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届湖北省武汉市高三四月调研考试文综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上传人:eveningprove235 文档编号:339540 上传时间:2019-07-09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367.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4届湖北省武汉市高三四月调研考试文综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2014届湖北省武汉市高三四月调研考试文综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2014届湖北省武汉市高三四月调研考试文综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2014届湖北省武汉市高三四月调研考试文综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2014届湖北省武汉市高三四月调研考试文综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4届湖北省武汉市高三四月调研考试文综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2002 年在湖南省湘西里耶古城发现大量的秦简,其中 J1( 12) 10 简内容是: (正面):廿六年(即公元前 221年)六月癸 (丑),遥(迁,派遣)陵拔(应为 “掾 ”,吏) (刑讯)蜜衿(蛮荆)。 (背面):鞫( ju,审讯犯人)之,越人以城邑反。 下列选项中对上述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 A秦朝统治范围最远已达湖南 B秦朝郡县制度得到全面推广 C楚国遗民流窜到湘江流域 D秦朝制度推广引发矛盾冲突 答案: D 试题分析:据秦简记载,公元前 221年,秦始皇派遣官员以特殊的法律政策来治理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洞庭郡西境

2、的边关 “城邑 ”有人反叛。故 D项对材料理解最为准确。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郡县制 全球化正从 “美国化 ”异化为 “反美化 ”、 “去美化 ”,诚如麻省理工学院教授西蒙 约翰逊所说: “我们在过去 20年依赖的很多增长驱动器正在消亡 我们将面临一个劳动力流动、资本和政治意志松懈的垮掉的 10年。这与全球化相关。 ”上述材料认为全球化 A使美国的全球霸权逐渐削弱 B对美国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C使美国成为全球的众矢之的 D使美国失去了经济增长的动力 答案: A 试题分析:材料认为世界经济的全球化正从 “美国化 ”异化为 “反美化 ”、 “去美化 ”,说明全球化对

3、美国主导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形成冲击,使美国的全球霸权逐渐削弱。 A项正确。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和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 下面是一本书的目录摘编。该书的作者是 I纯粹知识和经验性知识的区别 ,我们具有某些先天知识,甚至普通知性也从来不缺少它们 ,哲学需要一门科学来规定一切先天知识的可能性、原则和范围 分析判断与综合判断的区别 A伏尔泰 B孟德斯鸠 C卢梭 D康德 答案: D 试题分析:通过材料 “纯粹知识、哲学、分析判断与综合判断 ”等关键信息,可以判断该书的作者是康德。康德是德国古典哲学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他的思想使哲学深入到了一个新的理论维度,也是启蒙运

4、动时期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曾对启蒙运动作了经典的总结。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 启蒙运动 康德的思想 柏拉图为说明 “理念 ”曾这样描述过 “美德 ”: “借人东西要还是种美德,可是如果借了朋友一把剑,如果你还给他,他正想用这把剑去杀人,那么这种情况下 还借剑还是不是美德呢? ”该材料表明柏拉图 A认为内心深处的道德知识是最高知识 B鼓励人们要进行独立的理性思考 C以人的感觉而不是以神的意志为尺度 D认为 “理念 ”存在于人类的感性世界里 答案: B 试题分析:柏拉图通过 “还剑是不是美德 ”的故事来鼓励人们进行独立的理性思考而不盲从, B项正确; A、 C分别是苏格拉底和智者学派的观点;

5、D项与材料不符。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 柏拉图的思想 1973年 1月 5日,国家计划委员会提交了关于增加设备进口,扩大经济交流的请示报告,建议在今后 3 -5年内从发达国家引进 43亿美元的成套设备,这就是所谓的 “四三方案 ”。这一方案推动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二次对外引进高潮的出现,不少项目都在 70年代末期和 80年代初期建成投产。该方案出台表明 A西方爆发经济危机寻找新的市场 B中国全面开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C中国与西方关系有了实质性缓和 D中国抛弃 “以阶级斗争为纲 ”的方针 答案: C 试题分析: “四三方案 ”出台于 1973年,当时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中日建

6、交,该方案建议在今后 3-5年内从发达国家引进大量成套设备。 “四三方案 ”是中国主动引进西方设备,与经 济危机无关,排除 A项;中国全面开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始于 1956 年;抛弃 “以阶级斗争为纲 ”是 1978 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决定,故 B、 D均不正确。 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邦交正常化 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关系正常化 毛泽东在 1949年 6月 30日发表的论人民民主专政中说, “西方资产阶级的文明,资产阶级的民主主义,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人民的心目中,一齐破了产。 ”毛泽东提出了 “骑墙是不行的,第三条道路是没有的 ”。

7、毛泽东发表这些论断的主要意图是 A建立新中国 后必须与社会主义苏联结盟 B首次描绘了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蓝图和前景 C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提供理论准备 D打消民主人士中尚存的走第三条道路的幻想 答案: D 试题分析:毛泽东指出:资产阶级道路在中国已经失败,走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选择,中国不存在第三条道路。论人民民主专政打消民主人士中尚存的走第三条道路的幻想,为即将成立的新中国做了政治理论准备。故选 D。 考点: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毛泽东思想 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1919年 5月 9日,北洋陆军第三师师长吴佩孚在衡阳越级通电大总统徐世昌: “彼莘莘学子,激于爱国热忱而奔走呼号

8、,前赴后继,以草击钟,以卵击石, 其心可悯,其志可嘉,其情更可有原! ”该材料说明 A北洋军阀支持五四运动 B学生爱国热情影响广泛 C学生运动导致军阀分化 D北洋军阀内部派系林立 答案: B 试题分析:材料出自北洋陆军第三师师长吴佩孚的 “越级 ”通电,说明吴佩孚赞扬学生的爱国行为。但当时吴佩孚只是一位将领,其态度并不能代表北洋军阀,故 A项不符合材料及史实; C、 D材料不能体现;故选 B。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 五四运动 20世纪初,立宪派成立了许多立宪团体,仅 1906至 1908年即多达 50余个。与此同时,立宪派还创办了为数众多的宣传君主立宪的报刊杂志,

9、曾多次开展国会请愿运动,形成为声势较大的政治运动,产生了较为广泛的政治影响。这种现象 A促进了中国人民的集体觉醒 B动摇了封建统治的群众基础 C迈开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 D推动了民主宪政在中国的发展 答案: D 试题分析: 20世纪初,立宪派成立立宪团体、创办报刊、开展国会请愿运动,这些活动推动了民主宪政在 中国的发展;立宪派并没有发动人民群众,故 A、B不对;洋务运动迈开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排除 C项;故选 D。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的背景 ( 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在同治年间的中国沿海城市,如果你爱一个年轻人,就让他去学洋务;如果你恨一个人,也让他去

10、学洋务。 1867年,因父亲突然去世而陷入家庭困境的严复跨进福州船政学堂。后又被作为海军军官学生派遣出洋,曾入英国格林尼茨海军大学学习。回国后,担任北洋水师学堂总负责人。因不是科举正途出身,始终无法施展抱负。 为了改变这一尴尬的现状 ,从 1885年至 1893年,已任北洋水师学堂校长并官居从四品的严复,四次返乡参加乡试,四次落第。 1894年的战争,严复体验了海军倾覆和割地赔款的耻辱,写下了论世变之亟,并开始翻译进化论与伦理学,进而提出 “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 ”,被时人誉为 “西学圣人 ”。 摘编自赵柏田帝国的迷津 ( 1)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如何理解 “如果你爱一个年轻人,就让他去学洋务

11、;如果你恨一个人,也让他去学洋务 ”。( 6分) ( 2)据材料说明严复的思想发生了怎样的转变,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9分) 答案: ( 1)兴办洋务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洋务人才非常缺乏;在科举仍占统治地位的中国,洋务遭到顽固守旧势力的鄙视和排斥。( 6分) ( 2)转变:由追求科举功名到宣扬维新思想。( 3分) 原因:民族危机的加深;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西方进步思想的影响;科举之途的无望(严复的个人经历及品质)。(任答三点即可得 6分) 试题分析: ( 1)兴办洋务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洋务人才非常缺乏,所以说 “如果你爱一个年轻人,就让他去学洋务 ”;在科举仍占统治地位的中国,洋务遭到

12、顽固守旧势力的鄙视和排斥,所以 “如果你恨一个人,也让他去学洋务 ”。 ( 2)依据材料可知,严复从四次返乡参加乡试到翻译进化论与伦理学,进而提出 “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 ”,可见其思想经历了由追求科举功名到宣扬维新思想的转变过程。第二小问从政治、经济、思想、个人因素等方面分析转变的原因。 考点: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近代维新思想家 严复 下图是龙门石窟中的二十尊造像的题记拓本之一,史称龙门二十品,是北魏书法的代表作。尽管二十品的题记的字体大小不等,章法上也不像唐代碑刻那样整齐有序,但不齐中仍然体现出 “静穆 ”的特性来。其中 “静 ”是本源性的,是最高的审美标准; “穆 ”则是 “静 ”的外在

13、体 现,具有宽宏、凝重、肃穆、和谐等内涵。从中我们可以看出 A北魏统治者奉行尊道、礼佛、崇儒的政策 B佛教吸收儒学精神,渐趋中国本土化 C字体兼有隶书的古朴刚健和楷书的端庄大方 D造像题记注重写意传神,追求得意忘形 答案: C 试题分析:材料中的书法龙门二十品属于魏碑,是北魏书法的代表作。魏碑上承汉隶传统,下启唐楷新风,是一种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过渡性书法体系,对当时的隋和唐楷书体的形成产生了巨大影响。故选 C。 考点:古代中国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 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 书法 唐初继承隋制, “故尚书省上承君相,下行中外百司,为全国行政之总枢纽,为政令之制颁而节制之机关,非实地执行之机关也

14、 ”。材料表明唐朝初期尚书省 A总理朝政成为三省的核心 B为全国政务执行机关 C与中书、门下地位平等 D与中书、门下相互牵制 答案: A 试题分析:依据可知,唐初的尚书省 “上承君相之制命,而总其政令 ”、 “下行中外百司 ”、 “为全国行政之总枢纽 ”,说明当时的尚书省总理朝政,是三省的核心。故选 A。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三省六部制 明朝官员的公服上所缀图案被称为 “补子 ”,各等级对应的图案有明确规定,如武官 “一品、二品狮子,三品、四品虎豹 ” 等。但到明朝中后期,在面临农民起义和少数民族政权的威胁下,常出现武官越级使用高品级的图案,而朝廷对此无能为力的情况

15、。下列选项中对这种历史现象理解正确的是 A武官的地位得到了提高 B商品经济发展淡化了中央集权 C心学的传播张扬了个性 D社会危机加剧冲击了纲常束缚 答案: D 试题分析:明朝对官服的品级有着严格的规定,但到明朝中后期,在面临农民起义和少数民族政权的威胁下,常出现武官越级使用高 品级的图案,而朝廷对此无能为力的情况。这说明社会危机加剧冲击了传统的纲常和等级制度的束缚。故选 D。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1840年 6月,鸦片战争爆发,清政府预备从各省调兵共二十五万增援东南沿海,其执行情况举例如下表 命调时间 调出省 兵数 调往方向 1841年 1

16、月 6日 贵州 1000 广东 1842年 3月 24日 甘肃 1000 浙江 1842年 6月 1日 山西 1000 江苏 下列选项中说法正确的是 A清朝军事动员体制落后 B清朝全民动员抗击英军 C清朝政治腐朽军备废弛 D清军装备落后训练不足 答案: A 试题分析: 1840年 6月,鸦片战争爆发,直到 1841、 1842年,清政府才从贵州、甘肃、山西等地调出少量军队,这反映了清朝军事动员体制落后。 B项说法明显错误; C项的 “政治腐朽 ”、 D项的 “装备落后 ”材料都没有体现;故选 A。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1840至 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鸦片战争与南京条

17、约 综合题 ( 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图一 西班牙画家埃尔 格列柯的基督驱赶神殿中的商贩 ( 1571 1576 )。绘画虽然是宗教的题材,但体现了世俗意识。图画中出现了许多人物的画像,如在画的前景处,从左到右依次有提香、米开朗基罗、柯洛维沃以及画家的自画像等。 图二 英国画家康斯坦布尔的干草堆( 1821)。与其说是普通的乡村景色,还不如说是一种浓浓乡愁的展示。 提取材料中的相关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艺术创作和社会发展关系的角度对这两个历史时期分别进行说明。 答案: 信息:( 4分) 图一 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创作,通过宗教题材展现人性的美(或人文思想、人文主义)。 图二 工业革命

18、时期的艺术 创作,通过世俗题材展现个人的情感,体现浪漫主义风格。 说明:( 8分) 图一:文艺复兴时期,资本主义发展,新兴资产阶级实力增强,但传统社会对这一阶层持排斥的态度,艺术创作中的一些作品,表述出了传统基督教的禁欲主义和现实社会中的享乐主义(或:人文主义)之间的激烈冲突。 图二:工业革命时期,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一系列社会问题随之出现,这些现象反映到艺术创作中,体现出了工业革命发展所带来的社会问题与对传统乡村社会的怀念的矛盾。 试题分析: 图一是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创作,这一时期资本主义发展,新兴 资产阶级实力增强,作者通过宗教题材抨击教会的禁欲主义,弘扬人文主义精神。

19、图二是工业革命时期的艺术创作,工业革命时期,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一系列社会问题随之出现,作者通过世俗题材表达对传统乡村社会的怀念之情,体现浪漫主义风格。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文艺复兴;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工业革命 工业革命的影响 ( 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1651年,英国议会颁布一项航海条例,其矛头直指荷兰。该法案规定:凡进入英国或各殖民地港口的商船,必须是英国 或该殖民地所有,其船员又只能是该船所属地的臣民;欧洲商船可以进入英国港口,但只能携带本国商品,配备本国船员。 钱乘旦著英国通史 材料二 1815年谷物法将英国国

20、内小麦价格固定在 80先令的水平上,超过 80先令即可以自由进口。 1845 年的气候条件(夏秋多雨)以及爱尔兰的土豆歉收使谷物法得以废除。 剑桥欧洲经济史第八卷 ( 1)据材料一指出航海条例颁布的目的、主要内容,并简述其影响。( 6分) ( 2)据材料一、二比较 1815年谷物法和航海条例精神的相同点,结合所学分析谷物法废除的原因。谷物 法的废除表明英国对外贸易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9分) 答案: ( 1)目的:打击荷兰商业殖民优势。( 2分) 内容:在英国及其势力范围的贸易由英国人经营。( 2分) 影响:导致英荷战争,英国的海外商业利益得到拓展。( 2分) ( 2)相同点:保护英国的经

21、济利益。( 2分) 原因:英国粮食歉收;英国工业革命的展开。( 4分) 变化:由贸易保护(或:重商主义)到提倡自由贸易(或:自由主义)。( 3分,如果只答 “自由贸易 ”2分。) 试题分析: ( 1) 17世纪中期,英国颁布航海条例是针对荷兰的, 17世纪荷兰是世界上的商业贸易强国,英国为了限制荷兰,争夺商业利益,故颁布航海条例;依据材料一概括航海条例的主要内容,并分析航海条例的颁布对英国殖民扩张的影响。 ( 2) 1815年谷物法和航海条例都是为了保护英国的经济利益。由于英国粮食歉收以及工业革命的展开,谷物法最终被废除。英国颁布航海条例,规定进出英国及其殖民地的货物必须由英国船只运输,属于贸

22、易保护主义政策;废除谷物法,是为了实行自由贸易政策。 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荷兰、英国的殖民扩张 荷兰的殖民扩张、英国的殖民扩张;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工业革命 工业革命 ( 15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 1939年 2月,在国民参政会一届三次会议上,周览等 50名参政员提出请确立民主法治制度以奠定建国基础案。该案提出确立民主法治制度的理由之一,便是中国近年来国家日趋统一,政府权力日益扩大,有许多以往并不属政府管理范围的事,如今也统归政府处理 。因此,该案提出三方面的建议:(一)政府行为应法律化;(二)政府设施应制度化;(三)政府体制应民主化。 该案表示:

23、它并不谋求改变目前政府由国民党指导和组织这一现实, “然由党所组织,且受党所指导之政府,仍应向国民负责。国民如依法对政府表示不满,政府仍不能设法满人意时,党应分别轻重,加以改正或改组。 ” 张海鹏主编中 国近代通史第 9卷抗日战争 ( 1)据材料概括参政员提案的核心内容,并指出其实质。( 6分) ( 2)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参政员提出该提案的背景和作用。( 9分) 答案: ( 1)内容:政府应该法律化、制度化、民主化。( 3分) 实质:反对国民党的一党专制。( 3分) ( 2)背景: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国民党专制倾向增长;人民的民主意识增强,民主力量壮 大。( 5分) 作用:推动了抗日民主运动的

24、发展;有利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巩固和发展。( 4分) 试题分析: ( 1)该问考查对材料信息的概括分析能力: 1939年 2月,在国民参政 会一届三次会议上,周览等 50名参政员提出请确立民主法治制度以奠定建国基础案。该案提出三方面的建议:(一)政府行为应法律化;(二)政府设施应制度化;(三)政府体制应民主化。其实质是反对国民党的一党专制。 ( 2) 1939年,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国民党专制倾向增长;人民的民主意识增强,民主力量壮大。在这种背景下,周览等 50名参政员提出请确立民主法治制度以奠定建国基础案。联系相关史实,分析人民群众反对国民党独裁统治的斗争对抗日战争胜利所起的作用。 考点:近代

25、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近代中国的民主思想与反对专制的 斗争 抗日战争胜利前后人民群众反对国民党独裁统治的斗争 ( 15分)【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漫画是艺术化的史料,对于探究历史问题,有重要的参考价值。阅读下列两幅漫画,回答问题。 材料一 说明:漫画中的人物磨刀霍霍,而砧板上的 “公鸡 ”却并不担心。 材料二 说明:希特勒以 “牙医 ”的身份出现,对着座位上仅剩下的一个病人(英国)喊到:下一个!墙上的帽子写着波兰、挪威、丹麦、比利时、法国 ( 1)据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讽刺 “公鸡 ”所奉行怎样的外交政策,并简述其理由。( 6分) ( 2)据材料一、二分析英国对外 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6、并分析其原因。( 9分) 答案: ( 1)政策:英法的绥靖政策。( 2分) 理由:英法绥靖政策纵容了法西斯的侵略扩张行为,欺骗了世界舆论与人民,并最终也使自己成为了受害者。( 4分,任意两要点即可) ( 2)变化:由绥靖政策到积极抵抗德国法西斯的侵略。( 3分) 原因:绥靖政策的破产;德国对西欧的一系列侵略;英国受到来自德国的严重威胁。( 6分) 试题分析: ( 1)材料一的漫画反映的是英、法、美推行的绥靖政策。绥靖政策牺牲了弱小国家的利益,纵容了法西斯的侵略,助长了法西斯的气焰,增强了法西斯的实力;加速了二战的全面爆发;使许多反对法西斯侵略的国家如苏联对英、法等国心存芥蒂,不利于反法西斯国家

27、的团结对敌;最后英、法等国不得不首先吞下这枚自己种的苦果。 ( 2) 1939年 9月德军突袭波兰,英、法对德宣战,绥靖政策破产;随后德国集中力量对付法国、英国;英国受到来自德国的严重威胁。英国对外政策由绥靖政策到积极抵抗德国法西斯的侵略。 考点:二十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历史背景 ( 2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地方官就要对所掌户籍和赋税造册 “上计 ”中央,以查考其政绩。秦朝对人口的管理和控制进行了改革。不仅按不同情况区分了各种不同的户籍,还确定了户口的什伍编制方式,规定了生著死削的统一办法,制定了户主申报和典老(基层管理人员)审查

28、核实的登记户口的程序。登记的内容有户主及成员的详细信息,祖宗三代出身情况及家内人员与财产类别等项内容 。唐朝还通过加强立法和法治,把户籍事务列入法治范围,从而加大了这一制度的控制力度。宋代户籍分主户和客 户,主户有土地要交地税,客户为无地佃农要交丁口税。地籍与户籍开始分离。地籍单独出现,而且与户籍并举,地位同等。明代户籍黄册与鱼鳞册的交相使用。明代中期张居正变法,实行 “一条鞭法 ”,更重视地税,使户籍制度与赋役制度基本脱离,黄册制度陷于瓦解。清政府下令彻底废除人丁编审,户籍管理制度正式退出历史舞台。 张琳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演变及其政治逻辑分析等 材料二 在 20世纪之前只有少数资本主义国家建

29、立了现代意义的户口和人口信息登记制度,二战后,绝大多数西方国家都建立健全了这一制度。以美国为例,最能证明个人身份的 资信材料为社会保障号码。人们可以凭借社会保障号码证明自己的身份、或者办理银行卡、信用卡、医疗卡、驾驶证等,或者依法申请失业救济。 美国国会利用人口普查得来的人口总数决定各州在美国众议院中的席位。此外,各州还根据这些数字来分配其立法机构中的席位。 企业则利用这些数字来降低金融风险、定位潜在市场。 材料汇编 ( 1)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演变过程,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其原因。( 14分) ( 2)据材料二指出,与中国古代以社会控制为主的户籍管理制度相比,现代西方户籍管理制度

30、呈现出怎样的特点?结合所学 知识指出其作用。( 11分) 答案: ( 1)演变过程: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出现;秦朝建立起户籍、土地、赋税三位一体的户籍管理制度;汉至唐不断强化(或:至唐朝,把户籍事务列入法治范围);宋朝开始,土地、赋税与户籍开始分离(或:地籍与户籍开始分离);明清时期赋役与户籍进一步分离,传统的户籍制度退出历史舞台。( 8分) 原因: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不断发展;生产力的发展,人身依附关系的不断松弛;政府的不断改革(或:土地制度与赋税制度的变化,如两税法、宋田制不立、明一条鞭法、清摊丁入亩等)。( 6分) ( 2)特点:以社会保障 和服务为主。( 3分) 作用:为民主政治的完善提

31、供信息服务;为政府制定福利政策提供依据;推动经济决策的科学化;为社会管理提供服务。( 8分) 试题分析: (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演变过程:春秋战国时期,地方官就要对所掌户籍和赋税造册;秦朝确定了户口的什伍编制方式;唐朝把户籍事务列入法治范围;宋代户籍分主户和客户,地籍与户籍开始分离;明代户籍黄册与鱼鳞册的交相使用,明代中期张居正变法,实行 “一条鞭法 ”,更重视地税,使户籍制度与赋役制度基本脱离,黄册制度陷于瓦解;清政府下令彻底废除人丁编审,户籍管理 制度正式退出历史舞台。第二小问从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生产力的发展、政府政策的调整等方面分析变化的原因。 ( 2)现代西方户籍管理制度 “可以证明公民的身份、或者办理银行卡、信用卡、医疗卡、驾驶证等,或者依法申请失业救济 ”,据此回答第一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现代西方户籍管理制度在民主政治、政府决策、社会管理等方面的作用。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土地制度 户籍制度;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战后美国等国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