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4届浙江杭州市西湖高中高三 9月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史学家吕思勉曾对中国早期政治制度作这样的评述: “书经 洪范载:汝则有大疑,谋及乃心,谋及卿士,谋及庶人,谋及卜筮。汝则从,龟从,筮从,卿士从,庶民从,是之谓大同 此以(一)君主(二)卿士(三)庶人(四)龟(五)筮,各占一权,而以其多少数定吉凶。 ”下列最能反映材料观点的是 A中国早期政治极具神权色彩 B中国早期政治带有民主遗风 C中国早期政治实行君主专制 D中国早期政治充满迷信愚昧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材料信息的获取与分析理解能力。本题为最佳型选择题,题干涉及占卜,一定程度上能体现神权色彩,但不符合题意
2、,因不是题干材料强调的观点,排除 A项;从 “大同 ”思想角度分析,说明早期政治带有民主遗风, B项正确; C项 “实行君主专制 ”说法错误; D项能从材料中体现,但并不是材料观点及其强调。 考点:古代中国政治制度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2013年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 60周年。在长期的外交实践中,中国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世界各国建立和发展关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出现 在中国与 160多个国家的建交公报中。下列选项中,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理解正确的是 A只适用于处理同西方国家的关系 B最初是为了处理好中国与邻国关系而定的 C标志着中国要放弃 “一边倒 ”的外交
3、政策 D与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相违背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切入考查运用知识解答问题的能力。 A项说法错误,不仅适用西方国家,也适应不同社会制度的发展中国家;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周恩来访问印度时提出的, B项正确; C项 “放弃 ”说法错误; D项“相违背 ”说法是错误。 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 “睦邻友好 ”,谋求建立和谐的国际社会关系一直是中国的外交原则之一,下列各项中具有这种效果与影响的现象有 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提出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 提出 “求同存异 ”的方针 提出 “一国
4、两制 ”的伟大构想 A B C D 答案: D 试题分析:抓住 “谋求建立和谐的国际社会关系 ”这一关键信息,解答本题的关键分析题干四个选项是否具有这一效果和影响。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是我国外交基本原则,具有建立和谐的国际关系的作用, 符合,实际从选项特征来看, 是必选的,只须分析 。根据所学知识,求同存导方针,使不同意识形成和社会制度的亚非国家加强合作,有利睦邻友好, 符合题意;一国两制解决的是祖国统一问题, 不符合题意。 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求同存异方针 新时期,我国在外交上坚决维护联合国宪章
5、的宗旨和原则,积极开展多边外交,维护世界和平。下列能反映我国积极参与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活动的是 向海外派遣维和部队 领导创立 “上海合作组织 ” 参加朝核 “六方会谈 ” 积极参加裁军工作会议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新时期我国的对外关系,关键信息: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活动。从关键信息分析可知,应选择与联合国有关联的外交活动, 是与联合国的维护世界和平的相关活动,符合题意;上海合作组织是新型的区域合作组 织, 不符合题意;六方会议是区域性会议,主要是解决朝鲜核问题,不涉及联合国, 不符合题意。 C项正确。 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
6、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 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梭伦在担任执政官期间,曾立法规定 “一个人如果在国内出现党派分裂时不参加任何一方,就要被剥夺选举权 ”。这一规定旨在用法律来 A赋予公民的国家主人地位 B培养公民见义勇为的品质 C引导公民切实地关心国事 D冲破氏族贵族的政治特权 答案: C 试题分析:解答本题的须理解题干这一立法的作用和目的。国内出现党派分裂时不参加任何一方,即保持中立,带来的后果是剥夺选举权,也就是剥夺民主政治权利,这使得公民必须做出选择并积极关心国事, C项正确 。 ABD项题干无从体现或涉及。 考点:古希腊、罗马政治制度 雅典民主政治 梭伦改革 古代罗马人关于 “法
7、”留下了很多论述,其中体现了 “法治 ”原则的是 A一切法律都和人或财产有关 B因为法律统治执政官,所以执政官统治人民 C我因为感觉到上帝的意志而笔削诸于法律 D法律的功能在于命令、禁止、允许和惩罚 答案 : B 试题分析: A 项体现的是法律调解的对象和矛盾的内容,没有体现法治的原则;法律统治执政官等鲜明体现了法治原则, B项正确; C项强调上帝的意志,无法体现法治原则; D项强调法律的功能,仅是命令、禁止允许和惩罚,无法体现法治原则,故排除 D项。 考点:古希腊、罗马政治制度 罗马法 罗马法的影响 在论中国与欧洲国体异同中,梁启超指出,中国周代与古代希腊的国体相似。两者政治上的相似之处应是
8、 A贵族政治、列国分立 B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C小国寡民、等级森严 D分封诸侯、城邦国家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以中外政治的异同比较综合考查比较分析能力。周代中国的国体,应与分封制联系,古希腊的国体与小国寡民相联系,从分封制与古代希腊小国寡民的状况分析,两者都是贵族政治及列国分立, A项正确; B项不是两者的政治上的相同点,两者皆没有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C项中的小国寡民仅是古代希腊; D 项中的分封诸侯仅是指中国周代,城邦国家仅是古代希腊。 考点:古代中国政治制度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分封制;古希腊、罗马政治制度 雅典民主政治 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 1689年权利法案第 11条规定 :
9、“陪审官应予正式记名列表 并陈报之,凡审理叛国犯案件之陪审官应为自由世袭地领有人。 ”这一规定体现了 A对君主司法权的限制 B对资产阶级利益的维护 C权利法案的保守性 D维护司法公正的要求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以权利法案为切入点,考查材料信息的获取与运用知识解答问题的能力。权利法案反映的是资产阶级的民主政治要求,维护的是资产阶级利益,但其规定 “凡审理叛国犯案件之陪审官就为自由世袭地领有人 ”,从 “自由世袭地领有人 ”限定说明权利法案的保守性,排除 B 项, C 项正确;题干并没有涉及限制王权的内容, A项排除;题干强 调的是自由世袭地领有人的身份,与权利法案的性质的反差可排除 D项。
10、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权利法案 美国 1787年宪法第一条第二款: “ 众议院人数和直接税税额均应按本联邦所辖各州的人口比例分配于各州,各州人口数目指自由人总数加上所有其他人口的 3/5。 人口的实际统计应于合众国国会第一次会议 3年内以及此后每 10年内依照法律规定的方式进行。 ”宪法中关于人口统计的规定 A体现三权分立的原则 B改选众议员每十年进行 C保障公民的自由与平等 D协调各州之间的矛盾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以众议院议员名额分配问题为切入点,考查美国民主共和国制知识点,以及材料信息的获取与分析理解能力。题干反映美国 1787年宪法规定众议院是按各
11、州人口比例,而且人口数量在一定时期内会进行重新统计,其目的是协调各州的矛盾, D项正确;题干没有体现三权分立的原则, A项排除;题干反映的是每十年进行人口普查,而且说法也是错误的, B项排除; C项无法从题干中体现。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美国共和制的确立 1787年宪法 根据 1871年开始生效的德意志帝国宪法文本,这个新的民族国家称为 “德意志 联邦 ”,其最高首脑为 “联邦主席 ”。直到威廉一世加冕时,人们才从发布的皇帝宣言中得知, “联邦主席 ”改成了 “德意志皇帝 ”。原来,威廉一世希望自己被称为 “德国皇帝 ”,这一要求遭到巴伐利亚国王和符滕堡国王的反对,最后威廉一世接受
12、“德意志皇帝 ”称号。上述材料表明 A德意志帝国不适合建立联邦制 B德意志帝国仍是封建专制政体 C德意志帝国分裂割据局面仍没有消除 D德意志帝国存在集权与分权主义之争 答案: D 试题分析:考查材料信息的获取与分析理解能力。从 “这个新的民族国家称为德意志联邦 ”可知,德意志帝国实行联邦制, A项说法错误; 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确立的是君主立宪制, B项 “仍是封建专制政体 ”说法错误; 1871年,德意志帝国结束了分裂实现了统一, C项说法错误;题干反映联邦主席到德意志皇帝的变化,这种称号则体现了分权主义和集权主义的斗争, D项正确。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法国共和制、德意志帝国
13、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 近代英、法、美资产阶级革命后均确立了代议制民主政治。代议制的核心是 A实行民主共和政体 B三权分立和权力制衡 C维护资产阶级的统治 D议会掌握国家权力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以代议制的认识为切入点,综合考查对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的认识。民主共和制仅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政体之一,并不是代议制的核心, A项排除;三权分立和权力制衡是资产阶级代议制民主的特点,如美国是典型的,但并不是共性和代议制的核心, B项排除;从阶级立场来看,代议制是维护资产阶级的统治的,这是目的,而不是核心, C项排除;尽管国家的资产阶级代议制产生的时间不同,每个国家又会由于国情差异
14、所呈现的特点各异,但核心思想是一致的,即资产阶级通过议会的设置,把国家的立法权力掌握在自己手中,并以此限制和制约君主或总统等对行政权力的滥用,同时也都通过立法保证资产阶级的利益,故 D项正确。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美国共和制的确立、法国共和制的确立与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资产阶级代议制的核心 社会主义研究杂志 1986年第 3期载文指出: “巴黎公社基本上是按照蒲鲁东(法国政论 家,经济学家,小资产阶级 思想家 )的地方自治原则和布朗基的空想共产主义思想建立起来的一个城市自治政权。 ”这反映出巴黎公社 A是一次有组织有计划的无产阶级革命 B是世界上第一个社
15、会主义的自治政权 C缺乏成熟的无产阶级革命理论的指 D并没有实施维护无产阶级利益的举导 措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以对巴黎公社的评价切入考查巴黎公社失败的原因,以及材料信息的获取与分析理解能力。关键信息:法国政论家,经济学家,小资产阶级思想家。巴黎公社这一次无产阶级的伟大尝试,其思想之一是法国小资产阶级思想家蒲鲁东的地方自治原则,说明其缺乏成熟的无 产阶级革命理论的指导,C项正确。 A项 “有组织有计划 ”的说法错误; B项说法错误,因为巴黎公社最终失败;巴黎公社建立了无产阶级政权,并从政治和经济两个方面采取了相关措施, D项说法错误。 考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和国际工人运动 巴黎公社
16、 巴黎公社会失败的原因 布尔什维克的政敌,立宪民主党领导人帕 米留可夫指出:十月革命是 “俄国革命长期复杂 进程中的一个阶段,它不是对二月革命的否定,而是二月革命所开创的进程的继续 ”。 “二月革命所开创的进程的继续 ”主要是指 A签订条约退出了帝国主义战争 B彻底完成资产阶级民主 革命的任务 C推翻罗曼诺夫王朝和沙皇反动统治 D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与苏维埃共同执政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以二月革命与十月革命的共性与联系切入考查材料信息的获取与分析能力。二月革命是资产阶级性质的革命,故 “继续 ”应是指彻底完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任务, B项正确;十月革命后,俄国退出一战,但这并不符合题干问题的
17、要求, A项排除; B项在二月革命即已实现,排除; D项 “共同执政 ”说法与史实不符。 考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俄国十月革命 十月革命的意义 1848年共产党宣言引言中指出: “共产主义已经被欧洲的一切势力公认为一种势力。 ”这一观点的历史依据是 A欧洲三大工人运动显示了工人阶级的力量 B马克思主义已成为工人阶级的思想武器 C巴黎公社建立无产阶级政权的伟大尝试 D英、法等国资产阶级代议制进一步完善 答案: A 试题分析:解答本题关键是理解题干关键信息的含义。 “共产主义已经被欧洲的一切势力公认为一种势力 ”是指工人阶级已登上历史舞台,而这一标志是欧洲三大早期工人运动,故 A项正
18、确; 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但 “已成为工 人阶级的思想武器 ”并不是题干观点的历史依据, B项排除;从时间上看,巴黎公社的时间要晚于 “共产主义已经被欧洲的一切势力公认为一种势力 ”, C项排除;题干强调的共产主义是无产阶级政治追求目标, D项排除。 考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和国际工人运动 共产党宣言 欧洲三大早期工人运动 中国古代自先秦开始已有 “法治 ”的思想,其内涵随时间发展而不断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4分) 材料一 法者,编著之图籍,设之于官府,而布之于百姓者也。 韩非子 难三 明君使其群臣,不游意于法之外,不为惠于法之内,动无非法 。 韩非
19、子 有度 材料二 鉴于临时政府组织大纲有不少缺陷,尤其是它仅为政府之规制而非为国民之规制,因而孙中山提出应另制新法。他在给参议院的咨文中说: “查临时政府现已成立,而国民组织之法尚未制定,应请贵院迅为编定颁布,以固民国之基。并据法制局局长宋教仁呈拟中华民国临时组织法草案五十五条前来,合并咨送贵院,以资参叙。 ”但被参议院拒绝。原因有两个,一是认为组织法的名称,不能包括 “人权 ”的内容,因而主张制定一份名为 “临时约法 ”的文本;二是认为立法如 “受命于政府,有损立法独立之尊严 ”,应由参议院自行起草。 徐矛中华民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三 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
20、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现在的问题是法律很不完备,很多法律还没有制定出来。往往把领导人说的话当做 “法 ”,不赞成领导人说的话就叫做 “违法 ” 所以,应该集中力量制定刑法、民法、诉讼法和其他各种必要的法律 经过一定的民主程序讨论通过,并加强检察机关和司法机关,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 1)阅读材料一,概括韩非子所说 “法 ”的主要特征,并分析其在当时的 积极意义。( 4分) ( 2)材料二中,参议院关于 “新法 ”的认识和孙中山有何不同?结合相关史实,说明参议院的主张是否得以实现。( 4分) ( 3)阅读
21、材料三,针对当时 “法 ”出现的问题,邓小平提出了哪些主张?结合所学,简述 20 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主要成就。( 6 分) 答案: ( 1)特征:权威性;公开性;针对臣民,为君主服务。( 2 分,任意两点即可) 意义:法不分亲疏贵贱,给血缘和等级制度以强烈冲击;强调以君主为中心,有利于加强中央和君主的权力。( 2分) ( 2)不同: “新法 ”应包括人权的内容; “新法 ”的制定不能受制于政府,应由参议院自行起草。( 2分)史实: 1912年 3月,孙中山颁布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国民享有自由和权利;按照三权分立原则构建政治体制,参
22、议院行使立法权。( 2分) ( 3)主张:用法律保障民主;通过民主程序完善各种法律制度;加强依法治国。( 3分) 成就: 1982年,全国人大五届五次会议审定并通过全面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成为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1977 年,中共十五大提出了依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历史任务; 1999年,全国人大九届二次 会议通过宪法修正案,把 “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写进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正式把这一治国方略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下来;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不断完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框架基本形成。( 3分,任意三点即可) 试题分析:( 1)解答本题关键是
23、理解材料的意思,进而分析归纳。关键信息:明君使其群臣,不游意于法之外,不为惠于法之内,动无非法。从关键信息分析可以,法是皇帝统治的工具,主要针对的是臣民,为其服务,然 “不游意于法之外,不为惠于法之内 ”说明了权威性和公开性。第二小问基于第一小问 中法是皇帝统治的工具,是为其服务的,故意义应从维护皇权和统治的角度进行阐述。 ( 2)关键信息:原因有两个,一是认为组织法的名称,不能包括 “人权 ”的内容,因而主张制定一份名为 “临时约法 ”的文本;二是认为立法如 “受命于政府,有损立法独立之尊严 ”,应由参议院自行起草。 “不同 ”依据关键信息归纳即可;史实则列举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制定及其相关内
24、容。 ( 3)关键信息:应该集中力量制定刑法、民法、诉讼法和其他各种必要的法律 经过一定的民主程序讨论通过,并加强检察机关和司法机关,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 究。观点依据关键信息归纳即可,成就则列举改革开放我国法制建设的成就。 考点:古代中国政治制度 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秦律;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辛亥革命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和祖国统一 改革开放以来民主与法制的建设 依法治国 2012年是尼克松访华、中日建交 40周年,历任美日首脑访华都无法回避的话题应是 日本首相访华 美国总统访华 A美、日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B中国已成为世界外交舞台的中心 C美日发展离不开
25、中国 D双方奉行友好结盟政策 答案: A 试题分析:考查现代中国对外关系知识点。关键信息:无法回避的话题。美日与中国建交必须承认一个中国原则,这是前提, A项正确;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加,中国国际舞台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但成为 “世界外交舞台的中心 ”说法是错误,也不是无法回避的话题,排除 B 项; C 项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D项 “结盟 ”之说法是错误的, 80年代后中国奉行的是不结盟政策。 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邦交正常化 一个中国原则 古今中外地域中有很多带 “州 ”的名称,下列对 “州 ”的区划沿革表达正确的有 A “州 ”作为地方行政区划最 早开始于唐代
26、B在 1787年宪法中,美国各州仍能行使一定的国家主权 C有些州名源于传说中黄帝时代将全国划分的 “九州 ” D新中国成立后 “州 ”的行政区划仍然存在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以 “州 ”为主题,综合考查中外政治制度。 A 项 “最早开始于唐代 ”说法错误; 1787年宪法规定美国实行联邦制,故 B项中的 “仍能行使一定的国家主权 ”说法错误;州是由监察区域演变而来的, C 项说法错误;新中国成立后,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故 D项说法是正确。 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和祖国统一 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 民族区域自治制 度 千秋兴亡 秦朝一书中提到: “秦始皇试图将嬴氏 家天下 传之永远的想法,
27、不过是一场白日梦。但他从 千秋万代 着眼而精心构造的帝制和一整套国家制度,却开创了延续 2000年的中华帝国的基业。 ”在此,作者肯定的是 A世袭制 B中央集权制 C郡县制 D皇帝制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秦朝政治制度对后世的影响,关键信息:却开创了延续2000年的中华帝国的基业。题干反映作者肯定了秦政治制度对后世的影响,即奠定了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中央集权制为历代王朝沿用, B项正确。秦朝以前,世袭制即已产生, A项排除;郡县制源战国时期,并不是在秦朝开创, C项排除;皇帝制是秦朝开创,但其是中央集权制的组成部分,排除 D项。 考点:古代中国政治制度 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28、 中央集权制确立的意义 在古代中国政治文明的演进过程中,出现过许多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以下对古代中国地方行政制度的论述,正确的是 A分封制既稳定了当时的政治秩序,也蕴含着以后分裂割据的因素 B郡县制是贵族政治取代官僚政治的标志,推动了中央集权制的形成 C行省制是满洲族的重要政治创新,有利于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D三省六部制明确了宰相之间的分工,大大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综合考查古代中国地方行政体制的理解。从地方行政制度这一限定来看, D项首先排除,因三省六部制不是地方行政体制,而是中央行政体制;分封制有利于中央加强对地方的控制,但不利中央集权,易形成地方割据,A项说法
29、正确; B项 “贵族政治取代官僚政治 ”说法错误,而应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C项 “满洲族 ”说法错误,应是蒙古族,其为元代。 考点:古代中国政治制度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分封制 新浪网穿越时空的对话一文认为同时期的历史政治人物乾隆与华盛顿谈政见,谈三权分立,双方会吵起来;谈文字狱,双方则有可能会打起来。两人的政见差异从文明史观的视角看源于 A中美两国国家利益的冲突 B两人人生经历的差异 C科学教育与启蒙教育的差异 D农耕文明与工业文明大环境的影响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以时空穿越的新情景考查中西方的差别,注意题干问题的限定:文明史观。乾隆是封建专制统治者,实行思想文化专制政策(文字狱
30、),是农业文明的代表,而华盛顿是资产阶级代表文明,主张三权分立的民主政治和思想 自由等,代表的工业文明, D项正确; ABC项都不符合 “文明史观 ”的要求。 考点:古代中国政治制度 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强化 君主专制制度;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美国共和制的确立 1787年宪法 历史纪年方法是历史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下列有关历史纪年的叙述,正确的有 梭伦改革发生于公元前六世纪初期 “太祖 ”作为朱元璋的年号可以用来纪年 中华民族取得抗战胜利是在民国三十四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是在农历甲午年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把历史常识与历史基本史实相结合考查分析运用能力。梭伦改革于
31、公元前 594年开始,故是公元前六世纪初期, 正确; “太祖 ”不是年号,而是庙号, 错误;抗战胜利是在 1945 年,换算后则是民国三十四年, 正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是在 1949年,并不是甲午年, 错误。 考点:历史常识 纪年方法(课标外) 2012年是南京条约签署 170周年,百年荣辱起于此,某班同学以此为契机开展研究性学习,利用不同史观解读南京条约。下列研究性成果不正确的是 A西方工业文明与东方农耕文明的冲突 文明史观 B中国 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开始 全球史观 C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扩张的必然结果 革命史观 D晚清人们生活习俗出现西化 社会史观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把史观与南京
32、条约知识点相结合考查分析理解能力。解答本题关键是能理解各种史观的概念。从文明史观来看,中国是农耕文明,英国代表的是工业文明,故鸦片战争则是工业文明与农耕文明的冲突, A项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B项述说的是鸦片战争的影响,符合题全球史观,但不符合题意; C项述说的是鸦片战争发生的必然性,不是革命史观,因为革命史观强调的阶级斗争等, C项符合题意; 社会史观强高下层百姓的日常生活和习俗等, D项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18401900 年间西方列强侵略和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南京条约 鲁迅说: “至于中国所谓的手段,在我看来,有时也应该说有的,但绝非 以夷制夷 ,倒是
33、想 以夷制华 。然而,夷又哪有这么愚笨呢,却先来一套 以华制华 给你看 ”。中国近代史上能体现以夷制夷、以夷制华、以华制华三种策略的历史事件分别是 A太平天国,辛丑条约,甲午战争 B辛丑条约,太平天国,甲午战争 C甲午战争,太平天国,辛丑条约 D甲午战争,辛丑条约,太平天国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以西方侵华政策的演变切入考查 1840至 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华和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从选项来看,主要是涉及甲午战争、太平天国辛丑条约等三个史实,只须分析各自的特征,使其与题干的以夷制夷、以夷制华和以华制华形成对应关系。甲午战争,涉及北洋舰队、洋务运动,是以夷制夷;太平天国运动时期,中外反运势力
34、公开勾结,故是以夷制华;辛丑条约使清政府沦为西方列强的统治工具,体现西方侵华的以华制华。故 C项正确。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18401900 年间西方列强侵略和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和太平天国运动 甲午战争、辛丑条约和太平天国运动 2012年 6月 18日的 G20峰会上胡总书记捡拾中国国旗的行为让亿万华人感动,给中国上了爱国主义的深刻一课。下列中国近代出现的爱国主义口号的先后顺序是 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保卫华北,保卫黄河 愿人人战死而失台,绝不愿拱手而让台 还我山东,还我青岛 A B C D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以爱国主义为切入考查重大历史事件再现的能力,题型为排序型选择题,采用排除
35、法。 出现于 20世纪 50年代初, 出现于 20世纪 30年代, 出现是 19 世纪末的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 出现在 1919 年的五四运动,故 D项正确,排除 ABC项。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18401900 年间西方列强侵略和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五四运动;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新民主义革命 抗日战争;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和祖国统一 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 民主政治制度建设的背景 20世纪 30年代,正当中国革命和中华民族处于生死攸关的历史时刻,在中国的大西北先后发生了两件 堪称扭转时局的政治事件。下列诗句中暗喻这两件事件的
36、是 铁流两万五千里,各路劲旅大会师 八年戎马征程苦,一纸降书玉宇清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谁人不知张少帅,千古功臣一代骄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解答要抓住三个关键信息,即 “20世纪 30年、大西北、扭转时局 ”。 反映的是红军长征,挽救了中国革命,符合题意; 反映的是抗日战争,这是近代中国第一次取得完整意义上反帝的胜利,不符合题意; 反映的是解放战争史实,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基本胜利,不符合题意; 反映 的是西安事变,促使国共第二次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争初步形成,符合题意。 C 项正确。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 红军长征、西安事变、抗日胜利和解放
37、战争 周策纵在五四运动史中说: “五四运动 是一个复杂现象,它包括新思潮、文学革命、学生运动、工商界的罢市罢工、抵制日货运动 这一连串的活动都是由下列两个因素激发出来的:一方面是二十一条要求和山东决议所燃起的爱国热情;另一方面是知识分子的提倡西洋文明,并希望能依科学和民主观点来对中国传统重新估价,以建立一个新中国。 ”作者认为,五四运动是 新民主 主义革命的开端 彻底的反帝反封建革命 民族意识觉醒下的斗争 重要的思想解放运动 A B C D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以五四运动的意义为切入点,考查材料信息的获取与分析理解能力。关键信息: “这一连串的活动都是由下列两个因素激发出来的:一方面是二
38、十一条要求和山东决议所燃起的爱国热情;另一方面是知识分子的提倡西洋文明,并希望能依科学和民主观点来对中国传统重新估价,以建立一个新中国。 ”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但材料没有体现这一意义,排除 , 对五四运动的性质描述是正确 的,但题干材料没有体现; 可由 “一方面是二十一条要求和山东决议所燃起的爱国热情 ”体现, 可由 “另一方面是知识分子的提倡西洋文明,并希望能依科学和民主观点来对中国传统重新估价,以建立一个新中国 ”体现,故 B项正确。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五四运动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后,孙中山任临时大总统,实行总统制;为了限制袁世凯的权力,孙
39、中山颁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这种做法 A引发政体频繁变更社会动荡 B权力分散降低行政效率 C因人设法违背法律精神 D有利于防止专制维护共和 答案: C 试题分析:题干反映孙中山颁行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是针对袁世凯,故 C项正确。 A项说法错误,实行责任内阁制并不意味着政体的频繁变更,并导致社会动荡的说法也是与史实不符; B项 “权力分散 ”说法错误;孙中山这一做并没有在实际上起到效用,袁世凯最终还是复辟了帝制,D项排除。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辛亥革命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927年上海东方杂志以 “农民状况调查 ”为题征文,要求应征者文章要“注意于农民
40、疾苦实际情形之说明 当以报告事实为主,切勿流 于空洞 ”,后推出了 “农民状况调查 ”专号,集中刊载了 16篇农村调查研究专文和 23篇各地农民调查的 “征文节录 ”(涉及区域及文章数量见下表)。下列关于材料的解读不正确的是 A充分肯定了农民在中国民主革命中的重要性 B国民大革命时期人们对 “乡村问题 ”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关注 C长三角地区城市化进程下城乡 “背离化 ”趋势更为凸显 D反映当时以近代实证科学为导向的调查之风颇为流行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以农民问题切入考查材料信息的获取与分析能力。解答须注意时间信息与表格获取的信息与解读。从时间上看,处于国民大革命时期,从表格数据来看,农村调
41、查研究主要在南方,特别是江浙地区,涉及全面十几个省份,故说明此时期人们对乡村问题的关注,长三角地区的城市化进程下城乡 “北离化 ”趋势, BC 项解读正确,但不符合题意;题干中的 “注意于农民疾苦实际情形之说明 当以报告事实为主,切勿流于空洞 ”,可知, D项解读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A项无法从题干材料中体现,但符合题意。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 国民 大革命 为了制定 1954年宪法,毛泽东同志亲自主持,广泛征求意见。当时全民讨论了近三个月,参加讨论的有一亿五千多万人,最后由宪法起草委员会整理的意见共 138万条,为宪法的制定提供了重要的条件。这说明 1954年宪法 A体现
42、了社会主义原则 B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 C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 D落实了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以 1954年宪法制定的过程为切入点,考查 1954年宪法的特点知识点, 1954年宪法体现了社会主义和人民民主两个原则,但题干中的 “广泛征求意见、全民计 论了宾三个朋、参加讨论的有一亿五千多万人 ”关键信息仅能说明体现人民民主原则,而社会主义原则无法体现,故排除 A项, C项正确;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是 1956年底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B项排除;题干未涉及政治协商制度,排除 D项。 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和祖国统一 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 195
43、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是民主政治发展的必然趋势。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为之作出了不懈的努力和探索。下列选项中对以下三部法律的表述错误的是 图一 图二 图三 A分别颁布于 1912年、 1949年和 1954年 B分别由南京临时政府参议院、新政协、全国人大制定 C分别具有资产阶级民主宪法、新中国临时宪法、社会主义类型宪法性质 D分别标志着近代民主革命高潮、社会主义革命胜利、过渡时期政治建设成就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以民主和法治为线索,综合考查近现代中国的政治民主化。图1是由南京临时政府于 1912年颁布的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图 2是第一届全国政协于 1949年
44、颁布的,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图 3是全国人大于 1954年通过的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因此, ABC项对三部法律的时间、颁布或制定的机构和性质表述是正确的,但不符合题意。图 1是近代中国民主革命高潮之一,图 2并不是标志社会主义革命胜利,而应是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这一说法错误,图 3是处于过渡时期,故 D项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辛亥革命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和祖国统一 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 中华人民共和国共同纲领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的告台湾同胞书 A属于解决台湾问题的纲领性文件 B标志着我国对台政策的
45、重大 发展 C结束了海峡两岸的军事对峙状态 D成为反对和遏制台独的法律依据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告台湾同胞书的意义。告台湾同胞书中阐述和平统一的思想, B项正确; A项 “纲领性文件 ”说法错误; C项 “结束了 ”说法错误,应是由敌对、对峙趋向于缓和; D项 “法律依据 ”说法错误,应是 21世纪的反分裂法等。 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和祖国统一 “一国两制 ”的理论与实践 台湾问题 综合题 材料一 李鸿章 1895年 3月 19日在日本马关指出: “此次战争,实获两个良好结果。 第一,日本利用欧洲式之海陆军组织,取得显著成功,足以证明黄色人种亦决不逊于白色人种;第二,由于此次战争
46、,中国侥幸得以从长夜之梦中觉醒,此实为日本促成中国发奋图强。 日本有不弱于欧洲各国之学术知识,中国有天然不竭之富源,如两国将来能相互合作,则对抗欧洲列强亦非至难之事。 ” 蹇蹇录中译本,第 131 132页 材料二尽管中国的抗日战争在日本偷袭珍珠港事件后已成为世界大战的一部分,但国共军队牵制了 100万日本军队的事实并没有在后来的历史记录中得到充分重视。 ( 但)没有中国的抗日战争,二战在欧洲战场的战 事会更加朴朔迷离,出现其他变数。 牛津大学中国研究专家米德博士评价中国抗日战争 材料三 日本方面痛感日本国过去由于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的重大损害的责任,表示深刻的反省。日本方面重申站在充分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提出的 “复交三原则 ”(注:中 华人民共和国是代表中国人民的惟一合法政府;台湾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土不可分割的 一部分;所谓 “日蒋条约 ”是非法的,无效的,应予废除。)的立场上,谋求实现日中邦交正常化 这一见解。 1972 年 9月 29日中日建交联合声明 (1) 根据材料一,简单评述李鸿章对甲午中日战争结果的认识。( 5分) (2) 指出材料二中欧洲学者对中国抗日战争地位的看法有什么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 认识变化的依据。( 5分)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 1972年 9月中日正式建交的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