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届安徽省宣城市高三第二次调研考试文综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上传人:confusegate185 文档编号:338400 上传时间:2019-07-09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93.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4届安徽省宣城市高三第二次调研考试文综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14届安徽省宣城市高三第二次调研考试文综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014届安徽省宣城市高三第二次调研考试文综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2014届安徽省宣城市高三第二次调研考试文综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2014届安徽省宣城市高三第二次调研考试文综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4届安徽省宣城市高三第二次调研考试文综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李斯的这一评价 A有利于推行法家治国思想 B肯定了商鞅变法的积极作用 C意在赞赏秦孝公善于用人 D主张 “以法治国 ”来巩固统治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炼信息的能力,题干中引文的大意为:孝公采用商鞅的变法,改变了旧的风气习俗,人民因此富裕丰盛,国家因此富有强大,百姓乐意为国家出力,诸侯列国都来亲近归附,俘虏了楚国、魏国的军队,攻占了上千里的土地,到今天秦国仍太平、强大,据此分析可知李斯

2、肯定了商鞅变法的经济作用,故选 B。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商鞅变法 观察漫画,从中能得出的正确信息是 A经济全球化的进程进一步加快 B大危机下的美国经济摇摇欲坠 C美国经济对世界经济影响较大 D二战后 美国成为世界经济霸主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以漫画的形式考查学生阅读理解获取信息的能力,材料中 “华尔街 ”是美国经济的代表,第一根柱子是美国经济倒下去结果影响到世界经济,由此可以得出美国经济的发展状况影响到世界经济的发展,据此分析可知 C符合题意,故选 C。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世界贸易组织和中国的加入 经济的全球化 1941年 12月,日

3、本偷袭珍珠港,罗斯福总统要求国会批准对日宣战,当时联邦参议院 82票对 0票通过,众议院 388票对 l票通过。为保护投反对票的那个女议员的人身安全,国会专门派人派车,护送她上班、回家。她在 1973年去世,国会大厦前竖立起她的雕像。与此最为接近的启蒙思想家的观点是 A伏尔泰:我不同意你说的话,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 B孟德斯鸠:自由是做法律所许可的一切事情的权利 C卢梭: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无所不在枷锁之中 D康德:良心是一种根据道德准则来判断自己的本能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材料中 “保护投反对票的那个女议员的人身安全 ”“国会大厦前竖立起她的雕像 ”体现

4、了对女议员 敢于坚持不同意见的伟大精神表示崇高敬意,据此分析可知与伏尔泰 “我不同意你说的话,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 ”观点最为接近, A符合题意。 B、 C是说民主、自由要受到一定的限制, D反映的是人的美德,故不符合题意。故选 A。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 启蒙运动 伏尔泰 结合所学分析下图,造成东西方海外贸易结果很大差异的决定性因素是 A社会性质 B政治体制 C思想观念 D经济结构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比较分析及调用知识的能力,解题时注意抓住 “决定性因素 ”,题干中的两幅图分别是中国的郑和下西洋,与西班牙和葡萄牙的开辟新航路,联系已学知识可知两次航海的差异根源在于

5、两次航海的经济基础不同。前者是封建自然经济基础上的航海;后者是建立在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兴起的基础之上。故选 D。 考点: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新航路的开辟 新航路的开辟的根源 古罗马政治家西塞罗说过: “我们的先辈为后世立下了值得我们尊敬的规则:他们禁止制定针对个人的法律,因为这样的法律其实就是特权主义的体现。 因为法律为所有人而颁布和制定正是法律的观念。 ”材料体现出西塞罗 A坚决反对贵族特权政治 B主张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C尊重罗马法中传统规则 D推崇罗马法自由平等理念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通过材料现象分析理解历史本质的能力,材料中西塞罗反

6、对法律方面的特权主义,强调了 “法律为所有人而颁布和制定正是法律的观念 ”即主张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据此分析可知 B符合题意,故选 B。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罗马法 西塞罗 下图是 20世纪某一时期大国关系示意图(图中 “一 ”表示合作关系, “”表示对抗关系)。以下表述正确的是 50年代 60年代 70年代 A甲是英国、乙是中国、丙是法国 B甲是日本、乙是苏联、丙是美国 C甲是美国、乙是中国、丙是苏联 D甲是苏联、乙是日本、丙是中国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已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联系已学知识可知 50年代中国坚持一边倒,倒向苏联社会主义国家,因此中国与苏联是

7、合作关系且均与美国是对抗的关系,到 60、 70 年代中苏关系恶化,在 70 年代的时候,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据此分析可知甲是美国、乙是中国、丙是苏联, C符合题意,故选 C。 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邦交正常化 中美关系正常化 1962年,刘少奇在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的报告中,把群众路线的内容概括为两点:第一,相信人民群众, 第二,党必须根据群众的实践来检验自己的工作,党的方针、政策、措施都必须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以下不符合 这一观点的史实是 A五十年代初实行土地改革 B 1958年党中央发动大跃进运动 C 1983年废除人民公社体制 D邓小平 1992年

8、发表 “南方谈话 ”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是对群众路线的解释即 “相信人民群众 ”“党必须根据群众的实践来检验自己的工作 ”,体现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而 ABD的表述均符合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B发动大跃进违背了客观规律,过分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符合题意,故选 B。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20世纪 50年代至 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 建设道路的实践 大跃进 下图为不同时期中国轻重工业比重图。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图一 图二 图一现象出现的根源是近代社会的特殊国情 图二反映新中国优先发展重工业取得的成果 图一表明中国近代工业在经济中占主导

9、地位 图一图二表明政府长期重视民生工业的发展 A B C D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比较分析以及运用已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图一中由于近代社会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重工业基础太薄弱,主要是轻工业发展迅速,图二从 1952年到 1957年,重工业发展迅速,原因是由于当时中国实施了第一个五年计划,据此分析可知 符合题意,而 的表述语题意无关,故选 A。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20世纪 50年代至 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一五计划 1917年孙中山在民权初步说: “集会者,实为民权发达之第一步。然中国人受集会之厉禁,合群之天性殆失,是以集会之原则、集会

10、之条理、集会之习惯、集会之经验,皆阙然无有。 所谓集会则乌合而已。 ”造成 “所谓集会则乌合而已 ”的主要原因是 A启蒙思想对中国影响有限 B中国人已丧失了合群的天性 C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 D中国人长期受专制制度压抑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准确解读,获取信息的能力,材料中认为实行国会是实行民权的第一部,但是 “中国人受集会之厉禁,合群之天性殆失 ”即中国人长期受专制制度的压抑,丧失了合群的天性,从而中国人不懂得如何有效地开会,不懂得如何在开会中实施自己的权力, “所谓集会则乌合而已 ”,故选 D。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辛亥革命 民主共和制度 据宋史 地理志记载

11、统计的宋代时各地贡绢州数量列表如下,这一现象说明 分布地区 贡绢州数 该路州数 贡绢州所占比例 华北地区 49 68 72 1%(占全国总州数 21%) 四川地区 21 62 33 9% 江南地区 24 93 15 8%(占全国总州数 10%) A华北地区丝织业分布较普遍 B华北地区的丝织业最为发达 C政府征收赋税以丝织品为主 D我国经济重心已经开始南移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以数据表格的现实考查学生通过历史现象分析历史本质的能力,表格中 “华北地区 ”的贡绢州所占比例是 “72 1%(占全国总州数 21%) ”, “四川地区 ”贡绢州所占比例是 “33.9%”, “江南地区 ”贡绢州所占

12、比例是 “15 8%(占全国总州数 10%) ”,由 “贡绢州所占比例 ”可以得出华北地区丝织业分布较为普遍, A符合题意, BCD不合题意,故选 A。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手工业的发展 华北丝织业 有专家指出,以文献记录为准,安徽在两汉时共有 76座县治城市,仅占全国的 5%左右。其分布是淮北 36 ( 47 4%)、江淮 30( 39 5%)、皖南 10( 13 1%)。安徽有 50个汉代城市遗址,许多汉城规模较小。出现这一现象的根源在于 A汉代政治中心在我国北方 B当时郡国主要在分布黄淮地区 C两汉地域经济发展不平衡 D统治者不够重视安徽地区开发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

13、全面解读材料的能力,材料中 “安徽在两汉时共有76座县治城市,仅占全国的 5%左右。其分布是淮北 36 ( 47 4%)、江淮 30( 39 5%)、皖南 10( 13 1%) ”可以看出汉代安徽地区城市的发展形成了形成北密南疏的格局,其根源在于当时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故选 C。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商业的发展 汉代城市的发展 综合题 ( 30分)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17世纪中期,德国大学不再是进步的机构,而被 看成是过时的和逐渐衰亡的教育机构。 在 18世纪末,大多数德国大学被描绘成主要由卖弄学问的人所占据的机械辩论的场所。有的科学家要求取消大学。德国在 18世纪经历

14、了两次大学改革运动,但仍不尽人意。 19世纪初,威廉 洪堡等人推行的大学改革成就显著。他推行教学和研究相结合的原则,培养的人才具有良好的学术修养和专精的知识,而且富有科学研究的精神。比如:德国莱比锡大学建于 1409年,初期开设的课程有神学、文科(语言)、法学、医科。以后逐渐增加,至 19世纪开设了数学、天文学、哲学、逻辑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解剖学等 几十个科目,并设立了研究院,鼓励科学研究。德国的其它大学也普遍发生了这样的变化。由于教育的高度发展,德国创造了 19世纪末的奇迹。 贺国庆王保星朱文富等著外国高等教育史 (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分析 1719 世纪德国大学教育发展

15、的特点及其影响。( 14分) 材料二 康有为说: “欲任天下之事,开中国之新世界,莫亟于教育。 ”他在其著作大同书中,系统阐述了全面提高人才素质的思想,正如梁启超所说:康有为 “为教也,德育居十之七。智育居十之三,而体育亦特重焉; ”“挽世变在人才,(成人才)在学术,讲学术在合群。 ” 康有为在广东南海主持万木草堂时,他所培养的学生 “每轻视八股,于考据训话,亦不甚措意,惟喜谈时务,多留意政治,盖有志于用世者。 ” 摘编自张玉山论维新运动时期维新派的人才观 ( 2)根据材料二,概括康有为有关教育发展的观点。( 6分) 材料三 辛亥革命时期,一些刊物 大声呼吁 “教育救国 ”, “亡国亡种,人人

16、不必居其罪,惟教育者之罪;强国强种,人人不得居其功,惟教育者之功。无他,教育者进化之的也 ”。五四运动前后, “教育先行 ”、 “教育救国 ”、 “科学救国 ”的观点成为时尚, 2030 年代,教育救国论与职业教育、乡村教育、平民教育的实践相结合,形成了一股社会政治思潮。代表人物有黄炎培、陶行知等。 中国百科网百科词条教育救国论 ( 3)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近代中国的 “教育救国论 ”。( 10分) 答案: ( 1)特点: 1718 世纪德国大学落后于社会发展,难以满 足社会的需要。 19世纪以来自然科学学科增多,鼓励科学研究。( 4分) 影响: 1718 世纪德国经济和文化教

17、育发展较慢;( 2分) 19世纪以来,带动德国经济快速发展;( 2分) 出现了如发电机、内燃机等发明创造(或者答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取得众多的发明创造);( 2分) 出现许多新兴工业,如汽车制造、电力、化工等;( 2分) 推动德国快速崛起,成为为欧洲强国。( 2分) ( 2)观点: 把教育作为开展政治活动的重要手段,强调教育服务于政治;( 2分) 阐述全面提高人才素质,提倡培养群体观念;( 2分) 立足于 挽救民族危机,注重培养政治素养。( 2分) ( 3)评价: 它是近代中国社会的救国主张之一,是民族危机和忧患意识的共同产物,是对社会矛盾和时代挑战进行积极回应的产物; 教育救国论者重视教育,重

18、视提高民族文化和民众的素质,为近代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在探索救国救民真理过程中,他们没有认清近代中国社会的基本问题,而企图通过发展教育的办法来拯救苦难的中国,这是一种无法实现的救国方案。( 10分,言之成理,皆可适当赋分) 试题分析:第( 1)问,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有效信息及知识的运用能力,特点可以从 “17世纪中期,德国大学不再是进步的机构,而被看成是过时的和逐渐衰亡的教育机构 ”“开设了数学、天文学、哲学、逻辑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解剖学等几十个科目,并设立了研究院,鼓励科学研究 ”等归纳即可。影响可以从 1718 世纪、 19世纪以来两个方面分析归纳,前者使德国经济与

19、文化教育发展缓慢,后者结合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分析归纳即可。 第( 2)问,主要考查学生全面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注意分析归纳即可,材料中 “欲任天下之事,开中国之新世界,莫亟于教育。 ”反映了作者强调了教育要服务于政治, “讲学术在合群 ”注重 全面提高人才素质的思想,提倡培养群体观念, “多留意政治,盖有志于用世者 ”注重培养政治素养等。 第( 3)问,主要考查学生评价分析问题的能力,解答本问需要结合材料一二三所述问题评价 “教育救国论 ”,综合分析归纳三者材料可以从民族危机严重的产物、民族文化与素质提高以及没有实现救国救民的希望等几个方面分析归纳概括即可。 考点:思想解放的潮流

20、 教育事业的发展 教育与救国救民的关系 ( 26分)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个国家的经济增长确实包含许多因素:劳动力、土地、资金、资源等。但能使各要素有机、合理 的发生作用,还是取决于制度安排。这就是为什么同样一个中国,( 1978年)前后三十年的基本国情和自然禀赋并无质的差异,但发展程度却有天壤之别。 宋鲁郑从西方丑闻看中国崛起 ( 1)根据材料一,列举 18世纪英美两国制度建设的有关史实。( 10分)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 60年,如果说在思想上是不断追求解放,其中,前 30年是以某种意识形态原则为标准的思想解放历程,后 30年是以实践为惟一检验标准的思想解放历程;那么

21、,在行动上, 60年来就是在体制、战略和政策上的不断寻求变革道路的历史。其中,前 30年是试图建立社会主义 计划经济体制的理想主义变革道路,以不断的 “革命 ”运动为特征;后 30年则是探索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现实主义变革道路,以 “摸着石头过河 ”或者 “渐进式 ”的改革开放为特征。 金碚总论中国工业变革振兴 60年 材料三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有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个历史时期,这是两个相互联系又有重大区别的时期,但本质上都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他强调,对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要正确评价,不能用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前

22、的历史时期,也不能用改革开放 前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以下简称 “两个不能否定 ”)。 2013 年 11月 8日人民日报载文正确看待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 (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制度革新、思想解放与经济体制的角度对材料三的观点进行论证。( 16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200字左右) 答案: ( 1)英国: 政治上,君主立宪制确立并逐渐完善,责任内阁制和政党政治开始形成; 经济上,工业革命开始,工厂制度和自由主义经济制度开始出现;( 6分) 美国:制定 1787年宪法,确立联邦制 、总统制和三权分立制,确立民主共和制,( 4分)

23、 ( 2)评分标准: 第一等( 1612 分):观点方面:观点理解准确,论证方面:有机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按清晰的逻辑关系充分论证。表述方面:层次分明,详略得当。 第二等( 116 分):观点方面:观点理解基本准确。论证方面: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合理论证观点。表述方面:有层次,详略欠当。 第三等( 51 分):观点方面:观点理解不够准确。论证方面:未能或很少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缺乏逻辑关系。表述方面:缺乏层次,详略不当。 参考答案:材料三观点:改革开放前后两个时期,既 有相互联系又有区别,但本质上都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 制度建设:新中国成立初期,建立起新型的三大政治制度

24、(政协制度、人大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改革开放以来三大制度得到进一步的加强和完善,并建立了基层民主制度,逐渐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经济体制:建国后,逐渐建立起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改革开放以来,在计划经济体制基础上,从中国国情出发,探索出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体制; 改革开放前,国内外环境决定了这是以某种意识形态原则为标准的思想解放历程;改革开放后,是以实践为惟一检验标准的思想解放历程,思想解放(或理论创新)侧重于经济发展和关注民生等方面。 试题分析:第( 1)问,主要考查学生准确分析理解及调用已学知识的能力,解答时需要紧扣 “18世纪英美两国制度建设 ”,回顾已

25、学知识可知英国在政治与经济上分别从君主立宪制、责任内阁制和工业革命等角度分析归纳,美国从 1787年宪法,确立联邦制、总统制和三权分立制,确立民主共和制等分析归纳即可。 第( 2)问,主要考查阅读理解及评述的能力,解答 本题首先需要依据材料三归纳出观点,其次结合材料一二,分别从制度革新、思想解放与经济体制等三个方面论述改革前后即可,如制度革新可以从三大制度的发展归纳,经济体制可以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分析,思想解放从改革前侧重于国内外环境的决定性到改革后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等。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美国共和制的确立 英美制度的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过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