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届广东中山市一中高三高考热身文综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上传人:diecharacter305 文档编号:339092 上传时间:2019-07-09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7.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4届广东中山市一中高三高考热身文综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14届广东中山市一中高三高考热身文综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014届广东中山市一中高三高考热身文综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2014届广东中山市一中高三高考热身文综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2014届广东中山市一中高三高考热身文综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4届广东中山市一中高三高考热身文综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富豪所从事行业的变化是经济发展变化的标志。史记 货殖列传排列从春秋到汉武帝时代众多的豪民巨富,战国和汉代炼铁行业出富豪最多,汉代就有卓氏、程郑、孔氏、曹邴氏四家列入富豪榜。这表明 A铁制工具运用广泛 B政府鼓励私人铸铁 C政治环境造就富豪 D国家实行重商政策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春秋已出现中国最早的人工冶炼铁器,到了战国中期以后,在许多地区有大量的铁器出土,在这些出土的铁器当中,有经过淬火的钢件,这些都表明当时炼钢和淬火工艺已经有所发展。汉武帝时代推行铁业官营制度。汉代冶炼开

2、始使用煤炭做燃料,供风形式也有了革命性的变化,由起初的自然通风到人力皮囊鼓风再到畜力鼓风。东汉初,杜诗创造出水力鼓风装置 水排,进一步提高了生产的效率。在春秋战国时期采用了铁犁牛耕,到了汉代铁制农具的数量也大大超过了前代。而题干 “富豪所从事行业的变化是经济 发展变化的标志 ”“富豪炼铁业最多 ”,由此得出答案:选 A。汉代实行的盐铁官营,因此不可能鼓励私人铸铁,所以 B是错误的,材料并没有提到政治环境,因此也不能选 C,中国古代从商鞅变法以来,历代都是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 所以 D与史实不符,不能选。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手工业 冶炼技术 关贸总协定规则只适用于货物贸易,而世贸组织的规则涵

3、盖了商品贸易、服务贸易、与贸易有关的投资措施协议、知识产权协议等多个方面。由此可见,1994年世界贸易组织取代关贸总协定的主要原因是 A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 B贸易保护主义抬头 C第三世界团结斗争 D国际格局发生剧变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 20世纪 30-40年代,世界贸易保护主义盛行。国际贸易的相互限制是造成世界经济萧条的一个重要原因。二次大战结束后,解决复杂的国际经济问题,特别是制定国际贸易政策,成为战后各国所面临的重要任务。于是关贸总协定于 1947年 10月 30日在日内瓦签订,并于 1948年 1月 1日开始临时适用。应当注意的是,由于未能达到 GA

4、TT规定的生效条件,作为多边国际协定的 GATT从未正式生效,而是一直通过临时适用议定书的形式产生临时适用的效力。经济全球化,出现于 20世纪80年代中期, 90年代得到认可,但没有统一概念。经济全球化,有利于资源和生产要素在全球的合理配置,有利于资本和产品在全球性流动,有利于科技在全球性的扩张,有利于促进不发达地区经济的发展,是人类发展进步的表现,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但它对每个国家来说,都是一柄双刃剑,既是机遇,也是挑战。特别是对经济实力薄弱和科学技术比较落后的发展中国家,面对全球性的激烈竞争,所遇到的风险、挑战将更加严峻。经济全球化中急需解决的 问题是建立公平合理的新的经济秩序,以保

5、证竞争的公平性和有效性。 经济全球化是指贸易、投资、金融、生产等活动的全球化,即生存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最佳配合置。从根源上说是生产力和国际分工的高度发展,要求进一步跨越民族和国家疆界的产物。进入 21世纪以来,经济全球化与跨国公司的深入发展,既给世界贸易带来了重大的推动力,同时也给各国经贸带来了诸多不确定因素,使其出现许多新的特点和新的矛盾。所以答案:选 A,不选 B。材料并没有提到第三世界,所以不选 C。虽然 1991年苏联解体,冷战结束后,两极格局瓦解,雅尔塔体系崩溃,世界形 成了 “一超多强 ”的世界格局。而且一般主要原因,根本原因都是从经济角度思考,所以 D选项不符合题意。 考点:第二

6、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世界贸易组织和中国的加入 世界贸易组织成立的原因 “在 20世纪 30年代中期,罗斯福提名了 5名自己信任的最高法院法官,并被批准。人们称新法院为 罗斯福法院 。它在解释宪法是既深刻又迅速,它扫除了一切关于新的社会与经济立法是否合符宪法的怀疑。 ”这个 “罗斯福法院 ” A是罗斯福总统违法宪法的产物 B虽违宪,但有利于新政的实施 C反映了总统的实际权利有所扩大 D是罗斯 福总统操作司法权的结果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1929-1933年爆发了世界性经济大危机,为了扭转危局,美国总统罗斯福实行了新政。新政开创了国家干

7、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实质是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通过政府行政力量,将集中起来的社会财富,向社会底层人员分散。从而使经济逐渐恢复平衡,促进经济恢复。罗斯福新政之后大大扩大了总统的行政权力,所以答案:选 C。 A、 B、D不符合题意。 考点: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罗斯福新政 罗斯福新政的影响 列宁曾忧心地说: “国家要有大量的借款,才能有发展重工业的资金。 ”斯大林和他的战友却两手空空地完成了俄国工业的腾飞。对此最合理的史料解释是 A “拥护军事共产主义,不劳动者不得食 ” B “通过恢复商品交换,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 ” C “

8、掏农民的裤兜,成全工业化 ” D “资本主义大危机继续加剧和深化 ”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及对斯大林模式的理解。斯大林执政时期建立了斯大林模式,这是一种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它形成的标志为苏联年宪法的通过。 这种经济体制是一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即通过国家权力,全面干预和管理国民经济各部门,通过指令性计划集中进行资源配置,进行社会生产活动。为了迅速增强经济实力和国防力量,斯大林实行农业全盘集体化,优先发展重工业,尤其是军事工业。其实是牺牲农业了发展重工业,所以答案:选 A。 B、 C选项是分别是列宁时期采用的新经济政策和战时共产主义, D选项不符 合苏

9、联的史实。 考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斯大林模式 ” “斯大林模式 ”形成的过程 “外交的失败更进一步损害了他在其同事们之间的声望。他在古巴部署导弹这一鲁莽计划成为压倒他的最后一根稻草。 ”材料中的 “他 ” A始终是斯大林政策的忠实拥趸 B致力于援助中国的经济建设 C开展了以农业为突破口的改革 D把重工业发展到了新的高度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和对材料有效信息的提取。由材料中 “ 古巴部署导弹 ” 可以知道这讲的古巴导弹危机。古巴导弹危机是 1962年冷战时期在美国、苏联与古巴之间爆发的一场极其严重的政治、军事危机。事件爆发的直接原因是苏联在古巴

10、部署导弹。材料中的 “他 ”指的是赫鲁晓夫,他选择了农业作为改革的突破口,还对工业管理体制进行了一定的改革,但是, 由于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没有进行总体的规划和科学的试验,尽管改革取得了一些成果,却未能从根本上打破斯大林模式的框架,改革最后也是失败了。 B、 D选项不符合史实, C选项包含在 A选项中,所以答案:选 A。 考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 赫鲁晓夫改革 美国历史学家 卢 姆说:全世界都说过,像美国规模这么大的国家要建立共和制是不可能的。但是这里居然兴起了一个新型的共和国,一个虽然疆域和人口扩大 10倍,但依旧对人民负责的政府 ” 美国之所以能

11、建立共和的原因有 北美殖民地有自由、自治的传统 教育普及,自由思想的传播 北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北美的封建统治根深蒂固 B C D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美国独立战争之后,建立起来是邦联制国家,在这种政体之下使刚刚独立的美国很快便遇到了许多无法解决的问题,比如经济上不能有效进行国内外的贸易,债务上不能偿还债务,安全上无力保护国家安全等这些问题。除此之外,美国是由十三块英属殖民地组成的,没有经过封建社会,并且受到了启蒙思想的影响特别是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学说,同时美国的政治领袖们意识到要建立一个民主的政府,才能有利于国家的发展。与此同时,美国的资本主义经济得到了

12、发展。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美国共和制的确立 美 国共和制的确立的背景 1978年 11月 24日晚,在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的一间破草屋里, 18个衣衫破旧、面色饥黄的农民,借助一盏煤油灯,面对一张契约,神情紧张地按下血红的指印,并人人发誓:宁愿坐牢杀头,也要分田到户搞包干。小岗村,是中国改革的起点。这份包干契约,被认为是中国农村改革的 “第一枪 ”。小岗村的做法 A违背了社会主义原则 B满足了农民的土地需求 C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 D否定了人民公社体制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和材料的理解能力。由材料中“ 也要分田到户搞包干 ”得出这就是改革开放时期对农

13、村进行的改革措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但题干中的时间是 1978年 11月 24日,这个时候还没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 1978年 12月 18日至 22日),而这个时候中国的体制还是延续 1958年以来的人民公社制度,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小岗村农民一纸承包契约,敲响了人民公社制度的丧钟。农村家庭联产承包制度的广泛推行,使广大农民摆脱了人民公社大锅饭的束缚,真正踏上了他们梦寐以求的温饱和小康之路。 材料中并没有说什么社会主义原则,也没提农民的土地要求,因此不能选 A和 B,拉开改革开放的序幕是十一届 三中全会,因此不能选 C。所以选D。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

14、有企业改革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背景 1955年召开的万隆会议制定的会议议程共 5项:经济合作;文化合作;人权和自决权;附属国问题;世界和平和合作的促进。据此可知会议议题侧重于 A去殖民化 B政治中立 C经济独立 D区域集团化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万隆会议是 1955年 4月 18-24日在印度尼西亚万隆召开的反对殖民主义,推动亚非各国民族独立的会议。又称第一次亚非会 议。会议广泛讨论了民族主权和反对殖民主义、保卫世界和平及与各国经济文化合作等问题。会议一致通过了包括经济合作、文化合作、人权和自决、附属地人民问题和关于促进世界和平和合作宣言等部分

15、的亚非会议最后公报,确定了指导国际关系的 10项原则。这 10项原则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引申和发展。会议号召亚非各国团结一致、和平相处、友好合作、共同反对帝国主义与殖民主义,被称为万隆精神。 万隆会议的成就是亚非人民团结合作、求同存异、协商一致精神的结晶,是与会各国共同努力的结果。 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 交活动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万隆会议 “这种制度,从根本上克服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两党制或多党制互相攻讦、互相倾轧的弊病,能够保证集中领导与广泛民主、充满活力与富有效率的有机统一。我们要继续坚持和完善这个制度 ” 。 “这个制度 ”是指中国的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民族

16、区域自治制度 C民主集中制度 D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难度较低。新中国建立初期建立了三大基本的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根本政治制度,是政权组织形式;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民族政策,有利于民族的团结和发展;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政党制度,有利于党和国家的集中统一及全国人民的团结,有利于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充分调动各民主党派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有利于党和政府兼听各种意见,做出科学的决策。 材料 “ 两党制或多党制 ” 这些字眼可以知道考查是政党制度,所以答 案:选 D。其他选

17、项不符合题意。 考点: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 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中国近代某思想家曾说: “吾畴昔确信美法之民主共和制,决不适于中国,欲跻国于治安,宜效英之存虚君,而事势之最顺者,似莫如就现皇统而虚存之。 ”对其思想解读正确的是 A极力维护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B否定了民主共和制度的进步性 C推崇英国式的君主立宪制 D体现了其托古改制的特点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由材料中 “吾畴昔确信 决不适于 欲 宜 而 似莫如 虚存之 ”等关键词可知主张的是君主立宪制。这句话出自于梁启超,君主立宪制是梁启超心目中最理想的政治体制,

18、发表变法通义等一系列文章,宣传民权学说,提倡维新变法。 考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维新思想 梁启超 中国古代字典中本无 “啤 ”字。啤字是根据英、德、法文的头两个字母的发音新创造的,所以在近代中国的一个时期内,很多人把 “啤酒 ”称为 “卑酒。 ”这反映了 A中国传统酒文化已被西化 B西方啤酒更符合中国人的口味 C国人对外洋文化的接受 D国人产生了崇洋媚外观念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中国近代史是一部中国人的血泪史,但也是中国走上近代化的开端,也是一部中外文化交融的历史。为了国家独立,民族富强,先进的中国不断地向西方学习,这些不仅体现在政治、经济、

19、思想文化上,也使中国社会方方面面发生了变化,比如衣食住行。 所以答案:选 C,而不选 A、 B、 D。 考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饮食 在清代, “乡会试考官、房考、监临、知责举、监试、提调之子孙及亲族,例应回避。雍乾间,或另试,或题由钦命,另简大臣校阅。乾隆九年停其例 ,并受卷、弥封、誊录、对渎等官子弟、戚族亦一体回避。 ”这主要表明科举制 A有利于培养社会读书风气 B具有一定的公平性 C把选官权力集中在中央手中 D束缚了知识分子的思想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 “ 例应回避 或另试,或题由钦命,另简大臣校阅 亦一体

20、回避 ”等关键词可以知道这是科举制的回避制度,防止官员徇私舞弊,这就有利于保障科举制度具有一定的公平性。 A、 C、 D选项都是科举制度的影响。 考点:中国古代选官制度 科举制度 科举制度的影响 简答题 ( 26分)社会结构的变迁必然导致传统农民脱胎换骨走向现代文明,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与进步。请回答下列有关农民的三个问题: ( 1) 19世纪中后期的东西方都面临着社会重大变革,简述这一时期英国、俄国和中国农村的农民所处的境况。( 12分) ( 2)简要概括 20世纪 30年代美国、苏联政府对农民政策的异同。( 10分) ( 3) 2005年 12月世贸组织部长级会议在香港召开时,接近一百个南韩

21、农民代表纷纷纵身跃入维多利亚港,他们穿着橘色救生衣,拿着旗帜在水中来回游动,并挥拳叫嚷。一名男子喊道: “WTO逼我们去死! ”。对此,你如何理解? ( 4分) 答案:( 1)英国:农民出现分化,部分失去土地的农民沦为雇工;移民海外的:寻求新的发展机会。( 4分) 俄国:政治上:逐渐变成自由人,但不彻底的改革使社会矛盾尖锐。经济上:逐渐分化为农场主或沦为雇工。( 4分) 中国:小农经济逐步解体,农民生活困苦;部分农民爆发起义(太平天国和义和团运动),社会动荡不安;极少数破产农民流向城市,沦为雇工。( 4分) ( 2)相同点:政府都采用行政手段加强了对农业的管理和控制。( 2分) 不同点:美国通

22、过调整产品结构和提供补贴等使农业生产保持稳定,农民收入增加 ,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苏联通过集体化,把农民组织到集体农庄,农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阻碍了经济的持续发展。( 8分) ( 3)世贸组织和全球化给部分农民带来了灾难,侵害了他们的利益,部分人已经无法忍受,于是通过极端方式表示抗议;但是,全球化必然促进国际贸易和全球范围内产业结构的调整,对农民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要求辩证看待该现象,涉及一个角度只给 2分)。( 4分) 试题分析:( 1)历史解题要非常注重题目所给出的时间、地点、区域等名词。本题目所考查的是 19世纪中后期英国、俄国和中国农村发生的变化,实际考查是这个时期社会背景。通过时间

23、 “19 世纪中后期 ”可以知道英国开始了工业革命,通过圈地运动,使广大的农民失去了土地,成为了自由劳动力,农村的生产关系发生了变化;俄国 1861年进行了农奴制改革,变革了俄国的生产关系,缓和了阶级矛盾,农奴获得了一定的人身自由,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中国自从 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国门洞开,列强加紧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农民破产,阶级矛盾激化,社会动荡不安。 比较题,一般都要分相同点和不同点来作答。材料给出的是 “20世纪 30年代 ”“美国 ”“苏联 ”“农民政策 ”,由此可知,本题考查的应 该是罗斯福新政当中关于农民政策和苏联斯大林执政时期的农民政策的

24、比较。 由题干中 “世贸组织 ”“WTO 逼我们去死 ”可知,本题考查的是经济全球化的影响,这不仅包括消极影响,还应该包括积极的影响。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要会学会辩证地看待。这道题也反映当今世界还有另外一种声音,就是反经济全球化,但不管如何时代的潮流就是经济全球化,我们想获得发展就得把握住这个机会。 考点: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工业革命 英国圈地运动;俄国和日本的重大改革 俄国农奴制改革 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影响;经济结构 的变化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 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的影响 ;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罗斯福新政 罗斯福新政

25、的农业措施;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斯大林模式 农业全盘集体化;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经济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综合题 ( 26分)中国近现代外交理念与世界意识的变化,对中国的历史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 材料一:中国历代王朝处理对外关系的传统模式是朝贡模式。中国以 “天朝上国 ”自居,少数民族和外国使节来华被视为 “蛮夷之邦 ”的 “朝贡 ”,以朝贡为媒介确立宗藩关系。清朝前期,中国是朝鲜、越南等国家的宗主国,各国向清政府 “称藩纳贡 ”,接受册封,清朝则以 “天朝 ”职责,庇护属邦,形成以中国为核心的东亚宗藩体系。 材料二:从自居世界文化中心、视洋人为野而不文的 “

26、夷狄 ”,到主动承认西方为文明,而自认野蛮,退居世界文化的边缘;对西方的认知,也从 “夷务 ”到 “洋务 ”再到 “时务 ”,由贬义的 “夷 ”到平等的 “西 ”再到尊崇的 “泰西 ”。 近代中国人对自身和世界的认识发生天翻地覆的转变,这一转变是充满屈辱的,但又是国家观念从传统向近代的转型的必然结果。 材料三:一个国家领导集团思维方 式和价值取向的变化对国家外交关系影响巨大。新中国 1978年前与 1978年后的外交活动就充分反映了毛泽东和邓小平两位领导人思想的差异。 请回答: ( 1)中国传统的宗藩体系受到近代国际关系模式的挑战。举一例说明清政府为维护这一体系作出的努力。结果如何?( 4分)

27、 ( 2)为什么会出现材料二中所说的 “转变 ”? 请根据所学知识说明。( 4分) ( 3)毛泽东对世界形势的判断是 “战争和革命是时代的主题 ”,邓小平则认为“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 ”,毛泽东和邓小平对世界形势的判断各有何依据?( 8分)请结合史实说明他们是如何围绕其判 断展开外交活动的?( 8分) 答案: ( 1) 1882年因法国侵略越南而爆发中法战争; 1894年又因日本侵略朝鲜而爆发甲午中日战争;中法新约中国承认法国对越南的保护权;马关条约中国承认朝鲜 “独立自主 ”,实则承认日本对朝鲜的控制;中国传统的宗藩体系崩溃。( 4分) ( 2)从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清政

28、府屡战屡败,丧权辱国,认识到自身的落后;西学的传播,中国人向西方学习,接触西方先进文明。( 4分) ( 3)毛泽东对世界形势的判断的依据:二战后,两极对峙;美苏争霸;社会主义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高涨;美国敌视新中国; 60年代,中苏关系恶化等。(任答 2点 4分)邓小平对世界形势的判断的依据:美苏形成核均势;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社会主义运动处于低潮;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等(任答 2 点 4 分) 毛泽东时代的外交:建国初期,为巩固政权,实行一边倒外交政策,中苏结盟,抗美援朝;支持亚非拉国家反对殖民主义、帝国主义、霸权主义,促进第三世界的崛起; 70年代,与美国、日本、欧洲结成一条反对苏联霸权主义的统

29、一战线。(任答 2点 4分)邓小平时代 的外交:超越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别来处理国际关系;提出了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和现实问题的新思路和新办法。如:用 “一国两制 ”和平统一祖国;用 “共同开发 ”的办法解决与一些邻国的领土争端问题;与东欧各国和前苏联的关系正常化;主动加入各种国际组织和倡导建立新的国际组织;倡导在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等等。(任答 3点 6分,言之成理即可给分) 试题分析:( 1)材料解释了什么是传统的宗藩体系,举例了朝鲜,越南等国的宗藩关系,但这一些关系在近代受到了挑战,问清政府维护这些关系所做的努力,其实考查的是近代以来列强发动与这些地区有 关的战争的原因及签订的不平等条约

30、的影响。 材料阐述了中国人对自身和世界的认识的变化,视洋人为 “野 ”到 “文明 ”,自认为野蛮。从材料中的 “从 夷务 到 洋务 再到 时务 ”可知这是中国不断地向西方学习的过程。题目就此问转变的原因,其实考查的是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原因或者当时中国的社会背景,据此就可以作答了。 材料所给的时间是 “1978年前后 ”,又提出了毛泽东和邓小平的外交活动差异。影响一个国家外交的因素有国家利益,国家性质,意识形态,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当时的国内外形势。题目所问是毛泽东和邓小平对世界形势的不同判断的 依据和展开的外交活动,实际考查是 1978年前后,中国当时所属国际背景和这期间取得外交成就。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1840至 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1840至 1900年间列强侵略对中国的影响;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及背景;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 改革开放时期的背景及措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