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高中历史专训:改革开放新时期—改革开放后中国社会的沧桑巨变(带解析).doc

上传人:feelhesitate105 文档编号:340009 上传时间:2019-07-09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0.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4年高中历史专训:改革开放新时期—改革开放后中国社会的沧桑巨变(带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2014年高中历史专训:改革开放新时期—改革开放后中国社会的沧桑巨变(带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2014年高中历史专训:改革开放新时期—改革开放后中国社会的沧桑巨变(带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2014年高中历史专训:改革开放新时期—改革开放后中国社会的沧桑巨变(带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2014年高中历史专训:改革开放新时期—改革开放后中国社会的沧桑巨变(带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014年高中历史专训:改革开放新时期 改革开放后中国社会的沧桑巨变(带解析) 选择题 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所以能制定出正确的方针政策,主要是 ( ) A认真总结了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 B正确认识了我国的基本国情 C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D借鉴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 答案: B 据统计,与 20世纪 80年代相比, 90年代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工业行业产值结构与全国工业行业产值结构的相似系数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材料表明改革开放以来 ( ) A我国第二产业对区域经济的拉动效应增强 B我国实现了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 C我国实现了工业从高成本到集约化的转变 D我国实

2、现了区域工业门类比较优势的新发展 答案: D 下面为 1978 2006年中国社会商品零售价格管理形式比重变化情况表,促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 A经济体制改革的进行 B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 C广大人民的愿望 D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答案: A 某同学在设计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历史巨变网页时,设计了 “思想解放的历程 ”“开放格局的形成 ”“一国两制 的成就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等几个并列的栏目。如果再增加一个栏目,最合适的应该是 ( ) A国有企业改革 B经济特区崛起 C “九二共识 ” D家庭承包责任制后的农村 答案: D 1978年底,邓小平做了题为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

3、前看 ”的重要讲话; 1992年初,邓小平发表了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这两次讲话都 ( ) A推动了经济特区的发展 B深化了经济体制改革 C加速了对外开放的进程 D冲破了思想樊篱 答案: D 根据人民币发行简表 (如下 ),判断下列相关解读正确的是 ( ) 类别 始发行时间 主要种类与面值 第一套 1948年 1、 2、 10、 20、 50、 100、 200、 500、 1 000、 5 000、 10 000、 50 000元, 12种 第二套 1955年 1、 2、 5分, 1、 2、 5角, 1、 2、 3、 5、 10元, 11种 第三套 1962年 1、 2、

4、5角, 1、 2、 5、 10元, 7种 (加上 3种分币 ) 第四套 1987年 1、 2、 5角, 1、 2、 5、 10、 50、 100元, 9种 (3种分币继续发行至 1992年,随后退出市场 ) 第五套 1999年 1、 5角, 1、 5、 10、 20、 50、 100元, 8种 A.经济困难、商品经济活跃使第一套人民币面额较大 B五套人民币的发行反映了我国经济体制的转变 C 3种分币退出市场说明我国出现了严重的通货膨胀 D我国国民经济困难使第二、三套人民币面值较小 答案: B 英国剑桥大学教授彼得 诺兰说: “我认为对于任何经济体,尤其是对中国这样的一个非常贫穷的面临许多问题的

5、经济体来说,这是一个明智合理的策略,而任由经济发展,不采取任何 调控措施是不合理的 我一直深信中国在 (20世纪 )50年代早期以及 (20世纪 )70年代后半期之后,选择了一条最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 ”材料中说的 “最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 ”指的是 ( ) A发挥市场机制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B推动国民经济的均衡发展 C发挥政府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D融入经济全球化的浪潮 答案: C “雨霁天晴,万紫千红增特色;凤鸣莺转, 三通 两制保和平。 ”此材料最早可能出现于 20世纪 ( ) A 50年代末 60年代初 B 60年代末 70年代初 C 70年代末 80年代初 D 80年代末 90年代初 答案:

6、 C 1982年宪法通过后, 1988年、 1993年、 1999年、 2004年又分别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对宪法部分条款做出了修改或补充。这一过程和结果对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这是因为 ( ) A宪法反映了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成就 B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构建有法可依 C把依法治国的方略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下来 D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框架 答案: B 20世纪 80年代,邓小平说过: “中国不把自己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强加于人,也决不允许别国把他们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强加于我们。 ”从中反映出新时期我国的外交政策是 ( ) A反对新老殖民主义,维护民族

7、独立 B反对美苏霸权,实行改革开放 C维护国家利益,坚持独立自主 D坚持独立自主,妥善处理大国关系 答案: C 英国某学者曾说: “1949年是政权的更替, 1979年是中国真正意义上的解放。从这个意义上讲,邓小平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比毛泽东高。 ”作者的观点主要立足于 ( ) A民主政治的建设 B思想的大解放 C发展生产力 D推进全球化发展 答案: C 1969年 5月 11日,人民日报向全世界报道了一则我国既无内债又无外债的消息。此后我国形成了不向国内外借债的财政政策,直到 1979年 12月,我国政府才同意接受外国政府提供的第一笔贷款,这一政策才被打破。上述我国政府政策的转变表明我国 (

8、) A由单边外交转向多边外交 B由自力更生转向依赖外援 C由思想禁锢转向对外开放 D由民间融资转向政府借贷 答案: C 综合题 材料一 一旦社会占有了生产资料,商品生产就将被消除,而产品对生产者的统治也将随之消除。社会生产内部的无政府状态将为有计划的自觉的组织所代替。 恩格斯 材料二 “应当把商品交换提到首要地位,把它作为新经济政策的主要杠杆 ”,全部问题就在于 “是以市场、商业为基础,还是反对这个基础 ”。 列宁 材料三 “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9、”1992 年邓小平 “南方谈话 ” 材料四 西方史学家认为,共产主义在东欧的消失、苏联的解体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日益转向市场经济,在实际上表明共产主义模式的普遍性的萎缩。 杰里 本特利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恩格斯和列宁对 “计划 ”和 “市场 ”的认识。 (4分 ) (2)材料三中邓小平对 “计划 ”和 “市场 ”又是如何认识的?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时期中国主动融入世界市场的三个阶段。 (8分 ) (3)结合你对市场经济和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的认识,驳斥材料四中作者的观点。 (8分,要求:表述成文,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 答案: (1)恩格斯认为,当生产 资料全部被社会

10、占有时,将不存在商品生产,计划将会取代市场;列宁认为商品货币关系是促进社会生产发展的重要手段。 (2)邓小平指出计划和市场只是调节经济的手段,不是判断姓 “资 ”姓 “社 ”的标准。阶段: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的决策; 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3)评分标准。 一等 (8 6分 ):紧扣评论对象,观点明确;合理引用史实,进行多角度评论;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二等 (5 3分 ):能够结合评论对象,观点较明确;引用史实, 评论角度单一;论证较完整,表述清楚。 三等 (2 0分 ):偏离评论对象,观点

11、不明确;未引用史实;论证欠缺说服力,表述不清楚。 材料一 中国城镇的历史源远流长。但从古代型向近代型转换,明代是一个关键性的变革过程。明代城镇的勃兴,始于 15世纪中叶以后的成、弘年间,全盛于 16 世纪初至 17 世纪初的嘉、隆、万年间。 城镇数量最多、最密集,工商业最发达的是苏州、杭州、嘉兴、湖州等地 地区集中于东南沿海以及江北运河沿岸。 摘编自林金树晚清社会变迁问题与研究 材料二 1790年 (美国 )拥有 8 000人以上的大城市 只有 5个,其人口不到 13万人。 1820 年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 7.2%。到 1870 年城市数目增至 663 个,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 25

12、%。城市数目和城市人口的年平均增长率分别为4.9%和 5.5%。 到 1920年有 5 020万人居住在 2 722个城市中,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 50.9%。 摘编自杨荣工业革命对美国城市化的影响 材料三 改革开放 30年以来,我国城市化率从 20%左右提高到 44.9%,设市城市从 193个发展到 655个,建制镇从 213个发展到 9 369个,城镇人口达 5.9亿,城市化建设已 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社会进步的重要手段。 摘编自第二次改革 中国未来 30年的强国之路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朝城镇化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7分 ) (2)根据材料二,概括美

13、国城市化迅速发展的主要因素。这些因素是如何推动美国城市发展的? (7分 )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环境、经济政策、思想氛围等方面分析材料三中所述现象的原因。 (6分 ) 答案: (1)特点:历史源远流长;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以及江北运河沿岸;从古代型向近代型转变;商业性质和生产性突出;发展速度快。 (任意答出 3 点即可 )原因:交通发达;明代中期农业、手工业发展和商业繁荣;城市人口的增加。 (任意答出 2点即可 ) (2)主要因素:工业革命的发生与发展。推动方式:工业革命期间,机器生产和工厂制度的建立推动了原有城市的扩大和新兴工业城市的兴起;随着工业和工厂制度发展,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转变为工业劳动力,使得城市人口和城市的规模、数量迅猛增长;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大大有利于城市化的发展。 (任意答出2点即可 ) (3)政治上,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法制不断健全、废除人民公社旧体制、政府户籍管理制度的变化; (任意答出 2点 即可 )经济上,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城乡一体化; (任意答出 2点即可 )思想上,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关注民生,可持续发展,和谐社会建设等。 (任意答出 2点即可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