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4届海南三亚市第一中学高三第六次月考历史 A卷(带解析) 选择题 清代地方行政制度大体沿袭明制,主管一省之民政、财政的官员,俗称 “藩台 ”。该官职的正式名称是 A节度使 B布政使 C三司使 D枢密使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明朝的政治制度。根据所学知识,按明初以来的地方上 “废行省、设三司 ”,布政使掌管地方民政、财政,故选 B项; A项是唐中后期掌管地方军民财政大权的官员; C、 D两项是宋初以来分割宰相军权和财权的两个副相,不选。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布政使 如果将价格革命前欧洲拥有的货币总量设为 100,按传统方式收取定额货币地租的封建
2、地主拥有的货币总量( m)设为 60,商人、新兴资产阶级、新贵族拥有的货币总量( n)设为 40,若价格革命后欧洲货币总量上升为 1000,那么,下列关于 m、 n的四组数据的推理判断可能正确的是 A m 700, n 300 B m 800, n 200 C m 600, n 400 D m 500, n 500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根据所学知识,新航路的开辟引起了 “价格革命 ”。随着贵金属的大量流入,西欧市场的金银持续贬值,商品价格直线上升。据此本题中新航路开辟后,新兴资产阶级、新贵族拥有的货币总量大量增加( n增加);封建地主拥有的货币总量下降( m
3、下降),各选项中符合这一情况的是 D项。 考点: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新航路的开辟 新航路的开辟的影响 互通有无,吸取一切先进经验,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非常重要的动力之一。尽管在这个过程里掺杂着罪恶,但是与文明进步的成果相比 ,那既是无法避免的代价,同时也是相对微小得多的。可以支持该论断的是 A中国改革开放 B罗斯福新政 C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 D二战后苏联改革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注意提取信息 “互通有无,吸取一切先进经验 ”可以排除 B、 D, “掺杂着罪恶 ”排除 A。所以答案:选 C。 考
4、点:研究历史的方法 史论 史实 据统计,截止 1951年中期,在提供的共 130亿美元援助资金中,有 34亿美元用于输入原料和半制成品, 32亿美元用于购买粮食、饲料以及肥料等, 19亿美元用于进口机器、车辆和重型设备等重工业品,还有 16 亿美元用于输入燃料。统计数据反映出 “马歇尔计划 ”的目的是 A变西欧为其商品市场 B改善民生稳定社会秩序 C恢复西欧社会经济 D控制欧洲对抗苏联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马歇尔计划目的的理解能力。根据题干所示有 34亿美元用于输入原料和半制成品, 32亿美元用于购买粮食、饲料以及肥料等;还有16亿美元用于输入燃料。说明马歇尔计划主要目的在于改 善
5、人民生活水平,所以答案:选 B。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马歇尔计划目的 桑巴特提出资本主义的精神出于犹太教。资本主义采取了一种数量上的计算( quanlitative calculation),把所有的精力用于获得财物, “用武力,用魔术,用计谋,用新发明和用金钱去获得财物 ”; “自从罗马帝国崩溃后,(欧洲)每一个国家内部都有两种力量出现,一是对黄金的贪婪,一是创设企业的精神,不久这两种力量凝结一气。 ”作者强调的资本主义的精神是 A与犹太教的精神一致 B贪婪、剥削 C自由、创新 D对财富的追求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
6、力。从材料 “一是对黄金的贪婪,一是创设企业的精神,不久这两种力量凝结一气 ”可以看出资本主义的精神是对财富的追求,所以答案:选 D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 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 资本主义的精神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领域出现了许多重大事件。下列事件排列的正确顺序是 北约组织成立 欧共体成立 杜鲁门主义实施 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战后重大历史事件的时间。根据所学知识,北约组织成立于 1949 年;欧共体成立于 1967年;杜鲁门主义实施是在 1947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是在 1944年。所以答案:选 C。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
7、的演变 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战后重大历史事件 美国史学家阿德勒对某一历史事件作出了如下的评价: “他们建立的 政府骄傲地自称实现了马克思所说的 无产阶级专政 ,它对世界上大部分国家来说是可怕的现象。 ”其评价所针对的 “政府 ”是 A巴黎公社委员会 B十月革命后建立的苏维埃政府 C新中国人民政府 D二月革命后的工兵代表苏维埃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材料中的关键信息是“无产阶级专政 ,它对世界上大部分国家来说是可怕的现象 ”。俄国十月革命后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引起资本主义国家的恐慌,故正确答案:为 B 项。
8、 考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俄国十月革命 俄国十月革命的过程 有学者认为: “东德解体的主要根源在于当其面临 1970年代世界经济的结构性危机(石油危机、高失业率与通货膨胀、以美元为基 准货币的固定汇率制度的失调等)时,试图通过国有化与中央集权等传统方式来化解危机,最终却因此而失败造成的。在他看来,东德解体的根本原因在于国际条件,国内条件不过是一个影响外部环境的次级因素。 ”该论点的合理性体现在 A否定国有化和中央集权体制 B从经济层面分析政治体制的缺陷 C强调外部环境对发展模式的决定作用 D从全球化的角度分析东德体制的失败 答案: D 试题分析:由材料中 “东德解体的根本原因在于
9、国际条件,国内条件不过是一个影响外部环境的次级因素 ”可见材料主要强调了东德解体的根本原因在于国际条件,认为国内条件只是次级因素,由此分析可知作者从全球化的角度分析东德体制的失败,因此 D符合题意,而 ABC偏离了材料的主旨。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东德体制的失败 中国古代讲究 “同姓不婚 ”。已知春秋时秦晋两国世为婚姻(故称两姓联姻为 “喜结秦晋之好 ”),而鲁晋两国不可通婚。结合所学关于 “西周分封制 ”的知识,能够判断 晋国是姬姓封国 晋燕两国可以通婚 晋宋两国可以通婚 秦燕两国可以通婚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
10、查的是古代的分封制度。根据所学知识,鲁国是姬姓封国(周公长子伯禽代表周公受封于鲁),因此 正确;燕国是姬姓封国(召公之子受封于燕),因此晋燕两国不可以通婚,可知 不正确;宋国不是姬姓封国(商朝旧贵族微子封于宋),晋宋两国可以通婚,可知 正确;秦国不是姬姓封国,秦燕两国可以通婚,可知 正确;故答案:为 C。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分封制度 钦差大臣耆英代表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后,于 1844 年 11 月奏称:“夷情变幻多端,非出一致,其所以抚靖羁縻之法,亦不得不移步换形。固在格之以诚,尤须驭之以术 有加以款接方可生其欣感者,并有付之包荒(包容)不必深与计较方能于事
11、有济者。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16002000 中国的奋斗)由此可知 A耆英为其签约出卖国家主权的行为辩解 B清政府对鸦片战争的长远危害认识不清 C系列条约的签订达到了抚靖羁縻的目的 D清政府以签约展示天朝上国的外交诚信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阅读材料,提炼信息的能力,依据题干中 “钦差大臣耆英代表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后 ”“并有付之包荒(包容)不必深与计较方能 ,再结合时间 “1844年 11月 ”可知此时的中国已经经历了第一次鸦片战争失败,于事有济者 ”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而某些清朝官员已感到中国的实力不如西方国家,对清政府对鸦片战争的长远危害认识不清,不惜对外妥
12、协退让,委曲求全,因此 B符合题意。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1840至 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 斗争 鸦片战争的影响 1949年 1月 5日至 8日,苏联、保加利亚、匈牙利、波兰、罗马尼亚、捷克斯洛伐克等 6国政府代表在莫斯科通过会议磋商后,宣布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 1949年 2月,阿尔巴尼亚加入经济互助委员会。 19561961年,中国以观察员的身份列席经济互助委员会的例行会议。材料反映出 A社会主义阵营意见不一 B苏联抵制中国加入社会主义阵营 C美苏两极格局正式形成 D经济对抗是美苏对抗的主要形式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从材料可以看
13、出其它社会主义国家都加入了经济互助委员会,中国长期以来却一直是以观察员的身份例行会议,说明中国加入经互会受到抵制。所以答案:选 B。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苏联抵制中国加入社会主义阵营 1928 年的长寿县志载:村落农民祠祭 “拜跪无节,衣冠不肃,等于儿戏,甚者祠堂有款不妨虚糜,强者借以自肥,黠者分其余润,愚懦者每年幸叨一饱,已无他望。 ”这一现象主要反映 A乡村百姓思想开始解放 B乡村传统文化渐趋失落 C民主革命进程影响乡村习俗 D近代社会生活新旧并存特点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根据材料 “1928 年 .拜跪
14、无节,衣冠不肃,等于儿戏 .愚懦者每年幸叨一饱,已无他望 ”即可说明随着时间推移,乡村的传统文化逐渐落寞。所以答案:选 C。 考点:思想解放的潮流 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逐渐落寞 列宁在辛亥革命后指出,孙中山的思想首先是同 “防止资本主义的愿望结合在一起的 ”。列宁具体指的是孙中山的 A民族主义思想 B民生主义思想 C民权主义思想 D国民革命思想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材料 “防止资本主义的愿望 ”是指孙中山想在政权建立后,企图解决其他资本主义国家建立制度后出现贫富分化的弊端。这就是他所设计的资本主义经济纲领,也就是民生主义。所以答案:选 B。 考点:近代中国
15、的民主革命 辛亥革命 三民主义 古希腊民主制的特征可以概括为人民主权、轮番而治。体现这两项内容的制度包括公民大会制和 A举手表决制、连选连任制 B比例代表制、与会津贴制 C政教分离制、公民兵制 D抽签选举制、有限任期制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古希腊的 民主制度。根据所学知识,古希腊民主属于直接民主,采取轮流坐庄、抽签选举的方式。 A、 B、 C的说法与古希腊的史实不相符合。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雅典民主政治 雅典民主政治的内容 徐光启农政全书载, “今北土之吉贝(棉花)贱而布贵,南方反是:吉贝则泛舟而鬻诸南,布则泛舟而鬻诸北 ”。这说明当时 A明代棉纺织的发展 B南方经
16、济较北方更有优势 C南方农业生产比北方发达 D商人买贱卖贵的普遍现象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明朝经济重心已经完成难移,北方到南方卖棉花原料,南方则到北方卖加工后的布,手工业品说明南方的经济技术更有优势才会出现上述的情况。而且明朝时期经济重心已经是在南方。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经济重心的南移 下列各项史料中,能够反映南宋都城临安面貌的是 A(崇仁坊北街)一街辐辏,遂倾两市,昼夜喧呼,灯火不绝。 B有大市,自余(其余)小市十余所。大市备置官司,税敛既重,时甚苦之。 C酒楼歌馆,直至四鼓方静 ,而五鼓朝马将动,
17、其有趁早市者,复起开张,无论四时皆然。 D郭(廓)城绕宫城南,悉筑为坊,坊开巷。坊大者容四五百家,小者六七十家。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宋朝城市发展的状况。根据所学知识, A 说的是唐朝后期的长安城 B 说的是东晋至南朝陈时期 D 说的是孝文帝迁都后的北魏平城只有 C说的是南宋都城临安。所以答案:选 C。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商业的发展 宋朝城市发展的状况 康熙因西洋历与中国传统历法之争,命钦天监官员与西洋历代表、比利时传教士南怀仁辩论。经验证,证明西洋历法更为准确,遂 “复用西洋历法 ”,并任命南怀仁为钦天监副监。这一事件表明,康熙 A积极主动地接受西方文化 B改变闭关锁国政策
18、 C审慎地接受外来事物 D承认西方文化超越中国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材料表明康熙帝在经历了中西方争辩、验证并得出结论之后采用 “西洋历法 ”说明 C项正确。其他的三个选项都有明显的缺陷,表述绝对化。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科技成就 对科技的 态度 各种区域性国际组织的主要职能虽有差别,但也有一些共同之处。美洲国家组织、欧洲经济共同体和上海合作组织职能的共同之处是 A加强成员国军事合作 B推动区域一体化进程 C对抗其他的国家集团 D促进社会与文化交流 答案: D 试题分析: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比较历史实物的能力。可以用排除法,欧洲经济共
19、同体是一个经济组织,没有军事功能,所以排除 A、 C两项;上海合作组织并非为了推动区域一体化进程,故排除 B;只有 D正确。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 各种区域性国际组织的主要职能 19世纪 30年代,一位来华传教士撰文说:如果不透彻了解中国历史,要解决其长期存在的政治和其他问题将是徒劳的;如果这个民族与世隔绝的 “秘密 ”不被发掘出来,那么, “将他们与世界其他民族相分隔的万里长城就不能连根铲除 ”。上述言论适应了当时西方国家 A商品输出的要求 B垄断贸易的要求 C瓜分殖民地的要求 D资本输出的要求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材料能力。从材料中可知,
20、这一言论要铲除中国与西方相隔绝的 “万里长城 ”,即把中国纳入到世界市场中,联系 “19世纪 30年代 ”,传教士的这番言论反映了当时西方国家工业革命时期商品输出的要求。所以答案:选 A。 考点: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工业革命 工业革命的影响 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实行的对日战略方针是 A基本的游击战,但不放松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 B发动群众,全面抗战 C依赖国际援助,持久抗战 D持久消耗,以空间换时间,积小胜为大胜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中国军民的抗战。根据所学知识, A、 B为中共提出的,应排除,持久抗战是毛泽东的观点,排除 C,从国民政府抗战
21、期间的多次组织大规模会战看,是在抗战中与敌拼人力、物力上的消耗,从 “南京 武汉重庆 ”的迁都路线看,是在以空间的转移拖延时间、拖垮敌人。故此题应选 D项。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中国军民抗日斗争 国民政府实行的对日战略方针 一篇发表于 1941年题为三十年来的中国农村的文章,包括五个主要部分:(一)农产商品化的加速,(二)纯封建制渐归消灭,(三)高利贷制变本加厉,(四)地权集中、农民离散,(五)劳力锐减、熟荒骤增。可以看出该文的主线是 A生产力的发展变化 B商品经济的发展 C生产关系的变革 D金融资本的发展 答案: C 试题分析:生产关系即是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所结成的社会关系,包括
22、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和产品分配方式三项内容。题干反映的是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 C项正确。 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生产关系的变革 据 1927年出版的中华影业年鉴统计, 1925年前后华商共投资开设 175家电影公司,其中有 141家在上海。这一现象说明 A上海已成为中外经济文化交汇中心 B文化产业投资推动了上海电影业的出现 C观看电影成为上海市民的主要娱乐方式 D国内政局的相对稳定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从材料提取有效历史信息,1925年前后,华商投资 175家电影公司,上海占绝大多
23、数,电影是文化经济发展的体现,因此选 A。 1925年国内军阀混战,排除 D,材料所涉内容是电影的发展,不是电影业的产生,排除 B,没有谈到市民对电影的态度,排除 C。 考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大众传媒的发展 影视业的发展 魏源说: “变古愈尽,便民愈甚,虽圣王复作,必不舍条 编(明代税制)而复两税(唐代税制)。 ”与这一思想差异最大的是 A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B托古改制 C变者天下之公理 D祖宗之法不足守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读懂材料并在调用知识基础对史实进行判断的能力。材料的核心内容是明确主张社会变革。在四个选项中 A、 C、 D都是明确主张变革的,只有 B项
24、借助先王的力量进行所谓变革,与材料中否认先王的作用不符。 考点:思想解放的潮流 向西方学习 魏源 从 1872年到 1875年,清政府派出四批留美幼童,其中绝大部分学成归国后在军政和实业部门就职,在政治上基本是清政府的拥护者。 1905年前后留日学生近万名,其中公派生的相当部分转向革命或同情革命。出现此种转变的主要原因是 A科举考试制度的废除 B清廷革新能力的丧失 C国内武装起义的推动 D中日甲午战争的影响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学生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本题的关键词是 “公派 ”和 “1905年前后 ”。因为是政府公派留学生,除非政府出问题,留学生一般是不会反对政府的;联系到 1
25、905 年清政府实行预备立宪,结果却 建立起 “皇族内阁 ”,表明清廷根本无意进行改革。亲身接触到近代宪政的留日学生才会对清政府失去希望,转向革命。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的背景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一些民主党派及非党派民主人士担任国家重要领导职务。其中,中央人民政府 6名副主席中有 3人,政务院 4名副总理中有 2人, 34个部级正职中有 15个由党外民主人土担任。这 A表明左派人士和中间人士按三分之二比例参与执政 B说明中国共产党开始实行与民主党派合作的政策 C贯彻了 “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的方针 D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度的形成 答案: D 试题分
26、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材料主要表现了民主党派和党外民主人士的参政、议政作用,这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民主协商的政治制度。所以答案:选 D。 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度 综合题 ( 12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美国的共和政体吸收了雅典民主的理念,保障 “人民 ”对政府的参与、信任和制约,意在追求 “全体公民的最大幸福 ”。它用代表制改造了罗马的公民大会,使之成为 “委托 代理 ”的 “间接民主 ”机构。它借鉴了君主制的长处,强化了行政权的功能和作用,并将它赋予单独一个人行使。同时,美国的建国者
27、还从历代的分权理论和制度中获得借鉴,把它加以改造,转化为一种复合的分权和制衡体制,以防止政府某一分支侵夺或垄断权力,从而保证 “有限政府 ”理念的实现。总而言之,美国的共和政体在一定意义上是对雅典民主、罗马共和制和英国宪政君主制加以综 合吸收和创造性转化的结果。 “共和 ”与 “民主 ”的趋同 :美国革命时期对共和政体的重新界定 ( 1)依据材料一,指出美国共和政体 “对雅典民主、罗马共和制和英国宪政君主制加以综合吸收和创造性转化 ”的表现,并指出这一政体确立的意义。( 4 分) 材料二: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节选( 1875年) 第一条:立法权由众议院和参议院两院行使。众议院用普选方式选出。参
28、议院由间接选举产生, 第二条:共和国总统由参议院与众议院组成的国民议会依绝对多数票选出,任期七年,连选得连任。 第三条:总统与参众两院议员共有创制法律之权。总统 公布通过两院所通过之法律,监督并保证其施行。总统有特赦权,统帅武装部队,任命全体文武官员。 第五条:总统征得参议院同意后,得解散法定任期内尚未届满的众议院。 第九条:参议院得组成最高法院,以审判共和国总统或部长及审理危害国家安全案。 ( 2)法兰西第三共和宪法体现了近代西方民主制度的哪些特征?( 4分) 材料三:在美国制宪会议上,几乎没有人关心公民权利的问题,他们仅仅关心联邦政府权力如何分立与制衡的问题。直到 1791年,美国宪法才包
29、含进了权利法案条款,规定了公民不受政府制约的自由。 法国人权宣言在巴士底 狱暴动一个月之后就诞生了。对于大多数代表而言,这场革命的最振奋人心的、最具转变性意义的胜利在于确保公民的权利、自由以及法律面前的人人平等,而不是对政府结构和运作程序的常规性和技术性的描述。 据姊妹革命一一美国革命与法国革命启示录 ( 3)据材料三,指出美法两国在确立公民权利方面的差异,( 2分)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主要原因。( 2分) 答案:( 1)表现:实行代议制的民主形式;构建 “分权制衡 ”机制。( 2 分)意义:防止专制独裁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资产阶级民主;为美国的长期稳定、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2分 )
30、 ( 2)特征:实行议会制;( 1分)实行分权制衡;( 1分)实行选举制、( 1分)任期制。( 1分) ( 3)差异:美国先确立民主政治的建构(或国家体制),然后再规定和保障公民权利;( 1分)法国优先肯定公民权利,革命之初即颁布人权宣言。( 1分) 主要原因:美国当时的首要任务是从邦联体制向联邦体制转变(或加强中央政府的权力;或解决邦联体制下的窘境);( 1分)法国大革命深受启蒙思想影响,其首要任务是反对封建专制制度(或封建等级制度)。( 1分)(如答出两国国情不同或任务不同,总共只给 1分) 试题分析:( 1)本题主要考 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分析材料中 “用代表制改造了罗马的公民大
31、会,使之成为 “委托 代理 ”的 “间接民主 ”机构 ”表述以及美国政体的特点可以得出,美国共和政体吸收的传统是指代议制传统。 ( 2)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从材料 “众议院用普选方式选出。参议院由间接选举产生 ”可以看出法国实行选举制,立法权和行政权等由不同的机构行使,体现了分权原则等。( 3)此问考查的是基本的历史知识。新中国成立后建立的民主政治的基本框架有三部分组成: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 制度。每部分的地位和意义都需要掌握。 ( 3)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从材料 “在美国制宪会议上,几乎没有人关心公民权利的
32、问题 ”;法国 “这场革命的最振奋人心的、最具转变性意义的胜利在于确保公民的权利、自由以及法律面前的人人平等 ”中美法两国在确立公民权利方面的差异。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美法两国在确立公民权利方面的差异的原因。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欧美代议制 ( 14分)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阅读下列 材料: 材料一: 产品 名称 单位 按人口平均产量 各国为我国倍数 中国 苏联 美国 英国 苏联 美国 英国 电力 度 7 9 219 5 1144 6 514 9 27 141 63 原煤 公斤 8 0 76
33、1 0 3498 0 4938 0 9 41 58 生铁 公斤 1 7* 84 4 244 5 165 9 50 144 9 钢 公斤 0 9 95 3 376 3 255 2 106 418 281 棉布 公斤 7 34* 20 28 61 42 70 38 2 8 8 4 9 6 *包括个体手工业的产量。 我国的国民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 1958年统计出版社出版) 材料二:从中国共产党执政的第一天起,应该说就担负起 100多年来受到严重阻碍的工业化重任。但是从 1953年我国完成战后的经济恢复,转入大规模经济建设以后,资本(包括人力资本)和资源严重缺乏就开始困扰着中国共产党,在这种情况下,
34、中国共产党采取了集中有限资本和资源来加快建设重工业和完整工业体系的发展战略。 武力中国共产党对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认识和实践 ( 1)据材料一分析建国初期工业化面临怎样的问题?据材料二并结合 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共产党采取的 “集中有限资本和资源来加快建设重工业和完整工业体系的发展战略 ”是什么?简要分析产生这一战略的国际因素。( 4分) 材料三:在处理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上,我们没有犯原则性的错误。我们比苏联和一些东欧国家做得好些。像苏联的粮食产量长期达不到革命前最高水平的问题,像一些东欧国家由于轻重工业发展太不平衡而产生的严重问题,我们这里是不存在的。 我们现在的问题,就是还要适当的调整
35、重工业和农业、轻工业的投资比例,更多的发展农业、轻工业。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 1956年 4月) ( 2)据材料三,概括指出在农、轻、重关系的问题上毛泽东提出了怎样的设想?在其后的实践过程中又有何偏差?( 3分) 材料四: “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 1992 年邓小平南方谈话 ( 3)材料四中邓小平对 “计划 ”和 “市场 ”又是如何认识的?( 1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时期中国主动融入世界市场的三个节拍。( 3分) 材料五: 中共十六大报告主题
36、 ( 2002年) 中共十七大报告主题 ( 2007年) 中共十八大报告主题 ( 2012年) 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而奋斗。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凝聚力量,攻坚克难,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
37、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 ( 4)根据材料五,指出本世纪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有何变化?( 1分)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 2分) 答案:( 1)问题:工业化水平尤其是重工业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 ( 1 分) 战略:制定第一个五年计划,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并优先发展重工业; ( 1 分) 国际因素:美国及其西方国家对新中国的 “遏制和孤立 ” ;斯大林模式的影响。 ( 2 分) ( 2)设想:农轻重协调发展。( 1 分) 偏差:发动大跃进运动(大炼钢铁) ,造成国民经济比例的严重失调。 ( 2 分) ( 3)邓小平指出计划和市场不是判断姓资姓社的
38、标准,只是经济调节的手段。( 1分)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的决策; 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3分) ( 4)变化:从全面 “建设 ”小康社会调整为全面 “建成 ”小康社会。( 1分) 原因:全国人民提高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迫切要求;改革开放效果显著、成效巨大;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能确保新目标的实现。(每点 1分,答 2点即可,共 2分) 试题分析:( 1)本题以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工业化的发展历程为主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分析和概括能力。结合表格数据概括工业化面临的问题,结合实施 “一五 ”计划
39、的背景和内容来概括 “发展战略 ”和国际因素;据材料三中“适当的调整重工业和农业、轻工业的投资比例,更多的发展农业、轻工业 ”来概括毛泽东的设想,结合 “大跃进 ”的影响概括作答出现的偏差。 ( 2)本题以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工业化的发展历程为主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分析和概括能力。在农、轻、重关系的问题上毛泽东提出的设想:农轻重协调发展。 在其后的实践过程中的偏差:发动大跃进运动(大炼钢铁) ,造成国民经济比例的严重失调。 ( 3)本题以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工业化的发展历程为主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分析和概括能力。 材料 “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40、 ”“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中可以得出答案:。 ( 4)本题主要考察学生对表格信息的有效获取能力。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本世纪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变化:从全面 “建设 ”小康社会调整为全面 “建成 ”小康社会。从经济、政治和国际环境角度概括回答变化的原因。 考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20世纪 50年代至 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20世纪 50年代至 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 12分)材料一: 1908年,清政府颁布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宪法性文件。这部文件共计 23
41、 条,由 “君上大权 ”和 “臣民权利义务 ”两部分构成。君上大权如:一、大清皇帝统治大清帝国,万世一系,永辐尊戴。 臣民权利义务有如下几条:一、臣民中有合于法律命令所定资格者,得为文武官吏及议员。二、臣民于法律 范围以内,所有言论、著作、出版及集会、结社等事,均准其自由。三、臣民非按照法律所定,不加以逮捕、监禁、处罚 ( 1)有人认为,近代中国法制文明的真正起点是 1908年清政府颁布的钦定宪法大纲,根据材料一说明这种观点的理由。( 2分) 材料二: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 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定行使其统治权。 中华民
42、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 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 本约法施行后,限十个月内由临时 大总统召集国会。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 2)材料二中哪些内容旨在限制袁世凯的权力?( 2分) 材料三:从今以后,任凭他那一种异族,野蛮咧,文明咧,日本咧,欧美咧,独占咧,共管咧,若再要来打那统治中国的坏主意,可断断乎做不到了。任凭什么人,尧舜咧,桀纣咧,刘邦、李世民、朱元璋咧,王莽、朱温、袁世凯咧,若再要想做中国皇帝,可是海枯石烂不会有这回事了。这回革命,就像经过商周之间的革命,不会退回到部落酋长的世界,就像经过秦汉之间的革命,不会退回到贵族阶级的世界,所以从历史上看来
43、,是有空前绝后的大意义,和那红脸打 倒黑脸的把戏,性质完全不同。 摘自梁启超辛亥革命之意义与十年双十节之乐观 ( 3) “红脸打倒黑脸的把戏 ”和辛亥革命两者在性质上有何不同?简要分析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 “不会退回 ”的主要原因。( 3分) 材料四: 第一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 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954年) ( 4)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所体现的原则是什么。( 2分 ) ( 5)结合材料四和所学知识,指出 1949195
44、6 年期间,新中国确立了哪些有自己特点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 2分)谈谈你对我国民主制度的认识 ( 1分) 答案:( 1)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宪法性文件;第一次用宪法的形式规定了人民的基本权利。( 2分) ( 2)立法权归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公布法律,国务员 “须副署之 ”;限 10个月内召集国会。( 2分) ( 3) “红脸打倒黑脸的把戏 ”:争权夺利的斗争(改朝换代);辛亥革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1分) 原因: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2分) ( 4)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体现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2分) ( 5)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人
45、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分)认识:新中国成立是民主政治实现的必要前提;政治制度建设必须结合本国具体国情。( 1分) 试题分析:( 1)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材料 “这部文件共计 23条,由 “君上大权 ”和 “臣民权利义务 ”两部分构成 ”“1908年,清政府颁布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宪法性文件 ”中可以得出答案: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宪法性文件;第一次用宪法的形式规定了人民的基本权利。 ( 2)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概括能力。从材料 “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 ”“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 ”“本约法施行后,限十个月内由
46、临时大总统召集国会 ”可以概括出答案:。 ( 3)本题考查调动和运用知识能力。材料 “红脸打倒黑脸的把戏 ”:争权夺利的斗争 (改朝 换代 );辛亥革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原因从经济、思想等方面分析:原因: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 4)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概括能力。根据材料材料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 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所体现的原则。 ( 5)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所学知识, 9491956 年期间,新中
47、国确立的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得出的认识:新中国成立是民主政治实现的必要前提;政治制度建设必须结合本国具体国情。 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 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近代中国的民 主革命 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 ( 12分)材料一 :克伦威尔的主要活动 军事 领导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击溃王军;远征爱尔兰和苏格兰 政治 处死国王,建共和国;任护国主,实行军事独裁统治 改善法律,有序行政 外交 颁布航海条例;进行英荷战争; 文化 扶持文教;宗教信仰自由 经济 积极发展工商业 材料二:凡外国商品输入英国,或英国商品输出到外国,只许用英国船装载或用输入国或输出国的船只装运,否则一律禁止输入英国。 航海条例 ( 1)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克伦威尔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