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届河北省井陉一中高三10月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上传人:王申宇 文档编号:339345 上传时间:2019-07-09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121.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4届河北省井陉一中高三10月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2014届河北省井陉一中高三10月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2014届河北省井陉一中高三10月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2014届河北省井陉一中高三10月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2014届河北省井陉一中高三10月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4届河北省井陉一中高三 10月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诗经说: “大邦 (大国、诸侯 )维屏,大宗维翰(栋梁),怀德维宁,宗子维城。 ”这则材料最能说明西周 ( ) A实行分封制巩固统治 B实行宗法制维护政治体系 C分封制与宗法制并行,相互依存 D通过宗法制实现权力集中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由材料中的 “大邦 ”“大宗 ”可知本题在考查分封制和宗法制的的关系。 “怀德维宁,宗子维城。 ”说明分封制和宗法制是相互依存,互为表里的。故 C是正确答案:。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分封制;宗法制 1911年 12月日本朝日新

2、闻刊登的一封信写到一旦共和政府建立起来,人民的捐税负担会比现在更重。甚至就这一点而言,共和政府也不可能统治中国。中国面临的最重要问题是如何筹措外债使国家免于破产。 ”材料表明 ( ) A中国政治民主化缺乏经济基础 B日本为干涉中国内政制造舆论 C实业救国是共和政府必然的选择 D中华民国的建立缺乏社会基础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由材料中 “共和政府建立起来,人民的捐税负担会比现在更重 ”“中国面临的最重要问题是如何筹措外债使国家免于破产 ”这些语句可知朝日新闻是在指明辛亥革命后要建立的共和政府缺乏经济基础。故 A是正确答案:。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辛亥革命

3、 辛亥革命的影响 有学者指出: “五四运动是与新文化运动紧密结合的,而五四运动的发生和成功,也依赖于当时社会多元力量的威力。 ”下列对这段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新文化运动为五四运动的爆发准备了条件 B五四运动的成功是工商学界 共同努力的结果 C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均有社会多元力量的参与 D五四运动进一步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深入发展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五四运动有社会多元力量的参与。其中,青年学生是五四运动的先锋;工人阶级在五四运动中起主力决定作用。而新文化运动只是资产阶级激进派发起的。故 C项是正确答案:。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五四运动和中国

4、共产党成立 五四运动;思想解放的潮流 新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梁启超在一封家书中写到: “时局变迁极可忧,北(洋)军阀末日已到,不成问题 了。北京政府命运谁也不敢作半年的保险,但一党专制的局面谁也不能往光明上看。尤其是利用工人鼓动工潮 结果闹到中产阶级不能自存,而正当的工人也全部失业。 ”这封家书的内容主要反映了梁启超 ( ) A对南京国民政府的不满 B对当时国民革命产生的忧惧 C对国共两党合作的肯定 D对革命统一战线的否定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由材料中 “北(洋)军阀末日已到 ”可知当时是国民大革命时期。由 “一党专制的局面谁也不能往光明上看 ”可知

5、梁启超对国民革命的成果并不乐观。故 B是正确答案:。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 国民大革命 1923年晨报公布了一次社会调查,其中两个问项的统计数据如下: “你欢迎资本主义吗? ”欢迎者占 27%,不欢迎者占 73%; “你赞成社会主义么? ”赞成者占 76%,不赞成者占 24%。这一数据反映出被调查人群的多数 ( ) A欢迎国民革命军北伐 B主张选择资本阶级民主道路 C渴望公正公平的社会制度 D赞同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由材料中 1923年时间可以排除 A、 D,国民革命运动是 1924年开始的,斯大林模式 1936年才

6、确立的。由材料中赞成社会主义者占 76%可以排除 B,故 C项是正确答案:。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 国民大革命 20世纪 30年代,国共两党在陕西拜祭黄帝陵,共产党的祭文是: “维某年四月五日,苏维埃主席毛泽东、人民抗日红军总司令朱德恭遣代表林祖涵,以鲜花束帛之仪致祭于我中华民族始祖黄帝之陵。曰: 各党各界,团结坚固, 民族阵线,救国良方,四万万众,坚决抵抗。 ”该文中的 “某年 ”可能是( ) A中华民国二十年 B中华民国二十四年 C中华民国二十六年 D中华民国二十九年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根据材料 “中苏维埃主席 ”“各党各界,团

7、结坚固 ”“坚决抵抗 ”这些信息可以得出,这时第二次国共合作刚刚开始,所以时间是 1937年,转换成民国纪元减 1911就是中华民国二十六年。故 C项是正确答案:。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 抗日战争 2013年 3月 13日,日本首相安倍晋三谈到二战后东京审判时说: “对于这一场大战的总结,并不是日本人自己作出,应该说是联合国一方的战胜者作出的断罪行为。 ”战时日本领导人 “是根据联合国一侧战 胜国判断被定罪 ”。这一说法 ( ) A表明日本欲按自己的意图对二战作出总结 B质疑东京审判的公正企图挑战二战后的国际秩序 C是在美国授意下否认侵略的一贯行为 D深刻反思东京审判以换取

8、国际社会对钓鱼岛问题的同情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东京审判是指 1946年 1月 19日至 1948年 11月 12日,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在日本东京对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首要战犯的国际审判。而安倍的话 “是联合国一方的战胜者作出的断罪行为 ”是在质疑东京审判。故 B是正确答案:。 考点:第二次世界 大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 东京审判 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某时期政权组织结构示意图。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 ) 接受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体会议的领导 具有新民主主义政权性质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履行职权 领导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

9、析:本题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由材料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还在执行全国人大的职能可知第一届人大还未召开,第一部宪法还未颁布。所以可以排除 。故 C是正确答案:。 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 在 1953年出版毛泽东选集时,毛泽东对其于 1945年发表的论联合政府的报告进行了大规模修改,其中明确提出无产阶级、中国共产党在未来国家政权中的领导地位(而这在原来的报告中是没有明确提到的),并删去了有关 “联合政府不是国民大会中的多数党组织一党的政府 ”的论述。与上述变化有着直接关联的历史背景是 ( ) A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10、开始实施 B中共领导的人民民主专政制度已经形成 C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已经 初步建立 D社会主义工业化开始起步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本题要结合 1945年和1953年的两个时间背景考虑, 1945年抗日战争刚结束,所以强调联合政府,而1953年新中国已经成立,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已经建立,所以要强调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故 D是正确答案:。 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 人民民主专政制度 1958年 8月,蒋介石听到解放军炮打金门的消息后,接连叫了三个 “好 ”,并随即在中外记者招待会上,发表谈话,公开拒绝了美国国务卿杜勒斯提出

11、的“国民党从金门、马岛撤军以实现台湾海峡中立化 ”的要求。这表明( ) A美国企图促成国共和谈来解决台湾问题 B蒋介石为台湾独立找到了理由 C海峡两岸有强烈的战争意识 D蒋介石的反应体现了国共在当时台湾问题上的某种默契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蒋介石听到解放军炮打金门的消息后连声叫好是因为这样以来就可以减少美国对台湾政治的干预,同时蒋介石也认为台湾问题是中国的内政。故 D项是正确答案:。 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一国两制 ”的理论与实践 一国两制 20世纪 60年代末,中国地理教材对阿尔巴尼亚作了如下叙述: “阿尔巴尼亚整个领土与其他社会主

12、义国家不相连,处在资本主义国家的包围之中。阿尔巴尼亚人民同美帝国主义和现代修正主义的代表铁托集团进行着不屈的斗争。 ”以上叙述( ) A真实反映了当 时阿尔巴尼亚的政治状况 B说明当时中国推行 “一边倒 ”的外交方针 C正确反映了战后国际形势的特点 D说明当时中国 “左 ”的思想意识比较严重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由材料中的时间 20世纪60年代末可知事件发生在 “文革 ”时期,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激烈,而 “文革 ”是“左 ”倾错误发展到顶峰的标志。故 D项是正确答案:。 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文化大革命 ” “左 ”倾错误 1979年,(

13、中国) “选举法 ”修订,规定全国人大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乡村与城市人口数的比例为 8: 1,这一比例在 2010年春修改为 1: 1。这表时( ) A我国的民主进程开始于 1979年 B代表名额由偏向城市转变为城乡平等 C农村取得了与城市平等的发展权利 D代表名额由偏向农村转变为城乡平等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由全国人大代表中乡村与城市人口比例的变化可知,乡村代表人数比例增多,已于城市持平,所以代表名额是逐渐倾向于乡村,最终实现城乡平等。故 B是正确答案:。 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改革开放以来民主与法制的建设 新时期的政治建设 回顾 60多年来

14、中美关系的历史,双方既有尖锐的对立,也有真诚的合作。特别是 “冷战 ”后的中美关系,虽然曾经出现了多次起伏和危机,但是中美关系并未破裂。决定中美两国关系发展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 A中美两国不同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 B中国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 C美国对华政策发生了根本变化 D中美两国共同发展的战略需要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中美关系是中国的最重要的对外关系。中美关系正常化以来,中美关系既有合作又有危机。但始终没有破裂。这是由两国的根本利益决定的。随着全球化的 加剧中美最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最大的发达国家,合作、共同发展势在必行。故 D 项是正确答案:。 考

15、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邦交正常化 中美关系正常化 某学生在档案馆读到上海民立报辛亥九月十九日的一则报道,题目为浙江敢死队之壮观: “浙江革命军之编制皆以敢死队为先锋,然后继之以各标新军。敢死队之编制共分五队,以蒋介石为指挥官 队员出入于弹雨之中,无一惧色。 ”这则报道 ( ) 是珍贵的史料 有吹捧蒋介石之嫌疑,不具备史料价值 经考证无误后,可以作为研究蒋介石的史料使用 A. 正确, 错误 B. 正确, 错误 C. 正确, 错误 C. 正确, 错误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上海民立报是一份报纸,报纸具备一定得史料价值。 是珍贵的史料是正确

16、的。 有吹捧蒋介石之嫌疑,不具备史料价值是错误的。报纸史料的真实性需要佐证。 是正确的。故 C项是正确答案:。 考点:史学理论与方法 史学理论 史料 有学者认为近代中国人实际上经历的探索过程是 “西化 ”、 “反西化 ”、 “现代化 ”。下列符合 “反西化 ”和 “现代化 ”两个阶段的是 ( ) A虎门销烟 太平天国运动 B 鸦片战争 太平天国运动 C辛亥革命 戊戌变法 D义和团运动 辛亥革命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西化 ”指的是向西方学习。 “反西化 ”指的是排斥西方。 “现代化 ”是指经济上工业化,政治民主化。四个选项中只有义和团运动是排斥西方的。

17、故 D项是正确答案:。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1840至 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和辛丑条约;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的影响 史学家亨廷顿把人类文明的交流划分为三个时期: 1500年以前称之为遭遇时期; 1500年至 19世纪末称之为冲击期; 19世纪末到 20世纪初则是相互作用时期。其中第二个时期,西方工业文明对农业文明形成巨大冲击的表现有 ( ) 经济掠夺和商品输出,破坏了东方传统经济结构 发动侵略战争,破坏了东方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民主思想的传播,冲突了东方传统思想观念 东方物产的引进,丰富了欧美居民的日常生活 A B C D 答案:

18、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1500年至 19世纪末第二个时期是新航路开辟和一二次工业革命 时期,西方列强的殖民扩张引起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政治、经济、思想等各方面的变化。 反映的新航路开辟后的物产的丰富,而不是冲击,所以排除。故 A是正确答案:。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1840至 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 自然经济的解体 西周时期出现了我国第一次城市建设高潮,并确立了天子都城十二里 (边长4.3公里 )、公国都城九里 (边长 3.2公里 )、侯伯国都

19、城七里 (边长 2.5公里 )、子男都城五里 (边长 1.7公里 )的都城建制。以下理解正确的是 ( ) A都城规模的差异体现出各国经济实力的不平衡 B周王室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的一整套集权机制 C城市建制的确立反映出了西周等级分封的特征 D确定了以宫殿、庙坛为中心的传统建域制度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通过材料中天子都城、公国都城、候伯国都城、子男都城的不同建制,可知西周时期,等级制度森严,不同的等级不可越级。不同的等级有不同的都城建制。故 C是正确答案:。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商业的发展 城市的发展 嫡长子继承制对于中国君主专制政体的具体运行方式更具

20、无比深远的影响。无论是嫡长制本身还是它的各种变态形式,在 “家国同构性质下的专制政治 ”这一大前提下,都只能流了一种非智能的选择方式,都必然导致君主在权力和实际能力之问发生严重的脱节和矛盾。同时也正是这种矛盾运动,使专制君权有可能突破 “家天下 ”的 “私 ”的格局,在客观上成为一种代表统治阶级整体利益的“公共权力 ”。与嫡长子继承制相关的奴隶制是( ) A财产继承的原则 B宗法制的基本法则 C任人唯才的要求 D君主专制政体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调动 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即王位和财产必须由嫡长子继承,嫡长子是嫡妻 (正妻 )所生的长子,“立嫡以长不以

21、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故 B是正确答案:。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宗法制 白寿彝在中国通史中写道: “对官吏有任免权,官吏不能世袭;实行俸禄制,官在则有俸禄,不在官,俸禄也就取消。 皇帝及中央有权监察地方官吏的政务、财政和有无不法行为之权。 ”材料反映的政治制度行于( ) A夏朝 B商朝 C周朝 D秦朝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和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由材料中的 “官吏不能世袭 ”“实行俸禄制 ”及 “皇帝及中央有权监察地方官吏的政务、财政和有无不法行为之权 ”可知,这些制度是秦朝实行的。故 D是正确答案:。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22、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皇帝制度 图是秦朝琅琊石刻拓本。记录了公元前 219年,秦始皇登上了琅琊山 (今胶南县 )。内容有: “六合之内,皇帝之土。 人迹所至,无不臣者。功盖五帝,泽及牛马。莫不受德,各安其宇。 ”表明秦始皇登山的最主要用意在于( ) A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B炫耀文治武功 C宣示皇权至上 D祈求国泰民安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从材料中的 “六合之内,皇帝之土 ”“功盖五帝 ”这些词语可以看出,这块石刻旨在表明皇帝的至高无上。而秦始皇登泰山也是向天下表明皇权至上。故 C是正确答案:。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皇帝

23、制度 “秦汉帝国的结构并不是任何人设计的,而是经过旧中国时代列国纷争,一个一个国家个别尝试,又互相模仿,方出现了秦汉帝国所承袭的国家形态。 ”从制度沿革的角度看,下列制度最能反映这一观点的是 ( ) A皇帝制度 B郡县制度 C官僚制度 D内外朝制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和调动、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材料意在表明秦汉制度是沿袭前代的。 A项皇帝制度是秦始皇首创可排除。 C项官僚制度过于笼统,没有具体出现的时间。 D项内外朝制度是汉武帝是才出现的。只有 B项郡县制是战国时出现经历秦 汉被沿用现来,故 B是正确答案:。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

24、的形成 郡县制 “汉朝早期,统治者试图在周朝松散的政治联盟和秦朝严格的中央专制间走一条中间路线。 ”材料中的 “中间路线 ”是指 ( ) A郡国并行制度 B郡县制 C分封制 D察举制度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和调动、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周朝松散的政治联盟 ”指的是分封制。 “秦朝严格的中央专制 ”指的是秦的郡县制。而二者的结合就是郡国并行制。故 A是正确答案:。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汉到元政 治制度的演变 郡国并行制度 一位历史学家曾说: “类似西方的分权制衡的政体,在 (中国 )古书上,亦未尝无相类的制度 ” 他所指的制度是指 ( ) A西周

25、分封制 B西周宗法制 C唐朝三省六部制 D清朝军机处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的过程当中,虽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是主线,但是也出现过分权制衡,即三省六部制。三省之间既相互合作,又相互制约,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故 C是正确答案:。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三省六部制 我国古代政治制度不断调整与变,下列措施反映强化中央集权的是 ( ) A “于是武王已平商而王天下,封师尚父 (即姜尚 )于齐营丘。东就国 ” B妻妾不分,则家室乱;嫡庶无别,则宗族乱。 C “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

26、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 ” D “ 夫外之郡县,其朝廷远者,则镇之以行中书省,郡县又远于省,若有边徼之事者,则置宣慰司以达之。 ”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A项反映的是分封制。 B项反映的是嫡长子继承制,即宗法制。 C项反映的是三省六部制。 D项郡县、行中书省、省这样的管理结构很明显是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的。故 D项是正确答案:。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胡惟庸绝不是朱元璋的真正目标,朱元璋要毁灭的是胡惟庸背后的那个庞然大物。 ”“那个庞然大物 ”是指 ( ) A内阁制度 B宰相制度 C宦官集团 D胡惟

27、庸集团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胡惟庸案 ”发生在明朝初期。这是朱元璋乘机削弱宰相权利的一个借口。杀胡惟庸不是目的,目的是废除宰相制度,加强皇权,加强中央集权。故 B是正确答案:。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宰相制度 明朝内阁对皇帝 “不合理 ”的诏旨,可以拒绝草拟,封还执奏。皇帝不满内阁票拟发回重拟时,如内阁认为自己的意见正确,可以拒绝重拟,以原票封进。以上材料主要表明 ( ) A明朝内阁的权力高于皇权 B内阁事实上成为决策机构 C明朝皇权较前代有所弱化 D内阁对 皇权存在一定制约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

28、息的能力与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内阁对皇帝 “不合理 ”的诏旨,可以拒绝草拟 ”“皇帝不满内阁票拟发回重拟时,如内阁认为自己的意见正确,可以拒绝重拟 ”这些都表明内阁对皇帝有一定的约束力。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明朝创立内阁 1864年,有人称: “当今光气大开,远方毕至 ”,欧洲诸邦 “胥聚于我一中国之中,此古今之创事,天地之变局,所谓不世(时代)出之机(会)也 ”。这一 “变局论 ” ( ) A奠定了戊戌变法的理论基础 B基本沿袭了传统的夷夏观念 C反映了对西方文明的抵制态度 D反映了变法自强思想的出现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

29、力与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洋务运动兴起。在洋务运动的过程中产生早期维新派,他们主张变法。材料认为 “欧洲诸邦胥聚于我一中国之中 ”是一次难得的自强的机遇。故 D是正确答案:。 考点:思想解放的潮流 维新思想 康梁维新思想 罗荣渠在现代化新论一书中说: “在此以后,外国渗透的方式从外贸领域扩大到投资、生产、销售、金融各个领域,直接改变了原有的 小农 手工业生产方式 ,使中国在经济上和财政上都日益陷入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依附地位。 ”要研究这一状况产生的原因,应首选 ( )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

30、力与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由材料中 “从外贸领域扩大到投资、销售、金融各个领域 ”这些信息可知,这时西方列强的经济输出方式已经由商品输出为主变为资本输出为主,而马关条约正是列强由商品输出变为资本输出的转折点。故 C项是正确答案:。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1840至 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甲午战争与马关条约 综合题 ( 15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欲观周之所以定天下,必自其制度始矣。周之制度之大异于商者,一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 (为哀悼死者而穿的服装。 ,均取白色 分为 5等 )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 其旨则在纳上下于道德,

31、而合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民,以成一道德之团体。周公制作之本意实在于此。 王国维殷周制度论 材料二:春秋时犹宗周王,而七国则绝不言王矣; 春秋时犹论宗姓氏族,而七国则 无一言及之矣;春秋时犹宴会赋诗,而七国则不闻矣; 邦无定交,士无定主,此皆变于一百三十三年之间, 不待 *(若不是 )始皇之并天下,而文、武之道尽矣。 日知录 材料三: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 (容易 )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 史记 秦始皇本纪 材料四: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的必然结果就是贵族制让位于官僚

32、制。官僚制是顺应中央集权和皇权制的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新的组织形式和管理体制 。在官僚制时代,不管是旧贵族、新贵族,还是新兴的士人阶层,都必须通过任命,转化为官僚,才能成为政体的直接参与者。从这个意义上说,贵族从分封制下的社会政治阶层转化成了郡县制下的社会阶层。成为官僚的贵族便不再具有封地主人和天子臣属的双重身份,而仅仅只有天子臣属的一种身份。 文史纵横 2009年第 3期 请回答: (1)据材料一, “封建子弟之制 ”指什么?( 1分)该制度有哪些特征? (2分 ) (2)据材料二、三,概括指出战国时期 “诸侯更相诛伐 ”的原因 (4分 )秦朝是如何破解这一困局的? (4分 ) (3)材料四,分

33、封制转型为郡县制所反映的政治制度变化是从贵族体制到官僚体制;从世袭到任命 ,从地方分治到集权。综合上述材料,简评官僚体制。 (4分 ) 答案: (1)指分封制。( 1 分)特征:与宗法制互为表里 (血缘与国家政治制度相结合);层层分封、等级森严。( 2分) (2)原因:王室的衰落;宗法制遭到破坏;礼崩乐坏;血缘关系逐渐疏远。( 4分)破解:统一国家;推行郡县制。( 4分) (3)变化的认识:官僚体制一方面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要求,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的稳定;另一方面强化了皇帝的专制或加强君主专制 (负面影响 )。( 4分 ) 试题分析:第( 1)问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封建

34、 ”古代指的是封邦建国,即分封制。分封制是西周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与宗法制互为表里,巩固了西周的统治。第( 2)问考查学生概括总结能力。战国时期 “诸侯更相诛伐 ”的原因是因为政治上分封制遭到破坏,与之相适应的宗法制不能维护,所以血缘关系渐行渐远。秦朝为了避免诸侯纷争,废分封,行郡县。第( 3)问考查学生概括归纳的能力。评价一个历史事件注意从正反两方面评价。官僚体制一方面维护了国家稳定,加强中央集权。另外一方面却强调了专制,概括归纳即可。 考点:古代中国 的政治制度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分封制、宗法制;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35、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郡县制 ( 15分)中国古代治理国家的准则和规范历经变化,逐渐形成中国特有的法律传统。到了近代,受西方的冲击和影响,近代法律制度逐渐在中国形成。 材料一 夏、商、西周时期,形成了以 “礼 ”治国的制度体系。 “礼 ”实际上是一种等级制的生活和行为方式,专为贵族所有,即所谓 “礼不下庶人 ”。到了春秋战国,出现了 “礼崩乐坏 ”的局面,以法治国的学说和法治逐渐兴起。 材料二 中国传统的法律体系从秦汉时开始形成。张岂之主编的中国历史十五讲说: “汉律特别强调皇权至上,法自君出。其法制的指导思想则为礼法并用,以礼入法,儒家经义成为法理的基础,坚持德主刑辅,先教后刑,奠定了此后

36、法制体系 礼刑一体 的基本框架。 ” 材料三 在清末新政全面开展的过程中,法制改革也被挺上议事日程。 1902年 3月,清延发布了修订法律的谕旨: “中国律例自汉唐以来,代有增改。惟是为治之道,尤贵因时制宜,今昔情势不同,非参酌适中,不能推行尽善。近来地利日兴,商务日广,如路律、矿律、路律商律等粪,皆应妥议 专夸。 ” -张海鹏等中国近代通史第五卷 材料四 第二条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第四条 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 第六条 人民得享有各项之自由权:人民之身体,非依法律,不得逮捕、拘禁、审问、处罚 ;人民之家宅,非依法律不得侵入或搜索 ;人民有保有

37、财产及营业之自由 ;人民有言论、著作、刊行及集会、结社之自由 ;人民有书信秘密之自由 ;人民有居住、迁徙之自由 ;人民有信教之自由 ;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 第十九条 参议院之职权:议决一切法律案。 第三十条 临时大总 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 第四十九条 法院依法律审判民事诉讼及刑事诉讼。 节选自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912年 ) 材料五 第一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 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第三十四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满十八周岁的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

38、居住期限,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1954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先秦时期治理国家的制度体系发生什么变化 (2分 )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对此持什么观点 (1分 )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特点。 (3分 ) (3)根据材料三和所所学知识,说明 “今昔情势不同 ”的表现。 (3分 ) (4)根据材料四、五和所学知识,概括出两部宪法的基本原则分别是什么。 (6分 ) 答案: (1)变化:从三代的以礼治国到春秋战国时期法治的开始形成。( 2分)孔子态度: “克已复礼 ”。希望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使每个人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使社会能够君臣有别,长幼有

39、序。 (1分) (2)特点:皇权高于法律;礼法并用,儒家思想为法律的基础; 。 (3分) (3) 表现:西方近代政治理论传入;西字东渐( 1分)近代经济活动的需要或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1分)资产阶级政治运动兴起,(或清朝出现统治危机亦可); (1分) (4)临时约法:主权在民,尊重人权;私 .有财产神圣不可信犯;分权制衡;实行法治;( 4分) 1954年宪法:社会主义原则、人民民主原则;( 2分) 试题分析:第( 1)问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通过材料可知夏商周时期是以礼治国,春秋战国时期是以法治国,变化总结概括即可得出。孔子是代表奴隶主阶级的利益,要维护周礼。他对治国的观点不难得出。第

40、( 2)问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和概括归纳能力。儒家思想的特点根据材料中“皇权至上 ”“礼法并用 ”“儒家经义成为法理的基础 ”可以概括总结。第( 3)考查学生比较分析事物的能力。 “今昔情势不同 ”表现要根据时代背景概括。这是西方入侵、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这些都是不同的表现。第( 4)问考考查学生归纳概括能力。这两部宪法的特点要根据材料逐一概括,概括时语言要精练。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春秋战国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 业的兴起 民族工业的兴起;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辛亥革命 中华民国临时

41、约法 ( 14 分)中华人民共和国六十年的外交历程,就是冲破各种阻力走向世界,与各种不同类型国家逐步建立友好合作关系的历史。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 19492009年中国与外国建交状况曲线图 材料二 自 1999年中国正式宣布派遣高素质警官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以来,公安部紧密配合国家总体外交,积极主动地开展了国际维和工作。从 2000年向东帝汶派出维和警察以来,已先后向联合国 7个任务区派遣维和警察 1569人次。其中。向海地派遣维和警察防队 8支 1000人次。 中新网 材料三 1980年以来中国对外开放空间的扩展,是探索建设申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体现。 回答问题 ( 1)请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建国初

42、期的三个外交成就( 3分) ( 2)材料一反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三次建交高峰。指出图中建交最高峰时期的关键性事件并分析该事件带来的影响?( 4分) ( 3)根据材料二指出新时期我国外交有何建树 ( 3分) ( 4)阅读材料三,概述中国对外开放空间扩展的过程。( 4分) 答案: (1)成就:( 3分) 1953年,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日内瓦国际会议,第一次以五大国的身份参加;万隆会议, “存同求异 ”的提出促成了会议取得积极成果。( 2)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1分)有利影响:( 3分) 中日建交;各国掀起了与中国建交的热潮; 为中国的改革开放提供了有利的

43、外部环境;中共提出了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方针,有利于国家统一。 ( 3)实行不结盟政策;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 得了一个稳定和平环境。对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4)形成经济特区 _沿海开砍城市 -沿海经济开放区 -内地,这样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2分) 试题分析:第( 1)问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建国初期指的是新中国成立到到 50年代,结合教材新中国初期外交任意列举三个即可。第( 2)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建交最高峰指的是第三次建交高峰,即1972 年中美关系的正常化带动的建交高潮,根据教材相关知识回答其影响即可。第( 3)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回答本题要注意时间是改革开放新时期。由材料中的几幅图片可以得知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和与周边国家合作等,归纳概 括即可。第( 4)问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中国对外开放空间扩展的过程即中国对外开放的过程,明确这点回答本题不难。 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邦交正常化 中日关系正常化;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新时期的外交 不结盟政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对外开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