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高考真题汇编17-中国地理.doc

上传人:hopesteam270 文档编号:341472 上传时间:2019-07-09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418.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09高考真题汇编17-中国地理.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2009高考真题汇编17-中国地理.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2009高考真题汇编17-中国地理.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2009高考真题汇编17-中国地理.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2009高考真题汇编17-中国地理.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09高考真题汇编 17-中国地理 选择题 下图表示我国某水库年内逐月入库水量 (a)、月均水位 (水面海拔 )(b)。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小题 1】图中信息表明: A 1 7月流域降水量持续增加 B夏秋季节水库水位随入库水量的减少而降低 C冬春季节水库入库水量少于出库水量 D 6 12月水库水位随流域降水量的增多而升高 【小题 2】对 5月份水库出现最低水位的合理解释是: A降水量少 B入库水量少 C蒸发量大 D为防洪放水腾出库容 【小题 3】该水库可能位于: A太行山地 B秦岭山地 C江苏省北部 D云南省中部 答案: 【小题 1】 C 【小题 2】 D 【小题 3】 C 该题考查考生

2、读图、析图;提取信息、分析信息、应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分布区域定位能力。关联考点:水位变化的原因分析;水文特点、气候降水。 【小题 1】 a图中各月入库水量, 37月持续增加, 83月逐渐减少,入库水量主要集中在 79月, A选项中 “持续增加 ”的描述是错误的, 13呈下降趋势。 B图中各月份均水位变化: 59月持续增加, 105月持续降低,其中 5月水位最低, 9月最高。 B选项夏秋季节入库水量并无降低趋势; D选项中入库水量、月均水位并非是一个不变的渐增或渐减过程。 【小题 2】水库水位的变化,原因可能是入流水量减少,也可能是出水量增加;由 a、 b图示可知, 5月份在入流水量递增的情

3、况下(即气候特点变化不大,降水、蒸发变化不大),仍出现低水位,则需分析可行的出水原因,如:灌溉、腾挪库容等。 【小题 3】分析其可能的大气降水作为该水库水补给形式,推敲该地降水主要集中在 79 月,且水库有行洪、泄洪、分洪需求,进而可筛选甄别出正确选项。 某旅游团希望在杭州西湖欣赏 “雷锋(塔)夕照 ”的同时,也领略 “月到中天(月亮高度最大),水面 风来 ”的情境。(注:月球公转周期约为 30天,农历初一月球在天空中的视位置最靠近太阳)完成问题。 【小题 1】若旅行团在某日 16时左右看到了 “月到中天 ”,则该日式农历 A初二 B初五 C初八 D十一 【小题 2】若该旅行团在某日 18时

4、40分左右看到 “月到中天 ”,则该日式农历 A初二 B初五 C初八 D十一 【小题 3】若该旅行团在 18时 40分左右看到 “月到中天 ”,并欣赏到 “雷峰夕照 ”,那么这时期 A华北平原小麦丰收在望 B长江三角洲油菜花盛开 C松嫩平原稻谷飘香 D山东半岛瑞雪迎春 答案: 【小题 1】 B 【小题 2】 C 【小题 3】 A 【小题 1】 16 时左右应是日落之前,正午之后。月到中天,根据月相变化规律,可以确定 B. 考察了考生的分析问题能力以及生活观察能力。 【小题 2】 18时 40分左右应是黄昏时刻,月到中天,根据月相变化规律,应为上弦月 【小题 3】本题考查考生提取信息,分析判断季

5、节的能力。 “月到中天 ”、 “雷峰夕照 ”同时出现,是判断季节的关键所在,初夏。 “油菜花开 ”初春、 “稻谷飘香 ”夏末、 “瑞雪迎春 ”冬季。 我国南水北调方案中涉及的某水源地总面积约 94700km2,下表为该地区域部 分土地覆盖类型面积构成,下图示意该区域部分土地覆被类型的地形构成 据此完成问题。 【小题 1】在该水源地内 A阴坡坡度大于阳坡坡度 B平均海拔水田低于旱地 C石砾地、裸地多分布在山坡上 D河谷中阔叶林面积最小 【小题 2】保护该水源地山地阳坡生态环境应采取的主要对策是 A保护高山灌丛 B防止水土流失 C维持林地的采育平衡 D扩大梯田面积 【小题 3】该水源地位于 A长江

6、三峡谷地 B青藏高原 C汉江谷地 D江南丘陵 答案: 【小题 1】 A 【小题 2】 B 【小题 3】 C 【小题 1】从图中可以看出,阳坡面积大于阴坡,面积越大,坡度越小选 A,而根据题目中提供的数据可以算出阔叶林面积不是最小; 【小题 2】根据图表,阳坡水土流失较重,选 B; 【小题 3】该地为亚热带,且为调水的水源地、谷地。选 C,汉江谷地。 下图显示某年湖北省与相邻省级行政区往来货物的铁路运输量差异。读图回答: 1.接受湖北输出货运量最多的邻省 (直辖市 )位于湖北以 A.南 B.北 C.东 D.西 2.承担由邻省 (直辖市 )输入湖北的货运量最大的铁路线是 A.京沪线、京广线 B.京

7、广线、焦枝线 C.京九线、枝柳线 D.陇海线、焦枝线 答案: 1.A 2.B 由图中信息可知湖北输出货物运量最多的邻省是湘(湖南),湘位湖北的南面,故选 A; 由邻省输入湖北货物运量最大是豫(河南),连接该两省的铁路主要是京广线、焦枝线。 在我国,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冬季避寒旅游逐渐流行起来。据研究,一月平均气温一般在 10 到 22之间的地区,适合于作冬季避寒旅游的目的地。 【小题 1】我国冬季比世界上度地区偏冷的主要原因之一是 A受副极地低气压的控制 B西伯利亚冷空气频繁南下 C东部沿海受到海流影响 D太阳高度小,日照时间短 【小 题 2】下列各组城市中,适合于冬季避寒旅游的是 A珠海

8、、南昌 B南昌、贵阳 C贵阳、厦门 D厦门、珠海 答案: 【小题 1】 B 【小题 2】 D 【小题 1】 用相关原理阐释生活实际问题,是该题的命题考查点。我国气候为显著的季风气候,冬季在亚洲高压的控制之下,来自西伯利亚的强冷空气经常南下入侵; 【小题 2】运用相关原理阐释生活实际问题,是该题的命题考查点。我国气候为显著的季风气候,冬季在亚洲高压的控制之下,来自西伯利亚的强冷空气经常南下入侵;季风气候,靠近冬季风源地,是我国冬季偏冷的根源所在。根据题设条件: 1020 度适应冬季避寒,则南昌、贵阳纬度、地形等原因受冬季风影响,气温较低,不适宜避寒。 下图是一张反映 “滴水叶尖 ”现象的照片。据

9、此回答: 【小题 1】该现象常年出现在 A温带落叶阔叶林 B热带草原 C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D热带雨林 【小题 2】该现象在我国较普遍出现于 A天山天池湖滨 B西双版纳澜沧江畔 C桂林漓江沿岸 D武夷山九曲溪边 答案: 【小题 1】 D 【小题 2】 B 【小题 1】照片上树叶叶大(据水滴与叶片比例估测),有水滴滴落,反映了树木生长环境潮湿,应为热带雨林。故选 D。 【小题 2】在我国热带雨林、热带季雨林主要分布在台湾南部、海南岛南部、云南南部河口、西双版纳和西藏东南部。故选 B。 中国最大的淡水湖 鄱阳湖有多条河流从东、南、西三面注入,北部有水道通往长江,湖泊水面呈现 “冬季一条线,夏季一大片

10、 ”的景象变化。鄱阳湖是候鸟迁徙途中的重要栖息地。据此完成问题。 【小题 1】鄱阳湖在冬季成为迁徙鸟群重要栖息地的原因是 A湖滩面积大,水浅 B湖底砂砾石广布,水质好 C湖区少有大舞,能见度好 D湖泊受人类活动影响小 【小题 2】鄱阳湖冬、夏水面景象变化的原因是 A湖底有线状 洼地,冬季河道封冻,夏季来水量大 B湖底平坦,入湖水量夏季大于冬季 C湖底有线状洼地,水位季节差异明显 D湖底平坦,长江顶托作用季节变化明显 【小题 3】过去 50年来,鄱阳湖湿地大面积减少的最主要原因是 A水土流失加速湖泊淤积 B围湖造田 C气候变干造成湖泊水位降低 D湖区地壳明显抬升 答案: 【小题 1】 A 【小题

11、 2】 C 【小题 3】 B 据表中资料,回答问题。 表是我国四省 (区 )人口及部分自然资源统计数据 (2006年 ) 省 (区 ) 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 (%) 耕地面积 (万公顷 ) 水资源总量 (亿立方米 ) 木材总蓄积量 (亿立方米 ) 34.3 532.5 1865.8 15.8 53.5 1539.1 727.9 15.0 51.9 542.4 404.4 0.4 31.1 361.0 184.6 2.0 【小题 1】表 1中 、 、 、 所示省 (区 )的简称依次是( ) A川、黑、苏、陇 B苏、川、陇、黑 C黑、川、陇、苏 D陇、黑、川、苏 根据图表资料,四个省区中,水资源总

12、量最丰富是四川省,耕地面积和木材总蓄积量都较大的是黑龙江省,江苏和陕西省比较,江苏省的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大 【小题 2】下列推理,其过程和结论正确的是( ) A耕地面积 比 小,因此,山区面积 比 大 B水资源总量 比 多,因此,年降水量 比 大 C木材总蓄积量 比 少,因此,森林覆盖率 比 低 D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 比 小,因此,乡村人口比重 比 大 【小题 3】有关四省 (区 )农业生产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省 (区 )西部是该省种植业集中地区 B 省 (区 )东部是我国著名的棉花产 C 省 (区 )南部农业耕作制度一年三熟悉 D 省 (区 )北部灌溉用水主要是地下水和高山冰雪

13、融水 答案: 【小题 1】 A 【小题 2】 D 【小题 3】 D 【小题 1】此题考查中国地理区域特征与差异,重视区域的比较研究,突破在于抓住表格中关键信息,即各省区对应的人口及资源最明显的特征。 最明显的特征是水资源总量四省中居首位并且远高于其它省区,据此判断是四川; 省区最明显特征是耕地面积大,水资源配合也好,是黑龙江; 省区木材总蓄积量最低,可知山地少,可推知是江苏; 省区水资源总量最少,木材总蓄积量也不高,是西北干旱与半干旱区的甘肃。 【小题 2】此题正确答案:建立在前一题判断正确的基础上, A 推理过程错误,土地结构多样,不仅据耕地面积推论山区面积; B选项中年降水量与水资源不成

14、正比; C结论错误,森林覆盖率 比 高;从人口构成分类来看, D推论与结论正确。 【小题 3】四川省种植业在四川盆地,西部为山地;黑龙江光照热量条件差,不适宜种植棉花;江苏南部一年两熟;甘肃北部是干旱区,为典型的荒漠带,农业用水需地下水与冰雪融水。 农作物栽培布局与距离农村居民点的远近有一定联系。某村位于我国平原地形区,主要种植蔬菜和春小麦。图 1为以该村居民点为中心的农作物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 12 题。 【小题 1】图 1中甲、乙、丙分别为( ) A蔬菜带、混作带、粮食带 B粮食带、蔬菜带、混作带 C蔬菜 带、粮食带、混作带 D粮食带、混作带、蔬菜带 【小题 2】该村最可能位于( ) A成

15、都平原 B东北平原 C华北平原 D长江中下游平原 答案: 【小题 1】 A 【小题 2】 B 【小题 1】图 1中甲、乙、丙离该村居民点的距离是由近到远,而蔬菜种植面积小,离居民点最近,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大,相对较远,混作带处于中间位置,即选 A。 【小题 2】由题干中提到该村主要种植春小麦,即可推出该村位于东北平原,选 B。 小明计划考察某地,地理老师建议他最好把时间安排在 8月至 10月,要带上墨镜、遮阳帽、防晒霜、羽绒服和防水服等物品。按照老师的建议,小明顺利地完成了考察活动。据此回答 7-8题。 7【小题 1】小明考察的目的地是 A青海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 B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 C四川大熊

16、猫自然保护区 D内蒙古大草原 8【小题 2】图 4的四幅照片中,由小明在考察地拍摄的是 A B C D 答案:【小题 1】答案: A 【小题 2】答案: B 云南某地梯田规模巨大,级数最多的达 5000级,现已成为中外闻名的观光景点。当初修建梯田的主要目的是( ) A保持水土 B发展旅游 C利于浇灌 D便于运输 答案: A 经过建国以来 60年的奋斗,一个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的中国正崛起于世界东方。 下列选项中,能正确反映我国近年来社会经济变迁的是 石油出口量不断增加 铁路通车里程不断增加 农业人口比例不断降低 粮食单位面积产量不断提高 A B C D 答案: D 综合题 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17、 天津近、现代工业集聚地经历了由南、北运河与海河交汇处附近 市区海河两岸、铁路沿线 市区边缘 滨海地区、卫星城镇的变化过程。 【小题 1】引起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除交通运输方式变化外,还有 _; 工业集聚地的变化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是 _.(6分 ) 【小题 2】据图中信息说明,该区域城镇体系构成的主要条件是_,_等; 京、津两城市都建有中心商务区( CBD)的共同条件是 _。( 9分) 【小题 3】图中所示调水工程建成后,将对调入区自然环境产生的有利影响是_,_。( 6分) 近年来,天津北部山区开发了农家乐休闲旅游项目,吸引了大量城市游客前来观光、采摘果蔬、吃 农家饭等。 【小题 4】山区农

18、家乐旅游活动吸引城市游客的原因是 _;这种旅游活动对区域文化的积极影响是 _;若游客数量大幅度增加,旅游管理部门应根据 _,合理控制游客数量。( 9分) 答案: 【小题 1】城市规模扩大(利用廉价土地、缓解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改变了城市功能区的分布(使城市功能区更加明确、促进城市功能区的分化)。 【小题 2】城镇之间交通便捷(城镇之间形成了交通网络);各城镇功能不同(各城镇分工明确);城镇规模大小不同(城镇形成等级序列)。(答出其中两项即可) 人口规模大(都是超大城市、服务范围广、经济发达)。 【小题 3】补充水源;保护动植物资源;调节区域气候;促进水循环;保护湿地;缓解地面沉降。(答出

19、其中两项即可) 【小题 4】城乡景观差异大(山区景观有特色、山区民风民俗有特色);有助于城乡文化交流;环境容量。 本题考查考生区域图的辨析;区域特点的分析、阐述;华北地区的区域特征、旅游资源的开发。 阅读材料一(我国某区域图)和材料二,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小题 1】在图幅中部,用 “=”符号( “=”画成 3厘米左右长),表示该区域年降水量递减变化的总趋势。( 2分) 【小题 2】小冬作文中写道: “ 烈日当空,我们爬上了山顶,大家惊呆了。眺望山下,湖水碧波荡漾;俯视陡崖,使人心颤汗冒。下午,更神奇了。下山途中,突然,天空滚云密布,雷电交加,倾盆大雨哗哗而下。不一会儿,雨停了,太阳在天空

20、又露出了笑脸 ” 小冬所登山是图中我国著名的旅游名山,它的名称是 ; 作文中描述的降水,按成因划分属 雨,这种类型的降水在图示区域的时间分布规律是 。( 6分) 【小题 3】图中甲山脉多低谷、山口,形成这种地表特征的主要外力是 ;地质历史时期该山脉有多次岩浆侵入活动,由此推测该地可能出现的地理事物有 。( 4分) 【小题 4】比较长江中游 “地上河 ”(荆江河段)与黄河下游 “地上河 ”成因的不同及其治理措施的差异。( 12分) 材料二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我国在秦巴山区的十堰兴建了 “二汽 ”。厂区分布在东西长32千米,南北宽 8.5千米的二十多条山沟里。 1981年,以 “二汽 ”为核心的东

21、风汽车公司(以下简称 “东汽 ”)成立。为了进一步发展, 2003年 9月, “东汽 ”总部迁至图 9中乙地,标志 “东汽 ”已全面搬迁。 【小题 5】运用区位理论分析 “东汽 ”从十堰搬迁到乙地 的主要原因。( 12分) 答案:(共 36分)答案:要点: 【小题 1】( 2分)箭头指向左,在图内大致呈水平状( 2分)。 【小题 2】( 6分)庐山( 2分) 对流( 2分) 多发生在夏秋午后( 2分) 【小题 3】( 4分)流水( 2分) 岩浆岩(或花岗岩、或变质岩、或金属矿产)( 2分) 【小题 4】( 12分)成因不同:长江 “地上河:河道特别弯曲 ”,水流不畅,泥沙容易沉积( 2分)。黄

22、河 “地上河 ”:中游流经黄土高原,带来大量泥沙,下游水流平缓,泥沙大量沉积( 2分)。 治理措施差异: 长江 “地上河 ”:裁弯取直工程( 2分);建设长江中上游防护林( 2分)。黄河“地上河 ”:黄土高原打坝建库(或打坝淤地),抽引水灌溉(或引黄淤灌)( 2分)黄河中游地区种草植树( 2分)。 【小题 5】( 12分)十堰位于秦巴山区,交通相对不便,远离市场( 2分);位于山谷地区,工业集聚、协作条件欠缺( 2分)。因而,工业区位条件差。武汉(乙地)位于长江与京广铁路交会处,水陆交通发达,联系市场方便( 2分);武汉(乙地)地处江汉平原,工业用地、用水充足,农产富饶,劳动力资源丰富( 2分

23、);武汉(乙地)位于长江沿岸工业地带,近钢铁产地,工业历史悠久,技术力量雄厚 ( 2分);武汉(乙地)葛洲坝、三峡电站,能源供应充足( 2分)。因而,武汉(乙地)工业区位条件优越。 根据材料和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图中 A地年平均降水量 734.5毫米,其中夏季降水量占全年的 61.4; 1月平均气 温 -12.O , 7月平均气温 24.6 。 【小题 1】简述流经 A地河流的水文特征。 (8分 ) 【小题 2】分析图示区域干旱、洪涝灾害多发的主要自然原因。 (10分 ) 【小题 3】说明图示区域西北部与东南部农业生产自然条件和类型的差异。 (12分 ) 答案:【小题 1】河流流

24、量季节变化大,有春汛和夏 汛,有结冰期,含沙量小 【小题 2】温带季风气候,降水年际和季节变化大,长时期降水偏少、气温偏高,易引发旱灾,降水过多且强度较大,在地势低平、排水不畅的地区,则易引发洪涝灾害。 【小题 3】西北部以平原为主,地势低平,土壤较为肥沃,雨热同期,灌溉条件好,有利于发展中指业,东南部以低山丘陵为主,地形起伏较大,土层较薄,易发生水土流失,不适宜发展种植业,可以发展林业和果业。 某考察队在内蒙古巴丹吉林海港东南湖泊与高大沙山共存的奇观。根据下列资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0分) 资料一:见下图。 资料二:该地 全年盛行西北风、西风,年降水量小于 80mm,蒸发量大于3

25、500mm,广泛分布着平均高达 200-300m的沙山。沙区总面积中,湖泊群约占10%;面积大于 1km2的湖泊有 5个,严冬也不结冰。 资料三:考察队在沙山中发现了保存完好、未曾移动的植物根管结核化石,经测定年龄在 4000年以上。同时发现沙山内部含水量较高。 资料四:经测定,湖泊水的理化指标与深层断裂带的地下水相近,与周边地表水差异较大。 ( 1)该地沙山是固定的还是流动的?说明判断依据。( 3分) ( 2)该地湖泊冬季不结冰的原因是 。( 2分) ( 3)分析该地 补给水的各种可能来源,并给出主要来源及其判断依据。( 5 分) 答案: ( 1)是固定的。判断依据: 沙山中发现了保存完好且

26、未曾移动的植物根管结核化石。 ( 2)原因:有来自(深层断裂带)温度较高的地下水补给 ( 3)各种可能来源: (深层断裂带的)地下水 ; 周边地表水 ; 本地降水。 主要来源:深层断裂带的地下水 判断依据:本地湖泊水的理化指标与深层断裂带的地下水,且与补给水水温较高吻合,说明深层断裂带的地下水是主要补给源。(本地湖泊水的理化指标与周边地表水差异较大,排除周边水补给是主要补给源;本地蒸发量远远大于 降水量,排除降水补给是主要补给源) 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发现地理问题,结合相关资料获取地理信息,进行分析和探究的能力;考查考生用科学的语言、正确的逻辑关系,表达出论证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过程和结果的能力。 (

27、 1)据材料三描述:沙山中发现了保存完好且未曾移动的植物根管结核化石,判断是固定沙丘 ( 2)冬季不冻,说明有来自(深层断裂带)温度较高的地下水补给 ( 3)图 23 提示该区断层发育;随处内陆地带,高山冰川融水发育了地表径流,并且该区有湖泊形成。故地下水各种可能来源: (深层断裂带的)地下水 ; 周边地表水 ; 本地降 水。根据该区断层发育情况及地下水的运动及蒸发量、降水量的比较关系等可知该区补给水的主要来源是深层断裂带的地下水。故判断依据:本地湖泊水的理化指标与深层断裂带的地下水,且与补给水水温较高吻合,说明深层断裂带的地下水是主要补给源。(本地湖泊水的理化指标与周边地表水差异较大,排除周

28、边水补给是主要补给源;本地蒸发量远远大于降水量,排除降水补给是主要补给源) 我国是一个耕地资源相对短缺的国家,比较不同区域的耕地资源变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对协调人地关系、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读图表回答问题。 苏州、徐州 1990年 2006年耕地年递减率变化(耕地年递减率为上年年底耕地面积减去当年年底耕地面积与上年年底耕地面积的比值的百分数) 20世纪 90年代以来苏州、徐州经济发展水平比较 ( 1)填表比较苏州和徐州农业生产区位条件。 苏州 徐州 面积 8 848平方千米 11 258平方千米 地理位置 江苏省东南部,长江以南 江苏省西北部,淮河以北 地形区 气候类型 农业

29、地域类型 ( 2)读图比较 1999年至 2006年苏州和徐州耕地面积总体变化的共同性和差异性。 ( 3)读 “20世纪 90年代以来苏州、徐州经济发展水平比较表 ”,比较两地 “GDP”和 “GDP每增加亿元占用的耕地面积 ”变化的共同性和差异性。 ( 4)运用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就两地 “协调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耕地保护之间的矛盾 ”提出合理建议。 对苏州的建议: 。 对徐州的建议: 。 答案:( 1) 苏州 徐州 地形区 长江中下游平原 华北平原 气候类型 亚热带季风气候 温带季风气候 农业地域类型 水田农业 旱作农业 ( 2) 1990年至 2006年两地耕地面积总体均呈减少的趋势;苏州耕

30、地面积减少快,徐州耕地面积减少相对缓慢。 ( 3)苏州和徐州 GDP都呈上升趋势,但苏州 GDP始终高于徐州。苏州和徐州 “GDP每增加亿元占用的耕地面积 ”均在下降 ,但下降幅度徐州大于苏州。 ( 4)苏州地区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要注意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管理,努力降低每增加亿元产值占用的耕地面积。徐州地区在保护好耕地的同时,要依靠技术创新和产业结构升级,加快经济的发展。 北海 、钦州、防城港是北部湾经济区重要的港口城市。根据下列资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共 14分) 资料一:见图 1。 资料二:见表 1。 资料三:见图 2。 资料四:见图 3。 ( 1)与铁路和公路运输相比,海运的优势

31、是 _。( 2分) ( 2)关于三城市 2000-2004年的三次产业产值变化,下列叙述错误的是_(单选题,填选项字母)。( 2分) A北海市第一产业产值逐年下降 B防城港市第二产业产值逐年上升 C钦州市第三产业产值逐年上升 D第三产业产值上升最快的是北海市 ( 3)关于区域经济发展与三城市的城市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_(多选题,填选项字母)。( 3分) A城市化速度最快的是北海 B 2005年广西 GDP小于重庆 C城市化水平最 高的是防城港 D城市化水平最低的是钦州 E 2005年西南五省(市、区) GDP之和小于广东 ( 4)分析北海、钦州和防城港三港口发展中遇到的共同问题。( 3分)

32、( 5)提出北部湾经济区港口群的发展对策。( 4分) 答案: ( 1) 运输量大; 运输价格(成本)低。 ( 2) A ( 3) A D E ( 4)遇到的共同问题: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港口腹地发展水平较低); 周边港口多,竞争激烈; 城市化水平较低,工业化水平不高。 ( 5) 加强港口基础设施建设; 提高港口管理水平; 加强港口之间的交流协作; 大力发展临港工业 ; 大力发展区域经济协作、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本题考查考生对交通运输方式、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和解决措施的掌握情况;考核考生获取、判断和分析各种地理图表所承载信息的能力;考查考生运用正确的地理观念,综合探讨、

33、评价现实中的地理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途径的能力。 ( 1)海运的突出优点是 运输量大; 运输价格(成本)低。 ( 2)据表 1可知北海市的第一产业产值呈现波动变化特征。 ( 3)据图 3, 2005年 2005年广西 GDP大于重庆。据图 2城市化水平最高的是北海。 ( 4)北海、钦州和防城港相距较近, 依托的城市城市化水平低,故遇到的共同问题: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港口腹地发展水平较低); 周边港口多,竞争激烈; 城市化水平较低,工业化水平不高。 ( 5)作为现代化的港口群,需在硬件(港口建设)、软件(管理、腹地拓展、协作交流)等诸多方面作文章,故参考对策: 加强港口基础设施建设; 提高港

34、口管理水平; 加强港口之间的交流协作; 大力发展临港工业; 大力发展区域经济协作、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长江上游地区地形复杂,自然资源较丰富,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在 800-1600mm之间。根据所学知识和下列资料,回答问题。 (共 15分) 资料一:见图 1。 资料二:见图 2。 资料三:见图 3。 ( 1)长江上游流域的优势自然资源有 、 、 等。( 3分) ( 2)重庆三峡库区水土流失面积比重最大的土地类型是 ;在地形坡度 5-25范围内,随着坡度的增大,水土流失面积比例 。( 2分) ( 3)长江上游流域水土流失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有 (多选题,填选项字母)。( 3分) A植物种类增加 B土壤

35、肥力降低 C涵养水源能力下降 D泥沙淤积河道和湖泊 E增加降水量,引发滑坡、泥石流 ( 4)分析影响该区域水土流失的自然因素。( 3分) ( 5)提出该区域水土流失的治理对策。( 4分) 答案: ( 1)水资源 水力资源 矿产资源 生物资源(森林资源) ( 2)旱地 增大 ( 3) B C D ( 4)自然因素: 降水(强度); 地形坡度; 土质条件; 植被状况。 ( 5)治理对策: (封山育林)保护植被; 退耕还林还草(增加地表植被覆盖); 建设水土保持工程; 实施生态移民; 调整产业结构。 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流域开发及综合治理等知识的掌握情况;考核学生获取图表信息、结合区域地理知识对所获取

36、的信息进行判断、分析和综合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体现了地理学科的 综合性。 ( 1)据图 1图例可知当地水资源、矿产资源丰富,加之该区域地形高低落差大,包括我国横断山区在内,故水力资源、生物资源(森林资源)丰富。 ( 2)据图 2得结论重庆三峡库区水土流失面积比重最大的土地类型是旱地,据图 3得结论在地形坡度 525范围内,随着坡度的增大,水土流失面积比例增大。 ( 3)长江上游流域水土流失主要原因是植被破坏,流失侵蚀加剧。其结果是植被涵养水源能力减弱、小气候湿度减小,肥沃的表土流失使土壤肥力下降,流失的土壤在河道、湖泊淤积使其泄洪能力降低,可能引发水旱灾害频繁。植物种类增长应该 是生态环境改良

37、的结果。故选择 B、 C、 D 。 ( 4)造成水土流失的主要自然因素: 降水(强度); 地形坡度; 土质条件; 植被状况。 ( 5)水土流失治理的主要对策是恢复自然植被,具体措施: (封山育林)保护植被; 退耕还林还草(增加地表植被覆盖); 建设水土保持工程; 实施生态移民; 调整产业结构。 读 “长江水系图 ”,回答下列问题。 ( 1)填出图中下列字母代表的长江支流名称: A_, B_, C_, D_,E_, F_。 ( 2)长江发源于青藏高原上 _的山脉,流经 _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图中城市 是 _,它是上游与中游的分界点,城市 是 _,它是中下游的分界点,长江全长 _km,注入_。 ( 3)填出图中下列字母代表的长江水系上已建成或正在建设的水电站名称: A河上的 _, F河上的 _, G处是水电站 _, H处是 _水电站。 答案:( 1)汉江 赣江 湘江 嘉陵江 乌江 雅砻江 ( 2)唐古拉 11 宜昌 湖口 6 300 东海 ( 3)丹江口水电站 二滩水电站 葛洲坝 三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