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4届广东省韶关市高三第一次调研考试文综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国语 齐语记载,管仲把民众分成军士、农民、工匠、商贾四个阶层,各自聚居在固定的区域。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实行重农抑商 B按职业来划分管理 C实行社会等级制度 D实行郡县制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齐国管仲改革内的准确理解,依据题干信息 “把民众分成军士、农民、工匠、商贾四个阶层,各自聚居在固定的区域 ”可得出管仲的做法主要是为了更好地管理,即按职业划分管理, B符合题意。而 A、 D与题意无关,排除 A、 D,题干是按照职业划分与登记无关,排除 C,故选 B。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2、 春秋管仲改革 德法两国认为,希腊等国退出欧元区可以成为一种选项;欧盟主席认为,缩小欧元区会给欧洲经济带来严重伤害,以致联盟分裂。此事反映了 A欧洲一体化遭遇空前挑战 B欧洲经济一体化加深 C欧洲政治一体化加深 D欧元不符合各国需要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理解分析与知识的迁移能力,材料中主要是对希腊退出欧元区的不同看法, 特别是欧盟主席认为缩小欧元区会给欧洲经济带来严重伤害,以致联盟分裂,据此可以推断出材料主要反映了欧洲一体化的发展过程中遭遇了空前的挑战, A符合题意, B的表述不合题意, C与题意无关, D不合题意,故选 A。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世界
3、经济区域集团化 欧洲一体化 下图是苏联 19761990 的经济增长情况,解读错误的是 A苏联经济发展整体呈下降趋势 B国民收入的下降幅度最大 C从 1976年开始经济体制发生急剧变革 D 1990年经济恶化的主要原因是戈尔巴乔夫改革 答案: C 试 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数据表格的阅读分析与理解,材料反映的信息是1976 1990年苏联经济发展缓慢,苏联经济发展整体呈下降趋势,特别是国民收入的下降幅度最大,另外戈尔巴乔夫改革时期的 1990年时经济出现了负增长,由此分析可知 ABD的表述均符合题意,而 C的表述不合史实,苏联从 1976年经济体制弊端日益暴露但没有急剧变革,故选 C。 考点:俄
4、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 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 美国国务卿杜勒斯在 1951年提出: “美国在太平洋地区的防务范围应是日本、琉球群岛、中国台 湾、菲律宾、澳大利亚这条岛链 ”。此观点提出的背景是 A美苏冷战 B第一次世界大战 C冷战结束 D第二次世界大战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材料,提炼有效信息的能力,材料中时间信息 “1951年 ”是解答本题的关键,据此可以采取直接排除的方法, A是发生在1945年 1991 年,与题干时间相符,符合题意; B发生在 19141918 年, C是发生在 1991年, D是发生在 19371945 年,
5、故选 A。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美苏冷战 斯大林在谈到罗斯福新政时说: “美国人所追求的目的,是从经济紊乱、经济危机的基础上产生的。美国人希望不改变经济基础,而在私人资本主义活动的基础上摆脱危机。 ”以上材料说明新政: A从根本上改变了美国经济 B大力发展私人垄断资本主义 C维护了资产阶级的利益 D目的是消灭经济危机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炼归纳信息的能力,材料中斯大林对罗斯福新政实质的阐述,即罗斯福新政从根本上维护了大垄断资产阶级的统治,由此分析可知 C符合题意,而 A“从根本上 ”的表述不合史实, B不能全面反映材料
6、主旨, D新政是不可能消灭经济危机,因为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的存在,故本题应该选 C。 考点: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罗斯福新政 罗斯福新政的实质 “喜欢在作品中描写诸如逝去的古代、空想的未来、遥远的东方、飘渺的梦境等非凡的环境,塑造诸如骄傲孤独的强盗、愤世嫉俗的叛逆者、温柔多情的少女 ” 此类文学作品可能是: A古典主义 B浪漫主义 C现实主义 D现代主义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世界古代文学特点,据教材所学, 18世纪后半叶至 19世纪中叶,对于欧洲来说,是疾风暴雨的革命与波澜起伏的改革的年代,革命或改革相继成功后的欧洲各国并没有出现启蒙学者所描绘的自由、民主、平等、
7、博爱的美好景象,资本对工人的奴役,资产阶级一个阶级的统治,以及私欲横流的社会现象,使人们普遍感到失望。这种对现实的不满反映到文学艺术领域,就是浪漫主义文学作品的兴起,众多杰出的文学艺术家应运而生。浪漫主义作家表现出 “文学上的自由主义 ”,他们渴望冲破阻碍个性解放的思想藩篱,在揭露丑恶现实的同时,憧憬着美好的未来,体现了理想主义的追寻。材料反映的现象符合 18世纪后半叶至 19世 纪中叶文学艺术领域的特点和现状,即浪漫主义文学。故选 C项。 考点: 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 文学的主要成就 浪漫主义 19世纪中期,欧洲的技工学校和工人学院为女生开设读、写、算术、平板缝纫等课程;男生则学气象学
8、、地质学、陶瓷制作、电学等课程。以下选项最符合作者观点的是: A传统男尊女卑思想依然严重 B男女平等观念不占主流 C工业化加剧了性别歧视 D工业化进程强化了性别分工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材料,理解分析的能力,材料主要阐述了在19世纪中期欧洲技工学校与工人学校依照学生性 别与课程特点开设课程,招生学生,而且由 “读、写、算术、平板缝纫等课程 ”“气象学、地质学、陶瓷制作、电学等课程 ”等信息可得出 19 世纪中期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强强化了性别分工,故选 D。 考点: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工业革命 工业化进程的影响 下表是英国修建运河的情况,最
9、能说明 1720年 兰开夏至利物浦的联结运河 1761年 布里奇沃特运河,连接沃尔斯利煤田与曼彻斯特 1762年 曼彻斯特至利物浦的运河 1777年 大特朗克运河,连接利物浦、赫尔、布里斯托尔三个港口城市 1793年 大联盟运河,连接伦敦、伯明翰,并与大特朗克运河联通 A运河航运量的提升促进工业资产阶级的形成 B英国政府立足国情发展运河航运 C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的推动 D运河交通有力促进了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的衔接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理解获取信息归纳整理的能力,材料中的表格主要介绍了在工业革命时期英国修建运河的情况,与工业资产经济无关,排除 A, B“立足国情 ”的表述在
10、表格中无法反映,材料中时间信息 “17201793 ”随着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特别是工业革命的开展的推动,英国修建了大量运河,C符合题意, D中的 “国际市场的衔接 ”的表述不合题意,排除 D。故选 C。 考点: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工业革命 英国工商业的发展 20 世纪 80 年代初期,陈云说: “计划是鸟笼,市场是小鸟,如果鸟笼太小,小鸟就会窒息;如果没有鸟笼,小鸟就会飞走。 ”该材料说明 A计划与市场都是搞活经济的手段,必须把二者结合起来。 B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 D引入市场机制,
11、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加快中国现代化进程。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史料的准确理解与分析的能力,材料中把计划不做鸟笼,把市场比作是小鸟,鸟笼既不能太小,也不能没有鸟笼,即国家发展市场经济不能没有计划,由此分析可得出计划与市场都是搞活经济的手段,必须把二者结合起来, B符合题意,而 B是在 20世纪 90年代提出与题干时间不合, C的表述不能全面反映题干, D是市场机制的影响,与题意无关,故选A。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市场经济的发展与计划的关系 有人说 “30年代,到延安去,到太行去,到敌人后方去; 40年代,到辽沈去,到平津去,到长
12、江对岸去; 50年代,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60年代,到山上去,到乡下去,到贫下中农当中去。 ”对以上解读正确的是 30年代中国社会从阶级矛盾为主过渡到民族矛盾为主 40年代中国抗日战争即将取得胜利 50年代中国工业化已经实现 60年代国民经济遭破坏,城市就业出现困难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解答本题需要学生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归纳,由 “到延安去,到太行去,到敌人后方去 ”可知 30年代日本加紧对中国的侵略,到全面侵华,中国社会从阶级矛盾为主过渡到民族矛盾为主 , 符合史实;由 “到辽沈去,到平津去,到长江对岸去;
13、 ”指的是40 年代中国的解放战争即将取得胜利,排除 ; 50 年代中国海没有实现工业化,一五计划只是奠定了工业化的基础,排除 ; 60年代由于文革是国民经济遭到破坏,城市就业出现困难, 符合题意。故选 C。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20世纪 50年代至 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50、 60年代中国经济发展 1927年 7月 ,宋庆龄在声明中指出 :“我对于革命并没有灰心。使我失望的 ,只是有些领导过革命的人已走上歧途。 ”此话针对的是 A北伐战争的失误 B国民党右派镇压革命 C军阀纷争 D国民党内部分裂对抗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材料,理解分析提炼有
14、效信息的能力。解题时抓住题干中时间信息 “1927年 7月 ”,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可知宋庆龄所说的革命指的是国民大革命,最后由于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对革命党人大肆屠杀,致使国共第 一次合作失败,据此分析可知宋庆龄的话主要针对的是国民党右派镇压革命,故选 B。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 国民大革命的失败 战国时期一位儒者认为人生来就是有感官上的要求,饿了要吃饭,冷了要穿衣,这就形成了人们 “好利 ”“好声色 ”的本性需求。下列选项与这一观点最接近的是: A老子的 “道可道,非常道 ” B孔子的 “性相近,习相远 ” C孟子的 “性善论 ” D荀子的 “性恶论 ” 答案: D 试题分
15、析:本题以荀子的思想为内容,主要考查学生阅读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材料中对人的本性需求的阐述旨在说明人与生俱来就想满足欲望,据此判断符合荀子的思想主张。联系已学知识可知荀子认为人的欲望与生俱来的,若欲望得不到满足便会发生争执,因此主张人性有恶,须要由圣王及礼法的教化,来 “化性起伪 ”使人格提高,故选 D。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荀子思想主张 综合题 ( 26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康熙年间以杨光先为首的大臣指责传教士汤若望等人谋反,各省教士多受拘禁;罗马教廷 反对利玛窦所开创的传教方式,发布禁约,不准中国教徒敬天、祭祖与拜孔,康熙帝谕令禁止洋
16、人在华传教,西教从此禁绝,与西教并行传播的西学,亦告中断。 材料二:海国图志在中国出版时仅仅印了 1000册左右,但是传到日本后,多次重印,读书人几乎人手一册。书中的指导思想推动了明治维新的发展。 材料三:从詹天佑那一批幼童留美开始,清政府派出多批留美学生,主要学习船舶和机械; 19世纪末大量中国人到日本留学,学习法律和政治; 20世纪 20年代的国共两党精英赴苏留学,接受苏联共产主义思想。 回答问题: ( 1)根据材料一,概括西 教遭禁的原因。( 2分)联系史实说明利玛窦对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贡献。( 4分) ( 2)分析材料一的做法对海国图志一书在中国的发行所产生的影响,( 4分)海国图志在
17、日本的发行情况折射出当时日本对外部世界怎样的态度?( 2分) ( 3)海国图志的思想同样指导了中国和日本近代化实践,但结果却不同,联系史实分析导致不同结果的原因。( 6分) ( 4)简要分析材料三所列国家当时吸引中国留学生的原因( 6分)根据材料三概括指出国人向外国学习的历程。( 2分) 答案: ( 1)禁教原因:朝臣指责;文化冲突,皇帝禁教。 (必须采用概括的语言表述, “大臣反对,中央与地方合力抵制 ”也可以给 1 分,“文化冲突,皇帝禁教 ”只答其中一个意思就可以给 1分, “罗马教廷改变传教方式 ”也可以给 1分。) 科技贡献:利玛窦在华传教,同时传播西方科学,例如把西方几何学和农学传
18、到中国( 2分);徐光启吸收了其中内容,编撰了几何原理、农政全书。( 2分)(表述可以不同,但是意思必须包含 “利玛窦把西方的几何、农学传到了中国 ” 或 “使得中国科技有新成果,即那两大著作 ”这两方面内容。) ( 2)做法影响:材料一的禁教导致西学传播的中断;使国人普遍视野狭窄、 夜郎自大;对外部世界的发展变化缺乏了解,对海国图志没有兴趣。(按层次给分:答出第一层次第一点指出禁教对西学传播的影响得 1分,答出第二点指出国人对海国图志的态度给 1分,两点答全得两分;答出第二层次能分析西学传播中断对国人的影响再得 2分。两个层次都答全得满分。) 日本态度:虚心接受外来文化,并且运用到富国强兵的
19、改革之中。(指出 “接受态度 ”1 分,指出 “运用于实践 ”1 分,围绕这两层意思可以有不同的语言表达。) ( 3)不同结果的原因:中国洋务运动只是学习西方的器物,而不改变政治制度;日本明治维新不仅学习西方的 器物,同时也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分为中国、日本两个方面给分,各 3分,意思相近即可。) ( 4)吸引留学:美国: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科技和经济发展迅速,新的共和体制的影响; 日本:明治维新迅速发展,尤其中国甲午战败,国人认为日本掌握了富国强兵之术;俄国,十月革命传来马克思主义,苏俄支持中国革命。(每一个国家 2分,必须按不同国家分别作答,意思相近即可酌情给分。) 学习历程:学习科学技术到
20、学习政治制度,再到学习先进的思想。(一个过程1分,只要表述到 “技术或者器物、制度、思想或者理念 ”就可以了。) 试题分析:第( 1)问 ,主要考查阅读史料提炼归纳有效信息及知识的迁移能力,第一小问阅读材料,从中归纳即可,依据材料中 “大臣指责传教士汤若望等人谋反 ”“罗马教廷反对利玛窦所开创的传教方式 ”“康熙帝谕令禁止洋人在华传教 ”等归纳分析即可;第二小问回顾已学知识可知利玛窦把西方的几何、农学传到了中国,如徐光启吸收了其中内容,编撰了几何原理、农政全书。 第( 2)问,主要考查理解分析的能力,第一小问需要结合材料一解答,材料一中禁教使西学在中国的传播中断,也使中国人视野狭窄,缺乏对世界
21、的理解,因此人们对海国图志也就失去了兴趣;第二小 问海国图志在日本的广泛流传,反映了日本虚心接受外来文化,并得到了运用。 第( 3)问,主要考查比较分析归纳及知识的运用能力,解答本题需要结合中日两国的具体国情分析,如中国洋务运动只是学习西方的器物,而不改变政治制度;日本明治维新不仅学习西方的器物,同时也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 第( 4)问,主要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解答本题需要结合三国的具体背景分析,美国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经济迅速发展及新的共和体制的影响;日本明治维新及中国甲午战败;而俄国十月革命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苏俄支持中国革命等。 考点:古代中国的 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科技成就 农学成
22、就;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1840至 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 洋务运动 ( 26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7401840 年间,英国本土人口从 500万增加到 1000万,海外人口从20万增加到 700万,中国本土人口从 8千万增加到 4亿,海外人口几乎为零。此时期,英国地租维持基本不变,中国地价和地租同步上涨 2倍多,地主买田置地不易,佃农租地经营困难。 材 料二: 18401940 年间,中国南方沿海有一个县,本县人口从 20万增加到50万,海外后裔从零增加到
23、 300万。 材料三:贵州省 1960年代外出务工人口几乎为零, 2000年代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到沿海务工, 2010年有 630万劳动力出省务工,占全省人口 20%左右,有40多个县的农民工向家里汇款高于县财政收入。世界各地的超市可以看到大量的中国廉价工业品,外国的石油、矿石、棉花、大豆、大米、小麦、混合饲料大量进口到中国。贵州的市场上有泰国大米、美国的豆油、进口混合饲料生产的鸡鸭鱼出售,大量石灰岩地区退耕还林。 回答 问题: (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英国和中国在 17401840 年间人口发展的不同特点,对经济发展产生了什么重大影响?( 4分) ( 2)材料二与材料一的相同情形是什么?
24、( 2分)指出形成材料二情形的主要原因。( 2分) ( 3)联系所学知识分析近三十年来,贵州劳动力流向发生重大变化的原因。 (4分 )结合材料三分析此变化对该省所产生的影响。( 4分) ( 4) 17401840 年间,英国如何利用外部有利因素实现强国目标?( 6分)近三十年来,中国如何把握世界经济发展机遇参与国际竞争?( 4分) 答案: ( 1)不同特点:英国,海 外人口急剧增加;中国,国内人口急剧增加。 经济影响:英国,生产的土地成本低;中国,土地成本高,民众谋生困难。(也可以用 “英国特点、经济影响;中国特点、经济影响 ”格式表述,经济影响表述为 “英国生产成本低、中国生产、生活成本高
25、”也可以。) ( 2)相同情形:海外移民迅速增加。(表述为 “大量移民海外 ”、 “移民海外人多 ”等意思相近也可以。) 主要原因:国门洞开,人地矛盾尖锐。 (一点 1分,共 2分。 “五口通商 ”、 “打开国门 ”、 “鸦片战争后,被迫对外开放 ”等答案:可以给 1分。 “人多地少 ”、 “生活困难 ”、 “谋生艰难 ”、 “国 内政治动荡影响生活 ”等答案:也可以给 1分。) ( 3)变化原因:改革开放的大背景;工业化、城市化的推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责任制,出现大量富余劳动力;沿海地区大量引进外资、发展民营经济;经济特区和开放区的经济迅速发展。 ( 4分,分为 4点给分,每一点 1分,表述
26、可以有不同,但是内容主要围绕 “改革开放、农村改革、城市化、沿海发展 ”4个方面来表述。答到其他合理内容也可以酌情给分。) 产生影响:缓解劳动力过剩问题,增加农民家庭收入;进口大量外国商品,满足民众生活生产需要;退耕还林,保护植被,缓解人口迅速增长与自然的矛盾。 ( 4分, 3点每一点 2分,只要答到任意 2点即可。表述可以有不同,但是内容主要围绕 “增加收入、改善生活、退耕还林 ”的任意 2点来表述。答到其他合理内容也可以酌情给分。) ( 4)英国实现强国目标:把握西方殖民时代,向世界各地殖民拓土,掠夺世界资源;利用广阔世界市场倾销商品,获取丰厚利润。 (答案:包括 2大方面:围绕 “殖民和
27、利用海外市场 ”两大方面来描述。表述可以不同, 1方面 3分,共 6分。) 中国把握机遇参与竞争:把握世界经济转型的机遇;抓住新一轮市场化改革时机,实现与世界经济并轨;利用世界新兴经济体发展机遇,积极开 拓海外贸易。 (每点 2分,只要答到任意 2点即可得 4分。言之有理就可以得分:如世界经济全球化;市场经济在全球范围内的广泛建立等都可以酌情给分。) 试题分析:第( 1)问,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炼归纳信息及理解分析的能力,第一小问结合材料中 “英国本土人口从 500万增加到 1000万,海外人口从 20万增加到 700万,中国本土人口从 8千万增加到 4亿,海外人口几乎为零 ”可归纳出中英两
28、国人口的特点;第二小问结合第一小问的分析及材料 “英国地租维持基本不变,中国地价和地租同步上涨 2倍多 ”可归纳出演过本土人口增加不多,生产的土地 成本低;而中国本土人口的激增,土地成本高,民众谋生困难。 第( 2)问,主要考查学生的比较分析归纳的能力,第一小问结合材料一及材料二中 “海外后裔从零增加到 300万 ”可得出相同情形是海外移民迅速增加;第二小问联系 “18401940 年间 ”的时代背景分析即可,比如中国的国门打开,人地矛盾的尖锐等等。 第( 3)问,主要考查知识的迁移及理解分析的能力,第一小问结合 “1960年 ”“2000 年 ”“2010 年 ”三个时间及时代背景围绕 “改
29、革开放、农村改革、城市化、沿海发展 ”分析归纳即可;第二小问结合材料中贵州劳动力的大量外移,带来的影响可以围绕 “增加收入、改善生活、退耕还林 ”等方面分析归纳即可。 第( 4)问,主要考查学生深度分析及知识的迁移能力,第一小问结合“17401840 年间 ”及时代背景,围绕 “殖民和利用海外市场 ”两大方面来分析归纳即可;第二小问结合 “近三十年来 ”中国的实际情况,可以归纳为把握世界经济转型的机遇;抓住新一轮市场化改革时机,实现与世界经济并轨;利用世界新兴经济体发展机遇,积极开拓海外贸易即可 。 考点: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荷兰、英国等国的殖民扩张 英国的殖民扩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 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