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届吉林省实验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段测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上传人:孙刚 文档编号:338768 上传时间:2019-07-09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122.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4届吉林省实验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段测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2014届吉林省实验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段测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2014届吉林省实验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段测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2014届吉林省实验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段测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2014届吉林省实验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段测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4届吉林省实验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段测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有学者认为,正是秦始皇首创的 “皇帝制度本身葬送了大秦帝国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皇权高度集中导致暴政加速覆亡 B争夺皇位的战争瓦解了大秦政权 C朝议制度未能制约皇帝独断专行 D皇帝制度超越了社会的发展水平 答案: A 试题分析:依据所学知识,秦朝创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包括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由于专制主义表现在皇帝的专断独裁,所以极其容易形成盲目错误的决定 ,形成暴政 ,腐败现象。而秦始皇的暴政是加速秦朝灭亡的主要原因。故本题选 A。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专制主义中央集

2、权制度的影响 1998年,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进一步加强和扩大基层民主。各地在普遍推行村民自治、民主选举的过程中,创造性地发展了各种村民选举制度。其中比较著名的是吉林省创立的 “海选 ”制度。材料主要反映了 A每个选民可以自主表达自己的意愿 B法律制度走向健全 C民主制度的逐步完善 D选举过程的公开、公平、公正 答案: C 试题分析:材料反映了在推行村民自治、民主选举的过程中,创造性发展了各种村民选举制度。而具体选举的过程、每个选民的意愿如何,材料无法体现,故排除 A、 D。村民选举制度的发展,体现了我国基层民主制度的逐步完善,而不是法律制度。故选 C。

3、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改革开放以来民主与法制的建设 新时期的政治建设 1948年,苏联针对美、英等国分裂德国的措施,切断西柏林与其他美英法占领区的水陆交通,美、英则向西柏林大规模空运物资。这一局面持续近一年之久。这次危机反映出冷战的基本特征是 A苏联在对峙中处于攻势 地位 B美国交替采用对抗与缓和政策 C两德为美苏争夺的前哨阵地 D双方既对抗又避免直接军事冲突 答案: D 试题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冷战指两国或两个国家集团之间除直接军事交战以外的一切敌对行为的总称。材料反映了苏联与美英之间的对抗,以 “切断交通 ”、“空运物资 ”的形式进行,这体现了双方既对抗又避免直接军事冲突的特

4、征,故选 D。材料反映的是双方针对德国而采取的对抗方式,故 A、 B、 D三项从材料中无法看出。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冷战 一般认为, 1952 年法国学者在分析当时世界格局时,提出 “第三世界 ”一词。这里 “第三世界 ”是指 A不属于社会主义阵营和资本主义阵营的国家 B两个超级大国及其他发达国家之外的国家 C既不属于 “北约 ”也不属于 “华约 ”的国家 D尚未获得独立的亚非拉地区国家、 答案: A 试题分析:结合所学知识, 1952年的世界格局,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阵营的分裂对峙。这时的 “第三世界 ”指的是既不属于社会主义阵营,又不属于资本主义

5、阵营的国家。故选 A。 1974年毛泽东对第三世界的定义,两个超级大国及其他发达国家之外的亚非拉民族独立国家,故排除 B、 D; C项中 “华约 ”成立于 1955年,故排除;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冷战 邓小平指出: “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最好的方式。其他方式,如 大家庭 方式, 集团政治 方式, 势力范围 方式,都会带来矛盾,激化国际局势。 ”这说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A揭示了国家对外关系的本质特点 B消除了世界各国之间的矛盾 C突出了国家间平等与和平的愿望 D避免了国家之间关系的恶化 答案: C 试题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和平共

6、处五项原则的内容是:互相尊重领土和主权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强调了国家间的地位平等,关系和平。故选 C。国家对外关系的本质是国家利益,故排除 A;国家间的矛盾是无法消除的,有些国家间的关系恶化也是无法避免的,故排除 B、 D。 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在国际外交舞台上,新中国第一代领导集体以超凡的气度、过人的智慧,维护了国家主权,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尊重。具体体现在 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解 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倡导 “求同存异 ”,促进了亚非国家的团结与合作 “一国两制 ”的设想和实施,开创

7、了国际先例 “小球推动大球 ”的外交艺术,在国际社会传为佳话 A B C D 答案: D 试题分析:根据所学知识, “新中国第一代领导集体 ”是以毛泽东为核心的领导集体,第二代领导集体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形成的以邓小平为核心的领导集体。 是 1953年周恩来提出的; 是 1955年亚非会议中周恩来提出的; 是 20世纪 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的; 是 1971年通过 “乒乓外交 ”,中美关 系开始缓和。故排除 ,选 D。 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亚非会议;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邦交正常化 中美关系正常化; 2012年是上海合作组织

8、成立十一周年。 2001年,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六国元首相聚上海,共同签署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在世界外交舞台上成功开创了 A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模式 B大小国家之间的新型区域合作模式 C发达国家加强经济合作的新模式 D大国之间加强军事安全的协作模式 答案: B 试题分析:依据所学知识, 2001年成立的上海合作组织,丰富了由中俄两国始创的以结伴而不结盟为核心的新型国家关系,提供了以大小国共同倡导、安全先行、互利协作为特征的新型区域合作模式。故选 B。 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新时期的外交 积极推进新型区域合作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坚决维护联合国

9、宪章的宗旨和原则,积极开展多边外交。下列图片中能够反映我国积极参与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活动的是 A B C D 答案: D 试题分析:依据所学知识 ,朝核六方会谈是指由朝鲜、韩国、中国、美国、俄罗斯和日本六国共同参与的旨在解决朝鲜核问题的一系列谈判;上海合作组织是在中国的倡导下,与俄罗斯等周边五国共同成立的区域多边合作组织。故排除 、 ;选 D。 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新时期的外交 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最近一个时期以来,美俄就伊朗问题和美在东欧部署导弹防御系统展开了新一轮较量,有人质疑俄美是否会重演 “古巴导弹危机 ”。对此俄罗斯前总统普京说: “现在的紧张局势要比 1962

10、年低了许多 ” 。你认为普京说此话的理由有 多极化使各国经济矛盾日益加深 二战以来美国国际地位的变化 俄罗斯的国力尚未达到可与美国对抗的程度 广大发展中国家对世界的影响 A B C D 答案: B 试题分析:依据所学知识, 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当时的国际格局是美苏两级格局。而在当今世界,与 1962年的两大阵营对立不同,多极化使各国经济联系更加紧密,故 排除;与 1962年比,二战后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而今资本主义世界形成了美、日、欧盟三足鼎立的局面;苏联解体,俄罗斯的国力没有达到可与美国对抗的程度;当今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崛起成为世界格局中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故本题选 B。 考点:第

11、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当今国际局势 下图为某学者关于中国国际现代化的 “和平鸽 ”战略设想概念结构图。这一设想符合或顺应了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不结盟政策 经济全球化潮流 多极化趋势 A B C D 答案: D 试题分析:根据和平鸽的基本机构,结合所学知识,和平鸽的基本思路:遵循宪章,促进和平;立足亚洲,面向全球;东西比翼,南北协作;互利共生,协同发展。由此可见,和平鸽的思路体现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不结盟政策、经济全球化潮流、多极化趋势。故选 D。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当今国际局势与中国外交 “几十

12、年前还统治全球的欧洲大陆的前途这时似乎是暗淡的、危险的。但 20世纪 50年代后,东欧和西欧各国却惊人地东山再起。这一复兴同中国日益增长的实力和自信一起导致了一种全新的世 界政治格局。美苏短暂的首要地位让位于一种新的多元化社会。这实质上意味着全球地方主义的恢复 至少从政治上来看是如此。 ”上述材料意在说明 A “冷战 ”时期已呈现政治多极化趋势 B美苏两极格局已被多极格局所取代 C世界格局即将呈现 “一超多强 ”局面 D多极化格局的形成是一个缓慢的过程 答案: A 试题分析:根据材料 “20世纪 50年代后,东欧和西欧各国却惊人地东山再起。这一复兴同中国日益增长的实力 导致了一种全新的世界政治

13、格局。美苏短暂的首要地位让位于一种新的多元化社会 ”,材料反映了 20世纪 50年代后,欧洲的崛起、中国的复兴冲击了美苏两级格局,促进了多元化社会,即多极化趋势的出现。故选 A。苏联解体后,多极化趋势加强,目前是 “一超多强 ”局面,故B、 C说法错误; D项材料没有体现。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多极化趋势 2011年国际关系领域出现了阿拉伯之春 (中东乱局 )、伦敦之夏 (社会骚乱 )、华盛顿之秋 (“占领华尔街 ”)、平壤之冬 (金正日逝世 )等重大事件。这些事件的背后反映出当今的世界形势呈现 A缓和与紧张、和平与动荡并存 B国际恐怖主义泛滥 C

14、乱象丛生 ,危机重重 D “一超多强 ”的局面被打破 答案: A 试题分析:材料中的重大事件反映了当今世界局部的动荡和紧张,但从整体上而言,世界是和平的,故本题选 A。材料中的重大事件不属于国际恐怖主义活动,故排除 B。 C说法过于片面,夸大了世界紧张局势; D项与材料无关;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当今国际局势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将归绥 (归顺、平定之意 )改为呼和浩特 (意为青色的城 )、迪化 (开导、教化之意 )改为乌鲁木齐 (意为优美牧场 )。这说明新中国 A重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 B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 D贯

15、彻各民族平等的原则 答案: D 试题分析:根据材料,归绥指归顺、平定;这个地名体现了旧时新疆地区少数民族对中原民族政权的附属地位。迪化指开导、教化;这体现了中原民族政权对少数民族的鄙夷之意。改名之后,体现了新中国贯彻各民族平等的原则。故选 D。 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 民族政策 中国的法制建设中指出: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开启了中国法制建设的新纪元。 ”对此材料中 “新纪元 ”理解正确 的是 A在法律上确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原则 B确立了国家根本政治制度 C制定了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D确立了依法治国的基本方针 答案: A 试题分析:依据所学

16、知识, 1949 年第一届政协会议召开,制定了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规定新中国是新民主主义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故选 A。 1954年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制定了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并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故排除 B、 C; 1997年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的基本方针, 1999 年九届二次会议将依法治国写进宪法,故排除 D。 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共同纲领的颁布 18世纪,英国人常说:国王是不会犯错误的,王权是完美的权力。这表明 A内阁制度形成,国王成为 “虚君 ” B王权与议会权力实现分割 C普遍选举权得到了广泛落

17、实 D工业资产阶级分享了权力 答案: A 试题分析:依据所学知识, 18世纪中期,随着责任内阁制的完善,英国成为典型的君主立宪制国家,国王统而不治,只是国家最高权力的象征,内阁行使行政权。故材料中 “国王是不会犯错误的 ”表明国王成为 “虚君 ”,王权与内阁权力实现分割,故 B说法错误,选 A。 C、 D两项说法与材料无关。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 “在理论上,继承者首先是嫡长子,其次是嫡次子;如果没有嫡子,再考虑由庶子来继承。然而在实际运作中,一国之君或权臣之族可以根据其喜好,来挑选他们认为合适的庶子做继承人。这使得各王子及其各自的母亲诡计百

18、出,以求恩宠。 ”这一观点实质上 A否认了嫡长子继承制的合法性 B论证了商周时期宗法制的混乱 C反映了宗法制下对王权的争夺 D抨击了一夫多妻制产生的弊端 答案: C 试题分析:材料反映出宗法制的原则是嫡长子继承制;而在实际运作中,君主可以根据其喜好,挑选他们认为合适的庶子做继承人,这导致出现王权争夺的现象不断出现。故选 C。 A项与材料观点不符;材料评价的是宗法制而不是一夫多妻制,排除 D;材料中没有提到具体的年代,故 B项错误。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宗法制 李敖在纠正人们对 “五四 ”的错误认识一文中写到: “五四运动把胡适所希望的一个单纯的文化运动转变为政治运动,

19、扰乱了他那为中国建立非政治的文化和思想基础的梦 想,对这个梦想的达成而言,五四显然是一条岔路。 ”以下对此观点中 “岔路 ”一词最恰当的解释应该是 A五四运动揭开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 B五四运动与新文化运动的主张背道而驰 C五四运动继承了胡适解放思想的初衷 D五四运动改变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轨迹 答案: D 试题分析:材料中 “胡适所希望的一个单纯的文化运动 ”,指的是新文化运动,故 A排除。依据所学知识,新文化运动前期以民主和科学为旗帜,宣传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文化;五四运动促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改变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方向,转而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故选 D。 B、 C两项说法错误。 考点:

20、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 五四运动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其全球通史中说,毛的继承者们发起了一场 “现代化 ”运动,它不仅采取了以前被指责为 “修正主义 ”的措施,而且还沿着这条修正主义的道路继续往下走。斯塔夫里阿诺斯所说的 “现代化 ”运动的实质是 A纠正 “左 ”倾错误 B实行改革开放 C调整生产关系 D解放生产力 答案: D 试题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发展市场经济在 “文革 ”时期被指责为 “修正主义 ”,结合材料中 “毛的继承者发起的一场现代化运动 ”可以判断这场运动是实行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其实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故选 D。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21、 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 改革开放 经过 “光荣革命 ”的洗礼,英国终于找到一个 “能有效控制 控制者 的办法 ”,这一办法主要是指 A颁布权利法案 B确立君主立宪制 C加强国王的权力 D建立责任内阁 答案: A 试题分析:依据材料分析, “能有效控制 控制者 的办法 ”,指的是控制专制,保障民主的办法。即有效控制君主权利的办法。即依据所学知识,英国光荣革命后,议会颁布权利法案,限制王权,确立法律至上、议会主权的原则。 B项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是法律下的产物。 C项说法错误; D项责任内阁的完善是在 18世纪中期,故排除。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权利法案 “

22、你们若有一条法律,如他邦的人所有,规定凡死刑案件不得一日里判决,必须经过好几天,那就能使你们相信(意指充分说明理由) ”。这表明苏格拉底 A强调依法履职 B反对乱用民意 C坚持法律正义 D重用法律程序 答案: D 试题分析:材料反映了苏格拉底认为对死刑案件在一天内就判决是不合理的,必须经过合理的审判程序。故选 D。苏格拉底强调的是案件的审判程序,与其他几项无关。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 苏格拉底的思想 1982年,里根在美国国会发表演说称, “我现在要叙述的长期计划和希望 自由和民主的前进,将使马克思列宁主义弃置在历史的灰烬之中,正如它曾将其他压抑人民自由、禁止人民表现自我的

23、暴政弃置一样。 ”l984年尼克松在真正的和平中鼓动美国政府: “对于苏联来说,最 大的危险之一就是他们的思想、人民、社会同我们相接触。 如果我们不这样做,而是孤立东方,减少它同我们的联系,我们就丢掉了我们对付克里姆林宫领导人的一件最有效的武器。 ”对上述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其标志着美国 “和平演变 ”战略的正式实施 B其实质与杜鲁门主义相同 C其表明美国在美苏争霸中处于战略攻势 D其目的在于推行自由、民主价值观 答案: A 试题分析:依据材料中 “我现在要叙述的长期计划和希望 自由和民主的前进,将使马克思列宁主义弃置在历史的灰烬之中 ”、 “减少它同我们的联系,我们就丢掉了我们对付 最有效的

24、武器。 ”,从中可以得出美国从思想、经济等各个方面加强联系,宣传西方资本主义价值观,以推翻共产主义,这种方式是与杜鲁门主义的冷战对峙是不同的,是一种和平演变战略。故选 A。 C项从材料中无法看出, D项理解错误。 考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 苏联解体的原因 美国 1787年宪法规定:国会有权宣战,招募陆军,建立和 维持一支海军,有权征召民兵,以执行联邦法律、镇压叛乱和击退入侵;总统是合众国陆军、海军和征调为合众国服役的各州民兵的总司令。这些规定体现了 A军权高于行政权 B分权与相互制衡 C总统权力至上 D国会处于权力中心 答案: B 试题分析:材料反映

25、了美国在军事方面的国会和总统拥有不同的权力。国会有权建立和维持军队,执行法律、镇压叛乱;总统则是三军总司令。这体现了美国 1787年宪法的特点:分权与制衡;故选 B。根据所学知识, A、 C、 D三项与联邦宪法内容不符。 考点: 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美国共和制的确立 1787年宪法 联邦制的权利结构 1811年,英国政府准备对美战争,派人拿着议会批准的 100万英镑军费的批文前往英格兰银行要求预付,银行审计长发现上面未盖国王印章,拒绝支付。此事反映出当时英国 A议会不能支配政府财政 B国王掌控实权 C银行担心政府违约失信 D宪政制度确立 答案: D 试题分析:材料反映了在对美战争的财政上,

26、议会批准,政府执行,国王并无实权,但国王是国家最高权力的象征,批文上必须由国王印章。这反映了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故选 D。 A项说法与材料不符; 1689年权力法案,基本确立了英国的君主立宪制,故 B 项说法与材料时间不符。 C 项材料无从体现。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 武昌起义后全国有 15 省先后宣布独立,各省先后担任最高军政长官(都督)者背景不尽相同,其中新军将领 13人,革命党 5人,咨议局议长 3人,巡抚 3人,布政使 1人,提督 1人,督练公所总参议 1人。据此可知辛亥革命 A具有广泛社会基础 B具有明显的妥协性 C属于资产阶级革

27、命 D属于自上而下的革命 答案: B 试题分析:根据材料内容可见,武昌起义后,担 任各省最高军政长官的背景中,封建地主官僚投机革命,占了很大比例。这体现了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故选 B。依据所学知识, A、 D两项与史实不符。材料中没有体现要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故排除 C。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的局限性 1941年 2月,以美国总统罗斯福代表身份来华的居里正式向蒋介石声明:“美国在国共纠纷未解决前,无法大量援华。中美间的经济、财政等问题不可能有任何进展。 ”这表明当时美国 A以中国内部纠纷为由拒绝对华援助 B反对国民党采取的反共政策 C敦促国共两党放弃各自的政治

28、主张 D借助援助促成国共两党全力抗日 答案: D 试题分析:依据所学知识,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战场; 1941 年,中国的抗日战争处于相持阶段,国共纠纷的存在不利于中国抗日战争的进行。居里的声明表明美国借援助促成国共两党全力抗日,故选 D。 A说法与材料观点不符; B、 C两项材料无从体现。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 抗日战争 综合题 ( 2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少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祸恶疾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

29、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礼记 礼运 (注:约成书于汉代 ) 材料二 建设之首要在民生。故对于全国人民之食、衣、住、行四大需要,政府当与人民协力,共谋农业之发展,以足民食;共谋织造之发展,以裕民衣;建筑大计划之各式屋舍,以乐民居;修治道路、运河,以利民行。其次为民权。对于人民 之政治知识、能力,政府当训导之,以行使其选举权,行使其罢官权,行使其创制权。其三为民族。故对于国内之弱小民族,政府当扶植之,使之能自决自治;对于国外之侵略强权,政府当抵御之。并同时修改各国条约, 恢复我国际平等,国家独立。 孙中山建国大纲 材料三 我们是一个六亿人口的大国,要实现社会主

30、义工业化,要实现农业的社会主义化、机械化,要建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大概经过五十年即十个五年计划,就差不多了,就象个样子了,就同现在大不一样了。 毛泽东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 材料四 实现中华民族伟 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 到中国共产党成立 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一定能实现,到新中国成立 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一定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一定能实现。 习近平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上的讲话(摘录) ( 1)根据上述材料分别概括

31、古代、近代、现代 “中国梦 ”的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不同历史时期产生 “中国梦 ”的原因。( 12分) ( 2)根据上述材料 ,结合所学知识,从中国梦的实践者、实践途径与方法、实践效果等方面比较不同历史时期 “中国梦 ”的特点。( 6分) ( 3)从 “中国梦 ”一以贯之的核心理念出发,谈谈 “中国梦 ”给你的启示。( 4 分) 答案: ( 1)( 12分)中国古代:梦想:建立一个天下为公、各得其所、和谐共生的大同社会。原因:小农经济初步成长;封建国家大一统局面基本形成;儒学主张日益成为社会共识。( 4分)中国近代:梦想:实现国家独立与民族解放,建立民主社会,实现民生幸福。原因:民族危机和

32、封建专制造成的中华文明的衰落;西方工业文明的传入;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 4 分)中国现代:梦想: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文明的全面复兴。原因:社会主义制度建立;改革开放实行,民族素质的提高;多元文化的发展。( 4分) ( 2)( 6分)特点:中国古代:儒家士人提出并推动,通过道德建设圆梦,具有空想行。中国近代:由资 产阶级知识分子提出并推动,通过民主革命圆梦,由中共接力,部分梦想成真,具有曲折性。中国现代:有中国共产党提出,全体中华民族通过改革开放圆梦,终将梦想成真,具有科学性。 ( 3)( 4 分)启示: 梦想是前行的动力,文明的指针,有梦想,才

33、会有方向。 推动文明发展,谋求人 民幸福,追求时代进步是中国梦一以贯之的核心。 实现中国梦需要全体中华民族的共同努力。 试题分析:( 1)根据材料一中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 “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可以总结中国古代的梦想是建立一个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根据材料二中 “建设之首要在民生 ” 、 “其次为民权 ” 、 “其三为民族 ” ,可以总结中国近代的梦想有三,即民生幸福、民族独立富强、政治民主。根据材料四中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一定能实现 ”、 “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的目标一定能实现 ”、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一定能实现

34、 ”,由此可以直接概括中国现代的梦想。第二小问分析不同历史时期产生中国梦的原因,要结合时代背景分别从政治、经济、思想三个方面进行分析。根据所学知识总结概括即可。 ( 2)四则材料分别选自:礼记 礼运、孙中山建国大纲、毛泽东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习近平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上的讲话;由此可以判断中国梦的实践者:儒家士人、资产阶级革命派、中国共产党。实践的方法和效果,结合所学知识,古代:儒家强调道德,具有空想性;近代:资产阶级革命派主张民主革命 ,结果失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梦想实现,具有曲折性;现代:中共领导,通过改革开放,终将梦想成真,具有科学性。 ( 3)从中国古代、

35、近代、现代的不同梦想的核心理念,围绕梦想的目标、实现的方式等总结启示。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的影响;新民主主义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 改革开放 ( 13分) 2012年,始于希腊的主权债务危机持续发酵,引发了 市场对欧盟经济发展前景的担忧,欧盟路在何方,举世瞩目。请阅读并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在下列问题的指引下,探究欧洲走向联合的历史。 材料一 1950年 5月 9日,法国外长舒曼提出了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的 “舒曼计划 ”。根据该计划,

36、引发法德百年冲突的两国边境的煤钢资源将被置于两国共同参与管理的联合机构之下,并向西欧所有国家开放。 作为具有战略眼光的领导人,戴高乐知道,要想使法国恢复大国地位,并使联合的欧洲成为独立于美苏的力量,必须取得德国的谅解和支持。而德国的战败国地位,使德国有求于法国的地方多于法国对德国的要求 。 法德化解百年恩仇独立的欧洲核心环球时报( 2003 年 10 月 30 日) 材料二 今天是欧洲历史性的一天。 在今天,我们要欢迎欧盟大家庭里又多了 10个新成员国(塞浦路斯、匈牙利、捷克、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马耳他、波兰、斯洛伐克和斯洛文尼亚)和 7500万新的欧盟人民。在欧洲一体化进程启动了 5

37、0年后,冷战造成的欧洲分裂已一去不复返了,如今我们生活在一个联合的欧洲。 多样性的联合,将会使我们变得更加强大,更好地解决彼此间的共同问题。多样性的联合,也会使我们更有效率地为整个欧洲的安全和繁荣而努力 工作。 欧盟委员会主席罗马诺 普罗迪在欧盟扩大会议上的讲话( 2004年 5月 1日) 材料三 60年代,法国不顾美国反对,成功地试验了第一颗原子弹并与中国建交。70年代,联邦德国展开了旨在改善与苏联等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关系的 “新东方政策 ”。经过 10年的不懈努力,英国终于在 1973年成为欧洲共同体的成员国,结束了英美特殊关系。 整理自 2004年 4月人教网 材料四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38、美国与欧共体国民生产总值占世界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 (注:以 1974年时的欧洲共同体九国作为一个整体) 整理自 2004年 4月人教网 请回答: ( 1)据材料一,为什么欧洲的联合从煤钢开始?法德同意走向联合的目的有哪些?( 5分) ( 2)据材料二,欧盟新成员国大多原属于哪一政治集团?指出它们加入欧盟的背景。说明欧洲实现 “多样性的联合 ”的主要意义。( 4分) ( 3)依据材料三、四分析说明 “经济力量的多极化是世界多极化的根源 ”。( 2分) ( 4)有人认为世纪之交的欧洲是发展与动荡并存,请举史实说明。( 2分) 答案: ( 1)将战略物资煤钢置于联营共管之下,形成法德互信机制;消除法

39、德之间发生战争的可能性,化解双方的恩怨矛盾。( 2分)目的:通过联合形成一支独立于美苏的力量。( 1分)法:重新恢复大国地位;西德:借助法国等欧洲国家承认,摆脱战败国地位。( 2分) ( 2)社会主义阵营(华约)。( 1分)两极格局的解体(冷战的结束),欧洲一体化的推动。( 1分)增强欧 盟的实力,有利于欧洲问题的解决,有利于欧洲的安全和繁荣。( 2分) ( 3)随着欧共体经济实力增长,欧洲在政治上力图摆脱美国的控制,推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2分) ( 4)说明: 1989年东欧剧变, 1990年两德统一, 1991年苏联解体, 1993年欧洲联盟成立, 1999年欧盟单 一货币 欧元正式

40、问世, 1999年科索沃战争爆发等。( 2分) 试题分析:( 1)根据材料中 “引发法德百年冲突的两国边境的煤钢资源将被置于两国共同参与管理的联合机构之下 ”,结合所学知识,其原因有:将煤刚置于联营共管之下,形成法德互信机制,化解法德之间的矛盾。根据材料 “要想使法国恢复大国地位,并使联合的欧洲成为独立于美苏的力量,必须取得德国的谅解和支持。而德国的战败国地位,使德国有求于法国的地方多于法国对德国的要求。 ”,由此可以直接得出法德走向联合的目的有:法国恢复大国地位、使欧洲成为独立于美苏的力量、德国要摆脱战败国的地 位。 ( 2)根据所学知识,欧盟新成员国多原属于华约组织;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中“在

41、欧洲一体化进程启动了 50年后,冷战造成的欧洲分裂已一去不复返了,如今我们生活在一个联合的欧洲。 ”,可以总结其背景,即欧洲一体化进程推动,冷战结束。第三小问,结合材料中 “多样性的联合,将会使我们变得更加强大,更好地解决彼此间的共同问题。多样性的联合,也会使我们更有效率地为整个欧洲的安全和繁荣而努力工作 ”,由此可见,多样性的联合,可以使欧洲更强大,有利于欧洲问题的解决,促进欧洲的安全和繁荣。 ( 3)材料三反映了 20世纪六七十年代,法国 、联邦德国、英国在逐渐摆脱美国的控制,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材料四反映了 20世纪六十年代以来,欧共体的经济实力不断增长,冲击了美国的经济霸主地位。结

42、合两则材料可以得出,随着欧洲经济实力的增长,欧洲国家在政治上推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冲击了美国的霸主地位。 ( 4)本问注意把握 “世纪之交 ”,欧洲的 “发展与动荡并存 ”,结合相关史实回答问题即可。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欧洲的联合 ( 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19世纪西欧流行的自由主义,经济上主张自由放任,政 治上并不关心公民的政治权利和社会权利。自由主义主导下的英国,公民权受到非常严格的限制,以致中产阶级大多没有投票权,更不必说劳动者了。 1832年英国颁布了改革法案,该法案多少扩大了选举权,不过十分有限,仅使选举者人数从大约

43、 50万人增加到约 81 3万人左右。 19世纪末,自由主义在性质上起了明显的变化。在群众通过接受愈来愈多的教育和参加工会组织而变得更加自信的同时,自由主义不可能继续主要关心资产阶级的利益。到 19世纪末叶,成年男子选举权已在西欧大部分国家起作用。甚至受崇敬的自由放任主义原则也逐步得到修改。以 往,政府对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的干涉一向被看作是对自然法则的作用的干涉,是有害的,无效的。不过,就劳动者而论,这一理论上的主张与基本事实并不相符。公民自由权和选举权不能使劳动者免受由失业、疾病、伤残和老年引起的贫困和不安全。因而,他们利用选举权和工会组织迫切要求实行社会改革。在这种压力下,一种新的、民主的

44、自由主义发展起来,它承认国家对全体公民的福利所负的责任。民主的自由主义的这些改革是已成为我们当今时代标志的福利国家的前奏。 摘编自 美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 1)根据材料,指出 19世纪末西欧自由主 义发生的重大变化。( 5分) (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自由主义发生重大变化的历史背景和产生的重大影响。( 10分) 答案: ( 1)变化: 关心下层社会群体,增加社会福利; 扩大公民的民主权力; 国家与政府的作用日益增强。(每点 2分,满分为 5分) ( 2)背景: 工业革命促使工业无产阶级力量壮大,工人阶级斗争的推动(或民众与工会组织的争取); 维护资产阶级统治的需要。( 4分

45、) 影响: 推动了西欧资本主义民主的发展 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 为二战后 “福利国家 ” 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6分) 试题分 析:( 1)根据材料中 “在群众通过接受愈来愈多的教育和参加工会组织而变得更加自信的同时,自由主义不可能继续主要关心资产阶级的利益 ”,得出要关心下层群众生活; “到 19世纪末叶,成年男子选举权已在西欧大部分国家起作用 ”,得出扩大公民的民主权力; “在这种压力下,一种新的、民主的自由主义发展起来,它承认国家对全体公民的福利所负的责任 ”,得出国家和政府作用增强。 ( 2)根据材料自由主义发生重大变化的时间 “19世纪末 ”,结合上一问中自由主义发生重大变化的表现,总结其历史背景,即工人阶级力量的壮大,并进行了不断的斗争;维护 资产阶级统治的需要。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中 “民主的自由主义的这些改革是已成为我们当今时代标志的福利国家的前奏。 ”,由此可以总结其影响:推动 “福利国家 ”的形成,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促进民主发展。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 欧洲民主政治改革 自由主义思潮的演变(课标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