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届山西晋城市第一中学高三5月月考文综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上传人:刘芸 文档编号:339065 上传时间:2019-07-09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57.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4届山西晋城市第一中学高三5月月考文综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2014届山西晋城市第一中学高三5月月考文综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2014届山西晋城市第一中学高三5月月考文综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2014届山西晋城市第一中学高三5月月考文综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2014届山西晋城市第一中学高三5月月考文综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4届山西晋城市第一中学高三 5月月考文综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汉代著名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 李斯列传中有一段关于秦朝的评论说:“秦无尺土之封,不立子弟为王,功臣为诸侯者,使后无战攻之患。 ”下列对题目材料信息的本质理解,最准是 A肯定了秦朝统一的历史意义 B肯定了秦朝地方行政体制建设的功效 C敏锐地指出了分封制的弊端 D指出分封制与郡县制最主要的不同点 答案: B 试题分析:重点理解题中关键信息 “秦无尺土之封,不立子弟为王、功臣为诸侯者,使后无战功之患 ”,这是肯定秦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的积极历史作用。ACD都不是对题目材料信息的本质理解,因此选 B。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

2、制度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郡县制。 美国联邦宪法第一条第九款曾规定: “对于现有任何一州所认为的应准其移民或入境的人,在一八 八年以前,国会不得加以禁止,但可以对入境者课税,惟以每人不超过十美元为限。 ”对这段话理解不准确的是 A一定程度上违背了法律制定的理性精神 B当时各州自治权力高于联邦政 府 C美国资本主义发展障碍依旧存在 D此项规定是当时南北方妥协的产物 答案: B 试题分析:考查学生势史料阅读及对基本史实的记忆能力。美国 1787年宪法规定美国是一个联邦制国家,联邦政府的权力高于各州, 因此 B项对材料理解不准确,符合题意。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美国共和制的确立 178

3、7年宪法。 下表为世界 “500强 ”跨国公司数量变化表(单位:个),由此能得到的最确切的信息是 A跨国公司是推动全球化的重要力量 B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 C中国经济在世界上无足轻重 D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导经济全球化 答案: D 试题分析:根据世界 “500强 ”跨国公司数量变化表,可见发达国家仍占主要地位,反映了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导经济全球化,因此选 D。 AB虽然说法正确,但与题干无关; C说法错误,中国的跨国公司呈现上升的趋势。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经济向全球化发展。 社会变革学派认为:工业革命的实质是以竞争代替了先前主宰着财富的生

4、产与分配的规章条例。 比技术革新影响更深刻的,是经济社会运行规则的变化。这里的 “经济社会运行规则 ”是指 A工厂制 组织形式 B垄断组织形成 C机器大工业生产 D自由主义经济政策 答案: B 试题分析:欧洲封建社会时期,政府、教会对企业的干预较多,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自由主义兴起,主张自由经营、自由竞争、自由贸易,反对政府的过多干预,因此选 D。 AC虽符合史实,但与题干无关; B。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 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工业革命 工业革命。 1922年创刊的今日曾刊发了大量关于马克思主义的译著文章,对早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但该刊的主办者却曾反对中

5、共二大制定的民主革命纲领,坚持认为中共放弃社会主义革命而从事民主主义革命,是对马克思主义的 “变节 ”。这说明 A中共民主革命纲领违背了马克思主义 B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要性 C将马克思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任重道远 D当时存在着大量伪马克思主义者 答案: C 试题分析:中共民主革命纲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的相结合,排除 A;B虽有道理,但是与题干无关,题干突出的是一些人仍然没有认识到要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照搬马克思主义,说明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任重道远,因此选 C; D明显不符合史实。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 中共的成立。 英国哲学家罗素在中国问题一

6、书中说: “甲午战争,中国被日本打败,义和团运动后,中国又遭到列强的报复,这终于使中国的有识之士看到中国的当务之急是要有一个更好的更现代化的政府,而不是一个濒于崩溃的帝王之家。 ”这里的有识之士应该是 A洋务自强的践行者 B维新图强的呼吁者 C民主科学的倡导者 D民主共和的实践者 答案: D 试题分析:洋务运动兴起于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甲午战败宣告其破产,排除 A;B出现在甲午战后,义和团运动之前维新变法运动已经被慈禧为首的顽固势力镇压,排除 B; C是指新文化运动辛亥革命后出现,排除;义和团运动后,国人认清清政府的腐朽面目,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成为救亡的主流,因此选 D。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

7、革命 辛亥革命 武昌起义。 某学者指出,在 “改革与革命的赛跑 ”中,当改革的路被堵死,革命的爆发也就是时势使然了。与其说 “革命 ”是下层 “激进 ”的结果,不如说是被 上层 “顽固 ”逼迫出来的。好在革命后,在革命党、立宪派、袁世凯与清廷的四方博弈中,以极少的牺牲达成了和解。可见,该学者认为 A辛亥革命的爆发纯属偶然 B清廷改革失策加速革命爆发 C革命是拯救中国的唯一出路 D清末 “新政 ”改革毫无成效 答案: B 试题分析:由题目中的信息 “当改革的路被堵死,革命的爆发也就是时势使然了 ”说明作者认为辛亥革命的爆发具有必然性,清廷改革失策加速革命爆发,排除A项,选择 B项;题目中未涉及对

8、革命和改革的评价,故排除 C、 D两项。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辛亥革命 武昌起义。 从考古发掘和古典作家提供的材料来看,雅典公民大会日常例会的出席人数不过占公民总数的四或五分之一。这主要说明 A并非所有雅典人均可履行民主权力 B并非所有合法公民均能参加公民大会 C雅典民主政治在实践上仍存在许多弊端 D雅典民主只是部分公民的民主 答案: C 试题分析:材料反映了雅典公民大会日常例会的出席人数不足的现象,并没有说明公民缺席公民大会的原因, ABD项在材料中都无从体现,这说明雅典民主政治在实践上仍存在许多弊端,因此选 C。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雅典民主政治。 后汉书

9、载: “建武年间,(任延)诏征为九真太守。 九真俗以射猎为业,不知牛耕,民常告籴交址,每致困乏。延乃令铸作田器,教之垦辟。田畴岁岁开广,百姓充给。 ”这段记载反映了当地 A推广曲辕犁后增加了耕地面积 B开始注重精耕细作提高农业产量 C自然资源的贫乏导致生活贫困 D农民意识的落后导致生活贫困 答案: B 试题分析:原文大意是说 “朝廷任命(任延)出任九真太守。九真郡的民俗以打猎为业,不知道用牛耕种,百姓向交趾郡人买粮食,往往搞得很困顿。任延就命当地人铸造耕田农具,教他们开垦荒地。当地的田地一 年一年地开拓。百姓们富足了,说明(任延)到任后当地开始注重精耕细作提高农业产量,因此选B. 推广曲辕犁始

10、于隋唐时期,排除 A; C在材料中无从体现; D不是题干的主要意思。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古代农业的特点。 王安石在变法之初就设置 “制置三司条例司 ”,将财政经济的规划、决策权从三司独立出来,同时要求 “一岁用度及郊祀大费,皆编制定式 ”。这一措施体现了王安石 A将整顿吏治作为变法中心 B借变法之机剥夺了三司财权 C以积极节流作为理财思路 D重视财政运行机制改革 答案: D 试题分析: A项应为庆历新政,故排除;王安石在变法期间,强调积极开源,反对消极节流,故排除 C项; B项中 “剥夺 ”的说法过于绝对,故排除;由题目中的信息 “财政经济的规划、决策 独立 皆编制定式

11、 ”即可选出 D项。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王安石变法。 “自板印经史之流行,寒士得书日易,此与教育之普及,相辅相成。当时尤有一事可注意者,即书籍之保存,多在东南,此区域均为寒士之新土。北方大族之旧乡,书籍反见残缺。 ”南北这一反差折射出 A南方印刷技术更为发达 B北方士人耻于科举致仕 C中国文化重心南移态势 D门阀土族退出政治舞台 答案: C 试题分析:由题目中的信息 “东南 为寒士之新土 ”即可选出 C项;题目中未涉及南北印刷技术的比较,故排除 A项; B项中 “耻于 ”、 D项中 “退出 ”的说法过于绝对,故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经济重心南移。 某学者认为

12、中国人文精神的基本旨趣是实现人内在的某种理想人格。那么如果要 “实现人的一种彻底的精神自由 ”,下列主张与之相符合的是 A老庄道家的 “乘物游心,亲近自然 ” B孔孟儒家的 “修齐治平,内圣外王 ” C韩非法家的 “抱法处势,道法者治 ” D墨家的 “兼 爱非攻,上同而不下比 ” 答案: A 试题分析:老庄思想为核心的道家哲学提倡无为,崇尚自然山水。在这里,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种心灵相照、气息相通的所谓 “天人合一 ”的关系。而庄子更是强调人的精神自由,因此选 A。 BCD的主张都带有为政治服务的色彩,与题意不符,排除。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百家争鸣。 综合

13、题 ( 15分)【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我要强调指出,我所陈述的都是无可争辩的事实,而有些人就是无视这些明显的事实,因为这些事实与他们头脑中的偏见不符。 此刻,作为经历了那段历史的人,我要陈述我的思考、观察和结论。我相信杜鲁门总统作出的对日本使用原子弹的决定不仅符合当时的情况,而且具有压倒其他可能选择的道义上的必要性。 象我们这一代绝大多数人一样,我最不希望发生的一件事就是战争。我们作为一个民族不是骑士,我们不渴望那种辉煌。 当我国正在大萧条中挣扎时,日本开始了对邻国的征服 搞什么 “大东亚共荣圈 ”。法西斯总是打着最漂亮的旗号去掩饰最卑鄙的阴谋。 这种 “共

14、荣 ”是通过对中国进行残酷的总体战进行的。 在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中, 30万手无寸铁的平民被屠杀。这是犯罪。 数千名美国水兵的生命湮灭于仍然沉睡在珍珠港湾底的美国海军亚利桑那号军舰里。其中的许多士兵甚至不清楚为什么受到突然袭击。战争就这样强加在美国头上。 科雷希多的陷落及随后对盟军战俘的屠杀,驱散了对日军兽性的最后一丝怀疑。即使是在战时,日军的残暴也是令人发指的。巴丹省的死亡进军充满恐怖。 美军开进得距日本本土越近,日本人的行为就变得越疯狂。 塞班岛:美军阵亡3000人,其中在最初几个小时 就死了 1500人。 硫磺岛:美军阵亡 6000人,伤21000人。 冲绳岛:美军阵亡 12000人,

15、伤 38000人。 “ 只有记忆才能带来真正的原谅。而遗忘就可能冒重复历史的危险。 ” 美国退役空军少将斯文尼国会证词 ( 1)根据材料,概括二战中美国对日本实用原子弹的原因。( 9分) ( 2)我们应该这样理解 “只有记忆才能带来真正的原谅。而遗忘就可能冒重复历史的危险 ”?( 6分) 答案:( 1)原因:日本在战争中对平民的屠杀、日本突袭珍珠港、日军屠杀盟军战俘、减少美军的对日作战伤亡人数。 ( 2) 对日作战使用原子弹是 日本军国主义侵略战争的结果,日本政府要以史为鉴,认真反思才能避免历史重演。 试题分析:( 1)根据材料信息 “在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中, 30万手无寸铁的平民被屠杀。这

16、是犯罪 ”、 “ 其中的许多士兵甚至不清楚为什么受到突然袭击。战争就这样强加在美国头上 ”、 “ 科雷希多的陷落及随后对盟军战俘的屠杀,驱散了对日军兽性的最后一丝怀疑、 ”“美军开进得距日本本土越近,日本人的行为就变得越疯狂 ”,概括二战中美国对日本实用原子弹的原因。 ( 2)根据材料信息 “我相信杜鲁门总统作出的对日本使用原子弹的决定不仅符合当时的情况,而且具有 压倒其他可能选择的道义上的必要性 ”,并结合第一小问的回答,可以得出作者认为对日作战使用原子弹是必要的,是日本军国主义侵略战争的结果,再结合所学知识,日本政府要以史为鉴,认真反思才能避免历史重演。 考点: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第二

17、次世界大战。 ( 15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泰西之立国有三:一曰君主之国,一曰民主之国,一曰君民共主之国 为君民共治,上下相通,民隐得以上达,君惠亦得以下逮 犹有中国三代以上之遗意焉 苟得君主于上,而民主于下,则上下之交固,君民之分亲矣 ,内可无以乱,外可无以悔 由此而扩充之,富强之效亦无不基于此矣。泰西诸国,以英为巨擘,而英国政治之美,实为泰西诸国所闻风向慕,则以君民上下互相联络之效也。 摘编自王韬 |园文录外编 材料二 孙中山认为, “中国古昔 有所谓 民为贵,君为轻 ,此不可谓无民权思想矣。然有思想而无其制度,故以民立国之制,不可不取资于欧美

18、”。他强调“民国之国家,为全国国民所公有;民国之政治,为国民所共理;民国之权利,为国民所共享 ”。 摘编自孙中山全集 (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王韬与孙中山思想的异同( 9分) (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近代中国政治运动从君主立宪走向民主共和的原因。( 6分) 答案:( 1)异:王韬:主张君民共治;效仿英国实行君主立宪。孙中山国家权力属于全体国民;效仿美国实行共和制( 6分)同:吸取传统民本思想;接受西方民主思想;重视民权。( 3分) ( 2)中国从主权独立、领土完整逐步沦为半殖民地;西方人权、平等、自由思想的影响;维新运动的失败;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努力。( 6分) 试题分析:( 1)通

19、过阅读材料不难归纳二人思想的不同;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王韬是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派的重要代表,孙中山是资产阶级革 命派的领导人,前者主张君民共治;效仿英国实行君主立宪,后者主张国家权力属于全体国民;效仿美国实行共和制。二人思想的相同点也就容易回答了,都吸取传统民本思想,接受西方民主思想,主张民主政治。 ( 2)结合所学知识,多角度展开,近代中国从主权独立、领土完整逐步沦为半殖民地,民族危机日益深重;列强的侵华客观上推动西方文明传入中国,人权、平等、自由思想的影响,冲击中国人的思想观念;维新运动的失败,君主立宪的道路在中国行不通;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努力,把实现民主共和与挽救国家危亡结合起来。 考点

20、: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近代中国的民主思想。 ( 15分)【历史上的重大改革】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治政府刚成立时,参与维新的功臣 多是些三十岁出头的年轻人 充满对欧美社会的美好憧憬,决心把西方的一切 从物质到精神到规范制度统统搬进日本, 正如伊藤博文在启程之初草拟奉命使节要点中所写:要把 “超越我东洋 ”的 “欧美各国之政治制度、风俗教育、营生守产 ”等 “开明之风,一概移入我国,使我国民迅速进步,达到同等化域 ”。 钱乘旦寻找现代化的楷模:论明治维新的失误 材料二 我理解由著名德国学者格奈斯特和施泰因所提倡 的国家组织之梗要,我对其观点知之甚深,乃是可为帝国大厦奠定基础而

21、不至减损天皇权威。回观国情,人人皆信乎英美法自由激进之论,视其为金玉良言,以至国家几被损毁。但我已有纠正之理由,报国正是此时,我深信实现此信念至为重要。 伊藤博文( 1882年) (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治政府改革的目标。( 4分) ( 2)两则材料中伊藤博文对政治制度改革的认识发生了什么变化?这一变化在明治政府采取的举措中有何体现?对此加以评价。( 11分) 答案: 试题分析:( 1)要根据材料 “充满对欧美社会的美好憧憬,决心把西方的一切 从物质到 精神到规范制度统统搬进日本 ”、 “要把 超越我东洋 的 欧美各国之政治制度、风俗教育、营生守产 等 开明之风,一概移入我国,使我国民迅速进步

22、,达到同等化域 ”进行概括分析。 ( 2)题的前一问要注意材料一主张学习 “欧美各国之政治制度 “,而材料二主张仿效德国政治制度。后一问答出日本帝国宪法的内容及其评价即可,明治宪法带有浓厚的封建性,但它毕竟是近代亚洲的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它规定了人民的某些基本权利,表面上依照 “三权分立 ”的原则确立了日本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但缺乏比较健全的民主宪政精神,因而在实施后,权利重心 仍握在官僚寡头手中。 考点: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明治维新。 ( 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一战以来,国际局势风云变幻,身处其中的中国外交也经历了发展与演化的历程。 材料一 1919年以来,中国外交呈现出 10年一

23、小变、 30年一大变的周期性变化。每隔 30年左右为一个大周期,迄今已经历了三个周期,这三个周期的起点分别为 1919年、 1949年和 1979年。在每个周期,中国的外交政策都会出现战略性调整。中国外交的这种周期性变化是中国与国际上其他力量实力对比的变化以及国内形势与国际局势联动的必然结果。 摘编自 刘胜湘中国外交周期与外交转型 材料二 人们总喜欢用单极化、两极化和多极化来称谓过去、现在或将来的世界格局。但这往往导致人们忽视这三种格局之间的复杂关系,把三者关系简单化 其实,所谓单极化、两极化和多极化都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指一个时期、一个阶段内的主要力量格局或主要发展趋势,但这三种概念都是相对的

24、,在某种情况下是可以并存的,看不到三者之间存在某种内在联系,甚至把三者相互对立起来,把三者视为非此即彼的关系,可能是片面的。 叶自成对中国多极化战略的历史与理论反思 (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 指出第三个周期中国外交政策的 “战略性调整 ”,并说明这种调整 “是 国内形势与国际局势联动的必然结果 ”。( 6分) ( 2)结合所学知识,评述材料二的观点。(要求:观点明确,论从史出,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6分) 答案:( 1)第三周期:开展多边外交,与世界各国进行广泛交流与合作;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3分) 说明: 第三周期:中国国际地位日益提高,综合国力日益壮大,确立改革

25、开放国家战略;多极化趋势迅速发展,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3分) ( 2)观点:单极、两极或多极之说并非简单对立,而是相对的,有时可以 并存。( 2分) 评析:二战后至 50年代中期美苏两大阵营对峙局面逐渐形成,两极格局确立;60年代中后期开始,伴随中苏关系破裂、不结盟运动兴起、美国相对削弱、欧洲复兴和日本崛起,国际格局中以两极格局为主导的同时,开始出现多极化趋势; 90年代以来,两极格局瓦解,做为唯一超级大国的美国力图构建单极世界,但欧、日、俄、中和广大发展中国家等各种力量不断发展和重新组合,多极化趋势又渐趋加强。( 6分) 试题分析:( 1)第一小问注意材料一的信息 “这三个周期的起点

26、分别为 1919 年、1949年和 1979年 ”,结合所学知识,第二 个周期是指新中国成立后,开始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具体表现为 “一边倒 ”等。第三个周期是指新中国改革开放后,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与世界各国进行广泛交流与合作;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实行不结盟政策等。第二小问从国际、国内背景两个方面回答。 ( 2)首先根据材料信息 “所谓单极化、两极化和多极化都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这三种概念都是相对的,在某种情况下是可以并存的,看不到三者之间存在某种内在联系,甚至把三者相互对立起来,把三者视为非此即彼的关系,可能是片面的 ” 概括材料二的观点, 再

27、根据二战后国际格局从两极格局到多极化趋势的发展演变,进行评述。 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新时期的外交 新时期的外交建树;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冷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走向联合的欧洲 、日本谋求政治大国地位、不结盟运动的兴起;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当今国际局势。 ( 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研究中国传统农业社会中的农贷问题,是理解中国农村经济生活中 “国家一农民 ”关系的一把钥匙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西汉时期部分国家赈贷及其用途类别 时间 史料 出处 类别

28、 文帝三年 贷种食未入,入未备者,皆赦之 汉书 文帝记 生产和消费并贷 元狩三年 徙贫民,衣食皆仰给县官,假予产业 史记 平准书 生产和消费并贷 本始四年 遣使者振贷困乏 汉书 宣帝纪 生产性借贷 地结三年 假田与贫民,贷种、食 汉书 宣帝纪 生产和消费并贷 初元元年 假公田与贫民,家资不满千钱者,赋贷种食 汉书 元帝纪 生产和消费并贷 清康熙年间部分国家赈贷 年份 地区 事由 贷放措施 赈贷物 康熙三年 浙江海宁 刮飓风、修海塘 动款 货币 康熙五年 广东 旱灾 动支通省积谷散赈 谷物 康熙十年 淮扬 民饥 截留漕粮 6万担,开仓米 4万担 粮米 康熙三十七年 江南海州等九州县 水灾 发常平

29、仓谷 谷 康熙四十二年 山东济南 水灾 免额赋、发帑金、截漕粮 钱、粮 据中国历代自然灾害与历代盛世农业政策资料有关内容整理 材料二 对于小农而言,过贫则造反,过富则独立,只有不贫不富的状态最有利于国家对小农的控制。 中国长期以来国家政权与农村社会都依赖于增长缓慢的农业剩余,农民依赖于这种剩余而生存,国家依赖于这种剩余而运作,因此两者之间的紧张关系长久存在。 正因如此,在中国历史上,各个朝代大都有赈贷之举,其主要原因是维持小农的不贫不富的生存状态,以防崩断国家与小农间的微弱均衡关系。 张杰农户、国家与中国农贷制度:一个长期视角 材料三 夫发仓廪,本以利民,而其弊反甚:仓舍一启,豪强骈集;里胥乡

30、老,匿贫佑富。公家之积,祗以饱市井 游食之徒;而野处之民,曾不得见糠秕。富者连车方舆,而贫者曾不获斗升。 徐光启农政全书 荒政 请回答: ( 1)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国家农贷的主要特征。( 6分) ( 2)据材料一、二,指出国家实施农贷的目的( 9分)。国家农贷保持小农“不贫不富 ”的状态为什么不被打破?( 6分) ( 3)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完善国家农贷制度的理解。( 4 分) 答案:( 1)特征:生产性农贷和消费性农贷并重;实物农贷为主要形式(农贷形式包括实物与资金,但以实物为主);农贷带有赈灾救济性质。(每点 2分, 6分) ( 2)目的: 维护小农经济的延续;调节贫富差距

31、;扩大国家经济来源;赈灾救济,缓和社会矛盾,以稳定和巩固统治。(任意三点得 6分) 原因:封建国家政权的维持必需依赖于对农民的盘剥和掠夺;土地私有制(土地兼并)必将导致贫富分化。( 4分) ( 3)理解:国家要科学指导农民对农贷的利用,切实提高农民的生产和还贷能力;国家农贷要建立规范化的管理体体制,对农贷的推行要有效监管;农贷实施要关注民生,不与民夺利。(言之有理亦可得分,总分不超过 4分) 试题分析:( 1)分析材料一表格。表格一为 “西汉时期部分国家赈贷及其用途类别 ”分析表格可见在用 途类别上基本上都是 “生产和消费并贷 ”据此概括出生产性农贷和消费性农贷并重的特点;在依据 “清康熙年间

32、部分国家赈贷 ”中的 “事由 ”及 “赈贷物 ”可概括出实物农贷为主要形式和农贷带有赈灾救济性质的特点。 ( 2)分析材料一和材料二 ,依据 “过贫则造反,过富则独立,只有不贫不富的状态最有利于国家对小农的控制 ”可归纳概括出调节贫富差距、赈灾救济,缓和社会矛盾,以稳定和巩固统治;依据 “国家依赖于这种剩余而运作 ”可归纳出扩大国家经济来源;依据 “其主要原因是维持小农的不贫不富的生存状态 ”可归纳出维护小农经济的延续。第二小问 “不贫不 富 ”是一种理想状态,事实上很难达到,其原因可结合封建私有制下的阶级剥削来回答即可。 ( 3)本题是一个开放性试题,回答时需要综合分析上述三段材料从规范管理

33、制度,做到有效监督;国家要科学指导农民利用农贷,切实提高农民的生产和还贷能力;切实的关注民生使农民真正的获得实惠等方面回答即可,其他方面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但是要注意紧扣 “完善国家农贷制度 ”这一主题,不要无的放矢或是表述空洞。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传统农业社会的农贷问题(课标外) ( 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下列材料,回 答问题。 材料一 在有幸在总统位置上尽全力组织并管理政府之后,现在已经到了应当退休回归私人生活的时候。这既是我心所愿,也是为国运所必需。因为行政首长的定期更替,是我们国家自由所不可缺的保障。请允许我离开政府,就像我以前离开部队一样,

34、让那些支持我国的利益、推进社会和谐和秩序与良善政府的人接替我,让上帝继续保佑我们的祖国。 华盛顿致麦迪逊的信件 材料二( 1912年) 2月 13日,孙中山认为 “帝制从此不存留于中国之内,民国的目的亦已达到 ”,遂向参议员请辞临时大总统,并推荐说: “清帝退位,南北统一,袁军之力实多 ”。 中国革命记录 近日满清退位、中华民国成立,民族、民权两主义俱达到,唯有民生主义尚未着手,今后吾人所当致力的即在此事。 孙中山全集 请回答 ( 1)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华盛顿和孙中山辞职的原因。( 6分) ( 2)结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你对他们的辞职以及孙中山辞职后重新投身政治活动作何评价?( 9分)

35、答案:( 1)华盛顿:推行行政首长定期更替;回归私人生活。孙中山:对袁世凯抱有幻想;认为辛亥革命的政治目标已经实现,重心要转向解决民生问题。 ( 2)对他们辞职的评价:华盛顿:不贪恋权位,在防止独裁 、促进国家民主建设起了表率作用。孙中山:观点一:以大局为重,不贪恋权位,光明磊落。观点二:对袁世凯的政治面目认识不清,给民主共和造成损失,体现民族资产阶级的局限性。观点三:因内外形势所近,他只能选择辞职,不必苛求。对孙中山重新投身政治活动的评价:捍卫民主共和,推动民主革命。 试题分析:( 1)材料一中文字 “这既是我心所愿,也是为国运所必需。因为行政首长的定期更替,是我们国家自由所不可缺的保障 ”

36、说明了华盛顿隐退的重要原因是推行行政首长需定期更替,以保障国家的自由民主;想回归私人生活;而材料二中文字 “清帝退位,南 北统一,袁军之力实多 唯有民生主义尚未着手,今后吾人所当致力的即在此事。 ”说明了孙中山辞职的原因是对袁抱有幻想;认为辛亥革命的政治目标已经实现,重心要转向解决民生问题; ( 2)结合二人隐退后实际所起的作用可以发现,华盛顿:不贪恋权位,在防止独裁、促进国家民主建设方面起了表率作用;而孙中山可以从多角度评价,如以大局为重,不贪恋权位,光明磊落;或者对袁世凯的政治面目认识不清,给民主共和造成损失,体现民族资产阶级的局限性;或者是受当时的形势所迫,不能苛求。孙中山辞职后重新投身政治活动则是捍卫民主共和,推动民主革 命。 考点: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孙中山、华盛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