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届湖北省教学合作体高三10月联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上传人:diecharacter305 文档编号:340674 上传时间:2019-07-09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22.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5届湖北省教学合作体高三10月联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2015届湖北省教学合作体高三10月联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2015届湖北省教学合作体高三10月联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2015届湖北省教学合作体高三10月联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2015届湖北省教学合作体高三10月联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5届湖北省教学合作体高三 10月联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冯天瑜在史学术语 “封建 ”误植考辨别一文中写到 “近代中日两国学人皆以 封建 翻译西方史学术语 feudalisim(意为领主、采邑制),遂成一汉字重要史学术语。 ”据此定义,下列属于分别属于中西方 “封建时代 ”的是: A夏商时期、罗马帝国时期 B秦汉时期、法兰西第一帝国时期 C殷周时期、法兰克王国时期 D明清时期、英国都铎王朝时期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信息和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feudalisim”意为 “领主、采邑制 ”,领主对土地只有使用权,因此对应中国古代的分邦建国,在殷商时

2、期有原始分封,周朝实行完备的分封制;西欧的中世纪分封制流行,封建领主拥有庄园和武装。故对应殷周时期和法兰克王国时期,选 C。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分封制 1947 年某日毛泽东曾致电刘伯承、邓小平及陈赓: “延安准备暂时让敌占去,但陈先瑞、韩东山所率五师部队三千余人有被敌歼灭之危险。故无论如何应派队救援。 ”“以一个旅渡(黄)河接护五师,主力四个旅即刻占领同浦线。 ”此时战争的主要态势是 : A国民党军队发动全面进攻 B国民党军展开重点进攻 C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 D渡江战役即将打响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信息和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所

3、学可知国民党发动全面进攻的时间为 1946年夏;渡江战役的时间为 1949年,因此可直接排除 AD项。根据题目中时间是 1947年和电报中放弃 “延安 ”、占领“同蒲线 ”等信息可判断是解放战争的防御阶段国民党重点进攻延安。故选 B。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 解放战争 日本官方编写的华北治安战中记述: “管区内的敌人,使日军最感棘手者,为冀西及冀中军区的共军。彼等以省境及日军作战地区附近,或沼泽、河流等日军势力不易到达的地区为根据地,进行巧妙的地下工作及灵活的游击战。 ”文中的 “共军 ”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的 A江南游击队 B八路军 C工农红军 D新四军 答案: B 试题分析

4、:本题考查学生阅读信息和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中 “冀西及冀中军区的共军 ”可以判断出是抗战期间华北敌后战场的部队。江南游击队和新四军主要在南方,抗战时红军已经接受改编,因其在北方当是 “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 ”,即八路军。故选 B。 考点: 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伟大的抗日战争 八路军 十月革命后,全俄第二次苏维埃代表大会选举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工农苏维埃政府 人民委员会,人民委员会下设陆海军、外交、财政、司法、内务、民族事务等 13个人民委员部,执行无产阶级国家的各种职能。人民委员会的主要特点是 A民主集中 B议行合一 C党政不分 D三权分立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

5、学生阅读信息和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人民委员会由苏维埃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因此有立法权;下设司法人民委员部,因此有司法权;下设外交、财政等部因此有行政权。因此可知人民委员会集多种权力于一身,既是代议制机构又是行政机关,故有议行合一的特点而不是三权分立。选 B。材料未体现民主集中的原则和与政党的关系,排除 AC项。 考点:解放人类的阳光大道 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十月革命后的政权建设 毛泽东在关于政协的性质和任务( 1954年 12月 19日)一文中写到:有些人认为政协的作用不大了,政协 是否还需要成了问题。现在证明是需要的。毛泽东认为政协需要存在的原因是 A全国人大尚未建立 B有利于

6、扩大民主政治的基础 C多党制优于一党制 D政协参与国家立法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信息和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所学可知 1954年 12月第一届人大已经召开,排除 A项;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不同于西方式的多党制, C项说法不确切;在第一届人大召开后,政协的主要职能是参政议政、民主监督但是不参与国家立法,从而扩大了民主的基础选 B。 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人民代表大会制、政治协商制度 20世纪 70年代,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与日本和美国分别建交。这些成就 A完全消除了意识形态的影响 B体现了多极化格局已经形成 C结束了两

7、极格局 D体现了外交的独立自主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信息和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A项 “完全消除了意识形态的影说的法过于绝对;中国大国地位的重新确认也加速了国际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只是趋势,并未完全形成所谓的多极化格局),故排除 B项。 1991年苏联解体标志着两极格局的结束, C项错误。 20世纪 70年代中国外交取得的重大突破仍然是在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下完成的,故选 D。 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外交关系的突破 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有西方学者认为,上海合作组织是前苏联国家和中国合力对抗美国与西方的一个形式。而俄罗斯有学者则呼吁建立一个以上海合作组织为代表的 “

8、新华约 ”之类的某种 “反北约 ”的组织。下列对上海合作组织的评述最准确的是 A体现了多国结盟的特点 B是新世纪冷战思维的产物 C主要目的是应付地区反恐 D是全面合作的新型国际组织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信息和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所学可知上海合作组织的特点是结伴而不结盟,排除 A项;上海合作组织遵循结伴不结盟,因此不具有以军事同盟对抗军事同盟的性质,所以不是冷战思维的产物; C项表述不全面;上海合作组织是新型的区域合作组织,合作领域广泛,结伴而不结盟,故选 D。 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新时期的外交政策与成就 开展新型区域合作之上海合作组织 2014年 7月 15

9、日,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六次会晤在巴西福塔莱萨举行。五国领导人围绕 “实现包容性增长的可持续解决方案 ”主题,就当前世界经 济形势、国际政治安全问题交换意见,达成广泛共识,取得重要成果。下面对于 “金砖国家 ”理解正确的是 A巴西、印度、中国是多极化中的重要一极 B中国将随着国力的增强可为世界做出更大的贡献 C国际竞争日益激烈,使世界越来越动荡不安 D “金砖国家 ”是一个区域一体化经济组织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信息和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A项说法不准确,巴西、印度、中国三国中只有中国是多极化趋势中的一极; C项表述不符合冷战结束后的国际形势;从金砖国家的地域分布来看,不

10、符合区域一体化经济组织的特征, D两项错误。故选 B。 考点: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 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多极化趋势加强的表现 亨廷顿曾说 “欧洲的疆界结束于基督教的范围终结、伊斯兰教和东正教范围开始的地方 ”。 1994年春,欧盟明文规定,除信奉基督教波罗的海诸国以外,排除所有信奉东正教的前苏联共和国入盟的可能性。上述现象共同说明 A欧盟内部冷战思维严重阻碍其东扩 B欧盟现今各成员国皆为信奉基督教国家 C欧洲的联合具有一定的文化认同基础 D欧盟各成员国都表现出很强的文化优越感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信息和根据所学知 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从目前欧盟成员国的构成看,表明欧盟不断东扩

11、, A项与史实不符;根据 “除信奉基督教波罗的海诸国以外,排除所有信奉东正教的前苏联共和国入盟的可能性 ”可知欧盟允许除信奉东正教的前苏联共和国以外的国家加入,现今各成员国并非皆为信奉基督教国家如塞浦路斯, B说法错误;、 D项表述不正确。题干强调宗教文化对欧盟发展产生的的影响。故选 C。 考点: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 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欧盟 20世纪 70年代的日本外交政策经历了三个阶段:以美日同盟为基础的 “多边自主外交 ”;加强美日关系,同时在中国和苏联之间 采取 “等距外交 ”;以美日合作为轴心的 “全方位外交。 ”由此,我们能得出的结论是 A日本迈向政治大国进程中的务实 B美日关系

12、逐渐淡化、边缘化 C日本以独立身份展开自主外交 D美国放松了对日本的外交制约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信息和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日美现在依然是同盟关系,因此美日关系逐渐淡化、边缘化的表述错误,排除 B项;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日本并未完全摆脱美国制约,排除 CD项;从美日同盟到加强美日关系同时开展 “等距外交 ”再到以美日为轴心的 “全方位外交 ”既体现美国在日本对外关系中的重要地位又体现其外交政策的灵活性与务实性。故选 A。 考点: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 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美日关系 历史学家科林伍德看来:历史中遗失最多的大概就是问题( question),历史人物往往把种

13、种回答留下了(这便是文物、文献),却将自己内心中的问题,尤其是那些自己还没有能力回答的问题带进了坟墓。因此历史学家最重要的任务便是根据留下的答案:去追溯,重构已失去的问题。科林伍德强调历史学家的任务是: A在研究中努力寻找问题意识 B通过研究历史问题再现历史 C着重研究历史文物与历史文献 D着力重新构建新的历史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信息和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 “历史学家最重要的任务便是根据留下的答案:去追溯,重构已失去的问题 ”可知科林伍德强调在历史研究中 “问题意识 ”的重要性,因此选 A项;材料并非强调再现历史或研究文献,排除 BC; D项表述不符合题意。 考

14、点:历史研究法 1943年 1月,国民政府通过分别与美英两国签署新约,取消美、英在华治外法权及辛丑条约所给予它们的一 切权利。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B大西洋宪章的签订 C国民政府的外交努力 D中国军民的坚持抗战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信息和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所学可知这一时期正处于中华民族抗战时期和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战争时期。中国军民在 1937至 1943年间在抗战中付出的艰苦卓绝的努力,牵制了日军,配合了其他反法西斯战场,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的贡献。为了促使中国进一步坚持抗战,美英等国放弃近代以来在中国取得部分特权。其他都是次要原

15、因,故选 D。 考点: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伟大的抗日战争 废除治外法权 民族主义只有在短暂的时期内变得极为重要,即在民族建构、政府、外部威胁、领土争议、或内部受到敌对族群或文化群体的主宰危机时,民族主义才显得极为重要。 ”最能反映该观点的时期是 A鸦片战争后 B甲午战争后 C第二次鸦片战争后 D解放战争后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信息和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 “在民族建构、政府、外部威胁、领土争议、或内部受到敌对族群或文化群体的主宰危机时,民族主义才显得极为重要 ”可知民族主义在民族危机 加深时才显得极为重要。根据所学可知鸦片战争后民族危机开始加深,第二次鸦片战

16、争后进一步加深,而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大大加深,解放战争是国内战争,不属于民族危机的范畴,故选 B。 考点: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 甲午中日战争 太平天国运动期间,部分地方督抚获得就地练兵筹款之权;八国联军侵华期间,出现 “东南互保 ”局面。这一现象共同说明: A中央失去对有效地方控制 B国家权力出现 “外(地方)重内(中央)轻 ”格局 C国家权力呈现 “内(中央)外(地方)皆轻 ”格局 D地方督抚与外国侵略者日益勾结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信息和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 “地方督抚获得就地练兵筹款之权 ”可知近代自太平天国运动以后,地方督抚权力逐

17、渐扩大; “东南互保 ”事件中部分督抚在清政府与八国联军宣战后竟私自与列强缔结 “互相保护 ”条约,说明中央对地方控制的不力。故选 B。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晚清政局的变化 中央集权的削弱 梁启超曾说: “我想中国历史上有意义的革命,只有三回:第一回是周朝的革命,打破黄帝、尧舜以来部落政治的局面;第二回是汉朝的革命,打破三代以来 ; 第三回就是我们今天所纪念的辛亥革命了 ”,所谓 “汉朝的革命 ”主要是指: A “公天下 ”到 “家天下 ”的转变 B血缘国家到地域国家的转变 C世卿世禄到选贤举能的转变 D分裂割据到中央集权的转变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信息和根据所学知识解

18、决问题的能力。 “公天下 ”到 “家天下 ”的转变指的是有原始社会的禅让制到奴隶社会的世袭制,发生在夏朝; “血缘国家 ”到 “地域国家 ”是指分封制到郡县制的转变,发生在战国到秦;分裂割据到中央集权的转变发生在秦朝完成国家统一。 ABD均不符合题意。梁启超所谓 “汉朝的革命 ”是指选官制度的变革,即由汉代的察举制取代了以前以世袭官制为主的选官制度,由重血缘出身到考查品德、才能,故选 C。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从世官制到察举制 下表体现了自秦汉至明清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演变,由此可以看出 时期 秦汉 魏晋南北朝 隋唐 宋金 元 明 清 高层政区 州 路 行省 布政

19、使司 省 统县政区 郡 郡 州 州 路、府、州 府、直隶州 / 府、直隶州 县级政区 县 县 县 县 县 县 州、县 A中枢机构体系日趋严密 B中央集权的逐渐加强 C地方自主性不断增强 D经济区域间联系加深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信息和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中枢权力体系日趋完备属于中央权力机构,与题干地方制度演变无关,故 A项错误;依据材料中可以归纳出地方行政区划的演变历程为由郡县两级制到州郡县三级制再到省道府县四级制,这说明中央对地方控制逐渐加强,故 B项正确;地方自主性不断增强不符合古代政治制度的特征, C项错; “经济联系日益密切 ”在材料中无从体现,故 D项错误

20、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地方行政区划 的演变 元朝行省有权参与议定路府州县所掌的赋税数额、征收方式,也拥有对路府州县赋税额高低上下、此增彼减的调整权。镇戍与淮河以南的汉军诸万户及新附军等,则直接由行省管辖。材料表明元朝行省制度下 A地方成为自治单位 B形成了以行省为单位的割据势力 C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 D地方权力被严重削弱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信息和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所学可知元朝行省是中书省的派出机构,其设立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通过 “有权参与议定 ”“拥有调整权 ”“直接由行省管辖 ”等信息可知元代行省在中央节制下拥有经济、军

21、事大权,地方拥有一定自主权,故选 C。 ABD都不能够完整说明行省制度的特点。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行省 有学者认为:从政治体制延边看,宋代是从 “皇权 吏员 ”体制向 “皇权 士大夫 ”体制转型的时期。这一转变的主要原因是 A科举取士的发展完善 B重文轻武观念的影响 C义理之学思想的浸染 D官僚体制的日益完备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信息和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战国时代以法家学说为理论指导的各国变法运动,在很大程度上造就了一个训练有素、专事社会管理的职业官吏群体 文吏。随着儒学地位的提高,士与官僚真正合流 。宋代初期文官地位提高主要依靠皇帝

22、重用文官,士与官僚合流的根本动力是科举制的完善,使其成为做官的唯一途径。故选 A。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科举制 公元前 5世纪末,雅典政治领袖的特点从原来依靠朋友和亲属,转 向主要依靠说服人民,形成 “新式民主 ”和 “新型政治家 ”,这一现象形成的主要原因包括 梭伦确立财产等级制 克利斯提尼划分 “三一区 ” 陶片放逐法实施 伯利克里 “黄金时代 ”影响 A B C D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信息和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陶片放逐法主要针对威胁城邦民主政治的人而使用,是直接民主的表现而非原因,因此排除 带 的选项。根据 “从原来依靠朋友和亲

23、属,转向主要依靠说服人民 ”可知古代雅典的 “新式民主 ”和 “新型政治家 ”越来越突破血缘氏族关系。根据所学可知与此相关的是梭伦确立财产等级制、克利斯提尼划分 “三一区 ”以及伯利克里“黄金时代 ”影响,故选 B。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文明 卓尔不群的雅典 雅典民主政治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将雅典民主政体定义为: “一种使人乐意的无政府状态的花哨的管理形式。在这种制度下不加区别地把一种平等给予一切人,不管他们是不是平等者。 ”在柏拉图看来,雅典的民主政体 A是平等公正的民主 B有利 于民众直接参与管理国家 C是过于泛滥的民主 D体现了人民主权、轮番而治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阅

24、读信息和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题目中柏拉图把当时的民主政体看作是 “无政府状态的花哨的管理形式 ”,说明其对民主政体的不满,其原因在于 “不加区别地把一种平等给予一切人,不管他们是不是平等者 ”。结合所学可知不同素养的人直接参政容易造成权力的滥用和误用,选C。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文明 卓尔不群的雅典 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 “向国王请愿,乃臣民之权利,一切对此项请愿之判罪或控告,皆为非法 ”,此 话语最早可能出现于下列哪一文献 A独立宣言 B人权宣言 C权利法案 D德意志帝国宪法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信息和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中 “向国王请愿 ”表明国王

25、的存在仍是合理的,独立宣言为北美独立战争时期的文献,不存在君主制度, A可排除, 1689年的权利法案远早于 1789年的人权宣言和 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故选 C。 考点: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 英国代议制的确立和完善 权利法案 托克维尔在论美国的民主中说: “当一个国家开始规定选举资格的时候,就可以预见总有一天要全部取消已做的规定,只是到来时间有早有晚而已 ”下列与此判断相符的历史事件有 A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 B英国圈地运动、美国两党制形成 C英国光荣革命、美国南北战争 D英国 1832年议会改革、美国黑人民权运动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信息和根据所学

26、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题意可知托克维尔意在强调选举资格会随社会发展而逐渐取消,英国 1832年议会改革和美国黑人民权运动都是降低选举资格,发展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表现。故选 D。 考点: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 英国代议制的确立和完善 选举权的变化 1883年 1月,国会通过文官制度条例规定:文官常任,不与执政党共进退,定期考核,凭业绩奖惩升迁。这一做法 A使得美国党政完全分离 B弱化官员党派化 C影响政府行政效率 D造成了政治腐败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信息和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近代以来资本主义国家都实行政党政治,因此使得美国党政完全分离说法不准确,排除A项。 “

27、文官常任,定期考核 ”可以使政策连续,官员素质提高,应该是提高行政效率,排除 C项。 “不与执政党共进退,凭业绩奖惩升迁 ”可以防止腐败,排除 C项。美国有 “政党分赃制 ”的传统,为了避免官员的党派化制定了文官制度条例,弱化党派对官员影响,但不可能完全消除。故选 B。 考点: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 北美大陆上的新体制 文官制度的改革 钱穆先生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说: “政治制度,必然得自根自生。纵使有些可以从国外移来,也必然先与其本国传统,有一番融合沟通,才能真实发生相当的作用,否则无生命的政治,无配合 的制度,决然无法长成。 ”下列史事可以佐证钱穆先生这一观点的是 A太平天国 B洋务

28、运动 C戊戌变法 D新文化运动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信息和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中 “政治制度纵使有些可以从国外移来,也必然先与其本国传统,否则无生命的政治,无配合的制度,决然无法长成 ”可知钱穆意在强调政治制度与本国传统、文化的融合,需要考虑国情。 AB不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而排除。新文化运动主张对传统一概否定而排除。而戊戌变法的君主立宪制的失败说明资本主义制度在当时中国无法成功,故选 C。 考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顺乎世界之潮流 ” 维新变法 综合题 ( 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 ”如 “夏 ”,位于宇宙模式的中心,享有号令天下

29、的最高权威;而周围各国如 “夷 ”,位于这个模式的边缘,必须向中国臣服 “ 诸侯用夷礼则夷之,夷而进于中国则中国之 ”,文化作为区隔 “夷 ”和 “夏 ”的标准 摘编自(宋)石介中国论 材料二 19世纪初,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相继东来,清朝原有的由礼部和理藩院处理对外事务的机制,根本无法满足西方国家想要与中国进行经济、政治、外交等多方面关系的强烈要求 ,传统的只有理藩而无外交的体制被打破。 1861年,总理衙门正式成立。总理衙门的管辖范围,不但包括办理对外交涉、通商等事,凡与洋务有关者,比如修建铁路,开矿办厂,购买机器、船炮、枪械,兴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管理关税等,皆归其管理。总理衙门的设

30、立,标志着清王朝的对外态度发生了重大变化;其次,总理衙门的设立,改变了中国过去只有理藩而无外交的局面,使中国有可能步入国际外交轨道;再次,总理衙门的设立,结束了中国几千年来没有专门外交机构的政治体制格局;最后,总理衙门还结合当时世界各国的通例和自己的国情,确定了中国的 国旗、国歌,使中国不再以王朝而是以国家的面目出现在国际舞台。 摘编自马彦丽从晚清外交机构的演变看中国外交近代化 ( 1)根据材料一说明中国古代外交的主要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代外交产生的原因。( 10分) (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近代中国外交的主要变化( 9分),并做简要评价( 6分)。 答案:( 1)内

31、容:夷夏观念下的朝贡外交或礼藩外交。( 4分) 原因:地处东亚大陆,自然环境相对封闭;自给自足自然经济的封闭性;科技和经济长期领先世界,统治者盲目自大。 ( 6分) ( 2)变化: 观念上:逐 步西化,接受国际外交准则; 制度上:建立起正式的外交机构,形成近代外交体制; 范围上:逐渐扩大了对外交往的范围,与世界接轨。( 9分) 评价:打破了 “华夷观念 ”,逐渐树立平等的外交观;外交的转型增进了对世界的认识和了解;外交近代化是中国的进步,使中国逐渐融入世界。( 6分) 试题分析:( 1)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外交活动特征。根据 “中国如夏,位于宇宙模式的中心,享有号令天下的最高权威;而周围各国如夷

32、,位于这个模式的边缘,必须向中国臣服 ”可知从世界观上为:中国是宇宙的中心,是世界的中心;在此基础上的外交形式为夷夏 观念下的朝贡外交或礼蕃外交。 之所以形成这样的外交心态和行为,与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和世界地位以及地理环境分不开:地处东亚大陆,自然环境相对封闭;自给自足自然经济的封闭性;科技和经济长期领先世界,统治者盲目自大;自我中心的大一统政治理念;物质文化差异巨大的民族区分。 ( 2)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的外交特征。根据 “总理衙门的设立,标志着清王朝的对外态度发生了重大变化 ”和 “ 总理衙门还结合当时世界各国的通例和自己的国情,确定了中国的国旗、国歌,使中国不再以王朝而是以国家的面目出现

33、在国际舞台。 ”可以得出:观念上逐步西化 ,接受国际外交准则;根据 “总理衙门的设立,改变了中国过去只有理藩而无外交的局面,使中国有可能步入国际外交轨道 ”可以得出:范围上逐渐扩大了对外交往的范围,与世界接轨;根据 “总理衙门的设立,结束了中国几千年来没有专门外交机构的政治体制格局 ”可以得出:制度上建立起正式的外交机构,形成近代外交体制。 由传统外交向近代外交的转变,可从整体史观和近代化史观的角度进行评价:从整体史观的角度来说增进了对世界的认识和了解,使中国逐渐融入世界;从近代化的角度来说打破了 “华夷观念 ”,逐渐树立平等的外交观,与世界接轨是中国的进步。 考点:古代中国的外交 古代外交内

34、容及其原因;近代中国的外交 近代外交转型和评价 12分)阅读下列材料: 国内外学人对民族主义这一概念的说法甚多。较为恰当的表述是民族主义是以民族权益和民族情感为核心内容的一种政治观念、政治目标和政治追求。这一表述,不事先对民族主义作价值判断,而只是对民族主义的具体范围和内容作客观的叙述,留下根据不同情况作出不同评价的宽广余地。 近代中国的民族主义是如何产生的,是 “洋货 ”还是 “土货 ”?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学界基本达成共识,即中国近代史上的民族主义既是我国传统民族主义思想在近代的 转型,又是西方近代的民族主义思想在中国的引进,是二者结合的产物。就中国传统的民族主义思想而言,它主要体现在三个方

35、面:一是华夏中心观,二是华尊夷卑观,三是建立在华尊夷卑观基础上的 “华夷之辩 ”观念。促使传统民族主义向近代民族主义思想转变的原因,是西方的入侵引起中国人思想观念的变化。在具有高度文化的 “西夷 ”面前,中国人不得不放弃古代的华夷观念,认识到中国只是世界各国中的一国。在 “西夷 ”的侵略面前,为谋自救而迅速激活了民族意识。此民族意识已逐渐摆脱古代的华夷观导向建立独立的近代民族国家的目标。建立近代民族国家,是近 代民族主义的核心内容。 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结合所学知识,评述材料中关于 “近代中国的民族主义如何产生 ”的观点。( 12分) (要求:围绕材料中的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

36、合) 答案:评分标准: 第一层次:( 912分)论点明确,论证充分,逻辑严谨;有观点,有史实,论从史出,史论结合。 第二层次:( 58 分)论点明确,史论结合;但逻辑不够严谨,论证不够充分。 第三层次:( 04分)只有观点,没有论证;或论证逻辑混乱,史实错误,观点不明。 观点:中国近代民族主义是在传统民族主义转型和西方近代民族主义引进二者共同作用下形成的。 论证:在从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前的一百多年里,中国近代的民族主义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清末民初,这是近代民族主义的形成阶段。这一阶段,争取中华民族的独立和争取国内各民族平等的斗争相交织,民族主义与民主主义相结合。主要力量以资产阶级革命

37、派和立宪派为主。 第二,五四时期,这是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发展阶段。这一时期,反封建的同时,人们开始在思想上寻找中华民族落后的原因,认识到中国文化的落后是近代以来中国多次政治变革失败的重 要原因。于是,从文化上入手,与各种政治运动和思想运动相结合,呈现出多元的倾向。以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为代表。 第三,九一八事变以后到抗日战争结束,是中国近代民族主义高涨阶段。面对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人们在思想文化方面,从原来的批判传统文化转变为对传统文化的发掘和弘扬。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形成全民族共同抗战的局面。 结论:总之,近代中国民族主义是中国传统思想不断裂变,外来民主思想和观念不断冲击下形成的以发展民主

38、政治和谋求民族独立为主要内容的民族国家观念,适应了近代化的要求。 试题分析:题意要求阐述和评价材料 中关于 “近代中国的民族主义如何产生 ”的观点。材料中的观点比较明确, “中国近代史上的民族主义既是我国传统民族主义思想在近代的转型,又是西方近代的民族主义思想在中国的引进,是二者结合的产物。 ”由此可以提炼出观点:中国近代民族主义是在传统民族主义转型和西方近代民族主义引进二者共同作用下形成的。 论证部分可从料中 “促使传统民族主义向近代民族主义思想转变的原因,是西方的入侵引起中国人思想观念的变化 ”入手,所学鸦片战争后民族危机不断加深和救亡图存的社会运动来进行评价。西方近代民族主义是资产阶级倡

39、导的,而农民阶级和地主阶 级在近代是落后的阶级,并没有把传统民族主义和西方近代民族主义相结合。因此近代民族主义的形成应该从民族资产阶级发起的爱国救亡运动算起,这一阶段,争取中华民族的独立和争取国内各民族平等的斗争相交织,民族主义与民主主义相结合。主要力量是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其结果是促进了民族意识觉醒。 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没有完成革命任务,于是民族主义发展的第二阶段到来,即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开始肩负民族重任。第二阶段进入到理性的认识阶段,看出了帝国主义联合中国买办阶级和封建阶级以压迫中国人民大众的实质,这种认识是从 1919年五四运动前后开始的。正是对帝国主义认识的这种变化,中国人

40、民开始将反帝与反封建结合起来,从而赋予了近代民族主义新的内涵。与此同时从思想文化上寻找中华民族落后的原因,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反省,人们开始认识到近代以来中国屡遭列强侵略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中国文化的落后,这种落后又导致了一系列政治改革和革命的失败,所以,解决民族危机的途径就是从文化上入手,谋求文化上的解决。民族主义开始与各种政治运动和思想运动结合,呈现出多元的倾向。以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为代表批判传统文化。 20世纪 30年代,日本侵华加剧,民族危机 空前严重。因此民族主义进入第三阶段即高涨阶段,因为面对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首要的工作是如何团结人心,激发民族意识,以抵抗日本侵略,而作为中华民族

41、的传统文化,很自然地成为人们鼓舞士气、增强民族自信心与凝聚力,以抵抗日本侵略的有力武器。人们在思想文化方面,从原来的批判传统文化转变为对传统文化的发掘和弘扬。在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形成全民族共同抗战的局面。 最后总结再回扣主题,近代中国民族主义是中国传统思想不断裂变,外来民主思想和观念不断冲击下形成的。从内容上来说发展民主政治和谋求民族独立为主。从作用上说推动了民 族意识的觉醒和争取民族民主运动的开展和最终胜利。从历史发展的角度说适应了近代化的要求,是历史的进步。 考点:近代思想解放的潮流 顺乎世界的潮流 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近代思想解放的潮流 新文化运动;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伟大的抗日战争

42、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5分) 材料一 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 秦之所灭者六国耳,非尽灭三代之所封也。则分之为郡,分之为县,俾才可长民者皆居民上 为天下计,则(郡县制)害不如封建之滋也多矣。 王夫之读通鉴论 秦史 材料 二 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而天下治矣。 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 今之君人者,尽四海之内为我郡县犹不足也,人人而疑之,事事而制之 有司之官 无肯为其民兴一日之利者,民乌得而不穷,国乌得而不羁? 顾炎武郡县论 材料三 在美国的复合共和国里,人民交出的权力首先分给两种不同的政府,然后把各政府分得的那部分权力再分给

43、几个分立的部门。因此,人民的权力就有了双重保障。两种政府将互相控制,同时各政府又控制自己。 汉密尔顿等联邦党人文集 回答下列问题: ( 1)根据材料一概括王夫之郡县 制的看法。( 2分)材料二中 “其专在下 ”、 “其专在上 ” 各指什么,体现了顾炎武怎样的思想主张?( 4分) ( 2)材料三体现了汉密尔顿的哪些主要思想?( 4分)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的理解。( 5分) 答案:( 1)王夫之:郡县制影响深远,有利于中央集权。( 2分) “其专在下 ”指地方权力过大, “其专在上 ”指君主专制。( 2分) 顾炎武主张:郡县制缺陷在于实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主张将地方分权和中央

44、集权相结合。( 2分) ( 2)主要思想:联邦制、分权制衡。( 2分) 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的设计应做到适度集权与分权相 结合。适度集权有利于维护中央政府的权威,避免分裂;适度分权有利于调动地方的积极性,利于地方发展。( 5分) 试题分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郡县制的作用的理解,根据 “郡县之制垂二千年,古今上下皆安之 为天下计,则(郡县制)害不如封建之滋也多矣 ”可知王夫之对郡县制的看法是:郡县制影响深远,比实行分封制更有利于国家安定和有利于中央集权。根据所学可知分封制下诸侯在领地内享有世袭统治权,独立性较强,因此 “其专在下 ”指的是地方权力过大威胁中央集权;而郡县制是中央集权制形成的重要环

45、节,郡县的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免不得世袭,因 此 “其专在上 ”指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地方缺乏自主性。根据所给材料可以看出,顾炎武对待分封制和郡县制的态度:郡县制更有利于长治久安,但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下不利于发挥地方的自主性,因此主张将地方分权和中央集权相结合。 ( 2)根据 “在美国的复合共和国里,人民交出的权力首先分给两种不同的政府,然后把各政府分得的那部分权力再分给几个分立的部门 ”, “两种政府将互相控制,同时各政府又控制自己 ”,结合 1787年宪法可知,两种政府为中央政府与各州政府,由此可知为联邦制; “几个分立的部门 ”主要指行政、立法和司法等部门,由此可 知为分权制衡。 中国古代的地

46、方行政管理制度经历了由分封制到郡县制的演变,说明了郡县制有利于中央集权从而有利于国家统一社会安定;但是过度集权不利于地方发挥自主性。美国独立后曾采用邦联制,不利于美国国家的发展,后改行联邦制,既加强了中央政府的权力,又发挥了地方政府的积极性。因此: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的设计应做到适度集权与分权相结合。适度集权有利于维护中央政府的权威,避免分裂;适度分权有利于调动地方的积极性,利于地方发展。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分封制;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走向 “大一统 ”的 秦汉政治 郡县制;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 美国 1787 年宪法 联邦制;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 美国 1787 年宪法 三权分立分权制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