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4届河南省新乡许昌平顶山三市高三二调文综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后汉书记载: “马严,字威卿。拜御史中丞,赐冠帻衣服车马。严举劾案章,申明旧典,奉法察举,无所回避,百寮惮之。 ”由此可见,马严 A掌公卿章奏,纠察百官,权力颇重 B职权上属于地方官员,与刺史互补 C其官位在东汉位列三公,位高权重 D其监察职权能左右皇帝的决策大权 答案: A 试题分析:关键信息: “拜御史中丞 ”、 “严举劾案章,申明旧典,奉法察举,无所回避,百寮惮之。 ”解答本题关键是理解题干材料的意思,从题干中反映马严为御史中丞,负责奏章、监察等职责,故 A 项正确; B 项 “地方官员 ”说法错误,故 B项
2、错误; C项 “位例三公,位高权重 ”说法错误,故 C项错误; D项 “左右皇帝的决策大权 ”说法错误,故 D项错误。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三公九卿制 孔子主张 “仁 ”、 “克己复礼为仁 ”,西塞罗说: “如果人们之间的协调性能够得到维护,那么人类便可以象神一样生活。 ”这说明两位先哲都 A注重人际关系的和谐 B要求制定完善法律 C追求社会民主平等 D忽视自然科学的探究 答案: A 试题分析:题干中孔子的仁的思想与西塞罗的人文精神都是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故 A项正确; B项所述题干无法体现,故 B项错误; C项并不是两者的共性,孔子具有尊卑思想的,故 C项错
3、误; D项在材料均无涉及,故 D项错误。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孔子与早期儒学;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 罗马法 西塞罗 1973年 3月,欧洲共同市场达成协议,联邦德国、法国等国彼此之间实行固定汇率,而对美元实行 “联合浮动 ”,这意味着 A固定汇率制度垮台,布雷顿森林体系逐渐崩溃 B “本金位制 ”垮台,最终限制了汇率对国际收支的调节作用 C西欧经济实力增强,开始与美国分庭抗礼 D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不再占据主导地位 答案: A 试题分析:关键信息:联邦德国、法国等国彼此之间实行固定汇率,而对美元实行 “联合浮动 ”。题干反映布雷顿森林体系下各成员图与美元挂钩
4、、实行固定汇率的金融体系的逐渐崩溃,故 A正确; B项 “最终限制了汇率对国示收支 的调节作用 ”说法错误,也无从体现,故 B项错误; C项无法从题干中体现,故 C项错误; D项 “不再占据主导地位 ”说法错误。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 二战结束后,丘吉尔把一项举措称为 “人类历史上最慷慨的举动 ”,这一举措 A表明美国开始放弃与苏联合作的政策,向共产主义进行反击 B使战后世界出现了两大对立的经济体系 C最初也想以此计划为诱饵吸引东欧各国,孤立和打击苏联 D标志着美国称霸世界的全球扩张战略部署初步形成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
5、查二战后美国的冷战政策。关键信息:二战后、最慷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这一举措 ”是指马歇尔计划,故 C项正确; AB项对马歇尔计划的影响说法是错误的,故排除; 1949年北约建立标志着美国称霸世界的全球扩张战略部署初步形成,故 D项错误。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马歇尔计划 在 1787年制宪的时候,麦迪逊说: “这就需要筑起一道篱笆,即挑选一部分经过启蒙的公民,人数有限而立场坚定,时时能够起来提出异议,对付激进狂躁的众议员,保护有可能受到多数人压迫的少数。 “据 此判断,美国设立参议院的目的是 A削弱众议院的职能 B实现 “制衡的最大化 ” C用
6、精英政治取代平民政治 D避免少数人的暴政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美国共和制的确立知识点。关键信息:对付激进狂躁的众议员,保护有可能受到多数人压迫的少数。由关键信息分析可知,参议院的设置目的在于与众议院相互牵制,达到制衡,故 B 项正确; A 项 “削弱 ”说法错误,故 A项错误; C项 “取代 ”说法错误,题干中无法体现,故 C项错误;由 “保护有可能受到多数人压迫的少数人 ”可知, D项说法错误。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美国共和制的确立 1787年宪法 “事实证明,有关所有权的一切现代法法制,无论实在实体或者程序方面都未超过罗马法既定的基本范畴。 ”这说明罗马法 A涵盖了现代
7、法制的基本内容 B包含了商品生产社会的大多数法权关系 C设定了所有权的全部可能性 D适用范围限于私有制高度发达的社会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罗马法对近现代法律的影响,解答本题关键是理解题干材料的意思。关键信息:无论实在实体或者程序方面都未超过罗马法既定的基本范畴。 罗马法为近现代西方法律奠定了基础,故 B项正确; A项把罗马法与现代法等同,故 A项错误; C项说法过于绝对,故 C项错误; D项 “限于 ”说法是错误的,故 D项错误。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 罗马法 罗马法的影响 “那时候,人民对待粮票的态度可以说是慎之又慎,谁家的孩子上粮店买米,丢失了钱可能还不要紧,但若是把粮票给丢
8、了,那就是不可饶恕之 罪 。 ”这一现象说明当时 A粮票取代钱成为主要的支付手段 B粮票是人们进行购物的主要凭证 C粮食匮乏,必须凭票进行计划供应 D粮票被赋予一种浓厚的政治色彩 答案: C 试题分析:题干反映了现代中国粮票的历史现象 ,由知可知是 “那时候 ”是指新中国计划经济时代,故 C 项正确;粮食是在物质缺乏的背景对资源分配的计划、控制, A项 “取代钱成为主要的支付手段 ”说法错误, B项 “购物的主要凭证 ”说法错误, D项 “政治色彩 ”无法体现,故 ABD项错误。 考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变化 现代中国粮票现象 中共中央在中国共产党扩大的六中全会致蒋
9、委员长电中承诺: “中共中央一本过去主张,愿以至诚拥护我民族领袖,拥护三民主义。 ”上述材料说明了当时中国共产党 A放弃了自身的奋斗目标 B不再照搬苏联的经验 C开始转变对国民党的认识 D极力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以抗日战争时期的第二次国共合作切入考查材料信息的获取与解读能力。关键信息:六中全会、愿以至诚拥护我民族领袖,拥护三民主义。A项 “放弃 ”说法错误, B项 “不再照搬 ”说法错误, C项 “开始转变 ”说法错误,故ABC错误;结合抗日战争的时代背景分析, D项正确。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 抗日战争 中国近代某思想家在自己的著作中陈述: “
10、读各国史,至法国革命之际,君民争祸之剧,未尝不掩卷而流涕也。流血遍全国,巴黎百日而伏尸百二 十九万,变革三次,君主再复,而绵祸八十年。 ”下列各项与该思想家所属政治派别主张相符的是 A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 B专制不能容于自由,则孔子不当存于宪法 C革命非天雄大黄之猛剂,而实补泻兼备之良药矣 D有民权之用,故法之既立,虽天子不可以不循也 答案: D 试题分析:题干材料是对法国大革命的认识,关键信息: “君民争祸之剧,未尝不掩卷而流涕也。流血遍全国,巴黎百日而伏尸百二十九万,变革三次,君主再复,而绵祸八十年。 ”从关键信息分析可知,该思想家不主张革命,而是改良。A项是中体西用的
11、思想,故 A项错误; B项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思想主张,全面否定传统文化,不符合题意; C项是主张革命的思想,不符合题意; D项主张君主立宪制,故 D项正确。 考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 维新思想 君主立宪制 明朝泰州学派的王艮一反经典的传统和说教,匠心独具的认为: “百姓日用即道 ”, “愚公愚妇 ”都 “能知能行 ”, “圣人之道,无异于百姓日用,凡有异者,皆谓之异端 ”。对这一观点的认识不恰当的是 A具有一定的进步性和人民性 B取孔孟之道,而舍宋明理学 C李贽将其发展为 “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 ” D是对 “致良知 ”的继承与发展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明清早期启蒙思想。关键信息:
12、一反经典的传统和说教,百姓日用即道 ”, “愚公愚妇 ”都 “能知能行 ”, “圣人之道,无异于百姓日用,凡有异者,皆谓之异端 ”。题干反映王艮认为日常生活即是理,具有一定的进步性,与李贽和王阳明的主张有相同点,故 ACD项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B项说法错误,与题干观点不符,故 B项正确。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明清时期活跃的儒学思想 李贽 有学者认为,从整个都城制度发展历史来看,可以分为前后两大阶段;前一阶段从先秦到唐代,是封闭式都城制度时期;后一阶段从北宋到明清,是开放式都城制度时期,该学者将后一阶段开端定于北宋,其依据是 A娱乐场所 “瓦肆 ”和纸币 “交子 ”出现 B居
13、民 “坊里 ”制度和集中贸易的 “市 ”的制度的完善 C以街巷结构为基础的街市制度的形成 D都城规模远超过汉唐,人口突破百万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以城的发展切入考查宋代商业经济发展的特点。解答本题是抓住北宋至明清的时间信息与开放式的特点。北宋到明清是开放式都城制度时期,是因在宋代时期市坊界线的突破,故 C 项正确; A 项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故 A项错误; B项特点属于先秦到唐代时期,故 B项错误; D项规模扩大的特点不足论证题干观点,故 D项错误。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商业的发展 北宋时期市的发展 综合题 ( 15分)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掠夺殖民地是近代战争的主要起因,
14、战争被视为国家的正当权利。第一次世界大战是这些战争的继续, 现代通信和 交通工具的发明缩短了世界各地间的距离,战争才能够在全球范围内展开。同时,科技的进步带动了武器的发明,坦克、飞机、远程大炮等大大增强了武器的杀伤力,使得战争更加残酷,毁灭性更大。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发动者仍然沿用近代争夺殖民地的方式,企图用战争达到自己的目的。但是,战争一爆发,就按照自己的规律发展,远远超出了发动者短期内结束战争的预想 虽然英、法等国最终取得战争的胜利,可是战争给自身带来的打击和损失巨大到难以承受的地步 近代以来,欧美地区相继建立起民族国家。但是,西欧各国狭隘地把本民族的富强凌驾于他国之上 ,认为其他国家的发展
15、就意味着自己的衰落,因此竭力削弱他国 制造所谓的 “邻国的威胁 ”,把本国打扮成 “受害者 ”,煽动本国人民仇恨邻国 已经失去了殖民地的德国和殖民地较少的日本难以摆脱经济危机,改变了 20世纪 20年代的外交政策,走上了法西斯对外侵略的战争道路。 杨宁一主编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 1)根据材料分析世界大战发生的原因并概括 “一战 ”的特点。( 9分) ( 2)综合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述科技与战争的关系。( 6分) 答案: ( 1)原因:少数大国要求重新瓜分殖民地;科技进步提供条件;极端民族主义的泛滥; 转嫁经济危机等。( 6分,答出三点即可) 特点:范围广;科技含量高;毁灭性大;时间长;不可控
16、性强。( 3分,任答三点即可) ( 2)关系:科技进步为战争提供条件;增加战争的残酷性,影响战争进程;战争成为新技术发展的催化剂。( 6分) 试题分析:( 1)关键信息:掠夺殖民地是近代战争的主要起因、现代通信和交通工具的发明缩短了世界各地间的距离,战争才能够在全球范围内展开、西欧各国狭隘地把本民族的富强凌驾于他国之上、已经失去了殖民地的德国和殖民地较少的日本难以摆脱经济危机、技的进步带动了武器的发明、远远超出了发动者短期内结 束战争的预想、战争给自身带来的打击和损失巨大到难以承受的地步。第一小问原因依据关键信息从政治、经济和思想三方面分析归纳;第二小问的特点则应从战争的范围、破坏性、时间和军
17、事力量等方面分析归纳。 ( 2)以第一问的科技对战争爆发的影响和战争爆发对科技推动的作用的相互作用分析两种的关系,主要是围绕科技进步为战争爆发提供了条件及增强了战争的破坏性、影响进程,以及战争对科技发展客观上的推动作用。 考点: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历史背景 一战的原因与特点 ( 15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 在抗日根据 地内建立政权的问题上,必须确定这种政权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权 在政权的人员分配上 ,应该是 :共产党员占三分之一,他们代表无产阶级和贫农;左派进步分子占三分之一,他们代表小资产阶级;中间分子及其他分子占三分之一,他们代表中等资产阶级和开明绅士。只有
18、汉奸和反共分子才没有资格参加这种政权 在抗日统一战线政权中,对于共产党员以外的人员,应该不问他们有无党派关系及属于何种党派 抗日统一战线政权的选举政策,应是凡满十八岁的赞成抗日和民主的中国人,不分阶级、民族、党派、男女、信仰和文化程度,均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抗 日统一战线政权的产生,应经过人民选举,然后陈请国民政府加委。其组织形式,应是民主集中制。抗日统一战线政权的施政方针,应以反对日本帝国主义、反对真正的汉奸和反对派,保护抗日人民,调节各抗日阶层的利益,改良工农的生活,为基本出发点。 毛泽东选集第二卷 材料二 (解放区)建立了真正表达民意的人民代表机关 -边区参议会。它不仅是包括边区各党各派
19、和各阶级阶层全体人民的民意代表机关,也是边区人民管理自己事物的最高权力机关,即参议会对各级政府委员及行政首长有选举权和罢免权,对政府工作有审议、监督、弹劾与咨询之 权,在参议会召开期间,有听取和审议政府工作报告,制定和通过有关法律、法令、条例、预算、决算,审查和通过有关提案的职权。 陈勤等中国现代化史纲 -无法告别的革命 ( 1)概括材料一中抗日根据地在民主建设方面的主要措施。( 6分) ( 2)两则材料中民主措施有何重要作用?这实质上反映了什么问题?( 9分) 答案: ( 1)措施:政权人员分配上实行 “三三制 ”原则;政权产生实行选举政策;组织形式是民主集中制;施政方针以有利于抗日和改良工
20、农生活为基本出发点。(答出 3点即可, 6分) ( 2)作用:有利于抗日战争的胜利进行 ;有利于解放战争的发展;为新中国政权建立和政治民主化进程奠定了基础。( 6分) 实质上反映了中国共产党是代表人民利益的党,实行民主是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决定的、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3分) 试题分析:( 1)关键信息:共产党员占三分之一、左派进步分子占三分之一、中间分子及其他分子占三分之一、应经过人民选举、应是民主集中制、 “应以反对日本帝国主义、反对真正的汉奸和反对派,保护抗日人民,调节各抗日阶层的利益,改良工农的生活,为基本出发点。 ”依据关键信息,从政权力量分配、产生方式和组织形式及出发点等方面分析。 (
21、 2)材料一 的关键信息: “抗日统一战线政权的施政方针,应以反对日本帝国主义、反对真正的汉奸和反对派,保护抗日人民,调节各抗日阶层的利益,改良工农的生活,为基本出发点。 ”材料二的关键信息:解放区、边区参议会。第一小问的作用结合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的两个时代背景分析政治近代化的意义;第二小问则应从阶级立场来分析。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思想与反对专制的斗争 抗日战争胜利前后人民群众反对国民党独裁统治的斗争 抗日战争时期的民主政治建设 ( 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元朝以来,在云南、贵州、广西、湖南、湖北和四川等省,有二 、三十个少数民族中存在着土司制度。土司管理各该民族,职务世袭,但是
22、需要中央政府批准。土司在内部自行征收赋役,仅向中央政府进贡少许银物。土司自有法令,对属民的生杀予夺,中央政府不予过问。 常到州县地界抢掠,危害汉民生命财产; 对属民任意役使,赋税是 “一年四小派 ,三年一大派 ,小派计钱 ,大派计两 ”。 恣意虐杀土民,对犯其法而被杀害的家属,还要征六十两、四十两、二十四两不等的银子,名之日 “玷刀钱 ”。 为了争夺土地和人畜,土司之间互相厮杀,经年不解,世代为仇,使得当地以及附近的州县不得安宁。 摘自清 朝鄂尔泰 材料二 清改土归流的具体做法:清政府采取了集中力量打击强大不法的土司;从大土司集中地区开始,后及其它地区;以及武力威胁与安抚相结合等办法。改土归流
23、的善后措施:第一,对革除土司妥善安置,分别不同情况采取不同对策。第二,选派合适人选充任新设流官。第三,加强对各族人民的控制和管理。第四,禁革各种旧制陋规。第五,发展生产,兴修水利,开路办学。 摘自论清代鄂西的改土归流等 ( 1)依据材料一归纳清朝大规模实行改土归流的原因。( 6分) (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朝改土归流的主要特点及其历史作用。( 9分) 答案: ( 1)土司世袭,易造成地方割据,威胁中央集权,妨碍国家的统一;土司破坏地方经济文化的正常发展,阻碍社会进步;土司与百姓矛盾尖锐,破坏司法,扰乱地方的治安,造成社会动荡。( 6分) ( 2)特点:政治与军事手段相结合;反抗
24、与归顺人员区别对待;政治改革与经济文化建设并举。( 6分) 作用:打击了土司割据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打破了西南地区的封闭状态,促进了西南地区封建经济及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促进民族团结、民族融合、边疆稳定,有利于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3分) 试题分析:( 1)关键信息: “土司在内部自行征收赋役,仅向中央政府进贡少许银物。土司自有法令,对属民的生杀予夺,中央政府不予过问。 常到州县地界抢掠,危害汉民生命财产; 对属民任意役使,赋税是 一年四小派 ,三年一大派 ,小派计钱 ,大派计两 。 恣意虐杀土民,对犯其法而被杀害的家属,还要征六十两、四十两、二十四两不等的银子,名之日 玷刀钱
25、。 为了争夺土地和人畜,土司之间互相厮杀,经年不解,世代为仇,使得当地以及附近的州县不得安宁。 ”依据关键信息判定土司制度的弊端 ,进而从政治上维护统治的角度分析归纳。 ( 2)关键信息: “以及武力威胁与安抚相结合等办法。改土归流的善后措施:第一,对革除土司妥善安置,分别不同情况采取不同对策。第二,选派合适人选充任新设流官。第三,加强对各族人民的控制和管理。第四,禁革各种旧制陋规。第五,发展生产,兴修水利,开路办学。 ”第一小问的特点依据关键信息分析归纳;第二小问的作用则在第一小问的基础上,从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等方面分析。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古代中国政治改革 改土归流(课标外) (
26、 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和日本 两国近代化过程比较表 类似事项 中国 日本 相差年数 事项 年 事项 年 开办外语学校 购买轮船 设立工场 开设电信设备 派遣留学生 发行报纸 建设铁路 改革文字运动 民众政治运动 发行杂志 创始师范教育 近代学校制度 设立国立大学 同文馆 商船亚丁号 安庆军械所 上海和香港之间 美国留学 昭文新报 上海和吴淞之间 一目了然初阶 公车上书 时务报 南洋公学师范院 钦定学堂章程 京师大学堂 1862 1862 1864 1871 1872 1873 1876 1892 1895 1896 1897 1902 1902 1905 洋学所 咸海丸
27、横须贺造船所 东京和横滨之间 荷兰留学 中外新闻 东京和横滨之间 汉字御废止之仪 建议设立民选议院 西洋杂志 师范学院 学制 东京帝国大学 1855 1857 1864 1869 1862 1868 1872 1866 1874 1867 1872 1872 1877 1868 7年 5年 0年 2年 10年 5年 4年 26年 21年 29年 25年 30年 25年 政治革新 立宪预告 发型开禁 实施新历 改革货币制 颁布宪法 废除科举诏书 准备立宪上谕 自由理发 太阳历 实行法币 中华民国宪法 1906 1911 1912 1935 1947 五条誓文 设立国会诏书 自由散发 太阳历 新货
28、币制度 大日本帝国宪法 1881 1871 1873 1871 1889 37年 25年 40年 39年 64年 58年 阅读上表,提取有关中日两国近代化异同的信息各一项,并结合所学知识阐释其原因。 答案:相同点: 经济近代化开始时间、开启模式大体相同。 19世纪 50和 60年代相继开始了近代工业的发展历程(从建立近代军事工业开始,近代生产技术、机器设备和原材料开始时都来自西方国家)。( 3分) 原因:都遭受西方侵略,开始沦为西方半殖民地;受西方工业文明影响;本国改革势力的推动。( 3分) 文化教育近代化开始时间相同,两国在六七十年代先后创办近代学校与派遣留学生,开始文化教育近代化。( 3分
29、) 原因:近代工业发展的需要;西方教育的影响( 3分) 不同点: 工业近代化结果不同:日本基本从完成了资本主义工业化的任务,而中国根本未能实现工业化。( 3分) 原因:日本在明治维新中对封建政治、 经济制度进行了根本性变革,为工业化创造了基本前提,而中国反而维护封建制度,从根本上制约了工业化的进程。( 3分) 教育改革结果不同:日本建立了一套强有力的教育系统,中国最终没能彻底改变封建的教育制度。( 3分) 原因:领导者的素质差异(旧官僚与资产阶级改革家);经济基础不同;接受外来文化的差异(以儒学为根本,排斥西方科技教育)( 3分) 政治近代化时间不同:近代政治制度的确立相差 20年以上,更有甚
30、者达 50年以上。( 3分) 原因:清政府一直在维持传统的封建统治机构,而明治政府却是在废弃幕府统治机构基础上建立起来 的;中国以自然经济为主,长期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日本商品经济发展新的阶层兴起;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深远,阻碍民主政治的建立;而日本传统文化没有沉重负担,易于学习外来文化,所以走得较快。( 3分) 近代化进程的不同:日本的现代化是通过明治维新,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方面同时进行;中国则是从经济到政治再到思想,一步一步缓慢推进的。( 3分) 原因:中国封建专制统治的势力根深蒂固,日本的封建专制统治相对薄弱;两国资本主义发展程度与改革力量强弱不同;传统文化对外来文明态度不同;国际环境不同
31、。( 3分) 中国近代化整体程度落 后于日本,经济与教育起步差距较小,政治差距巨大;实施的结果整体差距巨大。( 3分) 原因:经济发展程度不同;封建制度的强大程度不同;领导者的决心、素质目的不同;对待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态度不同;面临的国际环境不同。( 3 分)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比较分析与获取信息、解读能力。解答本题关键是获取与解读信息的能力,本题表格主要是纵向分析每个比较项,综合分析比较分析异同点。相同点可以从近代化的模式式、时间方面分析归纳,结合时间信息,把握时代背景,从政治、经济和思想三个方面分析原因;不同点则可以从近代化的进程与结果等方面 分析归纳,及从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等方面分析
32、原因。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的措施与影响;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 维新思想 中体西用、维新思想;明治维新 ( 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我国户籍制度源远流长,最早的户籍制度起源于古代赋税制度和征兵制度。据甲骨文记载,商王朝已开始实行人口登记制度,有 “登人 ”或 “登众 ”,即临时征集兵员的记载。春秋战国时期,为了敛收田赋和征集兵员,各诸侯国采用 “编户 ”和 “定籍 ”等办法进行人口控制,秦国创建了 “士农工商 ”四民体系,不迁不移,恒业不变,确立 了以 “立户分户 ”、 “什伍连坐 ”和 “使民无得擅徙 ”为内容的户籍管理制度。汉代实行 “编户齐民 ”制
33、度, 并且在中央地方设置户籍管理的专职官员。 隋唐时期,统治者为防止民户逃亡,在继续推行北魏时期 “三长制 ”的基础上,实施 “大索貌阅 ”,大量隐漏户口被查出,增加了政府控制的人口和赋税收入。到了宋朝中叶,运用保甲法来管理户籍,目的是加强人口控制,增加税收和改革兵制。元朝的户籍制度出现了新的特点,它将居民按职业划分为若干种户,不同类别的种户具有不同特权。明清的黄册登记制度同样强调不同人的不同特权。随着雍正王朝 “摊丁入亩 ”税收政策的实施,国家税收由人头税转向财产税和土地税。 材料二 到了近代,巡警制度开始在全国推广,以巡警体制主管的户口登记非常严密,户口登记内容包括户数、口数以及户内成员的
34、姓名、年龄、职业、籍贯等。 1911年,晚清政府在考察欧美各国之后,认识到 “宪政之进行无不以户籍为依据,而户籍法编订又必由民法与习俗而成 ”,出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户籍法单行法规,但晚清政府的灭亡,户籍法随之搁浅。 北洋时期,政府将保甲制度与近代警察制度相结合,制定并颁布了警察厅户口调查规则( 1915年)、县治户口编查规则( 1915年)、京兆各属户口编查单行细则( 1916年)等条例。 南京国民政府参照英、美、德、日等国户籍及人事登记的法律制度,于 1931年正式颁布了户籍法。但由于国民党发动了内战,户籍法在国统区被剿匪区内各县编查保甲户口条例( 1932年)、保甲条例( 1937年)、
35、县保甲户口编查办法( 1941年)所代替。户籍法在实践中未能得到很好实施。 以上摘编自我国户籍制度及其历史变迁 (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我国古代户籍制度的主要功能,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功能形成的历史因素( 15分) (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近代户籍制度的主要变化及原因( 10分) 答案: ( 1)功能:征收赋税及征派兵役;限制人口流动;维护社会治安;控制职业,固定身份;维护等级特权。(共 6分,答出三点即可) 历史因素:自给自足小农经济的内在要求;封建剥削土地制度的长期存在;高度集中中央集权的强力维持;森严的等级制度和普遍的等级观念等(共 9分,答出三点即可) (
36、 2)变化:加强了关于户籍的立法和配套制度建设;建立了具有近代意义的警察制户籍;借鉴了欧美等国的户籍法律制度;户籍法变化频繁。(共 6分,答出三点即可) 原因:近代国门大开,欧美社会制度对中国的冲击加深;不同时期的统治阶级出于维护统治、保境安民的需要;政局动荡,政权更替频繁等。( 4分,答出两点即可) 试题分析:( 1)关键信息:为了敛收田赋和征集兵员、统治者为防止民户逃亡、增加了政府控制的人口和赋税收入、 “目的是加强人口控制,增加税收和改革兵制 ”、不同类别的种户具有不同特权、 “国家税收由人头税转向财产税和土地税。 ”第一小问的特点依据关键信息分析归纳; 第二小问的原因则从古代中国的政治
37、、经济和思想三个方面分析归纳。 ( 2)关键信息:以巡警体制主管的户口登记非常 严密、 “认识到 宪政之进行无不以户籍为依据,而户籍法编订又必由民法与习俗而成 ”、政府将保甲制度与近代警察制度相结合、 “南京国民政府参照英、美、德、日等国户籍及人事登记的法律制度 ”。第一小问依据关键信息分析比较近代中国户籍制度的变化;第二小问原因则依据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最大的国情分析。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户籍制度;古代中国的经济 农业主要耕作方式与土地制度 小农经济、土地制度;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儒家思想 等级思想;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辛亥革命 辛亥
38、革命和国民大革命、抗日战争 ( 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蔡锷是一个传奇。少年时代的 “神童 ”,留学东瀛时的 “士官三杰 ”之一,打响护国战争第一枪,享有 “国葬第一人 ”的殊荣 短短的 34个春秋,他的人生一路辉煌。他的人生走向与中国的命运同一,他把自己的人生价值实现与国家尊严、复兴紧紧连接在一起。 1882年生于湖南宝庆(今邵阳)一个贫寒的裁缝家庭。 6岁时在当地一位名士帮助下,免费入私塾学习。 12岁考中秀才。 1898年考入长沙时务学堂,师事梁启超、谭嗣同,接受了梁启超等人维新思想的影响。 1899年赴日本, 就读于东京大同高等学校、横滨东亚商业学校。 1900年进入陆军成城学
39、校学习,从此开始了 “军事救国 ”的生涯,并正式改名为锷。 1900年 10月写下杂感十首:其中有云: “流血救民吾辈事,千秋肝胆自轮菌。 ” 1904年初,蔡锷从日本士官学校毕业回国。先后在湖南、广西、云南等省教练新军。 1911年初调云南,任新军第十九镇第三十七协协统。 10月 30日与革命党人李根源等在昆明领导新军响应武昌起义。 11 月 1 日,公推蔡锷为云南都督。这时,他年仅 29岁。 民国成立后,他认为革命的目标已经实现,今后的问题应该是巩固这个新建的民国,建立强有力的统一国家。当袁世凯同孙中山就建都地点问题发生激烈争论时,他通电支持袁的主张,要求早定大计,建都北京。 1913年
40、10月,蔡锷被袁世凯调到背景,任全国经界局督办,他一方面领导经界局工作,一方面仍热心于军事学术活动。 1915 年 11 月,蔡锷秘密离京赴津,旋以治病为名东渡日本,后经台湾、香港、越南,于 12月 19日抵达昆明,他与唐继尧等人于 12月 25日宣布云南独立,组织护国军,发动护国战争,蔡任护国军第一军总司令。 1916年春率部在四川纳溪、泸州一带击败优势袁军,迫袁取消帝制。袁死后蔡任四川督军兼 省长。 1916 年 8 月,经上海区日本治病, 11 月 8 日病逝于福冈大学医院,年仅 34 岁。 (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蔡锷人生历程的转变轨迹。( 8分) (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
41、蔡锷的主要贡献及高尚品格形成的原因。( 7分) 答案: ( 1)变化:从传统科举到学习西学;从学习政治到学习军事;从赞成维新到投身革命;从支持袁世凯到反袁护国。( 8分) ( 2)主要贡献:领导昆明辛亥革命,光复云南,推动全国革命;克服险阻,发动领导护国运动,为粉碎洪宪帝制做出贡献。( 4分) 原因: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仁人志士救亡图存的时代风气;民主共和成为时代潮流,爱国、民主、进步成为现今中国人的共同追求;蔡锷顺应时代潮流,与时俱进,志存高远,严于律己的品格修养。( 3分) 试题分析:( 1)关键信息:免费入私塾学习、中秀才、考入长沙时务学堂、接受了梁启超等人维新思想的影响、从此开始了
42、“军事救国 ”的生涯、 10月 30日与革命党人李根源等在昆明领导新军响应武昌起义、 “当袁世凯同孙中山就建都地点问题发生激烈争论时,他通电支持袁的主张,要求早定大计,建都北京 ”、迫袁取消帝制。依据他人生历程的主要历史事件 ,从政治、思想等方面分析归纳。 ( 2)关键信息:少年时代的 “神童 ”,留学东瀛时的 “士官三杰 ”之一,打响护国战争第一枪,享有 “国葬第一人 ”的殊荣。第一小问的主要贡献应依据近代的时代潮流分析,列举相关的主要革命史实即可;第二小问则应依据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下的民族危机与个人品质两个方面分析归纳。 考点: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亚洲觉醒 ”的先驱 蔡锷(课标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