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届湖南省湘中名校高三第一次(9月)联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上传人:fatcommittee260 文档编号:338175 上传时间:2019-07-09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48.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3届湖南省湘中名校高三第一次(9月)联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2013届湖南省湘中名校高三第一次(9月)联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2013届湖南省湘中名校高三第一次(9月)联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2013届湖南省湘中名校高三第一次(9月)联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2013届湖南省湘中名校高三第一次(9月)联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3届湖南省湘中名校高三第一次( 9月)联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北京大学张传玺教授曾以 “中国古代国家的历史特征 ”为题,从政治文明的高度,以翔实的资料为基础,史论结合,认为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具有明显“公天下 ”的因素;同时,还有不少学者认为,从制度文明的角度看,古代中国政治体制体现了 “现代行政 ”的特点。若以此为研究主题,下列最合适的话题是( ) A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是民主制度 B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合理性与生命力 C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与现代行政制度相似 D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是封建君主专制的产物 答案: B 试题分析:从材料中 “认为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具有明显

2、 “公天下 ”的因素 ”和“古代中国政治体制体现了 “现代行政 ”的特点 ”可以看出,作者想要表达的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积极的一方面,但是又为把他等同与现代的民主思想与民主制度,所以 A、 C理解错误, D项与材料无关,故此题应选 B项 考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点评:历史学习中应正确评价和认识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历史地位和历史影响,针对近年来学术界出现的贬损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倾向,不少学者从制度文明的角度认为 古代中国政治体制体现了 “现代行政 ”的特点;有的外国学者将其与四大发明并列,是中国对后世的重大贡献;当代著名学者张传玺认为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具有明显 “公天下 ”的因素。

3、这些观点在新教科书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并对中央集权制度给予了不同程度的肯定。在平时学习中要吸纳这些新见解,阐明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合理性与生命力。 辛亥革命 10周年之际,梁启超撰文写道, “辛亥革命有甚么意义呢?简单说 第一,觉得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第二,觉得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 ”。材料中他认为辛亥革命 A增强了国民 的民族民主意识 B实现了中华民族的独立 C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D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答案: A 试题分析:关键是理解材料,两句话说明了两个意思,第一句话 “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 ”是强调,反对帝国主义干涉中国内政,体现了民族意识;

4、第二句话 “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 ”强调,主权属于人民,人人有权利来管理自己的国家,体现了民主意识。故此题应选 A项 考点:辛亥革命 点评: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打击了封建主义: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来的君主专制制度; 打击了帝国主义:推翻了帝国主义能够控制全局的殖民工具,打乱了列强在华的殖民统治秩序; 促进了资本主义:创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民主共和观念渐入人心; 是近代中国第一次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中国现代化的里程碑。 “远东这两个国家 (中国、日本 )能将它们同欧洲的联系限制在严格监督下的、仅仅是断断续续的贸易之中。

5、但到 19世纪中叶,这一形势发生了突然和剧烈的变化。 ”材料中提到的两国 “剧烈的变化 ”具体指 A闭关政策最终破产, “天朝 ”观念得以改变 B自然经济逐步 解体,资本主义经济获得发展 C被列强打开国门,开始陷入半殖民地的深渊 D封建专制统治出现严重危机,农民起义不断 答案: C 试题分析:联系史实分析, “远东这两个国家 (中国、日本 )能将它们同欧洲的联系限制在严格监督下的、仅仅是断断续续的贸易之中 ”这说明当时两国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但到 19世纪中叶,这一形势发生了突然和剧烈的变化。 ”这说明在西方的侵略下国门被打开。故此题应选 C项 考点:列强侵华 点评:列前 19世纪中叶侵华地

6、影响: 政治上,主权和领土遭破坏,独立发展道路中断; 经济上,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历史进程: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在耶稣之下,太平天国的首义诸王一夜之间都成了上帝的众子,并按照各自的行序分别对应天象:洪秀全为日,杨秀清为风,萧朝贵为雨,冯云山为云,韦昌辉为雷,石达开为电。(陈旭麓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这实质上反映了太平天国 A宣扬人人平等思想 B借助神权重建等级秩序 C增强核心领导层凝聚力 D将基督教教义与儒家大同思想结合 答案: B 试题分析:此题旨在考查农民阶级的局限性。解题的关键信息是材料中的 “一夜之间都成了上帝的众子,并按照各自的行序分别对应天象

7、 ”。 A宣扬人人平等思想与材料不符; C增强核心领导层凝聚力,这一说法虽有一定道理但并非其实质; D将基督教教义与儒家大同思想结合这是现象,也不是实质。故此题应选 B项 考点:太平天国运动 点评: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局限: 革命纲领:天朝田亩制度的理想是追求自然经济,体现了农民阶级的落后性,不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追求绝对平均的圣库分配制度,违背规律,具有空想性; 组织形式:宗教形式和浓厚 的迷信思想不能适应革命发展要求 剑桥中华民国史说: “如果它(指中共 引者)在 1922年和 1923年选择单独作战而不与国民党联合,它可能干得更糟;如果它较早地为最后的决裂做好准备,它也许会干得更好。 ”对

8、此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 “最后的决裂 ”责任在中共 B 1922年中共已经决定与国民党合作 C中共应该主动与国民党决裂 D “与国民党联合 ”有利于革命发展 答案: D 试题分析:作者认为中共如果不和国民党合作,干的会很糟,国共合作后,如果中共早有合作破裂的准备,会干的更好,故 B的说法最符合题意; A “最后的决裂 ”责任在中共,从材料中看不出来; B 1922年中共已经决定与国民党合作,从材料中看不出来; C中共应该主动与国民党决裂说法不符合作者意图,作者意思是做好准备,而非主动决裂。故此题应选 D项 考点:国民大革命 点评:国民大革命时期是中国共产党发展的重要时期,对于本阶段需要把握以

9、下知识点 本阶段也称国民大革命时期; 本阶段的社会主要矛盾是中国人民与列强和北洋军阀的矛盾; 打倒列强除军阀是革命的主要任务; 革命的领导组织是革命统一战线; 革命的主力是国共两党代表的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 革 命的高潮是北伐战争,革命的成果是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但革命统一战线内部发生分裂,大革命失败。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这是毛泽东在 1935年 2月写下的忆秦娥 娄山关中的一句,其中 “从头越 ”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南昌起义,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 B进军井冈山, “农村包围城市 ” C遵义会议,红军获得新生 D长征胜利,红军开赴抗日前线 答案

10、: C 试题分析:材料中提到的时间是 1935年, A南昌起义,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发生于 1927年,故不符合题目要求; B进军井冈山, “农村包围城市 ”发生于 1927年,故不符合题目要求; C遵义会议,红军获得新生时间一致;D长征胜利,红军开赴抗日前线应在 1936年以后。故此题应选 C项 考点:遵义会议 点评:遵义会议的重要意义:纠正了左倾错误领导,事实上确立了毛泽东的正确领导,这是摆脱共产国际束缚、独立解决领导权、并确保了党的团结,是共产党从幼稚转向成熟的标志,挽救了红军、挽救了党和中国革命,从此革命转危为安。 “好花终须绿叶扶 ”、 “一枝独秀不是春,万紫千红才是春 ”,这些说法

11、最能说明新中国实行哪一项民主政治制度的必要性 A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 D基层民主自治制度 答案: C 试题分析: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最能体现 “好花终须绿叶扶 ”“一枝独秀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 ”这一材料信息,因为在中国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参政议政。共产党好比红花,各民主党派好比绿叶。故此题应选 C项 考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 点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的性质和意义。性质: 政治协商是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的主要形式; 政 协会议是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基本组织,

12、其职能是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 政协会议是民主党派、无党派爱国人士参政议政的舞台。意义: 对国家:有利于国家的集中统一和全国人民的团结;有利于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充分调动各民主党派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对党和政府:有利于党和政府兼听各种意见作出科学决策;有利于发扬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克服官僚主义;有利于形成监督机制,促进党风廉政建设。 从苏联到俄罗斯一直存在对华汉语广播,中国人对其称呼经历了 “敌人之声 ”、 “兄弟之声 ”、 “伙伴之声 ”的变化过程。这三种称呼的先后顺序排列, 正确的是 A “兄弟之声 ”、 “伙伴之声 ”、 “敌人之声 ” B “敌人之声 ”、 “兄弟之声 ”、 “伙伴

13、之声 ” C “伙伴之声 ”、 “兄弟之声 ”、 “敌人之声 ” D “兄弟之声 ”、 “敌人之声 ”、 “伙伴之声 ” 答案: D 试题分析:根据所学, 1950 年刚刚成立的新中国与苏联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中苏两国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方面结成了全面的同盟关系,当时中国对苏联的称呼应该是 “兄弟之声 ”。到了 50年代末、 60年代初,中苏关系却发生了逆转:党际的友好变成了公开的论战、国家关系上的同盟变成了互相拆台和攻讦 ,贸易急剧下降 ,军事摩擦不断, 1969年双方更是发生了直接的大规模的武装冲突,这时中国对苏联的称呼应该是 “敌人之声 ”。苏联解体后,世界处于错综复杂的变

14、革,在霸权和反霸权的格局下,中国和俄罗斯是都希望构建一个平等的和谐的世界政治格局,两国建立起战略协作关系,让中国和俄罗斯两个世界上重量级的大国走到了一起,中国对苏联的称呼应该是 “伙伴之声 ”。故此题应选 D项 考点:中苏(俄)关系 点评:建国后中苏(俄)关系的总体走向:( 1)建国初期,苏联第一个承认新中国,帮助中国进行建设。( 2)赫鲁晓夫上台后,中苏关系恶化, 甚至发生了边境武装冲突,代表是珍宝岛事件。( 3) 80 年代中苏关系缓和走向正常。( 4)苏联解体后,中国与俄罗斯关系发展良好。 有评论说, 20世纪 70年代,中国结束了 “黑云压城城欲摧 ”的被动,打赢了一场 “隐形的世界大

15、战 ”。这主要是指 A彻底摆脱了苏联的威胁 B迫使美国调整对华政策,从敌视走向缓和 C赢得了第三世界的信任与支持 D抵制了西方和平演变,巩固了社会主义政权 答案: B 试题分析: 20世纪 70年代,世界局势发生重大变化,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国外交从中美关系正常化开始,有了重大突破。中日建交、中美关系正常化,国际上掀起广泛同中国建交的热潮,打开了中国外交的新局面。故此题应选 B项 考点:中美关系正常化 点评:梳理二战后中美关系的走向。 时间 特征 形成原因 第 阶 段 二战结 束到 20, 世纪 60 年代末 中美关系 处于对抗, 状态 美推行反共、反社会主义和反人民民主国家的全球霸

16、权政策;在此期间,支持蒋介石发动反共内战、侵朝、入侵台湾海峡、侵越等;把矛头指向社会主义中国 第二阶 段 20世纪 七从十。 年代 中美美系缓和,结束对抗,两国 关系走向正常化 美国国内严重的经济危机、侵越失败,在苏美争霸中相互削弱并处于劣势,迫使美国调整战略和对华关系。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和国际地位的逐步提高,成为不可忽视的力量。美国霸权政策遭到世界各国人民的反对,中国得到世界人民特别是第三世界各国人民的支持, 第三 阶段 20世纪 90年代 以来 中美关系时而紧张,时而缓和 美国 “和平演变 ”在东欧、苏联得逞,使之加紧对中国的“和平演变 ”,不断制造矛盾和摩擦,这是由其本质决定的。由于

17、我国改革开放的 巨大成就和国际政治地位的不断提高,中美经济交流日益扩大 1999 年 9 月,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在上海发表演讲时说: “了解中美文化观念上的差异非常重要。美国历史只有两百年,而中国有五千年历史。中国人确信他们的历史至少有四千八百年不需要美国参与。 ”基辛格这番讲话的真正意图是 A高度赞扬中国有悠久的历史文化 B认为美国企图干涉中国内政是不明智的 C指出中美文化观念上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 D强调世界格局的多极化不可逆转 答案: B 试题分析:题干当中的关键信息是 “中国人确信他们的历史至少有四千八百年不需要美国参与。 ”所以它体现出的是认为美国企图干涉中国内政是不明智的;A高度赞扬

18、中国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从材料中看不出后来; C指出中美文化观念上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这仅仅看到了作者的表层含义; D强调世界格局的多极化不可逆转,这一观点从材料中看不出来。故此题应选 B项 考点:新中国的外交 点评:应从整体上归纳新中国外交发展概况,形成知识框架。 时间 特点 表现 1949 1955 “一边倒 ” 倒向社会主义阵营重点发展与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 1955-l970 “一大片 ”、 重点发展与邻近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关系,中苏、中美关系恶化 19701978 外交突破 恢复在联合国的令法席位。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化,中苏关系继续恶化 1978年至今 全方位外交 争取发展与所有国家的外交

19、关系,积极参与联合国的维和活动 我国史学界曾就 “二战后 ”某一事件的影响出现了截然不同的两种看法,一种观点认为该事件是欧洲经济的 “强心剂 ”和 “及时雨 ”,是促进西欧走向联合的“粘合剂 ”;另一种观点认为该事件是欧洲分裂的 “加速器 ”和 “绝缘体 ”。这一历史事件是 A美国推行马歇尔计划 B欧洲经济共同体的建立 C美国推行杜鲁门主义 D北约的建立 答案: A 试题分析:练习材料当中的叙述 “一种观点认为该事件是欧洲经济的 “强心剂 ”和“及时雨 ”,是促进西欧走向联合的 “粘合剂 ”这说明这一事件会有促进欧洲经济发展的作用,这样可以排除 C美国推行杜鲁 门主义和 D北约的建立,因为二者

20、为促进欧洲经济发展;根据 “另一种观点认为该事件是欧洲分裂的 “加速器 ”和 “绝缘体 ”所以这要求,事件必须促进欧洲的分裂,这样可以排除 B欧洲经济共同体的建立。故此题应选 A项 考点:马歇尔计划 点评:注意把握美苏冷战的表现: (1)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推行 “冷战 ”政策: 1946年 3月,丘吉尔发表铁幕演说,揭开了 “冷战 ”的序幕。 1947年杜鲁门主义 (政治 )提出,标志着 “冷战 ”正式开始。 1947年 6月,马歇尔计划 (经济 )提出。其实质是扶持和控制欧州。 1949 年 4 月,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军事 )建立。(2)苏联的反击: 1947年成立共产

21、党和工人党情 1949年,在莫斯科成立了经济互助委员会。 1955年,华沙条约组织建立。两大集团的建立,标志着两及格局最终形成。 仔细观察右边的漫画( Iraq、 Afghanistan、 Balkan分别指伊拉克、阿富汗、巴尔干),在冷战结束后屡屡发生漫画中的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A两极格局的瓦解 B美国试图独霸世界 C恐怖主义威胁世界 D地区霸权主义抬头 答案: B 试题分析:解读图文材料,说明两极格局结束后,国际格局呈现出一超多强的局面,美国成为唯一的世界强国,虽然世界多极化趋势在不断地加强,但是美国希望继续独霸世界,并制造了一系列的事件,引发一些国家和地区的不满,故发出了 “还是让我回到冷

22、战中去吧 ”的愿望,故此题应选 B项 考点:当今世界格局 点评:要注意世界格局演变的规律: 世界政治格局变化的根本动因是格局中主角力量的消长以及力量对比的变化一 世界政治格局变化的直接动因是主角对自己国家利益的考虑及外交政策的调整。 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都和主要国家社会制度之间的斗争和改变 相联系。 “中国人民是富于反抗精神的,然而又是缺乏建设性的。 他们无法逾越时代的界限和站在更高的历史高度作回顾和前瞻,因而无法真正完成民族的独立。 ”以下运动最符合题意的是 A维新变法运动 B义和团运动 C辛亥革命 D太平天国运动 答案: B 试题分析:考查对中国革命的理解。材料反映的是中国革命由于时代的局限

23、而无法完成民族独立的任务,比较这四项义和团运动更反映了这一特点。 A维新变法运动、 C辛亥革命其失败并不是因为站的高度不够,而是因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导致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弱小造成的; D. 太平天国运动其主要斗争目标并不是实现民族独立,而是推翻清朝。故此题应选 B项 考点:义和团运动 点评:要注意分析其口号,扶清灭洋 “ 灭洋 ”体现义和团的爱国性与盲目排外性、 “扶清 ”体现策略性与对封建主义丧失警惕性。同时还要注意意义,意义: 是一场伟大的反帝爱国运动,体现了中国人民反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 打击了帝国主义的嚣张气焰,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妄图谋; 沉重打击了清政府的反动统治,在一定程度

24、上推动了清政府的新政改革运动。 “ 当 (英 )舰突破虎门要塞,沿江北上,开向马乌涌 (炮台时 ), (珠 )江两岸数以万计 的当地居民,平静地观看自己的朝廷军队与我 (英 )军的战事,好像观看两个不相干的人争斗。 (鸦片战争 一个帝国的沉迷和另一个帝国的堕落 )这一奇怪现象突出说明 A清政府己经失去人民支持 B中国国内社会矛盾尖锐 C民众对世界形势一无所知 D民族观念民族意识淡漠 答案: D 试题分析:从材料中 “ 当 (英 )舰突破虎门要塞,沿江北上,开向马乌涌 (炮台时 ), (珠 )江两岸数以万计的当地居民,平静地观看自己的朝廷军队与我 (英 )军的战事,好像观看两个不相干的人争斗 ”

25、,可以看出中国民众对于中英两国的战事非常麻木 ,说明中国民众民族观念民族意识淡漠。故此题应选 D项。 考点:鸦片战争 点评:关于鸦片战争要注意把握其影响, 政治上,主权和领土遭破坏,独立发展道路中断; 经济上,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历史进程: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柳宗元封建论指出:秦始皇建立帝国,以郡县取代封建,固然出自 “一己之私 ”,却成就了 “天下之公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批评皇帝是 “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公 ”,以满足君主 “一己之私 ”。以下对柳、黄二人的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柳宗元的目的是肯定帝制的合理性 黄宗羲 对帝制的批判符合当时的社会现实

26、二人所处时代不同,批判的内涵不同都有其合理性 两种观点恰好相反,其中有一个是错误的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由材料中,柳宗元的叙述 “以郡县取代封建,固然出自 “一己之私 ”,却成就了 “天下之公 ”可见他肯定的是郡县制的积极作用,所以 柳宗元的目的是肯定帝制的合理性说法与材料不符;黄宗羲批评皇帝是 “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公 ”,以满足君主 “一己之私 ”是看到了专制的弊端,两人的看法均有合理的一面并非完全矛盾。故此题选 C项。 考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点评:对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要合理的进行评价。对秦朝影响:有利于国家统一,有利于封建经济发展,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和中华民族

27、的形成都起来重要作用。对后世的影响: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专制统治具有开创性,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得到加强和完善。消极影响:容易造成君主的暴政,激化阶级矛盾。 侍御史高鸣进谏: “方今天下大于古,而事宜繁,取决一省,犹曰有壅,况三省乎! ”元世祖采纳他的建议 A在地方设行中书省 B设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构 C设宣政院管辖西藏 D设御史台监察官员 答案: B 试题分析:联系材料中作者的意图 “方今天下大于古,而事宜繁,取决一省,犹曰有壅,况三省乎! ”可见,他基于提高效率的考虑,主张废除三省制,联系史实可知三省制属于中央官制, A在地方设行中书省、

28、 C设宣政院管辖西藏、D设御史台监察官员,联系史实分析以上三个机构的职责都不是代行的原来三省的职责。故此题应选 B项 考点:元代中书省 点评:元代政治制度的常考点是行省制,要注意行省制与其他地方制度的区别。列表法比较分封制、郡县制、行省制的异同点 比较点 分封制 郡县 制 行省制 不 同 盛行时代 奴隶时期 (西周 ) 整个封建社会 元朝 和中央的关系 诸侯国相对独立,权力地位世袭 中央政府下属行政机构,郡守县令由皇帝任免 是中央中书省的派出机构,行政长官直接对中书省负责 作用和 影响 一定时期产生过积极作用;但长期以来其残余势力破坏国家的统一和社会安定 在当时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经过了后世

29、的调整和补充,其积极作用愈益明显 相同 都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目的都是为了巩固统治;都在一定时期内产生过积极作用 “史实 ”“史论 ”“史识 ”是构成史学的 “三要素 ”,史实即历史事实,史论即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论,史识即是以科学的史观作指导,来分析大量可靠的史实,然后得出的科学结论。下列对唐朝三省六部制度的叙述属于 “史识 ”的是 A “三省 ”指的是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 B三省六部制的基本运作程序是中书省 门下省 尚书省 六部 C三省六部制排除了相权过大威胁皇权而出现的政治危机,并且提高了行政效率 D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此后历朝基本

30、沿袭这种制度 答案: D 试题分析:根据 材料分析史实的含义, “史识即是以科学的史观作指导,来分析大量可靠的史实,然后得出的科学结论 ” A “三省 ”指的是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和 B三省六部制的基本运作程序是中书省 门下省 尚书省 六部,以上两项为 “史实 ”; C三省六部制排除了相权过大威胁皇权而出现的政治危机,并且提高了行政效率,此项为 “史论 ”; D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此后历朝基本沿袭这种制度,此项符合所给的定义要求。故此题应选 D项 考点:三省六部制 点评:关于三省六部制要重点关注其职责与作用。职能:中书 省起草诏令、门下省封驳审议、尚书

31、省总管六部,负责政令执行。作用:一是分工明确,相互补充,提高了行政效率;二是分割相权,加强了皇权;三是标志着封建政治制度的成熟。 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曾记述一名希腊人对波斯王薛西斯讲: “希腊人虽然是自由的,但他们并不是任何事情上都是自由的,他们受着法律的统治,他们对法律的畏惧甚于你的臣民对你的畏惧。 ”这段材料主要表明了 A古希腊是民主政体的发祥地 B波斯人非常赞赏希腊的制度 C波斯当时仍然实行君主专制 D古希腊的民主建立在法治基础之上 答案: D 试题分析:从材料中叙述 “他们并不是任何事情上都是自由的,他们受着法律的统治,他们对法律的畏惧甚于你的臣民对你的畏惧。 ”可以知道,法律是古希

32、腊民主制度的保证;选项 A古希腊是民主政体的发祥地、 B波斯人非常赞赏希腊的制度、 C波斯当时仍然实行君主专制,以上选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故此题应选 D项 考点:雅典的民主制 点评:此题为材料型选择题。此类题目是材料题的客观答法。多在题干中提一则或数则材料,要求在读懂材料的基础上,透过材料发现其背后的历史真实,按照题干的指向和要求,找出正确选项。解答材料型选择题一般分三步进行 :第一,通过看引文的出处和其他有关信息,确定材料所涉及的历史知识;第二,抓住关键词,读懂材料,弄清材料内容及相关的人物或事件。第三,搞清备选项的内涵及与题干的关系,找出符合题目要求和历史事实的备选项。读懂材料是解答本题型的

33、关键。 “凡在自己的土地和邻地之间筑篱笆的,不得越过自己土地的界限;筑围墙的应留空地一尺;挖沟的应留和沟深相同的空地;掘井的应留空地六尺 ”(十二铜表法)这表明罗马法 A调节个人财产关系的法律已见端倪 B意在保护贵族阶层利益 C以十二铜表法为其成熟的标志 D利于稳定罗马帝国 秩序 答案: A 试题分析:从材料中 “凡在自己的土地和邻地之间筑篱笆的,不得越过自己土地的界限 ”可以看出,罗马法旨在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B意在保护贵族阶层利益,从材料中看不出来; C以十二铜表法为其成熟的标志,这一说法错误,其标志应是查士丁尼民法大全的颁布; D利于稳定罗马帝国秩序,与材料的侧重点不一致;故此题应选

34、 D项 考点:罗马法 点评:复习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时,要抓住一条主线,这条主线是西方的政治文明呈现着由专制到民主、由人治到法治的发展趋势。包含两个方面内容:一是古代以希腊雅典为典型 代表的海洋政治文明的发展,梳理古雅典民主政治的形成发展演变;二是罗马的政治法律,即罗马法律的形成、演变历程 在古代雅典, Asion一词是指那些仅在身体意义上属于这个城邦,但被排除在公民组织之外的自由民。下列人员可以归为 Asion的有 法庭陪审员 被放逐的执政官 首席将军的妻子 家庭奴隶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由题干中对 Asion一词的定义可知,他指的是指那些仅在身体意义上属于这个城邦,但

35、被排除在公民组织之外的自由民,分析选项, 法庭陪审员、 被放逐的执政官属于雅典公民,因此不在此列; 首席将军的妻子和 家庭奴隶都不属于雅典的公民,故此题应选 D项 考点:雅典的民主制 点评:雅典的民主制的局限: 范围 : 雅典公民权利是建立在对广大奴隶专政的基础之上,众多妇女和外邦人则被排除在民主殿堂之外。 性质 : 雅典民主政治是一种颇为原始的直接民主,只适用于小国寡民的城邦。 参政方式 : 抽签选举和轮流坐庄的参政方式,意味着素养不同的人享有同等的国家 管理权,这很可能会导致国家权力的滥用和误用。造成了民主的泛滥,成为社会动荡的隐患。 “我但愿你们天天注视着宏伟的雅典,这会使你们心中逐渐充

36、满对她的热爱。当你们为她那壮丽的景象倾倒时 你们要明白自己的职责并有履行职责的勇敢精神,直至为她慷慨地献出生命。 ”伯利克里这段演讲强调的是 A权力制约 B公民意识 C平民政治 D法律至上 答案: B 试题分析:从材料中的叙述 “你们心中逐渐充满对她的热爱 ”, “他们明白自己的职责并有履行职责的勇敢精神 ”,可见其强调公民意识, A权力制约、 C平民政治、 D法律至上 ,以上三项虽然也是雅典民主制中体现出的一些原则,但是材料中并未反映出来。故此题应选 B项 考点:雅典的民主制 点评:正确认识雅典民主政治的特征: (1)主权在民。雅典民主制是城邦民主制,是小国寡民的毛主制。享受民主权利的公民不

37、过四五万人,主权在民揭示了雅典民主制的本质。主权在民这一特征,表现在国家权力结构更其相关措施上。 (2)权力制约。这种权力制约主要是城邦的公民集体对官吏的监督和制约;议事会这一具有立法行政和司法职能的;权力机构,受到公民大会和陪审法庭的制约;法庭对官员和法律进行控制。 (3)法律至上。雅典 实行严格的法治,在法律面前凡人平筹。 (4)公民意识。由于任用官职不再受财产和门第的限制,人人皆可以为政,统一的公民集体形成了关心雅典、参与政治、轮番而治是雅典人心目中神圣的事情,城邦至上、政治为本成为雅典人的共识。 汤因比曾这样评价一件史事: “顺利地在旧瓶里装了新酒,还不至于引起旧瓶的爆炸。 ”并认为:

38、 “这可以说是一种宪法方面的胜利,这种胜利应该当作一种惊人的技艺 ”。汤因比所评价的是 A美国联邦共和国的确立 B法国共和制度战胜君主制度 C近代德国宪法和议会装饰下的皇帝专制 D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近代英国代议制的确立。根据 “旧瓶里装了新酒 ”分析,在旧的体制下出现了新的的制度,而新旧制度能够和平相处,新制度是体现宪法要求的。在四个选项中英国建立的君主立宪制政体体现了在原先封建制度下进行新制度的建立,使得宪法成为 “胜利 ”。美国的联邦共和制属于新制度的建立不存在旧制度。法国共和制是推翻旧的封建制度后建立的。德国代议制是属于新旧两种制度的联合,但是封建势力所

39、占比重较大。故此题应选 D项 考点:英国君主立宪制 点评:此考点要重点关注英国君主立宪政体的特点:议会是权力中心,掌管立法权和 监督权;国王是国家元首,是 “统而不治 ”的虚君;内阁首相是最高行政长官,由议会多数党领袖担任;对议会负责;以代议制为基础,以责任内阁制为核心。 钱嵊旦说:大革命后法国 “社会持续动荡 工业化进程缓慢。直到 1870年后,法国模式突然发生转折,由对抗转为妥协。此后没再发生大规模的革命,法国人开始用协商手段逐步建立起民主制度。 ”这说明作者 A否定法国大革命的作用 B强调兴民权的重要性 C强调政治协商的重要性 D反对大规模社会变革 答案: C 试题分析:材料中所说, “

40、直到 1870年后,法国模式突然发生转折, 由对抗转为妥协。此后没再发生大规模的革命,法国人开始用协商手段逐步建立起民主制度 ”其中的关键信息为 “由对抗转为妥协、开始用协商手段 ”即强调政治协商的重要性,故此题应选 C项 考点:法国的民主制度 点评:对于法国要重点关注法国民主制的内容。 立法权由众议院和参议院两院行使。参议院由间接选举产生,众议院用普选方式选出(妇女、军人无投票权)。 行政权由总统和内阁掌握。总统是国家元首、军队最高统帅;有立法权和行政权;任期七年,可连选连任;与美国总统的差异在于:总统由议会选出,向议会负责;总统命令须经各部部长副署;内阁 由总统任命,但向议会负责。 二战期

41、间 , 英国首相丘吉尔对美国总统罗斯福说: “总统先生 , 人们关心的是你在何种程度上不经 批准而能采取行动 , 而你不必为 所困扰。而另一方面 , 我从不为 所困扰 , 但我事事都得与我的内阁商量并获得它的支持。 ” 题中的 对应正确的应当是 A 国会 内阁 议会 B 最高法院 参议院 下议院 C 内阁 国会 下议院 D 国会 最高法院 内阁 答案: A 试题分析:美国总统的权利受到议会的制约,所以人们才关心美国总统是否不经议会批准而能采取行动,而美国的内阁官员由总统任命,对总统负责,所以罗斯福不必为内阁所困扰;丘吉尔的话并不涉及具体的政治设计,在英国,因为内阁和议会多数党是一致的,所以 “

42、从不为议会所困扰 ”。综上所述,故此题应选 A项。 考点:英国政体与美国政体 点评:英国君主宪制和美国总统制的异同是重点内容 相同点:都属资本主义国家政权组织形式,建立在生产资料私有制基础上,由资产阶级国家性质决定并为之服务;都体现了分权原则。 不同点: 项目 英国君主立宪制 美国总统制 国家元首称谓 国王 总统 元首产生方式 世袭 选民间接选举产生 国家元首地位 统而不治的虚君 有实权,是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军队总司令 国家元首任期 终身制 任期 4年,最多连任两届 国家权力中心 议会 总统 政府产生方式 议会产生 相关试题 2013届湖南省湘中名校高三第一次( 9月)联考历史试卷(带) 免

43、责声明 联系我们 地址:深圳市龙岗区横岗街道深峰路 3号启航商务大厦 5楼 邮编: 518000 2004-2016 21世纪教育网 粤 ICP备 09188801号 粤教信息(2013)2号 工作时间 : AM9:00-PM6:00 服务电话 : 4006379991 “玛丽安 ”是法国的标志,但在历史上她的命运却不尽相同。法国大革命时期, “战斗的玛丽安 ”形象影响法国各地;第二帝国时期,对玛丽安形象的描绘被迫转入地下; 1880 年,玛丽安的雕塑被置于巴黎市政厅前; 20 世纪 40 年代,玛丽安被诬蔑为 “厚颜无耻的妓女 ”。从上述材料我们可以判断玛丽安是 A法国自由民主 B法国民族的

44、象征 C法国贵族的代表 D法国女性的代表 答案: A 试题分析:法国大革命时期,是反对封建专制,追求自由、民主的斗争,故说是 “战斗的玛丽安 ”;第二帝国时期,民主发展出现曲折,被迫转入地下; 1875年宪法确立了法国的资产阶级政体,因此会将代表自由民主的 “玛丽安 ”雕塑置于巴黎市政厅前。故此题应选 A项 考点:法国大革命 点评:法国大革命过程中政权七次更迭:君主立宪制( 17911792 );第一共和国( 17921804 );拿破仑建立的第一帝国( 18041814 );封建波旁王朝的复辟( 18151830 );七月王朝( 18301848 );第二帝国( 1852 1870 );资产

45、阶级第三共和国( 18701940 )。 简答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 材料 鸦片战争前 ,一些具有反封建民主思想的人士,如顾炎武、吴敬梓、曹雪芹等人开始对科举制度进行大胆、辛辣的批判:鸦片战争后,受西方民主启蒙思想影响的人士对科举制进行了更猛烈更深入的批判。 19世纪末,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对科举制的批判尤为激烈,称其 “箍人心 ”,“坏人才 ”,“毁实业 ”。在社会舆论的巨大压力下,清政府于 1905 年正式废除了科举制此后一个世纪,对科举制的上述评价一直是史学界的主流观点 近年来,史学界 对科举制重新评价的观点抬头,并且得到越来越多的支持。新观点认为科举制度是古代中国的伟大创举

46、,它不仅对古代中国的政治、教育、文化等多个领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而且对近代以后的中国和世界的文明进步产生了推动作用。科举制实际上是近代欧洲兴起的文官制度(即公开考试选拔国家公务员制度)的源头。现在我国实行的高考制度某种意义也是古代科举制的继承和发展 评论材料中有关科举制度的观点。 (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答案: 1、赞成第一种观点:科举制度对历史发展起消极作用。( 2分) 理由:( 1)单纯以儒家文化考试成绩录用人才,使具有真才实学的优秀人才,特别是技术性人才受到排斥;( 2分) ( 2)科举考试以四书五经为主命题,以八股文进行考试,强化了儒家的正统地位,

47、培养顺从皇帝的奴仆,禁锢了人们的思想,不利于民主启蒙思想的发展;( 2分) ( 2)科举考试忽视科技知识,不利于科学技术的发展,是近代中国落后的一个重要原因;( 2分) 科举考试选拔的人才缺乏科技和实用知识,无法满足近代工业发展的人才需要;( 2分) ( 5)科举制不利于学习西方近代科技文化,不利于近代新式学校发展和教育近代化。( 2分) 2.赞成第 二种观点:科举制度对历史发展起积极作用。( 2分) ( 1)科举制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它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的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 2分) ( 2)它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 2分) ( 3)促进了唐诗的繁荣;( 2分) ( 4)促进了古代儒学教育的发展,弘扬了重文重教的社会风气;( 2分) ( 5)体现了公平、公正的原则,对近代欧洲兴起的文官制度和我国实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