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5届四川武胜中学高三上期第一次月考文综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学完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后,某班四位同学就本单元内容分别拟定四个选题准备开展研究,这四个选题的研究最终将无法成功的是 A趣谈周武王与分封制 B论西汉推恩令的实行及其影响 C论隋唐三省制度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D论清代丞相与军机大臣的权力制衡 答案: D 试题分析:根据所学,在周朝建立了分封制,趣谈周武王与分封制 说法正确;西汉武帝为了解决诸侯国问题颁布了 “推恩令 ”,所以论西汉推恩令的实行及其影响可以开展研究;隋唐设立的三省六部制对中国的政治制度影响深远。中国的宰相在明朝废除了,所以论清代丞相与军机大臣的权力制衡不符合史
2、实。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清代军机处的设立 下面是 1988年和 1993年美国纽约时报公布的 “自由世界 ”(资本主义国家)和 “西方 ”(英、法、美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两个词语使用的次数变化示意图。该变化反映了 A美国报界经常变换用语 B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 C美苏两国矛盾得到缓和 D第三世界力量的兴起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学生对图片信息的准确获取能力。从示意图中可以看出, “自由世界 ”的使用次数再减少, “西方 ”的使用次数再增加,再注意两个时间点 “1988年 ”“1993年 ”,从中可以得出,两极格局已经解体,世界政治格局发生变化。所以答案
3、:选 B。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 美国约翰 w 梅森在冷战一书中指出,如果把冷战时期重新定义为“长时期的和平 ”倒是颇为令人耳目一新的。文中作 者对冷战重新定义的主要依据是 A美国的马歇尔计划推动了欧洲重建 B冷战期间各国并无直接武装冲突 C美苏两国在国家利益上没有冲突 D不诉诸武力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冷战的特点及积极的影响。 “冷战 ”泛指美苏之间除了直接交战即 “热战 ”以外的一切敌对行动,包括相互攻击对方的价值观念与社会制度、外交对抗、封锁禁运、军备竞赛、组建军事集团、发动代理人战争等
4、。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全面对抗,进行军备竞赛,使世界处于毁灭性的核战争的威胁之下。但两大集团势均力敌,谁都不敢发动世界大战,这种均势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发生,所以可以重新定义为 “长时期的和平 ”,由此分析可知 D符合题意。所以答案:选 D。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冷战 ”的特点及影响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两国逐渐走向政治、经济、军事领域的全面对抗。苏联在 1949年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协调和促进社会主义阵营各成员国的经济发展。此举主要针对的是 A杜鲁门主义 B马歇尔计划 C北约组织 D德意志联邦共和国 答案: B 试题分析:根据所学知识,杜鲁门主义
5、为美国冷战政策在政治上的表现,苏联采取的对抗措施是 1947年成立欧洲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排除 A;北约组织为美国冷战政策在军事上的表现,苏联采取的对抗措施是 1955年成立华约组织,排除 C;针对美国支持下成立德意志联邦共和 国,苏联采取的对抗的措施是支持成立民主德国,排除 D;马歇尔计划为美国冷战政策在经济上的表现,苏联采取的对抗措施是 1949年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加强社会主义阵营各成员国彼此的经济联系,排斥资本主义经济势力,因此选 B。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冷战 中国有一句俗话,叫做 “一个好兄弟不如一个好邻居 ”。联系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
6、外交,突出体现这种思想的是 A中美历经曲折,最终建立外交关系 B参与发起建立 APEC C积极参加世界贸易组织 D发起成立上海合作组织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新中国的外交。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以建设和平的周边环境。 2001年,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六国在上海签署了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成立上海合作组织。中国积极参与上海合作组织的活动,并发挥了主导作用。所以答案:选 D。 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新时期的外交 新时期的外交建树 十月革命时期的真理报副主编季诺维耶夫曾说: “二月革命胜利后,弗 伊(列宁)带着
7、整个革命的现成政治图纸回到俄国。 ”“现成政治图纸 ”指的是 A俄国退出世界大战 B发动七月革命 C进行社会主义革命 D建立苏维埃政府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俄国十月革命的过程。结合所学知识,二月革命后列宁回国发表了四月提纲。在提纲中列宁指出:俄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已基本完成,应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阶段,实现无产阶级和贫苦农民的专政。所以答案:选 C。 考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俄国十月革命 四月提纲 历史学习强调 “论从史出,史论结合 ”,因此学习历史,首先必须分清哪些是史实,哪些是结论。下列各项中,属于结论的是 A 1931年,日军发动九一八事变,占领了沈阳 B雅典民主为近
8、代西方政治制度奠定了最初的基础 C 1984年,政府颁布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D普鲁士通过三次王朝战争,完成了德国的统一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察的是学生的历史素养。根据常识, A项是史实; B项是雅典民主制的影响,是结论; CD项都是史实。所以答案:选 B。 考点:史学研究 史学研究 结论 阅读近代英法美德四国国家元首及政府首脑相关知识,完成序号处内容: 项目 德国 法国 英国 美国 国家元首名称 国王 国王 总统 国家元首产生方式 选举 世袭制 选举 国家元首任期 终身制 任期制 终身制 国家元首有无实权 有 无 有 政府首脑名称 内阁大臣 内阁总理 总统 A. 总统 世
9、袭制 世袭制 有 首相 B. 国王 任期制 世袭制 无 内阁 C. 总统 世袭制 任期制 有 首相 D. 首相 任期制 任期制 无 内阁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学生对教材知识的记忆能力,难度较低。法国国家元首是总统,有选举产生,任期制。德国元首是国王,是世袭制和终身制,实质是君主专制;美国元首是总统,有选举产生,任期一届四年,最多连任两届;英国元首是国王但无实权,政府首脑掌实权,即首相。所以 C正确。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美国共和制的确立;法国共和制、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丛日云著西方政治文化传统: “它真正实现了公民内部政治权利的平等,参政机
10、会的均等,使全体公民最大限度地和尽可能直接地参与国家管理,行使主人的权利 ”为达到此政治目的采取的直接制度是 A财产等级制度和公民大会 B轮番而治和四百人议事会 C陪审法庭和五百人议事会 D公职津贴和抽签选举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所学知识,为了 “真正实现了公民内部政治权利的平等,参政机会的均等 ”而采取了公职津贴和抽签选举。所以答案:选 D。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雅典民主政治 雅典民主政治的内容 楹联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构思奇妙的对联能让人看后拍案叫绝。曾有这么一副对联:中国捷克日本,南京重庆成都。它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抗战
11、胜利 B重庆谈判 C解放南京 D中日建交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上联: “中国捷克日本 ”意思是中国经过八年抗战,很快速战胜日本侵略者, ”捷 ”在这里应该是 ”快 ”的意思 ”克 ”是 ”战胜 ”的意思;下联: “南京重庆成都 ”的意思是:抗战胜利了,再次庆祝南京成为都城。 ”重 ”在这是 ”又 ”的意思。所以答案:选 A。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新民 主主义革命 抗日战争 下图反映中国共产党在某一时期的革命斗争,这一时期取得的最大成果是 A党的工作重心由城市转移到乡村 B确定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方针 C探索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 D确立毛泽
12、东在党内的核心领导地位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图片信息的解读和分析能力。图片中的井冈山、瑞金、中央革命根据地足以证明这一时期是土地革命时期,而这一时期取得的最大成果只能是探索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所以答案:选 C。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 土地革命 阅读下面材料,从中反映出的主要问题是 秦朝 以郡统县,地方行政为两级制 两汉 汉武帝把全国分为十三个监察区,东汉形成 “州 郡 县 ”三级制 隋朝 废郡,地方行政回到两级制 唐末 形成道、州、县三级制 A.从秦朝到唐末中央集权不断得到强化 B.古代王朝执政能力和效率不断提高 C.古代中国政治的诡秘多变,反复
13、无常 D.对地方分层的决策存在矛盾与困局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材料信息的获取能力。从表中我们可以得出的信息:从秦朝到两汉,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日益完善,加强了中央集权;而隋朝特别是唐朝末年中央对地方的管理不断放松,导致了唐末五代以来的藩镇割据的局面;这说明了中央政府对地方分层的决策存在矛盾与困局。所以答案:选 D。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中央集权制度 中央与地方的斗争 综合题 ( 25分)加强民主法制建设是当今各国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阅读下列相关材料: 材料一 “罗马的法律贤明地把国家的权力分配给许多高级官吏,这些官吏之间起支持、制止和限制 的作用 ”;在制度构建上,
14、“罗马的政府是十分完善的,因为自从它产生以来,它的制度就足以使或是人民的精神,或是元老院的力量,或是某些高级官吏的威望永远能够制裁任何滥用权力的事件 ”; “罗马共和国还设立了监察制度,监察官每年都要检查一个共和国当时实际情况,这样就把人民分配到不同的特里布(部落,古罗马的行政单位)里面去,以便使保民官和野心家不能操纵选举,使甚至人民自己也不能滥用自己的权力 ”。 孟德斯鸠罗马盛衰原因论 ( 1)材料一中孟德斯鸠认为罗马法之所以促使罗马兴盛的原因是什么?( 2 分)由此推断,孟德斯鸠认为 罗马衰败的原因是什么?( 2分) 材料二 18世纪 80年代的美国在政治上是特别得天独厚的:那里既有继承自
15、英国的自由主义传统,又有从法国启蒙运动中吸收了许多英国所没有的有关现代民主政治的重要理念 在后一方面,美国人在殖民地时代和宗主国之间的矛盾显然起过重大作用,它为美国在现代民主创制试验方面实现对英国的重大超越提供了可能。 马克 主编世界文明史 ( 2)据材料二,分析美国在现代民主创制试验方面能够超越英国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材料一中的 “重要理念 ”。( 6分) 材料三 朱元璋对其孙子朱允 伤担骸 拔嶂温沂溃 滩坏貌恢亍曛纹绞溃 套缘鼻幔 叫谭狼崾乐匾病! 明史 ( 3)材料三法治思想的核心是什么 ( 2分) 材料四 “民国主权属于国民之全体 ”, “盖国民为一国之主,为统治权之所出 ”
16、,“一国之政事,悉以宪法行之 ”。 孙中山全集 ( 4)材料四与材料三相比,反映出来的法治观念有何不同 ( 2分)结合所学知识,举出近代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以法制取代专制实践的一例。( 2分) 材料五 提出 “软实力 ”概念的著名学者约瑟夫 奈这样评价: “中国的经济增长不仅使发展中国家获益巨大,中国的特殊发展模式包括特殊 的民主方式也被一些发达国家称为可效仿的榜样。 ”有学者也感慨: “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恰恰是没有采用西方民主模式才取得的 ”。 人民日报 新中国 60年光辉历程启示之四 ( 5)根据材料五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 “特殊的民主方式 ”框架的内容。( 6分) ( 6)综合上述材料
17、,谈谈你对政治现代化模式的看法。( 3分) 答案:( 1)兴盛原因:罗马共和国各个机构的权力可以相互制约,防止滥用权力。( 2分) 衰败原因:罗马帝国建立,专制独裁形成。( 2分) ( 2)原因:对英法民主政治文化兼收并蓄。( 2分) 理念:三权分立;民主 共和。( 4分) ( 3)要适时调整刑罚的轻重程度以维护君主权威,保障君主专制统治。( 2 分) ( 4)不同:立法权应归人民大众;主权在民;法律至高无上。( 2分)实践:1912 年,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派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2 分) ( 5)内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
18、层民主制度)。( 6分) ( 6)认识:各国的国情不同决定了政治现代化道路的多样性。( 3分) 试题分析:( 1)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概括能力。根据材料一的文字内容可以归纳出孟德斯鸠认为罗马共和国各个机构的权力可以相互制约,防止滥用权力是罗马兴盛的重要原因;其反面即是罗马衰落的原因。 ( 2)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概括主旨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材料一中提炼分析出美国在现代民主创制试验方面能够超越英国的原因,关键抓住 “继承自英国 ,又有从法国启蒙运动中吸收 重要理念 ”得出对英法民主政治文化兼收并蓄结论;举例说明 “重要理念 ”, 结合所学知识,理念有:三权
19、分立;民主共和。 ( 3)本题主 要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概括能力。结合韩非子法家的思想主张,进行概括;根据材料 “吾治乱世,刑不得不重。汝治平世,刑自当轻,所谓刑罚世轻世重也 ”并结合韩非子法家的思想主张和朱元璋的阶级立场、目的,进行概括。 ( 4)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对比分析能力,对比材料文字内容可以看出朱元璋和孙中山法制理念不同表现在:主权在民 ;法律至上;依据所学可知近代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以法制取代专制实践的重要事例是: 1912年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派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 5)本题主要考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比较简单。根据材 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中国 “特殊的民主方式 ”
20、框架包括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基层民主建设。 ( 6)其启示一般需要结合该题所有材料的核心去说明,一般我们可以从民主政治建设要尊重其历史传统;民主政治建设要符合时代发展的需要等角度说明,不能信马由缰。对比中西民主政治模式可以得出启示:各国的国情不同决定了政治现代化道路的多样性。 考点: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英国的代议的确立与完善 1832年议会改革;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美国 1787年宪法;古代 中国的政治制度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的特点和影响;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辛亥革命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21、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 共同纲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 27分)为实现中国梦,近现代中国人民不断探索,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二、建设之首要在民生。故对于全国人民之食、衣、住、行四大需要,政府当与人民协力,共谋农业之发展,以足民食;共谋织造之发展,以裕民衣;建筑大计划之各式屋舍,以乐民居;修治道路、运河,以利民行。 三、其次为民权。对于人民之政治知 识、能力,政府当训导之,以行使其选举权,行使其罢官权,行使其创制权。 四、其三为民族。故对于国内之弱小民族,政府当扶植之,使之能自决自治;对于国外之侵略强权,政府当抵御之。并同时修改各国条约, 恢复我国际平等,国家独立
22、。 孙中山建国大纲 材料二 我们是一个六亿人口的大国,要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要实现农业的社会主义化、机械化,要建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大概经过五十年即十个五年计划,就差不多了,就象个样子了,就同现在大不一样了。 毛泽东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 材料二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 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 到中国共产党成立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一定能实现,到新中国成立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一定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一定能实现。 习近平在参观复兴之路
23、展览上的讲话(摘录) 请回答: ( 1)依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近代、现代 “中国梦 ”的内容。( 4分) 材料三 “中体西用 ”论 是相当保守的,是不伦不类的。但是 用今天的 话说,就是提出了一个改革派和保守派都能大体接受的 “说法 ”。 罗荣渠现代化新论 一世界与中国现代化进程 “中体西用 ”后来久被指为包庇封建,其实,那个时候的中国,天下滔滔,多的是泥古而顽梗的士人,在封建主义充斥的天地里,欲破启锢闭,引入若干资本主义文化,除了 “中体西用 ”还不可能提出另一种更好的宗旨。如果没有 “中体 ”作为前提, “西用 ”无所依托,它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
24、 2)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 “中体西用 ”论被 “改革派和保守派都能大体接受 ”的原因。从现代化 角度分析 “中体西用 ”论对社会实践的影响。( 8分) ( 3)概括材料三陈旭麓是如何评价 “中体西用 ”的,指出这一评价遵循的原则是什么?( 5分) 材料四 “形式主义地吸收外国的东西,在中国过去是吃过大亏的。中国共产主义者对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应用也是这样,必须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完全地恰当地统一起来。 ”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 ( 4)结合 20世纪 20年代中国民主革命的史实,说明材料四的观点。( 4分) 材料五 毛泽东指出: “没有独立、自由、民主和统一,不可能建
25、设真正大规模的工业,没有工业,便 没有巩固的国防,便没有人民的福利,便没有国家的富强。 ” ( 5)中国共产党自诞生日起,便 “勇敢担当起带领中国人民创造幸福生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概括中国共产党为实现民族复兴所作的贡献。( 6分) 答案:( 1)近代:实现国家独立与民族解放,建立民主社会,实现民生幸福;( 2分) 现代: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文明的全面复兴。( 2分) ( 2)原因:改革派:有利于引进西方的科学技术,减少兴办洋务的阻力。保守派:保留了华夏祖制,维持了封建制度 。 ( 4分) 影响:一方面,推动
26、了洋务运动的开展,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另一方面,导致了洋务运动的失败,近代化受挫。( 4分) ( 3)评价:当时中国封建顽固势力异常强大, “中体西用 ”为西学的传入创造了条件。( 4分) 原则:历史评价应把评价对象放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进行。( 1分) ( 4)照搬俄国革命模式,坚持攻打大城市,导致革命力量受损。( 2分)(若回答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失败等史实,言之有理,即可得分,总得分不超过 2分) 秋收起义后,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找到了中国革命胜利的正确道路(井冈山 道路),形成了毛泽东思想。( 2分) ( 5)中国共产党所作的贡献:中国共产党完成了民族独立重任,为
27、民族复兴扫除道路上的障碍;中国共产党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为民族复兴奠定坚实的政治基础;中国共产党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民族复兴铺设了康庄大道。( 6分) 试题分析:( 1)本题主要考查的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材料二中的 “建设之首要在民生 ”、 “其次为民权 ”、 “其三为民族 ”等信息可以得出中国近代 “中国梦 ”的内容。根据材料三中的 “要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要实现农业的社会主义化、机械化,要建成一个伟大的社会 主义国家 ”和材料四中的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 “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等信息可以得出中国现代 “中国梦 ”的内容。 ( 2)本题
28、主要考查的是中体西用思想。第一小问要从分别为两者接收的角度去分析原因:改革者是为了宣传西学、保守者维护旧制度。第二小问实际考查洋务运动的影响及结局,从现代化角度分析 “中体西用 ”论对社会实践的影响,既要看到它的积极影响,推动了洋务运动的开展,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更应看到它的消极影响,导致了洋务运动的失败,近代化受挫。 ( 3)第一小问依据 “如果没有 “中体 ”作为前提, “西用 ”无所依托,它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 ”分析评价;第二小问的原则依据第一小问评价的依据分析归纳,即 “那个时候的中国,天下滔滔,多的是泥古而顽梗的士人,在封建主义充斥的天地里,欲破启锢闭,引入若干资本主义
29、文化,除了 “中体西用 ”还不可能提出另一种更好的宗旨 ”的背景,因此原则是历史评价应把评价对象放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进行。( 4)首先必须明确材料四的观点是指 “必须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完全地恰当地统一起来 ”。 结合 20世纪 20年代中国民主革命的史实一定要从没有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 国革命的具体实践完全地恰当地统一起来的史实,和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完全地恰当地统一起来的史实二者进行正反对比。照搬俄国革命模式,坚持攻打大城市,导致革命力量受损就是属于没有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完全地恰当地统一起来的史实。 ( 6)本题主要考查考查学生正确分析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问题。中国共产党所作的贡献:中国共产党完成了民族独立重任,为民族复兴扫除道路上的障碍;中国共产党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为民族复兴奠定坚实的政治基础;中国共产党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民族复兴铺设了康庄大道。 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 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 洋务运动;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中国共产党 中共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三民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