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届浙江省桐乡市高三测试文综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上传人:dealItalian200 文档编号:339892 上传时间:2019-07-09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7.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4届浙江省桐乡市高三测试文综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14届浙江省桐乡市高三测试文综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14届浙江省桐乡市高三测试文综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2014届浙江省桐乡市高三测试文综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2014届浙江省桐乡市高三测试文综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4届浙江省桐乡市高三测试文综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守旧而维新、复古而开明,这样一种二重性的立场,使得儒家学说 在正在消失的贵族分封制宗法社会和方兴的大一统国家之间架起了桥梁。这就是为什么儒学在当时能够成为 显学 的原因 ”。从以上材料中可以得出儒家思想在先秦一度成为 “显学 ”的原因有 社会发生剧烈的变化 儒学本身的二重性结构 孔子对自身学说的宣传 办学活动扩大影响 A B C D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史料解读能力。解题的关键是要抓住 “守旧而维新、复古而开明,这样一种二重性的立场 ”“在正在消失的贵族分封制宗法社会和方兴的大一统国家之间架起了桥梁 ”进行分析

2、,可知 符合题意, 在题干中没有体现。故选 B。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儒家思想 下列关于小说红与黑的说法,错误的是 A “红 ”代表法国大革命及拿破仑时代 B “黑 ”代表法国封建贵族复辟势力及教会 C真实再现了 18世纪末法国社会的情况 D它标志着第一部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诞生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基本史实的再认与再现能力。红与黑现实主义文学作品,现实主义产生于 19世纪 30年代,故 C说法错误。 考点: 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 文学的主要成就 现实主义 有学者认为: “世界性的意识形态斗争不再存在,代之而起的将是经济流通、无止境地解决

3、技术问题、环境问题以及品味微妙的消费者需求之满足。 ”上述说法最有可能出现于 A英国光荣革命成功时 B俄国十月革命成功时 C世界两极格局确立时 D东欧剧变及苏联解体时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运用史料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依据 “世界性的意识形态斗争不再存在 ”“代之而起的将是经济流通 ”可判断是在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后两极格局瓦解。故选 D。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下表是俄罗斯尤里 列瓦达咨询分析中心就 “十月革命给俄罗斯人带来什么? ”作的 4次咨询调查。从中可以看出十几年来俄罗斯民众 年份 1990年 1997年

4、 2004年 2006年 开创了俄国历史的新时期 23% 23% 30% 30% 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26% 26% 27% 30% 阻碍了社会的发展 18% 19% 16% 10% 是一场灾祸 12% 16% 14% 16% 难以回答 21% 16% 13% 13% 一直十分推崇十月革命 对十月革命存在多元化看法 对十月革命的看法起伏较大 对十月革命的正面评价呈上升趋势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数据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分析上表认为 “开创俄国历史新时期 ”和 “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这两项的比重和从 1990年的 49%上升到 2006年的 60%,可见 正

5、确。 考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俄国十月革命 评价和认识 下表是 1750年 1900年两次工业革命时期,世界各国及区域工业生产发展占世界份额表。表格提供的信息中可得出 国家 年份 1750 1800 1830 1860 1880 1900 欧洲 23 2% 28 1% 34 2% 53 2% 61 3% 62 0% 中国 32 8% 33 3% 29 8% 19 7% 12 5% 6 2% 印度 24 5% 19 7% 17 6% 8 6% 2 8% 1 7% A欧洲工业总产值所占世界份额快速上升 B欧洲列强对印度进行了疯狂的侵略 C中国工业生产总值急剧下降 D美国在世界工业生产

6、中占相当大的份额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数据进行史学分析的能力。根据表格中 “国家 ”“年份 ”及 “所占比重 ”的分析 A项符合题意, B在材料中无法体现, C错误, 1750年到 1800年中国并未下降, D材料未涉及。 考点:近代科学技术 蒸汽机的发明和电气技术的应用 两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第二次工业革命极大地促进了世界经济的整体化趋势,使世界市场进一步发展 ”。为论证该观点,你将选择的 证据是 第二次工业革命加强了国际交流,世界性市场雏形的形成 新动力推动下的交通运输密切了世界各地经济的联系 殖民主义活动加速了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 电信工具的创制加速了各地商业信息的交流

7、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认识与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加强了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使得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故排除 , 表述均符合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故选 C。 考点:近代科学技术 蒸汽机的发明和电气技术的应用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下面是英国各行业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比例变化示意图,导致英国该比例发生变化的原因不包括 A工业化进程的深入 B城市化的发展 C就业观念的变化 D非洲移民的大量涌入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工业革命影响的认识与理解。分析图片可见在就业结构中农业比例逐渐下降,而工业和服务业比例逐渐上升,这是工业革命所带来的影响

8、, ABC描述均符合史实;新航路开辟后的三角贸易中非洲黑人主要运往美洲,故选 D。 考点: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工业革命 影响 受英国棉纺织厂管理改革的影响,一家制陶工场也对其生产模式进行改革,将原本由一名工人单独完成的制作工艺分成二十余道工序,使陶瓷的产量增长。类似的工艺改革普遍发生在 A 16世纪后期 B 17世纪后期 C 18世纪后期 D 19世纪后期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工业革命影响的认识与理解。解题的关键是 “受英国棉纺织厂管理改革的影响 ”据所学可知是指 18世纪后期英国棉纺织领域的技术革新促使了社会分工,故选 C。 考点:新航路的开

9、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工业革命 时间 新航路开辟后出现的早期殖民活动,其对资本主义发展的影响主要有 推动了西方资本主义资本的原始积累 加速了西欧封建地主阶级的衰落 推动了世界联系的进一步加强 造成商路和贸易中心的变化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早期殖民扩张的理解与认识。据所学知 均符合史实, 造成商路和贸易中心的变化是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故排除。 考点: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荷兰、英国等国的殖民扩张 影响 “ 就是人类脱离自己所加之于其自身的不 成熟状态 ”, “不成熟状态就是不被别人引导,就对运用自己的理智无能为力

10、 ”, “要有勇气运用自己的理智! ”以上 “” 中省略的内容应是 A宗教改革 B文艺复兴 C启蒙 D空想社会主义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启蒙运动的理解与认识。所谓 “启蒙 ”是指人自己的思考,运用自己的智力去认识、判断和理解事物的能力。故选 C。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 启蒙运动 启蒙的含义 改革开放是中国历史上的又一次革命。下列关于 80年代改革说法中,不准确的一项是 A农村包产到户责任制迅速推广,人民公社体制也在全国逐步废除 B外交上由中苏为主的双边外交向多边外交转变 C城市也进行了把增强企业活力作为中心环节的改革 D邓小平着手对党和国家权力过分集中的问题进行改革 答案:

11、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史实的再认和再现能力。依据所学知 A、 C、 D三项的描述均符合史实,本题的解题关键是关于改革的说法, B项不符合题意。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 经济体制改革 下列有关明清时期重农抑商政策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扼杀了商业贸易推 动经济进步的可能性 B使新的经济因素和生产方式得不到正常的发育 C是强调发展农业、手工业,限制商业的发展政策 D这一政策自战国开始出现后在有些朝代有过松动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明清时期重农抑商政策的理解。重农抑商政策是指重视农业限制商业发展的一种政策,故 C说法不正确。 考点:古代中

12、国的经济 资本主义萌芽与 “重农抑商 ”和 “海禁 ” 重农抑商 综合题 ( 26分)中国农历以天干地支纪年,每六十年一轮回。 2014年是农历的甲午年,历史上的甲午年先后多次发生了影响中国历史发展进程的大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道光十四年( 1834),英国贵族、上议院议员、海军高级将领律劳卑出任驻华商务监督,奉命以查办商务名义来到中国六月,他乘船抵达澳门,后又直驶广州。照惯例,英国商人只许在澳门居住,欲入广州,需先经税关批准,但律劳卑无视中国规定,擅闯广州。广总督卢坤闻知,下令 “封舱 ”,中断中英贸易。 (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 19 世纪第一个甲午年时中国对外关系

13、的状态?( 9分) ( 2)梁启超曾指出: “唤起吾国四千年之 大梦,实自甲午一役始也。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梁启超对这一 “甲午年 ”评价的合理性。( 6分) 材料二:我国同伟大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同各人民民主国家已经建立了牢不可破的友谊,我国人民同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民的友谊也日见增进,这种友谊将继续发展和巩固。我国根据平等、互利,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原则同任何国家建立和发展外交关系的政策,已经获得成就,今后将继续贯彻,在国际事务中,我国坚定不移的方针是为世界和平和人类进步的崇高目的而努力。 中国人民共和国宪法 序言 ( 3)结合所学知识判断材料二的宪法颁布 于哪一年?其依据是什

14、么?结合材料二概括指出该宪法序言所体现的中国外交政策的特点。( 11分) 答案: ( 1)状态:实行海禁,闭关锁国;沉浸在 “天朝上国 ”的迷梦中;西方国家迫切希望扩大对华贸易。( 9分) ( 2)甲午战后,民族工业得到初步发展;实业救国、维新变法和革命思想都迅速发展;要求改革现状的社会变革运动也不断兴起。( 6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 ( 3)判断: 1954年宪法。( 1分)依据:中苏结盟并友好是在整个 50年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954年时已提出。( 4分)特点: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总原则指导下,推行一边倒政策 ,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 1953年后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以主动姿态积极谋求新

15、的国际关系。对外关系处于封闭半封闭状态。( 6分) 试题分析: ( 1)考查学生史实的再认和再现能力。 “19世纪第一个甲午年 ”依据天干地支纪念法可判断为 1834年,据所学知当时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在对外关系上坚持传统的 “天朝上国 ”思想,再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当时西方国家已经完成工业革命,为了满足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迫切需要扩大对华贸易。 ( 2)本题考查学生对基本史实的认识和理解。 “甲午一役 ”指的是 1894年爆发的甲午战争,甲午战争 后中国民族危机空前加强,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民族工业得到了初步发展,实业救国、维新变法和革命思想迅速发展,变法革命此起彼伏很大程度上唤醒了四千

16、年之大梦。 ( 3)中国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于 1954年,依据材料中 “我国同伟大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我国根据平等、互利,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原则同任何国家建立和发展外交关系的政策 ”并结合所学可判断,依据材料内容可判断体现了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总原则指导下,推行一边倒政策。以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资本主义萌芽与 “重农抑商 ”和 “海禁 ”政策 闭关锁国;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1840至 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甲午战争及其影响;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外交方针及成就 ( 26分)粮食问题是全球

17、广泛关注的话题,历史上各朝各国都高度重视粮食问题和粮食安全。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西周时,耒、耜是主要农具, “一人跖(踏)未而耕,不过十亩 ”战国时,李悝说: “今一夫扶五口,治田百亩,岁收亩一石半,为粟百五十石 ”。 (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 2 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8 分) 材料二:我国粮食产量表: 年份 1959 1961 1978 1984 粮食总产量(亿斤) 3400 2950 6000 8000 人均约(斤) 500 440 580 800 ( 2)指出材料二中 “50年代末至 60年代初 ”“70年代末至 80年代初 ”我国粮食生产的不同状况

18、,并从体制角度说明其原因( 8分) 材料三: 在土地纲领上,应把重点移到雇农代表苏维埃没收地主的全部土地,把国内一切土地收归国有,由当地雇农和农民代表苏维埃支配,单独组织贫苦农民代表苏雏埃把各大田庄(其面积约 100俄亩至 300俄亩,根据当地条件和其他条件由地方机关决定),由雇农代表进行监督,由公家出资经营 土地法令 ( 3)材料三是俄国在某一时期颁布的一份土地法令,它对这一时期有俄国革命有何意义?( 4分) 材料四: 1933年 5月 12日,(罗斯福)发布农业调整法,强制农民减少耕地面积和牲畜繁殖,以提高农产品价格,解决农副产品过剩问题国家对缩减耕地和降低牲畜繁殖的人进行补贴后来政府还对

19、各州、各区甚至很多大农场规定农产品的生产定额,对超过国家规定生产定额的产品课以重税。 ( 4)依据材料四和所学,指出罗斯福颁布上述新政措施的目的是什么?( 6 分) 答案: ( 1)现象:战国农业生产发展(粮食产量提高)。( 2分)原因:铁农具、牛耕的推广;水利工程的兴修(郑国渠、都江堰);各国的变法,生产关系的调整(私田取代公田)。( 6分) ( 2)状况: 50年代末至 60年代初粮食产量降低; 70年代末至 80年代初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 2分) 原因:人民公社化运动削弱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6分) ( 3)调动了农民的革命积极性,对粉碎国内

20、外反动势力和巩固政权起了重要作用。( 4分) ( 4)目的:控制农产品数量和规模 ,提高农产品价格 ;解决农副产品过剩问题,从而缓解经济危机。( 6分) 试题分析: ( 1)分析材料可知反映的历史现象是战国农业生产的发展,依据课本所学知其原因是铁农具、牛耕的推广;水利工程的兴修(郑国渠、都江堰);各国的变法,生产关系的调整(私田取代公田)。 ( 2)考查学生数据分析能力。分析表格数据可知 50年代末至 60年代初粮食产量降低; 70年代末至 80年代初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结合所学知 5060 年 代的人民公社体制严重影响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而 80年代以来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则极大的调动了积极

21、性。 ( 3)土地法令颁布于十月革命成功后,依据所学知其意义是调动了农民的革命积极性,对粉碎国内外反动势力和巩固政权起了重要作用。 ( 4)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本史实的再认和再现能力。在回答时要结合罗斯福新政的背景及目的来回答,据所学知罗斯福在农业方面的改革措施主要是为了控制农产品数量和规模 ,提高农产品价格 ;解决农副产品过剩问题,从而缓解经济危机。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春秋战国时农 业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20世纪 50年代至 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人民公社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俄国十月革命 土地法令;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罗斯福新政 农业方面的措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