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届辽宁省实验中学分校高三10月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上传人:diecharacter305 文档编号:339661 上传时间:2019-07-09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79.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4届辽宁省实验中学分校高三10月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2014届辽宁省实验中学分校高三10月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2014届辽宁省实验中学分校高三10月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2014届辽宁省实验中学分校高三10月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2014届辽宁省实验中学分校高三10月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4届辽宁省实验中学分校高三 10月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 “中国人的姓总是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前,而不像西方那样,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后。 ”中国人强调姓所反映的实质是 A男尊女卑思想严重 B家族宗法观念浓厚 C个人观念淡漠 D专制王权强大 答案: B 试题分析:题干反映中国强调姓的现象,由姓可知与宗法制有联系,故 B项正确;题干没有涉及男性与女性的社会地位问题, A项排除; “姓总是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前 ”说法并无法说明个人观念淡漠, C项排除;题干也没有涉及专制王权问题, D项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政治制度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宗法制 “学生、平民

2、和城市精英被迫从中国沿海地区向内地的云、贵、川撤退,造成促进 心理统一 的强大压力,并加强了过去联系微弱的中国社会各阶层之间的认同感 ”。(中国的近代化)这主要强调 A国民大革命调动了各阶层人民革命热情 B土地革命调动各阶层人民积极性 C日本侵华战争刺激了中华民族意识觉醒 D抗日战争使中国文化中心发生转移 答案: C 试题分析:关键信息: “被迫从中国沿海地区向内地的云、贵、川撤退 ”、 “加强了过去联系微弱的中国社会各阶层之间的认同感 ”。题干材料反映日本全面侵华向西南撤退、民族意识的空前觉醒的历史现象, C项正确; AB项不符合题干材料反映的时代背景,排除; D项 “使中国文化中心发生转移

3、 ”并不是题干所强调的。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 抗日战争 图 1和图 2是拍摄于 1972年的两张历史照片。这组照片反映出的历史信息是 A中国外交关系取得重大突破 B中美、中日宣告正式建交 C中国在广泛地参与国际事务 D世 界格局发生根本性变化 答案: A 试题分析:题干两幅图片反映的是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和中日邦交正常化的历史现象,说法 70年代中国在外交上取得重大突破, A项正确;中美于 1979年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B项说法错误; C 项无法反映; D 项 “根本性变化 ”说法错误。 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中美关系正常化与中日邦交正常化 中美关系正常化与中日邦交正常

4、化的意义 列宁在十月革命后提出一个著名的公式:苏维埃政权 +普鲁士的铁路管理秩序 +美国的技术和托拉斯组织 +美国的国民教育 = 社会主义。这表明 A列宁改变了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建 设的传统理论 B列宁主张利用资本主义国家的进步因素建设社会主义 C列宁已经认识到计划和市场的本质 D列宁主张利用资本主义改造社会主义 答案: B 试题分析:解答本题应从社会制度、意识形成着手分析。普鲁士、美国是资产阶级政权, “普鲁士的铁路管理秩序 +美国的技术和托拉斯组织 +美国的国民教育 ”说明列宁主义利用资本主义国家的进频因素建设社会主义, B项正确; A项“改变了 ”说法是错误的;题干没有涉及计划经济或市场

5、经济, C项排除; D项“主张利用资本主义改造社会主义 ”说法错误 考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新经济政策 有学者论: “政治权力型经济在中国历史上表现得最为突出,最为典型。 ”这种经济形式在古代中国的表现不包括 A盐铁官营制度 B “海禁 ”政策 C商帮的出现 D重农抑商政策 答案: C 试题分析:关键信息:政治权力型经济。解答本题关键是要理解 “政治权力型经济 ”的含义。盐铁官营制度、 “海禁 ”政策和重农抑商政策都体现了国家权力对经济的干预,故 ABD项符合 “政治权力型经济 ”的特点,但不符合题意;商邦的出现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不能体现国家权力

6、对经济的干预,故 C 项符合题意。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手工业的发展、商业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与 “重农抑商 ”和 “海禁 ”政策 官营手工业、 “海禁 ”政策、商帮的出现和重农抑商政策 中国古代官营手工业在古代手工业中占有优势,它的主要特点是 由政府直接经营,进行大作坊生产 技术和生产工艺保持世界领先水平 占据技术人才和原料优势,生产不计成本 主要是为市场提供精美商品和为对外贸易交流 A B C D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组合型试题,采用排除法。从选项特征来看, 肯定是正确的,只须分析 。古代中国手工业技术长期领先世界,而官营手工业代表着手工业生产最高技术水平,故 项正确;官营手工业生

7、产是为了满足皇室等需求,产品不流入市场, 正确, 错误,故 B项正确。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手工业的发展 官营手工业的特点 应劭风俗通义 佚文述: “牛乃耕农之本,百姓所仰,为用最大,国家之为强弱也。 ”材料表明 A牛耕在农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B牛耕在当时开始出现 C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的生产 特点 D农耕经济在国家中的重要地位 答案: A 试题分析:由题干材料反映牛对耕农、国家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故 A 项正确;题干材料能说时当时已掌握牛耕技术,但并不能说是开始出现, B项排除; C项无法从题干材料中体现;题干只能说明牛耕在农业中的地位,无法说明农耕经济的地位, D项排除。 考点:古代中

8、国的经济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牛耕技术 某学者指出:明清之际,江南出现了 “妇女半边天 ”的说法,显示江南妇女的家庭地位日益重要。这种现象的发生最可能与下列何者有关? A通俗文化盛行,平民识字率提高,妇女的家庭地位因而提高 B商品经济的发展,颠覆了男尊女卑的传统观念 C棉纺织业兴起,以女性为主的手工副业成为家庭经济的重要收入 D江南地区人口大量外移,性别比例失衡,女性地位因而日益重要 答案: C 试题分析:古代中国经济中,女性主要是从事纺织业,从题干中的 “明清之际、江南、江南妇女的家庭地位日益重要 ”分析可知,说明商品经济的发展,特别是棉纺业的发展,故 C项最有可能。 A项说法正确

9、,但并不是符合题意,因 A项是文化上的; B 项 “颠覆 ”说法错误;经济是根本,人口的流动并不 是最可能的,D项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商业的发展 明清民营手工业的发展 下列材料中最能反映中国古代突破 “市 ”的空间限制的是 A “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 ” B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 C “坊巷桥门及隐蔽去处,俱是铺席买卖 ” D “勒坊内开门,向街门户,悉令闭塞 ” 答案: C 试题分析: “市 ”的空间限制的突破,即市坊没有明显的严格界线。 A项说明的是时间限制的突破,不符合题意; B 项说明的是人们在利益的驱动下从事商业,不符合题意; C项反映了坊

10、市混在一起,没有严格的界线, C项符合题意; D项反映市坊有严格界线,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商业的发展 宋代商业经济的发展 有学者认为,直到康乾盛世,中国的小农经济历经千年发展,已到了辉煌的极致。中国的 GDP 在晚清甚至达到了当时世界的三分之一,然而这却是一种“没有发展的增长 ”。这说明此时中国 A经济总量与劳动生产率在增长 B经济总量在世界处于落后地位 C经济增长以传统的方式来实现 D经济类型和总量实现新的突破 答案: C 试题分析:题干材料表达的意思是中国小农经济发达,当时在世界的长期领先,但并没有带来中国社会的转型与发展,故 C项正确; A项中的 “劳动生产率在增长 ”无法从题

11、干中的体现; B项 “落后地位 ”说法错法; D项 “经济类型 ”实现新的突破说法错误。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小农经济 明清时期,资本主义开始出现萌芽。但一直到鸦片战争前夕,萌芽虽有壮大,却无突破,资本主义始终未能成为时代的主要潮流。其最根本原因是 A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不断侵入 B腐朽封建制度严重阻碍资本主义萌芽成长 C中国始终没有出现独立的手工工场 D统治者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以古代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根本原因切入考查综合分析能力。解答本题应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原因来分析根本原因。ABCD项都会影响和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

12、展,但归根结蒂是腐朽的封建制,其不适用生产力的发展,是为根源,故 B项正确; ACD项现象出现的原因也是因腐朽封建制度。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资本主义萌芽和海禁政策与重农抑商政策 资本主义萌芽 在古代的中西方交往中,两千年前中国的 “名片 ”是丝绸,一千年前中国的“名 片 ”是瓷器,五百年前中国的 “名片 ”是茶叶。这主要表明古代中国 自然经济长时期内没有根本性突破 东西方的交流渠道不畅通 古代手工业发展水平世界领先 对外贸易一直居于出超地位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以古代中国对外贸易来切入考查分析理解能力,为组合型选择题,可采用排除法。从古代中国对西方销售的物品来看,都是

13、手工业和农产品, 正确,排除 BD项; 中的 “交流渠道不畅通 ”说法无法从题干中说明,故排除 A项,正确选项为 C项。 考点: 16 18 世纪,在美洲出现了新西班牙、新法兰西、新英格兰等新地名。出现上述现象的根源是 A欧洲的殖民扩张 B美洲国家的独立 C工业革命的扩展 D美洲社会的进步 答案: A 试题分析:新西班牙、新法兰西和新英格兰等新地名的出现正是西班牙、法国和英国在美洲的殖民扩张的产物, A项正确; B项 “独立 ”说法错误,应是殖民地化;从题干的时间信息来看,涉及第一次工业革命,工业革命会推动了殖民扩张,但并不是题干现象的根源, C项排除; D项不是新地名的根源。 考点:新航路开

14、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荷兰、英国等国的殖民扩张 殖民扩张的影响 南非的一位著名政治家曾说: “西方人来到我们面前时,手中拿着圣经,我们手中有黄金,后来就变成了,他们手中有黄金,我们手中拿着圣经。 ”从材料中可知新航路开辟的原因是 对黄金的狂热追求 商路不畅引发商业危机 传播基督教 扩张的方向是南非 A B C D 答案: A 试题分析:从题干中反映圣经与黄金的互换的现象来看,说明了新航路开辟的两个因素,即宗教因素与社会根源两个方面,也就是对黄金的狂热追求和传播基督教的精神动力,故 A项正确; 是新航路开辟的原因,但题干材料没有涉及, 是新航路开辟带来的结果,故排除 BCD

15、项。 考点: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新航路开辟 新航路开辟的原因 1971年 10月 25日,美国代表布什说: “这是联合国历史上的转折点,反西方国家在美国威信动摇时第一次击败了美国。 ”他哀叹,那些表决后欢声雷动的代表们 “就是要踢山姆大叔一脚 ”。布什所说的历史事件是 A万隆会议圆满成功 B第三世界国家加入联合国 C中国复关谈判胜利 D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答案: D 试题分析:关键信息: 1971年 10月 25日、联合国、反西方国家在美国威信动摇时第一次击败了美国。题干反映的是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得以恢复的历史现象, D项正确; ABC项的时间信息与

16、特点都与题干材料不符合。 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近代以来,欧美各国或通过资产阶级革命、或通过王朝战争确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学习了政治文明历程中的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体的建立后,你认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英国首相不经选举产生,由议会少数党领袖担任 B美国总统由选 举产生,权力不受任何机构的制约 C法国总统由参众两院组成的国民议会依多数票选出 D德国首相主持帝国政府,对议会负责不对皇帝负责 答案: C 试题分析: A项中的 “由议会少数党领袖担任 ”说法错误,应是多数党领袖; B项 “权力不受任何机构的制约 ”说法错误; C项关于法国总统的

17、说法正确,符合题意; D项中的 “对议会负责不对皇帝负责 ”说法错误,应是对皇帝负责不对议会负责。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英国灵君主立宪制的确立、美国共和制的确立、法国共和制的确立和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确立 民主共和制与君主立宪制 周策纵在五四运动史中说: “五四运动 是一个复杂现象,它包括新思潮、文学革命、学生运动、工商界的罢市罢工、抵制日货运动 这一连串的活动都是由下列两个因素激发出来的:一方面是二十一条要求和山东决议所燃起的爱国热情;另一方面是知识分子的提倡西洋文明,并希望能依科学和民主观点来对中国传统重新估价,以建立一个新中国。 ”作者认为,五四运动是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彻

18、底的反帝反封建革命 民族意识觉醒下的斗争 重要的思想解放运动 A B C D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为组合型 选择题,采用排除法。关键信息: “它包括新思潮、文学革命、学生运动、工商界的罢市罢工、抵制日货运动 ”、 “一方面是二十一条要求和山东决议所燃起的爱国热情 ”。 说法正确,但无法从题干中的体现,排除 AC 项; 对五四运动的性质说法是的,排除 D项, B项正确。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五四运动 有人在评述秦朝的政治变革时说: “这是一个划时代的突破和最骇人听闻的政治结构,没有封国封爵,没有公侯伯子男。当时没有一个人敢于想象皇帝的儿子们竟会跟平民一样,

19、竟没有拥有土地,更没有拥有奴隶群。 ”从文明发 展的角度看,这种变革的积极意义主要在于促使中国古代政治 A从血缘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 B从井田制向小农经济转变 C从分权政治向专制政治转变 D从军功政治向文治政治转变 答案: A 试题分析:关键信息: “没有封国封爵,没有公侯伯子男 ”、 “竟没有拥有土地,更没有拥有奴隶群 ”。题干反映了秦朝分封制的废除,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A项正确; B项是经济方面的,不符合题意;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确立,世卿世禄制废除,但 CD项并不符合题干要求。 考点:古代中国政治制度 秦中央集权制的形成 郡县制的推广 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一书中说: “隋及初唐时 制度和文

20、化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下列有关隋唐政治制度的 “突破性进展 ”的叙述,正确的是 A相权三分,独立施政 B中央集权,地方分权 C分工明确,相互牵制 D完善机构,皇权顶峰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三省六部制。 A项 “独立施政 ”说法错误; B项 “地方分权 ”与题干 “突破性进展 ”不符;三省六部制下具有分工明确、相互牵制的特点,是隋唐政治制度上的突破性进展, C项正确; D项 “皇权顶峰 ”说法错误。 考点:古代中国政治制度 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三省六部制 清人王鸣盛论及汉代官制, “ 三公权不及尚书 尚书又不及中书矣 要之士人必不如宦人之犹亲密 ”,这说明汉代 A权力重心在中书

21、B皇权逐步加强 C外朝受内朝牵制 D三省已具雏形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汉代中外朝制度。题干反映汉代官制下,三公九卿权力减小,而尚书等皇帝亲信权势上升,这有利加强皇权, B项正确; A项说法是错误的,权力重心应是在皇帝;中外朝制度下,中朝是决策机构,而外朝为执行机构, C项说法错误; D项说法与史实不符。 考点:古代中国政治制度 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中外朝制度 在古代中国政治文明的演进过程中,出现过许多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以下对古代中国地方行政制度的论述,正确的是 A分封制既稳定了当时的政治秩序,也蕴含着以后分裂割据的因素 B郡县制是贵族政治取代官僚政治的标志,推动了中央集权制的形成

22、 C行省制是满洲族的重要政治创新,有利于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D三省六部制明确了宰相之间的分工,大大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 答案: A 试题分析:分封制不利于中央集权, A项说法正确,符合题意; B项 “贵族政治取代官僚政治 ”的说法错误,应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C项 “是满洲族的 重要政治创新 ”说法错误,应是蒙古族; D项中的三省六部制属于中央行政体制,不符题干要求。 考点:古代中国政治制度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的形成和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分封制、郡县制和行省制 唐摭言载: “进士科始于隋大业中,盛于贞观、永徽之际。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以至岁贡(注: 岁贡

23、 指由地方贡入国学监的生员)常不减八九百人。 ”该材料主要说明了 A科举制是在隋朝时创立的 B科举考试有利于人才选拔 C唐朝进士科为世人所推崇 D当时官吏主要来源于科举考试 答案: C 试题分析:题干述说了科举制的进士科设立的历程和人们对这一科的重视。题干材料仅能说明 “进士科始于隋大业中 ”,并不能说明科举制在隋朝创立, A项排除; B项说法正确,但并不是题干材料观点所强调的; C项可由 “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 ”等关键信息分析可得出, C项正确; D项无法从题干材料中反映。 考点:古代中国政治制度 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科举制 十二铜表法第七表 “土地和房屋 ”(即相邻关系

24、 )规定: “凡在自己的土地和邻地之间筑篱笆的,不得越过自己土地的界限;筑围墙的应留空地一尺;挖沟的应留和沟涤相同的空地 ;掘井的应留空地六尺;栽种橄榄树和无花果树的,应留空地九尺;其他树木留五尺。材料主要表明该法 A维护私有财产 B条文清晰内容全面 C协调邻里关系 D保留习惯法的内容 答案: A 试题分析:题干反映十二铜表法中关于 “土地和房屋 ”的规定详细,把房屋严格限定在自己土地范围内,说明该法维护私有财产, A项正确; BC 项可以从题干中体现出来,但并不是该法的核心思想,不符合题意; D项说法错误。 考点:古希腊、罗马政治制度 罗马法 十二铜表法 明朝内阁对皇帝 “不合理 ”的诏旨,

25、可以拒绝草拟,封还执奏。皇帝不满 内阁票拟,发回重拟时,如内阁认为自己的意见正确,可以拒绝重拟,以原票封进。以上材料主要表明 A明朝内阁的权力高于皇权 B内阁事实上成为决策机构 C明朝皇权较前代有所弱化 D内阁对皇权存在一定制约 答案: D 试题分析:关键信息: “拒绝草拟,封还执奏 ”、 “如内阁认为自己的意见正确,可以拒绝重拟,以原票封进 ”。本题解答不能受教材的束缚,应依据题干材料分析。由关键信息分析可知,内阁对皇权存在一定制约, D项正确; A项 “权力高于皇权 ”说法是错误的; B项 “决策机构 ”说法错误; C项 “较前代有所弱化 ”说法错误。 考点:古代中国政治制度 明清君主专制

26、制度的加强 明代内阁制 法国托克维尔在论美国的民主一书中认为:美国联邦制是 “为了把因国家之大而产生的好处和因国家之小而产生的好处结合起来 ”。对作者观点理解最全面的是 A联邦制加强了中央政府权力 B三权分立实现了分权制衡 C地方各州自治权力不断增强 D联邦制有利于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结合 答案: D 试题分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 “为了把因国家之大而产生的好处和因国家之小而产生的好处结合起来 ”的含义,即是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析相结合的特点, D项正确; A项说法正确,但不全面,不符合题意; B项说法正确,但题干材料没有涉及; C项 “自治权力不断增强 ”说法错误。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27、 美国共和制的确立 1787年宪法 俾斯麦从 19世纪 50年代末以来就在考虑一种特殊的德意志型的制度,既能保持普鲁士王朝和容克阶级的政治统治优势,又能在经济方面照顾资产阶级的利益,并使两个阶级利益互相融合,成为德意志帝国的统治基础。这种设想在 1871年帝国宪法中加以定型,最终促成了德意志新体制的形成。上述材料表明 A专制制度和民主制度可以相互补充 B统一使德国资产阶级利益全面 保障 C统一后德国制度更具有专制色彩 D德意志开创了适合国情的政治体制 答案: D 试题分析:关键信息:既能保持普鲁士王朝和容克阶级的政治统治优势,又能在经济方面照顾资产阶级的利益,并使两个阶级利益互相融合,成为德意

28、志帝国的统治基础。由关键信息分析可知, 1871年帝国宪法确立了新体制是以国情为依据的, D项正确; A项 “相互补充 ”说法错误; B项 “全面保障 ”说法错误; C项 “更具有专制色彩 ”说法错误,因 1871年宪法确立的是君主立宪制。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德意志帝国宪法 从 1516 世纪的地理大发现开始,西方殖民者走遍全球,凡海水所及之处,几乎均有他们的踪迹,直至 19世纪末世界终于被瓜分完毕,其势力蔓延到世界各个角落为止,全球化初具雏形。在这个过程中,资本主义表现出来的最大特性是 A无限的扩张性 B统治的残暴性 C极端的掠夺性 D竞争的激烈性 答

29、案: A 试题分析:关键信息:,直至 19世纪末世界终于被瓜分完毕,其势力蔓延到世界各个角落为止,全球化初具雏形。题干反映新航路开辟带来的殖民扩张促进了全球化的发展, A项正确; BCD项也是资本主义的特性,但 并不符合题意。 考点: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荷兰、英国等国殖民扩张 殖民扩张的影响 阅读 “19371945 年日本陆军兵力分布简表 ”对此信息进行分析,无法直接得出的结论是 A日本陆军总师数不断增多,已完全占领了亚洲、太平洋地区 B 1949年日本侵华兵力相对减少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太平洋战场对日军的牵制 C日本国内师数逐渐增多与当时日本本土遭到盟军进攻有关

30、 D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答案: A 试题分析:从纵向来看,日军总师数和在各地的师数都呈现增长的趋势,遍及亚洲与太平洋地区, A项正确; B项中的 “1949”时间信息错误; C项 “与当时日本本土遭到盟军进攻有关 ”的原因说法错误; D 项可以从材料中直接体现、得出,不符合题意。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 抗日战争 20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同苏联、蒙古、越南、老挝、韩国都实现了关系正常化,后又同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四国签订了边境地区加强军事方面相互信任的协定。这些外交举措的基本出发点是 A坚持对外开放政策 B实行不 结盟政策

31、C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D为经济建设赢得和平的周边环境 答案: D 试题分析:解答本题须运用经济与政治的辩证关系原理。题干反映了中国 20世纪八九十年代发展与邻国的睦邻友关系,其出点应是为改革开放中的经济建设创造良好、和平的周边环境, D项正确; ABC项都当时的政策,但不是题干这些外交措施的基本出发点。 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改革开族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的重要外交活动 改革开放后外交政策的基本出发点 “此一省欲起事,彼一省欲起事,不相联络,各自号召,终必成秦末二十余国之争 ”。孙中山为改变这种局面而采取的行动是 A成立中国同盟会 B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C建立广东国民政府 D成

32、立南京临时政府 答案: A 试题分析:关键信息:不相联络,各自号召。题干反映资产阶级革命派没有一个统一的阶级政党,故 A 项正确;建立革命统一战线是中共提倡的, B 项排除;C项是国民革命时期,此时为国民党,不符合题意;南京临时政府是资产阶级共和国,不符合题意。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辛亥革命 中国同盟会 综合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25分) 材料一 历史学家黄仁宇认为:中国在历史上产生过九个统一全国的大朝代,我们可称秦汉为 “第一帝国 ”,隋唐宋为 “第二帝国 ”,明清则为 “第三帝国 ”。第一帝国的政体还带贵族性格,世族力量强大。第二帝国则大规模和有系统地科举取士,造成新的官僚

33、政治,而且将经济重心由华北的旱田地带逐渐转移到华南的水田地带。 若将第二帝国和第三帝国比较,则可以看出第二帝国 “外向 “开放 ,带 “竞争性 ”。与明清之 “内向 ”“保守 及 “非竞争性 ”迥然不同 第二帝国带扩张性,而第三帝国则带收敛性。 黄仁宇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 (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指出 “第二帝国 在政治结构、经济格局和选官制度方面与 “第一帝国 ”相比,发生的主要变化。( 8分) ( 2)结合有关史实,说明第三帝国的 “内向 ”“保守 ”及 “非竞争性 ”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运用全球史观,可以得出怎样的结论?( 9分) 材料二 唐代制度,在下有 为政府公开选拔人才,在

34、上有 综合管理全国行政事务。这两种制度,奠定了中国传统政治后一千年的稳固基础。 钱穆国史新论 ( 3)材料二中的 “这两种制度 ”各是什么?( 4分)为什么说它们 “奠定了 中国传统政治后一千年的稳固基础 ”?( 4分) 答案: ( 1)政治结构:三公九卿制向三省六部制转变;(或者从贵族制度向官僚制度转变)( 3分) 经济格局:经济重心由北方转移到南方( 2分)。 选官制度:由察举制向科举制转变。( 3分) ( 2)政治方面:如废宰相。设内阁、军机处,加强皇权等;( 3分)对外经济与文化交往方面:中止西学东渐,实行海禁、闭关锁国政策等。( 3分)在西方资本主义上升时期,中国封建制度走向衰落,中

35、国社会面临沉重的危机。( 3分) ( 3)制度:科举制和三省六部制。( 4分) 原因:科举制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 吏的权力集中到中央政府,为历朝沿用。( 2分)三省六部制消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独尊,此后历朝基本都沿袭这种制度。( 2分) 试题分析:( 1)关键信息: “第一帝国的政体还带贵族性格,世族力量强大。第二帝国则大规模和有系统地科举取士,造成新的官僚政治,而且将经济重心由华北的旱田地带逐渐转移到华南的水田地带。 ”依据关键信息分析归纳,按照问题要求从政治结构、经济格局和选官制度等三个方面分析。 ( 2)本题考查明清时期的政治经济相关知识点。第一小问应从政治方面皇权的加强来阐述 “内向 ”

36、和 “保守 ”,以及从对外经济与文化交往方面 实行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来阐述;第二小问则从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加强带来的危害来阐述。 ( 3)关键信息:为政府公开选拔人才、综合管理全国行政事务。 “为政府公开选拔人才 ”是指科举制, “综合管理全国行政事务 ”则是指三省六部制;它们 “奠定了中国传统政治后一千年的稳固基础 ”的原因则应从科举制和三省六部制的作用与影响来分析归纳。 考点:古代中国政治制度 秦中央集权制的形成、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三公九卿制、察举制、科举制、三省六部制、内阁制和军机处;古代中国的经济 资本主义萌芽和海禁政 策和重农抑商政策 海禁政策

37、和闭关锁国政策 ( 1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武帝 )征伐四夷,国用空竭,兴利之官自此始也。 元封元年,弘羊为治粟都尉,领大农,尽管天下盐铁。以诸官各自市,相与争物,以故腾跃,而天下赋输或不偿其僦费 。如此,富商大贾无所牟大利。 通典 食货典 材料二 今天下财用,窘急无余;典领之官,拘于弊法。 远方有倍蓰之输,中都有半价之鬻。 宜假以钱货,继其用之不给,使 (发运使 )周知六路财赋之有余而移用之。凡籴买、税敛、上供之物,皆得徙贵就贱,用近易远。 稍收轻 重敛散之权,归之公上,而制其有亡,以便转输,省劳费,去重敛,宽农民,庶几国可足用,民财不匮矣。 宋会要辑稿 职官 请回答:

38、 (1)根据材料一、二,从背景角度比较西汉与北宋实行均输法的相同之处。( 6分) (2)根据材料二,分析王安石均输法实施的作用。( 9分) 答案: ( 1)背景:政府面临财政危机;旧制存在诸多弊端;市场物价不稳定。( 6 分) ( 2)作用:抑制商人垄断市场操纵物价;节省购物钱钞和运费;减轻人民负担;保证朝廷在物资方面的需要;(以上各 2分,共 8分)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 1分) 试题分析:( 1)本差距考查王安石变法的背景。关键信息:国用空竭、 “以诸官各自市,相与争物,以故腾跃,而天下赋输或不偿其僦费 ”、 “今天下财用,窘急无余;典领之官,拘于弊法 ”、 “远方有倍蓰之输,中都有半价之鬻。 ”从政治和经济两个方面归纳。 ( 2)关键信息:以便转输,省劳费,去重敛,宽农民,庶几国可足用,民财不匮矣。依据关键信息,从国家角度,主要阐述节省开支、增加财政收入等作用;从人民角度,则主要从减轻人民负担等方面归纳均输法的作用。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王安石变法 均输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