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届湖南长沙县实中汝城县一中高三11月联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上传人:刘芸 文档编号:339639 上传时间:2019-07-09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121.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4届湖南长沙县实中汝城县一中高三11月联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2014届湖南长沙县实中汝城县一中高三11月联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2014届湖南长沙县实中汝城县一中高三11月联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2014届湖南长沙县实中汝城县一中高三11月联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2014届湖南长沙县实中汝城县一中高三11月联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4届湖南长沙县实中汝城县一中高三 11月联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封建制度最重要的问题是权力的继承 但父亲遗留下来的如果是一个不能均分的宝座,或是一个不能均分的世袭爵位,只能由一个儿子继承时,问题就发生了。必须有适当的办法解决,才可以保持国家和家族的完整。 ”这里 “适当的办法 ”是指: A分封制 B世袭制 C宗法制 D察举制 答案: C 试题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维护贵族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因此选 C.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宗法制。 某学者指

2、出,雅典民主最严重的错误,就是 “在超出个人知识范围之外的事情上做决策 ”。与这一 “错误 ”出现直接相关的是: A个人决策 B直接参政 C公民意识 D法律至上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雅典民主政治特点及弊端的理解认识。雅典民主政治是集体决策, A项与史实不符;据题干材 料看,材料未体现公民意识和法律至上的特点,排除 C、 D项;雅典民主是直接民主,表现为公民直接参政,但是忽视公民的政治素养,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因此选 B。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雅典民主政治。 罗马法中的 “最高裁判官法 ”运用皇帝特许他们颁布告示和命令的权力,在处理民事案件时便可以针对旧法不

3、能满足新的实际需要的情况,对新出现的法律关系给予司法保护和有效调整。这体现了罗马法的: A严谨与苛刻 B专制与独断 C形式与随意 D务实与灵活 答案: D 试题分析:根据材料 “处理民事案件时便可以针对旧法不能满足新的实际需要的情况,对新出现的法律关系给予司法保护和有效调整 ”,可以得出最高裁判官的司法活动有利于对原有法律制度的缺陷进行弥补、对当事人权益进行合理救济,体现了务实与灵活,因此选 D。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罗马法。 马丁 路德主张 “君权神授 ”(君权直接来自于上帝 ),提出 “国家的存在是神的旨意和命令,而君主的权力则是神的意志的体现 ”。这体现了马丁

4、 路德: A否定教皇的权威 B思想出现了倒退 C主张教会高于国家 D与其因 信称义的思想相矛盾 答案: A 试题分析:马丁 路德主张 “因信称义 ”,否定教皇的权威,故选 A项。宗教改革是人文主义的进一步发展,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B项说法错误; C项说法与题干材料相悖,排除; D项说法与题干材料无关,排除。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宗教改革。 “欧洲的知识精英大多已对基督教持怀疑态度,此情况在法国尤其突出,极富幻想天分的法国人还自然地由自然界联想到人类社会。既然自然界有一个统一的规律,那么人类社会也决不会例外。 ”为此,法国思想家: A反对智者忽视道德、追求功利的主

5、张 B打出复兴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的旗号 C率先提出人人都可以与上帝直接对话 D希望用理性迎来民主、科学的新时代 答案: D 试题分析: “欧洲的知识精英大多已对基督教持怀疑态度,此情况在法国尤其突出 ”可知是指法国启蒙运动,宣扬理性主义, “既然自然界有一个统一的规律,那么人类社会也决不会例外 ”进一步说明启蒙思想家希望用理性迎来民主、科学的新时代。 “反对智者忽视道德、追求功利的主张 ”的是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故 A项错误; “打出复兴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的旗号 ”的是指文艺复兴, “率先提出人人都可以与上帝直接对话 ”的是指宗教改革,但是两者都没有否定宗教信仰,故 BC项错误,因此选 D.

6、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 启蒙运动 启蒙运动。 在英国历史上有所谓的小 “三角贸易(如图所示) ”,其整个过程基本控制在英属东印度公司手中。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三国贸易中,中国始终处于出超地位 B印度财政收入增加,经济发展迅速 C财富流向英国,促进英国的近代化 D三国贸易互惠,促进了各自的发展 答案: C 试题分析:所谓的小 “三角贸易 ”是指 “英国 印度 中国三角贸易 ”,其路线是 “英国将印度的鸦片出口到中国,英国从中国进口茶叶到本国,英国纺织品出口到印度 ”。在此过程中,印度实际上成为英国的商品市场,破坏了英国的传统经济,故 B项错误;英国国对华鸦片贸易,大量白银流向英国,逐步扭转

7、对华贸易逆差,故 A项错误;综合上述认识,故 D项错误,因此选 C.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从世界史的观点来看,美国革命之所以重要并不是因为它创造了一个独立的国家,而是因为它创造 了一个新的、不同类型的国家。 ”对 “新的、不同类型 ”的正确理解是: A确立了现代政党制度 B实现了民族的独立 C确立了议会主权原则 D开创了现代政体新形式 答案: D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的是 “新的、不同类型的国家 ”, A、 C 两项在英国早已出现,并非美国创造。题干材料已经表明美国革命之所以重要不在于 “创造了一个独立的国家 ”,排除 B项。美国独立后

8、开创了三权分立的民主共和制,是一种新的现代政体形式。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美国共和制的确立 1787年宪法。 钱秉旦说:大革命后法国 “社会持续动荡 工业化进程缓慢。直到 1870年后,法国模式突然发生转折,由对抗转为妥协。此后没再发生大规模的革命,法国人开始用协商手段逐步建立起民主制度。 ”这说明作者: A否定法国大革命的作用 B强调兴民权的重要性 C强调政治协商的重要性 D反对大规模的社会变革 答案: C 试题分析:解读提干材料,根据 “对抗转为妥协 ”“用协商手段逐步建立起民主制度 ”等关键信息,可以判断作者强调了政治协商的重要性, C项符合题意。 A、B、 D三项在材料中没有

9、体现出来。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法国共和制、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19世纪晚期德国的现代化进程中,经济突飞猛进与政治民主发展滞后形成巨大反差。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 A皇权与贵族结盟掌握政权 B国家分裂阻碍政治民主化 C经济发展消解政治改革诉求 D对外战争影响国内民主进程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考查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辨析能力。 19 世纪晚期的德国完成了王朝统一,确立了君主立宪制,据此排除 B、C、 D三项,由于德国的统一是普鲁士通过三次王朝 战争所确立的,这就使得在德国,君主是实、立宪是虚,皇权与贵族结盟掌握政权,保

10、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从而导致 19世纪晚期德国经济突飞猛进与政治民主发展滞后形成巨大反差。故选 A。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法国共和制、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 亚当 斯密在其撰写的道德情操论( 1759年)中主张: “政府应公平分配财富,以达到社会的公平和正义。然而资本主义发展的事实却与之背道而驰。 ”为实现这一目标,率先在政治方面进行的实践是: A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B罗斯福新政的实施 C巴黎公社的建立 D俄国十月革命的爆发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巴黎公社的理解。由 “政府应公平分配财富,以达到社会的公平和正义。然而资本主义发展的事实却与之

11、背道而驰。 ”得知率先进行实践的是巴黎公社。 1871年巴黎公社是世界历史上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实行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尝试,体现了巴黎人民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建立,但不是实践,故 A项错误;罗斯福新政的实施开始于 1933年,俄国十月革命的爆发是在 1917年,时间不符题意,故 BD项错误;因此选 C。 考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和国际工人运动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巴黎公社 。 有数据表明, 1851年至 1871年的英国女性在商业、公共管理、医药和教育领域受雇用的人数从 95000人增加到 138400人,增长率达 44 9%。 1851年至1911 年女性

12、职员从 2000 人增加到 166000 人,占职员的比例从 2%增加到 20%。这种变化最能说明: A对外殖民扩张,男性远离故乡 B民主政治进步,女权意识增强 C科学技术发展,妇女思想解放 D工业革命完成,妇女角色改变 答案: D 试题分析:题以英国女性就业人数的变 化来考查工业革命的影响。此题为最佳型选择题,解答关键是把时代特征与英国女性就业人数增加的趋势相结合分析,选择最恰当的一个选项。 ABCD项都是女性就业人数和女性职业比重增加的原因,但题干仅是涉及 1851至 1871年英国女性在某些领域雇用人数的增加和1851至 1911年女性职员比例上升的现象,最能说明工业革命后妇女由仅负责家

13、务管理到可参与劳动,故排除 ABC项, D项正确。 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工业革命 工业革命。 著名国画家傅抱石指出:包括康有为的国画改良观和陈独秀的 “美术革命 ”论在内,在将传统 文化与封建专制绑架在一起的 20世纪初的文化界,无论哪种观点都离不开 “抑中扬西 ”和倡导写实。当时这种对国画的革新要求反映出: A维新思想成为社会思潮主流 B思想文化向现代形态转变的要求 C传统艺术的衰落是必然趋势 D弘扬国粹以增强民族精神的理想 答案: B 试题分析: 20世纪初民主革命思想成为社会思潮主流,故 A项错误;无论哪种观点都离不开 “抑中扬西 ”和倡导写实,表明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

14、的融合,故 C项错误, D想理解片面化;近代中国文化在学习西方文化的过程中向现代形态转变。 考点:近代中国文化 近代化 思想文化近代化。 下图是漫画重庆谈判,对其寓意解读最准确的是: A人民厌恶战争期盼和平 B蒋介石玩弄 “假和平,真内战 ”的阴谋 C谈判实现了武力均势下的和平 D军事力量的处置是谈判的焦点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蒋介石 “假和平,真内战 ”的理解。根据图示桌子上面在握手,桌子下面伸出的手枪,应该理解为蒋介石是在以和谈为幌子,为其发动内战赢得准备时间。因此选 B.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 解放战争。 中国的近代化一书写到: “学生、平民和城市精英从中

15、国沿海地区向内地的被迫撤退,造成促进 心理统一 的强大压力,并加强了过去联系微弱的中国社会各阶层之间的认同感。 ”这里描述的是: A国民革命调动了各阶层人民的革命热情 B土地革命调动了各阶层人民积极性 C抗日战争刺激了中华民族意识的觉醒 D抗日战争使中国文化中心发生转移 答案: C 试题分析:注意材料信息 “学生、平民和城市精英从中国沿海地区向内地的被迫撤退 ”“促进 心理统一 ”“加强了过去联系微弱的中国社会各阶层之间的认同感 ”可知材料说的是抗日 战争,国共两党合作,结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从沿海地区向内地的撤退,也加强了中国各个阶层的团结,共同致力于抗日战争,促进了抗日战争的胜利。国民革

16、命主要团结了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工人阶级、农民阶级,与 “各阶层 ”不符,也没有出现从沿海地区向内地的撤退,故 A项错误;土地革命是指 19271936 年国共内战,与题干中现象不符,故 B项错误;D项是对材料的片面理解;因此选 C。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 抗日战争。 “ 发迹的阶梯是对任何人都开放的,无论其家庭、出身和宗教信仰如何。事实上,在不同社会 集团之间存在着相当大的流动性。权势之家或名门望族可能会因子孙不肖而败落,出身低微者则会通过这种制度而发达。 ”这种制度是: A宗法制 B郡县制 C均田制 D科举制 答案: D 试题分析:分析各选项,只有科举制符合材料所述,

17、科举制打破贵族世袭的现象,不论出身、贫富皆可参加 ,增加了社会的流动性。相对于世袭、举荐等选才制度,科举考试无疑是一种公平、公开及公正的方法。 A项强调血缘亲疏关系, B项是地方行政管理制度, C项是 土地制度,都与题干不符。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选官制度。 钱穆认为: “中国政治之长进,即在政府渐渐脱离王室而独立化,王室代表贵族特权之世袭,政府代表平民合理之进退,而宰相为政府领袖,君权、相权,互为节制。 ”若此观点成立,则与之相背离的朝代是: A秦、汉 B明、清 C宋、元 D隋、唐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理解材料的能力。材料认为,中国古代政治的

18、进步在于政府的权力逐渐脱离王室而扩大,形成君权与相权相互制约的的关系。材料的关键信息是 “君权、相权,互为节制 ”,设问点是 “与之相背离的朝代 ”。明朝废除丞相制度,清朝设立军机处,君权高度强化。 B 项 正确,其他三项符合材料观点应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明朝废除丞相制度。 “古先圣王之所以导其民者,先务于农。民农非徒为地利也,贵其志也。民农则朴,朴则易用,易用则边境安,主位尊。 ”材料体现出: 重视农业生产 关注农民利益 抑制商业发展 力求社会稳定 A B C D 答案: B 试题分析:题干材料选自吕氏春秋, 大意是说:上古圣王之所以能够教导百姓,因为他

19、们首先致力于农业。使百姓从事农业,不仅仅是为了开发土地资源,而是为了重视他们的思想修养 。百姓务农就会质朴,质朴就容易使用;容易使用则边境安宁,君主的地位也就尊贵。因此 无从体现,答案:选 B.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资本主义萌芽与 “重农抑商 ”和 “海禁 ”政策 重农抑商。 据礼记 月令载: “百工咸理,监工日号,毋悖于时,毋或作为淫巧 (新奇的物品 ),以荡上心。 ”礼记 王制中还说,如有人挟 “奇技、奇器以疑众,杀。 ”在等级制度森严的古代中国,这种指导思想对手工业生产实践产生的直接影响是: A政府轻视对手工业生产的管理 B手工业生产的规模无法扩大 C手工业产品的质量难以提高 D扼杀了

20、能工巧匠的聪明才智 答案: D 试题分析:根据材料信息 “毋悖于时,毋或作为淫巧 (新奇的物品 ),以荡上心 ” “奇技、奇器以疑众,杀。 ”说明官营手工业禁止技术创新,扼杀了能工巧匠的聪明才智。材料显示政府强化对官营手手工业生产的管理,故 A项错误; B项在材料中无从体现; C项虽有道理,但属于间接影响,因此选 D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手工业的发展 古代手工业经营形态。 日野开三郎在唐宋时期商人组合 “行 ”的再探讨二中写道: “以坊市对立为特征,而官僚与市籍市人聚居的中国封建社会前期的郡县城市,让位于一种新型的称 为 城郭户 的居民聚居的、附有城厢工商区的新型封建城市。 ”这则材料主要说

21、明了: A古代城与市尚未完全结合 B城市的政治职能逐步增强 C市民身份、价值观念发生了变化 D城市的商业职能逐步增强 答案: D 试题分析:根据材料信息 ,让位于一种新型的称为 城郭户 的居民聚居的、附有城厢工商区的新型封建城市。 ”反映了中国古代城市由唐代市坊分开向宋代打破市坊限制的新型封建城市发展 ,这说明城市商业职能逐步增强 ,D项符合题意。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商业的发展 北宋商品经济的发展。 “所贵乎史者,述往以为来者师也 。为史者,记载徒繁,而经世之大略不著,后人欲得其得失之枢机以效法之无由也,则恶用史为? ”王夫之读通鉴论中的这段话重在强调: A人们很难从历史记载中找到规律 B

22、历史研究应该立足现实,学以致用 C历史记述不必涉及繁琐的历史细节 D资治通鉴史学研究价值不高 答案: B 试题分析:王夫之认为,历史研究应该 “述往以为来者师 ”“经世 ”,即把历史研究的学术活动与研究者自身和时代统一起来,对历史的观察应反映出时代精神。因此选 B.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明清批判思潮(王夫之、黄宗羲和顾炎武的思想)。 1875年,清政府驻英公使郭嵩焘奏称: “西洋立国有本有末,其本在朝廷政教,其末在商贾,造船、制器,相辅以益其强,又末中之一节也 将谓造船、制器,用其一旦之功,遂可转弱为强,其余皆可不问,恐无此理。 ”这一认识: A是中体西用论的

23、具体表述 B对洋务派思想有所突破 C反映了顽固派的政治主张 D奠定维新变法的思想基础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正确解读。材料中的 “本在朝廷政教 ”应指西方的政治制度,说明郭嵩焘对西学的认识触及到制度层面,对洋务派思想有所突破;洋务派提出 “中体西用 ”,主张学习西方的技术,顽固派盲目排外,而材料则对西方的政治制度明显表示赞赏,故 AC项错误;奠定维新变法的思想基础的是康梁维新思想,故 D项错误;因此选 B。 考点: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从 “师夷长技 ”到维新变法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 一位学者评价说 :“当时知识分子不但没有全盘反传统 ,而且使不少被尘封或淹没了的传

24、统重现光芒。 例如 ,不登大雅之 堂的白话小说 ,成了中国文学史的重要内容 ;作为传统文化的民间文学 ,第一次真正进入了大学的学术殿堂。 ”这一观点认为新文化运动: A反对旧道德崇尚现代文化 B混淆了先进与落后的界限 C充分肯定了文言文的价值 D存在对旧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答案: D 试题分析:传统观点认为新文化运动对旧文化全盘否定,本则材料 “登大雅之堂的白话小说 ,成了中国文学史的重要内容 ;作为传统文化的民间文学 ,第一次真正进入了大学的学术殿堂。 ”却指出白话小说和民间文学得到发扬光大,体现出新文化运动一定程度上传承和创新了旧文不化。 ABC三 项在材料中都没有得到体现,因此选 D。 考

25、点: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新文化运动 。 1935年起,蒋介石在国内外通过渠道寻找共产党进行秘密接触:一是由曾养堡出现,通过剪伯赞、吕振羽与中共北方局以及长江局代表谈判;二是通过宋庆龄、宋子文派以牧师身份活动的中共党员董健吾秘密到达陕北,向中共中央表达国民党要求;三是令驻苏武官邓文仪找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谈判。对此理解正确的是,当时: A国民党已放弃武力剿共方针 B共产国际要求国共两党结束内战 C国共关系正处于转折时期 D中共呼 吁结束内战一致抗日 答案: C 试题分析:国共两党再次合作是在 19371945 年的抗日战争时期,此时国民党还没完全放弃武力剿共, A

26、项错误;共产国际要求国共两党结束内战,但材料中没有体现, B项错误;题干意思是国民党通过三种途径与中共接触,没有体现中共呼吁结束内战一致抗日, D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 1935年日本制造“华北事变 ”,民族矛盾加剧,推动了国共由对抗逐步转向合作。 因此选 C。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 抗日战争。 据国民政府经济部报告统计: 1935年,重庆地区机器业工厂仅 13家,1940年为 159家,纺织、化工等企业也大为增多。这一现象表明: A国民政府实施了优先发展西部战略 B四大家族加强了对西部地区的掠夺 C民族企业改变了中国工业发展重心 D民族工业迫于国内形势而大量内迁 答案:

27、D 试题分析:根据所学, 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国民族企业遭受空前残酷的打击,许多企业被迫迁到西南、西北等后方地区,材料中重庆地区工厂数量大为增多,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因此选 D。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 抗日战争。 综合题 ( 22分)在人生的旅途中,家是你永恒的港湾 ;在社会的纷争中,家是你永恒的坚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代)连江县的杨崇家庭,六世同居,男女老幼有 70口人,饮食一道,财产共有。南平廖氏,五代同居,也同耕共食。大田县吴氏六世同居,男耕女织,不分彼此。福清县王荣也是六世同居,大小家人七百余口,不曾折箸争吵过,而且这个家庭一直发展到清代

28、,是福建历史上受明清两代封建王朝表彰而名扬一时的大家庭。 彭文宇历史上闽台家庭与家族交往 材料二 20世纪初,一个引人瞩目的现象是,家庭制度在中国受到空前激烈的批判。一个将家庭作为组织、管理社会基础的传统社 会,在现代化进程中,为了从传统之茧中蝶化,对家庭制度进行批判是必然的。 孟宪范家庭:百年来的三次冲击及我们的选择 材料三 通过把工作转移到家庭之外,工厂也从不同的方向吸引父亲、母亲、孩子远离家庭,从而改变了传统的家庭生活模式。 (美)杰里 本特利新全球史 (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福建地区大家庭的基本特征。( 4分)结合所知识,分析明清统治者表彰这类大家庭的根本目的。( 2分) (

29、2)根据材料二,指出 20 世纪初中国传统家庭制度面临怎样的挑战。( 2 分)结合 19世纪末 20世纪初中国社会状况,分析传统家庭制度面临挑战的原因。( 6分) ( 3)根据材料三,归纳改变传统家庭生活模式的主要因素,( 2分)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家庭观念在近代发生了哪些积极的变化?( 4分) ( 4)综合上述材料,扼要说明家庭变革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 2分) 答案: ( 1)基本特征:以血缘为基础,累世同居,家庭关系和睦;共同生产,共同享有财产。( 4分)主要目的:维护社会稳定,保障小农经济,巩固封建统治。( 2分) ( 2)问题:传统家庭制度遭到批判( 2分) 原因:维新变法、辛亥革命

30、、新文化运动等思想解放运动和政治运 动对封建专制的冲击,改变了人们的传统家庭观念;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自然经济的进一步解体,动摇了传统大家庭制度的经济基础;西方思想文明的影响( 6分) ( 3)因素:机器大工厂的出现和发展,生产劳动和家庭分离。( 2分)社会变化:婚姻自主,男女平等,家庭民主等等。( 4分) ( 4)关系:社会发展推动家庭变革,良性的家庭变革有利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 2分) 试题分析:( 1)根据材料信息 “六世同居 ”“饮食一道,财产共有 ”“同耕共食 ”“男耕女织,不分彼此 ”“不曾折箸争吵过 ” 概括明清时期福建地区大家庭的基本特征。再从封建统 治者的角度分析主要目的:

31、维护社会稳定,保障小农经济,巩固封建统治。 ( 2)根据材料信息 ”家庭制度在中国受到空前激烈的批判 ” “对家庭制度进行批判是必然的 ”指出挑战。注意材料中时间 “20世纪初 ”,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等角度分析原因:维新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等思想解放运动和政治运动对封建专制的冲击,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西方思想文明的影响。 ( 3)注意材料中信息 “工厂 ”,是工业革命时代工业化的产物,由此得出机器大工厂的出现和发展,再结合材料信息 “工厂也从不同的方向吸引父亲、母亲、孩子远离家庭 ” 得出生产劳动和家庭分离。结合所学知识,社会发展如经济上的工业化、政治上的民主化等推动婚

32、姻自主,男女平等,家庭民主等等。 ( 4)综合上述材料,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可以得出家庭变革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促进的,社会发展推动家庭变革,良性的家庭变革有利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宗法制;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的影响;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 民族工业的兴起;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从 “师夷长技 ”到维新变法 维新变法思想 、新文化运动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工业革命 工业革命。 ( 18分)一定时期的思想是这一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阅读下列材料回

33、答问题: 材料一 程朱坚认一草一木,皆有理 不仅如此,程朱以为须穷究事物内在之理。其说乃不免以物为外在,析心与理为二。阳明认为其结果是心必将丧失其方向与动力。阳明说,如其理外在于心,则亲没之后,吾心即无孝之理及孝亲之心。 陈荣捷中国哲学文献选编 (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宋明理学相对于传统儒学的新特点。材料一中两派思想 家的观点有何不同?( 6分) 材料二 康德的自由概念是纯然内省的,是以自由作为道德的最高根据,康德的“自我立法作为自由 ”这个思想直接来自卢梭。对卢梭来说,既然人生而自由,符合人性的唯一解决办法就是人自己统治自己,使每个人服从自己参与共同制定的法律,这就是 “公意 ”;

34、服从公意、服从自己为自己制定的法律,就是自由。从卢梭到康德是把自由是服从集体自我立法的公意改成自由是来自个人自我立法的自律的过程。 摘引自张盾 “道德政治 ”谱系中的卢梭、康德、马克思 (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卢梭、康德为代表的启蒙思想 的进步性。( 4分) 材料三 启蒙思想家,尤其是法国的哲学家,在中国形象中发现批判现实的武器。在推翻神坛的时候,他们歌颂中国的道德哲学与宗教宽容;在批判欧洲暴政的时候,他们运用传教士们提供的中国道德政治与开明君主专制的典范;在他们对君主政治感到失望的时候,他们又在经济思想中开发中国形象的利用价值,中国又成为重农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楷模。 值得注意的是,

35、每一场争论的结果,似乎都对西方的中国形象不利,宗教之争最后证明中国人不是无神论者,而是更为原始的多神论者;政治之争证明中国不是开明的君主专制,而是依靠棍棒进行恐 怖统治的东方专制主义暴政的典型;经济之争最后证明中国不是富裕,而是贫困,不是社会靠农业发展,而是社会停滞于农业。 摘自周宁西方的中国形象史研究 (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欧洲启蒙思想家运用中国形象的背景;简要分析每场争论的结果都对中国形象不利的原因。( 8分) 答案: ( 1)新特点:增加了儒学的哲学思辨色彩 。 不同点:二程认为理是万物本原,王阳明认为心是万物本原。二程主张探究外物,王阳明强调内心自省。 ( 2)批判锋

36、芒指向封建专制制度,为资产阶级革命提供思想武器;倡导理性、科学,推动资本主 义发展;继承和弘扬文艺复兴人文主义精神,具有更彻底更鲜明的政治色彩;欧洲历史上的又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为人类生活创造宝贵精神财富。 ( 3)背景:西欧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资产阶级要求反宗教神权与专制暴政;中国形象成为批判的武器。 原因:启蒙运动信奉理性主义;随着对中国现实认识的深入,他们认识到中国现实的停滞与落后。 试题分析:( 1)第一小问题根据材料一可从哲学思辨的角度入手,注意材料信息 “程朱坚认一草一木,皆有理 ”等。第二小问从万物本原 (本体论 )与认识上进行区分,注意材料信息 “程朱以为须穷究事物内在之理。

37、其 说乃不免以物为外在,析心与理为二 ” “阳明说,如其理外在于心,则亲没之后,吾心即无孝之理及孝亲之心 ”。 ( 2)注意材料信息 “康德的自由概念是纯然内省的,是以自由作为道德的最高根据 ”“对卢梭来说, 服从公意、服从自己为自己制定的法律,就是自由 ”,再结合所学知识,启蒙运动破除了人们对天主教会和封建统治的迷信,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冲击着欧洲的封建专制统治。启蒙运动所批判和主张的内容,为资产阶级取得统治地位,建立资本主义政治制度作了思想和理论上的准备。 ( 3)第一小问注意材料信息 “启蒙思想家,尤其是法国的哲学 家,在中国形象中发现批判现实的武器 ”,再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背景:西欧

38、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资产阶级要求反宗教神权与专制暴政。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信息 “宗教之争最后证明中国人不是无神论者,而是更为原始的多神论者;政治之争证明中国不是开明的君主专制,而是依靠棍棒进行恐怖统治的东方专制主义暴政的典型;经济之争最后证明中国不是富裕,而是贫困,不是社会靠农业发展,而是社会停滞于农业 ”可以得出随着对中国现实认识的深入,他们认识到中国现实的停滞与落后,加上启蒙运动信奉理性主义。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宋明理学 儒学新 发展 程朱理学、陆王心学;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 启蒙运动 启蒙运动。 阅读下列材料( 12分) 历史地图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 比较上面两幅

39、地图,提取三项有关欧洲从 1812 年到 1879 年间历史变迁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完) 答案:答案:示例:(说明要透过现象看到本质,要求分析出变迁的实质性原因。) 信息一 变迁:法兰西帝国变成法国。 说明:因为拿破仑帝国的灭亡和通过 1975年宪法确立了共和制 信息二 变迁:德国取代了莱茵同盟和东普鲁士 说明:德国通过王朝战争实现统一并通过德意志帝国宪法确立了君主立宪制。 信息三 变迁:巴尔干地区出现了许多新兴的独立国家如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塞尔维亚等。 说明:奥斯曼土耳其帝国衰落,统治下的巴尔干地区斯拉夫民族摆脱其统治实现民族独立。 信息四 变迁:奥匈帝国取代奥地利帝国且版

40、图扩大。 说明: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与匈牙利贵族和解建立起一个强大的双元帝国。 信息五 变迁:意大利取代意大利王国 说明:撒丁王国结束意大利半岛的分裂局面,实现国家统一。 (提取其它变迁信息符合史实其说明言之成理均可) 试题分析:注意提取 图片信息以及结合所学知识,图一反映了法兰西第一帝国极盛时期,法国成为欧洲大陆的霸主,拿破仑对外战争征服了欧洲的大部分地区,而此时奥地利与匈牙利尚未合并,意大利、德意志 诜至炎刺 投 傻厍 诎滤孤 酃 持蜗隆级 从吵 9世纪六七十年代,法兰西帝国变成法国,德国取代了莱茵同盟和东普鲁士,巴尔干地区出现了许多新兴的独立国家如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塞尔维亚等,奥匈帝国取代奥地利帝国且版图扩大,意大利取代意大利王国。再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原因。 考点:史学理论和常识 历史地图的释读 欧洲从 1812年到 1879年 间历史变迁:拿破仑帝国、德意志和意大利的统一(课标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