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5届江西奉新县第一中学高三上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商朝的王位继承,自第二代以下,以兄终弟及为主,王子无嫡庶之分,皆有继位的资格,至无弟可传,然后传子。这一继承制度: A使政权趋向严密 B易导致权力纷争 C与分封制互为表里 D有利于社会稳定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从题干中 “王子无嫡庶之分,皆有继位的资格 ”“至无弟可传,然后传子 ”可以看出商代的王位继承尚未形成比较规范的制度,王子不分嫡庶,都有继位的资格,弟弟也有继位资格,因此容易造成统治集团的权力纷争,故 B项正确, AD项错误;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材料中嫡长子继承制还没有
2、确立,故 C项错误。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商代政治制度 19世纪晚期,德国的现代进程中,经济的突飞猛进与政治民主发展滞后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A国家分裂阻碍了 政治的民主化 B经济的发展消除了政治改革的诉求 C对外战争影响了国内民主的进程 D皇权和贵族结盟掌握国家政权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调用所学知识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19世纪晚期,德国已实现国家统一,故 A项错误;经济的发展会促进民主政治的发展,故 B项错误;对外战争不符合 19世纪晚期德国的史实,故 C项错误;政治民主发展滞后是因为 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容
3、克贵族地主在国家统一过程中发挥了重大作用,统一后的德国专制色彩浓厚,皇权和贵族结盟掌握国家政权,故 D项正确。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 20世纪初,孙中山当时公开号召同盟会会员宣传太平天国,宣传洪秀全,甚至自己以 “洪秀全第二 ”自居,他还褒称太平天国诸领袖为民族英雄,老革命党。这是因为: A二者革命前途上有共性 B二者革命任务上是一致的 C二者革命纲领上有共性 D二者的革命的主体是一致的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调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太平天国运动属于农民阶级的革命运动,而孙中山是资产阶级革命家,因此他们的革命前途,
4、革命纲领,革命的主 体是有明显差异的,故 ACD项错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民主革命的任务都是反帝反封建,因此二者在革命任务上是一致的,故B项正确。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辛亥革命 孙中山 鸦片战争战争后,清政府的官僚体系内发生了一系变化,出现了 “五口通商大臣 ”、 “总税务司 ”、 “总理衙门 ”等官职或机构。这些变化: A说明原有的官僚体系遭到否定 B是殖民主义冲击专制主义禁锢的结果 C是中国社会半封建化的表现 D无益于中国近代的发展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调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五口通商大臣 ”、 “总税务司 ”、 “总理衙门 ”这些机构得出现都是西方侵
5、略的产物,是近代中国社会半殖民地的表现,故 B项正确, C项错误; A项不符合史实,原有的官僚体系仍然存在,这些机构的出现客观上推动了社会的近代化,故 AD项错误。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1840至 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 鸦片战争的影响 美国著名作家马克 吐温在我也是义和团一文中提出: “外国人不需要中国人,中国人也不需要外国人,在这一点上,我任何时候都是和义和团站在一起的。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美国也发生了义和团运动 B西方与中国应彼此不相往来 C中美两国义和团的立场是一致的 D义和团抗击外国侵略是正义的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调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马克吐温认为
6、义和团抗击西方列强的侵略,是正义的反侵略斗争,是爱国的,所以他说 “我任何时候都是和义和团站在一起的。 ”,故 D项正确, AC项明显 错误,排除; B项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1840至 1900年间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义和团运动 湖北军政府成立后,公布了江夏临时审判所条例,它规定: “本所为图司法独立,特提前办理,以为各属之先导 ”, “本所民事,行事两庭均用合议制组织 ”。此条例表明: A此时中国已经是民主共和国 B湖北军政府为反动势力所控制 C三权分立的思想被引入到地方政治制度中来 D湖北军政府只是司法改革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调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问
7、题的能力,武昌起义胜利后,成立了湖北军政府,此时中华民国还没有建立,故 A项错误; BD项表述错误,排除;从 “江夏临时审判所条例 ”和 “本所为图司法独立 ”的信息可得出三权分立的思想被引入到地方政治制度中来,故 B项正确。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辛亥革命 湖北军政府 有人说, “北洋军阀政府统治时期,中国并非黑暗一片,中国社会还在进步。 ”下列不能证实这一观点的是: A中国民族工业出现了短暂的春天 B中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思想解放运动 C中国社会稳定,民主政治进一步发展 D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各种因素不断成长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调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北洋军阀政府统治
8、 时期对内专制独裁,对外卖国,因此 C项符合题意,故答案:为 C项;结合所学知识,这一时期民族工业迎来了短暂发展的春天,新文化运动解放了思想,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五四运动揭开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故 ABD项排除。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辛亥革命 北洋军阀的统治 1925年纽约时报特派记者警告说: “激进党 ”(国民党)决心废除 “所有外国特殊地位、特权和治外法权 ”。据此可知当时国民党的激进表现是: A推翻北洋政府统治 B彻底实现民生主义 C极力破坏国共合作 D重新解释三民主义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调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从 “废除所有外国特殊地位、特权
9、和治外法权 ”的信息可以看出,此时的国民党明确了反帝的要求,属于新三民主义的内容,故 D项正确; ABC 三项与材料信息无关,故排除。 考点: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新三民主义 “中国的革命正是由这样的两种梦想推动的:一是爱国主义者看到一个新中国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二是提高社会底层的农民地位,消除古代旧有的阶级的社会差别。 ”中国近代最接近这两个梦想实现的是在: A土地革命时期 B国民革命时期 C解放战争时期 D抗日战争时期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调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一个新中国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应该是指实现民族独立,结束半
10、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提高社会底层的农民地位,消除古代旧有的阶级的社会差别 ”应该指的是人民当家作主,实现这两个梦想是新中国的成立,因此最接近这两个梦想的实现应该是解放战争时期,故 C项正确; ABD项不符合题干要求,排除。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 解放战争 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制定了不同的地方管理政策。下表中体现的共同的政治理念是: 时间 政策 名称 1947年 5月 设立民族自治区 内蒙古自治区 1980年 3月 设立经济特区 深圳特区 1997年 7月 设立特别行政区 香港特别行政区 A独立自主,主权毋庸置疑 B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C搁置分歧,民族利益至上 D因地制宜,民
11、族平等,共同繁荣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调用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信息的能力,设立民族自治区,是考虑到我国大杂居,小聚居的国情,也是从我国各民族历史实际情况出发的产物,设立经济特区是我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对外开放的产物,体现了从实际出发,设立特别行政区是充分考虑了港澳台地区的实际情况,因此他们体现的共同的政治理念是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故 B项正确; AC项与题干中的做法无关,排除; D项符合民族自治区的特点,排除。 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0世纪 60、 70年代,我国教科书里的西方人,侵略者 、压迫者的形象居多;80年代,比较友善的形象明
12、显增加。这一变化: A折射出中国外交形势趋向缓和 B表明中国对西方的价值观念完全认同 C体现了中国对西方的认识不断深入 D表明中国经济与西方经济全面接轨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调用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信息的能力, 20 世纪 60、 70 年代,我国教科书里的西方人,侵略者、压迫者的形象居多,是因为这一时期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敌视新中国, 80年代,比较友善的形象明显增加,是因为这一时期,中西方关系得到改善,故 A 项正确; BD 项表述过于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 C项与 “侵略者、压迫者的形象居多 ”的信息不符,故排除。 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邦交正常化 中美关
13、系正常化 法国前总统吉斯尔 德斯坦宣称: “一个反对美国的欧洲是不可想象的,一个在美国庇护下的欧洲是不能接受的。我希望一个站起来的欧洲。 ”其意图在于: A建立一个强大的单边主义欧洲 B重新确立欧洲国际政治、经济中心地位 C建立一个统一的欧洲 D建立平等的欧美伙伴关系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抓住题干中的信息 “反对 美国的欧洲是不可想象的 ”“美国庇护下的欧洲是不能接受的 ”,这表明其既反对美国控制欧洲,也主张与美国保持良好的关系,不要过分反对美国,即建立平等的欧美伙伴关系,故 D项正确; ABC项与题干信息不符,故排除。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
14、演变 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欧洲的崛起 世界货币基金组织预测在未来几年,世界经济将出现 “8642” 的发展格局,具体而言:亚洲发展中国家经济体将年平均增长 8,新兴市场与发展中国家将平均增长 6,世界经济将平均增长 4,发达国家将平均增长 2,亚洲新兴经济体有望成为 世界经济的 “火车头 ”。这一发展趋势: A体现了世界经济多极格局的初步形成 B得益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瓦解 C是世界经济重心转向亚洲的必然结果 D将进一步动摇世界经济现有格局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依据材料可知,亚洲发展中经济体和其他新兴市场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明显高于发达国家,亚洲的
15、新兴经济体有望成为世界经济的 “火车头 ”,表明世界经济多极化的趋势正在不断加强,将进一步动摇世界经济现有格局,故 D项正确; ABC项表述不准确,故排除。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世界经济格局的多极化 哈佛大学教授弗格森将 1989年 11月 9日柏林墙的塌陷视为 “世界经济的转折点 ”。其主要依据是: A不诉诸武力的冷战方式保障了经济的安全 B德国的再次统一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发展 C冷战秩序的瓦解加速了欧洲一体化的进程 D冷战秩序的瓦解加速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调用所学知识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柏林墙的塌陷意味着美苏冷战的结
16、束,美苏冷战使全球经济一体化受到严重影响,而两级格局的结束推动了经 济全球化的进程,因此被称为 “世界经济的转折点 ”,故 D项正确;ABC项理解不准确,故排除。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两极格局瓦解 “巴黎公社是由巴黎各区普选的城市代表组成的,这些代表对选民负责,随时可以撤换。其中大多数都是工人,或者公认的工人阶级代表,公社不应当是议会式的,而应当同时兼行政和立法工作机关。 ”由此可见巴黎公社政治体制的创新之处是: A实行直接民主 B实行议行合一 C实行普选制 D实行议会制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从题干中 “
17、公社不应当是议会式的,而应当同时兼行政和立法工作机关 ”的信息可以看出,巴黎公社的政治体制具有议行合一的特点,故 B项正确;巴黎公社是由巴黎各区普选的城市代表组成的,说明其实行代议制,故 A项错误; CD项不属于创新之处,排除。 考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和国际工人运动 巴黎公社 巴黎公社的特点 根据 1871年德意帝国宪法,普鲁士虽然有能力否定不利于它的议案,但是其他中、小邦也可以联合起来以多数票制服普鲁士,确保自己的权力不受侵犯,甚至只要巴伐利亚、萨克森和符 腾堡三个邦联合起来,就可以否决对其不利的方案。这反映德意志帝国: A分裂割据的态势还未完全消除 B由各邦分享军事、外交权 C组织形
18、式上呈现联邦主义的性质 D体现了普鲁士专制主义的传统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调用所学知识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从题干中 “其他中、小邦也可以联合起来以多数票制服普鲁士,确保自己的权力不受侵犯 ”和 “巴伐利亚、萨克森和符腾堡三个邦联合起来,就可以否决对其不利的方案 ”的信息可以看出,德意志帝国实行联邦制,故 C项正确; 1871年德意帝国宪法颁布时,德国已完成了国家统一,故 A项错误; BD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1871年宪法 1875年法国宪法规定: “立法权由众议院和参议院两院行使,参议院由间接选举产生,众议院用普选方式
19、产生 行政权由总统和内阁掌握。 ”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A内阁只对总统负责 B实行民主共和制 C议会是最高立法机关 D奉行分权与制衡的原则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调用所学知识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1875年法国宪法实行责任内阁制,内阁项议会负责,故 A项理解错误,符合题意,故答案:为 A项;从题干信息中 “立法权由众议院和参议院两院行使 ”“行政权由总统和内阁掌握 ”“选举 ”的信息可得出 BCD理解正确,故排除。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法国共和制的确立 1875年宪法 战国时期,吴起在楚国的变法主要针对旧贵族,认为楚国的弊端是 “大臣太重,封君太众 ”,必须清除。商鞅在秦国变
20、法时,规定 “宗室非有军功者,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 ”。这些改革措施从根本上是为了: A消灭旧贵族 B加强中央集权 C实行以法治国 D废除分封制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获取和解读材 料信息的能力,必须清除 “大臣太重,封君太众 ”的情况强调了加强王权和中央集权的重要性, “宗室非有军功者,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 ”强调军功,废除世卿世禄制,其目的也在于加强中央集权制度,故 B项正确;题干中的做法是削弱了旧贵族的权力,不是消灭贵族,故 A项错误; CD 项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 吴起变法、
21、商鞅变法 秦朝的文化政策,对后世影响最为深远的是: A废除分封行郡县,加强中央集权 B “一法度衡石丈尺 ”,促进经济发展 C “禁毁诗书,以吏为师 ”统一思想 D “书同文 ”,提升了民族的认同感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调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项分别是政治方面和经济方面,不符合题干要求,排除;项用法家思想来统一思想,而后世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故项不符合题意,排除;因此答案:为项。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秦统一的措施 梭伦改革的解负令、罗马万民法和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度,在历史上发挥的共同作用是: A都保护了自由民的私有财产 B都扩大了统治基础 C都加强了中
22、央集权 D都促进了民主政治的发展 答案: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调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解负令为雅典民主政治的建立扩大了阶级基础,罗马万民法保护了罗马帝国境内的所有自由民,从而扩大了统治基础;科举制打破了世家大族对官场的垄断,为中下层知识份子参政提供了条件,从而扩大了统治基础,故 B项正确; A是罗马法, C是科举制, D是解负令,不符合题意,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科举制 北宋的 “三司使 ”的职责是: A总管中央行政事务 B掌管国家监察事务 C负责转动地方赋税 D掌管中央财 政事务 答案: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调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
23、知,北宋的 “三司使 ”掌管中央财政事务,故项正确; A 是中书门下, C 是转运使,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宋代集权措施(三司使) 从明朝废除丞相到清初增设军机处的变化,实质上反映了: 封建专制进一步加强 皇权更加巩固 封建制度渐趋衰落 实权完全掌握在皇帝手中 A B C D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调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废除丞相,增设军机处体现了君主专制的加强,故 正确;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实际上是封建社会走向衰落后,在政治方面的一种表现,故 正确;军机处的设立,君主专制达到顶峰,实权完全掌握在皇帝手中,故 项正确;故 A项正确。 考点:古代中
24、国的政治制度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军机处 伯利克里在论雅典之所以伟大的演讲中说: “这是雅典人与众不同的优点,行动时我们勇气百倍,行动前却要就各项措施的利弊展开辩论 ”。文中的“雅典人 ”是指: A除贵族外所有雅典公民 B除外邦人 以外的全体雅典人 C可参加公民大会的所有雅典人 D除第四行等级外的所有雅典公民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调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从题干中 “行动前却要就各项措施的利弊展开辩论 ”的信息可知这一机构应该是公民大会,因此文中的“雅典人 ”是可参加公民大会的所有雅典人,即所有公民,故 C项正确; ABD三项均与雅典公民的定义不符,故排除。 考点:古代希腊
25、、罗马的政治制度 雅典民主政治 公民的定义 查士丁尼民法大权中对婚姻的定义是 “男女之间的结合,是终身的结合,是人法与神法的结合 ”,这就改变了罗马法中原有的 “允许离婚,且不需要什么特别理由和手续 ”的现状。这一变化说明: A罗马法注重保护妇女权益 B婚姻制度逐渐走向世俗化 C基督教丰富了罗马法的内容 D私有财产受到罗马法的保护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调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从题干中 “男女之间的结合,是终身的结合,是人法与神法的结合 ”的信息可以看出,罗马法中把婚姻神圣化,体现了罗马法受到了基督教的影响,故 C项正确 , B项错误; AD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
26、排除。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罗马法 罗马法的特点 在梭伦上台前,雅典全邦分成不同派别。山区的人多主张采取极端民主制;平原地区的人多主张极端寡头制;海滨的多主张 “中间性的混合制 ”。这反映了当时雅典: A平民与贵族的对立不可调和 B工商业的要求最为激进 C公民的政治诉求未能充分表达 D公民的经济生活影响政治生活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调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山区 ”“平原地区 ”“海滨 ”这些不同的地理环境导致这些地区形成了不同的生产方式,进而导致他们在政治方面的主张不同,这说明公民的经济生活影响政治生活,故 D项正确;ABC三项均与题干主旨不符,故排除。 考点
27、: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雅典民主政治 梭伦改革的背景 英国著名历史学家特里维廉在他的专著 1688-1689年的英国革命中,特别强调荷兰执政威廉入侵英国的重要性。认为它是 “欧洲所有的新教各族人民共同会合在一起来帮助和拯救英国,并成为英国历史上重要的转折点 ”。这里的“转折点 ”在此主要是指: A王权结束 B议会成为国家权力的中心 C国王和议会之间形成了制衡的关系 D责任内阁制的形成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调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抓住题干中关键信息“1688-1689年的英国革命 ”,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指的是光荣革命和权利法案的颁布,从而改变了议会与国王的关系,确立了议会至上
28、的原则,故 B项正确;光荣革命后,国王仍拥有行政权,国王的权力受到议会的制约,故 AC项表述不准确,排除; D项是在 18世纪中期,排除。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光荣革命、权利法案 1796年,英国议会下院有 120名议员是贵族或贵族子弟;还有数百人与贵族有亲戚关系,或者是在贵族的赞助下当选议员的,两者合在一起超过下议院总人数的 70。以上材料反映当时的英国: A封建贵族仍把持着政治权力 B君主专制的势力强大 C工业革命的进展缓慢 D工业资产阶级的政治影响力相当有限 答案: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从题干中 “议会下院有 120名议员是
29、贵族或贵族子弟 ”“两者合在一起超过下议院总人 数的 70”的信息可以看出,贵族在政治上仍占有特殊地位,把持政权,也说明工业资产阶级的政治影响力相当有限,故 D项正确; A项错在 “封建贵族 ”, BC项不符合史实,且材料没有体现,故 ABC三项排除。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1832年议会改革 美国第七任总统安德鲁 杰克逊在提到维护各州的权利和捍卫联盟的完整时说 “这两个问题之间有着必然联系,其唯一的解决办法是,联邦和各州都按照人民用符合宪法的方式所表达意志,在自己的适当范围内明智地行使各自的权力。 ”材料强调了: 宪法至上的理念 各州 的权力都由联邦政府赋予 各
30、州按照自己的意志行使权力 维护国家统一的决心 A B C D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从题干中 “联邦和各州都按照人民用符合宪法的方式所表达意志 ”的信息可得出联邦和各州都按照宪法的规定行使权利,这体现了宪法至上的理念,故 正确, 项错误;杰克逊的言论强调了捍卫联盟的完整,体现了维护国家统一的决心,故 正确;因此答案:为 A项。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美国共和制的确立 1787年宪法 美国的宪法建立在七个基本原则之上:人民主权、共和制、联邦制、三权分立、制约与均衡、有限政府、个人权利。下列有关美国宪法的说法,符合 “共和制 ”原则的是: A如果没
31、有另一方的认可任何一个部门都不可以完全做主 B联邦政府只享有宪法列举的权利,而未列举的归各州所有 C美国公民不能为所欲为,但有权选择代表来制定法律 D美国公民通过投票推选出政治代表来行使他们的权利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调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A项体现的是制约与均衡, B项体现的是联邦制, C项体现的是个人权利,故 ABC项排 除;共和制是指国家最高权掌握在由选举产生,并有一定任期的国家机关或公职人员手中的政权组织形式,项符合题意。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美国共和制的确立 1787年宪法 近代法国产生了 12部宪法, 1789-1875年的近 90年内,法国平均每七年
32、更换一部宪法。这样频繁地更换宪法在各国中实属罕见,这反映了: A启蒙思想影响不断深入 B封建残余势力的复辟导致政治危机 C走向共和的历程非常艰难 D外国势力的干涉打断了民主化的进程 答案: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调用所学知识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1789-1875年的近90年内,法国平均每七年更换一部宪法 ”说明大革命后的法国政治局势动荡,政权的更迭频繁,也说明其走向共和的历程非常艰难,故项正确;项与题意不符,排除; B项错在封建残余势力,他们都代表资产阶级的利益; D项外国势力的干涉不符合史实,故排除。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法国共和制的确立 法国共和制的确立过程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
33、题: 材料一: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通过对人类古往今来诸多文明的研究比较,提出了 “挑战 应战 ”模式来解释文明的起源。他把自然界对人类的刺激和人对人的刺激统称 为挑战,把人对自然挑战的反应和人对人挑战的反应统称为应战。 汤因比历史研究 材料二:费正清认为中国近代史基本上是一部中国对西方作出反应的历史。古代中国相对稳定的传统秩序一直延续到 19世纪,此时它遇到了一种截然不同的而且更为强大的文明 西方文明,西方的冲出改变了中国的社会和政治,注入了引起现代化并导致永久性变化的力量;面对这一冲击,中国作出的回应是逐渐引进 “永久性的变化 ”的要素的同时背弃传统的 “周期性变化模式 ”,走上现代化道路。
34、李帆韦伯学说和美国的中国研究 ( 1)阅读材料一,用 “挑战 应 战 ”模式说明罗马法的发展演变。( 2分) ( 2)阅读材料二,用史实说明,在西方的冲击下,中国社会和政治发生哪些变化?( 3分) ( 3) 20世纪 90年代以来,国际形势呈现哪些趋势与特点?中国该如何应对?( 5分) 答案:( 1)演变:由习惯法到成文法(十二铜表法);在征服扩张的过程中,公民法发展为万民法。( 2分) ( 2)变化:中国国门打开,闭关锁国历史结束;自然经济逐渐解体;中国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的社会。( 3分) ( 3) “冷战 ”结束,两极解体,世界向多极化发展;区域集团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不断加强;缓和与紧张,
35、和平 与动荡并存。( 3分) 应对:致力于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积极融入世界;积极参加以联合为中心多边外交活动;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 2点以上即可)( 2分) 试题分析:( 1)罗马法的发展演变抓住 “挑战 应战 ”模式的概念来分析,“人对人的刺激统称为挑战 ”这符合习惯法到成文法, “人对人挑战的反应统称为应战 ”这符合公民法到万民法,从而得出由习惯法到成文法(十二铜表法);在征服扩张的过程中,公民法发展为万民法。 ( 2)变化抓住鸦片战争对中国 的影响,社会方面从外交关系、经济的角度来分析,可得出中国国门打开,
36、闭关锁国历史结束;自然经济逐渐解体,逐步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政治方面从社会性质的变化来归纳即可,如中国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的社会。 ( 3)第一小问趋势与特点直接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等角度来归纳即可,如 “冷战 ”结束,两极解体,世界向多极化发展;区域集团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不断加强;缓和与紧张,和平与动荡并存。第二小问应对可从政治上外交上推动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积极参加以联合为中心多边外交活动,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经济上积 极融入世界等角度来归纳即可。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罗马法 罗马法的演变;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1840至 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 鸦片
37、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当今世界形势的特点 综合题 从隋朝开始的科举制在中国延续了 1300多年,至 1905年被宣布废除。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隋创进士科之后)历代踵行,时加修正,以至于明清,防闭之法益密,取人之道益公 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 材料二:(科举制)西国莫不慕之,近代渐设考试以取人才 ,而为学优则仕之举。今英、法、美均已见端,将来必至推广。 丁韪良西学考略 材料三:贫苦子弟,类皆廉谨自勉,埋首窗下 即纨绔子弟,亦知苦读,以获科第,否则虽富不荣 因此之故,前清时代,无分冬夏,几于书声遍野,夜静三更,钻研制义。是皆科举鼓励
38、之功有甚于今日十万督学之力也。 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 材料四:邑聚千数百童生,擢十数人为生;省聚万数千生员,而拔百数十人为举人;天下聚数千举人,而拔百数人为进士;复于百数进士,而拔数十人为翰林,此其选之精也。然内政外交,治兵理财,无一能举者,则以科举之试 以诗文楷法取士,学非所用、用非所学故也。 梁启超公车上书请变通科举折 材料五: 1905年全国工矿业已达数百家左右,铁路、轮船等新式交通事业也逐渐兴起,这些无疑需要大量人才。同时,新式学堂的急剧增加需要众多的具有新知识的教师;清末新政中增设的许多政府机构如外交部、商部、学部等,也都需要大量的懂得相关知识的人才。显然,科举无法培养和选拔这样的人
39、才。 废科举与社会转型 ( 1)据材料一归纳科举制的特点。( 3分) ( 2)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科举制的积极影响。( 5分) ( 3)据材料四,分析梁 启超对科举选才的看法。分析梁启超上述议论的目的。( 4分) ( 4)在近代,为何科举制 “西国莫不慕之 ”,而在中国却难逃被废除的命运。( 4分) 答案:( 1)不断发展和完善;选拔方式规范;公平、公正。( 3分) ( 2)被西方国家借鉴;打破贵族对仕途的垄断;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扩大了统治基础;促进学风的改良( 5分) ( 3)看法:科举制层层精选人才;学非所用;选拔人才缺乏实际治国能力。( 2分) 目的:改革科举制培养实用人才
40、;挽救民族危机。( 2分) ( 4)西方:用考试选拔人才,体现公平择优;符合西方的平等思想;( 2分) 中国:八股取士束缚人才;民族危机出现;近代工业、近代学堂的发展。( 2分) 试题分析:( 1)特点从材料一中的信息来归纳即可,根据分值判断出三个要求,注意划分材料层次,获取有效信息,从 “历代踵行,时加修正,以迄于明清 ”概括出延续时间长,不断发展完善;从 “防闲之法益密,取人之道益公 ”的信息归纳出选拔方式规范;公平公正。 ( 2)科举制的积极影响从材料二中 “英、法、美均已见端,将来必至推广 ”的信息可得出科举制被西方国家借鉴;再根据材料三的信息可得出科举制促进学风的改良,再结合所学知识
41、归纳科举制的影响,如打破贵族对仕途 的垄断;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扩大了统治基础。 ( 3)第一小问看法根据材料四 “邑聚千数百童生,擢十数人为生员;省聚万数千生员,而拔百数十人为举人;天下聚数千举人,而拔百数人为进士;复于百数进士,而拔数十人入翰林,此其选之精也 ”可以归纳为科举制层层精选人才;“然内政外交,治兵理财,无一能举者 ”可以归纳为所选人才缺乏实际治国能力;“则以科举之试以诗文楷法取士,学非所用、用非所学故也 ”可以归纳为 “学非所用,用非所学 ”。第二小问目的抓住梁启超是维新派代表人物,从梁启超言论以及维新派挽救民族危机角度来思考归纳即可。 ( 4)科举制 “西国莫不慕之 ”可以从
42、科举制的积极作用来分析,如用考试方式选才,体现公平择优。 “中国却难逃被废除的命运 ”可以从明清时期八股取士弊端以及近代中国社会的变化来分析,如八股取士束缚人才;民族危机出现;近代工业、近代学堂的发展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科举制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向上海的总领事馆发出具体的指示,告诫美国侨民团体,既不要鼓动也不要反对这场运动 没有人会不同意中国学生的目的和理想,他们是在为民族的自由和新生而战。 ” 芮恩斯( 19131919 年在 中国的美国外交官) 材料二:今本危急存亡之秋,又有 “五四 ”运动及各省响应。 平民之思潮,乃吾人所立国。 今日群
43、众,本渐有平民思想之觉悟,正可因势利导。 恽代英日记( 1919年 7月 5日) 材料三:我们是一个很大的国家,我们的战争是进步的战争,我们又有国际的援助。在这里,亡国论者与悲观主义者喃喃发出其 “抗战必亡 ”“再战必亡 ”的胡说。我们相反,我们要根据十五个月经验中已经证明了的东西,向全党全国明确地指出我们国家与我们战争的长处与短处,有利条件与不利条件,克服自己的短处与不利条件,为争取最后胜利而斗争 。 毛泽东论新阶段抗日民族战争( 1938年 10月) ( 1)材料一中 “中国学生的目的和理想 ”是什么?( 2分) ( 2)材料二表明,五四运动从学生运动向平民运动转化是历史发展的方向。根据所
44、学知识分析平民思想产生的背景。( 4分) ( 3)材料三中 “十五个月经验 ”中最主要的经验是指什么?毛泽东所讲的 “最后胜利 ”会对中国产生哪些影响?( 6分) ( 4)以上三则材料揭示了中国近代史上民主政治的主题是什么?( 2分) 答案:( 1)目的和理想:对内反对北洋军阀统治;对外:争取国家主权。( 2分) ( 2)背景:民族资本主义出现 “短暂的春天 ”;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十月革命的影响;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4分) ( 3)经验: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或建立国共合作。( 2分) 影响: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外来侵略的完全胜利;增强了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45、;是国际反法西斯的重要力量。( 4分) ( 4)主题:求独立,求民主。( 2分) 试题分析:( 1)本小题考查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中国学生的目的和理想依据五四运动的斗争目标来分析,结合所学知识,从五四运动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的口号以及五四运动的原因可归纳出对内反对北洋军阀统治;对外争取国家主权。 ( 2)平民思想产生的背景抓住五四运动兴起的时代背景,从经济、政治和思想三个方面来归纳,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经济方面:民族资本主义出现 “短暂的春天 ”;思想方面:新文化运动的影响;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政治方面:十月革命的影响。 ( 3)第一小问经验结合材料出处的时间可推出十五个月指的是全面抗战的爆发,经验结合 所学知识应该是国共合作抗日;第二小问影响就是回答抗日战争胜利的影响,联系所学知识来回答即可,如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外来侵略的完全胜利;增强了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是国际反法西斯的重要力量。 ( 4)民主政治的主题抓住材料一二中的五四运动,材料三中的抗日战争,从这两个事件的共性来考虑,结合近代民主革命的任务,可归纳出求独立,求民主。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 五四运动、抗日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