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届河北唐山市开滦二中高三10月月考文综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上传人:孙刚 文档编号:340636 上传时间:2019-07-09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18.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5届河北唐山市开滦二中高三10月月考文综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2015届河北唐山市开滦二中高三10月月考文综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2015届河北唐山市开滦二中高三10月月考文综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2015届河北唐山市开滦二中高三10月月考文综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2015届河北唐山市开滦二中高三10月月考文综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5届河北唐山市开滦二中高三 10月月考文综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法国思想家托克维尔对美国的体制称赞不已,说 “既像一个小国那样自由和幸福,又像一个大国那样光荣和强大。 ”托克维尔称赞的体制是 A邦联制 B联邦制 C中央集权 D三权分立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美国共和制的确立。依据所学可知,根据 1787年宪法规定:美国的联邦制政府享有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大权,各州享有一定的自主权,以发挥地方的积极主动性。这较好地处理了中央和各州之间的关系故B符合题意。邦联制是松散的,地方权力相对太大,故排除 A;地方享有一定的自主权,故排除 C。三权分立强调的是行政权、立法权、

2、司法权相互制约和平衡,故 D不合题意。所以应选 B。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美国联邦制的确立 对联邦制的评价 2014年春节期间,央视播出了 “家风是什么 ”的节目,颇受好评。传统观念中的 “忠孝传家 ”、 “耕读传家 ”是家风的重要内容。下列关于 “忠孝 ”、 “耕读 ”观念形成原因的表述,错误的是( ) A “忠 ”与世袭制紧密相关 B “孝 ”与宗法制紧密相关 C “耕 ”与农本思想紧密相关 D “读 ”与科举制紧密相关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依据所学可知, “忠君思想 ”与儒学的伦理道德有关; “孝 ”与宗法制的血缘关系有关; “耕 ”与重农抑商

3、的思想有关; “读 ”科举制有关,故 B、 C、 D均正确, A错误。本题是逆向选择题,所以应选 A。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 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 宗法制;古代中国的政治 从汉到元的政治演变 科举制制 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在伟大的中国革命一书中表达了这样的观点: “鸦片战争的发生意味着中国拒绝在外交平等和对等贸易的基础上参加国际大家庭,结果导致英国使 用武力。 ”费正清的上述观点 A解释了鸦片战争的根源 B肯定了中国人民抗击英国侵略者的正义性 C抹杀了鸦片战争的实质 D从全球化角度正确分析了鸦片战争的原因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鸦片战争的认识。依据所学可知,鸦片战争是由于英国为了向中

4、国倾销鸦片 ,牟取暴利 ,而发动的殖民战争,其根本原因是英国要打开中国的广阔市场,而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却认为 “鸦片战争的发生意味着中国拒绝在外交平等和对等贸易的基础上参加国际大家庭,结果导致英国使用武力。 ”明显是否认了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抹杀了鸦片战争 的实质。故 C符合题意,所以应选 C。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18401900 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鸦片战争 大卫科兹写道: “我们已经看到,早在 1987年某些党国精英就把自己变成资本家了,到 1989年,这一现象已是遍地开花了。不是因为国家社会主义体制终结,党国精英才抛弃旧体制。真正的事实与之相反:是由于党国精英抛

5、弃了旧体制,旧体制才终结。 ”由此可见苏联解体的原因是 A政治民主化的推行 B社会阶层的逐渐分化 C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D社会主义观念的扭曲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苏联解体的原因。从材料的内容可知,苏联之所以解体是由于党国精英们逐渐地抛弃了社会主义,而把自己变成了一个个的资本家。分析选项, D项符合题意,所以应选 D。 考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 苏联的解体 黄仁宇在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中认为: “第一帝国 ”(秦汉)的政体还带贵族性格,世族力量强大;而 “第二帝国 ”(隋唐宋)则大规模和有系统地科举墩士,造成新的官僚政治,而且将经济重心由华北

6、的旱田地带逐渐转移到华南的水田地带。 “第二帝国 ”与 “第一帝国 ”相比主要的 区别是( ) A官僚政治的形成与否 B选官制度的形成与否 C经济重心的南移与否 D政治结构和经济格局的变化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从材料可知, “第一帝国 ”(秦汉)时期主要是形成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当时中国的政治经济中心都在北方地区。而 “第二帝国 ”(隋唐宋)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为完善的三省六部制,经济重心逐渐南移,从而造成中国政治结构和经济结构的变化。所以应选 D。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 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三省六部制;古代中国的经济 经济结构的变化 中心的

7、转移 日裔美籍学者弗朗西斯 福山在政治秩序的起源一书中指出: “从隋朝开国的 581年到 12世纪的宋朝晚期,中国最普遍的政治发展之一是家族政府的逆转,中央集权得以复原到前汉的经典官僚机构。 ”造成当时 “家族政府的逆转 ”的主要原因是 ( ) A国家政治统一的实现 B三省六部制的实施 C官员选拔制度的变化 D豪门望族势力壮大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的选官制度。从材料可知,所谓的 “家族政府 ”指的是 汉朝到隋之间的国家政权由世家大族所控制;但到了隋唐时期,由于实行了科举制,打击了世家大族的地位,同时扩大了官员的来源与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从而加强了中央集权,故出现了 “逆转

8、”。分析选项, C项符合题意,所以应选 C。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 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科举制度 宰相之用舍听之天子,谏官之予夺听之宰相,天子之得失则举而听之谏官,环相为治而言乃为功。谏官者,以绳纠天子,而非以绳纠宰相者也 ” 该材料表明 A皇帝和谏官矛盾尖锐 B皇帝的权力受到宰相的制约 C监察制度适用于监督宰相 D谏官的职责是规劝君主的过失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从材料的内容可知,谏官的主要职责是规劝君主的过失,即材料 “谏官者,以绳纠天子,而非以绳纠宰相者也 ”。所以应选 D。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 监察制度 谏官对的作用 红色旅游是在 2004年底时正

9、式提出的。以下中共相关的历史纪念地为资源的旅游 ,其中以三大摇篮即 人民军队的摇篮 中国革命的摇篮 共和国的摇篮为代表的革命圣地,更是中国红色文化的璀璨瑰宝。 那么下面对于这三大摇篮表述最准确的是: A 这支军队诞生在抗日战争的炮火中 B 此地建立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 C 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标志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 D 延安 瑞金 遵义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近代民主革命。依据所学可知, 应是江西南昌; 应是井冈山; 是瑞金。分析选项, B项分析准确,所以应选 B。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 历程 某条约规定(一)从湖北省宜昌溯长

10、江以至四川省重庆府。(二)从上海驶进吴淞江及运河以至苏州府、杭州府,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 口,只交所定进口税。据此判断该条约是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辛丑条约 D马关条约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马关条约。依据所学可知, A项为鸦片战争后所签,无开放重庆等内容; B项为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所签,无开放重庆等内容;开放了重庆、杭州等内地城市,允许列强投资设厂属于马关条约的内容,故 D符合题意。 C项没有开放通商口岸内容。所以应选 D。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18401900 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甲午中日战争 学者李泽厚

11、说: “遗憾的是,就在这期间,也就是在 1908 年,慈禧死掉了。如果她早死十年就好了,戊戌变法可能成功;如果她晚死十年也好,就不会有辛亥革命了。 ”在李泽厚看来 A戊戌变法的失败是必然的 B辛亥革命的爆发是偶然的 C戊戌变法失败根源于资产阶级力量弱小 D辛亥革命的爆发与慈禧的死有直接关系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辛亥革命。从材料可知,戊戌变法与辛亥革命都具有一定的偶然性,故 A错误, B符合题意; C项题意没有体现; D说法错误。所以应选 B。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辛亥革命 对辛亥革命的认识 美国学者费正清曾说: 1949年以来的中国革命,从其牵涉到的人数或从其变革的广度和速

12、度来说,是历史上最大的一次对世界外部地区来说,这也是现代一次最少为外人所知的事件。 ”在他看来,这一事件表明 人民革命政权替代了反动的封建政权 中国革命的胜利极大地增强了世界和平的力量 中国革命的伟大愈意义当时没有被西方世界认识到 新中国的建立是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社会大变革 A B C D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新中国成立的意义。 从材料 “从其牵涉到的人数或从其变革的广度和速度来说,是历史上最大的一次 ”可知, 符合题意,故正确;“对世界外部地区来说,这也是现代一次最少为外人所知的事件 ”可知, 正确;而 、 材料都没有体现,故排除 ABC三项。所以应选 D。 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

13、建设与祖国统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意义 在全部罗马法的内容中, “私法 ”部分是精华,其特点是保护私有财产和承认个人人格。 “私法 ”在当时的意义在于 A调节社会和经济生活中的纠纷 B保证人人都能享有法律赋予的权利 C维护奴隶主对奴隶的剥削和压迫 D促进商品经济和贸易的发展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规定罗马的法律。从题意可知,题干主要揭示的是罗马法注重保护私有财产和个人的利益,这明显有利于调节社会和经济生活中的纠纷,故 A项正确; C、 D两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排除;罗马法保护的是奴隶主贵族的利益,故 B项表述错误,排除。所以应选 A。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 罗马法 罗马

14、法的作用 综合题 ( 15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辛亥之役,汲汲于制定临时约法,以为可以为民国之基础,而不知乃适得其反。论者见临时约法施行之后,不能有益于民国, 甚至并临时约法之本身效力,亦已消失无余,则纷纷然议临时约法之未善,且斤斤然从事于宪法之制定,以为藉此可以救临时约法之穷。曾不知症结所在,非由于临时约法之未善,乃由于未经军政、训政两时期,而即入于宪政。(备注:军政时期:一切制度悉隶于军政之下。政府一面用兵力以扫除国内之障碍,一面宣传主义以开化全国之人心,而促进国家之统一。直到一省完全底定之日,则为训政开始之时,而军政停止之日。训政时期:国民政府派训练有素人员到各县协助人

15、民筹备自治,实现民选,兴办实业。凡一省全数之县皆达完全自治者,则为宪政开始时期。宪政时期: 制定宪法,结束党治,施行宪政,主权在民,全国有过半省份自治完成时即制定宪法。) 摘编自 1924年民主建国大纲宣言 (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民主建国的设想及其历史意义。( 9分) ( 2)根据材料,分析中国难以直接实施宪政的原因。( 6分) 答案:( 1)设想:把民主建国分为军政、训政、宪政三个时期。( 3分)意义:顺应了时代背景和革命形势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孙中山自身思想不断变化和发展的结果;推动了中国近代民主化进程 。( 6分) ( 2)国家尚未统一;民智尚未开化;自治民选尚未实现

16、;民族资本主义 发展不充分。( 6分,答出其中三点即可) 试题分析:第( 1)问,主要考查学生对孙中山民主宪政思想的认识与理解。回答时要紧扣材料,如材料 “ 曾不知症结所在,非由于临时约法之未善,乃由于未经军政、训政两时期,而即入于宪政。 ”揭示了其原因。联系辛亥革命的结果回答意义。 第( 2)问,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近代中国民主历程艰难的分析与认识。回答时要注意联系近代中国社会性质及政治、经济发展状况、民主思想的传播等归纳总结。 考点: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孙中山的宪政思想 认识 ( 15分)【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如 果有人提出这么一个赤裸裸的问题, “打仗干什么? ”对第一

17、次战争的回答是 “该怎样安排欧洲 ”;对第二次战争则仅仅是 “这个重新安排了的欧洲该不该保持下去 ”。 (英)泰勒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源 材料二、泰勒先生在这里缩小了第二次战争的严重意义,而且必须把这里 “重新安排欧洲 ”换成 “重新瓜分世界 ”才更确切,因为尽管两次战争的决定性战斗都在欧洲爆发和展开(第一次世界大战尤其如此),战争的目标和内容却都是世界性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更是完全意义上的全球战争)。 潘仁杰、李巨廉两次世界大战起源的比较研究 ( 1)概括指出材料一、二关于两次世界大战爆发原因的观点。( 7分) (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泰勒的观点。( 8分) 答案:( 1)材料一认为

18、:一战的原因争夺欧洲,二战的原因稳定欧洲现状。( 4分)材料二认为:两次大战都是为了重新瓜分世界。( 3分) ( 2)泰勒的观点是偏颇的。( 1分)两次世界大战都是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的产物,都是为了争夺世界霸权,不仅仅是欧洲;( 4分)同时第二次世界大战还具有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的性质。( 3分) 试题分析:第( 1)问,主要考查学生对两次世界大战的分析与认识。回答时注意联系 所学及材料归纳总结。如材料一 “ 对第一次战争的回答是 该怎样安排欧洲 ;对第二次战争则仅仅是 这个重新安排了的欧洲该不该保持下去 ”、“ 战争的目标和内容却都是世界性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更是完全意义上的全球战争)

19、 ”揭示了两次战争的原因。 第( 2)问,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两次世界大战原因的正确分析。回答时要结合第( 1)问的内容,同时联系所学归纳总结。依据所学可知,两次世界大战其根本原因都是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结果所造成的,但对于二战要注意其反法西斯的性质。 考点: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两次世界大战 原因 与评价 ( 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初,陕西转运使李参,以部内粮储不足,令民自隐度粟麦之赢,先贷以钱,俟谷熟还官,号 “青苗钱 ”;行之数年,廪有馀粮。至是条例司言: “仍以见钱依陕西青苗钱倒,愿预借者给之,令随税输纳斗斛,半为夏料,半为秋料。内有愿请本色,或纳时价贵,愿纳

20、钱者,皆从其便。如遇灾伤,许展至次料丰熟日纳。非惟足以待凶荒之患,民既受贷,则兼并之家,不得乘新陈不接以邀信息。 ” 毕沅续资治通鉴 材料二、海防吃紧,需饷浩繁 伏查近年以来,帑藏偶有不敷往往息借洋款,多论镑价 (借款 以英镑作单位,折算成银两数,在还款时仍以英磅数为准 ),所耗实多。因思中华之大,富商巨贾,岂无急公慕义之人,若以息借洋款之法,施诸中国商人,但使诚信克孚,自亦乐于从事。 饬谕各省督抚,遍谕官绅商民人等,如有凑集资本,情愿借给官用者,准赴藩司关道衙门呈明,照臣衙门办法,议定行息,填给印票。其票以一百两为一张,钤用藩司关道印信,填明归还本利限期,准予地丁关税项下照数按期归还,不得丝

21、毫挂欠。 户部酌拟息借商款章程折(光绪二十年甲午八月初九) ( 1)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 “青苗钱 ”与 “息借 商款 ”措施不同的社会背景分别是什么 (8分 )1 ( 2)依据材料一、二,概括 “青苗钱 ”与 “息借商款 ”本质上的相同之处;结合所学知识,分别简述其历史作用。 (7分 ) 答案:( 1)宋朝:民众穷困;政府以农为本。( 4分)清朝:外患(甲午战争)严重;借外债代价太高。( 4分) ( 2)本质:立足市场,以金融和财政手段处理国家财政问题。( 3分) 作用:宋朝:维持了民众正常的生产、生活,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晚清:缓和了政府的财政困难,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

22、的初步发展。( 4分) 试题分析:第( 1)问,主要考查学生对宋代和清代经济政 策的分析与认识。回答时要注意结合材料归纳总结。如材料一 “初,陕西转运使李参,以部内粮储不足,令民自隐度粟麦之赢,先贷以钱,俟谷熟还官,号 “青苗钱 ”及所学归纳总结。对于后一问要结合材料及近代中国社会的现状分析解答。 第( 2)问,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宋代与清代经济政策的实质及作用的分析与理解。回答时要注意结合第( 1)问及材料的内容归纳总结,其实质都是重视市场的作用及政府的功能;结合当时实行此政策后所出现的效果归纳总结。 考点: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 王安石变法 认识;近代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曲折发展 清代的改

23、革 认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2分 ) 材料一、凡民间寡妇,三十以前夫亡守志 (不改嫁 )者,五十以后不改节 (节操 )者,旌表门闾 (表彰其家族 ),除免本家差役。 明会典 材料二、女子周胜仙与男子范二郎相遇, “四目相视,具各有情 ”,二人通过巧妙的自我介绍,订下终身。 明后期小说醒世恒言 材料三、梁启超曰:居今日之中国,而与人言妇学,闻者必曰:天下之事,其更急于是者,不知凡几 百举未兴,而汲汲论此,非知本之言也。然吾推极天下积弱之本,则必自妇人不学始,请备陈其义以告天下。 女学最盛者,其国最强, 不战而屈人之兵,美是也;女学次盛者,其国次强,英法德日本是也;女学衰,母教失,无业

24、众,智民少,国之所存者幸矣,印度波斯土耳其是也。 吾推及天下积弱之本,则必自妇人不学始。 梁启超变法通义 论女学 材料四、以梁启超为首的维新派也因此成为近代妇女解放的代言人。但历史地看,梁启超的 “贤妻良母 ”也难脱传统女子价值观的束缚,也有把女子的价值划在 “相夫教子 ”的狭小圈子之嫌。 王美蓉中国近现代不同类型的女子教育目的之比较 请回答: (1)材料一、二分别反映了怎样的婚恋观 (2分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所 反映婚恋观的成因。 (2分 ) (2)据材料三概括梁启超妇女教育观的特点。 (1分 )结合材料和所学,分析该教育观的影响。 (3分 ) (3)材料四用什么方法评价梁启超妇女观的

25、 (2分 )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指出妇女观的变化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2分 ) 答案:( 1)婚恋观:材料一遵守礼制(三从四德),坚守妇道。材料二追求个性,婚恋自由。( 2分) 成因: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发展,使得人民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发生变化;明朝中后期出现了反礼教的思想,鼓舞了明朝妇女追求婚姻自主。( 2分) ( 2)特点:把妇女教育与救亡图存相结合。(或妇女教育关系到国家的强弱)( 1分) 影响:解放了人民的思想;有利于妇女社会地位的提高;推动了女子教育事业的发展;提高了妇女救亡图存的使命感( 3分,任答 3点) ( 3)方法:历史的评价(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辩证的评价( 2分)。 关系:妇

26、女的价值观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提高;妇女观念的解放有利于社会的发展,两者相互影响。( 2分) 试题分析:第( 1)问,从材料一可以看出,明代注重妇女的礼节,并对符合宋明理学要求的妇女给予表彰,但是材料二体现的是自由恋爱的思想。二者变化的主要 原因是明代商品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人们开始追求自己的幸福,主张婚姻自主。 第( 2)问,从材料 “女学最盛者,其国最强,不战而屈人之兵,美是也;女学次盛者,其国次强,英法德日本是也;女学衰,母教失,无业众,智民少,国之所存者幸矣,印度波斯土耳其是也 ”可以看出梁启超认为女学的对一个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重要意义。这种思想促进了妇女的解

27、放运动。 第( 3)问,材料四很明显从两个方面来评价的梁启超的思想观点,是辩证的看问题。妇女地位的变化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可以结合材料并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回答。 考点 :近代中国社会风俗的变迁 婚姻习俗 认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在人类历史长河中,制度创新推动了民族进步和社会发展。 材料一、英特尔高级院士 Gene Meieran认为,创新有三种类型:突破性创新,其特征是打破陈规,改变传统和大步跃进;渐进式创新,特征是采取下一逻辑步骤,让事物越来越美好;再运用式创新,特征是采用横向思维,以全新的方式应用原有事物。 维基百科 材料二、雅典的民主政治是 “所有现代民主制度的源头 ”,美国民主政治

28、是资本主义民主政治的典型代表,从美国的民主政治可以看到雅典民主政治的现实意义。 何亚华以美国民主宪政为例看雅典民主政治的现实意义 材料三、将来的正式总统,虽可继续选举袁世凯,但是政治大权应归内阁;因而内阁必由本党以国会多数派来组织,才能根椐约法发挥政党的责任内阁制作用,使国家走上民主政治的正轨。 陈旭麓宋教仁集 ( 1)据材料一,指出 “突破性创新 ”和 “渐进式创新 ”在隋唐政治制度方面各有什么表现?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 ( 10分) (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从 “美国的民主政治 ”中怎样看到 “雅典民主政治的现实意义 ”?( 9分) ( 3)据材料三,指出宋教

29、仁设计的理想政治体制有什么特点? ( 6分) 答案:( 1)表现:突破性创新:创立科举制度;渐进式创新:实行三省六部制。( 4分) 影响:推动了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进步,完善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标志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走向成熟,为此后历朝所沿用。( 6分) ( 2)说明:三权分立体制体现了分权的原则;代议制民主体现了人民主权的原则;两党制体现了轮番而治的原则。( 9分) ( 3)特点: 建立责任内阁制政府;实行政党政治和议会政治;用立法权限制行政权。( 6分) 试题分析:第( 1)问,本题主要考察学生对隋唐时期政治制度的认识与理解。回答时要联系所学知识回答。隋唐时期创立了科举制,完善了三省六部

30、制、租佣调制等。这一时期,是我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完善时期,推动了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 第( 2)问,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美国政治体制的认识与理解。回答时要注意结合雅典民主政治的具体内容和美国的民主政治的特点对比分析回答,如雅典的轮番而治,美国则发展为两党制、直接民主发展为代议制等。 第( 3)问,本题 主要考查对宋教仁民主政治主张的认识与理解。回答时要紧扣材料,如结合材料 “将来的正式总统,虽可继续选举袁世凯,但是政治大权应归内阁;因而内阁必由本党以国会多数派来组织,才能根椐约法发挥政党的责任内阁制作用,使国家走上民主政治的正轨 ”分析归纳回答。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从汉到元的政

31、治演变 主要政治制度;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美国共和制的确立 1787年宪法与美国共和制的确立;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辛亥革命 责任内阁制 ( 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慈禧曾表示, “变法乃素志 ”“苟可以致富强者,儿自 为之,吾不内制也 ” 然推之太后之心,未必不愿皇上能励精图治也,未必不愿皇上天下财富民强也。至法当变不变,未必有成见在胸也。 摘自苏继祖戊戌朝变记 材料二、学者马勇认为:晚清政局的糜烂,不能完全怪罪于统治者的错误政策,而是历史长期积累的必然结果。如果一味把中国的失败都夸大到必须由一两个执政者负责,这种看法无疑偏离了实事求是的客观标准。慈禧只是在她的历史角色上做了

32、必然要做的一些事情而已。有哪个伟大人物能够在这样的思想酱缸中励精图治,挽救大清这艘在怒海惊涛中下沉的破船呢? 慈禧传 ( 1)据材料一 并结合所学知识,如何看待慈禧太后在变法中的表现?( 6分) ( 2)据材料二,概括其主要观点。结合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论这一观点(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楚)。( 9分) 答案:( 1)有限度的支持改革,未明确反对变法;但慈禧代表守旧势力,阻碍变革;囚禁光绪帝,屠杀戊戌六君子,废除变法措施。( 6分) ( 2)材料二观点认为:对清朝政局的糜烂,慈禧太后不该负全部责任。( 3 分) 答案:一:同意材料二的观点。鸦片战争前封建统治日趋腐朽。君主专制达

33、到顶峰,官吏腐败成风;长期的闭关锁国政策的推行,官员、民众普遍形 成 “天朝上国、虚骄自大 ”的心态。慈禧太后当政期间,她支持洋务派,允许有限改革,推行清末新政。但毕竟积重难返,最终没能挽救清王朝的灭亡。( 6分) 答案:二:不同意材料二的观点。固然鸦片战争前清朝统治日趋腐朽,但政局稳定,农耕经济繁荣。慈禧太后当政期间,她代表满洲权贵的利益,极力维护自己的权力。民族危机面前,出卖国家主权、利益。对内掣肘洋务派;镇压义和团运动:实行 “戊戌新政 ”。她是封建顽固势力的总代表,对清朝政局的糜烂,清朝的灭亡应该全部负责。( 6分)(要求观点明确,言之有理即可得分,但最高不得超过 6分。) 试 题分析:第( 1)问,主要考查学生对慈禧太后对清末变法的的态度的分析与认识。联系所学及材料归纳总结,如材料 “慈禧曾表示, “变法乃素志 ”“苟可以致富强者,儿自为之,吾不内制也 ” 然推之太后之心,未必不愿皇上能励精图治也,未必不愿皇上天下财富民强也。至法当变不变,未必有成见在胸也。 ”表明慈禧太后对变法的模棱两可及实际上的阻碍作用。 第( 2)问,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归纳概括能力。首先要归纳出材料二作者的观点:对清朝政局的糜烂,慈禧太后不该负全部责任。然后结合所学及材料分析总结。回答时要注意从慈禧太后的所作所为 及实质上去认识。 考点: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近代重要历史人物 慈禧太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