,排除 A,抗战前期国民党还是比较积极抗日的,排除 B,选项 D

9、材料中并没有反映,故选 C。 考点:新民主主义革命 抗日战争 “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犹如思想界的一大飓风,孔子改制考则如火山大喷火,二书给中国死寂的政坛和学界造成极大震荡,这使康有为成为维新运动众望所归的旗手。 ”根据材料,康有为能成为众望所归的旗手最重要的原因是他的思想 A强调了 “中体西用 ”的 “体 ”,冲击了封建正统思想 B推动了国人关注清朝的政治局势和学界动态 C影响了一代人的学习方式、思想方式和生活方式 D为了挽救民族危亡,得到爱国志士的肯定 答案: A 试题分析:根据材料 “二书给中国死寂的政坛和学界造成极大震荡 ”,康有为主张不仅要学习西方的科技,更要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和思想,改

10、变中国的 “体 ”,冲击了封建正统思想,因此而产生重大影响,故选 A。 考点:思想解放的潮流 维新思想 东林党人周起元描写: “我穆庙(隆庆帝)时,除贩夷之律,于是五方之贾,熙熙水国,船舶,分布东西路。其捆载珍奇,故异物不足述,而所贸金钱,岁无虑数千万。公私并赖,其殆天子之南库也。 ”这表明当时 A政府财政收入的来源主要依靠海外贸易 B此种贸易主要是为了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的需求 C进出口贸易额巨大 D政府曾一度废除重农抑商政策 答案: C 试题分析:注意题干中的关键句 “除贩夷之律,于是五方之贾,熙熙水国 所贸金钱,岁无虑数千万 ”说明贸易额巨大, A、 B选项材料中没有体现, D选项不符合

11、事实,故选 C。 考点:商业的发展 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 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说: “一个国家该要有 个凝固的中央。开始是封建,四分五裂,慢慢地就统一集中。然而自汉迄唐,就已有过于集权之势。到宋、明、清三朝,尤其是逐步集权,结果使地方政治一天天 地衰落 ”。这说明 A从汉朝到唐朝中央集权不断强化 B宋朝以后,由于中央集权的加强使地方再无反叛 C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程度同经济发展密切相关 D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应适度 答案: D 试题分析:题干中的关键词是 “然而 ” 之后的朝代由于逐步集权,导致地方政治的衰落,所以说明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应适度,否则就会导致地方政治的衰落,故选 D。 考点:古代

12、中国的政治制度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西汉武帝建元五年(前 136年),增置五经博士,元朔五年(前 124年)开始创办太学,为五经 博士置弟子员五十人。宣帝时,五经博士增至十二人。弟子员也代有增加,到东汉质帝(公元 146年)时,太学已多至三万人。太学大量扩充的社会根源是 A中央集权制度最终完善 B儒家政治势力日益膨胀 C儒家思想得到广泛传播 D儒学教育取得发展进步 答案: B 试题分析:注意题干中的时间是西汉武帝及之后的史实,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儒学从此确立在中国传统社会中的主流地位,为了通过思想上的统一巩固政治上的统一,统治者兴办太学。故选 B 考点: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儒学

13、成为正统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综合题 ( 15分)【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 “我们对待国外重大行为的准则是在扩大我们的商务关系的同时,应尽可能少与他们发生政治上的牵连 ”。 1796 年 9月 7日,美国总统华盛顿在宣布退出政坛时发表的告别词 材料二 1939年欧洲战争爆发前后,罗斯福总统多次向国会提出修改中立法。国会经过长期争论,于 1939年 11月 3日通过修正的中立法,废除武器禁运的条款,允许交战国在美国购买军火,但实行 “现购自运 ”(现金购买,运输自理)的原则。 百度百科美国中立法 ( 1)材料一反映了美国的什么政策?在二 战前夕有何具体表现?带来了何种恶果?( 6

14、分) ( 2)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美国的外交态度发生何种变化?该变化对二战中欧洲战场和亚洲战场各有何影响并说明原因?( 9分) 答案:( 1)政策:孤立主义;( 2分) 表现:在西班牙内战和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中保持中立( 2分)恶果:纵容了法西斯的侵略气焰,为以后战争规模的不断扩大并演变成世界大战埋下隐患。( 2分) ( 2)由保持中立到准备介入欧洲事务(或准备支持欧洲反法西斯力量)( 2 分) 影响:壮大了欧洲反法西斯力量,但对中国抗战极为不利。( 4分) 原因:英法在对德战争中占据海 上优势,而亚太地区日本占有绝对优势。( 3分) 试题分析:考查二战前后美国的对外政策。( 1)材料反映的美

15、国政策可以从材料中直接提取,在二战前夕的表现和俄国根据课本知识点即可。 (2)美国外交政策的变化从材料中可以归纳,造成的影响注意要一分为二去全面分析。 考点: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历史背景 ( 15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1909年,由严复翻译的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名著法意(即论法的精神)第七分册(也是最后一册)在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问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 题。 材料一 其(清政府)法与令如猬毛而起 (游欧时)尝入法庭,观其听狱,归邸数日,如有所失 非徒司法折狱之有术 有辩护之律师,公听之助理,抵暇蹈隙,曲证旁搜。 严复译法意(论法的精神)序言

16、 材料二 律之所定为罚锾者,贫富皆罚 惟教育深,故虽细民知自重,知自重,故示之以辱,其效深于以刑也。 自天子至于守宰,皆以一身而兼刑、宪、政三权者也,故古今于国事犯无持平之狱。 严复译法意 材料三 法犹器也,犹道涂也,经时久而无修治精进之功,则格 I芜梗(荒芜阻塞)者势也。 往往见外国一二政利,遂嚣然欲仿而行之,而不知其立法本原之大异。 严复 (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严复翻译法意的主要背景。( 6分) ( 2)根据材料二、三,归纳严复的法制思想,并逐一评价。( 9分) 答案:( 1)背景:清政府颁布大量法律;( 2分)对欧庭审的观摩;( 2分)受西方司法制度(辩护律师制度、听证制度、证据制

17、度)的影响。( 2 分) ( 2)内容及评价:主张执法要贫富平等,有利于社会平等;( 2分)主张加强法制教育,有利于提高民众法制意识和素质;( 2 分)专制是导致动乱的根源,有利 于民主思想的传播;( 2分)主张认为法律要与时俱进,反对照搬外国法律,有利于社会民主法制进程,建立符合本国国情的法律体系。( 3分) 试题分析:考查近代中外的民主思想。( 1)可以从材料一直接概括,注意材料中的省略号,进行分点答题。( 2)中的严复的法制思想可以从材料中直接归纳;评价则可以根据思想的内容从实践和理论来进行全面评价 考点: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近代欧洲的民主思想 近代中国的民主思想 ( 15分)【历

18、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公元 780年,唐德宗李适即位,采纳杨炎的建议,推行两税法。其具体内容如下: “凡百役之费,一钱之敛。先度其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入。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不居处而行商者,在所郡县税三十之一,度所与居者均,使无侥利。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俗有不便者正之。其租庸杂徭悉省,而丁额不废,申报出入如旧式。其田亩之税,率以大历十四年垦田之数为准而均征之。夏税无过六月,秋税无过十一月。逾岁之后,有户增而税减轻,及人散而失均者,进退长吏,而以尚书度支总统焉。 ” 材料二 万历九年( 1581 年),张居正在清丈全国土地的基础上下令在全国推行一条鞭法。主要内容是

19、:把一切征项包括田赋、 徭役、杂税等合并起来编为一条征收,化繁为简;把过去按丁、户征收的力役改为折银征收,称为户丁银,户丁银摊入田赋中征收。需要注意的是一条鞭法还没有把力役全部摊入田赋,只是部分摊入; “一概征银 ”,无论田赋或力役一律折银缴纳,差役由政府雇人充当。这是我国税收历史上由实物税向货币税转变的一次重大改革。清初继承明制,继续实行一条鞭法。到雍正年间,又在这一基础上进行重大改革,实行“摊丁入亩 ”。 以上材料均来自百度百科 (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两税法和一条鞭法在内容上的相似点。( 6分) ( 2)根据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总 结古代中国赋税改革的趋势。( 9分) 答案:( 1)归

20、并税目,化繁为简( 2分);费改税,税费合一( 2分);征税标准中加入除人丁外其它标准( 2分);加强管理,由地方官直接征收后解缴国库( 2分)。 ( 3点即可,每点 2分) ( 2) 由以人丁为主的征税标准到以土地财产为主的征税标准,直至取消人头税( 3分);由实物、劳役地租到货币地租( 3分);由赋役分征到赋役合征,税种由多到少( 3分);征收商品税越来越重( 3分);有不定时到定时( 3分);由向国王纳贡到国家征收土地 试题分析:考查中国古代赋役制度改革。( 1)根据材料中的 内容就可以归纳出两种赋税制度的相似点,( 2)从两税法到一条鞭法的演变可以从征税标准,地租形式,征税时间等概括出

21、中国古代赋税制度演变的趋势。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 张居正改革 ( 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过去很多年,我们在解读铁路为什么在马关条约前不能在中国获得发展时,总是以为铁路理念与中国人传统价值观和风俗习惯相背离,总是说铁路所经地方破坏了中国的风水,因而被抵制被拒绝。其实,这个说法是不真实的。铁路在马关条约前无法在中国获得充分发展,主要是因为那时中国没有足够物流和人流;而那时中国之 所以没有足够物流和人流是因为中国的资源没有获得充分开发;而中国的资源没有获得充分开发,主要的也不是中国人的传统理念,而是因为中国没有足够的开发资本,中国凭借自己的资本去开发矿产资源,去修筑铁路,那是一个

22、不可想象的困难。 马关条约之后一切都不一样了。这个条约同意 “日本臣民 ”有权在中国投资办厂,享受进出口政策优惠。根据条约体制,西方各资本主义国家对日本人获得的这个权利一体共享。于是,在 1895年之后短短几年时间,外国资本像钱塘江大潮一样涌进中国,过去几十年中国人无法梦想的增长迅即实现,贯通南北的两条铁路干线 迅速分段动工,开平煤矿、汉冶萍公司等矿产资源很快获得开发。至 1903年,铁路已成长为一个具有巨大赢利空间的新兴产业,以致中国民间资本强烈要求政府将这些产业向他们开放。如果没有外国资本的介入,中国不可能在 1895年之后获得迅速发展,新兴的资产阶级、无产阶级,也不可能在那个时刻发生。

23、外国资本对中国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我们不能说这就是经济侵略,这只是资本凭着本性寻找利润空间和价格洼地。 马勇重新认识近代中国的外国资本和资产阶级 评材料中关于近代外国对华资本输出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中的观点展开评论; 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请考生在第 45、 46、 47、 48四道历史题中任选一题做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做答时用 2B铅笔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题目的题号涂黑。 答案:( 12分)评分标准:一等( 1210 分) 观点明确; 合理引用史实进行评论; 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二等( 95 分) 观点较明确; 引用史实,评论角度单一; 论证较完整,表述清楚。三等

24、( 40 分) 观点不明确; 未引用史实; 论证缺乏说服力,表述不清楚。 观点一:近代中国外国对华资本输出对中国历史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论证: 经济上 :马关条约签订后,西方列强纷纷在中国开矿设厂,有利于进一步推动自然经济的解体,推动了铁路等中国近代交通事业发展;清政府放宽民间投资设厂的限制,客观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政治上:民资资产阶级阶级力量不断壮大,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以康有为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改良派掀起了戊戌变法运动,以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运动在 1895年以后也开始兴起,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无产阶级队伍也在不断壮大,为后来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奠定了阶级基础 思

25、想文化上:甲午中日战争后,西方经济侵略加剧,出现了以张謇为 代表的实业救国思潮;随着民主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资产阶级维新思想进一步传播,民主革命思想兴起。 结论:资本输出反映了资本主义侵华的新变化,但客观上对中国社会进步起到了一定积极效果。 观点二:近代外国对华资本输出对中国带来巨大灾难,阻碍了中国历史进步。 经济上:通过资本输出在华开矿设厂修铁路,一方通过铁路优势侵略势力进一步深入中国内地,中国进一步沦为世界资本主义市场附庸,另一方面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政治上:在中国开设银行,这些银行成为帝国主义对中国输出资本的主要工具。帝国主义国家还通过贷款,攫取 高额利润,控制了中国的财政,严

26、重破坏了中国主权,加剧了中国民族危机,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大大加深。 文化上:帝国主义加大了对中国的文化侵略,如西方传教士在中国活动猖獗,不利于中国文化教育的进步。 结论:资本输出是甲午中日战争后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主要方式,从主观目的来看还是是为了西方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因此给中国社会发展带来巨大的灾难。 试题分析:本题为 solo分类评述的开放性题型,历史学科的特征就是要求论从史出,试论集合,只有观点和史实相结合,才能够完整地呈现题目所要求的结论 考点:晚清中国经济结构 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 民族工业的兴起 ( 2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奢则不孙 (恭逊 ),俭则固

27、(寒酸 )。与其不孙也 ,宁固。 论语 明朝后期 “(暴富之家 )男子服锦绮,女子饰金珠,是皆簪拟无涯,逾国家之禁也。 ” 嘉靖太康县志 材料二 由于对葡萄牙的高关税政策,英国本地不宜生产的商品,不能向邻国购买,而必须从一个遥远的国家输入,尽管明知该国的此种商品的品质较差。就这样,为了让国内生产者能在比较有利的条件下,将某几种产物输到这一个遥远的国家去,国内的消费者除了要忍受消费低劣的商品外,还要支付国内商品因输出引起的昂贵价格。在牺牲国内消费者的利益上,英国制定了许多法律来管理美洲殖民地和西印度殖民地,这些法律比其他通商条例更加严重。一个大帝国建立的唯一目的,是为了造就一个顾客大国,使他们只

28、能购买本国各生产者所供给的各种物品。而英国消费者要负担全部 费用,以维持和护卫这个帝国。重商主义的制定者肯定不会是消费者,消费者的利益在这些政策中完全被忽视了。所以它的制定者只能是生产者,牺牲了消费者的利益。 亚当 斯密国富论 材料三 1873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对英国造成了沉重的打击,自 1873年以后洋纱几乎每年都在跌价,下跌幅度最大的是 1883年,曾跌价三分之一以上。在跌价的同时,棉纱进口到中国的指数由 100增加到2164, 数十年来,天下靡靡然争言洋货,虽至贫者亦竭蹶而从时尚。 故宫博物院院刊 ( 1)根据材料一概括消费观 念的变化情况,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朝

29、消费观反映的社会现象( 6分) (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英国消费者利益牺牲的原因及影响。( 10分) (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造成 “争言洋货 ”的背景。并谈谈你对 “争言洋货 ”的认识。( 9分) 答案:( 1)消费观念:提倡等级、崇尚节俭到逾越等级、追求奢华的转变( 2分) 现象: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扩大;重利奢靡的风气;封建制度的衰落。( 4分,任答对 2点即可得 4分) ( 2)原因:邻国的高关税政策的影响;( 2 分)对殖民地掠夺的需求;( 2 分)重商主义的推行。( 2分) 影响;为资本主义(工业革命)的发展积累了资金;( 2分)推动了自由主义经济思想的产

30、生。( 2分) ( 3)背景 :英国工业革命,商品产量增加;( 2分)经济危机导致价格下跌;( 2分)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2分) 评价:中国近代消费观受到西方思想的影响;( 1分);存在一定的崇洋媚外的心理,不利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1分)有利于推动自然经济解体,推动中国近代经济结构的变化( 1分)(言之有理皆可酌情给分) 试题分析:第 (1)问观念从材料一、二中归结即可:等级、节俭,越等级、奢侈。社会现象要从明清 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等方面分析。第 (2)问崇尚洋货从鸦片战争后西方工业文明的入侵以及洋货的输入及其在市场竞争中的优势来分析;提倡国货要从民国

31、时期社会背景上来分析:民族危机、实业救国思想、民族工业发展、政府的政策等。第 (3)问中观念变化从表中数据的变化中归结:重温饱 重健康;物质 文化。变化原因应该从改革开放后经济发展、思想观念以及居民生活水平的变化等方面分析。第 (4)问影响因素的归结可以结合前几问中原因的分析从中归结出影响因素:经济发展水平、社会风气、政府政策、居民收入等。 考点:晚清中国经济结构 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 民族工业的兴起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 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 陶行知是杜威的学生,但他正视中国的问题,则超越了杜威。他在群众教育运动方面非常积极,为工人和贫民办夜校。他展开 “小先生 ”

32、运动,让文盲学好后以他们的新知识教育其他文盲。对于 1927 年的反共产主义分子来说,这就好像一颗政治炸弹一样。在城市里搞群众教育被视为叛逆而遭禁止,陶行知就到农村进行教育和推行农村复兴计划。美国的进步教育推行现成的学校制度,陶行知则发现中国普通群众只能在他们生活和工作的农村、家庭和车间 的所在地受教育。在所有美国训练出来的教育者中间,陶作为一个穷人出身的人异常地同情普通人民的需要,而这终于使他比别人更接近中国共产党。 费正清伟大的中国革命 材料二 以我愚见,匪无非是那些自以为正统的人给和他们立场不同或反对他们所作所为的人乱扣的帽子 俺觉得最好笑的事情还是有些人自己明里暗里干着土匪的勾当,却诬

33、蔑善良可爱的人是 “匪 ”,偏要要拿冲锋枪去剿 “匪 ”扮正义! 陶行知剿匪与造匪( 1932年发表于申报) (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孔子和陶行知在教育领域贡献的异同。( 8分) ( 2)根据上述材料,评价陶行知。( 7分) 答案:( 1)同:都强调教育的重要性,对中国教育事业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2分)都反对传统教育,开创新式教育;( 2分) 异:孔子开创私学,为百家争鸣奠定文化基础;(分)陶行知推行平民教育,促进教育平民化。( 2分) ( 2)陶行知是近代教育家、思想家;( 2分)为中国开创平民教育,促进中国新式教育的发展;( 2分)陶行知是民主斗士,反抗专制独裁统治,为中国民族独立民主富强作出贡献。( 3分) 试题分析:考查孔子和陶行知的教育思想。( 1)从材料中可以直接提取综合。( 2)依据材料进行 在评价陶行知时,从对教育理论、教育实践以及国家民族的发展去综合分析。 考点: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东西方的先哲 孔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