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届山西太原市高三模拟02文综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上传人:王申宇 文档编号:339062 上传时间:2019-07-09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85.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4届山西太原市高三模拟02文综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2014届山西太原市高三模拟02文综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2014届山西太原市高三模拟02文综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2014届山西太原市高三模拟02文综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2014届山西太原市高三模拟02文综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4届山西太原市高三模拟 02文综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图为中国秦汉至唐初城乡结构示意图,对该图的描述符合史实的是 A乡村自给自足状态被打破 B城乡之间交流日益频繁 C城乡之间道路四通八达 D城市政治中心功能显著 答案: D 试题分析:鸦片战争后,我国农村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才开始解体, A项不符合史实; B项材料不能体现;城乡之间道路并非四通八达, C项不符合材料;图中官府的衙署位于城市的中心,反映了城市的政治功能显著,故选 D。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商业的发展 城市的发展 1982年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中记载: “目前,全国农村已有 90以上的生产队建立了不同形式的农业生产

2、责任制, 集体经济要建立生产责任制也是长期不变的。 ”这一记载说明我国 A全面推行包产到户的责任制 B继续坚持农业集体化道路 C改造了农村的基层政权机关 D正在变革传统的经济体制 答案: D 试题分析: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农村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 “包产到组 ”、 “包产到户 ”为主要形式, A项缺少 “包产到组 ”;纪要强调 “集体经济也要建立生产责任制 ”,并非坚持农业集体化道路, B 项不对; C 项材料没有体现;材料表明我国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开始改变。故选 D。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下表是 “20世纪后半期世界工

3、业发展情况表 ”,表中信息说明 年份 1960年 1970年 1980年 1990年 2000年 高收入国家工业比重 40% 38% 36% 34% 31% 中收入国家工业比重 28% 34% 43% 37% 36% 低收入国家工业比重 22% 27% 37% 36% 43% A中低收入国家完成工业化 B世界经济格局呈现多极化 C科技革命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D南北贫富差距逐渐缩小 答案: C 试题分析:分析表格数据可以发现,从 1960-2000年,高收入国家工业比重呈现下降趋势;而中收入国家工业比重先上升、后下降;低收入国家工业比重呈现上升趋势。这说明第三次科技革命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调整,故选

4、C。 考点: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战后美国等国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 1947年 6月,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曾发表演说: “我们的任务是唤起合理经济的再生,促使政治社会的结构容纳自由制度存在。 我们相信任何政府诚意协助复兴工作的,必会得到美国政府的全部合作。任何政府勾心斗角阻挠他国复兴工作的,必不能享用我们的援助。 ”这一言论表明美国 A在经济领域宣传意识形态 B直接与苏联展开敌对斗争 C正式开始实施其遏制理论 D企图掌握全世界经济霸权 答案: A 试题分析:该题考查马歇尔计划。材料中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提出 “我们的任务是唤起合理经济的再生,促使整个社会的结构容纳自由制

5、度(资本主义制度)的存在。 ”“任何政府(指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勾心斗角阻挠他国复兴工作的,必不能享用我们的援助。 ”反映了美国的战略意图是扶植和控制西欧各国,稳定资本主义阵营,遏制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称霸世界。这一言论表明美国在经济领域宣传意识形态,故选 A。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冷战 “如果不在工业和农业之间实行系统的商品交换或产品交换,无 产阶级和农民在从资本 主义和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就不可能建立正确的关系。 ”这反映了苏俄政府认识到 A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排斥商品交换 B商品交换对巩固工农联盟的重要作用 C商品交换是过渡时期的权宜之计

6、 D商品交换有助于推进农业集体化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苏俄的新经济政策。材料认为,如果没有工业和农业的商品交换,无产阶级和农民阶级就不可能建立正确的关系。这说明苏俄政府认识到商品交换对巩固工农联盟的重要性,故选 B。 考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新经济政策 1919年 7月 5日,武昌中华大学教师恽代英在日记中写道: “罢课放学,究竟于工商界及一般平民颇生影响,此事实也。 今本危急存亡之秋, 今日群众,本渐有平民思想之觉悟,正可引势利导。 ”这一材料说明 A新文化运动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 B民族危机加深刺激了公民意识的觉醒 C北洋政府遏制学潮遭到

7、全民反对 D部分知识分子认识到群众力量的作用 答案: D 试题分析: “1919年 7月 ”正值五四运动期间,恽代英认为学生的罢课斗争对于工商业者及普通群众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群众的民族意识正逐渐觉醒, “正可引势利导 ”,挽救民族危亡。 A、 C与材料不符; B项 “公民意识的觉醒 ”不对;故选 D。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 五四运动 1892年,康有为撰写孔子改制考,认为未来社会是实行共和制的大同社会; 1913年 7月他又发表文章说: “夫共和之立国 今所模欧师美者 但模仿其政俗之末,而失其道德之本,此其政俗所以在欧、美成功之效,而在我为败坏之由。 ”康有为的这

8、一转变反映了 A “中体西用 ”影响仍存 B社会转型道德败坏 C “尊孔复古 ”逆流兴起 D照搬西体舍本逐末 答案: C 试题分析: 1892年,康有为撰写孔子改制考,认为未来社会是实行共和制的大同社会;袁世凯上台后,康有为又认为中国模仿欧美的共和制度 “失其道德之本 ”,所以难以成功。从中可以看出康有为主张恢复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这与袁世凯加紧复辟帝制,在文化领域掀起 “尊孔复古 ”逆流有关,故选 C。 考点:思想解放潮流 新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的背景 郑观应在商务叹中写道: “轮船招商开平矿,创自商人尽商股。 总办商董举自官,不依商律由商举。 名为保商实剥商,官督商办势如虎;华商因此不及人

9、,为丛驱爵成怨府。 ”郑观应感叹的是 A股份经营弊端丛生 B政府大力干预经济 C民族工业发展艰难 D外商挤压民族工业 答案: C 试题分析: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是洋务派创办的民用工业,采用官督商办的形式。企业总办由官府委派, “名为保商实剥商 ”,致使 “华商因此不及人 ”,反映了民族工业发展艰难,故选 C。 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 洋务运动 “自从阶级对立产生以来,正是人的恶劣的情欲 贪欲和权势欲成了历史发展的杠杆。 ”可以印证这一观点的史实是 A地理大发现 B哥白尼提出 “日心说 ” C美国制定 1787年宪法 D清朝闭关锁国 答案

10、: A 试题分析:分析选项, B、 C、 D都和材料信息 “人的恶劣的情欲 贪欲和权势欲 ”不符;西欧人渴望到东方掠夺财富是地理大发现(新航路开辟)的社会根源,符合材料的观点。 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 新航路开辟 新航路开 辟的背景 公元前 5世纪的古希腊学者安提丰认为: “一个人应该以他最有利的方式对待法律。在众目睽睽之下,他应非常尊重法律。但当可以自主而又无人在场的情况下,他可以随本性驱动行事。 ”这种主张 A反映出古希腊法律是习惯法 B体现了智者学派的思想特征 C说明了古希腊实行民主政体 D表明知识分子倡导以人为本 答案: B 试题分析:安提丰认为: “在众目睽睽之下,他应非常尊重

11、法律。但当可以自主而又无人在场的情况下,他可以随本性驱动行事。 ”这与智者学派的观点 “ 一切制度、法律和道德都是人为的产物,其约束力是相对的 ”相一致,故选 B。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 智者学派 顾炎武说: “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徒以诗文而已,所谓雕虫篆刻,亦何益哉 !”该言论旨在 A维护儒学独尊地位 B反对文人参加科举 C大力提倡求实学风 D强调加强自身修养 答案: C 试题分析:顾炎武是明清之际反封建的民主思想家。他认为君子做学问是为了明道救世,空谈诗文义理与治世无益。这说明顾炎武倡导 “经世致用 ”,主张到实践中求真知。 A、 B、 D均与材料中顾炎武的

12、主张不符,故选 C。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明清批判思潮 明清之际的学者董含说: “昔士大夫以清望为重,乡里富人,羞与为伍,有攀附者必峻绝之。今人崇尚财货,贿拥资厚者,反屈体降志,或订忘形之交,或结婚姻之雅。 ”这说明当时 A重农抑商政策在民间已走向破产 B进步知识分子大力提倡工商皆本 C传统儒学提倡的义利观遭到摒弃 D商品经济发展冲击了传统价值观 答案: D 试题分析:材料反映了士大夫阶层从 “羞与富商为伍 ”到主动结交富商,甚至与富商通婚,说明商品经济的发展冲击了传统的重农抑商观念, D项正确 。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商业的发展 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 综合题

13、 ( 15分)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注释: 1970年时任联邦德国总理勃兰特在波兰向犹太人大屠杀纪念碑下跪。 ( 1)根据图 1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 “勃兰特之跪 ”发生的背景。( 8分) ( 2)图 2漫画反映了哪些信息?和图 1相比,给你什么启示?( 7分) 答案: ( 1)二战期间,纳粹德国大肆屠杀犹太等民族,犯下严重罪行;二战结束后,美国实行 “冷战 ”政策,两极格局形成,东西方两大阵营对抗;联邦德国在二战后经济迅速增长,组建欧共体;当时德国政府正确认识历史,深刻反省纳粹德国的暴行;为了缓和东西方矛盾,改变联邦德国在世界被孤立的被动局面,在国际舞台上树立德国的形象。( 8分

14、,任答 4点即可) ( 2)信息:日本随着经济实力迅速增长,积极谋求成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但由于发动二战罪孽深重,又不能正视历史;严重伤害亚洲邻国人民的感情,日本入常得不到支持。( 4分) 启示:只有正确面对历史问 题,积极维护世界和平,才能赢得各国尊重。( 3分) 试题分析: ( 1)图 1反映了 1970年时任联邦德国总理勃兰特在波兰向犹太人大屠杀纪念碑下跪。依据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及战后的相关史实,概括 “勃兰特之跪 ”发生的背景:二战期间,纳粹德国大肆屠杀犹太等民族;两极格局形成,东西方两大阵营对抗;联邦德国在二战后经济迅速增长,组建欧共体;当时德国政府正确认识历史,深刻反省纳粹德国的暴行

15、;在国际舞台上树立德国的形象。 ( 2)漫画 “请支持我加入联合国常任理事国 ”的标语反映了日本随着经济实力的崛起,积极谋求政治大国地位,成为联合 国常任理事国;从 “歪曲历史 ”可知日本否认战争罪行;从亚洲邻国的态度可以看出日本 “争常 ”遭到反对。德国、日本对待战争的态度说明只有正确面对历史问题,才能赢得各国尊重。 考点: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多极化趋势 ( 15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 按照清末 “预备立宪 ”的要求,各省建立谘议局。其中议员的产生,经由选举而来。作为一个选民必须

16、具有下列条件之一:曾在本省地方办理学务及其他公益事务满三年以上之有成效者;曾 在本国或外国中学堂或同等以上之学堂毕业得有文凭者;有举贡生员以上之出身者;曾任实缺职官文七品武五品以上未被参革者;在本省地方有五千元以上之营业资本或不动产者;具有上列条件之一,年满二十五岁之男子;寄籍本省十年以上年满二十五岁之男子,或寄居地方有一万元以上之营业资本货不动产者。 凡有下列情事之一者,不得视为选民及候选人:品行悖谬营私武断者;曾处监禁以上之刑者; 吸食鸦片者;有心疾者(指有疯狂痴呆等疾,精神已异常人者);身家不清白者(指娼优隶卒等贱业之人);不识文义者。 摘编自张朋园立宪派与辛亥革命 ( 1)概括指出谘议

17、局议员在选举条件上有哪些主要特点。( 9分) (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谘议局所起的历史作用。( 6分) 答案: ( 1)具备一定的文化道德素养;拥有一定的知识储备;有一定的从政经验;财产资格要求较高;存在性别、行业歧视;要求身心健康。( 9分,答出 4点即可) ( 2)培养了一批具有近代宪政思想的民主人士;成为推动辛亥革命的重要政治力量;推动了中国政治民主化的进程。( 6分) 试题分析: ( 1)材料指出谘议局议员选举必须具有下列条件之一:曾在本省地方办理学务及其他公益事务满三年以上之有成效者( 具备一定的文化道德素养);曾在本国或外国中学堂或同等以上之学堂毕业得有文凭者;有举贡生

18、员以上之出身者(具有一定的文化素质);曾任实缺职官文七品武五品以上未被参革者(具有一定的参政经验);在本省地方有五千元以上之营业资本或不动产者(财产限制);具有上列条件之一,年满二十五岁之男子(年龄、性别限制)。身心不健康、服刑者不得参选。 ( 2)该问考查清末 “新政 ”的积极作用。按照清末 “新政 ”和 “预备立宪 ”的要求,各省建立谘议局,谘议局的设立培养了一批具有近代宪政思想的民主人士;成为推动辛亥革命的重要政治力量;推动了中国 政治民主化的进程。 考点: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近代中国的民主思想与反对专制的斗争 清末 “新政 ” ( 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1872年

19、9月,文部省颁布了第一个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改革的文件 学制。学制序文中说: “人之所以立其身,治其产,昌其止,以遂其生者,此无他,端赖修身,开智,长其才艺也。而修身,开智、增长才艺又非学不可。故有学校之设立 ”。同时指出改革教育的目标是 “自今以后一般人民,无论华、士族,农工商及妇女,必邑无不学之户,家无不学之人 ”。政府将全国划分成学区,设置各级、各类学 校,逐步普及小学义务教育。 1890年 10月,日本明治天皇签署颁布了教育敕语。 叶立群日本的教育改革 材料二 1867年奕 回顾说: “洋人敢入中国肆行无忌者,缘其处心积虑在数十年以前,凡中国语言文字,形势虚实,一言一动,无不周知,而彼

20、族之举动,我则一无所知。 ”1863 年广州同文馆开始筹建时,清廷上谕再次强调: “惟该馆学生专习外国语言文字,不准西人借端影射,将天主教暗中传习,该抚仍当随时稽察毋令滋弊。 ”奕 曾说: “招考天文、算学,请用洋人,原欲窥其长短以收知彼知此之效也。并以中国自造轮船、枪炮等 件,无从入手,若得读书之人旁通其书籍、文字,用心研究,译出精要之语,将来即可自相授受,并非终用洋人。 ”此事遭到监察御史张盛藻的首先发难: “若令正途科甲人员习为机巧之事,又籍升途、银两以诱之,是重名利而轻气节,无气节安望其有事功哉? ” 杜文钿洋务运动与教育改革 ( 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提炼有关日本明治维新和中国洋务

21、运动中教育改革的主要信息。( 9分) (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日两国教育改革的主要共同之处。( 6分) 答案: ( 1)日本:制定较为完整的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实施义务教育;实施全民 教育;重视法制保障;教育内容全面、广泛。( 5分,任答 3点即可) 中国:内部分歧明显(顽固派阻挠改革);侧重于培养社会实用人才(教育内容主要侧重语言、军事技术等方面)。( 4分) ( 2)都面临内忧外患;都学习西方先进科技文化;都培养了一批人才,推动了教育等领域的近代化。( 6分) 试题分析: ( 1)该问考查概括材料信息的能力。日本明治维新:颁布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改革的文件;政府将全国划分成学

22、区,设置各级、各类学校,逐步普及小学义务教育,颁布教育敕语,重视教育立法。中国洋务运动:洋务派和顽固派的主张分歧;侧重于培养语言、军事技术等方面的社会实用人才。 ( 2)该问考查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考生可以从两国改革的背景、内容、影响等方面概括中日两国教育改革的主要共同之处: 19世纪中后期,中国和日本都在内忧外患的形势下进行了教育改革;都学习西方先进科技文化;都培养了一批人才,推动了教育等领域的近代化。 考 点:历史上重大改革 明治维新 教育改革;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 洋务运动 ( 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第一场 史论五篇:一

23、、 “周唐外重内轻,秦魏外轻内重各有得论 ; 五、 “北宋结金以图燕赵,南宋助元以攻蔡论 ”。 第二场 考各国政治、艺学策五道:一、 “学堂之设,其旨有三,所以陶铸国民,造就人才,振兴实业。 三者孰为最急策 ”。二、 “泰西外交政策往往借保全土地之名而收利益之实。盍缕举近百年来历史以证明其事策 ”。三、 “日本变法之初,聘用西人而国以日强, 埃及用外国人至千余员,遂至失财政裁判之权而国以不振。试详言其得失利弊策 ”。四、 “周礼言农政最详,诸子有农家之学。近时各国研究农务,多以人事转移气候,其要曰土地,曰资本,曰劳力,而能善用此三者,实资智识。方今修明学制,列为专科,冀存要术之遗。试陈教农之策

24、 ”。五、 “美国禁止华工,久成苛例,今届十年期满,亟宜援引公法,驳正原约,以期保护侨民策 ”。 第三场 四书五经义:首题为: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义 ”。次题为: “中立而不倚强哉矫义 ”。三题为: “致天下之民,聚天下自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义 ”。 摘编自 1904年清朝最后一次科举考试试题 从上述材料中,提取三项有关清末科举考试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12分) 答案: 评分标准及示例: 必须是在解读材料基础上得出的正确信息,并能予以说明,罗列无关史实无效。每条信息及说明 4分。另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即可。 示例一:信息:三场考试只有一场考四书五经(科举

25、考试内容不再局限于儒家经典)。说明:清末面临历史大变局,高唱礼义廉耻无法救国,需要选拔更多实用人才。 示例二:信息:重视考查史论。说明:治国必须善于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古为今用,如史论第 一篇就是针对清末中央集权削弱的现状。 示例三:信息:重视考查世界各国治国策略。说明:清末中国已融入世界,必须学习各国先进经验,才能维系政权。 示例四:信息:关注改革。说明:当时清政府正推行新政,需要借鉴古今中外改革变法的经验。 试题分析:该题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首先阅读材料,提取有关清末科举考试的信息:重视考查史论;重视考查世界各国治国策略;三场考试只有一场考四书五经;关注改革等。然后结合所学知识,选取其

26、中的三项信息进行阐释说明。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选官制度 清末的科举制 ( 25分)阅读材料, 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商汤之孙太甲在位时,因其 “不尊汤法,乱德 ”被幽禁。从战国时起,以孟子为代表的儒家便提倡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的治国理念,构筑了某种有利于廉洁政治的文化氛围。秦简上载有秦朝 “为吏之道 ”,严格规定了官吏的行为规范,包括 “五善 ”、 “五失 ”。 汉代规定, “臧值十金,则至重罪 ”;汉武帝设十三部刺史,其职责是 “六条问事 ”,一条针对不法豪强,五条针对 “二千石 ”的郡国守相,其余不问;汉代察举制突出了以 “德 ”、 “能 ”、 “文 ” 等考选官员的

27、价值取向。唐太宗曾重视对大臣的廉政教育: “朕终日孜孜,非但 忧怜百姓,亦欲使卿等长守富贵 ”。唐代巡按任期两年,职责偏重刑狱;唐律规定:官吏监守自盗, “盗所监临财物者 ”, “三十匹绞 ”。大明律规定:官吏监守自盗,至四十贯者绞;官吏犯赃枉法,至八十贯者绞;官吏恐吓取财,即使未遂不得财,亦须杖刑;明代巡按对地方官吏兼有考察、荐举、纠劾之权。 摘编自吴宗国主编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等 材料二 孟德斯鸠曾经说过: “从事物的性质来说,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以权力约束权力。 ”西方发达国家目前相对比较廉洁,与其廉政文化设计上的精良密切相关。 在西方的政治观念中, 西方人更倾向于把个人权利作为合

28、理解决一切问题的基本坐标: “较之以往的时代,我们的政治、社会和经济生活在更大程度上为权利话语所支配。 ”1689年英国议会颁布的权利法案规定:“凡未经国会准许,借口国王特权,为国王而征收,或供国王使用而征收金钱,超出国会准许之时限或方式者,皆为非法。 ”1789年法国人权宣言指出:“对于人权的无知、忽略或轻视乃是公民不幸和政府腐败的唯一原由。 ”在西方社会,公民权利意识的发达是其政治廉洁的重要保障。 美国总统杰斐逊曾呼吁: “请您提倡一个扫除愚昧的行动,制定和改进教育普通人民 的法律吧。让我们的同胞知道:只有人民才能保护我们,使我们能够防止这些弊害,为此付出的捐税尚不及献给国王、僧侣和贵族财

29、物的千分之一,如果我们听任人民陷于愚昧无知,这些家伙就会在我们中间死灰复燃。 ” 摘编自西方发达国家廉政文化的特点及运行条件分析 (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古代中国廉政建设的主要做法。( 8分) ( 2)根据材料二,归纳近代西方廉政建设的主要特点。( 9分) ( 3)比较上述材料中反映出的中西廉政建设的本质区别。( 8分) 答案: ( 1)历代政权重视约束各级官吏权力;重视以儒家思想为主要内容的道德 教育;以严格的法律规定惩治腐败;建立日趋完善、相对成熟的监察制度。( 8分) ( 2)以分权制衡作为廉政主要方式;通过立法加强廉政建设;建立资本主义民主政体,保障廉政建设顺利进行;把维护个人权利

30、作为预防腐败的根本手段,保障个人的自由平等;重视公民权利教育和参与能力。( 9分,每点 3分,答出 3点即可) ( 3)中国古代的廉政建设以维护皇权为根本目的;强调人治;突出上级对下级的监督。西方的廉政建设以维护公民的利益为前提;重视法治;突出民众对官员的权力监督。( 8分,答出 4点即可) 试题分析: ( 1)根据材料一提供的信息, 概括古代中国廉政建设的主要做法:从战国时起,以孟子为代表的儒家便提倡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的治国理念,构筑了某种有利于廉洁政治的文化氛围;历朝都严格规定了官吏的行为规范;重视对大臣的廉政教育;加强对官员的监察;唐律、大明律都对贪官严厉惩处。 ( 2)依

31、据材料二,归纳近代西方廉政建设的主要特点:在西方的政治观念中,西方人更倾向于把个人权利作为合理解决一切问题的基本坐标;分权制衡作为廉政主要方式;通过立法加强廉政建设;公民权利意识的发达是其政治廉洁的重要保障。 ( 3)该问考查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两 则材料涉及的中西廉政建设的本质区别是维护的阶级利益不同:中国古代的廉政建设以维护皇权为根本目的;强调人治;突出上级对下级的监督。西方的廉政建设以维护公民的利益为前提;重视法治;突出民众对官员的权力监督。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监察与谏议;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代议制;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明清君主专

32、制制度的加强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 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近年,学术界对袁世凯的研究逐渐增多,尤其是其在辛亥革命中的影响。下面是袁世凯在辛亥革命期间政 治活动片段(时间均为 1911年)。 10月 10日 武昌起义爆发,袁观望 10月 20日 袁要求:开国会,组责任内阁,解党禁,宽容起事党人,总揽全国兵权,宽与军费 10月 27日 诏授袁钦差大臣,节制陆海各军;隆裕太后拨内帑百万两济武汉军事;清军击败民军于汉口 10月 29日 袁致书黎元洪,首提和议 11月 8日 黎元洪复袁书,劝其附义,并允推为总统 11月 29日 袁电武昌答应停战;汪兆铭(注:革命党人)承袁父子之意,自北京

33、密函武昌,主南北联合,清帝退位,举袁为总统,武昌军政府表示同意 12月 9日 袁令全国停战 15日,后延长;黄兴回复汪电:袁如反正,举为总统 12月 29日 各省都督代表会集会南京,选孙文为临时大总统;孙随即电袁,暂代临时大总统,随时让位 摘编自唐德刚袁氏当国 (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袁世凯与革命党对对方采取的不同策略,并分析其原因。( 10分) (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袁世凯在辛亥革命中的政治活动。( 5 分) 答案: ( 1)袁世凯对革命党既有军事镇压,又有政治议和。( 2分) 原因:袁世凯为了增加政治资本,壮大自身实力;为了控制全国革命形势。( 3分) 革命党对

34、袁世凯既要反抗其军事镇压,又要积极拉拢其反正。( 2分) 原因:革命力量群龙无首、内部分歧;对袁世凯抱有幻想,希望拉拢其壮大革命力量,巩固革命成果。( 3分) ( 2)主观上袁世凯是为了实现其个人政治野心;但他依靠自身的强大实力逼清帝退位,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和革命党人共同促成了中华民国的建立。( 5分) 试题分析: ( 1)武昌起义后,袁世凯为了增加政治资本,壮大自身实力,控制全国革命形势,利用两面手腕对待革命党 既有军事镇压,又有政治议和。而革命党人群龙无首、内部分歧,对袁世凯抱有幻想,对袁世凯既要反 抗其军事镇压,又要积极拉拢其反正。 ( 2)联系所学知识,对袁世凯在辛亥革命中的政治活动作出客观评价:主观上袁世凯是为了实现其个人政治野心;但他依靠自身的强大实力逼清帝退位,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和革命党人共同促成了中华民国的建立。 考点: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近代历史人物 袁世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