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届湖北省黄冈市高三3月质检文综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上传人:explodesoak291 文档编号:339573 上传时间:2019-07-09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70.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4届湖北省黄冈市高三3月质检文综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2014届湖北省黄冈市高三3月质检文综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2014届湖北省黄冈市高三3月质检文综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2014届湖北省黄冈市高三3月质检文综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2014届湖北省黄冈市高三3月质检文综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4届湖北省黄冈市高三 3月质检文综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中国古代设置了御史台、都察院等监察机构,监察体制建立,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监督官员规范执政,防止官员贪污腐败。但是,古代监察体制的实际效能是有限的,其根本原因是 A监察官员不能代表社会履行职责 B监察机构贪赃枉法的情形司空见惯 C专制制度的本质决定的 D监察官员是帝王的耳目和工具 答案: C 试题分析: A项是监察体制的职能,不是原因,所以排除 A项。 B项是监察的原因,但不是根本原因,封建社会的监察机构主要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是为了君主专制服务的。 D项是古代监察体制目的, ABD三项内容实际效能是 C项的具体表现,都

2、是由专制制度本质决定的。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监察制度的作用 有学者认为,美国克林顿 20世纪 90年代实行的经济政策属于新版的罗斯福新政。这一认识的依据是两者都 A处于相似的国内外经济环境 B面临着处理政府干预与自由放任的关系问题 C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彻底解决了失业问题 D都创造了美国经济发展奇迹,消除了经济危机 答案: B 试题分析:克林顿和罗斯福新政都面临着如何处理政府干预问题,克林顿不过是既反对完全的自由放任,又反对过度的政府干预。 A 明显不对。 C 明显错误,失业问题不可能彻底解决, D项明显错误,都创造了美国经济发展奇迹,但不可能消除经济危机。资本主

3、义的经济危机的是根源是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与生产的日益社会化之间的矛盾,想要彻底解决经济危机就必须废除私有制,但这两次改革的根本目的都是为了维护资本主义制度,所以不可能彻底解决经济危机。 考点: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1929 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危机、罗斯福新政 罗斯福新政的内容与特点 图中 分别代表不同时期的中国历史发展状况。符合中国历史发展进程的是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图 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的时间是 1980年,图 中的新中国成立的时间是 1949年,图 是的内容是文革时期,时间是 1966到 1976年,图 是新中国成立后政府进行的三大改造中对农业

4、的改造,其时间是 1953-1956 年。所以正确的顺序是 C项。 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 “文化大革命 ”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文革的表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20世纪 50年代至 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三大改造 赫鲁晓夫改革选择农业作为改革的突破口,主要是针对 A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B市场那只 “看不见的手 ”完全为国家这只 “看得见的手 ”所取代 C斯大林个人崇拜的种种表现及严重后果, D当时粮食供应严重不足的严峻的农业形势 答案: D 试题分析:赫鲁晓夫的改革不是根本性与彻底性的,所以不是针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的,如果是针对斯大林模式弊

5、端的改革应该是从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入手,而不是由农业入手,所以 A项错误。 B项明显错误,改革农业并不是要在苏联实行市场经济体制。 C项属于政治上的问题,所以排除 C项。由于斯大林模式下的苏联经济发展是畸形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所以农业的发展受到了严重的阻碍,农民的积极性受到了严重的挫伤,农业发展缓慢,所以造成了粮食供应不足的问题。 考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 赫鲁晓夫改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多市场、少政府 ”的转变已成为下列哪一国家经济发展的趋势 A英国 B日本 C德国 D法国 答案: A 试题分析:二战后,英国的经济受到严重创伤。主要是英国依赖美

6、国的援助来恢复发展经济。美国的主要政策就是马歇尔计划。经济模式的特征:由以前的国家过多干预向自由主义转变,国家资本比重下降,私人资本重新得到加强;经济计划程度下降,自由市场作用增大;国家干预减弱,自由竞争加强。 “多市场、少政府 ”的转变已成为英国经济发展的趋势。 考点: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 本主义的新变化 英国的经济体制 美国 19世纪中期后开始谋求在太平洋的利益,并提出了新殖民主义的 “太平洋商业帝国 ”构想。美国提出新殖民主义的历史背景是 A美国还没有完成在北美大陆的扩张 B 19世纪末德国成为世界最大的工业国,其殖民扩张威胁美国 C美国忙于在亚洲尤

7、其是在中国的扩张 D欧洲列强瓜分世界时实行排他性的殖民主义政策 答案: D 试题分析: A为无关项, 19世纪中期时,欧洲的殖民势力基本离开了美洲。 B项在时间上明显与材料不符。 C 项与确实不符合, 19世纪中期以后的美国实力还不如欧洲英法等强国,当时中国的主要殖民势力是英法等国家。 19世纪 50年代末 60年代初,美国国内出现了南北战争,所以无暇顾及中国。 考点: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荷兰、英国等国的殖民扩张 美国的殖民扩张 2014年 2月 19日,习近平会见连战时强调, “两岸同胞要齐心协力,持续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 至于两岸之间长期存在的政治分歧问题

8、,我们愿在一个中国框架内,同台湾方面进行平等协商,作出合情合理安排。我相信,两岸中国人有智慧找出解决问题的钥匙来。 ”这充分说明两 岸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和前提是 A和平、平等、民主协商 B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C尊重台湾同胞自己选择的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 D国共两党对等谈判,实现第三次国共合作 答案: B 试题分析:在一个中国原则下,两岸交流中所衍生的各种问题就能通过协商获得解决,就可以通过谈判正式结束两岸敌对状态,也可以找到台湾当局所关心的其它一些问题的解决办法,从而不断发展两岸关系,创造条件,最终实现和平统一。 ACD三项说法都是在一个中国前提下的具体的做法,故 B项正确。 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

9、建设与祖国统一 “一国两制 ”的理论 与实践 “一国两制 ”的意义 世纪之交的回望与断想中说到,从 1 840年到 1919年, “中国走向近代化的历史路程清晰在目,但留下的脚步并非一条直线,从器物层面到制度层面,再到观念层面。 ”下列最能体现这一发展态势的是 A鸦片战争 辛亥革命 五四运动 B洋务运动 戊戌变法 新文化运动 C洋务运动 戊戌变法 辛亥革命 D戊戌变法 辛亥革命 新文化运动 答案: B 试题分析:洋务运动是在鸦片战争战败后,地主阶级开始学习西方先进的军事技术、引进先进的设备、兴办军事与民用企业,是器物层面的向西方学习。戊戌变法是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要在中国走日本式的君主立宪制的政

10、治变革,属于制度层面。辛亥革命也是政治制度层面的学习,所以 CD两项错误。五四运动是爱国运动,不是向西方学习的事件,所以排除 A项。故选 B 考点:思想解放的潮流 维新思想、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 黑格尔在比较普罗塔戈拉的 “人是万物的尺度 ”和苏格拉底的 “要认识你自己 ”时 说: “智者们说,人是万物的尺度,值这还是不能确定的,其中还包含着人的特殊规定 在苏格拉底那里,我们也发现人是尺度,不过这是作为思维的人 ”。这里,黑格尔强调了苏格拉底认识的进步意义,那就是苏格拉底认识到 A人成为了具有普遍性的理性思维的人 B人是个体的感性的人 C人

11、的感知成了一切真理的标准 D人的地位与作用 答案: A 试题分析:苏格拉底与智者学派是同时期的哲学家,但他们的观点却不相同。苏格拉底认为 “知识即美德 ”,他在这里强调的是知识对人的教化作用,强调了人的思考与判断力的作用。他这种对的认识的意 义是认识到人是有理性思维的,故选 A。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 苏格拉底思想特点 德意志帝国 1871年宪法颁布,表明德意志帝国是资产阶级性质的君主立宪国家,但马克思却说德意志是 “一个以议会形式粉饰门面、混杂着封建主义残余、已经受到资产阶级影响、按官僚制度组织起来,并以警察来保卫的、军事专制制度的国家。 ”这主要是因为德意志

12、A国家元首是皇帝 B宰相在内阁中拥有绝对权力,只对皇帝负责 C各邦保留了一些自治权 D民主立宪是虚,君主专制是实 答案: 古代希腊民主和现代民主的最大不同之处在于希腊文明的所有成果都是在 A剥夺了非公民权益以及女权的条件下取得的 B剥夺了外邦移民之外的本城邦成年男子权益的条件下取得的 C剥夺了妇女、奴隶权益的条件下取得的 D剥夺了穷人参政权益的条件下取得的 答案: A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古代希腊民主的历史局限性。典雅的奴隶制民主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民主,它排斥了奴隶、妇女、外邦人奴隶主 民主。雅典的公民的概念是有很大的局限性的,雅典的公民权不分穷富,只要是祖籍三邦、能自备武器服兵役的成年男性都是公

13、民。故 D 不正确。 BC 两项对公民的概念理解不全面。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雅典民主政治 雅典民主制的局限性 秦代焚书禁学和汉代独尊儒术采用的手段大相径庭,秦代重在 “禁 ”,汉代重在 “尊 ”,但两者反映的本质问题是相同的,即 A文化氛围由生动活跃转为死气沉沉 B文化内容由综合宽容转向专制 C文化成为政治权力的附庸 D为不同思想留下适度发展的空间 答案: C 试题分析:秦始皇焚书坑儒的作法使春秋战国时期生动活跃的文化氛围转为死气沉沉,文化内容由综合宽容转向专制,汉武帝时期虽然实行大一统的思想统治政策,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却不是所有的除了儒家以外的其他各家思想都消亡了,而是不再是

14、百家争鸣的局面,儒学成了正统思想,所以 D项是汉代文化局面。其实无论是焚书坑儒还是罢黜百家的目的都是为了维护政治上的统一,所以 C项说法正确。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封建政权的思想控制 秦汉时期的儒学思想 综合题 ( 15分)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 自 1939年 9月 17日苏联出 兵波兰一直到 1941年 7月,波苏之间不存在正式的外交往来。苏联驻英国大使迈斯基也 “从未同波兰流亡政府总理西科尔斯基或他的政府部长们打过交通。 ” 1941年 6月 22日苏德战争的爆发, 6月 23日西科尔斯基向波兰国内发表广播讲话,表示愿意恢复同苏联政府的外交关系,要求苏联政府释放被监

15、禁在苏联的波兰人。 7月 30日波兰政府同苏联在英国签订了波苏条约,规定,苏联政府同意在其领土上组建一支波兰军队,这支军队在行动上隶属苏联最高统帅部,波兰军队可派一名代表参与其中。 材料二 1941年 8月 12日,苏联签发针对波兰人的大 赦令,被监禁的波兰人陆续获得自由,他们成为即将组建的波兰军队的人员主要来源。但波兰军队武器粮食供应不足,缺乏军官,波兰军队所处的困境和苏方所采取的 “消极 ”立场,促使西科尔斯加紧实施早已有之的从苏境内撤离这支军队的想法。英国也积极支持波方的撤离行动。但是,斯大林明确反对 “我明白英国有许多事情需要波兰士兵去做。 英国需要你的士兵。 ”最后斯大林还是同意 “

16、两三个师可以离开 ”。 波兰军队的撤离,是由于其在苏联境内遇到了不可克服的困难,但其背后则是波苏两个民族之间历史上形成的积怨,相互猜忌,甚至相互仇视。同意在苏联领 土上组建一支波兰军队,完全是斯大林对西方友好姿态的展现,是由于政治上的考虑,是企图获得来自英美援助的权宜之计。 从某种程度上说,此阶段的波苏关系实质就是英苏关系。西科尔斯基签订波苏条约是 “得到英国政府继续支持的唯一出路 。 ”英国政府之所以牺牲波兰的利益,是基于它的战略考虑,战时加强与苏联的军事合作,共同打败轴心国;战后与苏联一同对欧洲秩序做出重新安排。 摘编自耿志 1941年至 1942年波兰军队在苏联的组建与撤离 ( 1)根据

17、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波兰军队在苏联组建和撤离的原因。( 9分) ( 2)简要 说明从波兰军队在苏联的组建和撤离折射出苏联、英国、波兰三国之间怎样的国家关系。( 6分) 第一问, 答案: ( 1)组建:苏德战争爆发为苏联领土上波兰军队的组建创造了条件;英国的积极支持;波兰自身的需要;苏联基于政治上的考虑,以同意组建波兰军队来获得来自英美的援助;法西斯对苏联、英国、波兰三国的共同威胁。( 5分) 撤离:波兰军队在苏联境内遇到了不可克服的困难;波苏两个民族之间的积怨和矛盾;英国的积极支持;大国的操控和介入。( 4分) ( 2)关系:既相互协作,又隐含着矛盾和斗争(为打败共同的敌人而相互协作,为各

18、自国 家的利益而相互矛盾和斗争)。( 6分) 试题分析: ( 1)第一问,可依据材料内容分析,也可以从二战的背景来分析总结波兰在苏联组建军队的原因。苏德战争爆发使得苏联也被完全卷入二战,所以苏波联合抗击德国是必然的选择。有关撤离的原因可以从两国利益关系与大国关系上分析。二战之中尽管全世界都受到了法西斯侵略的威胁,但毕竟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利益,所以苏波关系、英国与苏联的关系问题就成为了左右该事件的主要原因,再加上波兰自身的原因。 ( 2)第二问,英国的一个外相巴麦尊曾说过在国与国之间 “没有永远的敌人,也没有永远的朋友 ”, 一切关系的出发点都是本国的根本利益,所以材料中体现英国、苏联、波兰等国

19、之间的关系应该是既相互合作,又斗争的现象,这是也正常的现象。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 苏德战争及苏波关系 ( 1 5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 第一条: “在权利方面,人们生来是而且始终是自由平等的。 ”第二条:“这些权利就是自由、财产、安全和反抗压迫。 ”第六条: “全国公民都有权亲身或经由其代表去参与法律的制定。法律对于所有的人,无论是施行保护或处罚都是一样的。在法律面前,所有的公民都是平等的。 ”第八条: “法律以外,不得处罚任何人。 ”第十条: “意见的发表只要不干扰法律所规定的公共秩序,任何人都不得因其意见、甚至信教的意见而遭到干涉。 ”第十七条: “财

20、产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利。 ” 1789 年法国人权宣言 材料二 第二条: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 ”第五条: “中华民国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 ”第六条: “人民得享有下列各项之自由权:一、人民之身体,非依法律,不得逮捕、拘禁、审问、处罚。二、人民之家宅,非依法律不得侵入或搜索。三、人民有保有财产及营业之自由。四、人民有言论、著作、刊行及集会、结社之自由。 ”第十六条: “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 ” 1912 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 1)材料一、二体现的共同思想是什么?反映在政治上的共同要求是什么?( 9分) ( 2)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内容上最大的

21、不同点是什么?这些民主思想对人类社会产生。的积极影响有哪些?( 6分) 答案: ( 1)共同思想:自由、平等、安全是不可侵犯的人权;言论自由;最高权利属于人民;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5分) 共同要求:反对专制统治,实行民主政治。( 4分) ( 2)材料二明确规定了三权分立的政治制度。( 2分) 影响:推动了资产阶级革命的发展;推动了人类社会民主化的进程。( 4分) 试题分析: ( 1)第一问,共同思想是什么,这个问题需要高度的概括两则材料的内容,首先可以从材料的出处入手来分析,两则材料都属于资产阶级的法律文献,所以都应该反映的是资产 阶级的进步要求。有关政治的要求,从材料

22、反映的问题中得出结论,资产阶级是反对封建专制,政治的要求都是一致,自由平等,反对君主专制等。 ( 2)第二问,可从材料的出处看区别,材料一的是人权宣言注重的是人的自由民主权力,而材料二是中国辛亥革命成立中华民国之后颁布的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临时宪法,所以它更注重事实的是政治制度的建设问题。有关于该宪法的影响可以从资产阶级革命的作用上来分析归纳即可。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法国的人权宣言;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辛亥革命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 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旧唐书 食货志载: “赋役之法:每丁岁入租粟二石。调则随乡土所产,绫、绢、 各

23、二丈,布加五分之一。输绫、绢、 者,兼调绵三两;输布者,麻三斤。凡丁,岁役二旬。若不役,则收其庸,每日三尺。 ” 安史之乱以后,由于土地兼并逐步发展,失去土地而逃亡的农民很多。租庸调制的维持已经十分困难。大历十四年五月,唐德宗即位,宰相杨炎建议实行两税法。两税法的主要原则是只要在当地有资产、土地,就算当地人,上籍征税。同时不再按照丁、中的原则征租、庸、调,而是按贫富等级征财产 税及土地税。同时征税对象不再以人丁为主,而以财产、土地为主。 明朝时期实行一条鞭法,明史 食货志载: “一条鞭法者,总括一州县之赋役,量地计丁,丁粮毕输於官。一岁之役,官为佥募。力差,则计其工食之费,量为增减;银差,则计

24、其交纳之费,加以增耗。凡额办、派办、京库岁需与存留、供亿诸费,以及土贡方物,悉并为一条,皆计亩徵银、折办於官,故谓之一条鞭。立法颇为简便。嘉靖间,数行数止,至万历九年乃尽行之。 ” 至于清朝与赋税制度又作新的改革,实行摊丁入亩(征收统一的地丁银)。清史稿 食货志载: “康熙五十一年,谕曰: 海宇承平日久,户口日增,地未加广,应以现在丁册定为常额,自后所生人丁,不徵收钱粮,编审时,止将实数查明造报。 ”廷议: “五十年以后,谓之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赋。仍五岁一编审。 户部议: 缺额人丁,以本户新添者抵补;不足,以亲戚丁多者补之;又不足,以同甲粮多之丁补之。 ”“雍正初,令各省将丁口之赋,摊入地亩

25、输纳徵解,统谓之 地丁 。 ” (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 明、清征税标准的变化。( 9分) (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我国古代的赋税制度改革。( 6分) 答案: ( 1)唐初以人丁为征税标准 ,安史之乱后实行两税法,按土地和财产多少征税,明朝一条鞭法按土地和人丁的多少征税,清朝实行摊丁入亩,把丁税平均摊入田赋中,征收统一的地丁银,废除了人头税。( 9分) ( 2)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改革,经唐明清数代,最终定型。总的趋势是发展的、前进的;征收标准由以人丁为主向以田亩为主演变,由征收实物向征收货币过渡,由税种繁杂多项向简单单一发展;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逐渐松弛;赋税制度

26、的改革逐步适应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 6分) 试题分析: ( 1)第一问,可依据材料内容逐一分析回答。正确的翻译原文后,从征税标准、征税的 方式上来对比。我国古代的赋役制度是与经济发展紧密相关的,随着封建经济的不断发展,封建国家、地主对农民的人身控制逐渐的减弱,这在税收制度上体现得非常明显。 ( 2)第二问,可以从第一问的内容中得出结论。征税由以人丁为标准到以土地数量为标准,从繁杂的项目到合一征税,说明了封建制度发展过程中,人身的依附关系在逐渐松弛,这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所以从这个观点出发可以评价是进步的表现,是符合生产力发展的。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古代的赋役制度 明代的一条鞭法 (

27、 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历史示意图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 图 1 图 2 比较图 1、图 2,提取两项有关秦朝在中央设立 “三公 ”实行分权和 1787年美国“三权分立 ”实行分权的不同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答案:示例一:信息: “三公 ”是分相权,三公各自相互掣肘,互相制约便于皇帝专制集权。美国的 “三权分立 ”是资产阶级近代民主共和制的运行方式,分权是避免集权专制。说明:秦朝是农耕经济、主导政治的是法家思想;美国是市场经济(资本主义经济)、主导政治的是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孟德斯鸠 “三权分立 ”思想)。( 6分) 示例二:信息 :同样是分权,服务的对象和效

28、果是不一样的。说明:秦朝是君主专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权力是皇帝赋予的,一切权力由皇帝制约;美国是资本主义共和制,权力是公民赋予的,一切权利受宪法制约。( 6分) 试题分析:此题要求学生的能力非常高,首先要审对、审好题目要求,然后是对比材料内容提取相关信息,最后通是整理成文。此题可以从两种分权的形式入手提取信息,也可以从两者的影响与实质内容入手来分析。主要点要回答出二者在政体上的不同及分权的实质的本质区别。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三公九卿制度;欧美代议制 的确立与发展 美国共和制的确立 美国民主共和制的特点 ( 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二战以后,美

29、国郊区化进程迅猛异常,低密度蔓延性成为美国郊区的一个主要特点。美国城市的高密度发震所产生的 “城市病 ”,曾是推动人们向郊区迁移,去追求自然,返朴归真的主要原因之一。但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正是人们这种对大自然的渴望,对健康宁静生活的向往,对美国带来了严重的危害。 二战以后,美国公路的铺设和汽车的普及为人口和产业向郊区的扩散提供了必要的技术前提,美国郊区功能的单一性也进一步增加了汽车流量。自 20世纪20年代以来,美国的城市和郊区普遍采用分区规划制度,将不同功能的城市社区分开布局,使郊区不能步行上班和购物,必须乘坐私人汽车。由于美国郊区的低密度蔓延性特别和汽车的广泛使用,汽车流量和汽车尾气的排放量

30、都急剧提高,从而成为,美国空气污染的罪魁祸首。汽车所排放的这些有害气体和有害物质,严重的危害人们身体健康,而且还影响农作物、果树、森林等的生长,导致大量减产甚至死亡。由于美国人口向郊区的大举迁移,因此,基础设施建设严重不足,郊区由于没有排污管道,家庭污水和粪便就不能通过排污管道集中到污水处理厂进行净化处理,只能使用 化粪池。化粪池的损坏和泛滥不仅污染江河湖泊等地表水,而且严重污染了地下水源。此外,公路、停车场等硬化面积急剧增多,汽车数量增多和使用量增大,因而,路面和停车场化学污染物质,比如汽油、防冻剂、铅、铜、镉等以及各种细菌增多,由于雨水的冲刷,这类污染物质被裹挟到江河湖泊之中,从而遣成水源

31、污染。 郊区的蔓延不仅挤压着人类的活动空间,破坏了大自然的景观,直接导致了美国森林面积的缩减,而且还严重侵占了野生动物的生存空间,威胁着野生动物的数量和生物多样性。更重要的是,居民社区和公路将野生动物的栖地进行了分割,导致了栖息地 的破碎,郊区蔓延所造成的水源污染等,这些都严重影响了野生动物的繁殖。 由于城市和郊区的开发,不仅铲除了地面的植被,而且还把地面削平,再铺上沥青或水泥,雨水不经过植被吸收和地下渗透,没有遮拦地迅速排入溪流,在短时间内汇入江河,从而造成洪峰,导致洪灾。湿地、草地和森林等旷野的减少和郊区的蔓延在迅速地蚕食着沼泽和湿地,造成了严重的水土流失,填塞了溪流、沼泽,抬高了河床,从

32、而进一步加剧了洪涝灾害。 二战以后,开发商在山坡上大规模建筑住宅,由于在山坡上坡度陡峭,雨水流速特别迅速,因而水土流失特别严重,有时甚至导致了山 体滑坡,给人们的生命财产造成巨大的损失。 材料二 美国郊区的低密度蔓延,给美国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从而损害了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物种的多样性,破坏了自然美景,加重了自然灾害。在人类生存环境面临重重危机的今天,美国郊区的恶性发展无疑将加剧生态危机。正是由于这种考虑,自 20世纪 8090 年代以来,美国一些有识之士提出了 “新城市主义 ”和 “精明增长 ”理念,提倡恢复传统的高密度城市发展模式,对城市和郊区的发展要进行综合性的规划,从而达到与生态环境

33、协调的发展目标。然而,要改变美国城市和郊区的发展模式,必须改变美国基督 教文明的自然观和消费主义文化,协调大都市区的发展。 摘编自美国住宅与城市发展部、环保局蔓延的代价 城市边缘不同居民开发模式与经济成本、凯德 本菲尔德等曾今拥有绿地 城市蔓延是如何威胁美国的环境、经济和社会组织、亚当 罗姆乡村里的推土机 郊区蔓延与美国环保主义的 -兴起 (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美国郊区低密度蔓延的主要原因。( 7分) (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美国郊区低密度蔓延如何对生态环境产生危害,( 12分)简要说明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和启示。( 6分) 答案 : ( 1)社会经济的发

34、展为人口和产业向郊区扩散提供了必要的经济条件;( 1 分)城市的高密度发展所产生的 “城市病 ” 推动人们向郊区迁移;( 2分)公路的铺设和汽车的普及为人口和产业向郊区扩散提供了必要的技术前提;( 2分)基督教文明的自然观和消费主义文化的影响。( 2分) ( 2)危害:郊区蔓延,汽车成为美国郊区居民的主要交通方式,而汽车所排放的尾气,则成为美国空气污染的主要污染源之一;郊区的化粪池和非点污染源导致了郊区地下水和地表水的污染,危害人们身体健康,影响动植物的生长;郊区侵占了大量的旷野和野生动物的栖息地,从 而减少了人们野外活动的空间,同时导致了野生生物的减少乃至灭绝;郊区蔓延还导致了硬化面积的增加

35、、沼泽等天然分洪地区的减少和水土流失的加重,从而导致了美国洪涝灾害的加剧,危害人们的生命和财产的安全。( 12分) 办法及启示:对城市和郊区的发展要进行综合性的规划,从而达到与生态环境协调的发展目标;树立正确的自然观、形成正确的消费文化,协调大都市区的发展;城市化(城镇化)进程中要注重生态环境与经济成本。( 6分) 试题分析:( 1)第一问,材料中的 “美国城市的高密度发震所产生的 “城市病 ”,曾是推动人们向郊区迁移,去追求自 然,返朴归真的主要原因之一 ”阐明了美国郊区扩散的一个原因,即是 “城市病 ”对美国的影响。尽管美国政府规定郊区的居民不能步行购物等限制也没有限制住交区化的蔓延说明了

36、美国交通的高度发达等。材料中的 “要改变美国城市和郊区的发展模式,必须改变美国基督教文明的自然观和消费主义文化,协调大都市区的发展 ”表明郊区密集化的一个重要的思想上的原因。 ( 2)第二问,有关危害的问题,可以从材料的关键语句来归纳,也可以从原因中寻找。比如交通的便利,汽车数量的增多,一定会出现环境污染的问题。再有的郊区居住会挤占野生动物的生存空间等。有 关于 “启示 ”的问题,可依据材料或是当今的现实来分析归纳。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发展 美国经济的发展 环境污染问题 ( 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 (编者按:历史上朝代的兴衰更替无不与人才息息相关,充分合理地选拔人才是统

37、治者维护和巩固其统治的有效策略。作为清朝统治的奠基者努尔哈赤(后金的建立者)对此有充分的认识,也正是这一点,努尔哈赤稳定了政权,统一女真各部,建立后金国,也为后来清朝的建立和人关打下了基础。)万历四十三年( 1615年)努尔哈赤令诸臣勿得隐匿有宜大汗之政的贤者,多次申明“择贤而识 者任之。 ”内阁藏本满文老档中记载努尔哈赤曾言: “为国之道,以何为贵?在于谋事公信、法度严明也。其弃良谋、慢法度之人,无益于此道,乃国家之鬼崇也。我之所言,岂能尽是,倘有不当,勿顾情面。众人之见识,尔诸子及众大臣当直陈之。 ”在众贝勒的上谕中他进而阐释: “凡贝勒以忠诚事君,奏对之间,无有大于尽言规谏者,贝勒既尽规

38、谏,非忠直之人也。进谏者,凡应奏之言,有闻即以入告,则治道有不裨益者乎! ” 摘编自内阁藏本满文老档 材料二 太祖高皇帝实录载,努尔哈赤明确要求, “凡人处世之道,公忠体国,以公为贵。 为 君者,能以至公乏心,克勤于国,俾其安辑,则天锡丕基,能永享矣。 ”“人能常怀远虑,容受直言,以公忠之心,勤劬效力,以事其上。则卑者可尊,疏者可密 ”。万历四十三年十二月,努尔哈赤对众大臣说:“尔诸大臣,勿日缘何舍亲而举疏,勿论家世,视其心术宽大则荐之,不拘血统,视其才德而举之为臣。凡为治政,其有一技之长者何处有之,倘有堪以辅政者,亦可荐之。 ”正所谓: “有善于征战者,即宜用以征战,不可私事驱使。若机密之地

39、,必择谨慎端方者处之;辞命之任,必择言论敏达者委之。凡有任使,俱因人酌用可耳,皆随才器使。 ”“凡有贤才、可任国 政者,任贤使能,知之,勿隐。国务殷繁,必得贤才众多,量能授职。一偿治国之兵,经理乏才,何以济事。故勇能攻战者,宜令治军;才优经济者,宜令治国 ”。 摘编自太祖高皇帝实录 (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努尔哈赤的人才观和用人策略、用人原则。( 8分) (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努尔哈赤用人策略的作用。( 7分) 答案: ( 1)重用敢于谏言者,要求贝勒、大臣敢言直谏,彰显了努尔哈赤重视人才、集众人之思的观念;重视人才的素质,多次申明公忠体国的重视性;用人 “不拘门第

40、”、 “不分亲疏 ”,唯才是举;在选用 人才时要求 “量能授职 ”、 “随才器使 ”、 “任贤使能 ”。 ( 8分) ( 2)聚拢了人才,巩固了统治基础,稳定了政权;为统一女真各部、建立后金国起到了巨大作用;也为后来清朝的建立和入关打下了基础。( 7分) 试题分析: ( 1)第一问,此问可以依据材料内容翻译归纳。材料中的 “多次申明 “择贤而识者任之。 ”表明他求贤的作法。材料中的 “勿顾情面。众人之见识,尔诸子及众大臣当直陈之 ”表明他希望大臣能直谏,材料中的 “凡贝勒以忠诚事君,奏对之间,无有大于尽言规谏者,贝勒既尽规谏,非忠直之人也。进谏者,凡应奏之言,有闻即以入告,则 治道有不裨益者乎 ”表明他注重人才的素质。 ( 2)第二问,从材料中的努尔哈赤求贤的标准可得出他用人的作用。也可以从他求贤的目的上与效果上来归纳。用贤人没门第之别,可以扩大了经济基础,贤人治国国家的昌盛是必然的结果,所以回答这问题时可以从国家发展的方面考虑。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 “努尔哈赤改革 努尔哈赤改革的内容与意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