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学年江苏东台市三仓中学高一上期期中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上传人:deputyduring120 文档编号:340866 上传时间:2019-07-09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65.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5学年江苏东台市三仓中学高一上期期中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2015学年江苏东台市三仓中学高一上期期中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2015学年江苏东台市三仓中学高一上期期中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2015学年江苏东台市三仓中学高一上期期中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2015学年江苏东台市三仓中学高一上期期中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5学年江苏东台市三仓中学高一上期期中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下图为西周世系略图,它透露出的历史信息不包括 A世代为官 B血缘维系 C贵族分封 D中央集权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从图片中获取有效信息和对历史知识再认再现的能力。由图片中的信息 “周公(诸侯) ”可知体现了西周时期的贵族分封,所以体现了C选项;结合所学可知,周文王与周武王为父子关系,这体现了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和官位世袭的世官制,所以体现了 A项和 B项,中央集权在图片信息中体现不出,所以本题应选 D项。 考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 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宗法制和分封制。 下图是电视剧我的团长我的团的剧照

2、。剧中有这样一个场景 为鼓舞溃兵、伤兵的士气,军方播报了关于不久前一个战役的一段报道: “ 倭军之三十三师团使用迂回穿插之战术,以两个联队兵力攻占拼墙河 (河流名 )南北,而我远征之军以寡击众,披肝沥胆,做浴血之战,解救同盟之英吉利军七千余众,夺回中外记者教士五百余众 ” 上述材料说明了 A中国远征军解放了缅甸 B英军在缅甸都依靠中国远征军救助 C日军在缅甸遭到毁灭性打击 D世界反法西斯力量互相支援和配合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材料 “倭军之三十三师团使用迂回穿插之战术 ”可知是抗日战争时期,再结合 “而我远征之军以寡击众,

3、披肝沥胆,做浴血之战,解救同盟之英吉利军七千余众 ”可知世界反法西斯力量互相支援和配合,所以选 D项, A、 B、C三项不符合材料信息。 考点: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 抗日战争 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配合。 资政新篇是太平天国的新纲领。下列各项措施,那一项不是资政新篇的内容: A凡天下者田, 天下人同耕 B以法治国,官吏由公众选举 C发展工商业,奖励技术发明 D开设新式学堂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难度较低。依据所学知识 “凡天下者田,天下人同耕 ”是天朝田亩制度中的内容,所以不符合题干,故本题答案:选 A项。 B、 C、 D三项都是资政新篇的内容,故不选。 考点:近

4、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太平天国运动 资政新篇。 太平天国龙凤殿有一副对联: “虎贲三千,直扫幽燕之地;龙飞九五,重开尧舜之天。 ”此联充分说明 太平天国的政治理想是统一中国,实现民主 太平天国领袖存在封建意识 太平天国希望推翻清朝统治,建立太平盛世 太平天国具有反封建反侵略性质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此联含义:上联表明太平天国希望推翻清朝统治,下联 “龙飞九五 ”体现了对皇权的追求, 符合;实现民主不符合太平天国农民革命的史实,排除 ,而 对联体现不出反侵略的内容,排除 。故选 C。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太平

5、天国运动 资政新篇。 马克思说: “推动了这次大爆炸(指太平天国运动)的毫无疑问是英国的大炮 ”。这说明: A鸦片战争激化了中国社会矛盾,导致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 B太平天国运动反对鸦片战争中清政府的卖国行为 C清政府的腐败统治导致阶级矛盾的激化 D鸦片战争是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根本原因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太平天国运动是在鸦片战争激化阶级矛盾的背景下发生的,所以本题答案:选 A项。 B项和 D项说法错误, C项说法偏离题干材料,故不选。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太平天国运动 太平天国运动的背景。 “百折不回,十七次铁血精神,始有去年今日

6、;一笔勾尽,四千年帝王历史,才成民主共和。 ”这一对联反映了 A金田起义推翻清朝统治 B辛亥革命结束君主专制 C国共合作推动北伐战争 D民主革命任务最终完成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 “四千年帝王历史,才成民主共和 ”可知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确立了民主共和制,结合所学这是辛亥革命的功绩,故选 B项。 A、 C、 D三项不符合题干要求。 考 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功绩。 20世纪初,孙中山在上海的一次演讲中说: “不一月间,学潮弥漫全国,人人激发爱国良知,誓死为爱国的运动,整个社会蒙受绝大的影响,使顽劣

7、的北京政府也不敢撄其锋。 ”孙中山盛赞的这一事件 A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B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C揭开了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 D奠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基础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 “学潮弥漫全国,人人激发爱国良知,誓死为爱国的运动, 使顽劣的北京政府也不敢撄其锋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次运动是五四爱国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所以本题答案:选 B项。 A、 D不符合材料信息, C项说法错误,应该是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 五四运动。 美国记者斯诺说: “每

8、一场革命都有它自身的传奇。毛泽东率领数万工农红军所完成的战略转移,就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伟大传奇。 ”他所说的 “伟大传奇 ”发生的直接原因是 A北伐战争失败 B日军大规模侵华 C红军长征 D红军第五次反 “围剿 ”失利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 “毛泽东率领数万工农红军所完成的战略转移 ”可知 “伟大传奇 ”指的是红军的长征,结合所学可知红军长征的直接原因是第五次反 “围剿 ”失利,所以选 D项。 A、 B、 C三个选项不符合史实。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 长征。 标语口号不仅有着巨大的政治感染力,也反映

9、出特定历史阶段的概貌。下图标语应该出现在 A南京临时政府时期的武昌地区 B国民革命运动时期的广东地区 C中共领导下的农村革命根据地 D刘邓大军挺进的大别山地区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图片信息的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 “扩大红军组成, 实行土地革命 ”结合所学可知这些标语是中国共产党在农村革命根据地开展的土地革命运动,故选 C项。 A、 B、 D三个选项不符合史实。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 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开辟与建设。 毛泽东在给朱德、刘少奇的一封信中写到: “陈谢纵队本月休整 协同边区兵团开辟西北局面。 山东自歼七十四师后,局面已稳

10、定,现正计划新的攻势作战。刘邓本月休整,准备月底出击 。 ”该信件写于解放战争中的 A战略反攻开始前夕 B战略决战开始前夕 C渡江战役开始前夕 D开国大典举行前夕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 “局面已稳定,现正计划新的攻势作战。刘邓本月休整,准备月底出击 ” 结合所学可知此时刘邓大军休整准备挺进大别山,解开战略反攻的序幕的前夕,所以选 A项。 B、 C、 D三项不符合史实。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 解放战争的战略反攻。 中国近代国家观念的形成与发展一书指出:领土、人民、主权是构成国家的三要素;主权则是近代

11、国家观念的核心,它包括对外捍卫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对内实现主权在民。以下口号体现了近代中国人国家 观念日渐觉醒,其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打倒列强,除军阀 ” “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 “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 ”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是 19241927年的国民革命运动时期的, 是 1919年五四爱国运动时期的, 是抗日战争时期的, 是解放战争时期的,依据先后顺序排列可知选 C项, A、 B、 D三项排列错误。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 主要史实的时间。 以下是对某 次重要会议的相关报道

12、: “ (来北平)参加的代表单位 45个,中国共产党及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人民解放军、各地区、各民族、国外华侨和无党派民主人士等单位的正式代表 510人,候补代表 77人,特别邀请人士 75人,共 662人参加了会议 ” 。这次会议讨论的中心议题是 A筹备建立新中国 B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 C商讨颁布新宪法 D制定第一个五年计划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材料 “中国共产党及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人民解放军、各地区、各民族、国外华侨和无党派民主人士等单位的正式代表 510人 ”并结合所学知识1949年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13、大会代表对国旗、国徽、国歌、国名等问答题进行了充分地讨论,所以选 A项。 B、 C、 D三项不符合材料信息及相关史实。 考点:中国的政治建设 新中国的成立 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 “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应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大小,分别建立各种 民族自治机关。凡各民族杂居的地方及民族自治区内,各民族在当地政权机关中均应有相当名额的代表。 ”下列法律文献中最早作出这一规定的是 A 1912年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B 1949年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C 1954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 1982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

14、读材料信息的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可知是民族区域制度,依据所学知识 1949年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最早规定实行此制度的,所以选 B项。 A项没涉及民族区域制度, C、 D不是最早规定民族区域制度的法律文件。 考点: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政治建设 民族区域政治制度。 为了制定 1954年宪法,党和政府广泛征求意见,当时全民讨论近三个月,最后由宪法起草委员会整理的意见共 138万条。材料说明 1954年宪法 A体现了社会主义原则 B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C体现了人民民主原 D落实了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

15、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依据所学知识 1954年宪法体现了社会主义和人民民主两个原则,由题干中的 “广泛征求意见、全民计论了宾三个朋、参加讨论的有一亿五千多万人 ”关键信息仅能说明体现人民民主原则,而社会主义原则无法体现,故排除 A 项,C项正确;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是 1956年底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B项排除;题干未涉及政治协商制度,排除 D项。 考点: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政治建设 1954年宪法。 下表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为纪念近代某次战争所发行的部分邮票名称,据此判这次战争是 纪念周年 枚数和内容 20周年 4枚:毛主席在著作、八路军东渡黄河、人民战争胜利

16、、光荣参军 40周年 2枚:卢沟桥抗日、战斗在长城内外 50周年 8枚:七七战火、台儿庄大捷、百团大战、敌后游击战、芒友会师、华侨捐献、台湾光复、伟大胜利 A鸦片战争 B甲午中日战争 C抗日战争 D抗美援朝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表格信息的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抓住关键信息 “卢沟桥抗日、七七战火、台儿庄大捷、百团大战、敌后游击战、华侨捐献、台湾光复、伟大胜利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纪念的是抗日战争,故答案:选 C项, A、 B、 D三项不符合史实。 考点: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 抗日战争 战争史实。 下图是 1949年 1月 10日颁发的纪念章。作为史料,

17、可以用来佐证 A新四军的敌后抗战 B渡江战役解放南京 C百团大战的辉煌战果 D三大战役的重大进展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图片信息的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图片可知此纪念章是为了纪念淮海战役的,结合所学知识辽沈战役、平津战役和淮海战役是战略决战阶段的三大战役,歼灭国民党主力 150 人,所以选 D项, A、 B、 C三项不符合史实。 考点:近代中 国的民主革命 解放战争 淮海战役。 1937年 7月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中提出: 取消一切推翻国民党政权的暴动政策,及赤化运动,停止以暴力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 中共中央这一决定,主要是基于 A八路军取得百团大战

18、的胜利 B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 C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 D日军攻陷南京,制造大屠杀惨案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抓住关键的时间 1937年 17月,结合所学 1937年日本发动七七事变,由局部侵华转为全面侵华,中日民族矛盾成为最主要的矛盾,所以中共倡导国共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符合材料信息,所以本题答案:选 C, A、 B、D三项不符合题干要求。 考点: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 抗日战争 主要矛盾的变化。 柳宗元封建论载: “时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 ”符合这一论断的历史时期是 A秦朝 B西汉

19、C南北朝 D唐朝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 “时有叛国而无叛郡 ”可知此时期有叛乱的诸侯国没有叛乱的郡县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西汉初期的郡国并行制,所以选 B项, A、 C、 D三个选项与材料核心信息不符。 考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 秦汉时期的政治制度 西汉的郡国并行制。 王安石于公元 1042年中进士,公元 1069年被提拔为参知政事。以下对王安石担任参知政事职位的描述,正确的是: A分割宰相的军权 B制约皇权 C分割宰相的财政权 D分割宰相的行政权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

20、所学知识可知王安石是宋朝的,宋朝为了分割宰相的权力,曾增设 “参知政事 ”,作为副宰相,分割宰相的行政权,所以本题答案:选 D。 B项说法错误,分割宰相的权力是为了加强皇权的,所以 B项不选;宋代通过枢密使的设置来分割宰相的军权,所以 A项不选;设三司使管财政 ,分割宰相的财政权,所以 C项不选。 考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宋代参知政事。 “它排除了丞相个人专断,相权过大威胁皇权而出现的政治危机,而且增强了决策施政的程序性和合理性,提高了行政效 率。 ”材料中的 “它 ”是指 A西汉内外朝制度 B唐朝三省六部制 C元朝行省制 D明朝内阁制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

21、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材料可知这种制度有两个特点,一是排除个人丞相专断、威胁皇权;二是增强施政的合理性,提高效率。分析选项,只有三省六部制使丞相权力一分为三,三省之间各有分工相互监督,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皇权下的民主,最大程度上避免了决策失误,提高了行政效率,答案:为 B。 A、 C、 D三项不符合材料核心信息。 考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 汉到元政治制 度的演变 唐代三省六部制。 吕思勉中国大历史: “宋朝的政治,防弊太甚。 合户部、度支、盐铁,为一个机关,谓之三司,逐渐形成了三司理财的局面。 当时的人说:财已匮而枢密还是添兵;民已困而三司还是敛财。 ”对材料

22、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A中书门下成为了最高行政机构 B加强专制引发了新的社会问题 C制度创新强化了封建中央集权 D过分集权降低了政府行政效率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材料 “宋朝的政治,防弊太甚。 ”“ 财已匮而枢密还是添兵;民已困而三司还是敛财 ”可以清楚地分析出宋代加强专制的同时引发了很多新的社会问题,所以本题答案:选 B项。 A、 C、 D不符合材料的信息。 考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宋代加强专制的弊端。 孙中山曾对科举制发表以下看法: “自世卿门阀举荐制度推翻,唐宋厉行考试,明清峻法执行,无论试诗赋、

23、策论、八股文,人才辈出;虽所试科目不合时用,制度则昭若日月。 ”对此,一下说法正 确的是 A科举制之前实行的是察举制 B科举制度在唐朝正式建立 C唐宋至明清的科举考试 “不合时用 ” D科举制是我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据材料 “自世卿门阀举荐制度推翻,唐宋厉行考试,明清峻法执行,无论试诗赋、策论、八股文,人才辈出 ”可知对于科举制孙中山认为它打破了世家贵族垄断官场的情形,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所以本题答案:选D项。 A、 B、 C三个选项不符合材料的意思,故不选。 考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 古

24、代的选官制 科举制。 明史 宰辅年表记载: “成祖简翰林官直文渊阁,参预机务,有历升至大学士者。 至仁宗而后,地居近密,而纶言批答,裁决机宜,悉由票拟,阁权之重偃然汉、唐宰辅。 ”这段材料表明 A内阁成为法定的决策机构 B明仁宗时期内阁开始出现 C内阁地位和权力逐渐提高 D大学士完全获得宰相职权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据材料 “成祖简翰林官直文渊阁,参预机务 ”可知参与机务,再由材料 “至仁宗而后,地居近密,而纶言批答,裁决机宜,悉由票拟,阁权之重偃然汉、唐宰辅。 ”可知内阁又获得了票拟权,阁权之重很像汉唐的宰相,比较可知内阁

25、地位和权力逐渐提高,所以本题答案:选 C项。 A项说法错误,内阁不是法定决策机构; B项说法错误,内阁在明成祖时期出现的; D项说法错误大学士并没有决策权,不等同于宰相职权。 考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内阁制。 乾隆实录中记载: “乾纲独断,乃本朝家法。自 皇考(雍正)以来,一切用人听言,大权从未旁假。 ”说明了雍正时期 A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 B六部成为内阁的下属机构 C宰相权力被再度分割 D君主专制体制不断走向衰落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指出: “(雍正)以来,一切用人听言,大权从未旁假。

26、 ”联系史实,雍正皇帝设置了军机处,从此军国大事由皇帝一人裁决,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所以本题答案:选 A项。 B项材料不能体现; C、 D表述错误。 考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军机处。 清代诗人赵函在一首诗里这样写道: “金陵城中军势涣,大府主和不主战。 秋风戒寒和议成,庙谟柔远思休兵,华夷抗礼静海寺,俨然白犬丹鸡盟, 夷人中流鼓掌去,三月长江断行旅。 ”从中可看出诗人主要描述 A鸦片战争爆发 B清朝官员的腐败无能 C英军攻占南京 D南京条约的签订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中的 “金陵 ”即南京, “

27、秋风戒寒和议成 ”可知战争失败签订合约,“华夷抗礼静海寺 ”中英双方在南京静海寺作战,结果 “夷人中流鼓掌去 ”英人获胜而 退,结合所学知识此材料描述的是鸦片战争后清政府战败签订南京条约,所以选 D项。 A、 B、 C三项不符合题意。 考点:近代以来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战争 鸦片战争 南京条约的签订。 戊戌六君子之一的林旭( 18751898 )在虎丘道上写道: “愿使江涛荡寇仇,啾啾故鬼哭荒丘。 ”意指敌寇的魔爪使美丽的苏州在被迫开埠后出现了故鬼吼哭的荒丘。这种惨状发生在下列哪一次战争之后?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

28、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题干信息 “敌寇的魔爪使美丽的苏州在被迫开埠后出现了故鬼吼哭的荒丘 ”可知苏州被开放为通商口岸,结合所学知识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政府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开放重庆、沙市、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故选 C项。A、 B、 D三项不符合史实。 考点:近代以来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战争和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列强的侵略战争 甲午中日战争。 下图是 1900年法国发行的绘有 “联军合力让中国巨人四分五裂 ”的漫画明信片。在其反映的历史事件之后 A清政府被迫 割让大片领土 B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C中国首次允许外国在华设厂 D列强攫取了在华北的驻兵权 答案: D 试

29、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题干抓住时间 1900年结合材料 “联军合力让中国巨人四分五裂 ”可知此次侵略战争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结合所学此次战争中国战败签订辛丑条约中规定 “拆除天津大沽到北京沿线设防的炮台,允许各国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 ”所以选 D 项。 A、 B、 C 三项不符合题干时间和要求。 考点:近代以来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战争 八 国联军侵华战争 辛丑条约。 曹润堂诗: “不信中原力已疲,忍将和局误师期。谁知辽海消兵日,正是军民痛哭时。 ”与此诗有关的是 A第二次鸦片战争 B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C鸦片战争 D甲午中日战争

30、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 “谁知辽海消兵日,正是军民痛哭时 ”可知描述的是辽东战役和环海海战。 “不信中原力已疲,忍将和局误师期由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黄海海战中国主力尚存,但李鸿章 “避战自保 ”最终导致北洋海军全军覆没。 考点:近代以来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战争 甲午中日战争 黄海海战。 美国时代周刊 1938年 1月 3日载: “每位关心要闻的读者都知道,在1937年,日本的战争机器 被卡住了 13个星期(三个月)之久,它的时间表第一次被中国的战争机器粉碎了。 ”这里所说的将日军 “卡住 ”的是 A百团大战 B淞沪会战 C平型

31、关大捷 D台儿庄战役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 “在 1937年,日本的战争机器 被卡住了 13个星期(三个月)之久,它的时间表第一次被中国的战争机器粉碎了 ”并结合所学可知淞沪会战坚持了三个月,粉碎了敌人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所以本题选 B项。 A、 C、D三项不符合题干要求。 考点: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 抗日战争 淞沪会战。 1937年 12月 18日,美国纽约时报报道: “很多人在发现的现场就被杀死了,其中也有与军人毫无关系的人,有伤兵和普通市民。 15日,记者在 12个小时中,就三次目击集体屠杀俘虏。 ”该报

32、道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九一八事变 B卢沟桥事变 C日军占领上海 D南京大屠杀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抓住关键的时间 1937年 12月 18日,可知是抗日战争时期,由 “记者在 12个小时中,就三次目击集体屠杀俘虏。 ”并结合所学即能分析出是抗日战争时期的南京大屠杀,所以选 D项, A、 B、 C、三项不符合题干要求。 考点: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 抗日战争 南京大屠杀。 综合题 ( 10分)政治民主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近代以来,中国的民主法制建设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第一章 总纲 第四条

33、中华民国,以参 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 第三章 参议院 第十六条 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 第四章 临时大总统 副总统 第二十九条 临时大总统、副总统,由参议院选举之 第三十条 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 第六章 法院 第四十八条 法院以临时大总统及司法总长分别任命之法官组织之。 第五十一条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材料二 某一年的人民日报头版头条 材料三: 第一章 总 纲 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 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其他国

34、家机关,一律实行民主集中制。 第三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一律平等。禁止对任何民族的歧视和压迫,禁止破坏各民族团结的行为。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都有保持或者改革自己的风俗习惯的自由。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请回答: ( 1)据材料一,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所规定的政治体制体现了什么原则?( 1分)根据所学知识,概括这部约法的主要内容并指出其颁布的历史意义。( 4分) ( 2)材料二中人民日报报道的会议召开于哪一年?这次会议通过的宪法具有怎样的性质?( 2分) ( 3)依据材料三和

35、所学知识,新中国确立了哪三大政治制度?( 3分) 答案:( 1)确定了三权分立的原则。( 1 分)内容:主权在民;自由平等;三权分立;责任内阁等。( 2分)意义:它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它从法律上宣告了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和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是近代中国民主化进程中的一座丰碑);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2分) ( 2) 1954年,是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2分) ( 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3分)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第( 1)题第一问由材料 “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

36、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 ”“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 ”“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 ”可知约法中实行行政权、立法权和司法权的三权分立。第二问结合所学知识从主权在民、三权分立、责任内阁制三个角度组织答案:。第三问临时约法颁布的历史意义结合 所学从其性质和在近代民主化进程中的作用两个角度作答即可。 第( 2)题第一问从图片中可获得信息 “一致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在 1954年召开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通过的。第二问是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难度较低。根据所学知识可知 1954年宪法体现了社会主义的原则,是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第( 3)

37、题依据材料 “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可知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由材料 “各民族一律平等。禁止对任何民族的歧视和压迫,禁止破坏各民族团结的行为。各民族都有 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都有保持或者改革自己的风俗习惯的自由。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 ”可知确立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再结合所学的知识新中国成立之初还确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辛亥革命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 1954年宪法;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 三大民主制度。 ( 10分)官

38、僚制度是古代中国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重要支撑点,是古代中国极具特色的政治制度。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今 日看来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 “共主 ”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 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 “独制 ”格局泾渭分明。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 “天下一大变局 ”。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材料二 唐代宰相共有三个衙门,当时称为三省:一中书省,二门下省,三尚书省。 政府一切最高命令,皆由中书省发出。 待门下省主管长官侍中及副长官侍郎接获此项诏书后,即加予复核,这是对此项命令之再审查。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三 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变化表 朝代 东晋 隋 唐 北宋 比例 4% 17 2

39、% 24 5% 46 1% 数据来源于何怀宏选举社会 请回答: ( 1)材料一中的 “地方分权体制 ”指的是什么制度?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朝为实现君主 “独制 ”而推行的地方行政体制。( 2分) ( 2)指出材料二反映的唐朝政治制度的名称。据材料和所学知识,与秦朝相比,唐朝的宰相制度有何特点?( 3分) ( 3)据材料一、二,说明官僚制度在中国古代政治中所起的作用。( 2分) ( 4)官僚制度中极为重要的是选官制度。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所反映的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变化。有人认为这一变化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谈谈你的理解。( 3分 ) 答案:( 1)分封制。( 1分)郡县制。( 1分)。 ( 2

40、)三省六部制(或三省制)。( 1分)特点:相权一分为三;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 2分) ( 3)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1分)一定程度上减少决策失误。( 1分) ( 4)科举制取代九品中正制。( 2分)破除了世家大族特权垄断(或寒门子弟入仕机会增加)。( 1分)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第( 1)题第一问由材料 “今日看来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 “共主 ”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 “ 可知是西周时期,结合所学知识西周的地方体制是分封制,分封的诸侯对天子定期朝贡、提供军赋和力役、拱卫王室但也拥有世袭统治权。第二问结合所学知识秦

41、代的地方体制是郡县制,郡县长官由皇帝任免调动,不得世袭有利于君主实现 “独制 ”的目的。 第( 2)题第一问根据材料 “唐代宰相共有三个衙门,当时称为三省:一中书省,二门下省,三尚书省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唐朝的三省六部制。第二问根据所学知识秦朝的宰相有左右二员,协助皇帝处理政务,唐朝的 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 ,削弱了相权 ,保证了皇权的独尊。由中书省负责草拟、门下省负责审核、尚书省负责执行可知三省六部既有分工 ,又有合作 ,提高了办事效率。 第( 3)题的解题关键是抓住材料的有效信息,由材料一 “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 ”格局泾渭分明 ”可知秦朝实行郡县制,形成中央垂直

42、管理地方的形式,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由材料二 “政府一切最高命令,皆由中书省发出。 待门下省主管长官侍中及副长官侍郎接获此项诏书后,即加予复核,这是对此项命令之再审查 ”可知三省各有分工,相互监督有利于减少决策失误。 第 ( 4)题材料的时间(隋、唐、北宋)和寒门弟子在入仕群体中所占的比例逐渐提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时科举制取代九品中正制成为主要的选官制度。第( 4)第二问题结合所学知识及材料寒门弟子比例的提高可以得出答案:科举制打破了世家贵族垄断官场的局面,并且以严格的考试作为选官的方式,所以这一变化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 考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 西周和秦汉的政治制度 分封制和郡县制;中国古

43、代的政治制度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唐朝的三省六部制;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 官僚制度 郡县制和三省六部制;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 选官制 科举 制。 近代历史上,中华民族遭受西方列强的欺凌,中国人民奋起抗争,捍卫了民族尊严。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 1)近代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3分) ( 2)列举两例 1840年至 1911年期间列强主要的侵华战争,并分别简述其对中国社会性质变化造成的主要影响。( 4分) ( 3)面对西方列强的欺凌,中国农民阶级发动了什么运动?运动前期提出了怎样的建国纲领?为何没能得到实施?( 3分) 答案:( 1)开拓海外市场,掠夺生产资料和资本输出场所( 3分)

44、 ( 2)鸦片战争;影响: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第二次鸦片战争;影响: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化的程度加深。中日甲午战争;影响: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影响: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境地。( 4分) ( 3)太平天国运动;天朝田亩制度;体现的绝对平均主义思想,严重脱离实际,根本无法实现。( 3分)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第( 1)题第一问结合所学知识从近代列强侵略中国的大背景这个角度入手分析, 19世纪中期,西方完成了第一次工业革命,机器生产取代 了手工生产,急需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本国满足不了,所以对外进行侵略扩

45、张。 19世纪末 20世纪初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帝国主义国家积累大量资本,急于寻求资本投资的场所。所以近代中国侵略中国的根本目的可以概括为开拓海外市场,掠夺生产资料和资本输出场所。 第( 2)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难度较低。根据所学知识 18401842 年列强对华发动了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856-1860年英法联军对华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18941895 年日本对华发动甲午中日战争 ,中国半殖民地的程度进一步加深;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签订辛丑条约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 第( 3)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激化阶级矛盾,

46、 1851年洪秀全领导太平天国运动。第二问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第三问从天朝田亩制度的特点绝对平均主义这个角度分析,具有空想性,根本无法实施。 考点:近代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列强的侵略战争 侵略战争的目的;考点:近代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列强的侵略战争 侵略战争影响;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太平天国运动 天朝田亩制度。 判断题 (判断正误,正确的在括号内写 “A”,错误的写 “B”。) 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完全胜利,结束了中国近代百年屈辱的历史。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依据所学知识,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完全胜利,但是结束中国近代百年来屈辱的历史是在解放战争胜利以后。故选 B。 考点: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抗日战争 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 (判断正误,正确的在括号内写 “A”,错误的写 “B”。) 1853年太平军攻克北京,改名称为天京,定为 国都,与清廷对峙。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853年太平军太平军攻克南京,洪秀全宣布改南京为天京,定都天京,建立了清王朝对峙的革命政权,所以本题答案:选 B项。 国近代百年来屈辱的历史是在解放战争胜利以后。故选 B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