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届河北省保定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调研文综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上传人:王申宇 文档编号:339348 上传时间:2019-07-09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82.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4届河北省保定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调研文综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2014届河北省保定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调研文综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2014届河北省保定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调研文综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2014届河北省保定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调研文综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2014届河北省保定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调研文综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4届河北省保定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调研文综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在古代四合院中,北房南向是正房,房屋的开间进深都较大,台基较高,多为长辈居住,东西厢房开间进深较小,台基也较矮,常为晚辈居住。对这种文化现象正确的是 A体现了严格的宗法等级观念 B使家庭具有了和谐气氛 C体现了小农经济封闭特点 D体现了古代中国男尊女卑的特点 答案: A 试题分析:材料反映了古代四合院中,长辈居住在正房,房屋的开间进深较大,台基较高;晚辈居住在厢房;开间进深较小,台基较矮。这体现了严格的宗法等级观念。故选 A。其他三项均从材料中无法得出。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宗法制 约瑟夫

2、斯蒂格利茨,美国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他曾经指出:“与 19世纪一样,欧洲人和美国人在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到处冲破壁垒打开市场,却阻碍第三世界的农产品进入他们的市场。鸦片战争中,西方用战争来推行他们的不平等贸易;今天,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组织使用的金融和财政 手段几乎一样有效。 ”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第三世界产品不能进入发达国家市场 B作者极力主张全球范围内废除贸易保护主义 C批评了有关国际机构促进社会公正方面无所作为 D痛斥当今国家采用战争手段扩大市场的行为 答案: C 试题分析:根据材料中的 “鸦片战争中,西方用战争来推行他们的不平等贸易;今天,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组织使用的金融和财政

3、手段几乎一样有效 ”,可以判断出国际机构对不平等贸易的无所作为。故选 C。 A、 B、 D说法与材料内容不符。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影响 1971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说: “当我们环顾我们所处的世界时,我们发现美国已经不再处于十分突出的地位或者完全支配的地位了。 美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强、最富的国家,但是,现在我们面临着这样一种局面,另外四种潜在的经济力量、有能力可以在各个方面向我们挑战。 ”材料表明当时 A美国已基本失去超级大国地位 B美国霸权正面临欧、日等国的挑战 C美国正考虑改善与中国的关系 D世界开始呈现出, “一超多强 ”的格局

4、答案: B 试题分析:材料反映了尼克松认为美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强、最富的国家,但是现在另外四种潜在的经济力量、有能力可以在各个方面向美国挑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A项说法错误,选 B。 C项从材料中无法得出; D项是 1991年苏联解体后出现的局面。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多极化趋势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是充满变革的时代。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中国确立了符合国情的政治制度、经济体制、文艺方针 B苏联虽曾重视农业领域改革,但总体成效不大 C美国完成了从战时经济向和平经济的转变 ,进入 “黄金 ”时代 D两极格局面临多种力量的冲击 答案: A 试题分析:

5、依据所学知识, 20世纪五六十年代,苏联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革,对农业领域的改革整体成效不大;美国奉行改恩斯主义,经济进入 “黄金 ”时代;欧洲的联合、日本的崛起、不结盟运动的兴起等有力冲击了两极格局。中国1956年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但随后实行的大跃进、人民公社体制、 “文革 ”的发动都极大破坏了社会生产力。故 A项说法错误。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20世纪 50年代至 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 公元十六 世纪,西方的文艺复兴与自然科学同时发展。下面对它们判断正确的是 A是新兴科学与古典文化的对抗 B共同冲击了神学的统治地位 C为资产阶级反对君主专制

6、提供了论据 D为工业革命做了人才与科学的准备 答案: B 试题分析:依据所学知识,文艺复兴不是对古典文化的简单复兴,是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其反对基督教会的神权统治;故 A说法错误; C项是启蒙运动的影响;工业革命的时间是 18世纪 60年代 19 世纪初期,故 D项说法错误;故选 B。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文艺复兴 公元前 494年罗马共和国进行一次审判,法官在听完原告债主的陈述后当庭把涉案的父子三人判与原告为奴隶,并给出 “合理 ”的解释。之后愤怒的下层公民集体撤离会场,以示抗议。材料说明当时 A平民与贵族的矛盾尖锐 B古罗马司法程序严格 C债务奴隶制把平

7、民推到生存的边缘 D这次平民斗争直接催生了成文法的诞生 答案: A 试题分析:依据材料中的法官在听完原告债主的陈述后当庭做出宣判,可以判断 B项说法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债务奴隶制,故 C排除;罗马第一部成文法 十二铜表法是公元前 451450 年制成的,故排除 D。由材料 中的“之后愤怒的下层公民集体撤离会场,以示抗议 ”可以看出平民与贵族的矛盾尖锐。故选 A。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罗马法 十二铜表法的背景 深圳市于 1987年公布了深圳经济特区土地管理条例,并建立了全国第一个合法的土地市场,率先试行国有土地使用制度综合改革。材料反映了 A改变了我国经济的所有制形式 B说明计划经济

8、体制退出了历史舞台 C证明市场经济体制在当地已确立 D城市经济体制的改革在探索中前进 答案: D 试题分析:材料反映了 1987年深圳试行国有土地使用制度的综合改革;这体现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在探索中前进。故选 D。结合所学知识, A项说法错误,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是坚持公有制的前提下进行的; B、 D两项说法从材料中无法得出,且与史实不符。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中国近代某思想家曾说: “吾畴昔确信美法之民主共和制,决不适于中国,欲跻国于治安,宜效英之存虚君,而事势之最顺者,似莫如就现皇统而虚存之。 ”对其思想解读正确的是 A极力维

9、护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B否定了民主共和制度的进步性 C推崇英国式的君主立宪制 D体现了其托古改制的特点 答案: C 试题分析:材料反映了近代某位思想家认为美法的民主共和制在中国不适合;要想国家安定,可以效仿英国的君主立宪制,最合适的是现在就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制。故选 C。 A、 B两项与材料观点不符; D项说法材料无从体现。 考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维新思想 维新派的思想主张 从民国成立后的一年多时间里, “中国共和立国,有志之士,群起相效仿 ”,“集合结社,犹如疯狂,而政党之名,如春草怒生,为数几至近百 ”,这种现象出现的最主要原因是 A革命派力量迅速壮 大 B法制法规的健全 C出于对议

10、会政治的渴望 D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得到长足发展 答案: C 试题分析:材料反映了民国成立后的一年多时间里,有志之士群起效仿共和,各种政党数量迅速增多;这体现了对民主政治的渴望。故选 C。辛亥革命后,北洋军阀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故 A、 B、 D三项与当时史实不符;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的影响 明清科举,主要内容为四书大全五经大全,尤其重四书大全相对于内容艰深的五经而言,四书则比较浅显。乾隆说: “土子所诵习,主司所鉴别,不过四书文而已 ”“国家设科举士,首重者在四书 ”。明清规定:阐述四书义,必须根据朱熹的四书集注,否则不予录取。对此分析错误的是 A以此宣扬程朱理学 B有

11、利于平民子弟参加科考 C不利于选拔具有真才识学之人 D有利于全面提高读书人的文化素养 答案: D 试题分析:材料反映了四书相对于五经而言,比较浅显;故 B正确。明清科举比较重视四书 ,科举考试的考生阐述四书义,必须根据朱熹的四书集注。故 A、 C两项说法正确。由此可以看出明清的科举不利于全面提高读书人的文化素养。故 D项说法错误。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科举制 元代的一段公文说: “四川行中书省移准中书省咨, 来咨:有该载不尽罪名,不知凭何例定夺,请定度事。 本省相度,遇有刑名公事,先送检法拟定,再行参详有无情法相应,更为酌古准今,拟定明白罪名 ”。材料反映出元代行省

12、在审理狱案时 A必要时可参阅相应规则典制 B程序繁琐、效率比较低 C所有的案件都需要上报中央批复 D可独自审批决定一切案件 答案: A 试题分析:材料反映了四川行省向中书省咨询某一案件不知该凭何定夺罪名,中书省回答是 “先送检法拟定,再行参详有无情法相应,更为酌古准今 ”,即可以参阅相应的规则典制。故选 A。 B、 C、 D三项说法均与材料不符。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行省制度 “车 ”的原始文字特别像一辆行进的马车。观察下图,通过 “车 ”字的演变,得出关于汉字演变规律正确的是 A由表音和表意两部分构成 B以图画为基础逐渐演变 C美观性逐渐突出,实用性逐渐减弱 D始

13、终没有脱离象形文字的特点 答案: B 试题分析:材料反映出 “车 ”的原始文字像一辆行进的马车,后来 “车 ”字不断演变,逐渐形成今天的 “车 ”。这反映了中国的汉字是以图画为基础的逐渐演变。故选 B。其他三项均与材料的内容不符。 考点:古代中国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 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 汉字 综合题 ( 15分)【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古人云:混战之局,纵横捭闺之中,各自取利。远不可攻,而可以利相结;近者交之,反使变生肘腑。范睢之谋,为地理之定则,其理甚明。 “远交近攻 ”的典范莫过于秦国统一六国。商鞅变法后泰国日渐强盛,它的战略目标是吞并六国、统一华夏。在力量对比上,秦强于六

14、国中的每一个国家,而弱于六国的联合。 “远交近攻 ”助泰国成功统一六国。 日本也曾以 “远交近攻 ”为国策:二战中,日本欲扩张领土,与远在欧洲的德意结盟,近攻中、朝、越、缅 和南太平洋国家甚至美国夏威夷。 二战时,希特勒企图吞并欧洲、称霸世界,建立一个 “大德意志帝国 ”,但又担心欧洲诸国联合起来群起而攻之,于是,在他的一系列政治外交伪装中,巧妙运用了 “远交近攻 ”战略。 ( 1)通过材料概括 “远交近攻 ”战略的内涵; 分析日本 “远交近攻 ”未能使日本侵略成功的原因。( 9分) ( 2)结合材料及所学,说明二战时期德国在欧洲如何巧妙运用了 “远交近攻 ”战略?( 6分) 答案: ( 1)

15、作为外交和军事的策略,是和远方的国家结盟,而与相邻的国家为敌。属于制造和利用矛盾,实行各个击破的谋略。( 3分) 中国作为抗日的主战场,进行了积极的艰苦卓绝的全民族抗战;法西斯战争不得人心,遭到世界反法西斯国家一致反对;日本是小国,经不起长期战争的消耗。( 6分) ( 2)德国利用英法推行绥靖政策的时机,与苏联签订互不侵犯条约。在远交近攻政策的庇护下,占领 或吞并欧洲小国后,进攻法国、英国,最后突袭苏联。 ( 6分) 试题分析:( 1)依据材料中的 “纵横捭闺之中,各自取利。远不可攻,而可以利相结;近者交之,反使变生肘腑。 ”,概括出 “远交近攻 ”是和远方的国家结盟,而与相邻的国家为敌。属于

16、制造和利用矛盾,实行各个击破的谋略。第二小问实际考察抗日战争中中国胜利而日本战败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作为抗日的主战场,进行了积极的艰苦卓绝的全民族抗战;法西斯战争不得人心,遭到世界反法西斯国家一致反对;日本是小国,经不起长期战争的消耗。 ( 2)依据材料中的 “企图吞并欧洲、称 霸世界,建立一个 “大德意志帝国 ”,但又担心欧洲诸国联合起来群起而攻之, ”,结合所学知识,德国利用英法推行绥靖政策的时机,与苏联签订互不侵犯条约。在远交近攻政策的庇护下,占领或吞并欧洲小国后,进攻法国、英国,最后突袭苏联。 考点: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 ( 15分)【

17、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 它(大革命)决不是一次偶然事件。的确,它使世界措手不及,然而它仅仅是一件长期工作的完成,是十代人劳作的突然和猛烈的终结。即使它没有发生,古老的社会建筑也同样会坍塌 只是它 将一块一块地塌落,不会在一瞬间崩溃。大革命通过一番痉挛式的痛苦努力,直截了当、大刀阔斧、毫无顾忌地突然间便完成了需要自身一点一滴地、长时间才能成就的事业。 托克维尔 材料二 “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虽然取得了胜利,但欧洲大陆各国封建制度依然存在,近代资本主义文明还没有确立 直到法国大革命,法国为欧洲树立了资本主义民主的榜样,又经过拿破仑战争的冲击,各国最终建立了新的政治经济框架,近代资本

18、主义文明在欧洲占了支配地位。 ” 李世安著世界文明史 ( 1)概括指出材料一中有关法国大革命原因的基本认识;并 结合法国大革命的历史背景对此进行解读。( 7分) ( 2)结合材料二概括指出法国在反封建方面是怎样为欧洲做出榜样和贡献的?( 8分) 答案: ( 1)大革命是旧制度下社会演进的结果。( 1分) 农民阶级:不堪忍受沉重的封建剥削,要求变革。 城市市民:对生活状况不满,要求变革。 贵族阶层:不满国王,不反对变革。 资产阶级:要求改变自己的地位,要求变革。 此外,启蒙运动对专制统治的冲击,法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受阻。( 6分) ( 2)政治上:废除了封建特权,推翻封建君主专制,震撼了整个欧洲

19、大陆的封建秩序,建立起资产阶级的政治统治; 经济上:废除封建土地制度、封建权利和义务,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思想上:颁布人权宣言,民法典,传播了资本主义自由民主的进步思想。 (以上三项,每项 3分,总分不超过 8分) 试题分析:( 1)依据材料一中的 “它(大革命)决不是一次偶然事件。 是十代人劳作的突然和猛烈的终结。 ”、 “大革命通过一番痉挛式的痛苦努力 突然间便完成了需要自身一点一滴地、长时间才能成就的事业 ”。由此可见材料认为大革命是旧制度下社会演进的结果,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第二小问结合法国大革命的背景说明旧制度的崩溃是必然的:政治上:农民阶级:不堪忍受沉重的封建剥削,要求变革。城

20、市市民:对生活状况不满,要求变革。贵族阶层:不满国王,不反对变革。资产阶级:要求改变自己的地位,要求变革。 思想上:启蒙运动传播了反专制的民主思想;经济上:法 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受到封建制度的阻碍。 ( 2)依据材料二,从政治、经济、思想三个方面概括法国大革命对欧洲做出的榜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政治上:废除了封建特权,推翻封建君主专制,震撼了整个欧洲大陆的封建秩序,建立起资产阶级的政治统治;经济上:废除封建土地制度、封建权利和义务,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思想上:颁布人权宣言,民法典,传播了资本主义自由民主的进步思想。 考点: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法国建立共和制的曲折历程 法国大革命

21、( 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晏以为官多则民扰,故但于出 盐之乡置盐官,收盐户所煮之盐转鬻于商人,任其所之,自余州县不复置官。其江岭间去盐乡远者,转官盐于彼贮之。或商绝盐贵,则减价鬻之,谓之常平盐。官获其利而民不乏盐,由是国用充足而民不困弊。他在实践中总结了这样一条经验: “王者爱人,不在赐与,当使之耕耘纺织,常岁平敛之,荒年蠲救之。 ”他认为 “善治病者,不使之危惫,善救灾者,勿使至给。 ”他主张 “丰则贵取,饥则贱与 ”。刘晏救灾为了做到 “应民之急 ”,还在其所辖各州县储粮三百万石,以作备荒之用。 “晏常以办众务,在于得人,故必择通敏精悍廉勤之士而用之。 ”他认为: “士陷

22、赃贿弃 于时,名重于利,故士多清修;吏虽洁廉,终无荣显,利重于名,故吏多贪污。 ” 材料二 公元 11世纪,王安石那场声势浩大的变法以失败告终,比王安石早 300年的刘晏悄没声息的财政改革却获得了巨大成功,这给了我们什么启示呢?刘晏财政改革更多的是技术层面的,不太涉及政治之争和利益的分割,阻力比王安石小得多。但是,就变法者本身的理念而言,刘晏还是有比王安石高明之处。王安石变法为富国强兵,富国强兵本身没错,但这个口号本身隐藏了些许急躁的心态,王安石本人也性格急躁,喜欢看得见的成绩,结果就会给小人可乘之机,在操作过程中变味。 本来是给予,却变成索取。例如青苗法本来是一种借贷行为,后来却变成政府的强

23、制贷款。 ( 1)依据材料一概括唐朝刘晏改革的理念。( 6分) ( 2)据材料及所学分析,与刘晏改革对比,指出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 9分) 答案: ( 1)理念:注重安民、养民;政府让利于民;精选训练有素、廉洁的士人执行变法。( 6分) ( 2)阻力比较大,触动了较多利益集团,未能获得更多的支持;没能循序渐进地进行;改革过程执行不力,损害了百姓的利益。( 9分) 试题分析:( 1)依据材料一中的 “以为官多则民扰, ”、 “或商绝盐贵,则减价鬻之,谓之常平 盐 ”他主张 “丰则贵取,饥则贱与 ”、 “故必择通敏精悍廉勤之士而用之。 ”由此可以看出刘宴注重安民、养民;主张政府要让利于民;精选

24、训练有素、廉洁的士人执行变法。 ( 2)依据材料二中的 “刘晏财政改革 不太涉及政治之争和利益的分割,阻力比王安石小得多 ”、 “王安石变法 隐藏了些许急躁的心态 结果就会给小人可乘之机,在操作过程中变味。本来是给予,却变成索取 ”,由此可以概括出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有:触动了较多的利益集团,阻力较大;改革措施急躁,没有循序渐进;用人不当,改革过程中出现了损害百姓利益的事情。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 革 王安石变法 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 ( 12分)结合材料及所学完成该题。 图片:宋代工商物产分布图 阅读图片,结合所学概括图片中所反映的宋代工商业发展特点,并说明原因。( 12分)(注:须指出三项特

25、点并分别予以说明。) 答案:特点一:工商业种类繁多,具有地域性特点;原因:商品经济发展 特点二:工商业城市林立;原因:工商业政策宽松 特点三:北不如南,西不如东;原因:经济重心南移,江南得到开发 特点四:东南沿海地区工商业得到发展;原因:海外商运发展(或政府鼓励海外贸易、南宋以东南沿海立国) 特点五:边境区域工 商业有一定发展 ;原因:政权对峙,人民交往频繁,边境贸易发展 (每项特点 2分,说明 2分;答出以上任意三点,并加以说明可得 12分。)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从图中获取有效的信息来总结宋代工商业发展的特点,首先从图中的分布地区可以看出:南方比北方的工商业发展要繁荣;东方及沿海地区比西方要

26、繁荣;边境地区的工商业也获得一定的发展。其次从工商业的种类上看,工商业的种类比较多,且大量的工商业城市兴起。原因要结合所学宋代的相关政治、经济知识进行总结答题。在政治及政策方面:宋代政权对峙,周边少数民族政权林立;在经济政策方面,商 业活动不再受官吏的直接监管,工商业政策相对宽松。在经济方面:宋代商品经济发展,尤其海外商运获得发展,经济中心转移到南方。 考点: 古代中国的经济 商业的发展 北宋商品经济的发展及原因 ( 25分)结合材料及所学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第一次大移民发生在公元 4世纪左右,原来生活在黄河流域的汉族人便成群结队地离开中原地区搬到了长江以南的江苏和安徽等地区。在第一次大迁

27、徙的 150年间,南迁的人口达到了 90万人之多。 唐代的时候发生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二次大移民。安史之乱期间又有一大批人离开了北方跑到南方。这次移民所移动的距离更远,跨越了长江下游的江苏、安徽等地,在浙江、福建、江西等地住下来。 第三次大移民发生在 12世纪中期。当时的中国处在南北对峙的状态,北方女真人的金政权与南方汉族人的南宋政权之间经常发生战争,很多人为了逃避战乱移居到南方。这一次,由于浙江、江西等地在上次移民中也居住了很多人口,大批移民只能向更南的方向行走,最终走到了广东、广西、福建,甚至海南岛等更靠南的地方。 材料二 到了中国近代,最明显的是闯关东、走 西口、下南洋。闯关东是以山东和直隶

28、人为主,目的地是东三省一带;走西口是以山西、陕西人为主,目的地是蒙古草原;下南洋是以广东和福建人为主,目的地是东南亚一带。这三个方向的近代移民是民间自发组织的,不是官方有目的组织的。不仅如此,一开始政府还是强烈反对的,比如闯关东。 材料三 上海大学的刘玉照教授看来,中国近代以来的海外移民潮流,大体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波移民产生在清朝,大量劳工迁徙至东南亚地区;第二波移民出现在晚清时期,因通商形成贸易移民;第三波是上世纪 80年代所谓的“精英出走 ”,大批优秀知识分子赴海外留学 并定居;第四波是在 21世纪出现的社会富人外迁移民。 (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中国古代三次移民的特点及影响。

29、( 10分) ( 2)结合材料二、三及所学,分析近代中国人口迁移的新特点及原因。( 9 分) ( 3)结合材料三及有关知识,分析促使现代中国海外移民群体发生变化的原因。( 6分) 答案: ( 1)从北向南移动(或从黄河流域向长江流域甚至更南移动);受国内政局及民族关系影响;具有自发性。(答出其中任意两点得 4分) 影响:人口分布渐趋合理;中国的经济重心从北方移到了南方;促进了民族融合。( 6分) ( 2)迁移方向多元 化;海外迁徙增多。( 4分) 伴随外国资本主义主义的入侵,中国闭关锁国的局面被打破,中国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中国政局动荡。( 5分) ( 3)中国在国际上地位提高;改革开放,中

30、国国力不断增强;经济全球化的形势下,世界联系加强。( 6分) 试题分析:( 1)依据材料中的 “中国第一次大移民 黄河流域的汉族人 搬到了长江以南的江苏和安徽等地区 ”、 “第二次大移民 安史之乱期间又有一大批人离开了北方跑到南方 ”、 “第三次大移民 当时的中国处在南北对峙的状态, 大批移民只能向更南的方向行走 ”;由此可见中国三次移民的特点是:从北向 南移动(或从黄河流域向长江流域甚至更南移动);受国内政局及民族关系影响;具有自发性。结合所学知识,这三次移民使我国人口分布渐趋合理;经济重心从北方移到了南方;促进了民族融合。 依据材料二中的 “闯关东是 目的地是东三省一带 ”、 “走西口是以

31、山西、陕西人为主,目的地是蒙古草原; ”、 “下南洋是以广东和福建人为主,目的地是东南亚一带 ”;材料三中的 “中国近代以来的海外移民潮流,大体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由此可见近代中国移民的新特点是:迁移方向多元化;海外迁徙增多。第二小问结合所学有关中国近代的社会政治、经济状况分析原因: 中国闭关锁国的局面被打破,中国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中国政局动荡。 依据材料内容,现代中国海外移民群体发生变化的阶段是第三波是上世纪 80年代所谓的 “精英出走 ”,大批优秀知识分子赴海外留学并定居;第四波是在 21世纪出现的社会富人外迁移民。结合 20世纪 80年代以来的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变化分析原因是:中国

32、在国际上地位提高;改革开放,中国国力不断增强;经济全球化的形势下,世界联系加强。 考点: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1840至 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 改革开放 ( 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 1904年 3月 31日,陈独秀和房秩五、吴守一创办白话文安徽俗话报, “让安徽人通达时事,长点见识 ”。他担任所有编辑和发行工作。报纸在不到半年的时间内发行量从 1000份增加到 3000份,成为最受欢迎的白话文报纸之一。自第 16版以后,该报又增加了 16个话题,包括军事、中国哲学、卫生学、天文学

33、等。 1905年秋,陈独秀执教芜湖皖江中学,在芜湖发起成立反清组织 “岳王会 ”并任总会会长。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陈独秀应安徽军政府 都督孙毓筠邀请,回乡任安徽都督府秘书长和安徽高等学堂教务主任。 1913年,陈独秀追随柏文蔚参加反袁世凯 “二次革命 ”,在芜湖一度遭龚振鹏逮捕,后获释。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后,陈独秀和李大钊等开始研究马克思主义,新青年杂志开始宣传社会主义。 1920年 8月,成立中国共产党上海发起组,任书记。 8月22日,俞秀松、罗亦农等人在陈独秀家中成立了社会主义青年团。 1921 年 7 月,中共一大在上海召开,在会议上,陈独秀被缺席选为中央局书记。 材料二

34、我们也知道中国资产阶级势力微弱,尚不足克服封建军阀及国际帝国主义,所以 使革命党易于采用右倾的妥协政策;但是要知道现有一条活路横在我们的眼前,就是与革命的无产阶级携手,打倒我们共同的敌人。 九二三年四月二十五日 ( 1)结合材料一概括陈独秀早期的进步活动。( 8分) ( 2)概括指出材料二中陈独秀的观点,并结合当时有关历史背景进行分析。( 7分) 答案: ( 1)创办报刊,推动了进步文化的传播和发展;参加了反清、辛亥革命、二次革命等民主革命斗争;积极传播马克思主义;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做出了贡献。 ( 8分) ( 2)陈独秀主张,中国的资产阶级要和无产阶级联合起来共同斗争。( 1分) 中国处于 北

35、洋军阀和帝国主义共同统治之下;中国共产党为新生政党,资产阶级和中国共产党力量都比较弱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都是进步的政治力量。( 6分) 试题分析:( 1)依据材料中的 “创办白话文安徽俗话报, ”、 “成立反清组织 “岳王会 ”、 “任安徽都督府秘书长和安徽高等学堂教务主任。 ”、 “参加反袁世凯 “二次革命 ”、 “开始研究马克思主义 成立中国共产党上海发起组 ”,由此可以总结出陈独秀的进步活动有:创办报刊,推动了进步文化的传播和发展;参加了反清、辛亥革命、二次革命等民主革命斗争;积极传播马克思主义;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做出 了贡献。 ( 2)依据材料二中的 “但是要知道现有一条活路横在我们的眼前,就是与革命的无产阶级携手,打倒我们共同的敌人 ”,由此可以看出陈独秀主张中国的资产阶级要和无产阶级联合起来共同斗争。材料的时间是 1923年,故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分析国共合作的原因有:中国处于北洋军阀和帝国主义共同统治之下;中国共产党为新生政党,资产阶级和中国共产党力量都比较弱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都是进步的政治力量。 考点: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无产阶级革命家 陈独秀(课标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