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届山东省枣庄市高三调研考试文综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上传人:Iclinic170 文档编号:338983 上传时间:2019-07-09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30.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4届山东省枣庄市高三调研考试文综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2014届山东省枣庄市高三调研考试文综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2014届山东省枣庄市高三调研考试文综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2014届山东省枣庄市高三调研考试文综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2014届山东省枣庄市高三调研考试文综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4届山东省枣庄市高三调研考试文综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北大教授吴宗国提到,秦始皇和隋文帝是中国历史上两个最辛苦的皇帝。其 “辛苦 ”的共同原因是 A新制初创,尚不完备 B废除丞相,皇帝集权 C实行分封,地方权重 D内阁权重,威胁皇权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秦朝和隋朝都属于短世王朝,但都开创了新的制度,秦朝开创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隋朝时开创三省六部制, A项正确。明朝废丞相,设内阁, BD错误。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皇帝制度;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三省六部制 美国加州大学教授肯

2、尼斯 沃兹于 1963 年撰写了两极世界的稳定一文,其文中不可能涉及的史实为 A华沙条约签订 B古巴导弹危机 C东德建柏林墙 D中日邦交正常化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中日邦交正常化是在70年代,因此不可能涉及, D项正确。华沙条约签订于 1955年,古巴导弹危机发生在 1962年,柏林墙事件发生在 1961年。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冷战;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邦交正常化 中日关系正常化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在部分人口密集的重工业区和采矿区,其环境退化成无法恢复的 “严重受害区 ”。生态灭绝

3、杂志说 “当历史学家最终剖析苏联和苏维埃共产主义时,他们也许会因为生态灭绝而作出死亡判决。 ”这主要表明 A政府对经济的控制加强 B环境问题影响苏联经济可持续发展 C环境问题是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 D苏联工业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 学生获取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反映出苏联的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工业化给环境带来了大量问题。 “无法恢复 ”体现出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B项正确。 考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斯大林模式 ” 影响 史学家保尔在十八世纪产业革命:英国近代大工业初期的概况中认为英国在十八世纪失去了美洲,但是却在本土范围内创造了新美洲。 “创造了新美洲

4、 ”是指英国 A建立 “日不落帝国 ” B实行议会改革 C确立责任内阁制 D开展工业革命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失去了美洲 ”,是指北美独立,脱离英国统治, “本土范围内创造了新美洲 ”指英国国内某项运动推动了英国新的发展,给世界带来广泛影响,结合时间信息,应是工业革命。 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工业革命 工业革命 恩格斯指出 “(古希腊)国家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是按照他们的地产的多寡来规定的。于是,随着有产阶级日益获得势力,旧的血缘亲属团体也就日益遭到排斥。 ”这说明了 A陶片放逐法保证了民主程序 B财产等级制瓦解了世袭贵族特权

5、 C以地域部落取代 氏族部落深化改革 D废除债务奴隶制保障公民权利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的能力。 “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是按照他们的地产的多寡来规定的 ”反映的是财产等级制,在此影响下, “旧的血缘亲属团体也就日益遭到排斥 ”,即世袭贵州特权瓦解, B项正确。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雅典民主政治 内容 1902至 1906年,京师大学堂师范馆共有学生 512人,其中举人 62人、贡生 48人、生员 232人、监生 84人。这表明此时 A教育制度处于转型时期 B新式学堂教育得到普及 C学生以求取功名为目的 D传统教育制度稳定发展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主

6、要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京师大学堂是维新变法中保留下来的成果之一,属于新式学堂,师范馆共有学生 512人,其中有举人等传统功名的 400多人,这体现出发展与保守并存,教育制度正处于转型时期。 考点:思想解放潮流 维新变法 教育 下表内容集中体现出 1862年:著名的翻译机构京师同文馆建立 1879年:天津和大沽之间铺设了中国第一条电报线路 1884年:初步建立起南洋、北洋和福建海军 A形成齐全的工业体系 B中国近代化开始起 步 C民主共和思想的传播 D收回了国家领海主权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根据材料信息可判断出是洋务运动的内容,洋务运动

7、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 B项正确。 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 洋务运动 下列对图中四个城市的历史事件表述,正确的是 A五四爱国运动首先在 发生 B李鸿章在 创办了江南制造总局 C中共在 召开了 “八七会议 ” D孙中山在 成立了中国同盟会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地图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为上海,五四运动首先发生在北京, A项错误; 为南京,江南制造总局创办于上海, B项错误; 为武汉,大革命失败后,中共在此召开八七会议,确立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方针, C项正确; 为广州,同盟会成立于日本东京。 考点:经济

8、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 洋务运动;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辛亥革命 同盟会;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 五四运动;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 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 下表为近 代中国女工比例与行业表,推动这一时期女工群体出现的原因有 时间 产业女工人数 占总产业工人比例 行业 1920年 16 7万 40 5% 集中在缫丝、纺织、烟草、火柴等行业 1930年 37 4万 31 7% 1933年 24 3万 48 7% 传统男耕女织模式彻底瓦解 近代民族工商业的较快发展 近代妇女社会地位普遍提高 列强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A B C D

9、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自然经济在近代中国长期占据主导地位,并没有彻底瓦解, 错误;列强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在一战期间, 错误。答案:为 B。 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民国前期 “受到西方文化教育洗礼的新文化健将们坚持 “民主 ”与 “科学 ”的价值取向,他们的这一价值取向既与传统儒家伦理积极入世的人生态度一脉相承,又获西方近代科学的强力支持,是为新文化的主流选择。 ”对材料理解,不正确的是 A其主流选择受当时国情影响 B有助于现代价值取 向的建立 C深受西方先进思想的影响 D新文化运动全面反对儒家的文

10、化传统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 “与传统儒家伦理积极入世的人生态度一脉相承 ”说明新文化运动并非全面反对儒家的文化传统, D项错误。 考点:思想解放的潮流 新文化运动 特点 史学家万明指出 “晚明时期,世界经济正处于融为一体的进程中。由于中国社会内部发生的变化,白银货币化产生了巨大的社会需求,市场经济萌发并以前所未有的发展趋势极大地扩展,不仅拉动了外银流入,而且使中国由此主动走向了世界。 ”这说明这一时期 商品货币经济拉动白银流入 有利于中国向近代社会的转型 “海禁政策 ”被废止 中国与世界市场联系逐渐密切 A B C D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

11、要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的能力。海禁政策是重农抑商政策的表现,重农抑商贯穿于整个封建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推动了中国向近代社会的转型,结合材料信息, 正确, 答案:为 D。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商业的发展 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 综合题 ( 10分)【历史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11年 11月 15日,宣布独立的各省都督府代表召开联合会议(代理参议院), 12 月 3 日通过并公布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作为临时宪法。 临时政府组织大纲仿照美国的政府制度,规定中央行政机关实行总统制,不采用内阁制。总统虽参议院选举产生,执行若干职权须经参议院同意,但实际上不对参

12、议院负责,而且对参议院的议决案有交令复议权。还规定临时政府由临时大总统、副总统、行政各部、参议院和临时中央审判所组成。参议院是立法机关,它以各省都督府所派之参议员组成。临时中央审判所是司法机关。 摘自臧巨凯民国宪政的轨迹 ( 1)据材 料概括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体现的政治原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颁布的历史意义。( 6分) ( 2)从材料中可以看出临时约法制定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4分) 答案: ( 1)原则:民主共和原则;三权分立原则。( 2分,答出一点即可) 意义:它以法律的形式宣告了封建专制制度的终结;是以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的临时政府成立的法律依据;是中国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宪法性文件。(

13、 4分,答出两点即可) ( 2)目的:限制袁世凯的权力,维护民主革命的成果。( 4分) 试题分析: ( 1) “仿照美国的政府制度,规定中央行政机关实行总统制 ”意味着是民主共和体制; “由临时大总统、副总统、行政各部、参议院和临时中央审判所组成 立法机关 司法机关 ”体现出三权分立的原则。历史意义,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首先表明其性质,再从否定封建专制和开创民主方面展开。 ( 2)回答此小题要注意,临时约法不同于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是 1912年 3月公布实施的。从材料中可知,临时政府组织大纲规定实行总统制,而临时约法特别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前后比较,总统的权力受到更大的制约。因此临时约法

14、制定的主要目的是限制袁世凯的权力,维护民主共和。 考点: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民主政治的重要文献 临时约法 ( l0 分)【历史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学者 观点 王加丰 1873年,明治政府发布地税改革条例确立了近代土地税制度,最后从法律上废除了幕藩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地税改革废除了种种封建限制,促进了日本农业生产力的发展,使日本农业开始走上资本主义近代化的发展道路,并使政府得到稳定的财政来源。 杰里 本特利(美) 日本农民提供了支持明治工业化进程的大量国内资本。 1873年的土地税占据了农民谷物收益的 40% ( 1)据材料指出两位学者评价土地税改革的不同角度及支持

15、依据。( 6分) ( 2)上述两人对同一历史事物评价,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结论?( 4分) 答案: ( 1)王加丰从土地税改革的积极作用进行评价。( 1分) 支持依据:废除了领主土地所有制,促进农业近代化。( 2分) 杰里 本特利从其消极影响进行评价。( 1分) 支持依据:加重农民困难(或牺牲农民利益)( 2分) ( 2)作者评价的视角不同;作者的立场不同;选取的研究材料不同。( 4分,答出两点即可) 试题分析: ( 1)王加丰认为改革促进了日本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农业开始走上资本主义 近代化的发展道路,杰里 本特利认为改革剥夺了农民的资金来支持工业化建设,农民的税收负担过重,前者强调改革的积极作用

16、,后者突出改革的消极方面。“依据 ”即学者得出结论的理由,答出影响具体内容即可。 ( 2)不同人物对同一历史事件评价不同的原因,是需要掌握的结论。答案:一般应考虑:评价的角度与侧重(积极 消极、政治 经济、国内 国际、客观 主观、直接 间接、短期 长期等)、立场(阶级、情感等)、不同的时代背景、掌握的史料等。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 明治维新 评价 ( 14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一 英国是社会创新的先驱, 1601年颁布了伊丽莎白法规的济贫法,是为政府用法律调剂贫富之始,事实上英国第一部济贫法范围甚小 1942 1943年间,英国又出现了全面社会保障的 “贝弗利奇计划 ”。 194

17、5年工党当选执政,第一批措施就是根据这一计划,通过一系列有关法律,付诸实施,延续至今。其他国家或先或后都建立了缓和矛盾、照顾弱势群体的各种制度,并根据各国国情百花齐放,逐步完善。 材料二 人民福利也是各大国竞争的一个领域。俾斯麦时期的德国,以国家为主导的各项社会保险和福利政策在欧洲处于领先地位;法国强调 民间互济,政府为辅。美国到罗斯福 “新政 ”时确立了美国特色的社会保障制度。 “大国 ”之为 “大国 ”,其国民的基本权利和生存条件也须得到保障,并一般优于同时期的他国。当然,这种社会创新并非都出自统治集团的自觉,劳动者有组织的斗争、大众媒体的批判和监督、各种改良和革命理论形成推动改革的综合力

18、量。 上述材料摘自资中筠说不尽的大国兴衰 (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社会福利制度的发展特点和积极影响。( 6分) ( 2)提炼材料二的核心观点,并对此进行简要评价。( 8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答案: ( 1) 由单纯的救济发展成为全面的社会保障(或由暂时性到制度化);政府立法和制度保障。( 4分) 影响:保障了低收入阶层人民生活,缓和了社会矛盾,扩大了社会消费。( 2分) ( 2)(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主题观点( 2分) 史论结合( 4分) 逻辑表达( 2分) 1 主题明确,观点合理 2分 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4分 条理清晰,表达准确 2分 2 主题基本明确,观

19、点基本合理 1分 基本做到史论结合,史实基本正确23 分 条理较清晰,表达基本准确 1分 3 主题不够明确,观点不够合理 0分 只罗列史实,史实不够准确 01 分 条理不清,表达不准确 0分 答案:举例: 观点:人民福利是大国竞争的重要体现。(或国家崛起要保证人民福利;社会保障是大国崛起的必由之路)( 2分) 论述:历史上的大国普遍建立了先进的社会保障制度。社会福利制度的创新是多种力量推动的结果。( 6分) 试题分析: ( 1)发展特点由材料概括。 1601年的济贫法到 20世纪 40年代全面社会保障的“贝弗利计划 ”体现出由单纯的救济发展到全国保障。材料中出现法律,特点一般都要提到立法保障。

20、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积极影响。保障低收入阶层人民生活,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扩大了社会 消费,促进经济发展。 ( 2)材料二的核心观点出现在材料的开头,之后是对这一观点的展开。评价观点,最好持肯定态度,便于利用材料中的有关信息。对于这一观点,首先表明自己的立场,论述可以从福利制度出现的原因、表现、影响等入手来展开。注意条理明确,有史实支撑。 考点: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战后美国等国本主义的新变化 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 ( 32分)国家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个人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民族复兴的重要载体。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两汉社会观

21、念高频 词汇统计表 类别 关键词 出现频次 所占比例 社会伦理观念 仁、礼、信 8234次 36 2% 法观念 法、刑 4648次 20 5% 财富观念 利、财、富 5395次 23 8% 公平公正观念 均、平 4427次 19 5% 摘自李振宏两汉社会观念研究 一种基于数据统计的考查 材料二 魏源在海国图志的附录中强调 “中国生齿之繁,无国可比,固为东方人主 ”1865 年清政府总理衙门编纂万国公法,给中国带来了国际秩序的崭新图景和国际交往基本原则,所展示的 “世界秩序观 ”,将中国放在了与世界诸国平等的位置上。甲午战后,在进化论观念的影响下,维新人士指出 “强者为刀俎,弱者为鱼肉 ”,于是

22、,自由、平等、立宪等一切西方有价值的东西统统成为他们拿来实现国家富强的工具。而这种民族意识的萌生正与世界意识的增进密不可分。 贾小叶 19世纪中后期国人理势观念的变迁与世界意识的增强 材料三 下表体现了建国后的户口制度变化 时间 户口制度具体规定 1958年 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规定 “公民由农村迁往城市,必须持有城市劳动部门或学校的录用证明 ”。 1984年 国务院出台关于农民进入集镇落户问题的通知,规定 “凡申请到集镇务工、经商的农民和家属,在集镇有固定住所或在乡镇企事业单位长期务工的,公安部门应准予落常住户口,统计为非农业户口。 ” 1990年后 “农转非 ”政策放开,全国出

23、现了大量集资性办理城镇户口的现象。 赵文远现代中国户口迁移制度变迁的经济因素 ( 1)据材料一表格内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推动两汉时期上述观念形成的主要因素。( 8分) ( 2)据材料二概括近代中国对 “世界意识 ”的认识历程。( 6分)结合史实论述这一认识对 19世纪末 20世纪初的中国带来哪些重大影响?( 8分) ( 3)据材料三表格内容概括建国后户口制度变化的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变化的原因。( 10分) 答案: ( 1)主要因素:汉代儒家思想确立了正统地位;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和完善;两汉社会经济的发展(或国力的强盛);社会贫富分化。( 8分) ( 2) 19世纪中期:以中国中心观为主

24、; 19世纪 60年代:逐渐放弃天朝观念,主张与世界各国平等往来; 19世纪末 20世纪初:认识到世界意 识中的 “弱肉强食 ”,借助西方先进思想增强国力。( 6分) 影响:维新派倡导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推动了戊戌变法,形成影响深远的思想解放运动;革命派主张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领导了辛亥革命,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 8分) ( 3)趋势:由严格限制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到逐渐放宽。( 2分)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兴起;城镇化进程加快;政府政策的引导(或市场经济繁荣;经济发展模式变化;城市就业容纳能力增强)( 8分) 试题分析: (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影响观念的因素可以从政治、经济、文

25、化三方面对应观念内容来考虑。政治上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进一步完善;经济上,农耕经济的发展,社会;文化上,汉武帝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实行 “尊儒尚法 ”。 ( 2)海国图志反映出以中国为中心;洋务运动时,总理衙门编纂万国公法,反映出放弃天朝观念,主张与世界各国平等往来;维新派则提出 “强者为刀俎,弱者为鱼肉 ”,关注西方的先进之处。第二小问,要注意时间限定, 19世纪末 20世纪初的相关史实有维新变法、辛亥革命。 ( 3) 1958年, “必须持有城市劳动部门或学校的录用证明 ”体现出对农村人口迁入城市的严格限制; 80年代, “在集镇有固定住所或在乡镇 企事业单位长期务工的 ” , 9

26、0年代, “农转非 政策放开 ”,说明政策逐渐放松。严格限制到放松是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大环境是改革开放;城市镇进程的加快,城市发展需要更多的劳动力;农村经济的发展,有大量的剩余劳动力需要转移。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儒学成为正统思想;思想解放的潮流 维新思想 特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影响 ( 10分)【历史 20 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威尔逊的 “十四点原则 ”(节选): ( 1)公开 缔结和平条约; ( 9)根据民族的分布情况,调整意大利的疆界;( 10)允许奥匈帝国境内的各民族实现自治;

27、( 11)恢复罗马尼亚、塞尔维亚和门的内哥罗的领土;( 12)承认奥斯曼帝国内的土耳其部分有稳固的主权,但土耳其统治下的其他民族在自治的基础上有不受干涉的发展机会,同时规定达达尼尔海峡在国际保证下,永远开发为自由航道:( 13)创建独立的、拥有出海口的波兰国家,并以国际条约保证波兰的政治经济独立和领土完整;( 14)国家不分大小,签订相互保证政治独立和领土完整的特别盟约,设立国家的联合机构。 ( 1)根据材料概括指 出威尔逊外交政策的支柱和基础。( 4分) ( 2)战前美国推行孤立主义外交,但威尔逊的 “十四点原则 ”体现了其外交政策的重大变化。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变化的核心目标和主要原因。(

28、 6分) 答案: ( 1)公开外交、民族自决和国际联盟。( 4分,答出两点即可) ( 2)核心目标:凭借经济实力,扩大影响力,建立美国领导的国联,并进而称霸世界。( 3分) 主要原因:美国在一战期间大发战争横财,战后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权人,掌握了世界经济的绝对霸权。( 3分) 试题分析: ( 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的能力。第 1点体现公开外交; 第 9-13点,具体内容不同,出现较多的字眼是 “民族 ”、 “独立 ”、 “自治 ”,将这些信息整合,即民族自决;第 14点, “国家不分大小,签订相互保证政治独立和领土完整的特别盟约,设立国家的联合机构 ”,即主张建立国际联盟。 ( 2)无论是战前的孤立主义还是威尔逊的 “十四点原则 ”,政策虽有变化,但都是为了维护美国的利益。回答核心目标和主要原因,要充分考虑一战前后美国的利益需求。伴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美国经济迅速发展,一战中又大发横财,美国掌握了世界经济霸权,而欧洲受到战争的严重创伤,战争打乱了原有的世界格局,美国趁机想扩 大影响,寻求政治霸权。 考点: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凡尔赛 华盛顿体系下的和平 凡尔赛体系的构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