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5届广东省实验中学高三上期第一次段考文综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如果用王国维的 “任天者定,任人者争;定之以天,争乃不生 ”来说明西周宗法制度的精神,此处他所谓的 “天 ”是指 A表现自然主义的天道 B辨别是非善恶的天理 C确定继统人选的天子 D决定嫡庶身份的天命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调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结合宗法制的含义,可知其核心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实行嫡长子继承制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权力继承的纷争,有利于统治秩序的稳定,因此题干中所谓的 “天 ”是指 “天命 ”,也就是决定嫡庶身份的天命,故 D项正确, ABC项错误。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商周时期的
2、政治制度 宗法制 “全中国都在动 从沿海漂流到内地,犹如混乱的涡流聚集在这个临时的首都 政府成员和共产党人同坐在一间会议室里,讨论制定共同作战计划。 ”这段文字出自美国作家安娜 雅各布对一场战争的叙述。这场战争是 A护国运动 B北伐战争 C抗日战争 D解放战争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依据题干中 “全中国都在动“聚集在这个临时的首都 ”、 “政府成员和共产党人同坐在一间会议室里,讨论制定共同作战计划。 ”的信息,联系所学知识,可知这与国共合作抗战,建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特征相符,因此 C项正确。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侵华日军的罪行与中国军民抗日斗争 中国
3、军民抗日斗争 19世纪末 20世纪初,中国社会出现了一系列重大变革。以下变革按时序排列正确的是 学习西方制度、变法图强成为一股强大的社会思潮 青年学生的民族觉悟和爱国热情空前高涨 政治制度出现里程碑式的变化 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A B C D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调用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信息的能力, 学习西方制度、变法图强成为一股强大的社会思潮出现在甲午战后; 青年学生的民族觉悟和爱国热情空前高涨出现于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 政治制度出现里程碑式的变化指的是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 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是在 辛丑条约签订之后,因此正确顺序为 ,故
4、 B项正确。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1840至 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 辛丑条约;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辛亥革命 中华民国;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 五四运动 陈旭麓先生说: “时代变了,道光帝浑然不觉,结果脚随之跟入新时代,而头脑却依旧留在旧时代。在专制社会中,旨意决定一切。道光帝由此断送了机会。 ”对这段话最好的理解是 A中国社会历史悠久、结构牢固 B皇权专制延缓中国近代化历程 C自给自足心态滋生封闭保守观念 D封建自然经济是君主专制的基础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调用所学知识分析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依据材料中 “在专制社会中,旨意决定一切。道光帝由此断送了机会 ”的信
5、息,可知题干强调的是由于道光皇帝思想的落后,而其又掌握了极大的专制皇权,从而延误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故 B项正确; ACD三项与题干信息无关,故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君主专制制度加强的影响 有学者指出: “一部中国近代史,便是一部中国文明转型史,而这个转型运动是有其明显的 阶段性 的。 甲午战争 便是一极重要的阶段 它标志着一个阶段的结束和另一阶段的开始。 那便是由 四化 进入 五化 。没有 五化 ,则 四化 往往是徒劳。 ”这里多出的 “一化 ”是指 A经济工业化 B政治民主化 C国防现代化 D科技现代化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调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
6、问题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甲午战争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为挽救民族危机,资产阶级由此掀起 了维新变法运动,变革中国的封建专制制度,由此可知多出的 “一化 ”指的是政治民主化。故 B项正确。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1840至 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 甲午中日战争(影响) 近代中国人慨叹: “泰西公法,于平等之国设领事官,不过保护其民之商务,如有词讼及科罪,仍由各国之地方官照例科断。惟于中国、土耳其、 不以平等之例相待。 ”这种现象 A说明中国政府丧失了部分官吏任免权 B反映了中国的司法主权已不完整 C在马关条约签订后开始出现 D客观上有利于资本主义
7、经济发展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调用所学知识分析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从题干中 “设领事官 ”“如有词讼及科罪,仍由各国之地方官照例科断 ”的信息可判断出外国在华取得的领事裁判权,这主要破坏了中国司法主权,故 B项正确; ABC三项与领事裁判权无关,故排除。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1840至 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 领事裁判权 “(日本 )试图在中国的万里长城上打开缺口,而当它发现这块肥肉的时候,一下子就被英、德、法、俄以及意大利的资本家抢走了。 ”列宁论述的哪一次战争的结果 A甲午战争 B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C日俄战争 D 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调用所
8、学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根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日本在马关条约中割占的辽东半岛不仅由于俄、德、法三国干涉还辽而作罢,还使帝国主义势力大规模进入辽东半岛,这与题干 “一下子就被英、德、法、俄以及意大利的资本家抢走了 ”的信息相符,故 A项正确。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1840至 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 甲午中日战争(三国干涉还辽) 忠王李秀成被清军俘虏后 ,清方的记载说 :“伪干王 (洪仁 )所编各书 ,李酋皆不屑看也。 ”李秀成和太平天国其他领导人不重 视 “干王 (洪仁 )所编各书 ”的主要原因是 A军情紧急 ,无暇顾及 B该书和农民政权没有必然联系 C太平天国将领排斥西方文明
9、D太平天国统治集团内部矛盾重重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调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结合所学可知题干中“干王所编各书 ”指洪仁 的资政新篇,它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性质,但它不是农民阶级革命的产物与农民革命的阶级属性没有联系起来,脱离实际,因此没有引起太平天国其他领导人的重视,故 B项正确。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太平天国运动 文庙是中国古代官方兴建的祭祀孔子的场所,产生于唐代,宋代逐渐在中原、江南的城市中大量兴建,元代在贵州、云南,清代在新疆、东北等地也相继出现。这一现象表明 A兴建文庙是加强专制统治的手段 B唐
10、代是官方儒学教育的兴起阶段 C文庙的兴修导致了程朱理学的产生 D文庙的修建是城市经济发展的需要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调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西汉武帝时,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之后历代统治者把其作为加强统治的一个重要手段,故在 全国范围内大肆修建文庙,宣扬儒家思想,故 A项正确;官方儒学教育在汉代开始兴起,故 B项错误;程朱理学的产生与文庙无关,故 C项错误;文庙兴建是加强思想统治的需要,与城市经济发展无关,故 D项错误。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文庙 “克服了社会流动的堵塞,让民间菁英往体制内去流动,给中国带来一种良性的社会治理 ”。这种现象
11、是指 A汉初形成 “布衣将相之局 ” B察举征辟广泛选拔人才 C中央派文官任地方长官 D科举入仕扩大官吏人才来源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调用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信息的能力,由题干中 “民间菁英往体制内 流动 带来 良性的社会治理 ”的信息可知该制度是科举制科举制使得平民通过考试的方式加入统治集团,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扩大了统治基础,维护了封建统治,与题意相符,故 D项正确。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科举制 董仲舒认为孔子撰春秋的目的是尊天子、抑诸侯、崇周制而 “大一统 ”,以此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服务,从而将周代历史与汉代政治联系起来。西周时代对于秦汉统一的重要历
12、史影响在于 A构建了中央有效 控制地方的制度 B确立了君主大权独揽的集权意识 C形成了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 D实现了国家对土地与人口的控制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调用所学知识分析比较历史问题的能力,西周政治制度主要包括分封制和宗法制,分封制通过层层分封确立周王天下共主地位,而受封者在自己的封地内大权独揽,享有较强独立性,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故 ABD项错误;宗法制实行嫡长子继承制,把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相结合,从而把国与家结合起来,形成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对后世影响深远,故 C项正确。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 治制度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宗法制 秦统一后, “废封建,立
13、郡县 ”,确立专制集权制度,但皇帝之子、弟封王,一直延续到明清。 “分王子弟,以为屏藩 ”,是历代分封子弟的主要理由。血缘分封长期存在说明 A分封制有利于政权长期稳定 B血缘分封是中央集权的基础 C分王子弟是皇权的一种体现 D周代制度受到历代政权推崇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本题用排除法较好,分封制容易造成地方割据势力的出现,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故 AB项表述错误;周代制度并没有受到历代政权推崇, D项不符合史实,排除;皇帝之子、弟封王,一直延续到明清,这一行为实际上是皇权至高无上的一种表现,故 C项正确。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4、 皇帝制度 综合题 ( 2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农村原本是一个自治的社会, “皇权不下县,县下是宗族,宗族皆自治,自治出于伦理 ”,几千年都是如此。 小农们对封建国家有很强的约束力,直接决定着社会的治乱、经济的繁荣,是影响统治者效用函数最重要的变量。 李成贵国家、利益集团与三农困境 材料二 (洪武)十四年,令农衣绸、纱、绢、布,商贾 止衣绢、布。农家有一人为商贾者,亦不得衣绸、纱。 张廷玉等明史 舆服志 材料三 清朝时期,广东怡和行商(广州十三行行商之一)伍乘鉴拥有资本达2600万两白银,约为清政府财政收入的一半左右。如今欧美各国也没有哪一位大资本家能够拥有如此比例的巨额财
15、产。 韩德强重新认识中国历史 材料四 在史籍中并不乏有关从商致富的记载,但几乎毫无例外,过去几个世纪以,商人总是倾向于把累积得的财富或过剩的资本投资于购买土地,或供应下一代有闲沉浸于传统典籍,参与科举,以便进入官僚行列。即使有人终生以商贾为业,仍会要求 其下一代尽可能转向科举。因此,我们可以说,引发人们营商致畜的动机中,实已包含了否定或摧毁商业企业发展的因紊。 史仲文、胡晓琳中国全史 商贾史 回答: (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对县以下区域治理的方式及特点。( 6分)为什么说 “小农们 是影响统治者效用函数最重要的变量 ”?( 4分) ( 2)据材料二,指出明朝推行的经济政策。
16、其根本目的是什么?( 4分) ( 3)材料三反映了清朝经济领域出现了什么现象?( 2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 ( 6分) ( 4)据材料四及所学知识,指出 “否定或摧毁商业企业发展 ”的因素。并说明其影响。( 4分) 答案: (1)方式:利用宗族 (宗法制 )管理; (3分 )特点:注重血缘关系。 (3分 ) 原因:小农是封建国家赋役的主要承担者。 (4分 ) (2)政策:重农抑商。 (2分 )目的:巩固王朝统治。 (2分 ) (3)现象:出现了拥有巨额资本的大商人。 (2分 )主要原因:广州是闭关锁国政策下对外交往的窗口;行商具有经营对外贸易的特权。 (6分 ) (4)
17、财富主要用于购田置地;供应子女求取功名。 (2分 )影响:阻碍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2分 ) 试题分析:( 1)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的能力,第一小问中方式依据材料一中 “皇权不下县,县下是宗族,宗族皆自治,自治出于伦理 ”的信息可归纳出利用宗族管理;特点依据所学知识,从宗法制的特点来分析,可得出注重血缘关系;第二小问原因联系所学知识,从封建统治者重视小农经济的原因来分析,可得出小农是封建国家赋役的主要承担者。 ( 2)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第一小问政策依据材料二中 “商贾止衣绢、布 ”“农家有一人为商贾者,亦不得衣绸、纱 ”的信息可概括出重农抑商;第二小
18、问目的直接联系课本知识,从统治者的目的来分析, 可得出巩固王朝统治。 ( 3)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第一小问现象依据材料三来归纳即可,从 “伍乘鉴拥有资本达 2600万两白银,约为清政府财政收入的一半左右 ”的信息可得出出现了拥有巨额资本的大商人;第二小问原因联系所学知识,从广州十三行行商的特权、闭关锁国政策来分析,可得出广州是闭关锁国政策下对外交往的窗口;行商具有经营对外贸易的特权。 ( 4)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第一小问因素依据材料四来分析归纳即可,从 “过去几个世纪以,商人总是倾向于把累积得的财富或过剩的资本投资 于购买土地,或供应下一代有
19、闲沉浸于传统典籍,参与科举,以便进入官僚行列 ”的信息可得出财富主要用于购田置地,供应子女求取功名。第二小问影响从材料中 “引发人们营商致畜的动机中,实已包含了否定或摧毁商业企业发展的因紊 ”的信息,联系所学可得出阻碍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宗法制;古代中国的经济 资本主义萌芽与 “重农抑商 ”和 “海禁 ”政策 重农抑商、闭关锁国 ( 2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魏源提出: “善师四夷者,能制四夷;不善师外夷者, 窃其所长,夺 其所恃 ”。他又强调 “势变道不变 ”, “乾尊坤卑,天地定位 是以君令臣必共,父命子必宗,夫唱妇
20、必从 ” 后来为洋务派所承接,发展为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 如十九世纪七十年代早期资产阶级改良派思想家王韬说 “当默深(魏源)先生时,与洋人交际未深,未能洞见其肺腑,然师长一说,实倡先声 ”。 曾乐山中西文化和哲学争论史 材料二 我们必须承认我们自己百事不如人。不但物质机械上不如人,不但政治制度不如人,并且道德不如人,知识不如人,文学不如人,音乐不如人,艺术不如人,身体不如人。 胡适介绍我自己的思想 材料三 中国应该大量吸收外国的进步文化,作为自己文化食粮的原料 决不能生吞活剥地毫无批判地吸收。 中国的长期封建社会中,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清理古代文化的发展过程,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
21、其民主性的精华,是发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条件。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 ( 1)据材料一指出魏源在中西文化关系问题上的主要观点。( 4分)王韬评论他 “实倡先声 ”的含义是什么?( 2分) ( 2)据材料二归纳胡适的主要观点。( 4 分)这一思想观点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6分) ( 3)毛泽东对外来文化的观点是什么? (2分 )运用这一观点,他在 20世纪 20年代创造性地提出了什么新的革命理论?( 2分) ( 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近代史上中国知识分子对西方文化看法的发展趋势。 ( 6分) 答案: (1)观点:提出学习西方,但认为封建制度和文化不能改变。( 4 分) 含义:对知识界解
22、放思想向西方学习有重要的启迪作用。( 2分) (2)观点: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文化,全盘肯定西方资本主义文化。( 4分) 原因:资产阶级的局限性;对西方文化认识肤浅;中国的落后。( 6分) (3)观点:批判吸收。( 2分) “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 ( 2分) (4)由排斥西方 先进制度和思想文化到全盘西化,再到正确认识西方文化。( 6分) 试题分析:( 1)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第一小问魏源的观点依据材料一来归纳即可,从 “善师四夷者,能制四夷;不善师外夷者,外夷制之。 ”可得出向学习西方,即师夷长技以制夷;从 “势变道不变 ”、 “乾尊坤卑,天地定位 ”的信息可得出其认
23、为中国的社会制度、伦理纲常不能改变。第二小问从魏源等人最早提出向西方学习,对当时的思想界起了思想启迪的作用这个角度来理解 “实倡先声 ”的内涵。 ( 2)本题考查新文化运动的相关知识,第一小问主要考查学生运用 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信息的能力,从材料二中 “我们必须承认我们自己百事不如人 ”的信息可得出胡适的观点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文化,全盘肯定西方资本主义文化。第二小问形成的原因可以从当时中国的社会状况、资产阶级的阶级局限性、对西方文化的认识等方面分析回答。 ( 3)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第一小问观点依据材料三中 “中国应该大量吸收外国的进步文化,作为自己文化食粮的原料 决不能
24、生吞活剥地毫无批判地吸收 ”可得出毛泽东对待外来文化的观点是批判继承。第二小文抓住题干时间 20世纪 20年代,联系新民主主义革命的 史实,可知 20年代中共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因此革命理论是 “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 ( 4)本题考查近代先进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历程,结合所学知识和材料信息,可以看出,材料一中魏源以及洋务派排斥西方政治制度和思想,坚持封建制度和文化不能改变,到材料二中新文化运动时期全盘西化,再到材料三中毛泽东批判继承西方文化,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找到了适合国情的道路,可归纳出发展趋势由排斥西方先进制度和思想文化到全盘西化,再到正确认识西方文化。 考点:思想解放的潮流 师夷长技 魏源;思想解放的潮流 新文化运动 胡适;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毛泽东思想 工农武装割据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