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届山西省长治市第二中学高三第二次练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上传人:livefirmly316 文档编号:339084 上传时间:2019-07-09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358.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4届山西省长治市第二中学高三第二次练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2014届山西省长治市第二中学高三第二次练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2014届山西省长治市第二中学高三第二次练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2014届山西省长治市第二中学高三第二次练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2014届山西省长治市第二中学高三第二次练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4届山西省长治市第二中学高三第二次练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有学者指出: “商代邑中居民,甲骨文称为 邑人 ,通常以族氏组织相集约。 ”如河南偃师城, “邑中居民各成体系,保持着以族为纽带的较严密分片分等级的居住形式。 ”该材料能够反映的是 A商代已经实行宗法制度 B商代社会组织的基本单位是氏族 C商代社会各阶层等级差距明显 D商代平民多居住于城市 答案: B 试题分析:依据材料中 “保持着以族为纽带的较严密分片分等级的居住形式 ”,可知商朝社会组织的基本单位是氏族;宗法制度是以血缘关系 为纽带分配政治权利的一项制度,故排除 A。材料中提到是 “分片分等级 ”,故 C说法不符

2、合材料。 D项材料没有体现。故选 B。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乾隆三十七年,台湾海防同知朱景英称: “台地多用宋钱,如太平、元祜、天禧、至道等年号钱,钱质小薄,千钱贯之。 ”据此可知 A宋代商品经济比清代更为繁荣 B当时两岸经济交往不太密切 C海峡两岸有着不同的货币体系 D宋代以后台湾经济发展迟缓 答案: B 试题分析:依据所学知识,清康熙时期已经统一台湾,故排除 C;材料 中反映了在乾隆时期,台湾仍在使用宋钱;从中无法判断台湾或大陆的经济发展情况,故排除A、 D;只能说明当时两岸经济交往不太密切。故选 B。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商业的发展

3、 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 有学者列表对张之洞创办的汉阳铁厂进行成本分析。通过表格分析可知 A近代工业刺激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B近代工业抵制了外国资本主义扩张 C近代工业创办克服了诸多困难 D洋务派官僚草率决策影响企业效益 答案: D 试题分析:根据图表中对汉阳铁厂 面临问题的分析可知,在汉阳缺少铁矿、燃料、地理位置不好等,使得汉阳铁厂的成本大幅增加,显然不适宜在这建立铁厂。这些问题是决策的失误造成的,故排除 C,选 D。 A、 B两项从材料中无法得出,故排除。 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 洋务运动 下表反映了 1937-1945年我国部分省份企业

4、情况,对其分析正确的是 A为抗战胜利做出了一定贡献 B主要由爱国人士为抗击侵略自发创建 C目的是使东西部经济发展水平实现平衡 D是敌后战场的经济支柱 答案: A 试 题分析:材料反映了在抗日战争期间,在陕西、云南、贵州、广西等西北和西南部,近代工业发展迅速。 B、 C两项从材料中无法得出且与史实不符;敌后战场主要是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抗战,故 D项说法错误;故选 A。这些近代工业的发展为抗战胜利奠定了经济基础。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 抗日战争 据下列图表数据分析可知,关于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结论正确的是 A逐步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B已建立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

5、 C主要依靠对重工业的投资来推动经济发展 D实现了农、轻、重的协调发展 答案: C 试题分析:通过图中数据分析可以看出,从 20世纪 50年代 -80年代,中国基本建设投资中对农业的投资比例比较少,对工业投资比例占到投资的半数,其中对重工业的投资又占到对工业投资的半数。故自 50年代到 80年代,国家投资的重点是重工业。故选 C。 A、 B两项从图中无法得出; D项说法与图中 数据不符。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20世纪 50年代至 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一五计划 “直到 1500年以前,大西洋一直是一道栅栏,一个终点。到 1500年左右,它一变而为一座桥梁,一个起程点

6、了。 ”请问架起这座桥梁的开拓者是 A迪亚士 B哥伦布 C达伽马 D麦哲伦 答案: B 试题分析:依据材料中 1500年以前大西洋是终点, 1500年后,大西洋是一座桥梁;依据所学,新航路开辟,哥伦布横渡大西洋发现美洲新大陆,加强了欧洲与美洲的联系。故选 B。 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新航路的开辟 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500年前,非洲人手里拿着象牙,欧洲人手里拿着圣经; 500年后,欧洲人手里拿着象牙,非洲人手里拿着圣经。 ”这句话突出了近代以来世界殖民体系形成过程中的 A经济的融合和文化的融合 B经济的融合和文化的冲突 C经济的冲突和文化的融合 D经济的冲突和文化的冲突 答案:

7、C 试题分析:材料中 “象牙 ”代表经济, “圣经 ”代表思想文化;材料体现了近代以来,欧洲人从非洲掠夺了经济,同时又将西方的思想文化带到了非洲,这体现了经济的冲突和文化的融合,故选 C。 考点: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荷兰、英国的殖民扩张 早期殖民扩张的特征和影响 苏俄在实施某一政策时出现如下状况: “自制造火车头至开公众浴室、自供应面包至蘑菇,企业全部由国家主持。积习既久,则索性由武装部队进入村庄,挨户搜索,除了农家本身食用之外,多余粮食一概拿走,并且主张停用货币 ”。根据材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政策的目的在于巩固苏维埃政权 B该状况出现于斯大林执政时期 C该政策促进了苏联国民

8、经济的恢复 D苏俄形成了高度集权的经济体制 答案: A 试题分析:依据材料中 “企业全部由国家主持 ”、 “了农家本身食用之外,多余粮食一概拿走,并且主张停用货币 ”,可以判断是苏俄实行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企业一律国有,农业实行余粮收集制,取消自由贸易。依据所学知识,其目的是为巩固苏维埃政权。故选 A。斯大林时期在农业方面实行农业全盘集体化,故排除 B; C是新经济政策; D项是通过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实现的; 考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2011年 1月 26日,世界经济论坛的创办人克劳斯 施瓦布在接受采访时说: “世界正在从根本上发生

9、改变 这些根本性变化中,最重要 的一个因素就是,地缘政治权势与地缘经济实力正在同时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从西方向东方转移。 ”这反映出当今世界 A “一超多强 ”的政治格局 B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日益加强 C经济区域集团化取代了全球化 D发展中国家成为国际格局中的一极 答案: B 试题分析:材料反映了发展中国家、东方国家的经济、政治力量在不断增强,这推动了世界在发生改变;这体现了世界多极化趋势的日益增强,故选 B;故 “一超多强 ”的政治格局没有从材料中体现出来; C说法错误; D项结论从材料中无法得出。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 演变 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当今国际局势

10、 “工业革命的实质既不是发生在煤炭、钢铁、纺织工业中引人注目的变革,也不是蒸汽机的发展,而是以竞争代替了先前主宰着财富的生产与分配的规章条例。 比技术革新影响更深刻的,是经济社会运行规则的变化。 ”这里的经济社会运行规则是指 A工厂制组织形式 B自由主义经济政策 C机器大工业生产 D工业城市生活方式 答案: B 试题分析:依据材料中 “工业革命的实质是以竞争代替了先前主宰着财富的生产与分配的规章条例。 ”依据所学知识,工业革命前政府推行重商主义的经 济政策,工业革命后自由主义思潮兴起,主张自由竞争、自由贸易等;故选 B。 A属于生产组织形式变化; C属于技术革新的表现; D项属于生活方式的变化

11、。 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工业革命 工业革命的影响 从 18世纪起,欧洲主要国家因为 “纺织机器、采矿、炼铁设备及交通工具的改造或发明 ”,所以 “19世纪的人口大量集中到城市,并且产生各种问题 ”。该叙述从 “因为 ”到“所以 ”之间,至少要增加哪一段叙述,才能使前后因果关系完整 A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理论的影响 B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兴起 C传统精密制造业吸引投资 意愿 D新型工厂制度产生 答案: D 试题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工业革命使得机器大工厂制盛行,大量人口集中到城市,推动了国家城市化进程。故选 D。 A项是人口集中到城市后才出现的现象,故排除;B项与材料无关; C项吸引的

12、只是投资者,与大量人口不符。 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工业革命 工业革命的影响 一个历史事实可以有若干事件构成,事件又可以由若干小事件构成,由此可以排出一系列事件的等级或层次,下列选项符合上述说法的是 A经济全球化 西欧一体化 欧元启用 B王位继承法 权利法案 光荣革命 C苏联的现代化道路 新经济政策 社会主义工业化 D中途岛战役 斯大林格勒战役 阿拉曼战役 答案: A 试题分析:根据材料观点,经济全球化这一历史事实由西欧一体化等事件组成,西欧一体化的表现之一是欧元的启用,故 A符合材料。 B项两个法案属于并列关系,都是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的过程,故排除; C项新经济政策和社会主义工

13、业化也是并列关系,都是苏联现代化道路的表现,故排除; D项三场战役都是二战中的重要战役,故排除。 考点:史学理论和常识 史观 全球史观;史学理论和常识 史学方法 历史事件的层 次与逻辑联系。 应劭风俗通义 佚文述: “牛乃耕农之本,百姓所仰,为用最大,国家之为强弱也。 ”材料表明 A牛耕在农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B牛耕在当时开始出现 C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的生产特点 D农耕经济在国家中的重要地位 答案: A 试题分析:材料观点认为牛是农业耕作的根本,是百姓所依靠的,决定国家强弱的东西。即在强调牛耕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性。故选 A。 B、 C两项从材料中无法获得; D项说法与材料观点不符。 考

14、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耕作方式的变化 “任何一级政府都是不可信 任的,但是级别越高、距人民越远、权力越集中和强大的政府,越需要特别的限制。 ”因此, 1787年的美国宪法规定 A实行 “邦联 ”体制,美国中央政府对各主权州只进行松散的统治 B总统、议员均由人民直接选举产生,真正体现 “主权在民 ”理念 C在中央政府权力结构中遵循 “制约与平衡 ”原则,避免绝对权力出现 D总统只是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实际行政权属于国务卿 答案: C 试题分析:材料观点主张限制中央政府的权利。依据所学知识, 1787年宪法规定美国国家体制实行联邦制,故 A说法错误;宪法规定总统是由选民间接选举

15、产生,拥有国家最高行政权,故 B、 D说法错误。宪法规定总统是国家元首,拥有最高行政权,国会拥有立法权,最高法院拥有最高司法权,三权独立且相互制约。故选 C。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美国共和制的确立 1787年宪法 1787年宪法 清朝前期,通过蒙古律例和理藩院则例(适应于边疆各个民族和地区的正式立法)确定盟旗制度为蒙古地区的基本行政制度,各旗在自己的范围内行使清廷授予的权力。这体现清朝前期民族政策的特点是 A沿用元朝的少数民族地区管理政策 B少数民族高度自治 C依法治理边疆少数民 族地区 D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答案: C 试题分析:依据材料中 “通过蒙古律例和理藩院则例(适应于边疆

16、各个民族和地区的正式立法)确定盟旗制度为蒙古地区的基本行政制度 ”,可以看出清朝前期通过立法确立对边疆少数民族的管理。故选 C。 A、 B两项材料中没有体现; D项是清加强对边疆少数民族管理的影响,故与题目问题无关。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清朝的边疆政策 对于鸦片战争,有人称为中英战争,有人称为通商战争,也有人称为夷匪犯境。其中淡化了历史认识中价值判断的表述是 A中英战争 B鸦片战争 C通商战争 D夷匪犯境 答案: A 试题分析:由于历史认识主体是具体历史条件下的有一定社会关系的人,这就决定了历史认识的社会属性,这种属性是在对历史认识的价值判断中体现出来的。故鸦片、

17、通商、夷匪等词都体现了对历史事件的价值判断。故淡化价值判断的表述是中英战争。故选 A。 考点:史学理论 历史研究 价值认识 此日记最可能写于 A 1861年 B 1895年 C 1907年 D 1913年 答案: C 试题分析:依据材料中 “立宪也,议院也,公然不讳 ”、 “且屡见诸诏旨 ”等可以看出立宪民主思 想得到广泛传播,而且皇室政权也主张立宪。结合所学知识, 1905年,清政府推行预备立宪,派大臣出国考察宪政,结果表面实行民主政治,实质上真正掌权的还是满清贵族。故选 C。 考点:思想解放的潮流 维新思想 清末预备立宪(课标外) 下图所示为 1904年驻日大使杨枢的一则奏折(部分),造成

18、该情况的主要原因是 A中国儒家文化传统一向重道轻器,重人伦轻科技 B甲午战败后,国人救国求速成,学习文科较易入门 C日本近代化起步时间短,科技不如 欧美发达 D甲午战争后后国人的救国思潮由物质层面转向制度层面 答案: D 试题分析:材料中体现的情况是 1904年,在日本学校中中国学生学文科的数量占绝对多数。结合所学甲午中日战争失败证明了洋务运动学习西方先进科技而富国强民的目的的破产;国人转而学习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故选 D。 考点:思想解放的潮流 维新思想 清末新政 据记载,辛亥革命后一些城市中尽管政府严令剪辫,不少士绅仍 “视无发者如同仇敌 ”。有的城市公然成立了 “保辫会 ”“复古会 ”,

19、认为 “剪辫即系投洋 ”,以致 20世纪 20年代 “辫发犹所在皆有 ”。这一 记载表明 A辛亥革命对移风易俗起了巨大作用 B封建势力在革命后恢复旧有统治秩序 C剪辫运动缺少广大基层民众支持 D社会革命与政治革命过程曲折 答案: D 试题分析:材料反映了辛亥革命后,仍有不少士绅反对剪辫,甚至成立的 “保辫会 ”,以致到 20世纪 20年代 “辫发犹所在皆有 ”;故 A、 B说法与材料内容不符; “士绅 ”属于社会的上层人士,而不是基层民众,故排除 C。故选 D。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的影响 近代某思想家说: “所谓立宪政体,所谓国民政治,果能实现与否,纯然以多数国民能否

20、对于 政治,自觉其居于主人的主动的地位为唯一根本之条件。 ”其思想主旨是 A动员工农群众是实现民主政治的根本条件 B民主政治的根本条件是让人民当家做主 C民众思想解放是实现民主政治的根本条件 D推翻反动政府是实现民主政治的根本条件 答案: C 试题分析:材料观点认为国民政治实现的根本条件是国民能摆脱奴仆思想,自觉意识到是国家的主人;即民众的思想解放是实现民主政治的根本条件。故选 C。 考点:思想解放的潮流 新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下图所示为 1920年胡适等发表的我们对于学生的希望(部分) ,由此可见 A作者不完全认同五四运动 B作者主张改革应从学生开始 C五四运动没有带来任何影响 D五

21、四运动的余波延续了一年 答案: A 试题分析:根据材料中 “荒唐的中年老年人闹下了乱子,却要未成年的学子抛弃学业,荒废光阴,来干涉纠正,这是天下最不经济的事 ”,由此可见,胡适并不赞成学生干预政治运动。结合所学知识,学生干预的政治运动应该是五四运动。故选 A。 B项说法与材料观点相反,故排除; C、 D说法错误。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 五四运动 1932年,国民政府军政部长何应钦发表开发西北为我国当前要政,认为 “西北为中华民族摇篮,又是中国大陆之屏蔽 ” 。这年 3 月,国民党四届二中全会通过决议,决定 “以长安为陪都,定名为西京 ”。何应钦的言论和国民党决议的

22、着眼点是 A复兴西北政治中心和国防基地的地位 B B.建设西北以便利剿灭共产党和红军 C. 加强西部开发以促进全国整体发展 D. 为应对日本侵略深入作持久抗战准备 答案: D 试题分析:材料观点是要加强开发西北地区,理由是西北地区是中华民族摇篮,大陆的屏蔽 。结合所学知识, 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民族矛盾开始上升为主要矛盾,此后日本不断发动事变,蚕食鲸吞我国领土。故何应钦言论和国民党决议的着眼点是 D项; 1932年红军还没有进行长征,故排除; A、 C两项与时代背景无关。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 抗日战争 十二铜表法规定: “利息不得超过一分,超过的,处高利贷者四倍

23、于超过额的罚金 ”、 “对于自己承认或经判决的债务,有三十日的法定宽限期 ”。此规定最能说明该法 A维护贵族的既得利益 B一定程度上保护平民利益 C不允许高利贷的存在 D 保护私有财产不受侵犯 答案: B 试题分析:材料反映了十二铜表法的规定限制高利贷,宽限还债日期;这两项规定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平民的利益。故选 B。 A、 C两项说法与材料内容无关; C项说法与材料观点不符。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罗马法 十二铜表法 希腊先哲柏拉图在谈到他生活时代的雅典时说: “这里的公民灵魂变得非常敏感,只要有谁建议要稍加约束,他们就会觉得受不了,就要大发雷霆 他们真的不要任何人管了,连法律也不放

24、在心上,不管成文的还是不成文的。 ”这主要表明 A雅典的直接民主制使其面临体制性 的危机 B当时雅典尚没有法律来约束公民 C柏拉图因为恩师苏格拉底被判有罪而诋毁雅典民主政治 D柏拉图时代的雅典公民充满了自由的精神 答案: A 试题分析:依据材料中 “只要有谁建议要稍加约束,他们就会觉得受不了 ”、 “他们真的不要任何人管了,连法律也不放在心上 ”,由此可见,在雅典公民充满了自由的精神;材料内容正体现了雅典的直接民主,故排除 A; B项与材料观点不符; C项说法材料无从体现。故选 A。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雅典民主政治 雅典公民 英国学者安东尼 亚弗雷泽编著的历代英王生平中 写道:

25、“1701年,(议会)通过了一项嗣位法,这个法案除了其他内容外,保证要由新教徒继位, 而且未经议会允许不得离开王国 ”。这一法案 A开始确立议会权力至上和限制王权的原则 B加强了工业资产阶级在议会中的作用 C标志英国资产阶级代议制民主政治最终确立 D从法律上根除了斯图亚特王朝复辟的可能性 答案: D 试题分析:依据所学知识, 1689年权利法案的颁布,英国开始确立议会至上和限制王权的原则; 1832年议会改革,加强了工业资产阶级在议会中的作用; 18世纪中叶,随着责任内阁制的完善,英国成 为典型的资产阶级代议制国家;故排除 A、 B、C; 1701年的王位继承法进一步限制了王权,选 D。 考点

26、: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王位继承法 综合题 ( 14分)腐败 ,这一人类社会几千年来的痼疾 ,始终是世人永恒不齿的话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贞观六年,中书舍人高季辅上言: “外官卑品,犹未得禄,饥寒切身,难保清白,今仓廪浸实,宜量加优给,然后可责以不贪,严设科禁 上许之。 ”贞观十八年,太宗本人对当朝重臣做了精当评价,其中,杨师道 “性行纯和,自无愈违 ”,岑文本 “性质敦厚 ” 戴宵性贞正,死时 “宣宇弊陋,祭享无所,令有司特为造庙 ”。 (高宗永徽三年 )政府颁布唐律疏议规定: (官员 )受财而枉法者,一尺杖一百,一匹加一等,十五匹绞。不枉法者,一尺杖

27、九十,二匹加一等,三十匹加役流。无禄者,各减一等。 摘编自王春瑜中国反贪史 材料二 1889年英国颁布第一部反腐败法,即公共机构腐败行为法,该法特别禁止公共机构的任何人员收受或者要求收受以及承诺或实际提供任何形式的礼物、贷款、费用、酬劳或利益。 l906年通过的防止腐败法将公共机构腐败行为法规定的范围扩大到不仅包括公 共机构的工作人员,而且包括公共机构本身。在英国,政府对议会负责,议会有权对政府进行监督。英国的司法机关完全独立于政府,不受政府管辖。司法机关可以通过法院判决对政府及其官员的行为进行监督。舆论和新闻媒体的监督是对政府滥用职权的一种有效制约,使腐败行为更容易暴露在阳光下,因而在实际上

28、对腐败行为起到了威慑作用。 一摘编自英国反腐机制的启示 材料三 肖玉壁在任清涧县张家畔税务分局局长期间,利用职权贪污挪用公款,采用多收少报的方法欺瞒上级。边区政府依法判处肖玉壁死刑,他不服,写信向毛泽东求情。时任边区政府主席的林 伯渠把信带给毛泽东,毛泽东问: “肖玉壁贪污了多少钱 林伯渠答: “3000元。 毛泽东又问: “他的态度怎样 林伯渠说: “他给您写了一封信,要求您看在他过去作战有功的情分上,让他上前线,战死在战场上。 毛泽东明确表示: “我完全拥护法院判决。 ”肖玉壁被执行枪决后,解放日报就此发表评论: “在 廉洁政治 的地面上,不容许有一个 肖玉壁 式的莠草生长 !有了,就拔掉

29、它 !” 摘编自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反贪腐的历史经验及启示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唐朝反腐败的举措。 (3分 ) (2)据材料二,概括英国反腐 败的方式,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7分 ) (3)据材料三,概括中国共产党反腐败的态度。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共产党处理“肖玉壁 ”案的重大意义。 (4分 ) 答案: ( 1)举措:高薪养廉;严刑峻法;褒奖清廉官员(或树清廉典型)。( 3分) (1)方式:法制反腐;制度反腐;舆论反腐。( 3分) 成因:工业革命后,英国经济快速发展;民主政治制度完善。( 4分) ( 3)态度:坚决打击。( 1分) 意义:教育警醒了干部,推动政府廉政建设;赢得

30、民心,有利于边区政府巩固;有利于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3分) 试题分析:( 1)依 据材料中 “饥寒切身,难保清白,今仓廪浸实,宜量加优给,然后可责以不贪 ”、 “贞观十八年,太宗本人对当朝重臣做了精当评价,死时 “宣宇弊陋,祭享无所,令有司特为造庙 ”、 “唐律疏议规定: (官员 )受财而枉法者,一尺杖一百,一匹加一等, ”,由此可以总结出唐朝发腐败的措施有:高薪养廉、褒奖清廉官员、严刑峻法。 ( 2)依据材料中 “1889年英国颁布第一部反腐败法, 1906年通过的防止腐败法将公共机构腐败行为法规定的范围扩大到不仅包括公共机构的工作人员,而且包括公共机构本身。 ”、 “在英国,政府对议

31、会负责,议会 有权对政府进行监督 ”、“舆论和新闻媒体的监督是对政府滥用职权的一种有效制约, ”,由此可以总结英国反腐的措施:法制反腐、制度反腐、舆论反腐。第二小问依据材料提供的时间是 19世纪末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工业革命结束后,英国经济发展迅速;资产阶级民主政治不断完善。 ( 3)第一小问根据材料可以直接得出中共的态度是坚决打击;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及材料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反贪腐的历史经验及启示,可以总结出一、起到警醒其他干部的作用;二、赢得民心;三、有利于维护并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考点: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汉 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监察与谏议;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英国君主立宪制

32、的确立 代议制;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工业革命 工业革命的影响;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 抗日战争 ( 12分)新疆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到了 19世纪,沙俄逐渐形成了夺取南疆喀什噶尔的基本构想:在经济上,替俄国资产阶级在这一亚洲心脏地区开辟其他列强不易进入的销售市场 ;在政治上,把它变成俄国控制下同英国角逐中亚的前哨阵地,进可以经帕米尔、克什米尔威胁英属印度,退足以阻遏英国向北的扩张。 19世纪 60年代,俄国正经历着巨大的社会变动。 60年代中叶,沙俄还计划对伊犁和乌鲁木齐实行军事占领。 -摘编自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沙俄侵华史 材

33、料二 1877 1882年,左宗棠连续五次上书清政府请求新疆建省。 1877年 7月,当西征军一举规复吐鲁番之际,他向清政府提出 “设行省、置郡县 ”,指出: “伊古以来,中国边患西北恒剧于东南 ”, “重新疆者所以保蒙古,保蒙古者所以卫京师。西北臂指相连,形势完整,自无隙可乘 ”。 1844年 11月 17日,清政府正式发布新疆建省上谕:“新疆底定有年,绥 (安定 )边辑 (和 睦 )民,事关重大,允宜统筹全局,厘定新章。 添设甘肃新疆巡抚、布政使各一员。 ” 摘编自沈传经、刘泱泱左宗棠传论 根据材料一指出南疆喀什噶尔对俄罗斯的战略价值,以及俄国对新疆侵略计划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 从俄国

34、方面分析引起这一变化的原因。 (5 分 ) (2)根据材料二,概括左宗棠提出的新疆建省的理由。 (4分 ) (3)综合以上材料,简析清政府在新疆建省的历史意义 (3 分 ) 答案: ( 1)价值:在亚洲心脏地区的销售市场,同英国角逐中亚的前哨阵地。( 2分) 变化:从南疆喀什噶尔扩大到伊犁和乌鲁木齐。( 1分) 原因:农奴制度被废除,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拓展市场、领土扩张的愿望更加迫切。( 2分) ( 2)理由:西北边患严重;新疆战略地位重要。( 4分) ( 3)意义:有利于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有利于抵御外来侵略;有利于加强对新疆的管辖。( 3分) 试题分析:( 1)依据材料中 “在经济上,替俄

35、国资产阶级在这一亚洲心脏地区开辟其他列强不易进入的销售市场;在政治上,把它变成俄国控制下同英国角逐中亚的前哨阵地 ”,可以总结出第一小问;依据 “60年代中叶,沙俄还计划对伊犁和乌鲁木齐实行军事占领。 ”,可以看出俄国对新疆的侵略从南疆喀 什噶尔扩展到伊犁和乌鲁木齐;第三小问可结合所学 19世纪 60年代俄国农奴制改革的相关知识总结,即俄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急需开拓国外市场。 依据材料中 “伊古以来,中国边患西北恒剧于东南 ”,、 “重新疆者所以保蒙古,保蒙古者所以卫京师。西北臂指相连,形势完整,自无隙可乘 ”,由此可见左宗棠认为自古以来西北边患严重,新疆的战略位置重要。 结合材料三中 “绥(

36、安定)边辑(和睦)民,事关重大, ”及材料一、二,总结新疆设立省可以加强对新疆的管辖,抵御外来侵略,维护民族团结国家统一。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1840至 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左宗棠收复新疆;历史上重大改革 俄国农奴制改革 改革的影响 ( 24分)环境保护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末 20世纪初,随着新型农用机械的引进和汽车的问世,美国大规模垦殖大平原,最终导致严重的荒漠化和 “黑风暴 ”事件。 20世纪 30年代中期,罗斯福政府开始综合治理。决策层认为导致尘暴重灾区出现的深层次根源是一系列错误信念,如征服自然、自然资源永不枯竭、

37、市场可以无限扩大、个人有权任意支配自己的财产、市场竞争能够自主调节生产等;国会通过泰勒放 牧法,将未被占用的 8000万英亩草地交给联邦政府管理,永远禁止拓殖。 摘自高国荣美国大平原的荒漠化:缘起及其治理 材料二 苏联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存在严重的环境问题。有报告显示,在部分人口密集的重工业区和采矿区,其环境退化成无法恢复的 “严重受害区 ”。苏联生态灭绝杂志说: “当历史学家最终剖析苏联和苏维埃共产主义时,他们也许会因为生态灭绝而做出死亡判决。 ”20世纪 80年代,环境主义运动演变成了反苏维埃统治的重要力量,在一定程度上成了这个判决的执行者。 摘自包茂宏苏联的环境破坏和环境主义运动 材 料三

38、1984年 12月 3日凌晨,印度博帕尔市的美国联合碳化物(印度)有限公司设于贫民区附近的一所农药厂发生氰化物泄漏,引发了严重的后果,造成了 25万人直接致死, 55万人间接致死,另外 20多万人永久残废的人间惨剧。 ( 1)根据材料一,促成美国大规模垦殖大平原的主要因素是什么?美国治理荒漠化的措施有哪些特点?由 此反映出美国在经济发展方式上有何变化?( 7分) ( 2)根据材料二,结合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特点,分析造成其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生态灭绝杂志所说的主 要观点是什么?(不得摘抄原文)结合所学,谈谈你对该观 点的认识。( 9分) ( 3)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发展中国家环境污染问题日趋严重

39、。请结合材料三分析其原因。( 4分) ( 4)通过上述各国环境污染与治理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你得到哪些启示。( 4分) 答案: ( 1)事件:第二次工业革命。( 1分) 特点:国家干预;转变观念;立法保护;综合治理。(任答两点得 4分) 变化:国家加强对社会经济领域的管理;注重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2分) ( 2)原因:优先发展重工业和军事工业,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严重破坏;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只关注计划,不关注民生、不注重资源的节约 与保护。( 4分) 观点:日益恶化的环境问题是导致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之一。( 1分) 认识:环境问题影响了苏联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给民众生活带来威胁,

40、导致社会矛盾尖锐;苏联解体有着 多方面、深层次的原因,环境问题不是导致其解体的唯一因素。( 4分) ( 3)原因: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发达国家占优势主导地位,一些发达国家将利润高、污染重的企业迁至发 展中国家;同时一些发展中国家片面注重经济发展,忽略环境保护。( 4分) ( 4)可从经济体制与环境治理;经济发展方式与环境保护;生态环境与民生幸福;国际合作与环境保护等 方面作答 。(每点 1分,言之有理即可得分,满分 4分) 试题分析:( 1)依据材料中 “19世纪末 20世纪初,随着新型农用机械的引进和汽车的问世,美国大规模垦殖大平原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第二次工业革命促使美国大规模垦殖大平原

41、;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中 “罗斯福政府开始综合治理 ”、 “决策层认为导致尘暴重灾区出现的深层次根源是一系列错误信念 ”、 “国会通过泰勒放牧法, ”可以总结出特点有:国家干预,综合治理、决策层观念转变、立法保护。第三小问根据材料的中心主旨可以得出美国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注重保护环境。 ( 2)联系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过 程,即斯大林时期实行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形成;赫鲁晓夫时期、勃列日涅夫时期等相关知识,可以总结出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和军事工业,对自然资源过度开发;农业实行全盘集体化,不关注民生,不注重对资源的节约和保护。第二小问首先找出材料中的核心观点 “当历史学家最终剖析苏

42、联和苏维埃共产主义时,他们也许会因为生态灭绝而做出死亡判决 ”,由此可以推断生态灭绝或环境恶化是苏联解体的原因之一。第三小问实际考察是苏联解体的原因。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环境恶化会影响苏联经济发展,激化社会矛盾,但苏联解体的原因是 有多方面的因素。 ( 3)本问除了要结合材料三外,还要结合经济全球化的相关知识分析原因。依据所学,经济全球化中,发达国家占据主导地位,将污染重的企业迁到发展中国家;同时发展中国家片面注重发展经济而忽略了对环境的保护。 ( 4)本大题围绕环境为核心,分别介绍了环境与经济发展、民生幸福、国际等方面的相互关系,作答时围绕这几个方面总结答案:,言之有理即可。 考点: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罗斯福新政 罗斯福新政的特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斯大林模式 ” “斯大林模式 ”的影响;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 济的全球化趋势 经济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