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4届浙江省嘉兴市高三测试文综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孔子和苏格拉底是东西方文明发展史上的两位伟人。下列对两人思想共同点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都强调人要有一定的美德 B都提倡中庸的思想 C都追求人与人之间的平等 D都有明显的保守倾向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孔子主张 “仁 ”,提倡德治,苏格拉底提出 “知识即美德 ”,两人都强调美德, A项正确。孔子把 “中庸 ”看成是一个最高的道德标准,亚里士多德在伦理学中强调了他的中道学说, B项错误。孔子所主张的 “礼 ”本义是指西周的等级制度,这是他思想保守的一面,C项错误。苏格拉底思想并没有明显的保守倾
2、向, D项错误。 考点:古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春秋战国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 苏格拉底的思想 知德合一 阅读下图。该漫画的主题应当是 A讽刺 “三国同盟 ”的形成 B抨击德、意法西斯武装干涉西班牙内战 C反对意大利对埃塞俄比亚的侵略 D揭露慕尼黑会议的阴谋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材图片信息的能力。漫画中两支手将匕首插向西班牙,两支手上画着法西斯和束棒的标志,因此漫画反映的是德意法西斯对西班牙内战的干涉。 考点: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历史背景 某历史学家用一句话概括了某一时期欧洲文学艺术家
3、和社会的关系:法国大革命以自身为榜样鼓舞了他们,工业革命以其恐怖唤醒了他们。 “他们 ”有 雨果 贝多芬 莎士比亚 海明威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18世纪末19世纪早期,法国大革命席卷欧洲,冲击了欧洲封建秩序;工业革命最终确立了资本主义对世界的统治,资本主义社会自身的矛盾也日益暴露;人们对启蒙运动所描绘的 “理性王国 ”感到失望,浪漫主义兴起。雨果和贝多芬都是浪漫主义的代表, C项正确。莎士比亚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人物,海明威是 20世纪现代主义的代表。 考点: 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 文学的主要成就 浪漫主义 下图反映的是某
4、一时期各国工业总产值占世界工业总产值比例的情况。据图中数据判断,当时苏联正处 于 A新经济政策实施时期 B “一五 ”计划实行时期 C “二五 ”计划实行时期 D赫鲁晓夫改革时期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图表信息的能力。图表反映出苏联的工业产值已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位,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工业强国,这是五年计划实施的成就, C项符合要求。 考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斯大林模式 成就 “将大革命的基本原则转化成了法律制度,以一部集大成的法典真正地结束了革命。 ”下列法律条文属于这一 “法典 ”的是 A “如果故意伤人肢体,而又未与和解者,则他本身亦应遭受同样伤害。 ”
5、B “近来以国王权威擅自废除法律或法律实施之僭越权力,为非法权力。 ” C “联邦众议院由各邦人民每两年选举产生的众议员组成。 ” D “除非供公用并有公正的赔偿,不得强迫任何人放弃自己的财产。 ”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资产阶级革命的根本目的是保护私有财产,保护资本主义的发展, D项符合这一原则。 A项体现的是同态复仇,具有落后性, B项以明确条文限制国王权力, C项体现是美国国会的组成,均不符合要求。 考点: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杰出人物 拿破仑 “人类肯定想象不出一个比这更好的政府:一切都由一级从属一级的衙门来裁决,官员必须经过好几次
6、严格的考试才被录用。 如果说曾经有过一个国家,在那里人们的生命、名誉和财产受到法律保护,那就是中华帝国。 ”这是伏尔泰笔下的中国。在引用这一资料研究伏尔泰思想时,需要注意的有 作者提出这一观点的目的 作者对中国文化的了解程度 作者所处时代的社会背景 秦汉时期中国的政治状况 A B C D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主 要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伏尔泰是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材料体现的是伏尔泰对中国科举制的认识,科举制兴起于隋唐时期, 错误,答案:为 A。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 启蒙运动 伏尔泰; 1979年 9月中共中央决定指出: “可以在生产队统一核算和分配的前提下,包工到作业组,联系
7、产量计算劳动报酬,实行超产奖励。不许分田单干。除某些副业生产的特殊需要和边远山区、交通不便的单家独户外,也不要包产到户。 ”这反映了 A人民公社体制正式废除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得到中央肯定 C对 “包产到户 ”的认识有待突破 D农村经济形势从根本上得到了改变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 “生产队统一核算和分配 包工到作业组 不许分田单干 不要包产到户 ”体现出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认识还有待提高, B项错误, C项正确。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有学者对某次战争曾有这样的评价:此战大败,成中国
8、之巨祸,中国的民族具有群体意义的觉醒也因此而开始。 “此战 ”指的是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战争 D抗日战争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甲午战争战败,民族危机大大加深,救亡运动高涨,康有为组织 “公车上书 ”, “实业救国 ”成为时代潮流, C项正确。 D项抗日战争不符合材料中 “战败 ”。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1840至 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甲午战争与马关条约 有学者认为:文学家用语体文(即白话文)撰作,其实不待五四白话运动,即已有相当丰长的传统。下列文学作品中不能证明这一观点的是 A西游记 B聊斋志异
9、C封神演义 D初刻拍案惊奇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西游记、封神演义都属于长篇白话章回体小说,初刻拍案惊奇是拟话本小说集,三者均以说书人的口吻叙事,大量使用口语。聊斋志异是文言短篇小说集, B符合要求。 考点:古代中国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 文学成就 明清小说 “二千年以来无议论,非无议论也,以孔夫子之议论为议论,此其所以无议论也。二千年以来无是非,非无是非也,以孔夫子之是非为是非,此其所以无是非也。 ”李贽的这一观点反映了 儒家思想曾长期占据统治地位 清代前期思想界的活跃局面 作者否定帝权的主张 作者反对盲从孔子 A B C D 答案: D 试题分
10、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二千年以来 以孔夫子之议论为议论 以孔夫子之是非为是非 ”,体现出儒家思想的影响,长期占统治地位, 正确。 “此其所以无是非也 ”,体现出压制下的畸形发展以及作者的不满, 错误, 正确。 材料无法体现。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李贽的思想 古代中国某一时期曾施行以六部为主体的行政管理制度。在这一时期,六部地位虽有所上升, 但基本上还是在辅政部门协调或指导下行使权力。这些辅政部门有 尚书省 中书省 内阁 军机处 A B C D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以六部为主体 ”,反
11、映出这一时期已经废除丞相。明清时期,废丞相,另设内阁、军机处, 符合要求, D项正确。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内阁和军机处 据唐会要记载: “开成五年十二月敕: 京夜市,宜令禁断 。 ”该史料反映了这一时期 A夜市已被政府禁绝 B市的管理制度已不能适应新的经济形势 C市已由定时而聚发展为常设商业区 D都城汴京夜市的繁华景象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夜市的出现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材料中 “令禁断 ”体现出政府管理违背经济发展的要求, B项正确。 A项表达不准确。 C项无法体现。唐朝都城为长安,北宋都城为汴京, D项错误。 考点:
12、古代中国的经济 商业的发展 商业的发展表现 综合题 ( 26分)工商业的发展与政治有着密切的关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今夫通都(指四通八达的都市)之市肆,十室而九,有 为佛而货者,有为巫而货者,有为优倡而货者,有为奇技淫巧而货者,皆不切于民用,一概痛绝之,亦庶几乎救弊之一端也。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者 (想要的 ),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 (指流通 ),盖皆本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财计三 材料二 往者,忧世之士亦尝鼓吹工业主义,以挽救时艰,而无效也。则以专制之政毒未除,障碍我工业发展为绝对的关系,明知者当自为之。今兹共和政体成立,喁喁望治之民,可共此运会,建设
13、我新社会,以竞胜争存。而所谓产业革命,今也其时矣。 工业建设会发起趣旨,南京临时 政府公报,第 12号, 1912年 2月10日 材料三 “一五 ”计划的基本任务是:( 1)集中力量进行苏联帮助设计的以 156个建设项目为中心的、由 694个大中型建设项目组成的工业建设,从而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2)发展集体所有制的农业生产合作社,以建立对农业和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初步基础;( 3)基本上把资本主义工商业分别纳入各种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轨道,以建立对私营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 高德步 王珏世界经济史 (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简述黄宗羲主张 “工商皆本 ”的背景( 8分) (
14、 2)概括材 料二的核心观点。除材料所述的因素外,民国初期( 1912年 1919 年)民族工业的发展还有哪些原因?( 8分) ( 3)据材料三概括我国 “一五 ”计划的主要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如何评价 “一五 ”计划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 10分) 答案: ( 1)政府长期推行重农抑商的政策,使社会经济的活力受到压抑;( 2分)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的发展,新的生产关系冲击传统的经济形态(或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 2分)当时城市中存在着大量 “不切于民用 ”的工商业现象,“世儒 ”因此主张对工商业一概抑制。( 4分) ( 2)共和政府成立,产业 革命正逢其时。( 2分)原因:抵制日货
15、、提倡国货运动;一战期间,欧洲各帝国主义国家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6分) ( 3)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并举;在苏联的帮助下开展建设;政府领导经济建设;集中力量进行工业化建设。(答出 3点给 6分) 在较短的时间内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并使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由于要求过急、改变过快,形式过于单一等缺点,也给社会经济发展遗留下许多问题。( 4分) 试题分析:( 1)材料前半部分列举了一些 “不切于民用 ”的工商业现象,后半部分指出了部分 “世儒 ”的错误认识。结合所学知识,黄宗羲 “工商皆本 ”思想的出现具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即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的发展,而政府长期推行的重农抑
16、商政策压制了经济的发展。( 2)材料前半部分指出了以往工业发展艰难的原因,末尾提出了核心观点,共和制度建立,产业革命正当其时。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外部原因是欧洲列强忙于一战,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内部原因除了辛亥革命和民国措施外,还有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 3)第一小问,据材料逐句概括,第一条 反映出在苏联援助下集中力量建设核心项目,第二、三条体现出工业化与三大改造相结合的特点。一五计划一方面使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建立,另一方面工业化建设改变了中国工业落后的面貌,奠定了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同时也为以后的建设提供了经验教训。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明清之际的儒学思
17、想 明清批判思潮;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短暂春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20世纪 50年代至 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一五计划 ( 26分) 19世纪中叶,日本被迫 “开国 ”。 1868年 明治维新以来,对世界秩序的应战和挑战是日本文明进程中的重要主题之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治政府决心缔造一个在西方眼里值得尊敬的近代强国。政府和私营企业家从西方引进产业资本主义制度和近代生产技术, 19世纪末,不可逆转的产业结构变化正充分展开。 1889年,明治天皇举行仪式,告知其祖先授予大日本帝国宪法是出于 “人类事业的进步趋势以及和文明进展
18、保持一致的考虑 ”。19世纪 90年代,战胜中国以及与西方签署的不平等条约的废除,在日本掀起了高涨的民族主义浪潮。 摘编自 美 詹姆斯 L 麦克莱恩 日本史 ( 1600-2000) 材料二 1940年 7月,日本基本国策要纲指出: “应首先以皇国为核心,巩固日满华之结合,以作为建设大东亚新秩序的根本。 ”南方施策要纲中说:“为了应付欧战后的世界新格局,加强东亚诸国政治经济提携,驱逐欧美势力 ” 摘编自李玉 骆静山主编太平洋战争新论 材料三 二战后日本人比以往更有赖于世界资源和世界贸易。美国的支持为日本赢得了进入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的机会。人力资源的更新和最优秀的头脑进入生产行业,使日本能够开采
19、美国发展起来的新技术的巨大宝库。政府对技术领先的工业进行关 税保护,直到它们能够在国际上进行竞争。 70年代,世界把日本看成是一个 “干得不错的小国家 ”。 90年代以来,随着一些社会问题的出现,日本人自问:我们该怎么办? 摘编自 美 阿尔伯特 克雷格哈佛日本文明简史 (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治政府缔造 “在西方眼里值得尊敬 ”的近代国家的主要举措。参考 19世纪最后三十年世界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简要评价明治政府的上述举措。( 10分) (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简述日本政府提出 “建设大东亚新秩序 ”的背景,并指出这一秩序的实质。( 6分) ( 3)根据材料二、三,概括指出日本 人 “
20、依赖世界资源和世界贸易 ”方式发生的主要变化。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战后日本在世界经济中勃兴的经验。结合所学知识,列举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日本社会发展面临的主要经济、政治问题各一。( 10分) 答案: ( 1)举措:学习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经济、政治制度;颁布宪法,建立君主立宪制度;政府扶植,发展资本主义经济;争取民族独立与对外殖民侵略。( 4分) 简评:日本的举措顺应了世界工业文明的潮流,促使本国走向现代化;但它的侵略扩张给邻国带来灾难;这些举措既有文明的一面也有野蛮的一面。( 6 分) ( 2)历史背景 :征服东亚是日本长期以来的侵略目标(或写 “战略地位重要的东南亚地区
21、是日本重要的物资补给来源 ”);日军已经占领中国大片领土;德国在欧洲西线的侵略频频得手刺激了日本的野心;欧洲战事正酣创造了有利时机。( 4分) 实质:建立日本在亚太地区的殖民霸权。( 2分) ( 3)变化:从军事扩张转变为和平贸易。( 2分) 经验:积极参与国际经济活动;重视人才培养与使用;坚持以日美关系为外交基轴(或依赖美国的保护);发展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 6分,任答三点给 6分。) 问题:出现 “泡沫经济 ”,经济持续低迷;军事力量膨胀引起周边国家担忧 和疑虑。( 2分。其他言之成理,即可给分。) 试题分析:( 1)明治政府的举措可概括材料逐句概括,引进西方制度和技术;发展经济;制订宪
22、法,实行君主立宪;废除不平等条约,实现民族独立,加紧对外扩张。评价这些举措要注意审题,参考 19世纪最后三十年世界历史发展特征,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分析。( 2)结合材料, “建设大东亚新秩序 ”的背景可考虑从东南亚地区对日本的战略地位、日本的长期国策、侵占中国的既定事实、欧洲德国法西斯的胜利进攻等几方面来分析。 “大东亚新秩序 ”的实质是打击欧美在亚洲的势力,建立日本在亚太地区的殖民霸权。 ( 3)对比材料二、三,战前与战后的变化是从军事扩张变为和平贸易。日本勃兴的经验有寻求美国支持、重视人才、发挥主导作用等。 90年代以来,日本社会面临的经济问题主要是泡沫化,政治问题主要是右翼势力抬头,军事力量膨胀,历史教科书问题日益引起周边国家不满。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 明治维新 措施与影响;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进程;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战后美国等国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