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届浙江省嘉兴市高三上学期摸底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上传人:testyield361 文档编号:339853 上传时间:2019-07-09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195.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4届浙江省嘉兴市高三上学期摸底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2014届浙江省嘉兴市高三上学期摸底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2014届浙江省嘉兴市高三上学期摸底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2014届浙江省嘉兴市高三上学期摸底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2014届浙江省嘉兴市高三上学期摸底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4届浙江省嘉兴市高三上学期摸底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在古代中国政治文明的演进过程中,出现过许多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以下对古代中国地方行政制度的论述,正确的是 A分封制既稳定了当时的政治秩序,也蕴含着以后分裂割据的因素 B郡县制是贵族政治取代官僚政治的标志,推动了中央集权制的形成 C行省制是满洲族的重要政治创新,有利于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D三省六部制明确了宰相之间的分工,大大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 答案: A 试题分析: B项前半句对,后半句错误,因为郡县制是中央集权制的表现,所以因果关系弄错了; C行省制度不是满洲族的政治创新,是元朝蒙古族统治者的创新; D 中的三省六部

2、制不属于地方行政制度,所以不符合题意;综上所述,排除掉 BCD,选择 A。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分封制。 董仲舒提出: “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 ”这一观点在当时的主要影响是 A确立了儒学独尊的地位 B发展了 “天人感应 ”的理念 C为君主受命于天提供理论保障 D使汉王朝开始重视文化教育 答案: C 试题分析:根据 “此天意也 ”可知这是在讲是 “天为之立王以善之 ”,所以体现的是君主是受命于上天的,因而选择 C;材料没有提到儒学问题,也没有提到天人感应和文化教育的问题,所以 ABD均是错误的,需排除。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

3、变 汉代儒学 董仲舒的新儒学。 黄宗羲是浙东学派的创立者,也是明末清初最著名的思想家之一。下列对黄宗羲思想的评述,正确的有 猛烈批判君主专制,促进明清之际思想活跃 矛头直指君主制度,具有近代民主启蒙色彩 冲击了儒学的正统地位,同时又发展了儒家思想 虽未能从根本上动摇儒学统治地位 ,但成为近代进步思想先声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黄宗羲的主张有:对君主专制进行猛烈抨击,提出 “天下为主,君为客 ”, 主张以天下之法代替皇帝的一家之法,提出 .工商皆本等,根据这些思想主张可以看出 ;但是黄宗羲的主张尽管矛头指向了君主制度,但还不可与西方近代的民主启蒙思想相提并论,所以不能说具有了近代

4、民主启蒙色彩。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 黄宗羲。 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说: “在清朝,讽刺小说反少有,有名而几乎是唯一的作品,就是 。 讽刺小说贵在旨微而语婉的,假如过甚其辞,就失了文艺上底价值, 所以讽刺小说从 而后,就可以谓之绝响。 ”其中的 “ ”最有可能是答案: C 试题分析:儒林外史是我国一部著名的古典长篇讽刺小说,它通过生动的艺术形象,反映了封建社会末期腐朽黑暗的社会现实,批判了八股科举制度,揭露了反动统治的罪恶和虚伪,所以选择 C;其他几个作品不符合题意,故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文学成就 明清小说。 某当代学者在评价中国近代思想

5、界的一位里程碑式巨人时,用了如下小标题。这位 “思想巨人 ”有可能是 一 以西方天赋人权抨击封建专制主义 二 以西方进化论为变法之理论基础 三 以提高全民素质为振兴国家之根本 A魏源 B严复 C陈独秀 D孙中山 答案: B 试题分析:由表格中的 “西方进化论 ”和 “变法 ”可以看出这位思想巨人指严复,选项中的 ACD均不是主张变法的人物,而且也没有提出过进化论的知识,故答案:选 B。 考点:思想解放的潮流 维新思想 严复。 毛泽东思想是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它开始被确立为全党的指导思想是在 A井冈山时期 B长征时期 C延安时期 D新中国成立后 答案: C 试题分析:作为

6、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的毛泽东思想开始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是在中共七大上,中共七大召开于 1945年,当时中共所在地是在延安,正处于抗日战争的后期,所以选择 C。 考点: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毛泽东思想 毛泽东思想成为党的指导思想。 西方人文精神经历了三次大的演进和变化,涌现出许多时代巨人,发出具有震撼力的时代呐喊。下列人物和主张的连线,正确的是 A普罗塔哥拉 人的理智本性和道德本性是统一的 B薄伽丘 人是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 C伏尔泰 私有制是人类不平等的起源 D康德 人必须永远有公开运用自己理性的自由 答案: D 试题分析: A中的主张不是普罗塔格拉的,

7、而是苏格拉底的主张,排除 A; B中的主张是莎士比亚的,而不是薄伽丘的,排除 B; C中的主张是卢梭的,而不是伏尔泰的,排除 C;只有 D的主张与人物一致,所以选择 D。 考 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 启蒙运动 康德。 某大学举办了一次学术报告会,以下是一系列报告的标题:司汤达的文学创作、人间喜剧作品赏析、高尔基和他的母亲、名画伏尔加河上的纤夫之魅力等。据此推断,这次学术报告会的主题最有可能是 A异彩纷呈的民族文学 B现实主义文艺的魅力 C启蒙运动的学术精品 D融合交流的东西方文化 答案: B 试题分析:司汤达是十九世纪法国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人间喜剧是法国 19世纪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巴

8、尔扎克的主要代表作;高尔基的母亲具有现实主义作品特有的具体性和逼真性;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是伊里亚 叶菲莫维奇 列宾的代表作,也是他的成名作,现实主义绘画杰出的代表作之一;所以上述作品的共性都是现实主义的典范,故选 B。 考点: 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 文学的主要成就和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 现实主义的文艺作品。 唐太宗曾说: “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 ”下列史实反映了唐太宗这一思想的是 在东突厥故地设置羁縻府州 以文成公主赴吐蕃和亲 设鸿 胪寺接待各少数民族 提出 “示存异方之教 ” A B C D 答案: A 试题分析:这一题属于唐朝民族关系的史实,材料反

9、映了唐太宗对各个民族平等的态度,在东突厥故地设置羁縻府州、以文成公主赴吐蕃和亲反映了中央对少数民族地区与汉族同等对待的史实,符合唐太宗的主张,所以选 A。 考点: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古代中国的政治家 唐太宗。 一位传记作者写道: “他写了大量的著作。由于这个人在各个领域中的卓越成就,我想应当把它们列成一表。 ”随之,一份涉及数学、哲学、伦理学、逻辑学、生物学等的多领域书目清单诞生了。 “他 ”最有可能是 A孔子 B亚里士多德 C牛顿 D爱因斯坦 答案: B 试题分析:亚里士多德是世界古代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之一,他的写作涉及伦理学、形而上学、心理学、经济学、神学、政治学、修辞学、自

10、然科学、教育学、诗歌、风俗,以及雅典宪法。所以材料所述的就是亚里士多德。 考点: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 古希腊哲学 亚里士多德。 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以下关于孙中山先生奋斗的业绩,叙述正确的是 A为推翻清王朝统治,率革命党发动武昌起义 B为防止袁世凯独裁,颁布中华民国约法 C为推动民主革命发展,重新解释三民主义 D为完成反帝反封建任务,领导进行北伐战争 答案: C 试题分析: A不对,因为孙中山没有发动武昌起义,武昌起义发生时孙中山在国外; B错误,为了防止袁世凯独裁,颁布的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D错误,孙中山于 1925年 3月 12日辞世,北伐战争发生于 1926年 7月,当时

11、孙中山已经去世;所以只有 C符合史实。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 北伐战争。 国际联盟盟约宣告: “凡任何战争或战争之威胁,不论其直接或间接涉及联盟任何会员国,皆为有关联盟全体之事,联盟应采取措施,以保持各国间之和平 ” 以上内容主要体现国际联盟的 A “维护和平 ”原则 B “集体安全 ”原则 C “委任统治 ”原则 D “公正民主 ”原则 答案: B 试题分析:这一题考查国际联盟的原则,关键需要结合材料所要表达的意思去选择,切忌死记硬背。材料中的 “不论其直接或间接涉及联盟任何会员国,皆 为有关联盟全体之事 ”、 “和平 ”、 “战争或战争之威胁 ”明显体现的是集体安全原则

12、。 考点: 20 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凡尔赛 华盛顿体系下的和平 凡尔赛体系的构建。 1936年反共产国际协定签订后,希特勒说: “利用布尔什维主义的幽灵来遏制凡尔赛诸国, 这是我们度过危机、摆脱凡尔赛和约和重新武装的惟一方法。 ”下列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A实质是德国准备发动战争,夺取世界领导权 B为德国公开撕毁凡尔赛和约作了准备 C德国以此为幌子建立三国轴心同盟 D德国企图迷惑 “凡尔赛诸国 ” 答案: B 试题分析: 1935年 ,德国公开撕毁凡尔赛和约 ,放手扩充陆军、重建空军、建造军舰,以上史实是德国公开撕毁凡尔赛和约的标志,材料提供的时间是 1936年,所以 B不符合题意;材料所说的反

13、共产国际协定的签订,恰恰是德国为发动战争迷惑其他国家的一个障眼法,所以 ACD与之相关。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历史背景 德国公开撕毁凡尔赛和约。 下图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某次局部战争示意图。这次战争产生的重要影响是 A为中东地区的动荡埋下了最初的隐患 B阿拉伯国家遭受领土和人员重大损失 C “石油 武器 ”运用,引发西方世界经济危机 D美苏开始 “填补真空 ”,走上中东角逐前台 答案: D 试题分析:上图所指是第二次中东战争,是英法为夺得苏伊士运河的控制权,与以色列联合,对埃及发动的军事行动,英法最终以失败告终,这场战争也标志着美国和苏联两个超级大国成为真正主宰中东乃至全世

14、界的力量,所以选择D。 考点:烽火连绵的局部战争 中东战争 第二次中东战争。 “(二战后)经济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是经济生活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 而经济生活的日益国际化又是科技进步,经济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但这种经济合作或联合短时期内在全球化范围内难以实现,于是,一些地理位置上相邻、利益相近的国家就 纷纷建立各种地区性经济一体化组织。 ”上述材料不能表明 A经济、科技、生活之间有着密切的关联 B经济全球化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 C经济区域集团化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步骤 D经济全球化的实现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 答案: B 试题分析:由 “经济生活的日益国际化又是科技进步 ”可知 A正确;由 “短时期

15、内在全球化范围内难以实现 ”、 “纷纷建立各种地区性经济一体化组织 ”可知 C 正确;由 “短时期内在全球化范围内难以实现 ”可知 D正确,所以排除掉 ACD。 B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 全球化趋势。 苏俄的新经济政策和美国的罗斯福新政都是人类文明演进过程中的创举。两者的根本相同点在于 A都强化了国家对经济的全面干预 B都将工作的重心转移到工业领域 C都注重从实际出发变革生产关系 D都对本国乃至世界产生深远影响 答案: C 试题分析:题干要说明的是苏俄新经济政策和美国罗斯福新政两者作为创举的根本相同点,两者本质上都是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16、,所以 C符合题意。 A不符合新经济政策, B不合史实, D不合题意,所以排除 ABD。 考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新经济政策与罗斯福新政比较。 有人认为, “美国思想体系的传统在任何时候都不会转变为僵死的教条,而是在每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为回答时代的呼唤而获得新生。 ”以下对 20世纪不同历史阶段,美国 “为回答时代的呼唤而获得新生 ”的政策表述错误的是 A 30年代 国家大 规模干预经济 B 50年代 发达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C 70年代 交替紧缩财政和赤字财政 D 90年代 宏观调控和微观自主 答案: C 试题分析:这一题考查了美国在 20世纪不同阶

17、段所采取的经济政策,如果基础知识掌握较熟练的话,能够很顺利的知道 A、 B、 D三项都符合史实,而 70年代美国正处于经济危机和滞胀阶段,什么措施都没有摆脱滞涨,所以尽管采取了上述措施但是没有效果,所以不符合题意。 考点: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本主义的新变化 危机和滞涨。 历史纪年方法是历史学 习的重要内容之一。下列有关历史纪年的叙述,正确的有 梭伦改革发生于公元前六世纪初期 “太祖 ”作为朱元璋的年号可以用来纪年 中华民族取得抗战胜利是在民国三十四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是在农历甲午年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史学常识,关键靠平时积累

18、。梭伦改革发生在公元前 594 年,是公元前六世纪初期(公元前的时间是从大数往小数过的);中华民族抗战胜利是在 1945年,按民国纪年应该是民国 34年( 1912年为民国元年),故选 C。 考点:史学常识 纪年方法 公元纪年和民国纪年。 下图是某同学的课堂笔记,记录了中国近代某一历史事件的重要信息。由此推断,他的这课学习内容应该是 A鸦片战争 B辛亥革命 C北伐战争 D新中国成立 答案: B 试题分析:由课堂笔记中的 “第一次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革命 ”、“|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 ”、 “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等信息可以很自然地联想到这是在说近代中国历史上的辛亥革命,故选 B。

19、 考点: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的性质和意义。 周策纵在五四运动史中说: “五四运动 是一个复杂现象,它包括新思潮、文学革命、学生运动、工商界的罢市罢工、抵制日货运动 这一连串的活动都是由下列两个因素激发出来的:一方面是二十一条要求和山东决议所燃起的爱国热情;另一方面是知识分子的提倡西洋文明,并希望能依科学和民主观点来对中国传统重新估价,以建立一个新中国。 ”作者认为,五四运动是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彻底的反帝反封建革命 民族意识觉醒下的斗争 重要的思想解放运动 A B C D 答案: B 试题分析:这一题关键是要审题,不要不看题就选,因为题目所给选项都是关于五四运动的正确说

20、法。但是关键的是作者说的这段话怎么来看待五四运动。从材料说的 “爱国热情 ”、 “提倡西洋文明,并希望能依科学和民主观点 ”可以看出是想从民族和思想的角度来评价,故选择 B。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 五四运动评价。 图 1和图 2是拍摄于 1972年的两张历史照片。这组照片反映出的历史信息是 A中国外交关系取得重大突破 B中美、中日宣告正式建交 C中国在广泛地参与国际事务 D世界格局发生根本性变化 答案: A 试题分析:图片中的信息是 1972年毛泽东会见尼克松和会见田中角荣两件事,这两件事表明我国外交关系获得了巨大突破,因为中国建国以来一直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处于敌对和隔阂状

21、态,这两件事打破了这一局面,所以选择 A。 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邦交正常化 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邦交正常化的意义。 1781年后,新生美国的政治体制遇到了许多无法解决的问题。为此, 1787年在费城召开的制宪会议确立了 A邦联体制 B民主共和制 C联邦体制 D君主立宪制 答案: C 试题分析:这一题考查基础知识,只要识记课本知识就可以回答。美国赢得独立之后,建立了松散的邦联体制,遇到了诸如国内市场不统一、无力偿还外债、无法保护本国的海外利益、社会矛盾需要解决、西班牙和英国等国的外来威胁等问题,所以需要加强中央的权力,因而建立了联邦体制来解决这一问题,故选 C。 考点:

22、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美国共和制的确立 1787年宪法。 有学者说: “俄国革命(十月革命)的影响是很深远的, 它是欧洲国家,然而它又超出欧洲之外,甚至与欧洲对立。 ”下列史实能印证该学者观点的有 革命推翻了资产阶级统 治 革命冲破了帝国主义阵线 革命指导了世界民族解放运动 革命第一次实现了无产阶级专政 A B C D 答案: A 试题分析: 选项中的能印证材料中的 “它是欧洲国家,然而它又超出欧洲之外 ”;选项中的 能印证材料中的 “与欧洲对立 ”; 不符合史实,因为第一次实现无产阶级专政的是巴黎公社革命,所以要排除 。 考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俄国十月革命 俄国十月革命的影

23、响。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苏两极对峙局面形成的标志是 A “铁幕演说 ”的发表 B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C杜鲁门主义的提出 D北约和华约的建立 答案: D 试题分析:美苏两极对峙格局形成,应该表现为美苏两国和两个阵营在经济、政治、军事等各个方面的全面对峙,而 1955年华约的建立,就意味着上述条件基本都具备了,所以将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建立作为标志。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标志。 下图所示装置由东汉太守杜诗创造。它实现了供风形式的革命性变化,进一步提高了生产效率。这种装置主要用于 A灌溉 B制瓷 C冶铁 D纺织 答案: C 试题分析

24、:材料中的装置是由东汉太守杜诗发明,主要改善了供风形式,再结合图片可以知道这个装置应该是水排,再结合所学古代经济中的手工业的发展,冶铁业在汉代的表现之一,就是发明了水排,进一步提高了生产效率。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手工业的发展 水排。 民国初年,中国民族工业迎来发展的春天。这一时期 A民族工业体系逐渐独立完整 B纺织业成为最大的新式工业 C近代工业形成对传统经济的绝对优势 D主要工业部门民族资本超过外国资本 答案: B 试题分析:这一时期民族工业的发展并没有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依然是轻工业较好,重工业基础薄弱,故排除掉 A;民族工业尽管发展较快,但是依然没有改变传统经济的绝对优势地位和外

25、国资本比本国资本多的现状,故排除CD,选 B(符合史实)。 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 “花生壳,圆又长,两头相隔十几丈,五百个人抬起来,我们坐上游东海。 ”这是 20世纪 50年代中国某一地区农民的劳动号子。如果将上述劳动号子作为史料,可以用来印证 A “一五 ”计划的超额完成 B “大跃进 ”运动中的浮夸风 C人民公社欣欣向荣的气象 D “文化大革命 ”的严重错误 答案: B 试题分析:根据材料中的 “两头相隔十几丈,五百个人抬起来,我们坐上游东海 ”可以看出这是对花生这种很小的农产品的夸大其词,远远超出了夸张的修辞手法所要表

26、达的意思,所以属于 “左 ”倾错误的表现,是大跃进中的浮夸风导致的,故选择 B。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20世纪 50年代至 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大跃进。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中指出: “现在我国经济管理体制的一个严重缺点是权力过于集中,应该有领导地大胆下放,让地方和工农业企业在国家统一计划的指导下有更多的经营管理自主权 应该在党的一元化领导之下,认真解决党政企不分,以党代政,以政代企的现象。 ”对该内容的理解,错误的是 A提出了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 B肯定了在经济体制中权力下放的原则 C明确了增强企业活力和发展市场经济的中心任务 D反映了领导人对计划经济体

27、制的严重弊端的认识 答案: C 试题分析:这一题属于反向选择题,选择错误的说法, 所以要注意审题。根据材料所述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的内容可以推知 ABD均符合公报的精神,但是 C的说法不符合史实,这一说法应该是在 1992年才明确的。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中共十四大。 中西合璧、土洋并存是近代中国生活变迁的典型特征。以下事物或现象中,反映了当时既吸收西方优点,又保持传统特点的有 深受中国男子喜欢的中山装 各通商口岸大量出现的西餐馆 津、沪等地出现的毗连式房屋 青年男女在教堂举行的新式婚礼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中山装是既保留了西服的部分长

28、处,又具有鲜明的中国民族风格的一种近代服饰;津、沪等地出现的毗连式房屋是仿照欧洲联排式住宅的形式,建造的里弄式住房;所以两者都是中西合璧、土洋并存的典型, 则是完全西化的典型,故选 C。 考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服饰和住宅。 亚当 斯密在国富论( 1776)中曾有如下描述: “一个人抽出金属丝,另一个人拉直,第三个人切断,第四个人削尖,第五个人打磨顶部做出头; 用这种方法,做一枚别针的工序被分为 18个单独的操作程序。 ”这主要反映了 A万能蒸汽机极大提高了社会生产力 B工人独立完成生产的能力大幅下降 C手工工场中生产的复杂化和低效率 D工厂制度下对劳动过程的

29、合理组织 答案: D 试题分析:这一题中的描述是指生产过程中的严格分工,而且分工非常细,这样形成的单独操作程序是适合机器生产的,所以这种形式适应了近代性质的工厂的需要,能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属于工厂制度下对劳动过程的合理组织。 考点: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工业革命 工厂制。 综合题 中国古代自先秦开始已有 “法治 ”的思想,其内涵随时间发展而不断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8分) 材料一 法者,编著之图籍,设之于官府,而布之于百姓者也。 韩非子 难三 明君使其群臣,不游意于法之外,不为惠于法之内,动无非法。 韩非子 有度 材料二 鉴于临时政府组织大纲有不少缺陷

30、,尤其是它仅为政府之规制而非为国民之规制,因而孙中山提出应另制新法。他在给参议院的咨文中说: “查临时政府现已成立,而国民组织之法尚未制定,应请贵院迅为编定颁布,以固民国之基。并据法制局局长宋教仁呈拟中华民国临时 组织法草案五十五条前来,合并咨送贵院,以资参叙。 ”但被参议院拒绝。原因有两个,一是认为组织法的名称,不能包括 “人权 ”的内容,因而主张制定一份名为 “临时约法 ”的文本;二是认为立法如 “受命于政府,有损立法独立之尊严 ”,应由参议院自行起草。 徐矛中华民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三 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31、现在的问题是法律很不完备,很多法律还没有制定出来。往往把领导人说的话当做 “法 ”,不赞成领导人说的话就叫做 “违法 ” 所以,应该集中 力量制定刑法、民法、诉讼法和其他各种必要的法律 经过一定的民主程序讨论通过,并加强检察机关和司法机关,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 1)阅读材料一,概括韩非子所说 “法 ”的主要特征,并分析其在当时的积极意义。( 6分) ( 2)材料二中,参议院关于 “新法 ”的认识和孙中山有何不同?结合相关史实,说明参议院的主张是否得以实现。( 6分) ( 3)阅读材料三,针对当时 “法 ”出现的问题,邓小平提

32、出了哪些主张?结合所学,简述 20 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建设社会主 义法治国家的主要成就。( 6 分) 答案:( 1)特征:权威性;公开性;针对臣民,为君主服务。( 2分,任意两点即可)意义:法不分亲疏贵贱,给血缘和等级制度以强烈冲击;强调以君主为中心,有利于加强中央和君主的权力。( 4分) ( 2)不同: “新法 ”应包括人权的内容; “新法 ”的制定不能受制于政府,应由参议院自行起草。( 2分)得以实现;( 1分)史实: 1912年 3月,孙中山颁布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国民享有各项自由和权利;按照三权分立原则构建政治体制,参议院行使立法权。( 3分)

33、 ( 3)主张:用法律保障民主;通过民主程序完善各种法律制度;加强依法治国。( 3分)成就: 1982年,全国人大五届五次会议审定并通过全面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成为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1997年,中共十五大提出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历史任务; 1999年,全国人大九届二次会议通过宪法修正案,把 “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写进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正式把这一治国方略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下来;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不断完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律体系框架基本形成。( 3分,任 意三点即可) 试题分析:( 1)特征:由 “设之于官府 ”可知是具有权威

34、性的特征;由 “布之于百姓者也 ”体现公开性的特征;由 “明君使其群臣,不游意于法之外,不为惠于法之内 ”说明 “法 ”还有 “针对臣民,为君主服务 ”的特征。意义:问题问的是在当时的积极意义,所以要结合战国时期宗法制和分封制走向崩溃、中央集权制度正在形成这一时代特征来分析其意义。 ( 2)不同:由 “组织法的名称,不能包括 人权 的内容 ”可知参议员认为新法应该包括人权的内容;由 “受命于政府,有损立法独立之尊严 ”可知参议院认为新法不应受制于政府,而由参议院自行制 定。是否实现:需要考生结合有关中华民国制定法律的相关史实来判断,并提供相应的史实作为依据。根据 “1912年 3月,孙中山颁布

35、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国民享有各项自由和权利;按照三权分立原则构建政治体制,参议院行使立法权。 ”可知结果实现了。 ( 3)主张:根据材料三中的 “应该集中力量制定刑法、民法、诉讼法和其他各种必要的法律 违法必究 ”和 “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 ”可以得出答案:。主要成就: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熟练掌握和迁移能力。需要学生根据题目要求,结合所学有关新中国在 新时期民主与法制建设的相关知识,来回答这一问题。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百家争鸣 韩非子;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民主政治的重要文献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改革开

36、放以来民主与法制的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工业革命不仅极大改变了英国和世界的经济面貌,也对人类社会思想和文化产生了深刻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2分) 材料一 英国棉纺织业中机器织布机数量(单位:万台) 年份 1813 1820 1829 1833 1850 1861 台数 0.24 1.4 5.5 10 25 40 英国伦敦人口数量(单位:万人) 年份 1801 1831 1841 1851 1861 人口 111.7 190.7 223.9 268.5 322.7 英国各部门就业人员在劳动力总数中所占比例( %) 年份 1841 1861 农业 22.3 18.8 工商运输业

37、48.5 55.7 其他 29.2 25.5 摘编自钱乘旦第一个工业化社会 材料二 如果海上及陆地上的交通没有同时发生革命,工业和农业就不可能如此迅速发展。 在铁路与运河沿线出现了新的工业区,铁路与运河能将产品运往遥远的市场。港口扩大了,以应付贸易的发展。 1851年,在伦敦举行了第一届万国博览会,此时在全世界的铁路中,在全世界海洋上的远航船中,有一半属于英国。 德尼兹 加亚尔等欧洲史 材料三 英国历史学家哈孟德夫妇曾对工业革命作过这样的总结:工业革命带来了物质力量的极大发展,也带来了物质力量相伴随着的无穷机遇。然而这次变革并没有能建立起一个更幸福、更合理、更富有自尊心的社会,相反 ,工业革命

38、使千百万群众身价倍落,而迅速发展出一种一切都为利润牺牲的城市生活方式。正是这种利弊共存的双重特性,激发着那个时代以及后来的人们不断进行探索反思。 李宏图等工业文明的兴盛 1619 世纪的世界史 ( 1)参考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工业革命是如何改变英国社会经济面貌的?( 6分) ( 2) 19世纪初,在 “海上及陆地上的交通 ”分别发生了什么革命性的事件?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从交通运输业革命的角度分析工业革命对世界市场的影响。( 8分) ( 3)阅读材料三,简述哈孟德夫妇对工业革命的评价。结合所学 ,概括指出19世纪上半期,针对工业革命的 “弊 ”,先进人士在社会政治思想和文学领域有哪些

39、探索?( 8分) 答案:( 1)工业生产中机器使用数量迅速增加,生产力大大提高;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城市化进程加快;人口职业结构发生变化,第一产业人口下降,越来越低于第二、三产业人口;英国完成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 6 分,任意三点即可) ( 2)事件:蒸汽轮船和蒸汽机车的发明。( 2分)影响:为世界市场的形成提供了技术条件;( 2分)拓宽了商品市场,促进了国际间人口和资本的流动,促进了先进技术和生产方式的传播,联接世界经济的纽带逐 渐形成。( 4分) ( 3)评价:工业革命推动了社会经济的极大发展;但未能建立公正、合理的理想社会。( 2分)探索:社会政治思想 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等人提出

40、了空想社会主义理论;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马克思主义。( 4分)文学 拜伦、雨果等人创作了一批浪漫主义文学作品,抨击当时的社会现实,积极追寻理想世界。( 2分) 试题分析:( 1)结合材料提供的表格和所学工业革命的影响来回答。由 “英国棉纺织业中机器织布机数量 ”表可以得出 “工业生产中机器使用数量迅速增加,生产力大大提高 ”;由 “英国伦敦人口数量 ”表可以得出 “城市人口 不断增加,城市化进程加快 ”;由 “英国各部门就业人员在劳动力总数中所占比例 ”可以得出“人口职业结构发生变化,第一产业人口下降,越来越低于第二、三产业人口 ”;再结合工业革命给英国总体的影响可以得出 “完成从农业社会向工

41、业社会转变 ”。 ( 2)事件:需要结合题目要求 “19世纪初 ”和 “海上与陆地上的交通 ”再联系所学工业革命的主要发明可以知道是指蒸汽轮船和蒸汽机车的发明 ”。影响:先从总体上来回答工业革命对世界市场的影响,即 “为世界市场的形成提供了技术支持 ”;然后再结合材料二中的 “铁路与运河能将产品运往遥远的市场。港口扩大了,以应付贸易的发展。 1851年,在伦敦举行了第一届万国博览会 ”可以得出具体的影响。 ( 3)评价:根据材料三中的 “工业革命带来了物质力量的极大发展,也带来了物质力量相伴随着的无穷机遇。然而这次变革并没有能建立起一个更幸福、更合理、更富有自尊心的社会 ”可以得出结论。探索:从材料三中的 “使千百万群众身价倍落,而迅速发展出一种一切都为利润牺牲的城市生活方式 ”去思考,可以推知这一题是在考查人类关于对工业革命后的现实的批判的文学成就和对社会主义理想的追求的政治史实,结合所学不难回答。 考点: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 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工业革命 工业革命的影响;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工业革命 工业革命的成就;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和国际工人运动 共产党宣言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 文学的主要成就 浪漫主义文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