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届湖南省衡阳市高三联考文综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上传人:吴艺期 文档编号:339628 上传时间:2019-07-09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172.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4届湖南省衡阳市高三联考文综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2014届湖南省衡阳市高三联考文综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2014届湖南省衡阳市高三联考文综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2014届湖南省衡阳市高三联考文综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2014届湖南省衡阳市高三联考文综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4届湖南省衡阳市高三联考文综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地区建置沿革带有鲜明的时代烙印。下面四张地图反映了湖南在不同历史时期所属行政区划的沿革状况(注:划了椭圆的标记),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古代中国行政区划变迁的准确认识,题干中图 依据 “楚 ”“晋 ”等诸侯国可以判断是春秋,图 “河南道 ”“江南西道 ”等属于唐代的地方行政区,图 “江西布政使司 ”“湖广布政使司 ”属于明朝的行政区,图 “长沙国 ”是西汉时期湖南历史上出现了第一个诸侯封国,据此分析可知题干中行政区划出现的先后顺序应该为 ,故选 C。 考点:古代中

2、国的政治制度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诸侯国、道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这样论述: “欧化所涉及的不仅仅是政治统治或文化渗透。它还包括实际的生物 取代即一个民族对另一个民族的有形的取代 带着他们的政治制度、谋生方法和文化传统蜂拥而入,占据了土著居民的领土。因此,随海外地区种族上的欧化而来的必然是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欧化。 ”下列能佐证材料观点的是 A欧洲接受马歇尔计划复兴经济 B中国以中体西用改造社会 C美国建立三权分立政治体制 D日本推行脱亚入欧改革政策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史料的准确解读,由材料中 “欧化所涉及的不仅仅是政治统治或文化渗透 ”可以直接排

3、除 BD,与题意无关;依据已学知识可知欧洲对美洲的侵略客观上推动了美国的进步,欧洲给美国带来劳动力、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启蒙思想、资本主义政体等,因此 C的表述符合题意,故选 C。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美国共和制的确立 三权分立政体的形成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世界银行前首席经济学家约瑟夫 E 斯蒂格利茨认为:全球化并没有为世界上大多数穷人服务,也没有为环境服务,更没有为全球稳定服务。材料说明全球化 A缺乏公正性应该被抵制 B是利益分配不均的根源 C拉大国家间的贫富差距 D缺乏持续发展的可能性 答案 :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准确解读,材料中 “全球化并没有为世界上大多

4、数穷人服务,也没有为环境服务,更没有为全球稳定服务 ”是解题的关键,主要强调了全球化为少数人服务,损害了环境,以及给全球带来了不稳定,旨在说明全球化拉大了国家间的贫富差距, C的表述符合题意,而 ABD的表述均不合史实,故选 C。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世界贸易组织和中国的加入 全球化的影响 卞悟在公社之谜一一农村集体化再认识中谈到: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公有私耕 的传统村社农民反而比具有一盘散沙特征的 小私 有者 更难集体化,与斯大林的设想相反,传统村社的自治功能与 集体主义 纽带恰恰成了农民拥有的组织资源,使其更能抵制来自外部的强制。 ”苏联农民 “抵制来自外部的强制

5、 ”实质上说明农业集体化 A无法适应苏联工业化的需要 B是对农民利益最好的保护 C有利于加强农民的集体意识 D与农民的利益诉求相悖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苏联农业集体化的准确认识,材料中 “公有私耕 的传统村社农民反而比具有一盘散沙特征的 小私有者 更难集体化 ”强调了在苏联传统村社对农业集体化的反对,依据已学知识可知在全盘集体化运动中,苏联实行依靠贫农、团结中农、消灭富农的政策,是以损害农民的利益,发展苏联的工业,因此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即农业集体化与农民的利益诉求相悖,故选 D。 考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斯大林模式 ” 农业集体化 阅读 17世纪以来主要科

6、学成果情况表,下列对材料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科技成就 基础研究年代( A) 应用研究年代( B) 生产推广年代( C) AB 年差 BC 年差 AC 年差 蒸汽机 1687 1711 1776 24 65 89 发电机 1831 1888 1889 57 1 58 计算机 1936 1946 1946 10 0 10 A从发明到生产推广的年限越长科技含量越高 B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周期越来越短 C科技成就都以科学理论重大突破为基础 D科学发展对人类社会生活影响越来越大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以数据表格的形式主要考查学生准确分析理解的能力,由表格中 “蒸汽机 ”“发电机 ”“计算机 ”判断出

7、三次科技革命成果,分别展示了三次科技革命在研究年限、生产推广年限上的差别,反映了科学成果从发明到应用的时间越来越快、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周期越来越短,因此 B 的表述符合题意,故选 B。 考点: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工业革命 工业革命成果的应用 美国史学家海斯 穆恩 韦兰在世界史中写道: “大多数制定宪法和把全国政府置于宪法之下的人,如华盛顿、约翰 亚当斯和亚历山大 汉密尔 顿,都倾向于贵族政治,而不是民主政治。他们不信任平民 他们的目的在于把民主政治和贵族政治平衡起来。 ”“他们不信任平民 ”的原因是 A “他们 ”不是平民的代表 B民意与效率具有背离性 C

8、贵族政治不需要平民 D反对主权在民思想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阅读材料,获取信息及知识的运用能力,材料中 “都倾向于贵族政治,而不是民主政治 ”是因为他们 “他们不信任平民 ”,在美国最高法院为非民选机构,参议员由各州议会指定,总统由各州选举人团选举产生,以此防范直接民主所带来的弊端,据此分析可知 B的表述符合题意, 故选 B。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美国共和制的确立 美国 1787年宪法 卢梭在社会契约论里说: “亚里士多德在他们之前也说过,人根本不是生来平等的,而是有些人天生是作奴隶的,有一些人天生是来统治的。亚里士多德当然是对的,可是他却亚里士多德了 ” 以下对卢梭观

9、点解读最准确的是 A卢梭赞同亚里斯多德的观点 B卢梭主张人生而平等 C卢梭提出契约国家学说 D卢梭批判奴隶社会的不公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依据材料,提炼有效信息的能力,解答本题的关键主要是对 “亚里士多德当然是对的,可是他却因果倒置了 ”的准确理解,亚里士多德的意思是因为有些人是作奴隶的,有一些人是来统治的,强调了人不是生来平等的,据此分析可知材料中卢梭的主要观点是天赋人权,强调人人平等,因而 B符合题意,而 ACD的表述均不合题意,故选 B。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 启蒙运动 卢梭的思想主张 下框是古罗马法官判决的一个案例,该案例主要说明了罗马法 A重视维护平民的利益 B

10、司法审判程序严格完备 C确保私有财产不受侵犯 D理性、公平、证据的精神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史料以及运用已学知识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中 “父亲的罪名不应由儿子继承 ”“在乙未到庭自辩前,暂定无罪 ”等信息可以得出判决重视人的基本权利,重视证据,而且判决还依据理性的原则而不是习俗更加符合法治精神,据此分析可知 D符合题意,故选 D。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罗马法 罗马法体现的原则 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从 80年代初开始,到如今发展到了攻坚阶段。以下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特点描述正确的一项是 A城市经 济体制改革是先锋 B提高社会生产力是目标 C实质是发展完善

11、社会主义制度 D以市场调节取代政府干预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已学知识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回顾已学知识可知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是农村首先开始,在农村实施家庭联创承包责任制,然后推广到城市,主要增强企业活力, A的表述不合史实,经济体制的改革根本目的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把市场调节与国家的宏观调控相结合,因此 BD的表述不合史实, C符合题意,故选 C。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 经济体制改革 孙中山说: “井田之制,即均产主义之滥觞(喻指发源);而累世同居,又共产主义之

12、嚆矢(喻指先声),足见我国人民之脑际,久蕴蓄社会主义之精神。 ”“社会主义既欲谋人类之幸福,当先谋人类生存;既欲谋人类之生存,当研究社会之经济 以补救社会上之疾苦耳。 ”下列能反映这一思想的是 A “联和苏俄、联和共产党 ” B “涤二百六十年之龌龊,复四千年之祖国 ” C “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 ” D “改良社会经济组织,核定天下地价 ”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依据材料中 “井田之制,即均产主义之滥觞 ”“当先谋人类生存 ”“当研究社会之经济 以补救社会上之疾苦耳 ”可以得出材料中孙中山主要强调的是民生的问题,由此可以直接排除 ABC,

13、而 D属于孙中山三民主义中民生的内容,故选 D。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辛亥革命 三民主义 图 1和图 2反映了中国某一时期共产党党员成分构成变化的基本情况,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 B北伐战争的胜利发展 C土地革命运动的兴起 D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广泛 建立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以数据图的形式主要考查学生分析数据,获取信息及知识的迁移能力,图 1中共产党员的主要成分是工人阶级,图 2中共产党员的主要成分是农民,联系已学知识分析可知大革命失败以后, 1928年,中国共产党在农村建立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广大农民踊跃参军,因此农民党员的数量激增,致使前后共产党员的成分

14、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因此 C符合题意,故选 C。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 土地革命运动影响 史载,宋朝湖州(地处今浙江省北部,北濒太湖)农民 “以蚕桑为岁记 ”;严州(位于今浙江省西部,钱塘江流域) “谷食不足,仰给它州,唯蚕桑是务 ”;太湖洞庭山区(今江苏吴县太湖之滨的东、西洞庭山) “然地方共几百里,多种柑橘桑麻,糊口之物,尽仰商贩 ”; “蜀之茶园,皆民两税地,不殖五谷,唯宜种茶 ”;颖昌府(今河南许昌) “城东北门内多蔬圃,俗称香菜门 ”。上述材料最能说明宋代 A经济结构变动 B经济重心南移 C小农经济衰落 D农产品商品化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

15、,提炼有效信息的能力,由材料中 “湖州(地处今浙江省北部,北濒太湖)农民 以蚕桑为岁记 ”可知湖州地区主要以养蚕为主,由于谷物的不足,湖州以外的其它地方如 “湖洞庭山区然地方共几百里,多种柑橘桑麻 ”“蜀之茶园 ”“城东北门内多蔬圃,俗称香菜门 ”主要种植一些经济作物,依靠市场换取所需,体现了农业的商品化,据此分析可知 D符合题意,故选 D。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商业的发展 宋代农业商品化 综合题 ( 15分)【二十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 法国将重要工业区阿尔萨斯 (贝尔福地区除外 )和 洛林东部连同梅斯要塞割让给德国;法国向德国支付 50亿法郎赔款,分 3年付清;德军得以留驻法国,直至

16、法赔款支付完毕为止,军费由法国承担。 法兰克福和约(法国与德意志帝国为结束普法战争而缔结的和约) 材料二 阿登纳(曾任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第一任总理)认为, “即使处于民族国家的年代里,这个欧洲的政治和精神的生活基础也是共同一致的 ”。他还厌恶军国主义的 “普鲁士精神 ”,反对极权,认为是极权把国家和人民引向灾难。 认为解决德法争端的途径是 “在经济领域中建立起共同的利害关系 ”。 论二战后阿登纳德法和解思想的产 生及意义 (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法兰克福和约对法德关系的影响,并举例说明。( 6分) ( 2)根据材料二,指出阿登纳认为影响法德关系的原因,并结合所学评析阿登纳提出的处理法德

17、关系的主张。( 9分) 答案: ( 1)影响:使法德对立进一步加剧。( 2分) 举例: 20世纪初,法德分别加入协约国和同盟国军事集团,展开军备竞赛,并在一战中交战; 巴黎和会上,法国主张全面削弱德国,向德国复仇。( 4分,每点 2分) ( 2)原因:受普鲁士军国主义传统的影响,德国建立起极权统治,富有侵略性。( 2分) 主张:阿登纳主张 法德通过经济合作,消除对抗。( 2分) 评析:阿登纳的主张是行之有效的。( 2分) 1967年法德与欧洲其他国家共同组建欧共体,加强经济合作; 1993年欧盟成立,法德及欧洲国家合作进一步发展。在二战以后至今的七十来年里,法德关系再没有发生过大的冲突,一直处

18、于正常化状态。( 3分)。 试题分析:第( 1)问,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炼信息以及知识运用的能力,材料一主要阐述了法兰克福和约中德国对法国的制裁太过,因此加深了法国的对立,如 20世纪初,法德分别加入协约国和同盟国军事集团,展开军备竞赛,并在一战中交战;巴黎和会上,法国主张全面削弱德国,向德国复仇。 第( 2)问,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以及评价分析的能力,依据 “他还厌恶军国主义的 普鲁士精神 ,反对极权,认为是极权把国家和人民引向灾难 ”等信息可以得出其原因是受普鲁士军国主义传统的影响,德国建立起极权统治,富有侵略性,第二小问的作答首先需要指出阿登纳主张,即法德通过经济合作,消除对抗,

19、其次结合已学知识对此主张进行分析,由实践证明阿登纳的主张是行之有效的, 1967年法德与欧洲其他国家共同 组建欧共体,加强经济合作;1993年欧盟成立,法德及欧洲国家合作进一步发展。在二战以后至今的七十来年里,法德关系再没有发生过大的冲突,一直处于正常化状态。 考点:二十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 法德关系 ( 15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 李鸿章说: “欲自强必先裕饷,欲浚饷源,莫如振兴商务。惟中国积弱由于患贫,西洋方千里数百里之国,岁入财赋动以数万万计,无非取资于煤铁五金之矿、铁路、电报、信局、丁口等税。酌度时势,若不早图变计,择其至要者逐渐仿行,以贫

20、交富,以弱敌强,未有不 终受其敝者 商为承办,官为维持 事体重大、有裨国计民生,故须官为扶持并酌借官帑以助商力之不足。 ” 苑书义的李鸿章传 材料二 “欧洲各国,动以智勇相倾,富强相尚,我中国与之并立,不得不亟思控制,因变达权。故公法、约章宜修也,不修则彼合而我孤;兵制阵法宜练也,不练则彼强而我弱;枪炮器械宜精也,不精则彼利而我钝;轮船、火车、电报宜兴也,不兴则彼速而我迟;天球、地舆、格致、测算等宜通也,不通则彼巧而我拙;矿务、通商、耕织诸事宜举也,不举则彼富而我贫。余平日历查西人立国之本,体用兼备。育才于书院,论政于议 院,君民一体,上下同心,此其体;练兵、制器械、铁路、电线等事,此其用。中

21、国遗其体而求其用,无论竭蹶步趋,常不相及;就令铁舰成行,铁路四达,果足恃欤?亟宜开国会,立宪法,团结民心,同御外侮 ” 郑观应盛世危言 (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李鸿章的思想主张。( 6分) ( 2)根据材料说明郑观应的思想主张与李鸿章有何不同,请简要评析郑观应对中国时局以及对西学的认识。( 9分) 答案: ( 1) 主张发展近代工商业,以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倡导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 鼓励兴办民营企业,并要求政府给予扶持。( 6分) ( 2) 不同:郑观应要求变革政治,实行君主立宪。( 2分)郑观应认为中国面临西方列强威胁,西方国家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先进,而中国学习西方实行中体西用,难以与列

22、强抗衡。( 2分)郑观应打破了对西方的狭隘认识,认为不仅要学习西方的 “长技 ”,还要学习其政治和思想;表达了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和实行民主政治的强烈愿望,符合历史潮流和时代需要;郑观应对西学的评价及其含义的理解,在当时是一个巨大的突破。( 5分) 试题分析:第( 1)问,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由材料中 “欲自强必先裕饷,欲浚饷源,莫如振兴商务 ”“故须 官为扶持并酌借官帑以助商力之不足 ”等信息可以得出李鸿章的思想主张是发展近代工商业、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鼓励兴办民营企业,并要求政府给予扶持等。 第( 2)问,主要考查学生比较分析与评述的能力,依据已学知识可知郑观应是早期维

23、新派的代表,材料二主要阐述了郑观应首先提出了要求变革政治,实行君主立宪,其次看得到了西方国家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方面的先进,中国不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就难以与其抗衡;第二小问对郑观应认识的评述可以从郑观应向西方学习的内容等方面进行评述,不仅学习西方的技术,更看到了学习西方的制度与思想等。 考 点: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 洋务派、早期维新派 ( 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晏(刘晏,唐朝著名理财大臣)诸道置设巡院官,重价募疾足(善走的人),自诸道巡院距京师,置递相望。觇报四方物价,虽远方,不数日皆达使司,食货轻重之权,悉制在掌握,国家获利,而天下无甚贵甚贱之忧

24、。诸道又各置常平仓,每旬月具州县雨雪丰歉之状 (谷)丰则贵籴,歉则贱粜。或以谷易杂货供官用,及于丰处卖之。晏因平准法,斡山海,排商贾,制万物低昂,常操天下赢资,以佐军兴。虽 兵数十年,敛不及民而用度足。 ” 资治通鉴 材料二 “今天下财用无余,典领之官,拘于弊法,内外不相知,盈虚不相补 远方有倍蓰之输,中都有半价之鬻,徒使富商大贾,乘公私之急以擅轻重敛散之权。今发运使实总六路赋入,凡籴买、税敛、上供之物,皆得徙贵就贱,用近易远 稍收轻重敛散之权,归之公上,而制其有无以便转输,省劳费,去重敛,宽农民,庶几国用可足,民财不匮矣。 ” 续资治通鉴 (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刘晏与王安石改革的出发点

25、,并比较二者在具体做法上的不同之处?( 7分) ( 2)根据材料一、二,分析刘晏与王安石改革的共同影响,并简要谈谈对我国当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启示。( 8分) 答案: ( 1)出发点:平抑物价,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3分) 具体做法:刘晏设巡院及时了解物价动向,设常平仓调节粮价;王安石设发运使掌控东南六路的赋税收入和市场动态,以 “徙贵就贱,用近易远 ”原则进行政府采购。( 4分) ( 2)共同影响: 防止商人垄断市场,操纵物价,有利于社会稳定; 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巩固了统治; 减轻人民负担,一定程度上维护了人民利益。( 6分)启示:政府干预与市场调节相结合。( 2分) 试题分析:第(

26、1)问,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炼信息及比较分析归纳的能力,第一小问结合 “晏因平准法,斡山海,排商贾,制万物低昂,常操天下赢资,以佐军兴 ”“凡籴买、税敛、上供之物,皆得徙贵就贱,用近易远 稍收轻重敛散之权 ”可知两者的出发点是都以平抑物价来增加政府财政收入;第二小问结合材料可知刘晏设置巡院亲自了解物价动向,而王安石设置发运使掌握物价,以 “徙贵就贱,用近易远 ”原则进行政府采购。 第( 2)问,主要考查学生全面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依据材料及第( 1)问的分析可知刘晏与王安石改革都不有利于防止 商人控制物价,利于社会稳定,增加了政府的收入,减少了农民的负担,由此分析可知在我国今天社

27、会主义经济建设时需要政府干预与市场调节相结合。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王安石变法 变法的内容与影响 ( 12分)图片、地图、表格等都蕴含了丰富的历史信息。 材料一 明末清初的西学东渐概况 地理 利玛窦绘制坤舆万国全图 数学 利玛窦、徐光启合译几何原本 物理机械工程 邓玉函、王徽译绘远西奇器图说 天文历算 汤若望、徐光启编订崇祯历书 水利技术 熊三拔、徐光启合译泰西水法 火炮制造 徐光启将火炮运用到辽东战场 欧洲古典哲学 李之藻、傅 屎弦搿短柑臁罚抢锸慷嗟轮br 艺术 美术 西方绘画技法 音乐 西洋乐器 建筑 教堂、圆明园 (注:利玛窦、汤若望等欧洲传教士同时也把中国的大学、论语等典籍介绍到

28、欧洲。欧洲学者称之为 “一次相互的启蒙 ”。) 材料二 中国近代以后西学东渐的历程 鸦片战争后 林则徐(钦差大臣)雇人翻译四洲志各国律令 魏源编写海国图志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 江南制造总局翻译馆、上海同文馆(均为清政府所办) 李善兰翻译方圆阐幽、垛积比类 徐寿翻译化学鉴原 华蘅芳翻译地学浅识 徐建寅翻译声学电学 甲午战争 后 大同译书局(梁启超自办)、译书出版社(留日学生自办) 严复翻译天演论(赫胥黎著)、原富(亚当 斯密著) 马君武翻译卢梭民约论(即社会契约论) 杨廷栋翻译万法精理(孟德斯鸠著) 民国以后 陈独秀翻译现代文明史(法国薛纽伯著) 胡适翻译最后一课(都德著)、弑父之仇(莫泊桑著)

29、比较材料一、二,提取中国古代到近代西学东渐的变化发展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答案:示例一:从古代至近代,西学东渐中译书的内容越来越丰富。( 2 分)古代以传播基督教神学思想与推介欧洲先进科技知识和人文知识为主。( 2 分)进入近代, 19世纪 60年代以科技书籍为主; 19世纪末至 20世纪初,由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中国先进分子日益不满清期专制统治,学习西方由科技转向制度,译书改以政治内容(社会科学)为主;民国初年,中国先进分子学习西方由制度转向思想文化。( 6分)译书内容越来越丰富,反映了中国向外国学习的内容越 来越广泛,与世界的联系也不断增强。( 2分) 示例二:从古代至近代,

30、西学东渐主持者发生变化,其目的也随之变化。( 4分)古代以西方传教士为主,他们与中国士大夫合作译书,反映其向中国传播基督教的初衷;( 4分)近代以后主持者以中国知识分子为主体, 19世纪 60年代官方译书系统形成, 19世纪末 20世纪初民间译书剧增,体现了救亡图存、强国御侮的时代要求。( 4分) 示例三:从古代至近代,西学东渐中译书的影响发生变化。( 3分)古代西学东渐不仅给中国带来了西方科技知识,同时把中国文化传播到欧洲,促进了东西方之间的文化交流,并对 欧洲启蒙运动产生重大影响。( 3分)近代的西学东渐主要有助于中国人民的救亡图存和社会进步:( 2分) 19世纪 40年代的译书对中国人开

31、阔视野、开始认识世界具有启蒙的作用; 19世纪 60年代的译书有利于中国工业化的启动; 19世纪末 20世纪初的译书有利于中国人的政治启蒙,推动了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等民主化的探索;民国初年的译书有利于中国思想界的空前解放,掀起了新文化运动。( 4分) (本题还可从其他角度进行拓展性做答,可酌情给分,但满分不得超过 12分。比如由双向交流、平等互动到单向引入、主动学习,由民间行为到政府参与等)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炼归纳信息及分析评述的能力,解答本题需要首先在阅读材料基础上归纳出有效信息,其次结合已学知识进行分析评述。如可以从古代至近代,西学东渐中译书的内容越来越丰富、从古代至

32、近代,西学东渐主持者发生变化,其目的也随之变化、从古代至近代,西学东渐中译书的影响发生变化等角度提炼信息,然后具体分析归纳即可。 考点:思想解放的潮流 维新思想、新文化运动 西学东渐 ( 2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累世同居是中国传统社会的一种家庭形式,自汉以来,历经各朝有所发展。其中比较著名的要数宋代至明代的浦江郑家,史载: “自建炎初殆今,已历十世,逾二百五十春秋矣。大小家人三千余口,不曾折箸争吵过 ”, 朱元璋曾亲赐 “江南第一家 ”。郑家以 “义居 ”闻名于世,曾颁布了家法郑氏规范,其规定了: ( 1)建祠堂一所,以供奉先祖神位,家族有重大事务必到祠堂禀告祖先; ( 2)选择

33、一人(家长)监视家族事务, “家庭凛如公府,子弟小有过,颁白者犹鞭之 ”; ( 3)家中产业券契,都要印上 “义门公堂产业子孙永守 ”等字样,还需编字号。家长会 集家众将其封藏,不得擅自开启。族人不论长幼,有敢言抵押出卖的,以不孝论处; ( 4)家族膳食由各家主妇轮流主持, “每旦,击钟二十四声 ”;所有妇女劳作应当集中在一处,织布纺纱;生活用度,均由家中统一购置,统一发放; ( 5)子侄称呼伯、叔则在排行之后再加上伯父、叔父,小辈和年幼者不得顶撞长辈。在家则孝悌为先,处事要仁爱宽恕; ( 6)同族之人,本来就是一脉所生的血缘兄弟 郑氏子弟应当对他们尽心保护,不要让他们因贫病而失去存身之地,切

34、不可恃势欺压他们,以辱没上祖。 摘自于郑氏规范 材料二 20世纪初,家庭制 度在中国受到空前激烈的批判,通过把工作转移到家庭之外,工厂也从不同的方向吸引父亲、母亲、孩子远离家庭,从而改变传统的家庭生活模式。建国后尤其改革开放,促使家族文化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变:群体性质的血缘关系日趋松懈,主张废除祖先祭祀者越来越多;家庭规模呈逐渐缩小之势。核心家庭(父母与未婚子女同住)占绝大多数,主干家庭(父母与已婚子女同住)次之,联合家庭(已婚兄弟姐妹组成的大家庭)很少;辈分等级秩序逐步被平等性、法制性所替代;同时,家庭的权力模式 “正从父系家长制转变为民主平等制 ”,分工模式 “正从传统的 男主外,女主 内

35、的模式转变为无差异分工模式 ”, “夫妻共同决定 ”家庭权力和管理家庭日常事务的越来越多。父母在家庭中也不再有绝对的权威,子女在婚姻、教育、职业、交友等活动上具有了相当大的自主权;族居方式的地缘关系大为削弱,族员的流动性、杂居性与聚居性交相并存。 李永芳改革开放 30年中国家族文化的嬗变 (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我国古代大家庭制的特点。( 12分) (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近代以来中国家庭制度的主要变化及启示。( 13分) 答案: ( 1) 历史悠久,且不断发展; 以血缘关 系为纽带的聚族而居,甚至是包括宗族几代人的累世同居; 以理学(或儒家人伦)规范族

36、人行为,有一套严格的封建家长式的管理制度,等级森严; 强调慎终追远,通过祭祀共同祖先,来增强家族或家庭凝聚力; 族人之间关系强调长幼有序、尊长爱幼、团结互助、和睦相处; 大家庭内男女有别、男尊女卑、男外女内、男耕女织; 古代家庭建立在小农生产力和自然经济基础上,家族内实行公有制,土地及其他财产均为家庭全体成员共有,分配上实行平均主义; 把族人的生产、生活与社会救济相结合; 大家族犹如小社会,实行家法治理,具有地方组织功能; 政府 以宗法制度作为行政制度的重要补充,以家庭秩序和稳定作为国家秩序和稳定的基石,往往鼓励聚族而居的大家庭发展。(答出 6点即可,其他言之成理者酌情给分,满分 12分) (

37、 2)主要变化: 随着资本主义入侵和工业文明与西学的冲击,近代中国家庭结构发生剧变; 大家庭逐渐解体,被小家庭取代,核心家庭成为家庭发展的主要趋势; 传统的封建家长制、等级制家庭逐渐被近现代民主、平等、自由的家庭伦理所取代; 家法治理观念淡化,国家法律制度的权威和法治观念不断强化; 家庭分工性别差异缩小,提倡男女平等; 家庭作为生产组织单位的职能逐 渐萎缩,主要作为社会生活和情感生活的基本单位和细胞而存在; 宗族观念逐渐淡薄,族居方式的地缘关系大为削弱,族员的流动性、杂居性增强。(答出 4点即可,其他言之成理者酌情给分,满分 8分) 启示:家庭制度的变化是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缩影,家庭制度的变革

38、与社会变革相互促进、互为因果;未来家庭制度的发展要剔除等级森严、性别压迫的落后观念,发扬尊长爱幼、互爱互助的优良传统,建立民主、平等、守法、互爱的和谐家庭关系;国家政策、社会舆论应该引导家庭制度良性发展。( 5 分。) 试题分析:第( 1)问,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准确解读 及知识运用的能力,依据材料中 “自汉以来,历经各朝有所发展 ”的出历史悠久, “累世同居是中国传统社会的一种家庭形式 ”“同族之人,本来就是一脉所生的血缘兄弟 ”体现了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累世同居, “子侄称呼伯、叔则在排行之后再加上伯父、叔父,小辈和年幼者不得顶撞长辈。在家则孝悌为先,处事要仁爱宽恕 ”反映了等级森严以及强

39、调长幼有序、尊长爱幼、团结互助、和睦相处, “建祠堂一所,以供奉先祖神位 ”强调了通过祭祀共同祖先,来增强家族或家庭凝聚力, “家族膳食由各家主妇轮流主持 ”“所有妇女劳作应当集中在一处,织布纺纱 ”体现了大家庭 内男女有别、男尊女卑、男外女内、男耕女织,以及古代家庭的小农经济等。 第( 2)问,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准确分析以及对历史现象认识的能力,第一小问的变化需要在分析两则材料的基础上对比分析归纳,依据材料二可知近代以来中国家庭 “改变传统的家庭生活模式 ”、家庭结构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且还出现了民主、平等、自由的家庭观念,宗族观念、家法理念的淡化,法律的强化,还有倡导男女平等等;第二

40、小问可以从家庭观念的变化与社会制度变化关系的角度分析,以及国家政策与社会舆论的影响等。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宗法制;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宋明理学 儒家人伦 ( 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当然,这三驾马车即政府的三个部门 国会、行政部门和法院。其中两匹马今天正在协力拉曳;而第三匹却不然 法院的所作所为已不像是一个司法机关,却像一个政策机关了 当国会在谋求稳定的全国农业,改善劳工条件,保障企业抵制不公平的竞争,保护我们的国家资源;并以其他种种方法来满足我们明显的全国性需要时,法院的多数人却擅权对国会通过的这些法案的睿智妄下断语 任何联邦法院的法官或最高法

41、院的法官,年届七十,而不利用退休的机会 享受养老金,当时在任的总统,应按宪法要求征得参议院的同意,任命一名新的法官 罗斯福总统 1937年 2月呼吁改革最高法院的演说,引自黄德禄等选译世界史资料丛刊 1917 1939 年的美国 (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罗斯福总统与最高法院斗争的背景和实质。( 9分) ( 2)从罗斯福的改革要求,谈谈你对美国中央权力部门斗争的认识。( 6分) 答案: ( 1)背景: 20世纪二三十年代经济危机造成美国经济受损、社会动荡; 罗斯福新政缓解了危机对美国所造成的打击,同时也扩大了总统和政府的权力,民主党势力和影响大增; 1937年 2月前最高法院的法官主

42、要由年龄偏大、持传统观念的新政反对者担任。( 6分,每点 2分)实质:是美国行政与司法两大权力机构之间的相互制衡。( 3分) ( 2)认识: 美国中央权力部门的斗争体现了党派利益的争夺与新旧观念的交锋; 任何中央权力部门的扩张都不能突破三权分立、相互制衡的游戏规则,中央部门的权力行使仍在宪政的框架内; 美国的三权分立、权力制衡原则容易降低甚 至丧失政治效率,但能避免绝对权力的出现和重大决策的失误。( 6分,每点 2分。其它答案:只要言之有理均可) 试题分析:第( 1)问,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信息及知识迁移的能力,背景需要学生从材料中提炼,依据 “年届七十,而不利用退休的机会享受养老金 ”以及美国二三十年代经济危机的相关史实分析归纳,实质可以从 “罗斯福总统与最高法院斗争 ”分析,是美国行政与司法两大权力机构之间的相互制衡。 第( 2)问,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现象分析评述的能力,解答本题需要围绕 “美国中央权力部门斗争 ”,可以从党派与利益之争,三权分立,相互制 衡以及容易降低甚至丧失政治效率,但能避免绝对权力的出现和重大决策的失误等方面分析归纳即可。 考点: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罗斯福 罗斯福新政、美国经济危机、三权分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