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届辽宁省实验中学分校高三12月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上传人:roleaisle130 文档编号:338202 上传时间:2019-07-09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312.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3届辽宁省实验中学分校高三12月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2013届辽宁省实验中学分校高三12月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2013届辽宁省实验中学分校高三12月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2013届辽宁省实验中学分校高三12月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2013届辽宁省实验中学分校高三12月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3届辽宁省实验中学分校高三 12月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左传 昭公七年记载: “天有十日,人有十等。下所以事上,上所以共神也。故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皂。 ”上述材料反映了西周社会 A严格的等级关系 B嫡长子拥有继承特权 C通过垄断神权强化王权 D血缘纽带和政治关系紧密结合 答案: A 试题分析:材料没有反映血缘关系即宗法制方面的内容,排除 B、 D。材料中虽然提到了神,但这里的神只是作为一个等级存在,排除 C,从材料中的 “十等 ”、 “下、上、神 ”、 “王、公、大夫、士 、皂 ”等可以看出材料强调的是西周严格的等级制度。答案:为 A。 考点:古代早期政治制

2、度 点评:夏商周时期我国政治制度的主要内容是宗法制、分封制,这一时期政治制度的发展呈现以下特点:在王位和爵位的继承上实行世袭制;在地方管理上实行分封制;在王族内部实行以嫡长子继承制为特点的宗法制。 “宋 田制不立,圳亩转易,丁口隐漏,兼并冒伪,未尝考按(不曾追究查办),故赋人之利视前代为薄 ”。这体现出宋代 A财政困难,入不敷出 B地主土地私有制得到发展 C人口减少,经济倒退 D农民承担的贼税更加沉重 答案: B 试题分析:材料大意是说私有土地的买卖,劳动人口的隐瞒、漏报,富豪之家的兼并欺诈,非常普遍。宋代朝廷对此采取了放任的政策,不再限制,事实上承认了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的合法。由于国家不再直

3、接控制大量土地和劳力,因此宋朝国家主要通过向私人土地所有者征收间接剥削额来供给国库,而直接向农民征收的赋税收入则比其前代要少。因此选 B 考点:古代中国经济 点评: 2012年高考全国各地的新课标卷涉及本专题考题共有 13道选择题和 2道非选择题;大多以 “三农问题 ”为切入点,通过设置新材料、创设新情境考查古代农耕经济,涉及的知识点有 古代农业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手工业生产、商品经济、城市发展、对外贸易及重农抑商、闭关锁国政策等基本知识,并直接或间接与现实问题或社会生活相联系。主要涉及材料解读、信息处理、分析理解、评价应用、计算比较、论证阐释等方面能力。 中央电视台在探索 发现栏目中曾播出

4、“徽商之儒商 ”节目中说 “徽商一个明显的特点是群贾而好儒 贾儒结合 清乾隆、嘉庆时期,徽商经营达到极盛,然而从清 道光、咸丰时期至清末民初,徽商渐趋衰落 ”。由此可以推断徽商的 “贾儒结合 ”实质是 A近代商业和传统文化的结合 B传统文化与近代经济 的结合 C传统商业和外国资本主义的结合 D旧式商贾与权贵的钱权结合 答案: D 试题分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 , 徽商兴起于鸦片战争之前的明清时期 ,徽商并不代表近代商业,也不代表近代经济,排除 A、 B;当时在中国,还没有外国资本主义经济,排除 C。因此选 D。 考点:古代中国经济 点评:预测 2013年高考,从题型上看,本专题选择题和非选择题

5、均有可能出现;从内容看,古代统治者对待农业、手工业的相关政策及对人民生活、生产产生的影响,将会成为命题的切入点。此外,关注社会的公平公正已成为当前社会的热点,从民生、平等 、市场、开放、交通、文明等崭新视角审视古代经济的发展。 醒世恒言叙变:明朝浙江淳索县的一个小地主,依靠仆人贩售漆油等物品,致富数千金,于是购置田产,成为大地主。又有苏州王宪,出身于大地主家庭,经营了一个玉器店铺,更富裕了。这反映了明朝 A资本主义的萌芽 B实行 “重农抑商 ”的政策 C商品经济的发展 D商人身份和地位得到提升 答案: C 试题分析: “依靠仆人贩售漆油等物品,致富数千金 ”经营了一个玉器店铺,更富裕了 ”说明

6、这些地主是通过经商更加富裕的,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因此选 C,其他三项都无 从体现。 考点:古代中国经济 点评:古代中国有发达的农业、先进的手工业和繁盛的商业,它们为中华文明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雄厚的经济基础。以家庭为单位、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小农经济,是我国古代社会的主要经济结构。学习中要注意了解不同时期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生产力发展水平状况及生产关系的变化;注意分析宋元和明清商业发展的原因,注意与自然经济的特点相联系,突出自然经济对商品经济的阻碍作用;正确分析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理解中国古代社会未能发展到近代社会的原因;注意运用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分析探究耕 作方式、

7、土地制度变化与小农经济形成的内在联系。 19世纪是百货公司的世纪, “从街上望去,便宜的商品堆积如山,前面有 大减价 的巨牌,吸引每个过路的人 这公司的各样商品多得好像要流到门外。 ”造成这种状 况的主要原因是 A城市化导致人口大量增加 B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C消费观念变化,消费时代到来 D机器生产取代手工生产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根据题意可以看出这种状况是指商品种类与数量的增多,联系时间 “19世纪 ”可知这是工业革命的成果。 ABC虽然是原因,但不是主要原因,生产力 的发展推动社会的变迁。 考点:工业革命 点评:从命题角度上看,两次工业革命及影响仍是高考命题重点。

8、从题型上看基本以选择题为主,主观题考查比重加大。 从内容上看,应该掌握两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及影响。注意两次工业革命对中国近代历史的影响。 在复习时联系经济全球化趋势及全球性的经济低谷,重视本单元中工业革命与世界市场形成的关系、科技对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 那时的西欧是无可匹敌的,它拥有向外猛冲的推动力 -宗教动力、思想骚动、经济活力、技术进步和有效动员人力物力的民族君主国。 作者评论的是 A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条件 B启蒙运动的历史影响 C工业革命开展的社会基础 D殖民扩张的客观作用 答案: A 试题分析: “宗教动力、思想骚动、经济活力、技术进步和有效动员人力物力

9、”说明了新航路开辟的背景条件。宗教动力是传播天主教,思想动力是 “寻金热 ”,经济活力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技术进步是航海、天文技术的提高。因此选 A。 考点:新航路开辟 点评:从命题内容上看,对新航路开辟、早期殖民扩张的影响仍是高考命题重点。 从题型上看基本以重视新材料、情境的创设及新的史观考查角度。 在复习时可 联系现实热点,联系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以及当前的经济低谷,重视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对世界市场形成的影响。 光绪十四年 (1888年 ),曾国荃在奏疏中说: “近年以来,印度、日本产茶日旺,售价较轻,西商皆争购洋茶,以至华商连年折阅,遐迩周知。据皖南茶厘总局 (征收茶税的机构 )具详,

10、 十三年统计亏银将及百万两,不独商贩受累,即皖南山户园户因之交困。 ”上述材料说明 A西方资本主义经济掠夺的重点发生了转移 B中国的出口性农副产业无法掌控自身命运 C中国经济未被真正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D西方列强的侵略阻碍 了中国商品经济发展 答案: B 试题分析:材料 “西商皆争购洋茶 ”,反映了外国商人争相购买印度、日本的茶叶,使中国商贩亏损,说明中国当时的经济已经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成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原料产地,排除 C; A、 D在材料中没有反映。中国茶商亏损说明了中国的出口无法自己调控,故答案:为 B。 考点:近代中国经济 点评:近代中国经济是中国近代史的主线之一,特别是在近

11、几年的高考试题中,近代中国经济史的地位正处在不断上升中。在复习时要注意两条线索:一,结合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通过对近代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发展、衰 落的学习,形成对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整体认识,进而得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特点和原因。二,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本部分在考试中既有选择题也有材料题,题目的前后联系性较强,难度较大。 1933年广州有报纸报道:汉口市上有三种女人,四寸半高跟摩登女郎,三寸金莲的乡间小姐,还有截发而装脚的改组派。第一种是阔人的姨太太,第二种是纱厂的女工,第三种是中等人家的管家婆。该材料说明了 A西方风气完全改变了中国传统陋习 B新文化运动反封建不够彻

12、底 C近代中国社会风俗呈现出多元化特征 D民族工 业发展彻底解放了妇女 答案: C 试题分析:从材料中 “四寸半高跟 ”、 “三寸金莲 ”、 “截发而装脚的改组派 ”可以看出既受西方影响,也有中国旧的陋习。从人群的分布看出是各个阶层都有,所以反映出近代中国社会风俗呈现出多元化特征。从材料看中国的传统陋习并未被完全改变,排除 A。材料反映的时间是 1933年,与新文化运动关系不大,排除 B。民族工业的发展彻底解放了妇女也是不符合史实的,排除 D。正确答案:为 C。 答案: C 考点:近代中国社会生活 点评:高考命题者主要从西学东渐的角度考查近代中国物质生活、社会习俗的变迁。本部 分内容既可以单独

13、组题考查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表现;也可从社会生活变迁的角度出发,通过新颖的背景材料(如歌谣、文献资料等),考查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原因。 马克思说: “现在,工业上的霸权带来商业上的霸权。在真正的工场手工业时期,却是商业上的霸权造成了工业上的优势,所以殖民制度在当时起着决定性作用。 ”马克思所说 “现在 ”是指 A新航路开辟以后 B第一次工业革命后 C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D第三次科技革命后 答案: B 试题分析: “现在 ”指的是工业革命以后。马克思的这段话说明了 英国推行殖民扩张与进行工业革命之间的关系。所谓 “商业上的霸权 ”指的是英国经过 200多年的争夺,在 18

14、世纪末建立起世界范围内的殖民帝国。 “工业上的霸权 ”指的是 19世纪 60年代英国完成了工业革命以后,成为 “世界工厂 ”,以商品作为轰击其他国家闭关自守大门的重炮。在工业革命以前,英国通过战争建立了自己的海上霸权,并从事黑奴贸易和殖民掠夺。这些为工业革命的开展积聚了大量的可用资金。数量众多的殖民地,也成为广阔的海外市场,正是为了满足海外市场的需求,才引发了工业革命。所以说,没有不列颠殖民帝国的建立,就没有后来的英国 “工业帝国 ”。因此选 B. 考点:工业革命 点评:两次工业革命内容是近年高考考查重点内容, 2009年山东、辽宁、宁夏卷考查工业革命的影响,浙江卷用非选择题形式考查工业革命的

15、条件、动力技术产生的主要原因和直接影响。广东和山东文综卷考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 2010年的天津卷考查工业革命的结果,江苏卷则考查蒸汽动力的使用。 2011年的重庆卷考查工业革命最早发生国,全国 卷考查工业革命的影响,上海、海南卷考查第二次工业革命。 1912年初,中华民国工业建设会成立,它在旨趣书中写道: “往者,忧世之士亦尝鼓吹工业 主义,以挽救时艰,而无效也。 ”“产业革命,今也其时矣! ”其中 “无效 ”的原因是 A科技落后的制约 B民族资本主义的软弱 C官僚资本的垄断 D封建专制制度的阻碍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从材料的时间 1912年初可知,清朝统

16、治已被推翻,民国政府颁布法令鼓励民族工商业发展,民族资产阶级认为迎来了 “产业革命 ”的时代。而此前忧世之士鼓吹工业主义无效,显然是由于当时清政府统治下封建专制制度的阻碍。所以选 B。 考点:近代中国经济 点评:中国近代社会经济史是近年来高考命题的热点部分,从题 型看,选择、材料、问答三种题型均出现过;从考查的能力要求看,主要考查了考生对经济形式的识记理解、对经济现象的分析评价、对经济规律的总结概括等项能力,特别是对经济现象的分析评价构成了近年来经济史考查的重点内容。 有些史学家认为: “以 一半是失败了,因而也就是另一半是成功 这种较长远的政治眼光看来,诸如赫鲁晓夫这样伟大的革新者们,只有在

17、当他们的经历成为历史以后,才能得到我们充分的理解和尊敬。 ”对上述观点理解最准确的是 A评价历史人物要立足于现实 B历史人物只有在成为历史后才可以评判 C对历史人物的评 判只有经历较长时间才更为客观 D对历史人物的评判一定要遵循一分为二的观点 答案: C 试题分析: ”只有在当他们的经历成为历史以后,才能得到我们充分的理解和尊敬。 ”可知答案:为 C。 A无从体现, BD表述绝对化。 考点:苏联改革 点评:苏联改革是高考命题的高频点之一,从考查角度和能力看 ,主要运用新材料或者图文,设置新情境,考查对史实的分析、理解能力。复习备考时,可以联系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策的调整和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进

18、行对比分析。 20世纪 70年代初,美国对其全球战略进行重大调整:改善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 关系;从越南撤军;不再反对英法拥有独立的核力量;开启美日 “友好外交的新纪元 ”。下列因素中,促使这一时期美国调整对外政策的主要原因是 A苏联军事力量的发展和对美遏制的加强 B多个力量中心的崛起和世界政治格局日趋多极化 C发展中国家的崛起和不结盟运动的发展 D联合国地位的日益提高和欧洲一体化进程的加快 答案: B 试题分析: 20世纪 60年代末 70年代初是美国对外政策出现重大调整:同中国改善 关系, 调整同西欧和日本的政策, 对苏以软弱和防御为特征。 根源在于世界格局日趋多极化。 A、 C、 D三项是

19、 多极化的具体表现。故选 B 。 考点:世界格局多极化 点评:多极化趋势是高考命题的重点,欧共体的形成、第三世界的兴起都比较受高考的青睐。 要注意世界眼光,从整体世界的宏大背景中认识和把握世界格局的形成、发展、演变及其影响,力避就事论事的学习方法,从而做到切入点具体、背景宏阔、含义深刻的学习效果。 美国前国务卿贝克曾说: “苏联的崩溃产生了一个世纪才有一次的机会在全世界推行美国的利益和价值观念。 ”这反映了 A苏联解体使美国成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 B美国的世界霸权地位达到最高峰 C美国极力构筑以自己为 主导的单极世界 D当今世界已形成了美国领导的世界单极格局 答案: C 试题分析:苏联解体、

20、 “冷战 ”结束后,世界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美国极力构筑以自己为主导的单极世界,其他国家则主张推进多极化进程。材料反映的是美国极力构筑以自己为主导的单极世界, C项符合题意。 考点:世界格局多极化 点评:学生在学习中要掌握欧洲共同体的形成、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和中国的振兴以及不结盟运动的兴起,了解世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了解苏联解体后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化趋势加强的史实,认识多极化趋势对世界历 史发展的影响。 1978年安徽遇到特大旱灾,省委书记万里说: “我们不能眼看着农村大片土地撂荒 ,与其抛荒倒不如让农民个人耕种,充分发挥各自潜力,尽量多种 保命麦 ,渡过灾荒

21、。 ”于是省委决定 “借地渡荒 ”,即借给每一个农民三分地用于种麦,对超产部分不计征购,归自己所有,利用荒山湖滩种植的粮油作物谁种谁收。安徽省委的做法 A公开违背了社会主义原则, B实际上否定了人民公社体制 C完全满足了群众的 地要求 D肯定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解题关键是要抓住题目中的时间限制 “1978年 ”。新中国成立后,农村进行了四次体制的调整,即 1950年的土地改革、 1956年的农业合作社、 1958年的人民公社体制和 1978年后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四次调整都是在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 A表述错误; C项的表述太绝对,不正确;

22、1978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还没有正式开始, D错误。因此选 B. 考点:新中国经济 点评:建国初期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以及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开放的成就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尤其是 “中国特色 ”的经济制度为重点中之重点。 2从考查的形式看,很多试题抓住一条线 索进行综合考查。如:中国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和调整,中国城市经济体制的改革和调整,中国对外开放格局的逐步形成。江苏历史高考材料题就曾经考查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形成过程。 北宋真宗时斯,经济发展较快,国库充实,但具体数字只有三司使知道。真宗多次想打听虚实,宰相李沆担心真宗知道了库存量而随便花销,始终不肯让三司使提供具体数字。李沆还经常将

23、各地的水旱灾情和 “盗贼 ”情况报告真宗,巧妙地抵制了真宗扩大财权的企图。此材料可以说明 A君主从此失去对财政权的控制 B相权从此不再受到限制 C李沆的做法利于北宋政权 稳定 D地方割据问题彻底解决 答案: C 试题分析: “担心真宗知道了库存量而随便花销 ”“巧妙地抵制了真宗扩大财权的企图 ”说明李沆的做法利于限制真宗铺张浪费,利于北宋政权稳定。 AB表述绝对化,D表述不妥而且题干无从体现,题干体现的是君权和相权之间的关系,因此选 C 考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点评:本专题重点考查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确立的措施及影响、汉至元中央政治制度和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特点、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强化的表现及

24、影响。难点主要是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理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历史影响。 北京 故宫 “军机处 ”景点的文字说明写道: “军机处一日日程 接近 (阅读奏折 )见面 (请皇帝旨 ) 述旨 (拟皇帝旨意 ) 过朱 (皇帝过目确定 ) 交发 (下发旨 意 ) ”这说明军机处的主要职能 A纵论军务,谋划战事 B辅佐皇帝,参与决策 C陪读陪写,赋诗作画 D奉旨笔录,上传下达 答案: D 试题分析: ”述旨 (拟皇帝旨意 ) 过朱 (皇帝过目确定 ) 交发 (下发旨意 )”说明军机处的主要职能是奉旨笔录,上传下达。 AC无从体现; B错在 “参与决策 ”的说法,因此选 D。 考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25、制度 点评:复习本专 题应特别注意以下几个重点问题: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的历史影响;归纳北宋初期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比较明清时期的中国和当时西方政治状况,分析不同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措施;比较不同时期中央制度、地方制度的异同,归纳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趋势;评价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等内容。 甲、乙、丙、丁四位同学打算各写一篇关于古希腊罗马的论文,他们采用了不同的研究方法。其中步骤比较合理,论证比较严谨的是 第一步 第二步 甲 提出雅典民主是多数人民主的观点 寻找到伯利克里的同样言论作证据 乙 提出雅典民主是直接民主的观点 寻找到当时用于投票的陶片作证据 丙 查阅

26、到 “人是万物的尺度 ”等一手史料 得出当时已产生人文精神的结论 丁 查阅到十二铜表法的具体内容 得出这是世界最早的成文法的结论 A甲 B乙 C丙 D丁 答案: B 试题分析: A项明显不符合题意, 言论 带有个人的主观色彩,不能作为直接的史料来论证观点; B项 陶片 ,论据单一,不能全面反映论点,不够严谨; D项十二铜表法的具体内容不能论证其对近代欧美国家产生了影响的结论,必须举出罗马法中在今天的欧美国家的立法、司法产生 了具体影响的事例,也不够严谨。本题选 C项,所举的论据充分,也就能反映出所述观点。因此选 B。 考点:雅典民主、古罗马法 点评:该专题是新课标增加的内容,在近两年的高考中主

27、要是选择题,考盎内容均为课本基础知识。近三年高考已考过的知识点有:雅典民主政治产生的条件、民主政治的特点、公民的含义及公民大会、罗马文明、罗马法及十二铜表法等内容。还未涉及的内容有:自然地理环境对希腊文明的影响、雅典民主政治的评价、罗马法对世界的影响、雅典民主政治、罗马法精神对中国近代民主化的影响和当代中国民主法制建设的借鉴作用等内容 下列对英国 19世纪中期以后的内阁制的表述,正确的是 内阁全体成员对政府事务集体负责 内阁成员与首相在政治上共进退 内阁实际上对国王负责 内阁选举实际上是政党间的权力角逐 A B C D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属于组合型选择题,用排除法最佳。英国实行君主立宪

28、制,议会为国家的权力中心,内阁实际上对议会负责,因此 说法不对,排除后选 D。 考点:近代代议制 点评:本专题重点是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与特点,美国 1787年宪法及美国民主共和制的内容、特点,德意志帝国宪法的 内容及其政体特点。 马克 在世界文明史中认为民主政治有 “原则民主和程序民主 ”。原则民主指的是一种把民主当作自由和平等这两大人类核心价值的体现而加以赞美的态度。程序民主指的则是一种把民主当作治理人类社会的最好手段来予以认同的态度。根据上述观点,美国 1787年宪法应该是 A更集中体现原则民主 B更集中体现程序民主 C原则民主高于程序民主 D既非原则民主也非程序民主 答案: B 试题分

29、析:美国 1787年宪法体现了 “分权与制衡 ”原则,反映了资产阶级民主精神。宪法规定美国是一个联邦制国家,联邦 权力高于各州权力。各州可以在不违背宪法的前提下制定地方法律,有一定的自治权,以发挥地方的积极性,避免过度集权的弊端。因此该宪法更集中体现程序民主。答案:为 B项。 考点:近代代议制 点评:通过对新课改地区近三年高考试题的研究分析可以看出,本单元是高考命题的重点专题。本单元主要考查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特征,美国共和制的确立与特点、 1787年宪法的内容与作用,德意志帝国宪法的内容及政体特点,法国共和制的确立历程等。相对而言,较多地侧重考查近代英美两国的政治制度,德意志帝国的代议制虽

30、然从形式上看也属于民主制,但与 其他国家差别很大,也往往会成为重要的命题区域,对此也应给予足够的重视。 澳大利亚学者费约翰将 20世纪中国的国际形象的转变过程概括为三句话,即 “醒起来,站起来,飞起来 ”。其中标志着中国 “醒起来 ”的历史事件是 A鸦片战争 B洋务运动 C辛亥革命 D新中国的成立 答案: C 试题分析:澳大利亚学者费约翰将 20世纪中国的国际形象的转变过程概括为 “醒起来,站起来,飞起来 ”,分别对应的是 20世纪中国发生的三次历史性巨变:辛亥革命推翻帝制,使中国人民醒过来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成立了新中国,使中国人民站 起来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实行改革开放,使中国人民富

31、起来,国力迅速增强,国际地位提高。故选 D。 考点:中国 20世纪的三次巨变。 点评:本题的材料还可以引用江泽民在中共十五大上所作的报告: “一个世纪以来,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经历了三次历史性巨变,产生了三位走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 ” 列强对中国的资本输出 “在 1894年估计约有 l亿多美元,到 1914年时已增至 9 6亿多美元 这些投资有很大部分不是来自于国外的资本流入,而是由对中国的暴力掠夺转化而成的。例如 庚子赔款 (即辛丑条约的赔款 )有一部分就转化为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企业投资 ”(陈争平等著中国近代经济史教程)。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列

32、强对华资本输出始予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B资本输出基本来源于列强国内的剩余资本 C甲午战争以后列强对华输出资本增长迅速 D资本输出为中国民族经济发展注入了资金 答案: C 试题分析:列强对华资本输出早在鸦片战争后就慢慢开始,但并非主要手段, A错误;据材料信息 “这些投资有很大部分 是由对中国的暴力掠夺转化而成的 ”表明B项错误;资本输出不可能为中国民族经济发展注入资金, D项 错误。随着 马关条约的签订,资本输出逐渐成为列强侵华的主要手段,输出资本增长迅速,故正确 答案:为 C。 考点:近代列强侵华 点评:列强侵华是中国近现代史的主要内容之一,同时也是近年来高考命题的热点部分。列强侵华的背景 (

33、包括目的和原因 )、不平等条约及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更是高考命题的焦点。预测本专题今后命题视角将以世界资本主义发展的进程为标尺,以列强侵华手段、特点为切入口,以列强侵华势力消长及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为落脚点,进行中外历史综合性知识和能力的考查,尤其是从政治、历史、地理三科综合的角度来设计试题。 “朦朦胧胧张眼一瞧,黑暗里突然突出一线红。这是什么? 原来是北极下来的新潮,由近东卷到远东 ”,这是民国七年刘大白写的红色中华中的几句诗,它的创作背景是 A五四运动爆发 B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 C中国共产党在上海成立 D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兴起 答案: B 试题分析:。根据题干 “北极下来的新潮 ”“ 由近东

34、卷到远东 ”说明发源的国家地理位置靠近北极地区,处于近东, “民国七年 ”是指 1918年, ”由此判断应是俄国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选择 B项。 A是在 1919年, C是在 1921年, D是在中共 成立初期。 考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点评: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了解和分析,进一步理解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思想基础是中国革命的历史选择,从而培养学生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1921年后,苏俄实行粮食税,允许自由贸易,推行按劳取酬,这一系列做法和 1934年后斯大林推行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中实行的政策最大的不同是 A政策推行的社会背景不同 B政策实

35、施的根本目的不同 C政策实行后的结果不同 D政策所涉及的经济体制不同 答案: D 试题分析:苏俄新经济政策的这些做 法实际上是引入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而斯大林推行的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因此选 D。 考点: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 点评:苏俄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是高考命题的重点之一,从命题形式上看 ,选择题与非选择题并重 ;运用新材料 ,创设新情境 ,考查对经济政策和经济模式内容、特点、影响的理解;注重把苏联经济政策与新中国成立后的经济建设模式、罗斯福新政、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政策和模式联系起来 ,综合考查学生的分析、比较、概括、评价能力 . 2006年 6月,温家宝总理访问埃及时曾

36、说,非洲人民对中国有 “德 ”。我们中国人讲究 “人有德于我也,不可忘也 ”。有 “德 ”主要是指 A援助中国的抗日战争 B支援中国的 “一五 ”计划建设 C与中国共同奉行不结盟政策 D支持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答案: D 试题分析:非洲人民并没有直接援助中国的抗日战争和中国的 “一五 ”计划建设,因为当时的非洲还处在殖民统治时期,排除 A、 B;许多非洲国家与其他国家结盟,排除 C;非洲国家独立后,在联合国事务中,支持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D项正确。 考点:新中国外交 点评:本讲内容与当今世界发展的焦点问题和国际地区热点问题联系密切,具有鲜明 的时代气息,是历年高考命题的重点。

37、 从内容上看,其中,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又是近年高考的命题重点。 从题型上看,近年以选择题为主, 2009年、 2010年和 2011年的各地高考试题中,分别有 1、 4和 4道选择题涉及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其中 2011年的天津文综考查重大外交事件的时间,江苏单科考查日内瓦会议、上海单科考查万隆会议,海南单科考查求同存异方针。 此外, 2011的福建卷和上海卷还分别以主观题的形式考查了新中国初期的三大外交方针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综合题 法制的发展是人类历史上社会发展、文明进步的一个重要指标 。 十二铜表法是罗马法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此前的习惯法是口耳相伟,含混不清的,司法官使用习惯法时任意

38、曲伸,平民深受其苦,十二铜表法的出现,使刑事诉讼中的定罪量刑和民事诉讼中的裁决有了确定和公开的法律条文作为准绳,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贵族的司法专断。十二铜表法是当时罗马社会政治斗争,特别是平民与氏族贵族斗争的产物。它集中了过去的习惯法,并结合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编纂而成。它是罗马习惯法向成文法转变的重要标志,是罗马法发展的基础。 郭守兰等西方法文化史纲 (1)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 ,分析十二 铜表法产生的背景条件及其重要历史影响。 (6分 ) 中国传统的法律体系从秦汉时开始形成。张岂之主编的中国历史十五讲说: “汉律特别强调皇权至上,法自君出 。其法制的指导思想则为礼法并用,以礼入法,儒家经义

39、成为法理的基础,坚持德主刑辅,先教后刑,奠定了此后法制体系 “礼刑一体 ”的基本框架。 ” (2)依据材料说明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特点。 (6分 ) 在清末新政全面开展的过程中,法制改革也被提上议事日程。 1902年 3月,清廷发布了修订法律的谕旨: “中国律例自汉唐以来,代有增改。 惟是为治之道,尤贵因时制宜,今昔情势 不同,非参酌适中,不能推行尽善。况近来地利日兴,商务日广,如矿律、路律、商律等类,皆应妥议专条。 ” 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第五卷 (3)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晚清时期法制改革的背景。 (6分 ) 近代西方资产阶级革命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建立法制化国家 .17世纪中到 19世纪初

40、西欧北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革命过程通常伴随着重要的立法过程。 (4)简要叙述与英国、美国、法国三国资产阶级革命相关的立法成就。( 9分 ) 答案: (1)( 6分) 背景:平民和贵族的矛盾斗争,罗马习惯法的传统,社会经济的发展。 影响:限制了 贵族对法律的任意解释,有利于维护平民的利益。形成了成文法,为罗马法律的发展奠定基础。 ( (2)( 6分)特点:皇权高于法律;法律体现君主的意志。儒家思想为法律的基础;礼法并用。 (3)( 6分)背景:西方近代政治理论传入,资产阶级政治运动兴起,清朝统治面临危机,近代经济活动的需要。 (4)( 9分)英国:权利法案,奠定君主立宪制的基础。 (3分 )美国

41、: 1787年宪法,确立近代民主共和制度。 (3分 )法国:拿破仑法典 (法国民法典 ),巩固大革命成果,欧美国家的立法规范。 (3分 )(学生如回答人权宣言和 1791年宪法,可计2分以下,法国部分不超过 4分 ) 试题分析: ( 1)问考查了十二铜表法的背景和影响,根据所学知识回答即可 .背景:平民和贵族的矛盾斗争,罗马习惯法的传统,社会经济的发展。 影响:限制了贵族对法律的任意解释,有利于维护平民的利益。形成了成文法,为罗马法律的发展奠定基础。 ( 2)问考查了对材料的分析概括能力,主要从法律体现君主的意志;儒家思想为法律的基础等角度回答。 ( 3)问根据对材料的分析和近代社会的状况回答

42、,注意西方政治思想的传入、资产阶级运动的兴起、清朝统治面临危机、近代经济活动的需要等。 ( 4)问考查了英美法三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立法成就,根据所学回答。 英国权利法案奠定君主立宪制的基础。美国 1787年宪法确立近代民主共和制度。法国:拿破仑法典巩固大革命成果,欧美国家的立法规范。 考点:中外法制建设 点评:通过法制建设,实行依法治国,形成民主团结的政治环境,公平竞争的经济环境,为社会有序、和谐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是当今中国的价值取向。但法制建设因时代、国情的差异而不同。而法治作为治理国家的价值取向和治理方式,是人类在文明进程中经过共同努力和不断摸索取得的宝贵经验。如何正确认识古今中外法制建 设

43、在推动文明演进中的得失,通过完善民主与法制建设,采用 “依法治国 ”来构建和谐社会,更好的进行经济建设,是高考的重点。 城市往往处于人类文明发展的前沿地带,近代以来,随着工业文明的兴起,近代城市化的进程深刻的影响着东西方的历史。 材料一 吴王阖闾统治期间 (公元前 514年 公元前 496年在位 ),采纳谋臣伍子胥提出的 “安君治民,共霸成王,从近而制远者,必先立城郭,设守备,实仓廪,治兵库 ”的建议,江南的城市开始发展起来了。 摘编自陈国灿中国古代江南城市化研究 材料二 在 16到 19世纪四百年里,江南地区人口 的增长、棉花的种植促进了棉纺织业和其他手工业的发展,围绕着手工业,又需要大批商

44、人来贩运粮食、棉布和其他物品,并开办典当行,为手工业者提供资金。这些手工业者和商人聚集在一起,就成了一个个中小市镇,刺激了这一地区经济的进一步繁荣,也深刻地影响了这一时期的文化。到 19世纪末期,江南已有一千余个市镇,其中颇多拥有数千户至万余户人口的巨镇。直到今天,以小城镇密度与平均非农业人口来观察,苏、浙、沪三省市是全国小城镇最发达的地区。 摘编自刘玉才传承与新变:明中叶至辛亥革命物质文明 请回答: (1)依据以上材料分析 先秦时期的江南城市和明清时期的江南城市 (镇 )形成的原因是否相同说明理由?并说明江南城镇的发展的影响。 (7分 ) 材料三 西欧中世纪城市兴起后,对西欧社会发展起了极为

45、重要的历史作用。中世纪城市孕育了新的经济关系,无论是西北欧佛兰德尔的毛纺业城市,还是当时较为落后的英国城市, 14和 15世纪手工业中都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城市工商业者逐渐集结成市民阶级,他们作为享有自由权利的经济活动者,最终成长为能与封建势力抗衡的强大政治力量。中世纪城市市民政治的发展,促进了新的社会观念和政治法律精神的形成,成为近代西方民主政治 和政体形式的制度源流。在城市工商业基础上形成的商品货币关系向农村渗透,劳役地租折算为货币地租,农奴用金钱赎取人身自由,导致农奴制和庄园制的崩溃。 摘编自刘景华走向重商时代 社会转折中的西欧商人与城市 (2)依据材料三分析欧洲中世纪的城市对于近代

46、资本主义兴起的影响。 (4分 ) 材料四 工业主义给美国带来了许多变化,最终把以这个乡村为主的土地转变成了大城市云集的地方。 1850年,美国仅有 6座人口超过万人的 “大 ”城市,不到总人口的5。这一现实在以后的 50年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到 1900年,人口过 1万人的城市达 38个,大约 5个人当中就有 1个人生活在城市。美国城市引人注目的发展受到以下几个因素的驱动 移民,欧洲的投资,北美消费基础的全面增长,最重要的是制造业的迅猛发展,尤其是大规模生产的发展。 摘编自 J 科特金全球城市史 (3)依据材料四说明世界近代史后期美国城市的发展状况,并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这一时期美国城市

47、迅速发展的原因。 (6分 ) (4)读图中国近代城市分布和规模示意图,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 50万人口以上的大中城市分布的主要特点,并分析促进近代城市兴起和发展的主要因素。 (4分 ) 答案: (1)不同,( 1分)先秦时期城市的形成是为了政治和军事的需要; (2分 )明清时期城镇的形成是由于手工业生产的发展, 手工业者和商人的聚集而形成的。 (2分 )影响:为现在的城镇化建设提供了条件。 (2分 ) (2)影响:城市中孕育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1分 ) 城市工商业者发展成为反封建的政治力量; (1分 ) 促进了近代政治法律制度的形成; (1分 )瓦解了农村中的农奴制度和庄园制度。 (1分 ) (3)( 4分)状况:城市快速发展,城市人口迅速增加。 (1分 ) 原因: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完成,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的领先优势,促进工 业制造业的发展; (2分 )欧洲的移民和投资。 (1分 ) (4)特点:沿海沿江地区; (2分 )通商口岸。 (2分 )因素:近代工商业发展; (2分 )交通便利。 (2分 ) 试题分析: (1)注意比较材料一和材料二 ,材料一 “安君治民,共霸成王,从近而制远者,必先立城郭,设守备,实仓廪,治兵库 ”;材料二 ”在 16到 19世纪四百年里,江南地区人口的增长、棉花的种植促进了棉纺织业和其他手工业的发展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