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届河北省藁城市一中高三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上传人:lawfemale396 文档编号:339385 上传时间:2019-07-09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57.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4届河北省藁城市一中高三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2014届河北省藁城市一中高三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2014届河北省藁城市一中高三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2014届河北省藁城市一中高三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2014届河北省藁城市一中高三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4届河北省藁城市一中高三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雅典政制有这样的确切记载:有一次,一个名叫吕锡马库斯的人犯有死罪,行刑吏准备执行,在他等死的时候,优美里德斯救了他。优美里德斯依据法律提出,公民未经陪审法庭判决不得被处死。到了陪审法庭举行审理的时候,吕锡马库斯以罪名不成立,得以免罪。于是吕锡马库斯得到了 “鼓槌下人 ”(即免于刑杖的人 )的绰号。这一记载侧面反映了陪审法庭是当时雅典的 ( ) A最高权力机关 B最高法院兼最高司法与监察机关 C最高行政机关 D最高立法机关 答案: B 试题分析:根据材料以及所学知识,陪审法庭是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机构和最高司法机关是雅典政治

2、民主化的产物,其职权也随民主政治的深入发展而扩大;还是雅典城邦民主制的必要组成部分公民未经陪审法庭判决不得处死。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古代希腊民主政治 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 。 某文件明确规定: “保护国家的公共财产和合作社的财产,保护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经济利益及其私有财产,发展新民主主义的人民经济,稳步地变农业国为工业国。 ”这份文件应该是 A中共一大的纲领 B国民党一大 的文件 C共同纲领 D十一届三中全会决议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 “发展新民主主义的人民经济,稳步地变农业国为工业国 ”说明这段文字材料应该出现在毛

3、泽东发表新民主主义论之后,所以 AB两项与材料中的时间特征不符可直接排除,同时 D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时中国积极倡导建设社会主义经济而非新民主主义的人民经济,也与题意不符,所以答案:选 C,这符合材料中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鼓励多种经济成分存在。 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共同纲领 。 下表为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体会议各方参会代表的人数,此表最能说明的实质问题是 会议总代表 662人 党派代表 165人 人民解放军代表 71人 团体代表 235人 区域代表 116人 特别邀请人士 75人 A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代表来自各行各业 B参加第一届中国人民

4、政治协商会议的人数很多 C参加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派别很多 D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具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性质 答案: D 试题分析:根据材料可知,一届政协代表的组成十分广泛,有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无党 派民主人士、各人民团体、人民解放军、各地区、各民族及国外华侨。从代表的广泛 性来看,这是一次全国人民大团结的盛会,它实际上具有代表全国人民的性质。据此 最能说明的实质问题是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具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性质。 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政治协商制度的形成 。 为了制定 1954年宪法,毛泽东同志亲自主持,广泛征求意见。当时全民讨

5、论了近三个月,参加讨论的有 1亿 5千多万人,最 后由宪法起草委员会整理的意见共 138万条,为宪法的制定提供了重要的条件。这说明 1954年宪法的制定 A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 B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 C体现了社会主义原则 D落实了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 答案: A 试题分析:宪法制定过程中,广泛地征求群众意见,说明宪法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体现了人民自主的参与国家政治的原则。 B是 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标志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 C在材料中没有体现,社会主义在政治上实行无产阶级专政,在经济上实行公有制; D属于新中国的政党制度,与题意不符。 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新中

6、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共和国成立首日,一则更正启示被人民日报郑重置于头版:本报二十九日所刊 “义勇军进行曲 ”词 “最大的吼声 ”应为 “最后的吼声 ”,特此更正。人民日报刊发 “义勇军进行曲 ”的时代背景是 A国共两党由对峙走向合作 B中日民族矛盾日益激化 C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 D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基本胜利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解题时应注意时间限制 “共和国成立首日 ”即 1949年 10月 1日, A、 B、 C三项史实均不符合 “共和国成立首日 ”的时代背景, A是在 1937年; B不对,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中

7、日民族矛盾已经基本解决; C不对, 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标志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 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新中国的成立。 以下为近代某人日记的部分内容: “民国三十八年三月二日 晚课后,获悉我海军重庆号巡洋舰为共匪煽动叛变,逃泊烟台港内,公以为此乃我海军之奇耻大辱 ” 以下评述中不正确的是 A日记的主人很可能为国民党人 B日记记载于人民解放战争时 期 C内容绝对虚构,主要出于对敌宣传的需要 D日记内容有助于研究国民党的失败 答案: C 试题分析:注意题干信息 “获悉我海军重庆号巡洋舰为共匪煽动叛变,逃泊烟台港内 ”,是说明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军重庆号巡洋

8、舰发动起义的事件, “共匪 ”可知 A正确, “民国三十八年 ”是 1949年可知 B 正确; D也可推论出来,因此 C符合题意。 考点: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解放战争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1938年 10月,陈嘉庚以华侨参政员身份,从新加坡向国民参政会发来 “敌未出国门前,和即汉奸 ”的电报提案,获大会通过,被誉为 “古今中外最伟大的一个提案 ”。该提案的 “伟大 ”之处在于 A坚持抗战到底的民族独立精神 B有力声援了学生的一二九运动 C杜绝了亲日派的投降行径 D鼓舞了北平守军奋起保卫卢沟桥 答案: A 试题分析:该提案提交在卢沟桥事变发生一年多之后,卢沟桥已经失陷,据此判断

9、 D项不正确; 1938年国共正在团结抗日,蒋介石还没有大举反共,由此可知 B项不正确;汪精卫为首的亲日派最终叛国投敌, C项不符合史实。 考点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抗日战争 全民族的抗战。 下表为国民党党员在中央公务员中所占的比例表。该表说明 统计年度 综合比例 1929 36.3% 1933 22.0% 1939 45.0% 1941 64.4% (资料来源:王奇生的党员、党权与党争 ) A.国民党以党治国就是党员治国 B.抗战以前国民党员垄断了全部政治资源 C.抗战期间进入该政权体系的中共人士增多 D.国民党政权具有一定开放性和民主性 答案: D 试题分析:根据材料来看,抗战

10、以前和抗战开始以后国民党党员在中央公务员中所占的比例并不是全部,因此 AB无从体现; C与史实不符,抗日战争期间国共第二次合作采取党外合作方式,共产党不加入国民党,而且理解也过于片面化,抗战期间进入该政权体系的其他人士也可能包括其他党派、无党派人士,因此最佳答案:为 D。 考点: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抗日战争 全民族的抗战。 把握历史阶段特征有助于学好历史。下表反映了中国近现代史四个不同时期阶段特征的主题词,其中 1921 1935年处应该填写 1894 1912:推翻帝制,走向共和 1921 1935: 1949 1956:民族独立,获得新生 1978 2001:改革开放,坚定不移

11、A五四风雷,抗日烽火 B开天辟地,渐趋成熟 C国共对峙,走向抗战 D星星之火,力挽狂澜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点有中共一大和遵义会议等。注意历史阶段的起止时间,这是判断问题的关键: A项应为 1919 1945; B项应为 1921 1935; C项应为1927 1936; D项应为 1927 1935。由此可知 B项符合题意。 考点: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新民主主义 革命的崛起 中国共产党诞生。 南昌起义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创建人民军队的开始。 1933年 7月,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批准,将每年 8月 1日定为 A国民革命军军人节 B中国工农红军成立纪念日 C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

12、立纪念日 D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节 答案: B 试题分析:审题干 关键是 “1933年 7月,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批准 ”。 A不对, 国民革命军是国民党军队的名称,与中共创立军队无关; B 符合题意,1933 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决定 8 月 1 日为中国工农红军纪念日; C 不对。建军节与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成立无关 ; D 不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将此纪念日改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节 。 考点: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国共的十年对峙 土地革命。 下列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自成立到更名的重大史实。这一过程 时间 1931年 11月 1934年 10月 1935年

13、 10月 1937年 9月 主要 史实 成立于江西瑞金 撤离江西苏区 转移至陕甘苏区 更名为中华民国陕甘宁边区政府 A.伴随着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的演变 B.见证了国共两党合作 对峙 合作的全部历程 C.体现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后的曲折 D.反映了中共在建立和管理国家方面的不成熟 答案: A 试题分析: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发展历程伴随着中国由国内战争向民族战争转化的过程,中日民族矛盾逐步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推动这一转变的主要原因。 D明显错误; B不对,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成立就表明国共处于对峙状态; C不对,材料无从体现。 考点: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抗日战

14、争 全民族的抗战 .。 下面的两幅图片反映的两个区,最主要的区别是 A实施群体不同 B地理位置不同 C社会制度不同 D区域名称不同 答案: C 试题分析:图一属于民族区域自治区,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图二属于香港特别行政区,根据 “一国两制 ” 的方针,实行资本主义制度,这是两者最主要的区别。 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祖国统一大业 “一国两制 ”构想的提出 。 “大量的苏联小说、歌曲、电影涌入中国,唱苏联歌曲、读苏联小说、看苏联电影成为当时国人的时尚。苏联文化对当时中国的影响几乎深入到生活的各个角落。 ”下列对此现象的分析中正确的有 反映了十月革命后中国人向苏俄学习的热情高涨 受当时中

15、国 “一边倒 ”外交方针的影响 体现了苏联模式对当时中国的深刻影响 受当时美苏冷战形势的影响 A B C D 答案: D 试题分析:建国初期,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初步形成并走向对峙。中国在外交上实行 “一边倒 ”方针,新中国政府在外交上旗帜鲜明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故 表述正确。 与题目中的时代特征不符合,因此选 D。 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菲律宾前外长卡洛斯 罗慕洛在谈到一次国际会议时说 : “周恩来是我去时候的敌人,回来时 候的朋友。 ”这次会议应该是 A日内瓦会议 B万隆会议 C第 26届联合国大会 D第一次

16、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关键词为 “菲律宾 ”“去时候的敌人 ”“回来时候的朋友 ”,可见中国当时与第三世界国家先有矛盾后化解,只有万隆会议符合要求。万隆会议上初期与会国存在严重分歧,周恩来提出 “求同存异 ”的方针,加强了与亚非国家的友好关系。 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求同存异 ”的方针。 “法律条文没有作出规定的,法官就不能受理。譬如有公民的奴隶被人拐走或偷跑掉,此公民要求法律受理就要找法官,向他申明:根据某某法律,我认为此奴隶应归我所有。法官确认后才能受理。 ”这一描述主要说明罗马法 A强调法官至上 B主张解放奴隶 C重视法律程序 D保留

17、原始落后习俗 答案: C 试题分析:根据 “法律条文没有作出规定的,法官就不能受理 ”可以看出 B 错误;C 项材料未体现;材料中出现奴隶等,可见并未实现人人平等。因此 BCD 均错。公民要求法官受理自己的诉讼,必须申明相关情况,可以看出罗马法重视程序。故选 A。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 罗马法的发展与完善 。 地米斯托克里是公元前 5 世纪雅典著名政治家和军事家,在萨拉米战役中,他指挥雅典海军,取得了对波斯侵略者的决定性胜利。史书记载他曾被放逐。美国考古学家在对雅典遗址的发掘中发现刻有他名字的陶片有 190枚,根据字迹辨认是 14人刻写。这反映了 A雅典民主制度健全

18、,凡对民主构成威胁的人都将被放逐 B直接民主有利于维护雅典城邦以及所有公民的合法权益 C雅典公民虽然民主法制意识浓厚,但文化素质普遍低下 D一些政客常常以民主为号召,鼓动民众把陶片放逐法作为打击政敌的武器 答案: D 试题分析:注意提取材料信息, 190 枚陶片却是由 14 个人刻写,说明陶片放逐法存在着很大的弊端,而且易造成少数人的专政。 从而不能保障雅典民主。ABC在材料中无从体现。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古代希腊民主政治 雅典民主政治的影响。 2011年 10月 4日,中俄否决了有关制裁叙利亚的决议草案。中国此举的目的是捍卫联合国宣言,维护叙利亚的领土和主权及中东地区的和平。这表

19、明中国在新时期 ( ) 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 外交活动 积极维护地区的稳定与世界和平 参与符合联合国宪章的维和行动 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 都符合对材料的解读。维和行动需要参与国派出一定数量的军队在联合国统一部署下进行,在叙利亚问题上,中国没有派出维和部队,排除含 的选项。答案:为 C。 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开创外交新局面 新时期的外交建树 。 下图是 1953年由西安市选举委员会印发的一张选民证,其历史背景是 ( ) A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建立起来 C政治协商制度逐渐建立 D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即将召开 答案

20、: D 试题分析:据题干时间 “1953年 ”,解读图片信息,说明这是为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召开选举代表作准备的,故答案:为 D项。 A是在 1949年 9月召开; B不对,西安不属于民族区域自治区; C不对,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标志政治协商制度开始建立。 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创立 。 某日的英国泰晤士报用四版面刊登了来自香港记者的有关北京的报道,其中有这样的话: “这是亚洲一个划时代的历史时刻,虽然不是所有的中国都在共产党的手中,但毫无疑问,无论好坏,这是拥有近 5亿人民、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单一同质种族群体的政府。 ”所报道的事

21、件应该是 ( ) A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B共同纲领的制定 C三大战役的胜利 D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 答案: A 试题分析:据香港记者报道的信息 “(大 )都在共产党的手中 ”“拥有近 5亿人民 ”的中国 “政府 ”,说明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A项符合题意。 B是在 1949年 9月, C是在 1949年初, D是在 1954年,时间、事件都与题意不符。 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新中国的成立。 “就在 21世纪的钟声即将敲响之前,从神州大地上消除了最后一块帝国主义侵略造成的殖民地的残痕,完整而彻底地完成了民族独立的历史使命。 ”完成这一历史使命的根本保证

22、是 ( ) A “一国两制 ”的提出 B “九二共识 ”的确定 C中国国际威望的提高 D中国国力的强大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的知识理解和材料解读能力。根据 “21世纪 之前 彻底地完成了民族独立 ”等信息判断材料反映的是 1999 年 12 月澳门回归,之所以完成这一历史使命的根本保证是改革开放以来综合国力的强大,故选 D项。 A属于解决统一问题的方针, B是关于台湾问题, C符合事实,但是与 D相比,属于次要原因。 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祖国统一大业 香港、澳门的回归 。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前夕,发动群众宣传和讨论宪法草案的标语口号有 A “为巩固新民主主

23、义制度而斗争 ” B “争取社会主义在我国的完满实现 ” C “坚持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的方针 ” D “热烈庆祝社会主义的社会制度基本建立 ”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历史知识的理解与迁移。根据时间提示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前夕 ”( 1954年),结合所学可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的目的在于颁布社会主义宪法和确立社会主义根本政治制度(确立社会主义政治),故选 B项。其余三项时间明显不符, A项( 19491952 年)、 C项( 1956年)、 D项( 1956年)。 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创立 。 1995 年美国

24、,财富杂志代表西方社会发表了香港已死的预言文章。12 年后,财富的姊妹杂志时代以 25 页的专辑否定了财富的预言。这从根本上说明 A西方社会反对 “一国两制 ” B中美关系由对抗走向缓和 C “一国两制 ”适合香港发展 D西方对华态度发生根本变化 答案: C 试题分析: “1995年 ”的 “12年后 ”即 2007年,是香港回归十周年。由财富杂志否定香港的 “一国两制 ”到香港回归十周年之际时代周刊肯定香港的 “一国两制 ”,这是因为 “一国两制 ”在香港成功实践,促进了香港的发展, C项符合题意。 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祖国统一大业 “一国两制 ”构想的提出 。 1990年,

25、全国人大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它为实现香港顺利回归奠定了基础。基本法中所蕴含的原则有 “一国两制 ” 港人治港 高度自治 社会主义 A B C D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一国两制的有关特点,根据所学, 项正确,第 项社会主义说法错误,大陆实行社会主义,香港继续实行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 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祖国统一大业 “一国两制 ”构想的提出 。 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在回忆录白宫岁月中这样记述了他在 1971年的一段经历: “我的飞机刚刚起飞,电传打字机就传来消息:我们在联合国保持台湾席位的那场战斗打输了。周恩来后来告诉我,在我刚要离开之前,他已经

26、知道了联大表决的结果,但他不愿意第一个告诉我,怕我难为情。 ”这段文字中 “那场战斗 ”是指 A美国不再支持 “台独 ” B美国反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台湾同时参加联合国 C中国大陆和台湾实行了 “三通 ”,威胁到美国的利益 D美国反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取代台湾在联合国的 席位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察新中国的外交。根据题干中 “在联合国保持台湾席位的那场战斗打输了 ”说明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中的合法席位,台湾代表被驱除出联合国。“怕我难为情 ”说明台湾代表被驱除出联合国是美国反对的。 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开创外交新局面 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 日本天皇 1937年 9月 2日发出的宣战

27、诏书称: “今朕之军人,正排除万难,发扬忠勇,只为促进中华民国醒悟,迅速确立东亚之和平,别无他意。朕期望帝国臣民鉴于今日之局势,忠诚奉公,同心协力,以襄助达到所期之目的。 ”这段话最能 证明的是 A天皇是日本人的神圣偶像 B天皇统帅着忠勇的日本军人 C天皇是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主要负责人 D天皇为东亚和平做出了最大的努力 答案: C 试题分析:根据材料信息 “日本天皇 1937年 9月 2日发出的宣战诏书 ”可知是指日本以天皇的名义对中国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因此天皇对侵略战争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A B不是材料的重点, D与史实不符,所谓的 “迅速确立东亚之和平 ”不过是侵略他国的借口而已。 考点

28、: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抗日战争 日军的滔天罪行。 某历史档案馆文档记载: “中国共产党及各地根据地政权承认国民政府颁布的宪法法律的效力,根据地的法令以上述宪法法律的基本原则为依据,并根据各根据地的特殊情形予以制定。 ”导致这两种法律制度的并存,反映了 A国共党内合作方式的要求 B中共建立人民民主政权的愿望 C国共合作抗日政策的实现 D国民革命北伐的需要 答案: C 试题分析:从材料的信息判断,该情况出现在国共第二次合作抗日时期,中国共产党承认国民政府宪法的法律效力, BD可排除,党内合作是国共第一次合作的方式,此时中共还没有建立自己的根据地以及政权, A可排除。 考点:近代中国反侵略

29、、求民主的潮流 抗日战争 全民族的抗战。 “华表 ”源于尧舜时期的 “谤木 ”。相传尧舜时于交通要道竖立木牌,让人民在上面写谏言。淮南子 主术训记载: “尧置敢谏之鼓,舜立诽谤之木。 ”夏朝中期 “谤木 ”的设置地点由 交通要道移至宫室之旁。 “谤木 ”几经变化,逐渐演变成为 “华表 ”,明永乐年间建于天安门,其含义也变成 “华饰屋之外表 ”了。由“谤木 ”到 “华表 ”的演变见证了 A直谏臣民的减少 B专制统治的加强 C交通工具的发展 D工艺美术的进步 答案: B 试题分析: “谤木 ”由供人民写谏言到成为 “华饰屋之外表 ”,仅仅成为一种王权的象征,即专制统治的加强,因此选 B。 CD无从

30、体现, A只看到表面现象。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汉初诸臣,惟张良出身最贵。次则萧何,其余 等皆白徒。一时人才,皆出其中,致身将相,前此所未有也。盖秦汉间为天地一大变局。 ” 这一变局使 A布衣将相格局的初步形成 B官僚政治的时代结束 C节俭务实的统治风格形成 D郡县制度的时代结束 答案: A 试题分析:材料 “汉初诸臣,惟张良出身最贵。次 则萧何,其余 等皆白徒 ”说明汉代官僚出现 “布衣将相 ”现象, B不对,材料恰好说明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趋势; C无从体现; D不对,郡县制度在西汉仍有发展。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

31、变 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 雅典梭伦改革、秦朝实行郡县制和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度,在历史上发挥的共同作用是 A都加强了封建中央集权 B都彻底解决了社会矛盾 C都打破了世袭特权 D都奠定了民主政治基础 答案: C 试题分析: A 项符合郡县制和科举制; B 项与三者都不符; D 项符合梭伦改革;只有 C项既符合梭伦改革 按财产划分等级,又符合科举制 庶族地主可以参与政权,还符合郡县制 官吏由皇帝直接任免的相关规定,所以应该选择 C.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科举制) 。 读明代内阁大学士籍贯分布表,该表所能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南方 北方 南京 浙江 福

32、建 四川 广西 江西 湖广 广东 北京 山东 山西 河南 陕西 27 26 11 9 2 22 12 5 17 13 5 11 2 114 48 A南方担任过内阁大学士的人数大大超过北方 B南方科举考试推行得好,因而通过考试进入朝廷当官的人就多 C明代中国的文化重心在南方 D说明南方人比北方人更热衷于当官 答案: C 试题分析:注意题干 “实质问题 ”, 明代内阁大学士籍贯分布表反映了南方人士居多,实质反映了自从南宋以来,经济重心南移完成,而经济重心的南移又推动了文化重心的南移, A是表面现象, CD在材料中无从体现。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内阁的出现 。 有人在研究明

33、朝皇帝系列表时发现部分明朝皇帝的名讳,体现了我国古代阴阳五行学中五行相生说,即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再生木(见下表) 皇帝称号 明成祖 明仁宗 明宣宗 明英宗 明宪宗 皇帝姓名 朱棣 朱高炽 朱瞻基 朱祁镇 朱见深 相互关系 明太祖之子 成祖之子 仁宗之子 宣宗之子 英宗之子 名中的偏旁 木 火 土 金 水 依据表中所列现象判断,其所隐含的思想有 祈盼专制政权的生生不息 反映宗法血缘的代代相传 表达分封制度的世世相袭 显示 “朱 ”姓大族的赫赫尊贵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各代皇帝的姓名体现了阴阳五行学的相生说,说明统治者希望专制皇权世代相传、生生不息, 正确,选 C

34、项。 项错误,明朝在初期在一定程度上实行过分封制,但是再后来消亡; 材料中无法体现。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英国人杜麦斯在中国札记一书中,以近乎狂热的态度呼吁建立起一种向全体英国臣民开放的竞争性的制度,从而提高英国行政官员的水平,并促进大英帝国的团结。杜麦斯的呼吁是有感于中国 A察举制的实行 B内阁大学士的选拔 C科举制的推行 D军机处的设置 答案: C 试题分析:分析材料,作者呼吁建立的制度较符合科举制的特点,科举制是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的制度,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它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

35、高官员文化素质。科举取仕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的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这一制度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以后英国在科举制影响下建立了文官制度。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科举制) 。 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一书中说: “秦以私天下之心而罢侯置守,而天假其私以行其大公。 ”王夫之所说的 “罢侯置守 ”指的是 A废除禅让制实行王位世袭制 B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 C废除世袭制实行三公九卿制 D商人已经能与政府分庭抗礼 答案: B 试题分析: A不对,废除禅让制实行王位世袭制的标志是夏朝禹死后,儿子启继位; C不对,这是中央官制的变

36、化,与题意无关; D不对,秦朝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 B符合题意, “侯 ”是指诸侯,秦统一后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不再分封诸侯。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郡县制的全面推行 。 秦灭六国后,嬴政自称 “赖宗庙之灵 ”,进而又采用邹衍 “五德之运 ”的学说,利用天人感应论, “以为周得火德,秦代周,从所不胜,为水德 ”。这反映出 A礼乐制度被进一步强化利用 B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 C全体官僚都是皇帝的臣仆 D神权被皇权进一步利用 答案: D 试题分析:从 “赖宗庙之灵 ”,进而利用 “天人感应论 ”等做法,体现了秦始皇将神权和皇权结合,以加强专制统治的特点。 ABC三

37、项虽然符合史实,但是在材料中无从体现, 考点:古代中国的 政治制度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至高无上的皇权和中央官制 。 据成书于清代的华西邹君记记载,苏州有一邹姓富户立下遗嘱将名下一千亩土地交给儿子,其余三千亩捐给义庄,以接济族人。这表明 A土地是唯一的财富象征 B宗族在古代有存在的必要性 C租佃经营开始成为主要经营方式 D清代土地公有制缓慢发展 答案: B 试题分析:材料的关键词是 “其余三千亩捐给义庄,以接济族人 ”,是以血缘关系来确定接济的对象,说明宗法制对这一邹姓宗族有积极影响, B 项符合题意。A说法过于绝对化; C不对,租佃经营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开始产生; D不对,封建社会时期土地

38、私有制为主要形式。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 。 有人说: “分封制是一把双刃剑,它同时给予中央和地方以合法性。至于哪处势力能够在激烈的政治搏斗中获胜,那就完全要看它的实力了。 ”下列地方势力的行为最不具有 “合法性 ”的是 A周显王三十五年,齐侯婴自称齐威王 B晋文公加派鱼盐之税 C秦孝公任命商鞅为左庶长,进行变法 D魏文侯以吴起为将,编练新军 答案: A 试题分析:在分封制下,诸侯在自己的封国 内拥有任免官吏、征税和拥有军队的权力,故 B、 C、 D三项所述行为均具 “合法性 ”。 齐侯婴自称称王既不符合分封制的规定,也违背了宗法制,是 “不合

39、法 ”的。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等级森严的分封制 。 学习历史,必须分清史实,解释、观点等。下列各项中,属于观点的是 A商朝甲骨文主要出土于殷墟 B公元前 221年秦统一六国 C孔子是春秋时期鲁国人 D古代中国的历史证明,国家合则利,分则弊 答案: D 试题分析:史实是指历史上的客观存在,观点是指对某一历史事件的评述与看法。因此 ABC 都是史实, D 是基于史实得出的一种结论,不难判断 D 为观点。 考点:史法史论 史实、解释、观点 观点。 据统计, 19世纪 40年代下半年,广州对外贸易的绝对值出现下降的趋势,对英国的贸易总额由 3100万元下降到 1600元

40、,来广州的美国的商船由 93艘下降到 70艘,上述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南京条约开放五口通商 B全体广东人抵制洋货 C鸦片战争后中外贸易缩减 D清政府限制广州对外贸易 答案: A 试题分析: BCD与史实不符,鸦片战争前中国实行 “闭关锁国 ”,只允许广州一口通商,但是 1842年南 京条约开放五口通商 ,改变了广州垄断对外贸易的局面,因此广州对外贸易的绝对值出现下降的趋势。 考点: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鸦片战争 南京条约。 上海法租界史中记载: “是年( 1865年)上海租界人口从 18631864年的 33万剧减至 137000余人,实际数字可能更低。 整个住宅区都变得空荡荡了;

41、隔一个晚上,地皮就不值钱了;从 1864年到 1865年,房租降低了百分之五十。 ”出现这种现象的直接原因最可能是 A三元里抗英 B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 C清政府设新疆行省 D法国在普法战争中战败 答案: B 试题分析: 19世纪 60年代初 ,太平军进攻上海 ,引起上海许多市民的恐慌 ,纷纷躲到租界内 “避难 ”(寻求外国的庇护 ),造成租界人口迅速增加和房租的上涨。到了1864年 ,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上海社会秩序恢复了 “稳定 ”,原来在租界 “避难 ”的人纷纷离开 ,因此出现了材料中的现象。 A发生在 1841年, C是在 1884年, D 是在,时间、地点都不符。 考点:近代中国反侵略

42、、求民主的潮流 太平天国运动 太平天国后期斗争。 中共 “二大 ”宣言: “中国三万万的农民,乃是革命中的最大要素。农民因为土地缺乏、人口稠密、天灾流行、战争和土匪的扰乱、军阀的额外征税和剥削、外国商品的压迫、生活程度的增高等原因,以至日趋穷困和痛苦。 ”这表明中共 A决定以发动农民运动作为党的中心工作 B认识到民主革命中农民阶级的重要地位 C提出了由国民革命转向土地革命方针 D决定以农村为基地实行工农武装割据 答案: B 试题分析:考查学生从材料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从 “农民,乃是革命中的最大要素 ”判断。选项 C符合题意。 A不对,中共建党初期以发动工人动作为党的中心工作, CD都是 19

43、27年大革命失败后的行为,与二大无关。 考点: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 中国共产党诞生。 1919年 5月,中国在巴黎和会外交失败的消息传到国内,北京各大高校的学生纷纷走上街头游行示威。中国人民获得合法游行示威的权利始于 A鸦片战争时期 B甲午战争时期 C民国成立初期 D抗日战争时期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近代中国民主政治思想的发展。 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国民享有人身、言论、著作、集会、结社、迁移等项自由和请愿、诉讼、选举及被选举等项权利。 考点: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辛亥革命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919年,五

44、四运动中学生火烧了赵家楼后,梁漱溟在论学生事件一文中提出: “纵然曹章罪大恶极,在罪名未成立时,他仍有他的自由。我们纵然是爱国急公的行为,也不能侵犯他,加暴行于他 绝不能说我们所做得都对,就犯法也可以使得。 ”因此他坚持 “我愿意学生事件僻付法庭办理,愿意检厅去提起公诉,学生屈尊 判服罪。 ”以下最符合梁漱溟观点的是 A学生的行动是爱国的,曹、章罪有应得 B学生的行动是错误的,曹、章有人身自由 C学生的行动是犯法的,应该接受法庭的严惩 D学生的行动在道义上是正确的,在行为上是犯法的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材料中梁漱溟认为纵然三人罪大恶极,但在罪名未成立时,他仍

45、有他的自由。学生不能因为是爱国急公的行为而侵犯、加暴他们。据此 D项说法符合材料。 考点: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 五四运动。 除革命党、咨议局、普通民众之外,清廷军队,甚至是袁世凯的北洋部队,也有暗中支持共和的举动。 1911年 12月 10日,清朝驻荷兰国代办章申在给内阁的电报中说, “和(荷)报称 美法愿共和(支持中国建立共和国) ”(电报档)。这表明 A中国全体国民都反对清朝君主专制制度 B西方列强放弃清朝政府转而支持孙中山 C清驻外大臣和袁世凯都赞成民主共和制 D民主共和制已成为当时中国的大势所趋 答案: D 试题分析:解答本题可用排除法。 A项说法过于绝对 ,排除 ;西方列强在辛亥革命后先是支持清政府 ,转而支持袁世凯 ,B项错误 ;清朝驻荷兰一国公使不能代表清驻外大臣 ,C项错误。 考点: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辛亥革命 武昌起义 。 1912年 1月 1日,孙中山在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时宣誓: “倾覆满洲专制政府,巩固中华民国, 文实遵之 至专制政府既倒,国内无变乱,民国卓立于世界,为列邦所公认,斯时文当解临时大总统之职。 ”誓词表明孙中山 坚决推翻满洲政府,建立民国 明确反对帝国主义 不贪恋总统职位 追求民族强大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从 “倾覆满洲专制政府,巩固中华民国 ”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