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4届陕西省高三 5月高考信息卷文综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钱穆说: “从汉代起,我们可以说中国历史上的政府,既非贵族政府,也非军人政府,又非商人政府,而是一个 崇尚文治的政府 ,即 士人政府 。 ”“士人政府 ” 的形成主要影响是 A政权开放 B商业发展 C儒学受抑 D武功增强 答案: A 试题分析:汉初由于战争的破坏经济十分的残破,为了稳定统治,汉高祖实行“重农抑商 ”政策,以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所以 B项错误。 C项与西汉的史实不符合,汉武帝以后儒学成为了中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思想。 D项也与史实不符合,所以排除 D项。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中国传统
2、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儒学的独尊地位 有学者认为,美国克林顿 20世纪 90年代实行的经济政策属于新版的罗斯福新政。这一认识的依据是两者都 A处于相似的国际、国内政治经济环境 B面临着处理政府干预与自由放任的关系问题 C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彻底解决了失业问题 D都创造了美国经济发展奇迹,消除了经济危机 答案: B 试题分析:罗斯福是上个世纪三十年代,与克林顿所处的时代不同,所以排除A项。 C项与史实不符合,失业问题不可能彻底解决,所以排除 C项。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是不能消失,因为经济危发生的根本原因是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制与生产的日益社会化之间的矛盾,如果要想消除经济危机
3、就必须废除私有制,罗斯福与克林顿解决经济危机的根本目的都是为了维护资产阶级的统治,所以不可能消除经济危机。 考点: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1929 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危机、罗斯福新政 美国解决经济危机的措施 斯大林巧妙地利用了由于生产过剩、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竞争残酷和矛盾尖锐的时机,货比多家、少花钱多办事,成 为当时世界市场上西方先进设备最大的买主。仅 1932年,世界机器设备出口的一半被苏联买回家。同时,斯大林利用西方科技人员过剩的行情,招聘了许多西方著名的技术专家。这表明斯大林 A初步建立起计划经济体制 B尝试以市场调节发展经济 C摒弃意识形态差异谋发展 D抓住机遇推进国
4、家工业化 答案: D 试题分析:苏联初步建立起计划经济体制是在 20世纪 20年代末,不是在 1932年,所以排除 A项。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是排斥市场调节的,所以 B项错误。C项与史实不符合,并且与材料内容无关。 考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斯大林模式 ” 斯大林模式的特点 古罗马著名法学家西塞罗认为: “在各民族制定的各种法律之上有一更高的适用于一切民族永恒的自然法。自然法是与自然即事物的本质相适应的法,其本质为正确的理性。 ”西塞罗意在表明 A法律必须维护人民的利益 B法律必须注重保护自然事物 C法律必须体现正义和公正 D法律必须与民主政治相适应 答案: C 试题分析: A 项
5、明显错误,罗马法制定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奴隶贵族的利益,A项内容与材料不相干。 B项对材料内容理解不正确,自然法不是保护自然的法律,而是指不用证明的自然界自然存在的法则。 D项为无关项,材料中并没有涉及到民主政治的问题。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罗马法 罗马法特点 下图反映了新中国成立以来 GDP 增长率的变化情况, GDP 增长率在 1961年、 1979年和 1993年变化较显著。根据所学知识判断,这三年 GDP 增长率变化显著的共同因素是 A公有制经济发展迅速 B国家政治制度发生变革 C国家对生产关系进行调整 D国家产业结构出现重大调整 答案: C 试题分析: 1993 年后中国
6、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不只是公有制,所以 A 项错误。B项明显与史实不符合,所以排除 B项。 D项为无关项,尤其是在 1961年经济发展更不是产业结构重大调整,而是国家对原来的经济发展路线的调整而出现的。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20世纪 50年代至 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新中国 GDP 增长原因 我国隋唐时就已发展起来的集市贸易,在建国后一度销声匿迹。但在 1962年到 1965年城镇中重现集市贸易,农民重新有了自留地,不少农村甚至开始了包产到户。这一现象说明 A农村的生产关系发生了根本性变革 B农村中的经济体制改革已初见成效 C对国民经济的
7、调整任务已基本完成 D农村中的 “左 ”倾错误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纠正 答案: D 试题分析:解题时要注意材料内容反映的时间,利用这个时间信息即可排除AB两项,农村的生产关系发生根本性变化是在 1956年三大改造后,农村中的经济体制改革是在 1978年。 C项内容是在 1960年至 1962间,所以排除 C项。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20世纪 50年代至 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新中国 60年代的经济建设 英国学者布莱克说: “虽然搞现代化比较早和比较晚的 国家的前提有很大的不同,但是参加现代化行列比较晚的各国的前提都是十分相似的。 ”他所说的如中国等参加现代化行列比较晚的
8、各国 “十分相似 ”的 “前提 ”是指 A近代工业的起步 B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 C国内市场的形成 D来自外部世界的挑战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国家近代化的原因。材料内容强调的是参加现代化行列比较晚的国家相似的前提是因为遭到了外族的入侵,为了保持民族的独立,所以必须国家实力强大。 A项是错误项,近代化工业起步是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步骤,不是前提。 B 项与我国史实不符合,所以排除 B 项。C项为错误项,国内市场形成不一定就能出现现代化的实现。 考点: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新航路的开辟 西欧各国的崛起对落后国家与地区的影响 1935年林语堂
9、曾痛心疾首地评论道: “1911年的革命不过在种族革命上获得了胜利,它不过是粉碎了一个皇权,而剩留下了一堆毁垣碎瓦和呛人的尘灰。 ”此评论 A全面否定辛亥革命的历史作用 B认为辛亥革命基本实现了三民主义 C为辛亥革命不彻底而深感惋惜 D强调革命未根本改变中国社会性质 答案: C 试题 分析: A项明显错误,材料中的 “粉碎了一个皇权 ”证明了辛亥革命对中国的近代史是起了一定的作用的,所以排除 A项。 B项明显与材料反映的内容不相符,所以排除 B项。 D为无关项,材料虽然透露出了作者对辛亥革命功绩评价中没有太多的赞扬,但也没表明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社会性质。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辛亥革命
10、辛亥革命的影响 某条约签订后,清廷希望再开谈判,以免除关税为代价,换取外族放弃公使驻京、江河通路、内地游历和归还广东省城。这从本质上反映了清政府 A以关税作为谈判的重要筹码 B重视维护国家主权与尊严 C竭 力保全华夷之间的藩篱 D对 “贸易立国 ”缺乏清醒认识 答案: C 试题分析: A项内容与材料内容为同一概念,不是本质问题,所以排除 A项。材料中的 “免除关税 ”即意味着中国部分的丧失了国家的关税主权,所以 B项错误。 D项不本质上的内容,所以排除 D项。材料中内容主要反映的是清政府的闭关思想,不与西方交流的错误思想,所以 C项正确。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1840至 1900年间西方
11、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中国的闭关锁国政策 20世纪 80年代,中国在与英国就香港问题进行谈判时提出的 “一国两制,港人治港 ”战略,所体现的儒家主要思想是 A以人为本 B中庸之道 C实事求是 D韬光养晦 答案: B 试题分析: C项与 D项反映的思想不是儒家思想,并且 D项的思想主旨也与“一国两制 ”的内涵不符合,所以排除 CD两项。以为为本是儒家思想,但它与材料内容不相符,两种制度并存体现了一种妥协,所以 B项正确。 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一国两制 ”的理论与实践 “一国两制 ”的特点 宋敏求长安志说: “(长安城)棋布栉比,街衢绳直,自古帝京未之有也。 ”也有人感慨
12、长安城是 “六街鼓歇行人绝,九衢茫茫空有月 ”,这一现象反映出唐都长安 A城市布局整齐 B城市规模过大 C城市功能单一 D经济政策抑商 答案: C 试题分析:材料中的第二个史料并不能说明唐朝城市布局整齐,所以排除 A 项。材料内容并未涉及到唐都规模的问题,所以排除 B项。 D项与史实不符合,且与材料内容也不相符合,故排除 D项。唐朝时期的都城长安作为政治中心而存在着,所以 C项正确。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商业的发展 城市与商业发展 综合题 ( 15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 第一条: “在权利方面,人们生来是而且始终是自由平等的。 ”第二条:“这些权利就是自由、财产、安全和反抗
13、压迫。 ”第六条: “全国公民都有权亲身或经由其代表去参与法律的制定。法律对于所有的人,无论是施行保护或处罚都是一样的。在法律面前,所有的公民都是平等的。 ”第八条: “法律以外,不得处罚任何人。 ”第十条: “意见的发表只要不干扰法律所规定的公共秋序,任何人都不得因其意见、甚至信教的意见而遭到干涉。 ”第十七条: “财产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利。 ” 1789 年法国人权宣言 材料二 第二条: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第五条: “中华民国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 ”第六条: “人民得享有下列各项之自由权:一、人民之身体,非依法律,不得逮捕、拘禁、审问、处罚。二、人民之家宅,非
14、依法律不得侵入或搜索。三、人民有保有财产及营业之自由。四、人民有言论、著作、刊行及集会、结社之自由。 ”第十六条: “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 ” 1912 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材料一、二体现的共同思想是什么?反映在政治上的共同要求是什么? (9分) (2)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内容上最大的不同点是什么?这些民主思想对人类社会产 生的积极影响有哪些? (6分) 答案: (1)共同思想:自由、平等、安全是不可侵犯的人权;言论自由;最高权利属于人民;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5分) 共同要求:反对专制统治,实行民主政治。( 4分) (2)材料二明确规定了三
15、权分立的政治制度。( 2分) 影响:推动了资产阶级革命的发展;推动了人类社会民主化的进程。( 4分) 试题分析:( 1)第一问,有关材料一、二所以体现的共同思想可依据材料中的“在权利方面,人们生来是而且始终是 自由平等的 ”分析它们的共同点,即是人的自由、平等人权是他们的共同点。反映的共同要求的问题,可依据共同思想来分析归纳,从第一问的答案:中得出第二问的答案:。 ( 2)材料一是法国的法律文献,法国的政体是议会制民制共和国,为了限制袁世凯的专制权利,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实行三权分立的责任内阁制。民主思想可以推动民主革命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有利于人类社会的民主化进程,此问可为开放性,
16、答案:只要围绕着民主对社会进步的积极意义回答即可。 考点:民主政治的重要文献 人权宣言、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近代东西 方反封建的民主法制思想 (15分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1935年 11月 3日,(国民政府)财政部发布公告,宣布在全国范围内推行法币制度。公告指出: “自近年世界经济恐慌,各重要国家相率改定货币政策,不许流通硬币。我国以银为币。白银价格剧烈变动以来,遂致大受影响。国内通货紧缩之现象,至为显着。因之工商调敝,百业不振,而又资金源源外流,国际收支大蒙不利,国民经济日就萎败,种种不良状况,纷然并起。 ” 公告中规定了六条办法,其主要内容为:统一货币发行权,实行法币政策,稳定
17、法币对外价值,保持汇率稳定。 法币政 策是南京国民政府继 “废两改元 ”之后实施的又一项重要货币政策,同时也是我国货币史发展过程中的一次重要变革。它对于我国现代信用货币制度的形成和发展以及三、四十年代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都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 摘编自黄余送 裴平民国政府的货币改革 (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国民政府实施法币政策的背景。( 6分) (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法币政策的积极影响。( 9分) 答案:( 1)世界经济危机爆发;西方各国的货币政策引发中国金融动荡、经济发展困难;中国货币发行不统一,币制混乱。( 6分) ( 2)结 束了中国货币混乱的状态,实现了币制的统
18、一,促进了国内农、工、商业的发展;摆脱世界银价涨落的影响,稳定了金融市场;成功集中了国内资金,为抗战作了较充分的物质准备。( 9分) 试题分析:( 1)第一问,国民政府实施法币改革的背景可依据材料中的时间1935年来分析, 1929年至 1933年是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危机时期, 1935年是经济危机影响的时期,西方各国为了转嫁危机而采取了许多不良措施,加剧了宗主国与殖民地半殖民地之间的关系,所以国民政府实行法币改革。 ( 2)第二问,此问题主要是从货币统一的积极意义来回答,货币统一 有利于经济的发展。也可以依据材料中的 “它对于我国现代信用货币制度的形成和发展以及三、四十年代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19、和人民生活都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 ”来回答。 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国民政府的法币政策 ( 12分)下面为世界贸易中国家和地区所占份额示意图: 比较上面两个饼状图,提炼两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 答案:信息一:日本及亚洲发展中国家经济有活力,在世界贸易总额中所占份额越来越大,反映了 20世纪世界中心转移的趋势。( 2分) 说明: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实行多层次的对外开放;亚洲其他地区的国家赢得独立,发展外向型经济,经济总量不断增加;日本逐渐形成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经济快速发展。( 4分) 信息二:非洲在经济全
20、球化过程中被继续边缘化,在世界贸易总额中,所占的比重呈下降趋势。( 2分)说明: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发达国家占主导地位,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经济主权和经济安全受到威胁( 4分)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二战后及两极格局解体后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问题。解决本题首先需要从材料的时间入手来分析, 1965年是 二战资本主义国家在二战后发展的黄金时期的尾声, 1995年是两极格局解体后的世界经济发展的表现。其次依据两幅图片各个国家与地区在不同时期的经济发展形势来归纳总结出信息点。最后分区进行比较,亚洲发展中国家、非洲、拉美、美国、日本、中东等各个经济实体经济发展的不同变化来分析得出结论。学生可依据当今世界
21、经济发展的史实来分析,且不可违背当今史实来回答,从图片的信息最终可以得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特点这个正确的结论。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的新变化 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 2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唐时期绩效考评有比较配套的机制 汉代有(秦汉时地方守、相向朝廷申报一岁治状的制度) 上计吏由郡守的僚佐担任,每三年上计一次,即 “汉法,三载上计,以会课(旧时考核官吏成绩或学校考课 )最。 ”唐代基本与汉代相同。 汉代将全国分为十三州(唐设十五道),也即十三个监察区 中央设十三名刺史(唐设采访使)为监察官,各负责一州的监察事务。 汉唐时期
22、还有一种临时性突击考评地方官吏的辅助手段,其主要形式是巡查。对地方的巡查也分两级进行,即中央对郡国和郡对属县的分级巡视。 汉 唐时期重视对考评结果的应用,在俸禄增减、品阶升降、职位变动、荣辱与夺等方面都体现了不同考绩的结果。 高小平等我国汉唐时期绩效考评的特色与启示 材料二 英国没有专门的单一的反腐败机构,负责反腐败的机构分散于议会、司法部门、审计部门以及政府部门内部,从而形成了广泛的反腐败网络。 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制定反腐法律的国家。 1889 年,英国颁布了第一部反腐败法,即公共机构腐败行为法。 李靖 摇队 姆锤 芑 啤 br材料三 相对来说,英国有着一套比较完整、灵活的监察制度。 议会监
23、察,是 “民意代 表机关 ”(议会、国会)对政府施政、财政、人事等其他法定事项的监督检查,包括同意、纠正、纠举、弹劾、审计以及为完成这些任务所必需的质询、视察和调查、投不信任票等事前防止,事中纠正和中止,事后惩戒和救济等监控规程。 时至 1967年,英国议会通过了议会监察专员法例,并正式成立了英国议会监察专员署。 监察专员是由首相提名,女王任命,终身任职,直到退休为止。 张恒英国监察制度:在漫长曲折的道路上逐步形成 ( 1)根据材料一,归纳汉唐时期政府对官吏监察考评的措施。( 6分) ( 2)根据材料二、三,分析英国近 代监察制度的特点。( 6分) ( 3)结合上述材料回答,中国古代汉唐监察制
24、度与英国监察制度在形成发展过程中有何共性?( 4分)与中国古代汉唐监察制度相比,英国近代的监察制度有什么进步之处?( 9分) 答案:( 1)措施:实行上计考察;设立刺史、采访使作为监察官监察地方;开展临时性突击考评;依据不同的考评结果对官员予以赏罚。( 6分,答出 3点即可) ( 2)特点:政府高度重视;多部门齐抓共管,构建了广泛的反腐败网络;监察制度完整、灵活;对政府及官员监察力度大、涉及面广。( 6分,答出 3点即可) ( 3)共性:都很早就注意建立专 门的监察机构对官员进行监察;都有相配套的监察措施;都注重监察过程与结果的统一。( 4分,答出 2点即可) 进步之处:中国汉唐监察体制以强化
25、皇权为出发点,封建人治的本质特征决定着皇帝对监察系统的制约,是没有民主意义的、狭窄的监督机制,具有先天的脆弱性;( 4分)英国的监察体制则是在近代资本主义政体下,较充分地体现民意的监察体制,以法律而非君主的意志来规范监察的过程和结果。( 5分) 试题分析:( 1)第一问,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对官员的监督与考核制度。材料中的 “三载上计,以会课(旧时考核官吏成绩或学校考课 )最。 ”唐代基本与 汉代相同 ”表明汉唐时期对官吏的考核措施很严格。材料中的 “汉代将全国分为十三州(唐设十五道),也即十三个监察区 中央设十三名刺史(唐设采访使)为监察官 ”表明汉唐两朝对地方实行监察制度。依据材料中的 “临时
26、 ”这个关键词可以得出汉唐时期考查官员的另一个措施。 ( 2)第二问, “英国没有专门的单一的反腐败机构,负责反腐败的机构分散于议会、司法部门、审计部门以及政府部门内部,从而形成了广泛的反腐败网络 ”表明英国的监察制度的特点是不是单一的反腐败机构,而是多机构共管的方式。英国的反腐机制还有立法保障,所以体现了它的严格性 与力度大的特点。 ( 3)第三问,本题可以综合前边的答案:得出正确答案:。中国在汉唐时期就已经开始对官员的监察,而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为官员监察制度立法的国家。我国与英国对官员的监察制度都有配套的措施,并且对官员的监察力度也都很大。英国的监察制度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监察制度,体现了民主
27、性,而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是为了维护专制皇权,围绕着这个根本不同来回答即可。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中国汉唐的监察制度;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英国的监察制度 ( 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述】 材料 从顺治至康熙初年,黄宗羲对清统治者怀着强烈的民族仇恨,不仅在行动上进行武装反抗,而且在留书、明夷待访录等著作中还进行激烈的批判。 康熙十七年( 1678),清廷议修明史,特开 “博学鸿儒科 ”,以延揽人才。叶方蔼向康熙帝推荐黄宗羲。黄宗羲的弟子陈锡嘏当时在北京任职,代为力辞。黄宗羲闻知后即致书陈锡嘏表示感谢,说如果让他 “待诏金马
28、 ”,无异于 “断送老头皮也 ”。 康熙十九年,黄宗羲年已七十一岁,徐元文(顺治十六年状元,官至户部尚书)在康熙帝面前举荐黄宗羲参与修史,康熙帝下旨浙 江督抚 “以礼敦请 ”,黄宗羲仍然托病力辞,却派遣自己的儿子黄百家到徐元文主持的明史馆去修史了。 康熙二十六年,黄宗羲在写给徐乾学(康熙九年探花,官至刑部尚书)的一封信中写道:今圣主特召,入参密务,古今儒者遭遇之隆,盖未有两。五百年名世,于今见之 从中国历史的发展来看,何尝不可以称道梨洲的现实主义态度呢!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 1)根据材料,从顺治至康熙年间,黄宗羲对清廷的态度逐步发生了什么变化?( 6分) ( 2)根据材料分析变化的主
29、要原因是什么? “从中国历史的发展来看 ”,黄宗羲对清廷态度的变化 有什么现实意义?( 9分) 历史参考答案: 答案: (1)变化:由武装反抗、著书批判,到不仕清廷;由托病力辞、派子替之,再到认可、赞誉清廷统治。( 6分) (2)原因:清廷统治日益巩固,民族矛盾相对缓和;康熙采取笼络汉族知识分子的政策;黄宗羲对清朝统治的认可。(答出两点即可)( 6分) 意义:有利于维护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意思接近即可)( 3分) 试题分析:( 1)第一问,材料的第一段中 “从顺治至康熙初年,黄宗羲对清统治者怀着强烈的民族仇恨,不仅在行动上进行武装反抗,而且在留书、明夷待访录等著作中还进行激烈的批 判 ”表明黄宗羲是反对清政府统治的,而从倒数第二段的 “今圣主特召,入参密务,古今儒者遭遇之隆 ”表明他对清政府的认可与赞美,尤其是 “圣主 ”两个字,表明了他对清政府的赞誉。 ( 2)黄宗羲对清政府态度变化的原因需要从主观与客观两个方面来分析,客观上清军入关后,它的统治逐渐的稳固,原有的满汉民族矛盾以逐渐得以缓和,清政府为了稳定自身统治而实行一些汉族知识分子能接受的政策等等。主观上是黄宗羲面对上述社会现实对清政府的认可与接受。 考点: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古代中国的政治思想家 黄宗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