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届宁夏唐徕回民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文综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上传人:unhappyhay135 文档编号:338909 上传时间:2019-07-09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230.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4届宁夏唐徕回民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文综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2014届宁夏唐徕回民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文综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2014届宁夏唐徕回民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文综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2014届宁夏唐徕回民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文综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2014届宁夏唐徕回民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文综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4届宁夏唐徕回民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文综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主父)偃说上曰: “ 今诸侯子弟或十数,而嫡嗣代立,余虽骨肉,无尺地之封,则仁孝之道不宣,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候之。彼人人喜得所愿 ”于是,上从其计。(引自前汉书卷六十四上)为什么说主父偃的建议是 “计 ”?因为 A它不仅有利于刘姓政权而且抚慰了异姓功臣 B它既提高了诸侯国的地位又满足了诸侯子弟 C它以宣仁孝之道为由而行削弱诸侯力量之实 D它用加强地方权力的办法来巩固中央的控制 答案: C 试 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 “推恩令 ”这一概念的理解,所谓 “计 ”突出的是其 “巧 ”,能起到不涂炭生灵而

2、收到加强专制统治的目的。从材料 “余虽骨肉,无尺地之封,则仁孝之道不宣,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候之 ”可以看出主父偃是建议汉武帝通过广仁孝的名义广封列侯,进而削减诸侯国的势力,故选 C。 A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到异姓功臣的问题, B项错误,通过实行分封制不仅未提高诸侯国的地位反而使诸侯国的势力得到极大的削弱; D项错误,应该是削弱地方的权力来加强中央的权力。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推恩令。 春秋战国时诸子百家各自提出挽救时弊的主张 :墨子主张国家应节俭;孟子强调划定土地疆界;商鞅主张开辟阡陌。对于以上三位学者的主张,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三者立论相同,都站在维护

3、统治者利益的立场 B三者立论相同,都是基于维护农民利益的立场 C三者立论不同,且不是以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做考虑 D三者立论不同,但同样是以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做考虑 答案: D 试题分析:墨子提倡节用,在节俭的同时更注重增收,并把此法看做是治国安邦的必要措施。;孟子强调划定土地经界,给农民一块属于自己的土地,如此便可提高农民的 耕作动机,达到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商鞅变法主张开垦荒地,制定阡陌,承认土地私有制,鼓励农民生产。三者都是以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作为考虑,只是各有不同的论点及做法。故选 D。 A项维护地主的利益; B项维护小生产者的利益; C项本身说法错误。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4、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各派代表的阶级利益与观点。 古人云: “半部论语治天下 ”。可见论语之价值。下列关于此书的叙述正确的是 孔子兴办私学,授徒讲学的主要教材 成为儒家经典 “五经 ”之一 朱熹对之加以注解,成为理学经典 明清以后, 被翻译成西方文字,欧洲一些思想家从中得到启发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历史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论语是记录孔子言行语录的经典著作,儒家经典 “五经 ”是指诗经、尚书、仪礼、乐经、周易和春秋,论语不在 “五经 ”之中,所以 两项说法错误不符合史实, 两项表述正确符合题意和史实,故答案:选 C项。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

5、的演变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论语。 中国早期译者翻译物种起源,对 “evolution”一词的翻译强化了 “进步 ”的含义,认为生物的改变,一定是朝 “进步 ”的方向而去。而达尔文自己却不认为所有的进化都必然朝着 “进步的倾向 ”。近代译者对物种起源的翻译反映了近代中国对待外来文化看重 A实用性 B科学性 C基础性 D思想性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背景和目的的理解。题眼在于分析为何近代译者对达尔文作品的翻译背离了作者的原意。从近代中国的大背景看,近代中国最大的问题就是贫弱,故向西方学习的主要目的就是救亡图存或强国富民,所以,引进的理论必须吻 合为救亡图存或强

6、国富民而进行的改革与革命,所以放在第一位的一定是 “实用 ”,故答案:选 A。根据以上分析, BCD项明显错误,不符合当时中国的国情。 考点:思想解放的潮流 维新思想 达尔文进化论对中国的影响。 “1.世界分享了中国经济增长的红利 ”、 “ 2.世界分享了中国市场准入的红利 ”、 “ 3.世界分享了中国降低壁垒的红利 ”,这是一篇文章的三部分的标题。由此判断,这篇文章的总标题最可能是 A “开埠 ”170年,上海走向世界 B “入联 ”40年,中国在长大 C “改革开放 ”30年,世界跟着变 D “入世 ”10年,世界得到了什么? 答案: D 试题分析:从材料经济增长、中国市场、中国降低壁垒等

7、信息和每一项中的 “红利 ”可以看出这是讲的中国的入世对世界的影响,世界从中分项到积极的成果,故选 D。A项错误材料并未说明是否是上海; B项说的是中国的情况,与材料不符; C项错误,材料并非说的是世界的变化,而是世界的获益的地方。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世界贸易组织和中国的加入 中国入世对世界的影响。 钱乘旦先生在不平衡发展: 20世纪历史与现代化中说:二战后人们企图修补这个社会 修正的方 向是企图 “超越 ”民族国家,但并不是消灭民族国家,而是在民族国家之上和之下的层面上对它进行 “越位 ”,从而对它的主心骨 国家主权实行分解。 最能体现这种 “越位 ”的是 A欧洲联

8、盟 B世界银行 C世界贸易组织 D亚太经合组织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阅读和理解能力。从材料 “修正的方向是企图 “超越 ”民族国家,但并不是消灭民族国家,而是在民族国家之上和之下的层面上对它进行 “越位 ”可以分析的出这是说的超越了国家的主权范畴而进行的联合,故选 A,欧盟是成员国各自让渡出一部分主权而建立的政治经济 组织。 BCD项都未体现让渡国家主权的内容。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 欧盟。 下列表格内容与人类工业化进程有关,左侧是史实陈述,右侧是对陈述的推论。其中这些推论正确的有 史 实 推 论 1英国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从

9、18世纪的 70%下降到 1841年的 20%。 工业革命加速了英国城市化进程。 2德国的现代化伴随着国家的统一进程。 国家统一为其提供了统一的市场和强有力 的政治保障。 3工业时代初期,许多工厂成为残酷剥削工人的 “血汗工厂 ”。 现代工厂制度是工业革 命的负面产物。 4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出现了大企业和垄断资本。 资本主义工业化进程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社会化程度提高。 A 1个 B 2个 C 3个 D 4个 答案: C 试题分析:史时 1,英国农村人口在工业革命后迅速下降,工业革命加速了城市化的进程,推论正确。史时 2,德国的工业化是伴随着国家统一进行的,而统一又促进了德国的工业化,推论正确。

10、史时 3,工厂在给资本家带来丰厚利润的同时,也残酷剥削压榨工人,但现代工厂制度是符合时代发展潮流的,不是工业革命的负面产物。推论错误。史时 4,垄断资本的出现是社会化大生 产的产物,推论正确。因此,正确的推论有 3个。 考点: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工业革命 近代西方的工业化。 IMF预测在未来的 5年,世界经济将出现 8-6-4-2的发展格局,即亚洲发展中经济体将年均增长 8%,新兴市场与发展中国家将年均增长 6%,世界经济将年均增长 4%,发达国家将年均增长 2%。对此数据解读正确的是 A世界经济重心已转移到亚洲 B发展中国家成为全球化的主要受益者 C促进了科

11、学技术的进步 D有利于推进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二战 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从材料中的 “亚洲发展中经济体 ”“新兴市场与发展中国家 ” “世界经 ”“发达国家 ”可知,反映的是当今世界世界经济多极化的趋势加强,世界经济的不均衡发展,将导致世界经济力量和政治力量对比不断变化,从而推进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答案:为 D。 A、 B两项说法错误,C项形成于 20世纪 40年代。 A、 B 表述错误; C项与材料无关。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下图反映了世界殖民地占全球陆地(南极洲除外)面积的比例

12、( %)变化。对 到 段 时期的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A第 段:荷兰成为世界 “殖民帝国 ” B第 段:西班牙的海上优势基本丧失 C第 段:法国成为 “日不落帝国 ” D第 段:英国经济增长速度世界第一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西方国家殖民扩张。 16世纪的殖民帝国是葡西,排除 A; 1588年西班牙的 “无敌舰队 ”被英国打败,从此逐渐丧失海上优势和殖民霸权,故选 B;18世纪的 “日不落帝国 ”是英国,排除 C;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美德的经济增长速度超过英国,排除 D。 考点: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荷兰 、英国等国的殖民扩张 西方国家殖民扩张的历程。 在

13、1972年的中美上海公报中确认 “任何一方都不应该在亚洲 太平洋地区谋求霸权 ,每一方都反对任何国家或国家集团建立这种霸权的努力。 ”“双方都认为,任何大国与另一大国进行勾结反对其他国家 ,或者大国在世界上划分利益范围 ,那都是违背世界各国人民利益的。 ”这表明 A中美共同反对苏联在亚洲扩张 B美国放弃了霸权主义政策 C中美结盟以遏制日本重新崛起 D中国成为与美国对等大国 答案: A 试题分析:注意题干的材料出处是 1972年的中美上海公报,材料强 调的是反对霸权主义,特别是在亚洲 太平洋地区。对题干的理解须结合中美上海公报发表的背景。 70年代,中苏关系恶化,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守势等一系列因

14、素促使了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因此,题干中的 “任何一方、大国 ”都是指向苏联, A项正确; C项 “遏制日本 ”说法史实不符; B项 “放弃 ”的说法是错误的; D项 “对等大国 ”说法错误。 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邦交正常化 中美关系正常化。 下图记载的罪恶是 A五四运动期间北洋军阀镇压共产党 B国民革命运动时期北洋军阀镇压共产党 C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侵略者屠杀共产党 D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镇压共产党 答案: B 试题分析:从图片中的中华民国十六年可以看出这是 1927年, A项五四运动是在 1919年间; B项国民运动是在 1924年到 1927年,其中 1927年国民

15、党右派叛变了革命,对共产党和工农群众进行了大屠杀,故选 B。 C项错误,抗日战争时期是在 1937年到 1945年; D项是在 1946年 到 1949年,均不符合题意。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 国民大革命的失败。 根据图所示,其中关于罗马法的说法错误的是 A十二铜表法既是成文法的开端,又可以看作是公民法的典型代表 B从习惯法发展到成文法、从公民法发展到万民法,根本原因都是平民与贵族的长期斗争 C当公民法演变为万民法时,罗马的成文法已经比较完善,所以万民法基本上都是成文法 D罗马的公民法存在注重形式、程序繁琐等特性,可能与其存在大量习惯法 有很大关系 答案: B 试题分析:

16、A项正确,十二铜表法是古罗马第一部成文法,是公民法的代表,在公民群体中适用; B项错误,在共和制时期,主要的矛盾是贵族与平民的矛盾,通过了公民法,但是到了帝制时期,主要矛盾已经变成了征服者与被征服者的矛盾;C项说法正确,万民法基本上都是成文法; D项明显正确。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罗马法 罗马法的发展历程。 综合题 ( 25分) “传统、革新与社会进步 ”的主题几乎是每一个民族在寻求发展时所面临的共同问题。这一问题能否处理好,直接关系到一个民族的荣辱兴衰。 材料一 13世纪初,约翰王用恐吓和暴力的手段向贵族征税、征兵,愤怒的英国贵族和市民在 1215年联合起兵,迫使约翰王签署了一个

17、限制王权的政治文件大宪章。一个看似寻常的事件,竟然在英国就形成了一个不可践踏的历史传统、不可摒弃的政治遗产、不可逾越的政治原则。 蒋孟引主编英国史 诺曼征服和封建制度的发展 材料二 伴随着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诞生了一支资产阶级队伍。 就在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倡导社会变革之时, 斯图亚特王朝的詹姆斯一世著书自由君主制度的真正法律,他的 “自由君主制度 ”是指不受议会、宗教和一切法 律制约的君主制度,国王只对上帝负责。 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 工业文明的兴盛 材料三 无论是在中世纪、近代或现代英国,各阶层的人士,对议会和国王具有一种心理状态:一方面,人人心中逐渐形成了一个想法,那就是议会执掌无所不包的权

18、力,这是合乎法律的且是在所必须的;另一方面,人们在一般正常情况下,对国王怀有一种敬重的心理 人们在心理上形成一种在国王统治下的安全感。 王宇博君主立宪制:英国的历史选择 ( 1)依据上述材料,概括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的原因。( 8分) ( 2)运用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以英国 17 19世纪历史发展为例,以 “传统、革新与社会进步 ”为主题进行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17分) 答案: ( 1)王权有限的政治传统;( 2分)君主专制阻碍资本主义发展( 2分);议会制约王权(分),对国王敬重与依赖的民众心理( 2分)。 ( 2)评分细则 论点一:传统与社会进步(分

19、) 论据:有限王权;法律至上;议会传统;国王情结等。(分) 论点二:革新与社会进步(分) 论据:不流血的 “光荣革命 ”;权利法案;王位继承法;责任内阁形成; 1832年议会改革等。(分) 要求 :每个角度提供 -个史实,史论结合得分;只有史实,没有具体说明得分。观点明确,论据充分,逻辑清楚,书写工整得分。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1)材料一主要说的是英国国王的黑暗统治已经遭到严重的不满,通过大宪章对国王的权力进行了限制,英国有着限制王权的传统;材料二主要说的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增强起来,要求冲破封建势力的束缚;材料三说的是保留君主实行君主立宪制的心理因素。(

20、2)本题以历史小论文的形式考查学生阐释和论证历史观点的能力,该题型的特点是难度较大,但开放性强,只要 言之成理即可。历史小论文 (观点类 )要把握三个步骤:明确材料作者的观点,亮明自己的观点;要能够史论结合、逻辑清晰地对观点进行精要论证,在这个方面注意论据全面、详实;最后可以总结一下经验教训,得出自己的结论。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与特点。 ( 12分) “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中国共产党十七大报告)中外历史上的改革政策和措施给我们提供了历史借鉴和启示。 阅读下列材料

21、,完成各小题。 材 料一: “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 ” “明君制(规定)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农帛矣。鸡豚狗彘之畜 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 孟子 梁惠王上 材料二:工业革命后,英国开始大规模使用机器,家庭手工业趋于没落,造成了大量无业流民,群众骚动不断发生,穷人甚至抢劫商店、夺取面包等食物。 贫困化加剧使得政府用于贫困民救济的财政支出数额增加。 1834年英国议会通过了“新济贫法 ”,济贫院主要以 惩治穷人为主,各方面限制十分苛刻,济贫官员甚至认为这样有助于穷人的道德完善并

22、使懒汉勤奋起来。院内供给的食物很少,劳动极其繁重,而且院内实行夫妻子女分居的隔离制度,居住条件也很恶劣,贫民望而却步,被称之为 “巴士底狱 ”。 据郭家宏、唐艳 19世纪英国的济贫院制度初探 ( 1)根据材料一,归纳孟子的政治主张。( 4分) ( 2)根据材料二,如何评价 1834年英国议会通过的 “新济贫法 ” ( 8分) 答案: (1)实行仁政;省刑罚(减轻对农民的压迫);薄税敛(减轻 农民负担);制民之产(保证农民拥有一定的耕地);勿夺 农 时(保证农民劳动时间)。(每点 2 分,共 10 分) (2)“新济贫法 ”是工业革命背景下贫困化加剧的结果;是阶级矛盾尖锐,群众斗争的结果;英国政

23、府出台该法的目的是 缓和阶级矛盾、节省财政开支,从而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 人民的生活并未真正得到改善,阶级矛盾也不能得到有效 解决,这必将引起更加强烈的斗争。 试题分析:( 1)从材料 “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 ”、 “明君制(规定)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 ”、 “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等信息可以看出孟子的观点。( 2)从材 料 “工业革命后,英国开始大规模使用机器,家庭手工业趋于没落,造成了大量无业流民,群众骚动不断发生,穷人甚至抢劫商店、夺取面包等食物 ”可以看出工业革命导致了贫富差距拉大,穷人的不满情绪增强。为了缓和阶级矛盾政府推行

24、了济贫法。但是从实践的情况来看,并未解决阶级矛盾,遭到了民众的更大规模的反抗。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孟子的思想;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工业革命 工业革命的影响:济贫法的颁布。 ( 1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社会 主义经济体制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形式和结构;二是社会主义经济管理体制。 何理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材料二 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后经济体制的两次深刻变化( 7分),分别指出促成变化的主要原因。 (8分 ) 答案:变化:第一次由私有经济占优势变为公有制经济占绝对优势,计划经济体制

25、开始形成;( 2分)第二次由单一公有制变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由计划经济体制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分) 原因 :三大改造的完成,苏联模式(或斯大林体制)的影响。( 2分)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的决策,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的改革不断深入(或 “十四大 ”召开。)( 2分)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新中国成立后经济体制的两次深刻变化及促成变化的主要原因的理解。第一小问首先根据 1952年 1956年的提示指的是通过社会主义改造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计划经济体制;其次是 1978年指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后,由单一公有制变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由计划经济体制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第二小问原因分别阐述:第一次:结合内因 :三大改造的完成;外因:苏联模式(或斯大林体制)的影响;第二次的原因是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的决策,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的改革不断深入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20世纪 50年代至 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三大改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 经济体制改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