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4届新疆高三第一次适应考试文综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李斯说 “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 ”的建议,其治国策略的实质是 A推行郡县制实现国家统一 B重赏功臣以缓解内部矛盾 C协调统治集团内部的关系 D平衡诸子之间的权力之争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理解,提炼信息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的准确解读以及抓住 “实质 ”,材料的大意为李斯讲到周朝实行分封制,分封诸侯相互攻击背离了分封为巩固周王室目的而天子不能禁止管理;现在秦朝建立实行郡县制不分封,通过赋税等实行重赏,容易加强控制,是使天下安宁的
2、方法,不要求分封,李斯的建议实质上是为了协调统治集团内部的关系,而ABD均是对材料表象的反映,故选 C。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郡县制 英国历史学家霍布斯鲍姆认为:历史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不容否认也无法否认,历史作为 一种认识的客体可以被人类认识,但认识的主体需要站在一种客观的立场上。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人们可以站在自己的立场认识历史 B研究历史应尊重史实,反映真实的历史 C历史客观事实无法被后人主观认识 D史学家研究的历史是其思想认识的产物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历史素养,材料已经强调了历史认识要 “站在一种客观的立场上 ”,可以直接排除 A;由 “
3、历史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不容否认也无法否认 ”及客观立场等信息可知研究历史需要尊重史实,反映真实的历史, B符合题意; C、 D的表述均与题意不合,故本题应该选 B。 考点:史学理论与方法 历史方法论 历史研究的方法与立场 贾英健在全球化与民族国家一书中写道:全球化无疑首先是经济上的全球化,经济全球化是人类经济生活方面的革命性变革。这场 “变革 ”的主要标志是 A新航路的开辟 B工业革命的开始与完成 C殖民地的拓展 D市场经济的孕育与发展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材料,获取信息的能力,由已学知识可知全球化起源于经济全球化,全球化的动力也源于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的本质上是全球经
4、济的市场化,市场化把全球各国的生产要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让他们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流向需要它们的地方,实现生产要素的最优化配置,再联系 “人类经济生活方面 ”等信息可得出 “变革 ”的主要标志是市场经济的孕育与发展,故选 D。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世界贸易组织和中国的加入 全球化趋势的发展 “1945年春,美国和苏联军队在欧洲大陆遭到战争摧残最严重 的地区汇合。比德国战败这个马上就要成为现实更重要的是,对未来世界而言,这具有某种程度上十分重要的象征意义 ”。这里的 “象征意义 ”是指 A欧洲即将结束纷争实现合作走向统一 B欧洲被非正式划分成西方和苏联的范围 C正式将德
5、国分割成两个单独的政治实体 D世界将在美苏主宰下重建和平安全体系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全面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由材料中 “1945年 ”可知随着二战的结束,美苏的战争中的合作关系即将结束,由 “对未来世界而言,这具有某种程度上十分重要的象征意义 ”可得出由于两国国家制度、 社会意识形态的不同等,美苏两级格局逐渐形成,由此分析可知对欧洲而言被划分为资本主义阵营范围与苏联社会主义阵营范围,故选 B。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美苏两级格局形成对欧洲的影响 1850年,雨果在追悼某一位文学家时说: “他的所有作品仅仅形成了一部书 我们在这里看
6、见,我们的整个现代文明的走向,带着我们说不清楚的、同现实打成一片的惊惶与恐怖。一部了不起的书,他题作 喜剧 ,其实就是题作 历史 也没有什么。 ”这位文学家的作品所属的流派是 A新古典主义 B浪漫主义 C现实主义 D现代主义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由材料中雨果的解说信息可知该文学家对现实社会充满恐慌,结合 “戏剧 ”“1850年 ”可推断出该 “部了不起的书 ”指的是巴尔扎克的人间戏剧,属于现实主义流派,故选 C。 考点: 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 文学的主要成就 现实主义流派 公元前 449年瓦列里乌斯和荷拉提乌斯当选为罗马执政官,实施了一项重要法
7、案,规定全体公民都必须遵守平民决议。其目的是 A取消等级界限 B限制贵族特权 C保护全体公民 D完善法律体系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已学知识的准确掌握与理解,由材料中 “公元前449年 ”“规定全体公民都必须遵守平民决议 ”等信息,再结合已学知识可知公元前 5世纪中期,罗马制定了十二铜表法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贵族在司法上的专横行为,平民达到公布法律的目的后,继续为争取政治权利而斗争,据此可知材料的目的是为了进一步限制贵族特权,故选 B。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罗马法 罗马法的发展及演变 中共八大期间,周恩来做了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建议的报告,他指出:
8、在国家统一市场的领导下,将 有计划地组织一部分自由市场,在一定范围内,将实行产品的自产自销;对某些日用工业品,将推行选购办法,对所有商品,将实行按质分等论价办法,这将对国家的统一市场起有益的补充作用。据此可知 “报告 ”认为 A自由市场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B个体经营是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的补充 C部分产品按照市场需求可自由进行生产 D自由市场是社会主义统一市场的组成部分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材料,获取信息及分析归纳的能力,由材料中 “将有计划地组织一部分自由市场 ”“这将对国家的统一市场起有益的补充作用 ”等信息可以得出材料中主要阐述了自由市场是社会主义统一市场的组
9、成部分,D符合题意,而 ABC的表述均不合材料主旨,故选 D。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20世纪 50年代至 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计划经济 史迪威一书中记载: 1944 年,为了说服蒋介石对共产党采取合作态度,并同意向延安派遣美军观察团,罗斯福决定派副总统华莱士赴华访问。他要华莱士转告蒋介石 : “如果蒋委员长不能解决好共产党问题,他这位总统就无法使俄国人和我们站在同一立场上。 ”这表明罗斯福 A希望国共两党实现合作 B担心国共关系影响美苏合作 C赞赏中共敌后战场抗战 D关注中国战场防御阶段战况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联系 19
10、44年的历史背景,日本即将失败,二战即将结束,而且材料中 “说服蒋介石对共产党采取合作态度 ”“如果蒋委员长不能解决好共产党问题,他这位总统就无法使俄国人和我们站在同一立场上。 ”都说明了罗斯福很关系国共关系,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域苏联的合作,据此分析可知 B符合题意,而 ACD的表述均不合题意,故选 B。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侵华日军的罪行与中国军民抗日斗争 中国在抗日战争中的地位 1924至 1927年是中国近代历史的一个重要阶段,在此期间出现了全国性的革命高潮。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彻底消灭了帝国主义支持的封建旧军阀 B国民党及其政权的性质未发生明显变化 C以赶走帝国主义和推翻国民政府为
11、目标 D以国共合作开始以 “清党 ”“分共 ”告终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已学知识的准确掌握及运用能力,题干中 “1924至 1927年 ”是解题的关键,联系已学知识可知在此期间的全国性的革命高潮指的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国民大革命其最后以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大肆屠杀共产党员,发动了 “四一二 ”“七一五 ”反革命政变,第一次国共合作失败,据此分析可知 D符合题意,故选 D。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 第一次国共合作 著名学者钱乘旦认为:在现代化推进的过程中,在 “抗拒 ”与 “接受 ”之外,“还有第三种可能性 它接受现代化是为了控制现代化,让它为维护传统的价值取
12、向服务。 ”中国现代化过程中符合上述观点的是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辛亥革命 D新文化运动 答案: A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洋务运动历史影响的相关内容,旨在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解题的关键是理解 “它接受现代化是为了控制现代化,让它为维护传统的价值取向服务 ”是对洋务运动消极影响的评价,联系已学知识可知洋务运动延缓了中国现代化的进程,这场运动以 “中学为体 ,西学为用 ”为指导 ,它不变革落后的封建制度,用现代化的手段维护传统的价值取向 ,这违反了当时世界历史发展潮流,清政府在甲午中日战争中惨败 ,运动破产。故选 A。 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
13、和民族工业的兴起 洋务运动 “八月,陈玉成、李秀成两军在滁州境内会师东进,攻破浦口,再次击溃江北大营,并进占江浦。 经过激战,太平军摧毁了湘军全部营垒,歼灭曾国藩之弟曾国华等湘军数千人,李续宾自杀。太平军乘胜追击,收复桐城,围困安庆的清军不战而逃,皖北复为太平天国所有 ”。其影响是 A解除了对天京的包围 B天京上游局势暂时得到稳定 C切断了清政府的财源 D为进军江西创造了有利条件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分析材料,依据材料信息 “围困安庆的清军不战而逃,皖北复为太平天国所有 ”可推断出材料中的战争指的是三河镇大捷,联系已学知识可知三河镇大捷使天京上游局势,
14、至此暂时得到稳定,据此分析可知 B符合题意,故选 B。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1840至 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太平天国 元代王祯农书中说: “四季各有其务,十二月各有 其宜。先时而种,则失之太早而不生;后时而艺,则失之太晚而不成。故曰,虽有智者,不能冬种而春收。 ”他强调的是 A农业生产要把握好农时 B农事安排要注意地域的不同 C农业生产要改进耕作技术 D农作物高产要提高土地肥力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材料中引文强调的是农业要因时制宜,即把握好农时,因为农业生产是具有高度的季节性,指出须根据历法上的四时、十二月、二十四
15、节气等来确定应当进行哪些农事操作。据此分析可知 A符合题意,材料中没有涉及到地域、耕作技术与施肥的内容,排除 BCD,故选 A。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农时与农业的发展 综合题 ( 15分)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 美国在南朝鲜和一些联合国成员的支持下,赢得了一场针对北朝鲜人的战争,而输掉了另一场针对中国人的战争。这两场战争的起因本质上完全不同:北朝鲜人公然发动侵略而被挫败;中国人努力保护其家园免遭潜在的入侵威胁并获得了胜利。 摘自(美)贝文 亚历山大朝鲜 我们第一次战败 材料二 除战争亲历者外,对许多美国人而言,朝 鲜战争始终是历史中的一个黑洞。停火的第二
16、年,它就变成了一场没人愿意再去回忆和了解的战争。而在中国,情况恰恰相反。对中国人而言,这是一次值得自豪的成功,也是这个国家在新的历史中写下的最灿烂的一个乐章。 摘自(美)大卫 哈伯斯塔姆最寒冷的冬天 美国人眼中的朝鲜战争 (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美国 “赢得了一场针对北朝鲜人的战争 ”的结果是什 么?中国人认为 “潜在的入侵威胁 ”是什么?( 6分) (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中美双方对朝鲜战争结局产生不同认识的影响。( 9分) 答案: ( 1)维 持了朝鲜半岛南北对立的局面。( 2分) 美国把战火烧到中朝边境,严重威胁中国安全。( 4分) ( 2)美国:霸权主义受到
17、打击;扼杀亚洲社会主义国家的企图彻底失败。( 4分) 中国:打破了美国不可战胜的神话;捍卫了中国的国家安全,支援了朝鲜人民,提高了中国国际的地位。( 5分) 试题分析:第( 1)问,主要考查学生知识的运用于解决问题的能力,由材料中“美国在南朝鲜和一些联合国成员的支持下 ”可知指的是朝鲜战争,联系朝鲜战争的结果可知 “赢得了一场针对北朝鲜人的战争 ”的结果是维持了朝鲜半岛南北对立的局面;第二小问联系中国抗美援 朝目的分析可知国人认为 “潜在的入侵威胁 ”指的是美国把战火烧到中朝边境,严重威胁中国安全。 第( 2)问,主要考查分析理解材料的能力,美国在朝鲜战争中的失败,使美国的霸权遭到沉重打击,同
18、时扼杀亚洲社会主义国家的企图也彻底失败;中国在朝鲜战争中不仅打破了美国不可战胜的神话,更加捍卫了中国的国家安全,支援了朝鲜人民,提高了中国国际的地位。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君权神授 ( 15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 法国退回君主专制时期之所以富有成果,主要有一般与个人两方面的原因;前者与法国 革命相联系,而后者则与波拿巴异于常人的才能有关。革命者亟力要创造持久的制度,但失败了。他们想干的事业实在太大;他们推翻了旧秩序,发动了对封建专制的欧洲的征战,努力制定各种宪章,还想把一个极为动荡的社会重新加以改造。但他们所做到的,只不过是勾划(画)出将来社会结构的轮
19、廓而已。这座大厦理应由督政府去建立,却因为法国的这些新统治者异常无能而毫无进展。可是天才就在眼前,波拿巴恢复了秩序 。 摘自(英)约翰 霍兰 罗斯拿破仑一世传 材料二 人们发现,事实上,督政府的对外政策与革命前一样,毫无改变。此时法国出 现了一位令法国和世界都遭遇不幸的人物,他继承了法国传统的 “个人主义精神 ”,并把它发扬光大。他给法国带来了十年的荣誉,也给法国带来了最后的失败的耻辱。 摘自(英)赫伯特 乔治 威尔斯文明的故事 (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法国 “革命者亟力要创造持久的制度 ”在政治、军事、法制方面做出了哪些努力?( 6分) (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拿破仑
20、 “继承 个人主义精神 ,并把它发扬光大 ”的具体表现是什么? “他 ”怎样在对内和对外方面给 “法国带来了十年的荣誉 ”?( 9分) 答案: ( 1)推翻波旁王朝,建立资产阶级统治;镇压国内王党势力,抗击外国武装干涉;颁布人权宣言、 1791年宪法。( 6分) ( 2)具体表现:第一执政 终身执政 皇帝。( 3分) 对内:建立帝国;颁布拿破仑法典;发展资本主义。( 3分) 对外:多次打败反法联盟;征服欧洲大片领土;传播了启蒙思想。( 3分) 试题分析:第( 1)问,主要考查对教材基础知识的准确识记与运用的能力。解题时需要从政治、军事、法制方面分析归纳,回顾已学知识可知法国的革命者在政治上推翻
21、波旁王朝,建立资产阶级统治,在军事上镇压国内王党势力,抗击外 国武装干涉,在法治上颁布人权宣言、 1791年宪法。 第( 2)问,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及知识的运用能力,材料中 “个人主义精神 ”意为实施专制统治,联系已学知识可知其具体表现为先成为第一执政,再成为终身执政,最后简历帝国,成为皇帝;第二小问需要 “对内和对外 ”两个方面归纳 “十年的荣誉 ”,回顾已学知识可知对内:建立帝国;颁布拿破仑法典;发展资本主义;对外:多次打败反法联盟;征服欧洲大片领土;传播了启蒙思想。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君权神授 ( 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 料一 慈禧太后挟光
22、绪皇帝逃亡西安期间,便发布 “罪己诏 ”和 “改革 ”谕旨,要求官员们 “各就现在情弊,参酌中西政治,举凡朝章国故,吏治民生,学校科举,军政财政 ”等情,考虑 “当因当革,当省当并 ”,限期奏报。 李侃等著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在此情况下,清廷不得不从 1901年起实行 “新政 ”,江楚会奏变法三折所列变法建议凡 27条,涉及改革机构、裁减绿营、编练新军、奖励实业、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创办学堂、设立学部、鼓励留学、修订法律、废除苛刑、停止捐纳等等,其中许多在戊戌变法时已提出过。 何顺果著世界史:以 文明演进为线索 (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清末 “新政 ”的背景。与戊戌变法相比较,
23、清政府在政治和经济方面采取的相同做法是什么?( 9分) (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末 “新政 ”的积极影响。( 6分) 答案: ( 1)背景:八国联军侵华,辛丑条约签订,民族危机迸一步加深;清政府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 3分) 做法:政治:保留君主政体。经济:推进工业化。( 6分) ( 2)推动了国家体制和法制的近代化;推动了中国军事近代化的进程;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奠定了中国近代化教育的基础;在某种程度上为资 产阶级革命准备了条件。(答出三点即可,每点 2分,共 6分) 试题分析:第( 1)问,主要考查学生调动已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一小问,清末 “新政 ”的背景可以联
24、系时代特征分析,当时清朝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民族矛盾加深等,第二小问,主要考查比较分析的能力,回顾已学知识可知两者的共同做法有:政治:保留君主政体;经济:推进工业化。 第( 2)问,主要考查学生分析归纳的能力,对清末 “新政 ”的积极影响的分析可以从政治、经济、军事及思想教育等方面归纳,如推动了国家体制和法制的近代化;推动了中国军事近代化的进程;推动了民族资本 主义的发展;奠定了中国近代化教育的基础;在某种程度上为资产阶级革命准备了条件。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的背景 ( 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崇祯十三年( 1640年)夏,李自成率部从湖北房县出发,进
25、入河南,起义军针对明末土地高度集中、赋役繁重、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明确提出了 “均田免粮 ”的口号,深受广大农民的拥护,到处传唱着 “开了大门迎闯王,闯王来时不纳粮 ”的歌谣。崇祯十七年( 1644年)正月,李自成改西安为长安,称西京,建国号大顺。三月十九日晨,大顺军攻入(北京)内城,崇祯帝在万寿山(煤山)自缢,统治 276 年的明王朝宣告覆灭。四月三十日,大顺军撤出北京。五月初二日,清军入京。 摘编自朱绍侯、张海鹏、齐涛主编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欧洲政治革命的第一阶段是 17世纪的英国革命。英国这场大变动的根源可以在国会和斯图亚特王朝之间的冲突中找到;这场冲突后来演变成一场公开的内战,内战中,
26、国会获胜。英国国会胜利的结果是建立起代议制立宪政体 这是英国对欧洲、对世界的最大的政治贡献。 从 14世纪中 叶到 19世纪欧洲人开始真正侵入中国为止,这整个时代是人类有史以来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的伟大时代之一;传统的制度和习俗 农业经济、儒家生活方式、选拔政府官员的考试制度和身居北京的天子的受人尊敬的统治 一直在顺利地、令人满意地继续着。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著全球通史 (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 17世纪 40年代发生在中英两国的重大政治事件的结果。( 6分) (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 “17世纪的英国革命 ”斗争的焦点是什么?其实质是什么?英国是如何建立与完善 “
27、代议制立宪政体 ”的?( 11分 ) (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 “从 14世纪中叶到 19世纪欧洲人开始真正侵入中国为止 ”,中国 “传统的制度和习俗 ”“一直在顺利地、令人满意地继续着 ”的观点的看法。( 8分) 答案: ( 1)中国:农民起义推翻明朝;清军入关,逐步确立对全国的统治。( 3分)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处死国王,建立共和国。( 3分) ( 2)焦点:国王与议会的矛盾。( 3分) 实质:专制与民主的斗争;人治与法治的较量。( 4分) 建立与完善:权利法案颁布,责任内阁逐步形成;政党政治逐步形成;多次议会改革。( 4分) ( 3)评分标 准: 观点明确;( 2
28、 分) 合理引用史实,进行多角度评论;(须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三方面回答,每点 2分,总分不得超出 6分) 第一种:这个观点正确。传统的制度和习俗仍在继续发展。 史实:政治上: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强化,统一多民族的封建国家进一步巩固与发展。 经济上:农业、手工业、商业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思想文化上:进步思想家对传统儒学的批判与继承;古代科技进入了系统总结阶段;小说创作进入蓬勃发展阶段;京剧走向成熟。 第二种:这个观点不正确。传统的制度和习俗已成为阻碍中国社会发展的障碍。 史实:政治上: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阻碍了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经济上:固守 “重农抑商 ”政策,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
29、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海禁 ”与 “闭关锁国 ”政策,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思想文化上:强化思想控制。 第三种:这个观点是片面的。传统的制度和习俗已受到来自不同方面的挑战。 史实:政治上:中国挫败外来势力入侵,捍卫国家主权。 经济上:资本主义萌芽出现;鸦片走私,白银大量外流。 思想文化上:西学东渐;出现发封建的民主思想。 第四种:这个观点不完全正确。传统的制度和习俗在继续发展的同时,也隐藏着严重危机。 史实:综合第一、二种观点。 答出其他观点,论证合理也可。 试题分析:第( 1)问,主要考查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材料中 “17世纪 40年代 ”是解题的关键,联系 17世纪 40年代的中国与
30、英国两国的具体历史背景分析,回顾已学知识可知 17世纪 40年代的中国明朝被明末农民起义军推翻,清军入关,逐步确立对全国的统治,英国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且于 1649年 1月处死了国王查理一世,克伦威尔建立了共和国。 第( 2)问,主要考查学生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准确理解与分析,解答本题需要联系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背景过程及结构具体分析,回顾已学 知识可知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焦点是国王与议会的关系,公网与法律孰轻孰重的问题,实质上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要求限制王权参与政治的核心要求,即专制与民主的斗争;人治与法治的较量; 1689年英国权利法案颁布,责任内阁逐步形成,政党政治逐步形成,多次议会改革。
31、第( 3)问,主要考查学生评价分析观点的能力,题干所问即是传统的制度和习俗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既可以从传统的制度和习俗继续发展、传统的制度和习俗阻碍中国社会发展,也可以从传统的制度和习俗接受挑战,或者吧两者结合在一起,分别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上等方面分析归纳即 可。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 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 人们通常认为太宗之治( 626-649)是唐代 “理想制度 ”的形成时期,是一个以良好和井井有条的施政著称的经济期。 8世纪后期和 9世纪的作者在怀旧时当然把它说成是黄金时代。但事实上太宗在执政时并没有制订
32、新制度,政府的政策也没有大变化。政府的基本结构、行政细节以及政府干预的限度这一十分重要的问题早在隋代已被建立和解决,只是在唐高祖时稍加修改后又被采用,并体现在 624年颁布的一些法典化的法 律中。 费正清、崔瑞德剑桥中国史 隋唐史 材料二 唐朝开国之君虽为高祖,然其事业,实在大部分是太宗做的。 高祖传位于太宗,遂开出公元 627 至 649 的 23 年间的 “贞观之治 ”。历史上记载他的治绩,至于行千里者不赍(带着之意)粮,断死刑岁仅 39 人,这固然是粉饰之谈,然其时天下有丰乐之实,则必不诬的了。隋、唐时的制度,如官制、选举、赋税、兵、刑等,亦都能将前代的制度加以整理。 吕思勉中国通史 (
33、 1)根据材料一、二,两位学者是如何评价唐太宗在 “制度 ”上的作为?( 6 分) ( 2)结合所学知识,唐 太宗在政治、经济及律法等方面有什么建树?简要评述明君、盛世与制度的关系。( 9分) 答案: ( 1)前者认为唐代 “理想制度 “在太宗之前已经确立,太宗只不过是简单继承,没有新的作为。( 3分) 后者认为太宗能继承和有效整理前代各项制度,并加以实施,由此开创出 “贞观之治 ”的繁盛局面。( 3分) ( 2)建树:实行三省六部制;完善科举制;推行均田制;制定唐律。(答出三点即可。每点 2分,共 6分) 关系:明君是盛世出现的重要原因,明君须在继承和完善前代制度的基础上有所创新,但明君需要
34、制度的制约,盛世更需要有制度的保证。( 3分) 试题分析:第( 1)问,主要考查学生阅读理解及分析比较的能力,由材料一中“太宗在执政时并没有制订新制度,政府的政策也没有大变化 ”“ 在唐高祖时稍加修改后又被采用 ”说明了唐代的 “理想制度 ”是在太宗以前已确立;材料二 “然其事业,实在大部分是太宗做的 ”“ 将前代的制度加以整理 ”说明了太宗能继承和有效整理前代各项制度,出现了繁荣的局面。 第( 2)问,主要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及分析评论的能力,解答第一问时需要从“政治、经济及律法 ”联系已学知识归纳,如实行三省六部制;完善科举制;推行均田制;制定唐律等;第二小问主要 考查学生分析因果关系的能力,
35、解答时可以从明君与制度关系,以及与盛世等逻辑分析归纳即可,如明君是盛世出现的重要原因,明君须在继承和完善前代制度的基础上有所创新,但明君需要制度的制约,盛世更需要有制度的保证。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君权神授 连线题 ( 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成都西汉文翁石室授经讲学图 拉斐尔雅典学院 提取材料中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艺术作品与思想关系的角度进行中西比较。 答案:教育场景:图一:传道式授课;上下有序,师道尊严。( 3分) 图二:讨 论式交流;自由平等。( 3分) 时代特征:图一:西汉时期教育为儒家所垄断,儒学开始处于独尊的地位。( 3分) 图二: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潮兴起,开始冲破教会的束缚。( 3分)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信息及知识的运用能力,两幅图片分别是对古代中西两种教育文化的对比,可以结合教育场景与时代特征两个方面分析,如图一传道式授课;上下有序,师道尊严,反映了西汉时期教育为儒家所垄断,儒学开始处于独尊的地位;图二是讨论式交流;自由平等,体现了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潮兴起,开始冲破教会的束缚。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儒家思想的发展;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文艺复兴的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