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届福建省三明一中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上传人:吴艺期 文档编号:338626 上传时间:2019-07-09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220.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4届福建省三明一中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2014届福建省三明一中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2014届福建省三明一中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2014届福建省三明一中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2014届福建省三明一中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4届福建省三明一中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毛泽东在沁园春 雪中写道: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他所说的 “风骚 ”主要是指 A唐诗和宋词 B诗经和楚辞 C楚辞和汉赋 D诗经和汉赋 答案: B 试题分析: “风骚 ”是指诗经中的国风和楚辞的离骚,它们分别代表了诗经和楚辞的最高成就,并且在文学史上也分别开启了现实主义 _和浪漫主义的诗歌传统。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辉煌灿烂的文学 从诗经到唐诗。 以下所示摘选自危机应对:七七事变后国民政府的对策一书的目录。它反映出作者的主要观点是 第三章 国民政府的外交对策 第 1节 开展对

2、日交涉,谋求和平解决 第 2节 积极开展外交活动,争取国际同情与支持 第四章 国民政府政治、经济政策的调整 第 1节 国民政府政治上的变动 第 2节 国民政府战时经济政策的调整 A七七事变后政府开始调整与中共政策 B国民政府在全面抗战爆发后继续妥协 C七七事变后国民政府全面应对危机 D七七事变后国民政府倡导全面抗战 答案: C 试题分析: A不对,七七事变前,如西安事变后国民党就调整与中共政策; B不对,国民政府在全面抗战爆发后与中共正式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共同抗日; D不对,七七事变后倡导全面抗战的是中共,主张广泛发动民众抗日,因此选 C. 考点: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抗日战争 全

3、民族的抗战 。 下面是毛泽东写的一首七律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这首诗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中共成立 B红军长征 C三大战役 D渡江战役 答案: D 试题分析: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出自毛泽东同志于一九四九年四月所写的诗七律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整首诗描述了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这一伟大的历史事件,揭示了它的重大意义,表现了它的激动人心。 考点: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解放战争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 苏格拉底认为: “快乐不应该是人追求的目的,善才是一切行为

4、的目的。快乐是受感情左右的,善是经过反思的,能给人带来幸福的东西。 ”这表明苏格拉底( ) A认为道德是获取知识的基础 B追求理性主义道德观念 C反对人们追求现世的快乐 D追求人文主义道德观念 答案: A 试题分析:根据材料信息 “快乐不应该是人追求的目的,善才是一切行为的目的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苏格拉底强调道德的作用。 B不对,理性主义是启蒙运动的思潮; C理解错误; D不对,说法过于笼统,没有针对性。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 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 苏格拉底。 柏拉图在谈到雅典时说: “这里的公民灵魂变得非常敏感,只要有谁建议要稍加约束,他们就觉得受不了,就要大发雷霆 他们真的

5、不要任何人管了,连法律也不放在心上,不管成文的还是不成文的。 ”这主要表明 A雅典公民充满了自由的精神 B雅典没有以法律来约束公民 C雅典民主政治的极端不公正 D雅典直接民主制导致体制危机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古代希腊民主政治。从材料信息可知,柏拉图认为,过度泛滥的直接民主造成许多公民不愿受到任何约束,甚至连法律也不愿去遵守。这说明雅典的直接民主制使他们面临体制性的危机,因 此 D项正确。 A项与材料信息不符; B、 C两项与史实不符。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古代希腊民主政治 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 。 乌尔比安的论告示中记载: “如果洗衣人收到了一件交付清洗的衣服,而老鼠将衣服

6、咬坏了。那么,洗衣人要对此依照承揽之诉承担责任。 ”这一案例体现的罗马法原则是 A重视证据 B公平公正 C契约至上 D注重程序 答案: C 试题分析: “洗衣人收到了一件交付清洗的衣服 ”时,实际和衣服主人就已经形成一个契约,即衣服主人支付一定数量的劳动报酬,而洗衣人将衣服干净完好地交给衣服主人。该案例中的洗衣人之所以要受到惩罚,显然是因为他的失职导致无法履行契约。 考点: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 罗马法的发展与完善 。 “基督教的理想是扩张的凝结剂,使各种各样世俗的要求罩上神圣的光圈,不管是到东方来的达伽马还是到西方去的哥伦布,都是把宗教目标和现实目标糅合在一起,无法区分

7、。 ”这段话表明新航路开辟中 A宗教狂热成为探险家的 精神动力 B教皇发挥了组织作用 C传播基督教是探险家的主要目的 D教会蜕变成殖民机构 答案: A 试题分析: 新航路开辟的主要目标是追求黄金和香料,排除 C项; B、 D两项明显错误,排除;依据材料中的信息 “宗教目标和现实目标糅合在一起 ”可知A项正确。 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开辟新航路 新航路的开辟 。 “牛顿为工业革命创造了一把钥匙,瓦特拿着这把钥匙开启了工业革命的大门。 ”材料表明 A蒸汽机的改良标志着工业革命的开始 B牛顿的经典力学理论引发了工业革命 C科学与技术的结合推动了文明的进步 D科学理论发现迅速转化为工业生

8、产力 答案: C 试题分析:考查工业革命的特点。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规律,而瓦特改良蒸汽机。一是科学理论,一是技术发明, C符合题意。 A不对,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是哈格里夫斯发明发明珍妮纺纱机; B 不对,引发了工业革命的直接原因是市场的不断扩大; D不对,科学理论发现迅速转化为工业生产力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的特点。 考点:近代以来世界的科学历程 物理学的重大进展 经典力学 。 1788年 7月 10日,纽约某报纸以船讯 号外为题发布通告:万世联合船主的幸福船,已载着十三包 “联合、和平和友谊 ”进港, 愚蠢船主的船已载着地方偏见、不和的种子等出港。它赞美的是 A联邦体制 B分权制衡原则 C共和

9、制度 D主权在民原则 答案: A 试题分析:注意从材料中有效提取信息时间 “1788年纽约某报纸 ”,美国联邦宪法已经颁布,联邦政府已经建立,材料中幸福船载着十三包 “联合、和平和友谊 ”进港。可以判断材料强调和赞美的是联邦体制,主权在民,分权制衡原则和共和制度都是联邦宪法的内容,但不是本材料强调的内容,故选 A。 考点: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 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 1787年宪法的颁布。 “根据这一理论,将时间和空间说成是绝对的是没有意义的,因为对这两种范畴的测量通常随着观察者的运动而改变。 对于门外汉来说,这些观点 通常用不能理解的数学公式解释 表明科学已经达到了能被人类所知的

10、界限。 ”上述 “理论 ”的主要意义是 A开创了以实验为基础的近代科学 B预见海王星存在的准确性 C弥补经典力学对时空认识的不足 D发现能量辐射的运动原则 答案: C 试题分析: “将时间和空间说成是绝对的是没有意义的 ”可知是指爱因斯坦提出的相对论,否定了经典力学的绝对空间观,从本质上修正了由狭隘经验建立起来的时空观,深刻地揭示了时间和空间的本质属性,发展了牛顿力学。 A是对应伽利略, B是对应牛顿经典力学, D是对应普朗克的量子论。 考点:近代以来世界的科学历程 物理学的重大进展 相对论的创立。 1952年,苏共领导人马林科夫在十九大的政治报告中指出: “今年谷物的总收获量达到 80亿普特

11、,而最主要的粮食作物小麦总收获量比 1940年增加了48%。以前认为是最尖锐、最严重的问题 谷 物问题,就这样顺利地解决了,彻底而永远地解决了。 ”这一论断 A与实际情况完全相符 B成为加快工业化的依据 C是对农业改革的肯定 D是对斯大林模式的维护 答案: D 试题分析: 1952年是斯大林逝世的前一年,斯大林体制的弊端已经显露无疑,这些数据不可能与实际情况完全符合,排除 A;工业化早已完成,排除 B;斯大林去世,赫鲁晓夫上台后开始改革,把改革的重点放在农业方面,排除 C;因此选 D。 考点: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从 “战时共产主义 ”到 “斯大林模式 ” “斯大林模式 ” 。 1928年中共六

12、大通过的政治议决案 指出:各省自发的农民游击战争,只有和 “无产阶级的城市的新的革命高潮相联结起来 ”,才可能变成 “全国胜利的民众暴动的出发点 ”。这反应当时中共中央 A坚持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模式 B主张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C重视农民战争与城市暴动的结合 D认为农民阶级是取得革命胜利的主导 答案: A 试题分析:根据材料信息,只有和 无产阶级的城市的新的革命高潮相联结 ”可以判断此时中共把革命的重心放在城市,依靠无产阶级在城市的革命引领农民暴动来取得全国革命胜利,因此选 B项。 A、 C、 D 项与题干材料表述意思不符。 考点: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国共的十年对峙 土地革命。

13、1923年,陈独秀说: “五四运动虽然未能达到理想的成功,而在此运动中最努力的革命青年,逐接受世界的革命思潮,由空想而实际运动,开始了中国革命之新的方向。 ”陈独秀所说的 “中国革命之新的方向 ”指 A武装革命 B无产阶级革命 C民族革命 D国民革命 答案: B 试题分析:从题干中抓住关键词时间 1923年,人物陈独秀,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中国革命之新的方向是指向俄国人学习,走俄国人的道路,只有无产阶级革命才能体现其新。故选 B;武装革命以往都 有,无法体现革命新方向,排除A;民族革命在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已经提出了,也无法体现革命之新方向,排除 C;国民革命 1924年开始,排除 D. 考点:近

14、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 严复说: “益非西学 ,洋文无以为耳目 ,而舍格之事 ,则仅得其皮毛。 中学有中学之体用,西学有西学之体用,分之则两立,合之则两止。 ”在此,严复提出的治国理念是 A中体西用 B西体中用 C体用一致 D体用两分 答案: C 试题分析:当时严复撰文批驳洋务派 “中体西用 ”论在逻辑上和实践上的谬误,并论述了中西学各自 “体 ”“用 ”之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与不可随意嫁接的道理,从而强调指出,若要以西学为用,则必需同时接受西学之体,否则就是一种 “牛体马用 ”的谬想。因此严复是指出不仅学习西方技术这一 “用 ”,也要学习西

15、方制度这一 “体 ”。 考点: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从 “师夷长技 ”到维新变法 维新变法思想 。 汉文帝说: “盖天下万物之萌生,靡有不死。死者天地之理,物之自然,奚可甚哀 厚葬以破业,重服以伤生,吾甚不取。 ”汉文帝在此强调的是 A以法治国 B轻徭薄赋 C崇尚节俭 D民贵君轻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以汉文帝的言论切入考查汉代的治国方略,考查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能力。材料的大致含义是天下万物有生就有死,物之消亡,自然之理,有什么可哀伤的 我不赞同 (人死后 )倾家荡产去厚葬逝去的人,而给生者带来负担。故 A、 B、 D三项与题干不符,答案:选 C项。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从汉至元

16、政治制度的演变 中央集权的发展 。 明代于慎行读史漫录中记载: “汉至武帝以后,柄归中朝,政去两府。所谓中朝者,大司马、大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 吏也。所谓外朝者,丞相、御史、二千石、九卿等也。盖武帝决事禁中,希见卿相。 ”由此可见, “中朝 ” A掌握军政大权,是独立的决策机构 B分享丞相行政权,处理政事 C类似于后世的六部,具体执行皇帝命令 D协助皇帝决策,削弱相权 答案: D 试题分析:汉武帝为了分散和限制丞相的权力,重用身边做侍从、秘书等工作的人,让他们担任尚书令、侍中等职,成为中朝,参与军国大事,中朝逐渐居于核心地位,属于决策机构,而丞相、御史等演变为外朝,是为执行机构。 考点:古

17、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君主专制的演进 。 秦统一后 ,为了巩固封建统治 ,“建立了一套比较完备的、系统的国家管理机构 金字塔式的中枢行政系统 采用分工的原则,使中央政府能维持有效的运作,以管理庞大的帝国 ”。材料说明 A皇帝制度保证了行政的有效运作 B三公九卿制度设计得比较合理 C御史制度促进了国家行政的运行 D郡县制度推动了中央集权加强 答案: B 试题分析:注意材料信息 “金字塔式的中枢行政系统 采用分工的原则,使中央政府能维持有效的运作,以管理庞大的帝国 ”, D不对,这属于地方行政制度而非中枢行政系统; C理解片面; A强调皇权至上, 无从体现 “采用分工的原则 ”

18、。因此排除 ACD。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至高无上的皇权和中央官制 。 朱子 (朱熹 )云: “若在理上看 ,则是虽未有物已有物之理。 ”此语旨在 A规范道德准则 B揭示事物本源 C发现人性本质 D论证天人关系 答案: B 试题分析: “若在理上看 ,则是虽未有物已有物之理。 ”字面意思是从理的角度看,即使还没有物,但已有理。也就是说理在物先,是客观唯心主义。此语旨在指出通过格物致知探究理这一事物的本源, ACD三项都没有体现。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宋明理学 程朱理学。 “蓝脸的窦尔敦盗御马,红脸的关公战长沙,黄脸的典韦白脸的曹操,黑脸的张飞叫喳喳。

19、 ”京剧艺术中人物的脸谱 A固化了大众的历史认知 B真实再现了客观历史 C正确评断了历史人物 D提升了历史人物的价值 答案: A 试题分析:古代戏曲把人物脸谱化,显然没有真实再现历史,如曹操在京剧中被描绘成白脸奸雄,而事实上从曹操是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排除 B 、C;脸谱化的结果可能提升也可能贬低(即歪曲了)历史人物的价值,排除 D。因此选 A。 考点:古代中国 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 京剧的出现 。 窦娥冤揭露封建统治的黑暗,水浒传颂扬农民起义英雄杀富济贫。这反映了 A封建社会的腐朽没落 B “异端 ”思想影响广泛 C普通民众的理想与愿望 D商业发展冲击传统观

20、念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以文学艺术切入考查元曲和明清小说中的历史,考查考生史料分析的能力。文学创作来源于现实,是对现实的反映。窦娥冤创作于元朝,封建社会没落从明朝开始,排除 A 项;窦娥的冤屈终在封建体制内部得到昭雪,水浒传中英雄们的最终结局是被封建王朝招安,都揭示了普通民众幻想在封建体制内渴求美好生活与社会公正的愿望,故排除 B、 D两项。答案:选 C项。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辉煌灿烂的文学 明清小说 。 清代有学者说: “古有儒、释、道三教,自明以来,又多一教,曰小说 士大夫农、工、商贾,无不习闻之,以至儿童、妇女不识字者,亦皆闻而如见之,是其教较之儒、释、道而更广也

21、。 ”这表明 A小说成为一种新的宗教传播载体 B小说的兴起冲击了封建等级观念 C市民阶层扩大 推动世俗文化发展 D世俗文化整合了社会的价值观念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小说。结合材料 “小说 士大夫、农、工、商贾,无不习闻之 ”可知,市民阶层的文化心理需求,呼唤出一个中国古典小说的黄金时代,判断 C项正确。 A项 “宗教传播载体 ”、 D项 “整合了社会的价值观念 ”都是对材料的误解, B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故本题应选 C 项。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辉煌灿烂的文学 明清小说 。 乾隆三十七年,台湾海防同知朱景英称: “台地多用宋钱,如太平、元祜、天禧、至道等年号

22、钱,钱质小薄,千钱贯之。 ”据 此可知 A宋代商品经济比清代更为繁荣 B当时两岸经济交往尚不密切 C海峡两岸有着不同的货币体系 D宋代以后台湾经济发展迟缓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以台湾地方官的言论切入考查清代海峡两岸的关系,考查考生对史料有效信息的分析能力。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自古即是中国领土。元代设澎湖巡检司,将其纳入中央版图管理之下,故其不曾有自己的货币体系,排除 C项;清初,台湾被郑氏后代占据,康熙时收复台湾,但从题干材料得出直至乾隆时期,台湾竟多用宋代货币,可见两岸经济交往并不密切,排除 A、 D两项。答案:为 B项。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中央

23、集权的强化。 史学家陈旭麓指出, 19世纪 40年代、 60年代和 90年代是中国社会从古代到近代变革过程中前后相接的三个历史环节。贯穿这三个历史环节的主题是 A反抗封建专制与建立君主立宪的统一 B批判传统与全面引进西方文化的统一 C发展资本主义与建立民主共和的统一 D反抗西方侵略与学习西方文化的统一 答案: D 试题分析:结合所学知识, 19世纪 40年代、 60年代和 90年代分别反映了两次鸦片战争和甲午战争。伴随三次侵华战争,中华民族的危机逐步加深,为了挽救民族危亡,地主阶级抵抗派、洋务派和维新派等纷纷登上历史舞台,他们都主张通过学习西方来挽救民族危亡,故选择 D项。 考点:近代中国的思

24、想解放潮流 从 “师夷长技 ”到维新变法 “开眼看世界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维新变法思想。 近代列强在中国发动了一系列的侵略 ,归根结底是为了获取权益。在这一过程中,马关条约的特殊性比较明显,主要表现在 A割地方面 B赔款方面 C通商方面 D投资方面 答案: D 试题分析:从南京条约到马关条约的签订,主要反映了资本主义不同阶段的对外侵略特征。在南京条约签订的时期是列强商品输出的时期,开放通商口岸、降低关税是他们的需求;马关条约之后,随着列强的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深入发展,资本输出成为了要求,因此在该条约中增加了在华投资设厂的内容。故选 D 。根据以上分析, ABC项均不符合题意。 考点:

25、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甲午中日战争。 综合题 家训宗规伦理以儒家思想为主体,通过家国意识同构,旨在实现社会和谐,体现了民族传统道德思想与规 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有子(孔子弟子)曰: “孝弟(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 论语 学而 材料二 约之二:吾族务要恪遵祖训,以伦理为纪纲,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妇和顺;一家雍睦(和睦),端由于此。即同宗相处,须要安分守己,尊莫凌卑,强莫欺弱;卑幼者不许冒犯长上,富贵者宜怜穷困。循规蹈矩,宗族称孝,乡党称弟(悌)。 何兹全中国文化六讲 训约十四条 材料三 宣圣谕。圣谕曰: “孝顺父母,尊敬长上,和睦乡里

26、,教训子孙,各安生理,毋作非为。 ”此六事乃太祖高皇帝(朱元璋)曲尽做人的道理,件件当遵守。能遵守的便是好人。有一件不曾遵守便是恶人。愿我一族长幼会集祠(堂)中,敬听宣读,悉心向善,皆作好人,有过即改,共为盛世良民,贻子孙无穷福泽。 明虎墩崔氏族谱 族约 请回答: ( 1)据材料一,指出仁的根本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有关仁的政治主张。( 3分) ( 2)历代许多家训体现了以仁为核心的儒家伦理。据材料二,归纳儒家伦理的主要内容。( 3分) ( 3) 儒家的伦理思想深刻影响中国社会。据材料三,指出明代统治者与民众对儒家伦理所持的态度及其各自的做法。( 3分) ( 4)综合上述材

27、料和所学知识,概括儒家伦理在中国历史上所起的积极作用。( 3分) 答案: ( 1)根本 :孝悌。政治主张 :为政以德 (以德治民或德治 );实施仁政。 (2)主要内容 :家庭和睦;宗族团结;乡里和谐。 ( 3)态度:崇尚儒家伦理。做法:统治者提倡;民众遵守。 (4)积极作用 :维系家庭家族和睦;维护政治、社会稳定;传承民族道德,影响思想文化发展。 试题分析: ( 1)考查对材料信息的解读阐释和所学知识的迁 移运用能力。据材料信息 “孝弟(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归结根本:其余思想主张可从治国理论上归结,春秋时期孔子主张为政以德,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战国时期孟子进一步提出“仁政 ”的主张。

28、( 2)主要内容据材料二主要从家族、宗族、乡里关系上归结。 “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妇和顺;一家雍睦(和睦) ”说明家庭和睦; “同宗相处,须要安分守己,尊莫凌卑,强莫欺弱;卑幼者不许冒犯长上,富贵者宜怜穷困 ”说明宗族团结; “宗族称孝,乡党称弟(悌) ”说明乡里和谐。 (3 )“态度 ”可根据材料三中的信息 “孝顺父母,尊敬长上,和睦乡里, 教训子孙,各安生理,毋作非为 做人的道理 ”作答; “做法 ”可根据材料三中的信息 “宣圣谕 ”“ 愿我一族长幼会集祠(堂)中,敬听宣读,悉心向善,皆作好人 ”作答。 第 (4)问为基础知识再现题,可根据设问结合所学知识作答。儒家伦理在中国历史上所起的

29、积极作用维系家庭家族和睦;维护政治、社会稳定;传承民族道德,影响思想文化发展。 考点: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百家争鸣 ”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孔子和早期儒学;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 儒学成为正统 。 16 19世纪是欧洲文明发展的关键时期, 在这一时期欧洲社会发生了三个渐进的 “转变 ”,同时它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一个 “转变 ”是由君主制转向民主制,民主制里面包括 “虚君 ”,包括君主立宪。 第二个 “转变 ”,是由农业国家、农业文明转到工业文明,这也是一个进程。从 16世纪,甚至可以说是从 l5 世纪开始,进入到近代

30、,欧洲可以说是加速度前进,一个世纪和另一个世纪有很大的不同,甚至几十年就有很大不同。这一转变当然要加上科学技术的作用,包括交通工具的迅速发展。第三个 “转变 ”是,由于 “工业革命 ”的发展,经济的发展,物质文明的发展 ,影响了思维的模式 。 陈乐民欧洲文明十五讲 请回答: (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 l6 至 l9 世纪欧洲出现的 “虚君 ”“虚 ”在何处 “虚君 ”的出现有何重大意义 ( 4分) ( 2)据材料,归纳概括推动欧洲文明在 16至 l9 世纪这一关键时期 “加速度前进 ”的基本因素。( 4分) ( 3)从 l9 世纪中期到 20世纪初,先进中国人对西方文明的认识经历了怎

31、样的变化历程 从当时的世界潮流来看,先进中国人思维转变的历程所产生的主要影响是什么 ( 6分) 答案: ( 1)君主的权利受到制约,甚至 “统而不治 ”。( 2分,君主的权利 受到制约或“统而不治 ”均可得 2分) 意义:实现了君主专制向代议制民主政体的转变;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 2分,答出其中一点即可) ( 2)资本主义经济的不断发展;代议制民主政治的确立及发展;科学技术和交通运输的进步;思想的不断革新。( 4分,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 3)变化历程:鸦片战争后开始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进行 “器物变革 ”; 19世纪末 20世纪初进而学习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要求实行君主立宪和民

32、主共和;辛亥革命后又在 “民主 ”、 “科学 ”的旗帜下进行思想变革。( 6分)影响:推动了中国社会近代化的不断发展。 ( 2分,能举出向西方学习的具体事例两例也可得 2分) 试题分析: ( 1)根据材料信息, “民主制里面包括 “虚君 ”,包括君主立宪 ”,可以根据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回答,英国君主立宪制为君主制、贵族制和民主制的混合,君主虽然为国家元首,但并不掌握实权,君主的权利受到制约,甚至 “统而不治 ”。再结合英国君主立宪制的作用回答。 ( 2)根据材料信息, “由君主制转向民主制 ”“科学技术的作用,包括交通工具的迅速发展 ” “工业革命 ”的发展 “经济的发展,物质文明的发展,影

33、响了思维的模式 ”,再注意从政治、经济、科技、思想等方面归纳回答 因素。 ( 3)注意题干时间 “从 l9 世纪中期到 20世纪初 ”,结合相关史实,这一时期先进中国人对西方文明的认识经历了从 “器物 ”到 “制度 ”再到 “思想 ”的变化历程,联系洋务运动、维新变法、辛亥革命以及新文化运动等重大事件。最后从近代化的角度回答影响。 考点: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 议会权力的确立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第一次工业革命 工业革命;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从 “师夷长技 ”到维新变法 “开眼看世界 ”、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维新变法思想 ;近代中国的

34、思想 解放潮流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新文化运动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美国 19291937 年失业率变化图 材料二 我们上层制定的经济政策是同下层脱离的,这一政策没有造成生产力的提高,而这一点在我们党纲里被认为是刻不容缓的基本任务, 由于我们企图过渡到共产主义,到 1921年春天我们就在经济战线上遭到了严重失败。 列宁全集 33卷 材料三 材料四 由于二战的破坏, (联邦德国 )有 30 40 的工厂不能开工 经济部长艾哈德实施 “社会市场经济 ”,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保护自由竞争。艾哈德认为,切身的物质利益能够激发人的积极性,社会经济的发展只能依靠每一个经济

35、细胞的作用,因此必须通过竞争发挥个人和企业的作用。 (2)国家的干预主要是采取符合市场规律的手段,通过货币、信贷、财政、税收和外贸政策进行总体调节 (5) 建立社会保障体系,以维护社会稳定,实现公平。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美国的失业率有何变化 (2分 )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其原因。(2分 ) (2)材料二中所指的 “经济政策 ”有何突出作用 (2分 )面对 1921年 “在经济战线上遭到了严重失败 ”,列宁探索了怎样的现代化新 方式 (2分 ) (3)材料三是 20世纪 30年代美苏两国各自修建的民生工程,请指出这两大工程修建时期两国的经济模式分别是什么 (2分 )它们的修建有何共同作

36、用 (4分 ) (4)据材料四中联邦德国 “社会市场经济 ”的内容,概括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调整的基本特征。 (2分 ) 答案: ( 1)变化:失业率由升到降(或 19291933 年失业率上升, 19331937 年逐渐降低)。( 2分)原因:受 1929 1933年经济危机的影响,胡佛政府采取自由放任政策,失业率上升;罗斯福实施新政,大力干预经济,使失业率下降。( 2分) ( 2)作用: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战胜敌人,巩固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 2分) 新方式:实行了新经济政策,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发展生产,找到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2分) ( 3)经济模式:苏联是高度集中的计

37、划经济模式;美国开创了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的新模式。( 2分)共同作用:有效遏制水旱灾害,保护生态环境和促进生态平衡;扩大投资,拉动了经济增长;有利于农田灌溉,促进农业发展。( 4分。每点 2分) ( 4)特征:将市场经济、自由竞争、国家干预、社会保障结合起来。( 2分 试题分析: ( 1)根据时间等信息 “美国 19291937 年失业率变化 ”,可知与资本主义经济大危、胡佛反危机措施机和罗斯福新政有关。注意图片失业率变化经历了两个阶段,分析原因注意分别回答上升( 19291933 )和下降( 19331937 )的原因。 ( 2)注意材料中的时间 “1921年 ”和 “由于我们企图过渡到共产

38、主义,到 1921年春天我们就在经济战线上遭到了严重失败。 ”可知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结合所学回答作用。再分析出列宁的新探索是实行新经济政策,注意新经济政策的特点。 ( 3)结合图片时间 “20世纪 30年代 ”,分析该时期两国经济模式,苏联在斯大林的 领导下建立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美国通过罗斯福新政开创了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的新模式。水利工程兴建的影响应从对农业、社会经济、生态环境方面作答。 ( 4)分析材料,注意关键信息 “保护自由竞争 必须通过竞争发挥个人和企业的作用 ”“国家的干预主要是采取符合市场规律的手段 进行总体调节 ”“建立社会保障体系 ”。再提炼出关键词:自由竞争、国家干

39、预、社会福利。 考点: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 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危机席卷资本主义世界 ;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 罗斯福新政 实施 “新政 ”; 苏联的社 会主义建设 从 “战时共产主义 ”到 “斯大林模式 ” “战时共产主义 ”政策、新经济政策、 “斯大林模式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有功臣配享制度,即一个皇帝逝去后,要在已故臣僚中选取功勋卓著的大臣陪祀其庙庭。功臣配享皇帝,是朝廷对该大臣的最高评价。北宋神宗时,王安石 “变风俗,立法度 ”,主导了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改革。哲宗绍圣初年,诏 “王安石配享神宗皇帝庙庭 ”。南宋建炎初,有人提出 “

40、自绍圣以来,学术政事败坏残酷,致祸社稷,其源实出于安石 ”。于是, “罢安石配飨神宗庙庭 ”。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 中国通史 材料二 王安石微服赴江宁,遇一老妪喂鸡豕,唤 “醢彩 矗 奔 咕憷淳褪场势涔剩 襄 唬鹤酝醢彩 喙 路琶瘛 拙佣 辏 惨 雒庖邸 鄣惹 瘸龆 钜廴绻省 疽陨槲 担 裆槭 坏眯钪硌 群蚶赳憷锉凑饕矍 蜃加胨 蚺肜纯畲 约也辉 豢槿狻蚀嗣窦湓购扌路 胗诠撬琛 br 据宋人话本京本通俗小说 拗相公 请回答: ( 1)据材料一,分别指出两宋对王安石变法的评价及其理由。( 4分) ( 2)据材料二,概括说明王安石变法过程中出现了哪些问题 。( 4分) ( 3)综合上述材料,在研究

41、王安石变法时,你如何看待宋人话本的史料价值?( 2分) 答案: ( 1)评价及理由:北宋褒扬王安石,认为王安石变法对朝廷有功;南宋贬斥王安石,认为北宋灭亡根源于王安石变法。( 4分) ( 2)问题:免疫法等新法加重了人民负担;用人不当,出现了官吏扰民现象;新法引起了民间不满。( 4分) ( 3)史料价值:话本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当时的社会状况,具有一定史料价值;话本属于文学作品,有艺术加工成分,须用其他史料印证。( 2分) 试题分析: ( 1)根据材料信息,(北宋时)王安石 “变风俗,立法 度 ”,主导了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改革。哲宗绍圣初年,诏 “王安石配享神宗皇帝庙庭 ”; (南宋时)有

42、人提出 “自绍圣以来,学术政事败坏残酷,致祸社稷,其源实出于安石 ”说明 北宋褒扬王安石,认为王安石变法对朝廷有功;南宋贬斥王安石,认为北宋灭亡根源于王安石变法。 ( 2)根据材料信息 “妾孀居二十年,也要出免役、助役等钱 ” “自王安石为相公,立新法扰民 ”“民间怨恨新法,入于骨髓 ”说明免疫法等新法加重了人民负担,新法引起了民间不满,原因是王安石变法过程中用人不当,出现了官吏扰民现象。 ( 3)考察对史料的理解。按照资 料的表现形式,历史史料可分为文献史料、实物史料和口述史料。话本可以归为文献史料一类,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当时的社会状况,具有一定史料价值;但是话本属于文学艺术作品,带有主观性,不是第一手史料,须用其他史料印证。 考点: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 王安石变法 王安石变法的评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