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届河北省保定市高阳中学高三上学期第四次周练文综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上传人:刘芸 文档编号:339354 上传时间:2019-07-09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5.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4届河北省保定市高阳中学高三上学期第四次周练文综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14届河北省保定市高阳中学高三上学期第四次周练文综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14届河北省保定市高阳中学高三上学期第四次周练文综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2014届河北省保定市高阳中学高三上学期第四次周练文综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2014届河北省保定市高阳中学高三上学期第四次周练文综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4届河北省保定市高阳中学高三上学期第四次周练文综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下图是甲骨文的 “年 ”字,该字由两部分组合而成,上部为 “禾 ”。卜辞中常见“有年 ”、 “大有年 ”的记载。据此, “有年 ”的意思应是: A人寿年丰 B祈盼丰收 C庄稼收获 D祭祀谷神 答案: C 试题分析:从图片中 “年 ”字的构成为 “禾 ”,可以缩小选择的范围, A项与此没有联系故可以排除;从 B、 C、 D中选择,根据卜辞中常见 “有年 ”“大有年 ”的记载,可以推测出 “有年 ”即 “丰收之年 ”, “大有年 ”应该是 “大获丰收 ”的意思;而 B、D两项虽与收获有关,但与材料的主题意思还有

2、一定差距,故选 C项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古代中国农业经济。 马克思、恩格斯说: “由于阶级对立的发展是同工业的发展步调一致的,所以这些发明家也不可能看到无产阶级解放的物质条件,于是他们就去探求某些社会科学、社会规律,以便创造这些条件 ”“ 发明家 ”是指: A科学社会主义者 B空想社会主义者 C巴黎公社领导人 D第一国际领导人 答案: B 试题分析:可直接读取材料信息, “这些发明家不可能看到无产阶级解放的物质条件 ”,说明他们没有从实际出发,尊重客观事实,提出一些超乎寻常的做法,因此是空想。故选 B 符合题意。 A项即马克思主义者, CD项中的巴黎公社、第一

3、国际的建立都发生在马克思主义诞生之后。 考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和国际工人运动 共产党宣言 空想社会主义。 从世界发展的潮流来看,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最根本性影响是: A主权丧失,沦为半殖民地 B自然经济开始解体,社会日益半封建化 C思想界出现了 “向西方学习 ”的热潮 D开始进入 民主革命时期 答案: B 试题分析:理解题意:紧扣题中限制语 “从世界发展的潮流看 ”,题眼是 “最根本性影响 ”。结合所学可知: A、 B、 C、 D四项所述都是鸦片战争的影响,但从当时世界发展的潮流看,是资本主义的发展,最根本的影响是经济领域中的。故B项是正确答案:。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1840至

4、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鸦片战争的影响。 我国某旅行社在安排某项目旅游景点时写道: “接折(阅读奏折) 见面(请皇帝旨) 述旨(拟皇帝旨意) 过朱(皇帝过目确定) 交发(下发旨意) ” ,该 景点最有可能是: A秦丞相府 B唐尚书省 C元中书省 D清军机处 答案: D 试题分析:材料上明显可以看出该机构负责传达皇帝旨意的职能,跪奏笔录,上传下达。故选 D。 ABC项错误,这三朝均有丞相辅佐皇帝处理政务,并非没有实权。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军机处。 左传 昭公七年: “天有十日,人有十等。下所以事上,上所以共神也。故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

5、士臣皂。 ”上述材料反映了西周社会结构的基本特点是: A严格的等级关系 B嫡长子拥有继承权 C通过垄断神权强化王权 D血缘纽带和政治关系紧密结合 答案: A 试题分析:从材料 “天有十日,人有十等 ”即可以看出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而材料 “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皂 ”体现的是一种政治等级关系。结合以上分析,答案:为 A。 BD项材料未涉及; C项中的神字材料体现的出来,但是通过神权强化王权没有体现出来。 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分封制。 秦律 田律规定: “春二月,毋敢伐材木山林及雍(壅)堤水。不夏月,毋敢夜草为灰 。百姓犬入禁苑中而不追兽及捕兽者,勿敢杀;其

6、追兽及捕兽者,杀之。 ”这段材料说明古 人很早就懂: A保护自然环境 B封闭山林猎场 C严惩猎杀家犬 D禁止进山伐木 答案: A 试题分析:解题关键是读懂材料的意思,材料中有几个 “毋敢 ”,即 “不敢 ”,春二月 ,不要伐林木 ,以免洪水冲垮堤岸;不到夏天,不要把草锄掉烧成灰等,该材料反映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故选 A。 BCD最大的错误皆是没有准确的把握材料的意思。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古代的环保思想。 孔子曰: “仁者,爱人,爱有差等。 ”墨子曰: “兼相爱,交相利。 ”“爱无差等。 ”造成上述两种分歧的根源是: A二人所处的时代不同 B代表的社会阶层利益不

7、同 C学术思想不同 D谈论的问题不同 答案: B 试题分析:孔子和孟子都处于春秋战国时期,但是孔子代表奴隶主阶级的利益,主张爱有差别,墨子代表了下层劳动群众,特别是手工业者的利益,主张爱无差别,因此造成这种分歧的根源是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所以选 B。 A 项错误,二者同处于春秋战国时期; C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 D项错误,二者讨论的问题基本相同,都是关于社会关系的。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儒家与墨家思想。 据东京梦华录记载: “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 ”此材料描绘的最有可能是哪个时期人们过中秋的情景: A汉朝 B唐朝 C宋朝 D明朝 答案

8、: C 试题分析:引文出自东京梦华录,北宋建立后将开封改名为东京,作为都城。可见,题干材料反映的是北宋都城东京中秋之夜的繁华和赏月习俗。故选C。 D 项首先排除; AB 项均是在宋朝之前,材料中的文献并未说明是哪一朝代,因此最有可能是 C项。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商业的发展 北宋中秋节。 古代科举制度殿试后录取进士,揭晓名次的布告,因用黄纸书写,故而称黄 甲、金榜。多由皇帝点定,俗称皇榜。考中进士就称金榜题名。与金榜有关的进士科、殿试、天子门生分别开始于: A隋朝、唐朝、唐朝 B唐朝、唐朝、北宋 C隋朝、唐朝、明朝 D隋朝、唐朝、北宋 答案: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科举制的发展。根据所学,进士

9、科、殿试、天子门生分别始于隋朝、唐朝、北宋。 隋炀帝创立进士科;唐朝武则天时期科举制中创立殿试;宋太祖时规定所有及第的人都成天子门生。本题选 D 项。根据以上分析,ABC项均错误。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科举制。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占领日本,采取削弱日本的政策。 1948年,美国改行扶植日本的政策,力图将日本建成冷战的前哨阵地。这一政策转变: A成为日本长期推行仇视中国政策的开端 B促使美国承认美日平等伙伴关系 C提高了日本在美国全球战略中的地位 D标志着冷战在亚洲全面展开 答案: C 试题分析:美国对日本的政策由遏制转为扶植,是由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和

10、新中国的成立,美国之所以改变策略,是要把日本变为遏制中国的前沿阵地,日本在美国全球战略中的地位提高了。故选 A。日本仇视中国的政策由来已久, A项错误。此时的日本在外交上不得不追随美国,唯美国马首是瞻,谈不上平等伙伴关系, B项错误。根据题意只能说明冷战延伸到亚洲不能说全面展开,冷战的重心在欧洲, D项错误。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战后美日关系的变化。 罗马法规定:当事人若不向法庭提起诉讼,法庭即不予受理;一个人除非被判有罪,否则即是无罪之人;一个被控有罪的人,可在宣判前为自己辩护;法官审判应重证据等这些规定后来成为现代法治的重要原则。下列各项中,符

11、合上述规定的是: A法庭立案与否皆取决于案情 B被告在 法庭审理过程中无罪 C被告必须为自己的行为辩护 D证据是法官判案的唯一依据 答案: B 试题分析:根据罗马法的规定,当事人若不向法庭提起诉讼,法庭即不予受理,A项与规定不符;一个被控有罪的人,可在宣判前为自己辩护,而不是必须辩护, C错误;法官审判应重证据但不是法官判案的唯一依据, D错; B项符合罗马法的规定,在法院判决前,是犯罪嫌疑人,而不是罪犯。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罗马法 罗马法的特点。 北魏首创均田制,隋至唐初一直沿用。均田制下农业生产经营的主要形式是: A众人集体生产 B田庄规模生产 C个体农户耕作 D官府募民耕作

12、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均田制的内容及影响,主要考查学生调动运用所学知识以及迁移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A项是奴隶社会井田制下的奴隶劳动方式; B项是土地兼并下田庄的生产模式; D项是屯田制下的农业生产经营的主要形式;在均田制下,政府把土地按户或人口分给农民使用,因此均田制下农业生产经营的主要形式是个体农户耕作,故选 C。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土地制度。 综合题 ( 28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从一九五三年以来,我国市场上 出现了若干种日用消费品供不应求的现象。一九五三年上半年,在小麦遭受冻灾的地区,粮食的供求状况很紧张,下半年,食油、肉类在许多地

13、方也供不应求,不少城镇中都要排队购买。适应当时的需要,中央人民政府在一九五三年十二月,对粮食实行了计划收购(即统购)和计划供应(即统销);然后对食用植物油也实行了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从一九五四年九月十五日起,又对棉花实行计划收购,对棉布实行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对粮食、油料、棉花、棉布的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无疑是一种重大的措施,它关系到全国人民生活中最重要的吃饭和穿衣的问题,也关系到我国 城乡经济生活的许多方面。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对我们国家目前的情况来说,是很必要的。只有采用这种办法,才能保证我国人民生活日益增长的需要,才能制止投机活动,保证市场物价的稳定,才能使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得以顺

14、利地进行。 -陈云:关于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 1954年 9月 23日) 材料二:理顺物价,改革才能加快步伐。物价问题是历史遗留下来的。过去,物价都由国家规定,例如粮食,还有各种副食品,收购价格长期定得很低,这些年提高了几次,还是比较低,而城市销售价格又不能高了,购销价格倒挂,由国家补贴。这种 违反价值规律的做法,一方面使农民生产积极性调动不起来,另一方面使国家背了一个很大的包袱,每年用于物价补贴的开支达几百亿元。这样,国家财政收入真正投入经济建设的就不多了,用来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事业的就更少了。所以,不解决物价问题就不能放下包袱,轻装前进。最近我们决定放开肉、蛋、菜、糖四种副食品价格,先走

15、一步。 -邓小平:理顺物价,加速改革( 1988年 5月 19日) 材料三: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家大幅度提高农副产品收购价格,缩小农副产品的统购范围和降低征购指标,开放城乡农副产品集贸市场 。到1982 年,全国农副产品中油料产量超过 1100 万吨,比 1978 年增加 659.9 万吨;肉类产量超过 1300万吨,比 1978年增加 494.5万吨;农村集市从无到有,发展到 41184个。 1983年,国家正式取消实行了 20多年的布票,肉票、油票也陆续取消。 1985 年 1 月,中共中央一号文件关于进一步活跃农村经济的十项政策规定,国家对粮食、棉花等农产品实行合同定购和

16、市场收购。农村粮食供给制随之取消。 1993年 2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加速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通知,推动建立国家宏观调控下的自由市场购销体制,各地相继取 消了城镇口粮定量供应制度。至此,长期以来实行的票证制度退出历史舞台。 -摘编自董辅 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 (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我国制定 “统购统销 ”政策的历史背景。( 6分) (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 1978年后 “统购统销 ”变化的特点及原因。( 11分) ( 3)根据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 “统购统销 ”的历史作用。( 11分) 答案: ( 6分) “一五 ”计划,国家工业化建设;城市人

17、口和就业人数剧增;部分地区遭受自然灾害;粮棉等供求关系紧张,社会经济生活受到影响 。 ( 11 分)特点:从农副产品到粮棉,从农村到城市;范围逐步缩小直至取消,呈现出阶段性。 原因:改革开放;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工农业产品极大丰富,消费品市场供求关系明显改善;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市场经济不断发展。 ( 11分) “统购统销 ”具有历史的必要性;保证了人民正常生活的需要;遏制了商业投机活动,稳定了物价,保障了社会生活秩序;保证了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顺利进行,为工业化积累了资金;引导农民走上合作化道路。从长远来看,它忽视了客观规律的调节作用,影响了农民生产的积

18、 极性;客观上制约了经济建设的健康发展。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 20世纪 50年代至 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和改革开放的相关内容。旨在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整理材料、最大限度的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考查学生理解史实,分析历史结论的能力和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做出正确阐释的能力及对有效信息进行概括、归纳、准确解读的能力。第 (1)问的回答需要注意材料一中所给的时间: 20世纪 50年代,是三大改造时期;结合所学知识即可正确概括历史背景。第 (2)问特点的概括要紧密结合材料,根据材料分析的出特点是从农副产品到粮棉,从 农村到城市;范围逐步缩小直至取消,呈现出阶段性。原因分析需结合所学知识

19、。第 (3)问要全面分析材料,注意从正反两个角度回答问题。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20世纪 50年代至 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三大改造。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24分) 材料一: 1972年 2月 27日,封冻二十余年的中美关系揭开了新的一页,中美签署了历史性的外交文件 联合公报(上海公报)。美国方面声明:“美国认识到,在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政府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 议,并重申它对由中国人自己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关心。考虑到这一前景,它确认从台湾撤出全部美国武装力量和军事设施的最终目标。在此期间,它将随着这个地区紧张局

20、势的缓和逐步减少它在台湾的武装力量和军事设施。 ” 材料二: 2009年 1月 12日,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会见来华出席中美建交 30周年纪念活动的美国前总统卡特。 30年前,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开启了两国关系的新纪元。 30年来,国际形势风云变幻,中美关系取得了历史性发展 中美两国是伙伴,不是对手,更不应是敌人。归根结底,只要双方牢牢把握两国建设性合作 关系的大方向,致力于加强对话、交流与合作,切实尊重和照顾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妥善处理台湾、涉藏、人权等敏感问题,中美关系就一定能持续向前发展,更好地造福两国和世界人民。 材料三: 2009年 11月 17日,中国国家主席胡

21、锦涛在人民大会堂同首次访华的美国总统奥巴马举行会谈。奥巴马说,我们在会谈中再次确认,美中两国有许许多多的共同利益。未来美中会有更多合作。我想重申一个事实,美国人民对加强同中国的关系是非常有兴趣的。美中两国在经济、安全等许多全球问题上都可以合作,这符合两国的利益,也有利于全世界。 这是就职仅十个月的奥巴马首次访问中国,也是他和胡锦涛七个多月内的第三次会晤。 ( 1)根据材料一,概括美国政府对台湾问题的态度。( 6分) ( 2)材料二指出: “30年前,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开启了两国关系的新纪元 ”。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你对中美关系 “新纪元 ”的理解。( 6分) ( 3)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

22、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中美关系 30年来的发展给我们留下的重要启示。( 6分) ( 4)结合上述材料,简要分析新中国成立后中美关系演变的国际背景。( 6 分) 答案: ( 1)态度: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代表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 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支持任何关于台湾问题和平解决的办法;寻求美中关系正常发化,决定逐步从台湾撤走武装力量和军事设施。( 6分) ( 2)结束了中美两国长期的对抗,使两国关系正常化;有利于两国的经济、贸易、科技、文化、金融等各方面的交流与发展;提高了两国的战略地位,改变了国际战略格局,对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有重大的意义。( 6分) ( 3)中美两国都是世界上具有重要影响的大国

23、,中美关系的健康发展不但有利于两国人民,更有利于世界的和平、稳定与发展;中美两国的社会制度和文化传统虽然不同,但有着广泛的共同利益,只要妥善处理 某些分歧,中美关系就一定能健康发展。( 6分) ( 4)新中国成立到中美关系正常化前,世界正处于 “冷战 ”时期,中美处于敌对状态。 20世纪 60年代末到 90年代初,由于美国霸主地位的衰落,中苏关系恶化,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并建立外交关系。 20世纪末 21世纪初, “冷战 ”结束,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中美关系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6分) 试题分析:( 1)从材料 “在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 “重申它对

24、由中国人自己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关心 ”、“确认从台湾撤出全部美国武装力量和军事设施的最终目标 ”等信息可以看出美国对台湾问题的态度。( 2)此题主要是考的是中美关系缓和化的影响。中美两国关系的正常化对于促进两国各个方面的交流与发展,维护世界和平等都是有重要的影响。( 3)中美两国都是在世界上有影响力的大国,两国关系的发展,不但有利于两国人民,更有利于世界的和平、稳定与发展;中美两国的社会制度和文化传统虽然不同,但有着广泛的共同利益,只要妥善处理某些分歧,中美关系就一定能健康发展。( 4)战后中美关系经历了曲折的发展历程。二战结束后,世界进入了冷战时期,中美两国处于敌对阵营,两国关系也处于敌对状态。 70年代 后期,中美关系缓和化并建立了外交关系,两国关系取得巨大的进展。改革开放后,中国对自己的外交方针进行了重大的改变, 90年代,冷战结束,两国关系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邦交正常化 中美关系正的发展变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