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届辽宁省锦州市高三第一次质检文综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上传人:hopesteam270 文档编号:339676 上传时间:2019-07-09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29.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4届辽宁省锦州市高三第一次质检文综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14届辽宁省锦州市高三第一次质检文综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014届辽宁省锦州市高三第一次质检文综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2014届辽宁省锦州市高三第一次质检文综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2014届辽宁省锦州市高三第一次质检文综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4届辽宁省锦州市高三第一次质检文综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有学者指出: “商代邑中居民,甲骨文称为 邑人 ,通常以族氏组织相集约 ”。如河南偃师城, “邑中居民各成体系,保持着以族为纽带的较严密分片分等级的居住形式。 ”该材料能够反映的是 A商代已经实行宗法制度 B商代社会组织的基本单位是氏族 C商代社会各阶层等级差距明显 D商代平民多居住于城市 答案: B 试题分析:材料反映了商代居民保持着 “以族为纽带的较严密分片分等级的居住形式 ”,由此可以看出族是商代社会的基本单位。故选 B。宗法制是以血缘为纽带分配政治权利的制度,材料中并没有体现这一点,故排除 A; C、 D均从材料

2、中无法得出。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规定:重大事项必需获得 85%以上的投票权才能通过。2009 年 11月该组织在华盛顿举行的会议上决定增加 “金砖四国 ”(中国、印度、俄罗斯和巴西)在 “新借款安排 ”中的出资份额,即从原来的 800亿美元提升至1000亿美元,这样四国在该组织中的投票权超过了 15%,实际上拥有了对重大事项的集体否决权。这段材料表明 A该组织的 控制权已经发生了转移 B该组织通过主要国家共同协商一致来决定重大事件 C金砖四国已经结成经济同盟 D该组织以认缴的资金多少决定投票权的份额 答案: D 试题分析:

3、材料反映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运作规则,根据 “金砖四国 ”的出资份额的提高,使其实际拥有了对重大事项的集体否决权;可以看出该组织以认缴的资金多少决定投票权的份额;故选 D。其他三项说法均错误。 考点: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罗斯福是美国历史上最杰出的总统之一。在四次总统竞选中,拥护他的多数是南部白人、城市工人、移民、农民、黑人、广大处于下层的 “被遗忘的人 ”。罗斯福执政期间,相对体现了这些选民利益的举措包括 A改组、合并和取消了一些行政机构,改革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B制定社会保险法案、全国劳工关系法案等法规,巩固新政成果 C复兴工业生产

4、,加强国家管理,借鉴并发展计划经济体制 D调整农业和工业、以工代赈、建立社会福利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 答案: D 试题分析:材料中反映的是罗斯福新政期间,其新政措施关注到社会下层人民的 利益; A项体现的是美国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需要; C项体现了美国企业主的利益; B 项体现了美国工人、弱势群体的利益; D 项体现了美国农民、工人、失业者、社会弱势群体的利益。故最能全面体现材料中的选民利益的是 D。 考点: 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罗斯福新政 罗斯福新政的内容 本杰明 富兰克林指出,美国新宪法确定的政体是一种 “选出来的君主制 ”。他的观点表明 A美国总统拥有很大的权力 B美国总统由国

5、会选举产生 C美国新宪法具有专制色彩 D美国总统实际上是专制君主 答案: A 试题分析:材料表达的观点是美国的民主共和制是 “选出来的君主制 ”;故其意在强调由选举产生的美国总统权力很大;故选 A;美国总统由选民间接选举产生,故 B错误; C、 D两项说法与材料观点不符。 考点: 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美国共和制的确立 1787年宪法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在谈到他生活时代的雅典时说 “这里的公民灵魂变得非常敏感,只要有谁建议要稍加约束,他们就觉得受不了,就要大发雷霆 他们真的不要任何人管了,连法律也不放在心上,不管成文的还是不成文的。 ”柏拉图在此主要强调的是 A雅典的直接民主制面临体制性的

6、危机 B民主和人权思想在当时的雅典已经深入人心 C改造城邦政治的必要性 D雅典公民充满了自由精神 答案: A 试题分析:依据材料中的 “他们真的不要任何人管了,连法律也不放在心上,不管成文的还是不成文的 ”,可以得出雅典公民已经超越了民主和自由的范畴, B、D两项说法排除。 C项说法与材料内容无关;故选 A。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雅典民主政治 雅典民主政治的局限性 1954 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不再拥有立法职能,此后,政协会议便成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组织。这主要是因为 A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结束 B政协已完成民主建国的使命 C建国初期三大运动的效果 D宪法规定的各级人大的召开 答案

7、: D 试题分析:依据所学知识,新中国成立后,政协会议代行人大职责,共同纲领其临时宪法的作用, 1954年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的召开,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标志着全国人大制度的确立。政协会议代行人大的职责结束,作为统一战线组织继续存在。故选 D。 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 一位美国记者赞叹道:每一场革命都有它自身的传 奇,毛泽东率领数万工农红军所完成的战略转移,就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伟大传奇。他所说的 “伟大传奇 ”是指 A秋收起义 B井冈山会师 C第五次反围剿 D长征 答案: D 试题分析:依据材料中的 “毛泽东率领数万工

8、农红军所完成的战略转移 ”,可知“伟大传 ”指的是战略转移,结合所学知识,这指的是长征。故选 D。其他三项均错误。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 长征 张謇出任中华民国农商总长,在任职宣誓时说 “自今为始,凡隶属本部之官业,概行停罢,或予招商顶办。惟择一、二大宗实业,如丝茶改良制造之类,为一私人或一公司所不能举办,而又确有关于社会农商业之进退者,酌量财力,规则经营 ”。这说明张謇主张 A兴办国营企业 B发展民营企业 C创办实业救国 D建立预算制度 答案: B 试题分析:依据材料中的 “凡隶属本部之官业,概行停罢,或予招商顶办 ”、 “为一私人或一公司所不能举办,而又确有关于社会农商

9、业之进退者,酌量财力,规则经营 ”,可以得出张謇主张发展民营工业。故选 B。其他三 项均与材料观点不符。 考点: 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民国初年民族工业的进一步发展 1872 年,近代实业家陈启沅在广东简村乡创办继昌隆缫丝厂, 出丝精美,行销于欧美两洲,价值之高,倍于从前,遂获厚利。先是乡间缫丝,循用旧法,闻启沅提议创用汽机,咸(都) 非笑之。及工厂已成,果著成效,机房中人又联群挟制,鼓动风潮,谓此风一开则工人失业,生计立穷,无知之民相率附和,几欲将丝厂毁拆 。此材料可以印证近代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A受到外国资本主义的排挤 B手工业生产方式日趋流行 C近代工业企

10、业体系的完备 D遭到旧习俗、旧观念的抵制 答案: D 试题分析:材料反映了继昌隆缫丝厂的发展历程,先 “是乡间缫丝,循用旧法,闻启沅提议创用汽机,咸(都) 非笑之 ”;后来 “机房中人又联群挟制,鼓动风潮, 无知之民相率附和,几欲将丝厂毁拆 ”;由此可以看出近代民族工业受到旧的习俗、观念的抵制。故选 D。 考点: 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 民族工业的兴起 1858 年,中英天津条约规定: “嗣后各式公文,无论京外,内叙大英国官民,自不得提书 夷 字。 ”这表明当时的中国 A已经形成平等的外交观念 B “天朝上国 ”规制受到冲击 C对西方列强产生

11、崇拜心理 D受到西方文化的广泛影响 答案: B 试题分析:依据所学知识, “夷 ”是古代中国对少数民族的蔑称,体现天朝上国的思想;故材料中 1858 年后,不得以 “夷 ”称呼,其背景是鸦片战争的不断失败,反映了传统思想观念受到了冲击。选 B,排除 D。 A、 C两项均与当时的中国史实不符; 考点: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1840至 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第二次鸦片战争 英国学者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说: “过去,中国是和外界有接触的,但是,这种接触从来没有多到足以影响它所特有的文化以及科学的格调。 ”李约瑟强调的是 A中国科技文化得益于外来文化 B中国科技文化具有独立的特

12、质 C中国的文化与科学发展不平衡 D中国统治者对外来文化的排斥 答案: B 试题分析:依据材料中的 “没有多到足以影响它所特有的文化以及科学的格调 ”。即意味着中国保持了其特有的文化和科学格调;故选 B。依据 “中国是和外界有接触的 ”,可以得出 A、 D两项说法与材料观点不符; C项与材料内容无关。 考点:古代中国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 古代科技的特点 中西科技文化的交流 “所贵乎史者,述往以为来者师也。为史者,记载徒繁,而经世之大略不著,后人欲得其得失之枢机以效法之无由也,则恶用史为? ”王夫之读通鉴论中的这段话重在强调 A人们很难从历史记载中找到规律 B历史研究应该立足现实,学以致用 C历史

13、技术不必涉及繁琐的历史细节 D资治通鉴的史学研究价值不高 答案: B 试题分析:依据材料中的 “述往以为来者师也 ”、 “而经世之大略不著,后人欲得其得失之枢机 以效法之无由也,则恶用史为 ”可以看出王夫之重视历史研究对社会现实的指导意义。故选 B。其他三项说法均与材料观点不符。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王夫之 综合题 ( 25 分) 生产和消费是人类诞生以来的永恒主题,消费水平与经济发展相伴而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论治者类欲禁奢,以为财节则民可与富也。 予每博观天下之势,大抵其地奢则其民必易为生;其地俭,则其民必不易为生也。何者?势使然也。今天下之财

14、赋在吴越。吴俗之奢,莫盛于苏杭之民。有不耕寸土,而口食膏粱;不操一杼,而身衣文 绣者。不知其几何也。盖俗奢而逐末者众也。只以苏杭之湖山言之,其居人按时而游,游必画舫肩舆,珍羞良酝,歌舞而行,可谓奢矣。而不知舆夫舟子、歌童舞妓,仰湖山而待爨(音: cuan意:烧火煮饭) 者不知其几。故曰,彼有所损,则此有所益。若使倾财而委之沟壑,则奢可禁。不知所谓奢者,不过富商大贾豪家巨族,自侈其宫室、车马、饮食、衣服之奉而已。彼以粱肉奢,则耕者、庖者分其利;彼以纨绮奢,则鬻者、织者分其利。 明 陆揖蒹葭堂杂著摘抄 禁奢辨 材料二 随着城市的发展,实际工资的上涨,与之并行的许多消费品价格的下降,在 19 世纪

15、80、 90 年代,使得工人们能够消费得起食物和除住房以外的东西了。工人们的预算中现在也包括了更多的衣服开销,甚至可以去进行休闲消费了。 人们从乡村向城市的大量迁移,从事农业的人口数量急剧下降。到 20 世纪 50 年代,欧洲大部分地区的农民数量都下降了 50%。但工人阶级的规模并没有因此而扩大。随着白领雇员人数的逐渐增加,产业工人的人数逐渐下降了。同时,工人阶级的实际工资上升使他们能够以中产阶级的模式进行消费了,由此进入了一些观察家所称的 “消费社会 ”。 20 世纪 20年代,商业中引入了分期付款方式,这种方式 在 50 年代广为流行,使得工人们有能力像中产阶级一样购买电视、洗衣机、冰箱、

16、吸尘器、录音机和汽车等。 摘编自 美 杰克逊 J斯皮瓦格尔西方文明简史 ( 1)根据材料一,简要评述陆楫的消费观,( 12 分)并概括指出明末清初江南地区社会生活方面出现的新现象。( 4 分) ( 2)根据材料二,概括 19 世纪以来欧洲工人阶级消费观念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4分)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 “消费社会 ”兴起的条件。( 5 分) 答案: ( 1)观点:反对禁奢,( 2分)认为富有阶层的消费有利于扩大生产、促进就业和财富的重新分配, 有利于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4分) 评述:是明代商品经济的反映,一定程度上颠覆了传统的本末观和禁奢观,有利于商品生产发展和社会进步;过分夸大了奢侈的

17、作用,应正确看待。( 6 分) 新现象:江南民众定期旅游,奢侈消费;与旅游相关的商业、服务业兴起。( 4分) ( 2)变化:希望在生活用品上有更多的消费;出现了休闲消费和提前消费(预付消费)。( 4分) 条件:城市人口大量增加;商品经济高度发展;经济收入快速增长;消费观念转变(分期付款);社会保障制度建立(福利国家)( 5分) 试题分析:( 1)首先明确材料中的观点;依据材料 中的 “予每博观天下之势,大抵其地奢则其民必易为生;其地俭,则其民必不易为生也。 ”、 “彼以粱肉奢,则耕者、庖者分其利;彼以纨绮奢,则鬻者、织者分其利。 ”,可以得出其观点是:反对禁奢,认为富有阶层的消费有利于扩大生产

18、、促进就业和财富的重新分配,有利于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对其观点的评述要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分析:是明代商品经济的反映,一定程度上颠覆了传统的本末观和禁奢观,有利于商品生产发展和社会进步;但过分夸大了奢侈的作用,应正确看待。第二小问依据材料中的 “其居人按时而游 ”、 “而不知舆夫舟子、歌童舞妓,仰湖山而待爨 (音: cuan意:烧火煮饭) 者不知其几 ”可以得出明清江南地区民众定期旅游,奢侈消费;与旅游相关的商业、服务业兴起。 ( 2)依据材料中的 “在 19世纪 80、 90年代,使得工人们能够消费得起食物和除住房以外的东西了。工人们的预算中现在也包括了更多的衣服开销,甚至可以去进行休闲消费了

19、。 ”、 “0 世纪 20年代,商业中引入了分期付款方式,这种方式在 50 年代广为流行,使得工人们有能力像中产阶级一样购买电视、洗衣机、冰箱、吸尘器、录音机和汽车等。 ”,可以得出欧洲工人希望在生活用品上有更多的消费;出现了休闲消费和提前消费 (预付消费);第二小问依据所学 19世纪以来的社会经济发展情况及材料中的人们的消费观念的变化进行分析总结:城市人口大量增加;商品经济高度发展;经济收入快速增长;消费观念转变(分期付款);社会保障制度建立(福利国家)。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商业的发展 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工业革命 工业革命的影响 ( 12 分)阅读下列材料

20、,回答问题 下面曲线图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多种信息。 比较表中的两条曲线,提取两项有关中华民国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历史变迁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答案:示例一 信息:政治上, “共和 ”使用的次数在 1918年是最高值,然后逐渐减少; 1918年底共和使用次数处于最低: “民主 ”的使用次数逐渐上升的趋势,从 1922年以后直线上升。说明:北洋军阀的封建专制统治、倒行逆施造成了人们对民主的向往。民国初,由于袁世凯复辟帝制,使共和政治受挫。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西方共和观念传入中国后,当时的人们认为“共和 ”必须包括对政府权力的宪政约束。 示例二 信息:思想上,从 1915年

21、到 1918年 “共和 ”比 “民主 ”的使用次数多:而在 1919年以后 “民主 ”比 “共和 ”的使 用次输增多。说明:由于政治上民主共和受挫,北洋军阀黑暗统治时期,推行 “尊孔复古 ”的逆流,造成了思想文化上的一系列便往,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孙中山将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中的民权主义强调国家政权为 “一般平民所共有 ”,既强调它的人民性、群众性。 “凡真正反对帝国主义之个人及团体均得享有一切自由及权利。 ”这样讲资产阶级民权政治与反帝民族主义斗争相结合,是一种巨大的进步。 试题分析:首先明确两条曲线的变化特点: “民主 ”的使用次数逐渐上升的趋势,从 1922年以后直线上升

22、。 “共和 ”使用的次数在 1918年是最 高值,然后逐渐减少; 1918年底共和使用次数处于最低;从 1915年到 1918年 “共和 ”比 “民主 ”的使用次数多:而在 1919年以后 “民主 ”比 “共和 ”的使用次输增多。其次依据所学知识分析出现上述特点的原因,可以结合当时的政治、思想文化背景进行分析归纳。政治上,北洋军阀的封建专制统治、倒行逆施,袁世凯复辟帝制。思想上,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孙中山将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考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新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及影响;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孙中山 的三民主义 新三民

23、主义的内容 ( 15 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万历九年,张居正在全国推行 “一条鞭法 ”,规定:把原来历代王朝规定征收的田赋(土地税)、徭役(农民无偿为国家服劳役)、杂税合并起来,折合成银两,分摊在田亩上,按田亩多少,以白银形式统一征收;把徭役归入田亩之后,被国家征调而又不愿服徭役的人,可以出银雇人代役。当时 “天下有不得不条鞭之势,张江陵(居正)不过任势而行之 ”,而此法达成 “民不加赋而国用足 ”,也是张居正认为最值得炫耀的事。 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夫讲学之风日行,各种新说层出不穷。 万历年间,李贽在湖北麻城书院讲学时以 “异端 ”自称,他嘲讽孔子并非圣人, “亦庸众人类也 ”,戏

24、谑将孔子奉为偶像是 “丑妇之贱态 ”,反对把 “四书五经 ”作为统一思想的标准,认为人人都有权做出自己的思考判断。张居正对讲学 “特恶之 ”,在请申旧章饬学政以振兴人才疏中,指斥讲学是 “群聚徒党 ”、 “空谈废业 ”,因此 “尽改各省书院为公廨。凡先后毁应天府等处书院六十四处 ”。万历七年( 1579 年),根据张居正的建议,朝廷下诏禁讲学、毁天下书院。 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 ( 1)依据材料一,说明 “一条鞭法 ”对赋役制度的改革主要表 现在哪些方面?材料二反映了明末怎样的新思潮? ( 9 分) ( 2)依据材料,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简评张居正的 “一条鞭法 ”和 “禁讲学毁书院 ”的行为。

25、( 6 分) 答案: ( 1)合并赋役项目,统一征收银两;以田亩多少为主要征收标准;允许纳银代役。批判传统僵化的儒学思想,追求个性解放和思想自由,是反封建民主思想的萌芽。( 9分) ( 2)一条鞭法反映了明朝中后期工商业经济兴盛的现实,放松了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客观上有利于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但其禁讲学毁书院的行为,钳制和阻挠新思潮的兴起,强化了思想专制。( 6分 ) 试题分析:( 1)第一小问考查的是赋役制度的改革的主要内容,依据材料中的内容可以得出:合并赋役项目,统一征收银两;以田亩多少为主要征收标准;允许纳银代役。第二小问依据材料中的 “反对把 “四书五经 ”作为统一思想的标

26、准,认为人人都有权做出自己的思考判断。 ”,反映了明末批判传统僵化的儒学思想,追求个性解放和思想自由,是反封建民主思想的萌芽。 ( 2)张居正的行为分别是对经济和思想两个方面进行的,首先明确明清时期的中国经济上,商品经济发展,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政治上,君主专制不断强化,加强对思想文化方面的专制统治。故 结合当时的背景分析条鞭法反映了明朝中后期工商业经济兴盛的现实,放松了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客观上有利于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但其禁讲学毁书院的行为,钳制和阻挠新思潮的兴起,强化了思想专制。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张居正改革 一条鞭法(课标外) ( 15 分)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阅读

27、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58 年,戴高乐因五月危机重返政坛,制定新宪法,成立法兰西第五共和国并当选第一任总统。戴高乐上台后对法国的外交政策进行一系列调整。包括支持发展核武器、制定泛欧洲外交政策、努力减少美国和英国的影 响、促使法国退出北约、反对英国加入欧洲共同体、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一系列思想政策被称为 “戴高乐主义 ”。具体实施有: 撤出北约军事一体化组织,改变法国在联盟中对美国从属地位,维护民族独立; 建立法国独立的核威慑力量,打破美国的核垄断; 同苏联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建立 “缓和、谅解,合作 ”的关系,在东西方关系中 发挥作用,推动中法建交; 建立一个摆脱美苏控制,以法国为中心的

28、,法德联合为支柱的,由欧洲主权国家联合起来的 “大欧洲联合 ”; 实行非殖民化,在第三世界推行 “积极存在 ”的政策,以求保持和增进法国在第 三世界的利益和影响。 (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戴高乐主义实施的背景。( 6分) ( 2)根据材料归纳戴高乐主义的特点并分析其影响。( 9 分) 答案: ( 1)战后美苏争霸、两大阵营对峙;法国地位衰落;欧洲开始走向联合。( 6分) ( 2)特点:独立自主、民族主义(民族利益至上)。 影响:对维护法国的主权和独立,提高法国国际地位,推动欧洲联合和世界多极化发展有积极作用。但限于国家实力,它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法国的国际地位。( 9分) 试题分析:

29、( 1)首先明确材料中戴高乐主义实施的时间是 1958年;其具体内容是:支 持发展核武器、制定泛欧洲外交政策、努力减少美国和英国的影响、促使法国退出北约、反对英国加入欧洲共同体、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依据所学知识,当时的背景是:战后美苏争霸、两大阵营对峙;法国地位衰落;欧洲开始走向联合。 ( 2)依据材料中的 “撤出北约军事一体化组织,改变法国在联盟中对美国从属地位,维护民族独立 ”、建立一个摆脱美苏控制,以法国为中心的,法德联合为支柱的,由欧洲主权国家联合起来的 “大欧洲联合 ”、 “以求保持和增进法国在第三世界的利益和影响 ”;可以得出,戴高乐主义的特点是:独立自主、民族利益至上;其影响是:对 维护法国的主权和独立,提高法国国际地位,推动欧洲联合和世界多极化发展有积极作用。但限于国家实力,它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法国的国际地位。 考点: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欧美杰出的政治家 戴高乐(课标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