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届四川省双流棠湖、外实校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段测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上传人:diecharacter305 文档编号:338808 上传时间:2019-07-09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37.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4届四川省双流棠湖、外实校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段测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2014届四川省双流棠湖、外实校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段测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2014届四川省双流棠湖、外实校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段测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2014届四川省双流棠湖、外实校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段测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2014届四川省双流棠湖、外实校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段测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4届四川省双流棠湖、外实校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段测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孔子认为作为社会性的人要 “仁者爱人 ”要 “克己复礼 ”,因而其本质思想被历代统治者所重视。它是: A追求天下为公 B崇尚秩序 C主张仁政 D天人感应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教材知识的运用能力。由已学知识分析可知: “仁者爱人 ”体现了孔子提倡广泛地理解和体贴他人,调整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 “克己复礼 ”是说做人要克制自己,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等级名分制度,综合分析可知题干材料主要都强调 “秩序 ”,故 B符合题意。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孔子的思想主张 某书云

2、中国的 “印刷术用于传播古老的观念,而不是新思想;火药加固了皇帝的统治,而不是正在出现的诸民族君主的地位;指南针除郑和用于著名的远航外,并不像西方人那样用于世界范围的探险、贸易和帝国的建立 ”。作者旨在说明中国的三大发明 A对西方科技产生了爆炸性影响 B未能推进中国社会根本性的变革 C指南针被郑和用于著名的远航 D改变了整个世界面貌和状态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阅读、理解分析的能力。材料主要阐述了四大发明传到西方以后,为西方战胜封建制度建立资本主义制度做出了巨大地贡献,但是在中国却没有发挥重要的作用,未能推进社会的根本变革,因此 B 的表述符合题意。而 A、 D只是说了西方的影响,与材

3、料的主旨不合; C只是材料意思的一个方面。 故选 B。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科技成就 四大发明的影响 清代有学者说: “古有儒、释、道三教,自明以来,又多一教,曰小说 士大夫、农、工、商贾,无不习闻之,以至儿童、妇女不识字者,亦皆闻而如见之,是其教较之儒、释、道 而更广也。 ”这表明 A小说成为一种新的宗教传播载体 B小说的兴起冲击了封建等级观念 C市民阶层扩大推动世俗文化发展 D世俗文化整合了社会的价值观念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史料阅读与分析及对基础知识的准确识记的能力,由材料中的 “小说 士大夫、农、工、商贾,无不习闻之 ”体现了当时爱好小说者甚众,反映了市民阶层

4、的文化心理需求,呼唤出一个中国古典小说的黄金时代,因此 C的表述符合题意,而 A错在 “宗教传播载体 ”, B、 D在材料中无体现。故选 C。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文学成就 小说的发展 下图是 18世纪一位法国贵族肖恩公爵 “最重要的中国藏品 ”目录,从中可以推测 A当时的清政府鼓励海外贸易 B中国已陷入落后挨打的状况 C其收藏受到中国文化热影响 D其藏品都是从中国掠夺而来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运用已学知识解决问题及提炼信息的能力。解题时需要抓住关键词 “18世纪 ”,联系已学知识可得出 18世纪,中国还是一个独立主权的封建君主专制的国家,当时实行 “闭关锁国 ”和

5、“海禁 ”政策,由此分析可判断出ABD的表述是不合史实的,故 C为正确答案:。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资本主义萌芽与 “重农抑商 ”和 “海禁 ”政策 “闭关锁国 ”和 “海禁 ” 清乾隆年间苏州吴县永禁官吏占用钱江(杭州)会馆碑记载 : “商贾捐资,建设会馆,所以便往还而通贸易,或存货于斯,或客栖于斯,诚为集商经营交易时不可缺之所 ”。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该碑文反映出苏杭之间的商贸联系 B会馆为商人出资建造的地方商业中心 C会馆为旅居异乡的同乡商人所组建 D会馆为同一地域商人活动的重要场所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基本史实概念的理解以及从材料回去信息的能力。解题时注意要求是选

6、择 “说法错误 ”,由材料中的 “苏州吴县永禁官吏占用钱江(杭州)会馆碑 ”中 “便往还而通贸易 ”,由此可知 A符合题意;由材料信息及所学可知,当时的会馆是供同一地域商人停留、储运、交际的主要场所,因此CD也符合题意,故 B的表述不合史实,为正确答案:。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商业的发展 清朝商业的发展 元朝人曾作木棉歌: “秋阳收尽枝头露,烘绽青囊翻白絮,田妇携筐采得归,浑家指作机中布。大儿来觅襦,小儿来觅裤。 ”材料最能表明元朝 A棉花开始在中国种植 B资本主义萌芽已经产生 C农民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 D家庭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史料阅读,理解分析的能力。由已学

7、知识可知宋代,棉花种植及棉纺织技术已经推广到闽、粤等地区, A表述不合史实;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B不符合 “元朝 ”; D与材料无关,因此材料无法体现家庭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题干引用材料主要阐述了农妇采摘棉花、纺织织布,为孩子制作衣服,这反映了农民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因此 C符合题意。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古代农业自给自足的经济特点 对下表中 “大臣 ”职能所反映的时代特征叙述正确的是 1发折 奏事处将官员奏折下发大臣 7开面 谕旨以年月日为序抄录备案 2接折 章京将奏折送大臣阅 8交折 将原奏折交内奏事处 3见面 大臣将奏折送皇帝处请旨 9月折 将

8、奏折复本每月一编 4述旨 将皇帝旨意拟成谕旨再交皇帝御览 lO随手 将谕旨、奏折重点二季一编 5过朱 皇帝朱笔改定奏折 11封柜 将月折、随手档收柜题封 6交发 将谕旨下发有关衙门实施 A宰相分工明确,行政效率提高 B政府机构臃肿,国家积贫积弱 C档案管理周密,文化日渐繁荣 D专制皇权强化,阻碍社会发展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史料阅读,理解分析归纳的能力。由材料中的 “章京 ”即可判断为清代,表格内容实际上阐述了大臣上交奏折后对奏折处理的详细过程,这一过程严密、规范,而这一过程中皇帝对奏折的批改是中心环节,对大臣奏折有绝对的决定权,而大臣只是笔录旨意,上传下达,体现了是皇权的强化,由此

9、分析可以判断材料是对军机大臣的职责的阐述,所以 D符合题意;而题干没有涉及宰相分工问题, A排除; B与题干无关, C只反应了其中档案管理周密这一特点,而 “文化日渐繁荣 ”与题干无关。故选 D。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军机处 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中写到: “除了文化上的成就外,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对整个欧洲大陆有重大意义。 ”下列属于这场商业革命的史实是 A出现独立经营的商人 B流通领域出现纸币 C大量的商业市镇兴起 D生产领域出现工场手工业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基本史实的理解分析能力。解题时注意隐性的时间限制 -宋朝

10、。由已学知识可知 A是在战国时期出现; C是在明清时期出现; D出现在明朝时期;而宋朝 “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对整个欧洲大陆有重大意义 ”应该指的是商品经济发展过程中在四川地区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故正确答案:为 B。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商业的发展 宋朝纸币(交子)出现的影响 苏州出土了一块明清时期的碑刻,记载了一起商标侵权案, “近有无耻之徒,假冒本堂牌记,或换字同音,混似射利,粘呈牌记,叩求示禁。 ”这反映出苏州 A资本主义萌芽 B劳资矛盾尖锐 C商业法律十分完备 D商品经济发达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阅读材料, 分析理解的能力。材料反应的是明清时期的商标侵权案,实质

11、反应的是商品经济发达二人引发的一系列问题,因此 D符合题意;材料中没有阐述 “雇佣关系 ”的信息,因此可以排除 A、 B而 C本身就是错误的,不符合当时的史实。故正确答案:为 D。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商业的发展 古代商品经济的发达及影响 据东京梦华录等记载,宋代都城多见 “当街列床凳,堆垛冰雪 ”出售凉食和专向客商出租铺席宅舍等现象。这反映了宋代 A人们生活习俗改变 B城市商业功能显著增强 C官府鼓励人们经商 D人们经商方式不受限制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史料,透过现象分析本质问题的能力。由材料中“宋代都城多见 ”可见主要陈述了宋代都城东京城内出现供商业活动的服务部门,反映

12、了北宋东京商品经济的发展,这体现了城市商业功能增强,因此 B符合题意,故正确答案:为 B。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商业的发展 市的形成与发展 宋明理学家倡导的 “存理去欲 ”或 “存心去欲 ”的修养论、 “格物 ”或 “格心 ”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由齐家而平天下的功能论,均以 A研究天人关系为核心内容 B伦理道德为核心内容 C认识自然 发展规律为核心内容 D关心社会进步为核心内容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知识的运用能力。解题时抓住 “宋明理学家 ”以及 “修养论 ”“成贤成圣的境界论、由齐家而平天下的功能论 ”可知宋代理学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道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

13、制、发奋立志,研究的重点是社会的伦理道德, ACD排除, B符合题意。故正确答案:为 B。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宋明理学 宋代理学研究的重点 新疆吐鲁番等地发现的丝织品中,出现了一些中亚、西亚流行的对禽、对兽纹饰图案;明代烧制了带有阿拉伯文和梵文装饰图案的瓷 器。这主要是 A适应对外贸易的需求 B适应中原贵族生产多样化的要求 C反映了汉唐时期民族之间联系的加强 D体现了唐朝兼收并蓄的对外政策 答案: A 试题分析:考查理解分析,运用已学解决问题的能力,联系已学可知,新疆、中亚、西亚一线是我国古代陆上丝绸之路沿线,是我国古代对外贸易的主要交通路线。这些地区特别是我国新疆地区的丝织品

14、中出现中亚、西亚流行图案说明中国的手工业品上出现外国和外文的图案是为了适应外贸的需要,因此 A符合题意;而题干内容主要反映了魏晋南北朝、隋唐、明代的历史史实,排除CD; B“中原贵族 ”与题干中的 “新疆 ”等地不符合。故选 A。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商业的发展 对外贸易的发展 清代广东罗定山区 “凡一炉场环而居三百家,司炉者二百余人,掘铁矿者三百余,汲者、烧炭者二百余,驮者牛二百头,载者舟五十艘 ”。从材料可以得到的准确历史信息是 罗定山区的冶铁工场规模很大 冶铁业发展带动人口聚居情况的出现 冶铁业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 这是一家采用了雇工经营的新式企业 A B C D 答案: A 试题分析

15、:本题考查古代冶铁业的发展和从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题干主要阐述了罗定山区冶铁炉场的人数,及分工可得出其规模之大,分工之细,且出现了大量人口的聚居现象出现;由 “驮者牛二百头,载者舟五十艘 ”体现了冶铁业的发展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 表述符合题意。联系已学知识可知 “雇佣关系 ”必须具备 “机工出力,机户出资 ”的条件,因此题干中没有体现 “雇工经营的新企业 ”,排除 。故选 A。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手工业的发展 清代冶铁业的发展及影响 明朝时,太湖地区出现大量 “以机为田,以梭为耒 ”的家庭;苏州震泽镇及近镇各村居民 “尽逐丝绸之利 ”,松江地区男女几乎均以棉织为业,景德镇有制瓷窑 10

16、00多座。上述现象表明明朝时期 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商品经济渗入到农村 松江等地区的自然经济解体 地域性的社会分工明显 A B C D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察学生阅读材料,提取信息及理解能力。从材料中 “以机为田,以梭为耒 ”, “近镇各村 ”, “松江地区男女几乎 ” 可以得出 商品经济渗入到农村,材料中的太湖地区、苏州地区、松江 地区,景德镇的手工业的内容有所不同,体现了 地域性的社会分工明显。材料中看不出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明朝时松江等地区的自然经济解体也不符合史实。故选 B。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商业的发展 明朝经济发展状况 春秋繁露曰: “大富则骄,大贫则忧 使富者足以示贵

17、而不至于骄,贫者足以养生而不至于忧,以此为度而调均之,是以财不匮而上下相安,故易治也。 ”在此,董仲舒提出的治国理念是 A上下相安利国益民 B强制去富以抑其骄 C竭力济贫以抚其忧 D劫富济贫以均贫富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以春秋繁露的新材料为切入点考查阅读材料,理解分析的能力。由已学知识可知春秋繁露是董仲舒改造儒的经典著作,核心内容是意在要求富不可骄、贫不至于忧生存,且由 “以此为度而调均之,是以财不匮而上下相安,故易治也 ”可知其治国理念是上下相安利国益民,因此 A 符合题意。与 “强制去富 ”“劫富 ”无关,故排除 B、 D;材料内容从两方面阐释,不仅仅是济贫问题,故排除 C。故选 A

18、。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董仲舒思想主张 关于秦朝设郡的数目,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如王国维秦郡考考证 共有 48郡,谭其骧秦郡新考推定为 46郡。某同学在考证秦朝设郡的具体数目时,收集到以下几个方面的资料,其中最可信的应是 A史记的记载 B民间的传说 C史家的学术观点 D秦简的记载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教材主干知识的准确识记能力。联想已学可知史记是东汉班固的著作,主要记述的是汉高祖元年至王莽地皇四年的历史,因此在时间上不合题意,排除;民间传说很多带有假想的成分,不能作为详实的史料使用,排除 B;史学家的论文引用的都是前任的研究资料,同时带有自己认识

19、的内容,不属于第一手资料,排除 C; 秦简是秦朝当时的官方文献,是第一手资料,最具有可信度,因此 D符合题意。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郡县制;史学理论与方法 历史方法论 历史资料的来源与辨别 广东省新会县城隍庙的庙门上镌刻着一副楹联:女无不爱,媳无不憎,劝天下家婆,减三分爱女之心而爱媳;妻何以顺?亲何以逆?愿世上人子,将一点顺妻之意以顺亲。这副楹联实质上说明了 A忠恕孝悌是巩固家庭和睦的前提 B宗法观念是维护家庭和睦的基础 C血缘关系是维系家庭和睦的纽带 D维护家庭和睦是重大的社会责任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调动已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联系已学知识可知 “忠

20、”是以待自己的态度对待人。孝悌:孝,指还报父母的爱;悌,指兄弟姊妹的友爱,因此 A没有反映材料的实质,只是对材料的解释; B错在 “宗法观念 ”, C错在“血缘关系 ”,材料强调婆婆也应爱护儿媳,因此 BC在材料中无从体现;材料主要强调了是无论血缘亲疏远近与否,家庭成员之间应相互爱护,实现家庭的和睦,因此 D符合题意。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宗法制的特点 秦统一后,秦始皇认为: “周制微弱,终为诸侯所丧 ”,采纳李斯的建议,“不立尺土之 封,公天下为郡县 ”。彻底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这是郡县制在中国确立的标志,也是中国和世界行政区划史上一个划时代的事件。从当时的背景

21、看,郡县制的进步性主要表现在 中央集权取代了地方分权 精英政治取代了大众政治 直接管理取代了间接管理 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 A B C D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历史概念的准确理解。由已学知识可知,秦朝推行郡县制,地方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命,使地方分权给中央集权所取代,从而使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由此分析可知 符合题意;而 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正确答案:为 B。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郡县制 “夫仁政,必自经界(土地的分界)始, 经界既正,分田制禄,可坐而定也。 ”孟子的这段话认为 A轻徭薄赋是实施仁政的手段 B均贫富是实施仁政的障碍 C解决土地问题是实施

22、仁政的前提 D贵民轻君是实施仁政的途径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材料的准确解读,获取信息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对 “夫仁政,必自经界 ”的理解,即实行仁政,就一定要从划分、确定田界开始。因此田界划分正确了,就开始分配井田,制定俸禄标准,就可以轻而易举递办妥了,也就是好的治国方略,是从界定土地产权开始的,解决土地问题是实行仁政的前提,因此 C符合题意。故正确答案:为 C。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宗法制的特点 日本学者内藤湖南提出的 “唐宋变革说 ”认为,自唐朝开始,中国社会发生深刻的变化,宋朝以后进入到 “近世 ”时期,中国历史的方方面面都呈 现出新的特征。以下

23、关于唐宋时期中国社会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商品货币在经济中影响增大 文化生活明显出现市民化趋势 经济重心转移逐渐完成 中枢机构分权制约了君主专制 A B C D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教材主干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解答本题可以采用排除法,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和宋代的二府三司制都分割了中枢机构的权力,从而加强了皇权,而不是制约了君主专制,因此 结论不合史实。 表述符合史实。故正确答案:为 B。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商业的发展 唐宋商业的发展、宋朝经济重心的转移 对下图解读正确的是 A中国古代科技一直领先于西方 B 15世纪中西方科技发展趋势出现逆转 C公元前后中国科技

24、达到最高峰 D公元前后到 10世纪中国科技走向衰落 答案: B 试题分析: 本题以数据图片的形式考查阅读分析理解的能力。由题干曲线图的数据变化情况分析可知公元前中国步入西方,而在公元后到 15世纪中国强于西方, 15世纪后数据的变化表现了中国出现逆转,开始落后于西方,因此 B符合题意,故正确答案:为 B。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 技术与文学艺术 科技成就 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情况 清朝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写到: “盖(孝文)帝优于文学,恶本俗之陋,欲以华风变之,故不惮为此举也。然国势之衰,实始于此。 ”此话属于对孝文帝改革的: A客观表述 B客观记载 C客观评论 D主观评论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

25、题考查对孝文帝改革措施的评价,题干材料主要阐述了北魏政权的灭亡缘于 “汉化 ”,这样的理解是片面的,因为由已学知识可知 “汉化 ”政策有利于北魏社会的进步。该观点全盘否定了北魏 “汉化 ”举措的积极作用,北魏政权的败亡与 “汉化 ”措施无关,因此这只是作者个人的主观评论,不是对历史的客观评论。故选 D。 考点:史学理论与方法 历史方法论 历史分析与历史评价;历史上重大改革 北魏孝文帝改革 “汉化 ”政策 近代驻英公使郭嵩焘使西纪程写道: “三代有道之圣人,非西洋所能及也。即我朝圣祖之仁圣,求之西洋一千八百七十八年 中,无有能庶几者。圣人以一身为天下任劳,而西洋以公之臣庶。一生之圣德不能常也,文

26、、武、成、康,四圣相承,不及百年,而臣庶之推衍无穷,愈久而人文愈盛。 ”材料不能反映的是 A靠圣人治国不能代代常有 B西方靠 “民众自治 ”可以长久 C中国 “三代之政 ”不如西方民主政治 D否定清朝的政治制度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阅读材料,提炼有效信息的能力。题干主要阐述了我们有圣人,西方没有;但我们靠圣人治国,圣人不能代代常有;西方靠民众自治,却可以推衍无穷,因此 ABC的表述符合材料大意, D的表述不合史实,郭嵩焘是 清朝驻英公使,因此不可能否定清朝的政治制度。故选 D。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1840至 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近代中西方政治制度 宋

27、史专家邓广铭认为: “宋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所达到的高长,在中国整个封建社会历史时期之内,可以说是空前绝后的。 ”下列史实能佐证上述观点的有 开始设置中书省和门下省,强化专制集权统治 商品经济发达, “市 ”突破了空间和时间的限制 在纺织业发达地区出现一定规模的自由劳动力市场 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三大发明有划时代的发展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教材基础知识的准确识记能力,解题时可使用排除法。联系已学知识可知 属于唐代政治制度的重要内容,时间上不合题意,排除; 商品经济发达, “市 ”突破了空间和时间的限,符合宋代的史实; 出现这些现象是在明代,不合题干时间,排除;

28、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三大发明有划时代的发展,符合宋代的史实,因此 符合题意,故选 C。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科技成就 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三大发明;古代中国的经济 商业的发展 宋朝市的发展情况;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 演变 宋代政治制度 综合题 ( 15分)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重要的转型时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明清时期手工业的兴盛突出反映在民间私营手工业迅速发展,取代官办工场、作坊,占据了主导地位。 在这种背景下,开始孕育出主要通过对运用生产技术和调配劳动力等环节加强管理来提高经济效益的新型地主经营;从手工场主、包买商中转化出类似西方资本主义劳动组合中的早

29、期 “资本家 ”。 据明神宗实录、乾隆苏州府志等文献记载, “明万历苏民无积聚,多以丝织为生。东北半城皆居机户,郡城之东皆习机业 ”。 表明自明中后 期至鸦片战争前,已经进入产业革命和工业化的准备阶段并向工业文明发展的过渡阶段。 曹大为明清农耕文明的鼎盛及其在世界工业文明潮流中的殒落 (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明清时期我国手工业领域出现的新变化。分析制约这一时期我国向工业文明发展的根本原因。( 5分) 材料二 明清时期,星罗棋布的江南市镇大都位于交通便利之区,农村居民出户,不到十里就有一个市或镇可以买卖货物。市镇的地位大致在农村与府城之间。苏州府城位于江南水网的中心地带,各主要水路把郊区市镇

30、与苏州府城紧密地连在一起。 李伯重多视角看江南经济史 ( 2)根据材料二概括明清时期江南市镇的特点,分析其积极意义。( 10分) 答案: ( 1)新变化:私营手工业迅速发展,取代官办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形成包括新型地主、手工场主、包买商等早期 “资本家 ”;纺织领域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根本原因:腐朽的封建制度的阻碍。( 5分) ( 2)特点:大多位于交通便利之地;数量众多,分布密集;地位处在城市和乡村之间。( 6 分)意义:加强城市与乡村的联系;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 4 分) 试题分析:第( 1)问,主要考查了阅读材料,理解分析及归纳的能力。第一小问可以结合材料 “在民间私营手工业 迅速发展,

31、取代官办工场、作坊,占据了主导地位 ”、 “手工场主、包买商中转化出类似西方资本主义劳动组合中的早期 资本家 ”、 “东北半城皆居机户,郡城之东皆习机业 ”等信息归纳即可;第二小问可结合时代背景去深层次分析,即中国腐朽落后的封建制度。第( 2)问,考查理解分析的能力,从材料中 “ 大都位于交通便利之区 ”、 “不到十里就有一个市或镇 ”、 “市镇的地位大致在农村与府城之间 ”等信息概括归纳其特点;意义需要从联系发展的角度思考分析归纳即可。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资本主义萌芽与 “重农抑商 ”和 “海禁 ”政策 资本主义萌芽;古 代中国的经济 手工业的发展 明清手工业发展的特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32、商业的发展 明清商品经济与市镇的发展 ( 16分)在学习中国古代的经济史时,如果对一些历史名词或历史概念浅尝辄止,不求甚解,往往难以全面客观地认识当时的历史现状。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古至今,谈到 “重农抑商 ”总是将农业和商业对立起来。但从整体上来说,中国大部分时间是重农不抑商,农业固然受到重视,但商业也并没有受到抑制,私人工商业一直有充分发展的空间。 中国古代真的 “重农抑商 ”么? ( 1)请列举两宋及明清时期虽然受 “重农抑商 ”政策的影响,但这一时期的私人工商业仍 “一直有充分发展的空间 ”的表现。( 3分) 材料二 “城市 ”是由 “城 ”与 “市 ”这两个事物、两个

33、功能要素结合为一的产物。说文中载: “城,以盛民地 ”。 “市,买卖之所也。 ”中国农业时代的城市以政治行政管理功能为主, “城 ”的分量不仅大于 “市 ”的分量,而且 “市 ”的部分明显从属于 “城 ” 的部分。这些传统城市都是以绝对权力为基础 ,通过强制性贡 等形式来维持城市运行。 摘编自唐茂华东西方城市化进程差异性比较及借鉴 (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 传统城市中 “城 ”与 “市 ”的关系。请以唐朝以后的史实说明农业时代的 “城 ”与 “市 ”关系的演变。( 5分) 材料三 在文艺复兴时期的大部分时间里,中国其本身就是一个世界,一个尽可能不与外界往来的世界。然而,尽管除知识名流外,其他

34、中国人对外部世界不感兴趣,而到中国传教则成为耶稣会士的荣耀 。 作为一个有名无实的闭关锁国的国家,有着甚至更为封闭的儒家思想的明清中国,正在丧失它的自主性,开始依附于一个非它所创造的世界体系。 引自(美)阿谢德中国在世界历史之中 (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从经济、思想文化 方面指出闭关锁国政策下的表现。并从当时世界发展潮流的角度,评价明清的闭关锁国政策。( 8 分) 答案: ( 1)宋代大批了坊市界限,促进了商业的发展;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日益繁荣,资本主义萌芽在部分地区出现并发展;明朝中期,私人工商业超过了官营工商业。( 3分) ( 2)关系:市从属于城;城的分量大于市。( 2分

35、) 唐朝时,在坊市制度下,城与市分开,但城外出现草市;到宋朝,城与市界限打破,明清时期,市镇出现,突破城与市的限制。( 3分) ( 3)经济:虽严禁与外国进行贸易往来,但私人海上贸易频繁;思想:思想文化交流较少, 仅限于少数知识分子和传教士。( 4分) 评述:使中国丧失了开辟海外市场、刺激资本扩张、推动工业化的契机;阻碍了学习西方先进思想,与西方的竞争中处于劣势。( 4分) 试题分析:第( 1)问,以两宋、明清工商业发展的史实考查史料阅读与理解分析的能力,由材料信息及已学知识可知两宋时期体现在:宋代大批了坊市界限,促进了商业的发展;明清时期则表现为: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日益繁荣,资本主义萌芽

36、在部分地区出现并发展;明朝中期,私人工商业超过了官营工商业。第( 2)问,考查归纳分析的能力,由材料分析可知 “城 的分量不仅大于市 的分量,而且 市 的部分明显从属于 城 的部分 ”即市从属于城;城的分量大于市。唐之后城市发展可以结合两宋、明清城市发展特点回答;第( 3)问,考查闭关锁国政策的理解,其表现结合史实回答即可,其影响从丧失了开辟海外市场、刺激资本扩张、推动工业化的契机;阻碍了学习西方先进思想,与西方的竞争中处于劣势等方面回答即可。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资本主义萌芽与 “重农抑商 ”和 “海禁 ”政策 资本主义萌芽与闭关锁国政策;古代中国的经济 商业的发展 市的发展与明清商业发展

37、 ( 21分)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深刻影 响中国社会。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约之二:吾族务要恪遵祖训,以伦理为纪纲,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妇和顺;一家雍睦(和睦),端由于此。即同宗相处,须要安分守己,尊莫凌卑,强莫欺弱;卑幼者不许冒犯长上,富贵者宜怜穷困。循规蹈矩,宗族称孝,乡党称弟(悌)。 何兹全中国文化六讲 训约十四条 ( 1)历代许多家训体现了以仁为核心的儒家伦理。据材料一,归纳儒家伦理的主要内容。( 6分) 材料二 教化者,朝廷之先务;廉耻者,士人之美节; 朝廷有教化,则士人有廉耻;士人有廉耻,则天下有风俗。 顾炎武日知录 廉 耻 材料三 夫子所以教人者,无非以立天

38、下之人伦。 是故有人伦,然后有风俗;有风俗,然后有政事;有政事,然后有国家。 顾炎武亭林文集 华阴王氏宗祠记 (2)顾炎武以社会教化作为拯救时代的重要途径。依据材料二、三概括社会教化的功能。 材料四 浙东学派,从南宋到明清,经过永嘉学派、永康学派、金华学派,从叶适,到王阳明,到黄宗羲,一脉相承,形成了一整套的经济思想和经济伦理。比如 “永康学派 ”的代表人物陈亮提出的 “义利兼顾 ”的思想, 余姚人王阳明进一步提出 “四民异业而同道 ”的经济伦理, 到了黄宗羲更是明确 地提出了著名的 “经世致用 ”、 “工商皆本 ”的思想。 王耀成宁波帮的经营理念 ( 3)根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浙东

39、学派代表人物黄宗羲的君主政治观和经济发展观,并分析其思想特点。( 7分) 答案: ( 1)主要内容 :家庭和睦;宗族团结;乡里和谐。( 6分,每点 2分) ( 2)功能:提高士人修养;净化社会风气;安定政治秩序;确立伦理道德。 ( 3)君主政治观:反对君主专制,主张君臣平等。( 2分,写出一点即可) 经济发展观:反对重农抑商,主张 “工商皆本 ”。( 2分,写出一点即可) 思想特点:对传统儒学进行批判性继承 。( 3分) 试题分析: 第( 1)问,考查史料阅读,提炼有效信息的能力,由材料中的 “一家雍睦(和睦) ”、 “同宗相处 ”、 “宗族称孝,乡党称弟(悌) ”等归纳儒家伦理即可。第( 2)问,主要考查分析归纳的能力,材料一主要从思想方面强调了社会教化可以提高士人修养、净化社会风气;材料二主要从社会秩序与道德的方面强调了安定政治秩序;确立伦理道德。第( 3)问,考查归纳概括的能力,可以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抓住题干中要求,从君主政治和经济发展观两个方面归纳即可,也就是将黄宗羲的观点分类归纳;而思想特点的归纳从黄宗羲的思想内容可归纳 出对传统儒学进行批判性继承。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儒家思想内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顾炎武与黄宗羲的思想主张及特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