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届安徽省淮南二中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上传人:postpastor181 文档编号:338437 上传时间:2019-07-09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163.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4届安徽省淮南二中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2014届安徽省淮南二中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2014届安徽省淮南二中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2014届安徽省淮南二中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2014届安徽省淮南二中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4届安徽省淮南二中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观察下面 1949年与我国建交的国家地区分布示意图,这一示意图说明 A建国初期,我国全方位外交取得辉煌成就 B社会主义国家是新中国外交的唯一主体 C社会制度和价值观念影响新中国初期外交发展 D中国坚持 “一边倒 ”的外交战略 答案: C 试题分析:由示意图中可以看出,中国在此时期建交最广泛的地区是东欧,结合此时期东欧国家的社会制度可知,作为社会主义的新中国,成立之初在外交关系上,社会制度和价值观念影响了新中国初期外交发展。 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建国初期的外交活动。

2、 关于近现代金融业的发展轨迹,旅美学者薛涌在其著作国家强盛之道:怎样做大国中有这样的论述: “现代金融市场起源于西方。以粗略的线条勾勒,那就是从以佛罗伦萨等独立城市为中心的北意大利金融,发展到以阿姆斯特丹为中心的荷兰金融,然后 发展到以伦敦为中心的英国金融,最后到达以纽约华尔街为中心的美国金融。 ”金融业的发展轨迹 A始于第一次工业革命 B是欧洲 “商业革命 ”的结果 C始终受益于殖民扩张 D最终改变了欧洲的统治地位 答案: D 试题分析:题干的第一句话就是切题点抓住 “现代金融业的发展轨迹 ”这一主线,后面著作的论述其实都围绕着 “发展轨迹 ”来勾勒一个 “变迁 ”的过程,即中心的转移由 “

3、佛罗伦萨 ”到 “阿姆斯特丹 ”再到 “纽约 ”也即中心由欧洲转移到了美国,故 D项符合题意;题干中提到现代金融起源于意大利的佛罗伦萨,据所学知是在 14世纪,因而 AB都错误, C错在 “始终 ”上。 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工业革命 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解读下面表格,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1750 1900年世界制造业产量份额表(单位:) 1750 1800 1830 1860 1880 1900 欧洲 23 1 28 O 34 1 53 6 62 O 63 O 中国 32 8 33 3 29 8 19 7 12 5 6 2 A鸦片战争前中国制造业落后于西方 B列强的掠夺导致中

4、国制造业落后 C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起步早发展慢 D民族工业的兴起缩小了中西差距 答案: B 试题分析:从表格可以看出。鸦片战争前,我国制造业甚至一度领先于西方,A错误,但进入近代以来,差距逐渐拉大,民族工业的兴起并没有缩小这种差距, D错误。 C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材料也不能体现,答案:应为 B。 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原因。 读下图 ,分析造成图示现象的原因有 欧、美、日放松对华经济侵略 民国政府鼓励发展实业 “实业救国 ”思潮的影响 群众性反帝爱国斗争的推动 A B C D 答案: B 试题分析:据 “1915年 1919 年 ”可判断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

5、当时欧洲各帝国主义国家因忙于战事,无暇东顾,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但日本不仅没有放松反而是试图趁机加大对中国的侵略,故 错误应排除, 都为这个时期民族工业发展的国内因素,故正确选项为 B。 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原因。 1933年申报上登载了这样一段时事评论: “在内外层层叠叠的高压状态底下的中国,最急需的是整个地实行社会主义的统制经济(计划经济)和集体生产 ”。材料说明当时中国 面临内忧 外患的严峻形势 民族资本主义迅速发展 受到计划经济思潮的影响 社会主义建设在苏区获得成功 A B C D 答案: A 试题分析:结合 “ 1933 年 ”时间及

6、材料信息 “在内外层层叠叠的高压状态底下的中 国 ”可知当时中国面临内忧外患的严峻形势, “整个地实行社会主义的统制经 济 (计划经济 )和集体生产 ”反映的是计划经济思潮,故 正确。题干材料 不能反映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当时中国更没有建立计划经济体制,故 有误。 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民族工业的 曲折发展 历程。 下图是不同时期参与天安门广场游行的群众队伍,方阵中的口号反映出我国对农村政策的调整,以下选项中对其阐述正确的有 图 图 从图片可以看出当时的政策都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 图 反映出过渡时期农村工作中的 “左 ”的问题 图 反映出调整土地所有权后农民的感激之情 图

7、到图 的变化反映出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 A B C D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比较了 “人民公社化 ”和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1956兴起人民公社化运动,忽视生产力片面强调生产关系的变革,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因而 错;过渡时期是 “1949年到 1956年 ”故 也错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农民只有土地是使用权并没有所有权,因而 “调整土地所有权 ”说法错误,从图 到图 体现的是生产关系的调整,故正确选项为 D。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20世纪 50年代至 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

8、国有企业改革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学者宋圭武在评价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时 说: “对中国发展而言,小岗村既是成功的,也是沉重的。小岗村的成功主要是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但小岗村的发展也是沉重的,也代表着一种 小 和不足。 ”该 “不足 ”是指 A没有促进农村经济的规模发展 B没有形成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 C没有解决农村生产经营权 D没有改变农村的生产系 答案: A 试题分析: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家为单位进行生产,不利于大规模的现代化农业的发展, 这体现了这一经营模式的不足。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表为中美贸易的 相关资料。关于资

9、料的解读,正确的是 A中美对抗造成 1972年以前两国没有贸易往来 B中美建交促成 1975年中美贸易额的急速攀升 C中国大量引进美国资金造成了 1980年中美贸易出现巨大逆差 D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推动了 1985年对美出口的快速增长 答案: D 试题分析:题目涉及到 19721985 年中美之间的贸易, A项 1972年以前中国两国没有贸易往来说法错误;中美建交是在 1979年因而 B错误; 1980年中国刚改革开放大量引进美国资金是错误的,故正确的选项为 D。 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邦交正常化 中美关系正常化。 英国剑桥大学教授彼得 诺兰说: “我认为对于任何经济,

10、尤其是对中国这样一个非常贫穷的面临许多问题的经济来说,这是一个明智合理的策略,而任由经济发展,不采取任何调控措施是不合理的,这样会给中国的工业化进程、人民的生活及福祉造成极大困难。我一直深信中国在五十年代早期以及七十年代后半期之后,选择了一条最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 ”材料中说的 “最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 ”指的是 A发挥政府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B加强市场机制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C推动国 民经济的均衡发展 D融入经济全球化的浪潮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获取和解读信息以及调动和运用知识两项能力,重点关注的是新中国经济建设政策的演变等相关知识。这道题应该说还是做的不错的,理论上讲该题的难度是比

11、较大的,即使历史老师来做也同样如此,但是正是考生学科底蕴薄,思虑少,反而能做对。本题的解题关键在于扣住材料中的“任由经济发展,不采取任何调控措施是不合理的 ”,即强调调控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得出正确答案:。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必要性。 据 19世纪晚期出版的瀛儒杂志记载 “近来风俗日趋华靡,衣服潜移,上下无别,而沪上尤甚。洋泾浜负贩之子,猝有厚获,即御狐貉,炫耀过市,真所谓 彼其之子,不称其服 也。 ”这些社会现象出现的原因包括 平等思想的传播 通商口岸的开设 民主政权的建立 商品经济的发展 A B C D 答案: A 试题分析:材料 “近来风俗日趋华

12、靡,衣服潜移,上下无别,而沪上尤甚。洋泾浜负贩之子,猝有厚获,即御狐貉,炫耀过市,真所谓 彼其之子,不称其服 也。 ”大意是:近来社会风俗日益华丽奢靡,服饰变化较大, 上层社会和底层社会的人变得没有差别,尤其是在上海。即使是原来被视为低贱的仆役、小贩,有了钱也会穿戴阔绰,徜徉街头,出入欢场。而人们对此也已习闻习见,不再感到惊怪。据此,本题中 项说法正确,第 项 “民主政权的建立 ”与 19世纪末晚期实际不符,本题选 A项。 考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原因。 中国近代有人曾赞叹一种西方发明: “无智愚长幼之别,无学习译录之难,人手而能用,着而能得声。坐一室可对百朋

13、,隔颜色而可亲声咳。此亘古未有之便宜,故创行未三十年,遍于各国。其始之达数十里,现已可通数千里。 ”这项发明是 A电话 B有线电报 C无线电报 D广播电台 答案: A 试题分析:理解题意,这种发明使用方便,不用学习,手里拿着就能用,能听到对方声音,声音可传数千里,而且出现的时间是近代,从这些要点判断是电话,答案:为 A。 考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 电话。 1912年 1月 1日 ,民立报以天下兴亡,匹妇有责为题发表文章,作者将传统的 “匹夫 ”巧妙了换成 “匹妇 ”,所要表达的思想应包括 女性要处于社会主导地位 男女平等的观念 女性应参与政治生活 救国必须要依靠女性

14、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从题干中的时间信息来看,其背景为民国成立,当时由于民国的建立并颁布了临时约法等是得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男女平等、女性参与政治被人们普遍接受,故 正确; 项 “主导 ”和 “必须依靠 ”的说法与史实不符。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的影响。 内燃机的发明,其意义远远超过瓦特对蒸汽机的改良,它造就了 20世纪的石油世纪,使石油变成了战略资源,打开了石油的 “潘多拉盒子 ”。 “打开了石油的 潘多拉盒子 ”的含义是指 新能源及新兴工业发展 动力革命推动交通工具的革命 国际关系更复杂,对能源产地争夺更激烈,严重污染环境 促成以欧美资本主义国家

15、为主导的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 A B C D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内燃机发明的积极和消极影响。内燃机以石油为能源,属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 都是内燃机使用带来的影响。第一次工业革命后( 19世纪中后期)以欧美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故排除 。本题选。 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 19世纪中期,一位到英国旅游的加拿大人面对煤燃烧造成的遮天蔽日的烟雾,认为这 “为空气增加了一种可靠性和营养,让你似乎能感觉到肺在咀嚼它 ”。对这种 “感受 ”最合理的解释是 A化学以及医学知识的缺乏 B英属殖民地人对英国表示尊重 C工业化时代到来感到兴奋

16、D工业革命后环境污染深感担忧 答案: C 试题分析:面对工业革命给英国带来的环境污染,仍然让你似乎能感觉到肺在咀嚼它,这样鲜明的反差,唯一合理的解释就是为到来的工业文明欢呼。 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工业革命 工业革命。 图为某时期我国公开发行的宣传画,从中可知 中苏关系破裂 苏联国家政权性质发生根本变化 文化大革命已经发动 中国成为不结盟运动成员国 A B C D 答案: A 试题分析:图片文字信息 “美帝 ”“苏修 ”揭示这一时期中国对外既反美又反苏,表明中苏关系已破裂, “第三世界 ”来源于 1974 年毛泽东提出的三个世界划分的理论观点,这时文革已经发动。苏联解体意味着苏联

17、国家政权性质发生根本变化,图片信息未呈现不结盟运动,中国也不是成员国, 1992年成为观察员国,排除 。 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邦交正常化 背景。 和解是一个进程 , 是各方在共同努力下 , 创造性地实现冲突的转换。著名和平学家约翰 保罗 莱德里奇 ( John Paul Lederach) 认为 : 和平、真相、正义、宽恕是和解的核心要素。 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是中日和解的重要里程碑。中日关系最重要的基础是 A日本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 B日本承认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C日本政府追随美国 D日本对侵华战争深刻反省 答案: D 试题分析: 1972 年中日双方签署中日联合

18、声明指出 :日本方面痛感过去由于战争 给中国人民造成重大损失的责任 ,表示深刻的反省。这是中日双方和解最重要的基础。 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邦交正常化 中日关系正常化。 下图是苏联和东欧国家对不同地区出口数 额比例示意图。这种变化突出反映了 1938年 1953年 A “冷战 ”关系压倒了其他国际关系 B二战中苏联、东欧国家损失更为惨重 C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衰退 D斯大林体制阻碍苏联、东欧经济发展 答案: A 试题分析:从图中可以看出, 1938-1953 年间,正是冷战期间。苏联与东欧国家之间的出口数额比例明显增加,对西欧国家和美国的出口明显减少,这种变化应该是在冷

19、战之后出现的状况。 “冷战 ”关系压倒了其他国际关系 正确 A C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衰退 应在 1929-1933 年间,或 1971 年后。 B二战中苏联、东欧国家损失更为惨重 D斯大林体制阻碍苏联、东欧经济发展与出口对象的变化无直接因果关系。 考点: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冷战。 一位学者认为: “除了西方自由主义的民主制度之外,已找不到足以代替它且具存活能力的其他体系 ”。并认为: “世界性的意识形态斗争不再存在,代之而起的将是经济流通、无止境地解决技术问题、环境问题,以及品味微妙的消费者需求之满足。 ”上述说法应出现于 A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B东欧剧

20、变及苏联解体 C世界两极格局确立 D俄国十月革命取得胜利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和理解材料的能力。二战后的美、苏对抗,是全球性的,既是国家利益的争夺,也是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材料中 “世界性的意识形态斗争不再存在 ”说明苏联解体了,因此选 B。 考点: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东欧剧变及苏联解体的影响。 从 2011年开始到现在,阿拉伯世界刮起了一股被西方世界称之为 “阿拉伯之春 ”的颜色革命,从突尼斯到埃及,从利比亚到叙利亚,已经或正在发生着政权的更迭,美国议员甚至狂言 “阿拉伯之春 ”应该进入中 国。引起这场所谓 “阿拉伯之春 ”的颜

21、色革命的原因可能是 阿拉伯地区的传统地缘战略使得西方国家长期插手该地区事务 社会贫富分化的加剧,普通民众 “被剥夺感强烈 ” 经济全球化背后的不平等和残酷性导致其落后状态固定化 多极化进程中西方国家霸权战略与中国反霸权战略长期对抗的产物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当今世界格局。当今世界,中国实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中国并未插手中东内政, 与中国外交政策不符,排除 ,故选 A。 考点: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影响。 有学者说:政治权力型经济在中国历史上表现最为突出、最为典型。这种经济形式在古代中国的表现有 盐铁专卖制度 早市夜市出现

22、商人群体形成 重农抑商政策 A B C D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 “政治权力型经济 ”的理解和对中国古代经济现象与经济制度的掌握情况。 “政治权力型经济 ”,顾名思义,应该是与政治权力密切结合的经济类型,是政府机构干预的结果。 是商品经济自身发展的结果, 属于 政府行为,故应选 A。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资本主义萌芽与 “重农抑商 ”和 “海禁 ”政策 重农抑商。 沈氏农书中记载: “家有织户,织与不织,总要吃饭,不算工本,自然有赢。 ”这段话反映了中国古代家庭手工业 A生产方式落后,效率低 B与农业相结合,竞争力强 C以营利为目的,面向市场 D生产成本低,自给自足 答案

23、: D 试题分析:原文意思是说:家里有织布机,不管织不织布,由于人总是要吃饭的,所以不算人工的成本,所以织布总归会有盈余。说明了中国古代家庭手工业是一个生产成本低廉,自给自足的现象,因此 D符合题意。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手工业的发展 古代手工业经营形态。 日野开三郎在唐宋时期商人组合 “行 ”的再探讨二中写道: “以坊市对立为特征,而官僚与市籍市人聚居的中国封建社会前期的郡县城市,让位于一种新型的称为 城郭户 的居民聚居的、附有城厢工商区的新型封建城市。 ”这则材料主要说明了 A古代城与市尚未完全结合 B市民身份、价值观念发生了变化 C城市的商业职能逐步增强 D城市的政治职能逐步增强 答案

24、: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中国古代城市发展历程的认识。理解材料,说明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由唐代市坊 分开到宋代打破市坊限制的新型封建城市发展,说明了依托政治中心或军事重镇,政治功能占主导的城市向以商业职能为主的城市转变,故 C项符合题意。 A、 B两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D项说法错误。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商业的发展 城市的发展。 明朝实行严厉的 “海禁 ”政策后,一直到嘉靖时期,海禁政策时松时紧,总体上说是以紧为主。但是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海外贸易的需求日益增长,出现王直等民间海商集团,然而明政府认为其是与倭寇勾结的海盗行为,屡次镇压。以上现象造成的最深远影响是 A王直等海商集团与倭寇勾结损

25、害了政府利益 B使沿海百姓丧失了部分经济收入 C强化了海禁政策 D扭曲了中国人的海洋观念,丧失了面朝大海发展自我的机会 答案: D 试题分析:题干中描述了明政府对王直等海商集团的打击是明代海禁政策的一种表现,解题时需要注意 “最深远影响 ”这个关键点。 A应该是明打击王直集团的原因而不是影响; BC是直接影响而不是深远的;明海禁政策的深远影响应该是抑制了资本主义萌芽、阻碍了我们与外界的交流,因而 D是正确的。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资本主义萌芽与 “重农抑商 ”和 “海禁 ”政策 海禁政策。 下表是 16世纪开始的大西洋国际贸易中商 品交换的主要种类。如果经由欧洲输出、再行交换或生产,最后将获

26、利输入欧洲,其顺序应是 A甲、乙、丙 B甲、丙、乙 C丙、甲、乙 D丙、乙、甲 答案: B 试题分析:依 “16世纪开始的 ”“欧洲输出、再行交换或生产,最后将获利输入欧洲 ”可判断这是指新航路开辟后 “三角贸易 ”。据所学知三角贸易是西欧殖民者带着枪炮和廉价商品到达非洲换取奴隶,然后运到美洲再从美洲把原料和白银带回欧洲,从而帮助其完成资本的原始积累,因而 B正确。 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荷兰、英国的殖民扩张 三角贸易。 17世纪的世界历史以 “血与火的征服与掠夺 ”为主要内容,主要殖民国家之间展开了一场世界版的 “三国演义 ”。它们是 A葡、西、荷 B英、西、荷 C英、法、荷

27、D英、法、俄 答案: C 试题分析:据所学,新航路开辟后,随即展开殖民争夺的西欧国家是英法荷三国。英国和法国分别在北美、非洲、印度、西印度群岛积极开拓殖民地,在国际贸易领域内同荷兰商人展开激烈竞争,三国之间冲突频繁,斗争愈演愈烈。17世纪至 18世纪英国与荷兰之间的三次战争; 17世纪英法发生七年战争。 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荷兰、英国的殖民扩 张 荷兰的殖民扩张;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荷兰、英国的殖民扩张 英国的殖民扩张。 综合题 ( 25分)市场是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在中国历史的不同时期,常常扮演着重要角色。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明代,特

28、别是中叶以后 大小商人的数目迅速增长,江南、东南沿海和运河沿岸地区尤为商贾聚集之处市场上的商品种类为数繁多,几乎任何东西都可能出现在市场之上。不过,从远途贩运的角度来看,除属于国家专控商品的盐和茶之外,流通量和交易额最大的商品,是粮食、棉花、棉布、丝、和丝织品。 明代前 期一直被禁止使用的白银在正统以后取代纸钞和铜钱成为主币 反过来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朱绍侯、龚留柱中国古代史教程(下) 材料二 :“一旦社会占有了生产资料,商品生产就将被消除,而产品对生产者的统治也将随之消除。社会生产内部的无政府状态将为有计划的自觉的组织所代替。 ”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 “应当把商品交换提到首要地位,把它作为

29、新经济政策的主要杠杆 ”,全部问题就在于 “是以市场、商业为基础,还是反对这个基础。 ” 列宁全集第卷 材料三 :市场是一种古老的制度。在中国历史的不同时期,市场不但 在或大或小的范围里存在,而且常常扮演着重要角色。然而,有将近四十年的时间,市场从我们的社会生活中逐渐退出乃至消失,以至于整整一、两代中国人对于市场完全感到陌生。 梁治平市场 国家 公共领域 “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 1992 年邓小平南方谈话 材料四 :西方史学家认为,共产主义在东

30、欧的消失、苏联的解体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日益转向市场经济,在实际上表明共产主 义模式的普遍性的萎缩。 杰里 本特利新全球史 请回答: ( 1)依据材料一指出影响市场发展的因素。( 3分) (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恩格斯和列宁对 “计划 ”和 “市场 ”的认识。( 4分) ( 3)材料三中 “近四十年的时间,市场从我们的社会生活中逐渐退出乃至消失 ”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1 分)邓小平对 “计划 ”和 “市场 ”又是如何认识的?( 2 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时期中国主动融入世界市场的三个节拍。( 3分) ( 4)结合你对市场经济和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的认识,驳斥材料四中作者的观点。(

31、 12分。要求:表述成文 ,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答案: ( 1)政策、交通、商品经济( 3分) ( 2)恩格斯认为,当生产资料全部被社会占有时,将不存在商品生产,计划将会取代市场;列宁认为商品货币关系是促进社会生产发展的重要手段。( 4 分) ( 3)计划经济体制的确立。( 1分)邓小平指出计划和市场不是判断姓 “资 ”姓“社 ”的标准,只是经济调节的手段。( 2分)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的决策; 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3分) ( 4)参考要点: 必要性:市场经济不是区分社会制度的标准,而是实现资源

32、配置的一种方式;是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的客观要求;是吸取苏东剧变教训的必然结果;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经验总结和自身发展的要求。( 8分) 结果: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蓬勃发展,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不断提高。( 2分) 结论:中国转向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模式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而不是社会主义模式的萎缩。( 2分) 试题分析:( 1)考查学生史料的阅读与以及提炼和概括信息的能力。阅读材料依据 “江南、东南沿海和运河沿岸地区尤为商贾聚集之处 ”“国家专控 ”“明代前期一直被禁止使用的 白银 ”“反过来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等信息可从政治、经济、交通灯方面来回答。 ( 2)关联词 “一旦 就 ” 全面的表达

33、了生产资料和商品生产之间的关系,“无政府状态将为有计划的自觉的组织所代替 ”表达了市场和计划的关系,依据这些可概括恩格斯的观点; “应当把商品交换提到首要地位,把它作为新经济政策的主要杠杆 ”显然表明列宁主张利用商品货币关系。 ( 3)考查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相关内容,经济体制改革的背景是因为计划经济的弊端暴露,严重阻碍了我国经济的发展,据此可回答第一小问;邓小平强调 “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依据这些可概括邓小平对计划和市场的认识;第三小问结合我国改革开放的历程可回答。 ( 4)苏东剧变从根本上讲是因为照搬照抄别国模式,不能

34、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我国在吸取苏联解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适时的改革开放探索一条有中国特色的道路是我国发展的客观需要,并且我们的改革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就,这都能说明社会主义并没有萎缩。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背景;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新经济政 策。 ( 25分)家庭是社会的细胞。随着社会历史的变迁,家庭的结构与规模、观念与伦理都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动。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子曰: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 论语 里仁 材料二: 20世纪初,一个引人瞩目的现象是,家庭制度在中国受到空前激烈

35、的批判:一个将家庭作为组织、管理社会基础的传统社会,在现代化进程中,为了从传统之茧中蝶化,对家庭制度进行批判是必然的。 据孟宪范家庭:百年来的三次冲击及我们的选择 材料三 :19822005 年南京户(家庭)规模的构成( %) 材料四: 1982年 5月亚太地区老龄问题政府间预备会议上,大会秘书长柯里根说: “随着各国工业化和都市化,许多国家的家庭遭到破坏,对老年人产生可悲的后果。希望中国在工业化的同时,创造出整套处理好家庭关系的办法,树立正确对待老人的榜样,这是对人类社会的一项重大贡献。 ” 请回答: ( 1)中国古代强调 “父母在,不远游 ”,这种观念的经济和思想基础是什么?( 4分)在现

36、代社会中,你如何看待这一观念?( 2分) ( 2)从现代化的角度分析,为什么 20世纪初的中国 “对家庭制度进行批判是必然的 ”?( 6分) ( 3)根据材料三,概括 1982到 2005年间南京市(家庭)户规模的变化趋势。( 2分)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其原因。( 5分) ( 4)依据材料四,说明 “老龄问题 ”产生的原因。( 2分)结合所学历史知识,谈谈我们应如何处理柯里根所提出的 “老龄问题 ”?( 4分) 答案: ( 1)经济基础: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或自然经济);( 2分)思想基础:儒家伦理道德(或儒家思想)(如果回答儒家伦理道德具体内容 忠孝及两者关系的课酌情给分)。( 2分)这一

37、传统观念具有积极意义,应重视传统观念的现实价值;不应固守传统,这一观念在当今的淡化是一种社会进步。(任答一点, 2分。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 2)政治上,传统的封建家长制不利于中国政治民主化的进程;经济上,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传统家庭不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思想文化上,传统的封建家庭伦理观念阻碍了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不利于人们的思想解放。( 6 分) ( 3)趋势:家庭规模小型化。( 2分)原因: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化的影响;经济发展,居住条件改善;西方思想观念的影响等。(写出其中三点即可得 5分。) ( 4)原因:工业化;都市化(或城市化)。( 2 分)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尊

38、老、敬老的优良传统;积极发挥政府作用,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等。( 4分) 试题分析:( 1) “父母在,不远游 ”这是中国一种传统的孝道观念,强调家庭伦理,这是在以家庭为基本生产生活单位的模式下形成的,同时也是我国传统儒家文化的表现,因而它的经济和思想基础可从这两方面回答;第二小问要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角度,依据古代和现代不同的经济基础上正确的理解种观点。( 2) 20 世纪初民族资本主义进步一发展、西方民主革命思想广泛传播、民主革命潮流蓬勃 发展,而我们传统的家庭制却固守着已经落后的小农模式,以传统的尊卑有别、长幼有序的家庭伦理观影响和维护着社会秩序,这无论是在政治、经济还是思想上都不符

39、合当时的社会潮流。 ( 3)观察表格数据从 1982年到 2005年 “5人及 5人以上的户 ”由 31.83下降到8.52,这说明家庭的规模变小了,影响人口变化的因素有很多,其中主要的是和政治、经济、思想有关,在回答原因时可结合所学从这样借个方面进行回答。 ( 4)依据 “随着各国工业化和都市化,许多国家的家庭遭到破坏,对老年人产生可悲的后果 ”可判断造成 “老龄问题 ”的原因为工业 化和城市化,老龄问题是由于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人口的流动带来的,里根指出 “希望我们创造出整套处理好家庭关系的办法 ”,中国有尊老爱幼的传统,我们要创造出这样一套办法还需要政府的引导及制度的完善。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春秋战国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工业革命 工业革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