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3 T 811-2010(2015) 花菇栽培技术规程.pdf

上传人:卡尔 文档编号:345924 上传时间:2019-07-20 格式:PDF 页数:25 大小:496.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DB33 T 811-2010(2015) 花菇栽培技术规程.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DB33 T 811-2010(2015) 花菇栽培技术规程.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DB33 T 811-2010(2015) 花菇栽培技术规程.pdf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DB33 T 811-2010(2015) 花菇栽培技术规程.pdf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DB33 T 811-2010(2015) 花菇栽培技术规程.pdf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ICS 65.020.20 B39 备案号 : 29884-2011 DB33 浙江省 地方标准 DB 33/T 811 2010 花菇栽培技术规程 Technical regulation for cultivation of flower mushroom 2010 - 09 - 30 发布 2010 - 10 - 30 实施 浙江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布 DB33/T 811 2010 I 目 次 前言 . III 1 范围 .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1 3 术语和定义 . 2 4 菌种制作 . 2 5 产地环境 . 2 5.1 选址原则 . 2 5.2 环境空气质量 . 2 5.3

2、 水质 . 2 5.4 土壤 . 2 6 栽培场地 . 2 6.1 场地选择 . 3 6.2 场地整理 . 3 6.3 菇棚构造 . 3 7 生产技术 . 3 7.1 栽培模式 . 3 7.2 品种选择和生产季节 . 3 7.3 原辅材料质量要求 . 3 7.4 菌棒生产工艺 . 4 7.5 出菇管理 . 6 7.6 采收 . 7 7.7 转潮管理 . 7 8 病虫害防治 . 7 8.1 防治原则 . 7 8.2 农业防治 . 7 8.3 物理防治 . 7 8.4 化学防治 . 8 9 初加工 . 8 9.1 采后处理 . 8 9.2 冷藏保鲜 . 8 9.3 脱水 . 8 9.4 无公害商品

3、花菇要求 . 8 9.5 档案管理 . 8 附录 A(规范性附录) 花菇菌种生产 . 10 DB33/T 811 2010 II 附录 B(资料性附录) 常用消毒剂的使用方法 . 15 附录 C(资料性附录) 主要防治对象及防治方法 . 16 附录 D(规范性附录) 商品花菇 . 17 DB33/T 811 2010 III 前 言 本标准依据 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进行起草。 本标准由浙江省农业厅提出。 本标准由浙江省种植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松阳县食用菌办公室、松阳县质量技术监督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张明琅、吴庆华、黄水生、程长标、余田生、叶向东。 DB

4、33/T 811 2010 1 花菇栽培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花菇栽培的术语和定义、 菌种制作、 产地环境、栽培场地 、 生产技术 、病虫害防治及初 加工 的技术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花菇高棚层架代料栽培。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 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3095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GB 3838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GB 4285 农药安全使用标准 GB 4455 农业用聚乙烯吹塑薄膜 GB/T 5009.3 食品中水分的测定 GB/T 5009

5、.10 植物类食品中粗纤维的测定 GB 5084 农田灌溉水质标准 GB/T 5483 天然石膏 GB 5749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GB/T 8170 数值修约规则与极限数值的表示和判定 GB/T 8321(所有部分)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 GB 9137 保护农作物的大气污染物最高允许浓度 GB 9687 食品包装用聚乙烯成型品卫生标准 GB 9688 食品包装用聚丙烯成型品卫生标准 GB/T 12532 食用菌灰分测定 GB/T 12728 食用菌术语 GB 15618 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GB/T 15672 食用菌中总糖含量的测定 GB/T 15673 食用菌中粗蛋白含量的测定 GB 19

6、087 地理标志产 品 庆元香菇 CCGF 108.3 食用菌抽查规范 QB/T 2343.1 赤砂糖 NY/T 119-1989 饲料用小麦麸 NY/T 528-2002 食用菌菌种生产技术规程 NY 5095 无公害食品 食用菌 NY 5099 无公害食品 食用菌栽培基质安全技术要求 DB33/T 811 2010 2 3 术语和定义 GB 19087和 GB/T 12728确立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 标准 。 3.1 出菇试验 在菌种扩繁之前通过培养出菇方式进一步确认品种种性的试验。 3.2 接种棚 采用 农用薄膜 制作成 的人可进入棚内接种操作的 类似蚊帐式的塑 料棚。 3.3

7、开放式接种 采用 农用薄膜 制作成的 人不必进入棚内接种操作的接种方式 。 在消毒之前将 塑料棚 直接帖放在菌棒上面,在接种时人不进入棚内,采用掀一部分接一部分的接种方式接种。 3.4 高棚层架栽培模式 在室外搭建仿生态荫棚,在荫棚内搭 5-7层培养架,将花菇菌棒平置于多层培养架上,采用现蕾割袋出菇的栽培模式。 4 菌种制作 按照本标准 附录 A的规定执行 。 5 产地环境 5.1 选址原则 应选择生态条件良好,远离污染源的农业区域。 5.2 环境空气质量 应 符合 GB 3095和 GB 9137规定的二级标准。 5.3 水质 灌溉水 应 符合 GB 5084和 GB 3838规定的旱作农田

8、灌溉水质量标准。 5.4 土壤 应 符合 GB 15618规定的二级标准。 6 栽培场地 DB33/T 811 2010 3 6.1 场地选择 交通 、 排灌方便,水源干净、充足,水质符合生活饮用水 GB 5749 “感官性状” 和本标准 5.3要求 。海拔宜 300 m 1 100 m,地势相对平坦,通风良好。 6.2 场地整理 平整场地,清除杂物,修建蓄水池,安装喷灌设施; 栽培场的周围 开挖排水沟,沟宽 沟深以 30 cm 50 cm为宜。 6.3 菇棚构造 由遮荫高棚(外棚)和拱形塑料大棚(内棚)组成,外棚由水泥柱或竹木等材料搭成,遮荫棚高 3.4 m 3.6 m,竖柱间距 3 m 4

9、 m,遮荫物可采用遮阳网、芒秆、芒箕、树枝等,宜种植攀延绿色植物遮荫。内层架由木柱、竹竿、竹条、木条等搭建,层架高 2 m 2.3 m,层距 30 cm 35 cm,底层离地 20 cm以上,层宽 0.45 m(单边操作)、 0.9 m(双边操作),操作道 0.6 m 0.7 m,共搭建 5 7层,顶部为拱形或人字形,顶高 2.5 m 2.7 m。 7 生 产技术 7.1 栽培模式 选用高棚层架 栽培模式 。 7.2 品种选择和 生产季节 7.2.1 宜选用易成花的香菇品种,比如庆元 9015、 939、香菇 135。 7.2.2 花菇菌棒的制棒(袋)期在 1 月 5 月之间,菌棒发菌培养至

10、9 月 11 月, 9 月 11 月至翌年5 月为出菇期。当前主要花菇品种生产季节见表 1。 表 1 当前主要花菇品种生产季节 栽培品种 制袋(棒)期 出菇期 庆元 9015、 939 3月 5月 9月翌年 5月 135 1月 2月 10月翌年 4月 7.3 原辅材料质量要求 7.3.1 总则 原辅材料质量要求符合 NY 5099 要求。 7.3.2 杂木屑 按 NY 5099中 4.2规定,细度宜在 2 mm 5 mm之间。 DB33/T 811 2010 4 7.3.3 麦麸 应符合 NY/T 119中 二级标准的要求。应选用优质、新鲜、干燥,没有结块、霉变、虫蛀和不含有害物质的中粗纯麦麸

11、。 7.3.4 塑料筒袋 应 符合 GB 4455、 GB 9687、 GB 9688的 要求。 7.3.5 赤砂糖 应 符合 QB/T 2343.1 的 要求 ,可用白糖和葡萄糖替代赤砂糖 。 7.3.6 石膏 应 符合 GB/T 5483的 要求。 7.3.7 生产管理用水要求 应 符合 GB 5749中 “感官性状”和本 标准 5.3的 要求。 7.4 菌棒生产工艺 7.4.1 工艺流程 备料(各种原辅培养料、材料、工具等)配方配料干拌湿拌 装袋灭菌冷却接种培菌管理。 7.4.2 配料称重 按生产数量和配方中各原辅材料的比例称重。配比宜为:杂木屑 78% 83%,麦麸 15% 20%,石

12、膏 1%,糖 0.2% 1%,含水量控制在 52% 62%, pH值 5.5 6.5。生产者可根据品种特性适当调整原辅料比例 。 7.4.3 拌料 7.4.3.1 干拌 在未加水之前搅拌 2 3次,使原料充分搅拌均匀。 7.4.3.2 湿拌 糖先溶于水,按用水量稀释后,泼入料内,搅拌均匀,料的含水量控制在 52% 62%。 7.4.4 装袋 培养料配制完成 , 使用专用装袋机装袋并扎口,装袋后及时灭菌。栽培筒袋 宜 采用折角规格为 15 cm( 52 58) cm 0.005 cm的聚乙烯筒袋,每袋装干料 0.85 kg 1.0 kg,加水后湿料为 1.6 kg 2.0 kg。袋口应清理干净并

13、扎紧。 7.4.5 灭菌 7.4.5.1 灭菌方式 菌棒采用常压蒸汽灭菌 。 DB33/T 811 2010 5 7.4.5.2 灭菌时间 确保所有菌棒 料内温达 100 后 ,在 100 的条件下 保温 10 h以上 。 7.4.6 冷却 空间消毒后,将菌棒移至接种室冷却,冷却至 28 后方可接种。 采用接种棚或开放式接种的,在培养室就地冷却、就地接种、就地培养。 7.4.7 接种 7.4.7.1 总则 可采用接种箱、接种棚或开放式接种。宜选用合格的气雾消毒盒(剂)消毒 。 接种用具、菌袋外表处理 及接种者双手应采用 75%的酒精或 0.1%新洁尔灭擦洗消毒。 7.4.7.2 接种箱接种工艺

14、流程 接种箱空箱消毒装箱消毒接种(每箱每次只接同一品种)封口移入培养室培养。 7.4.7.3 接种棚接种工艺流程 在菌棒上方挂接种棚用沙袋将棚与地面接触处压实菌种、接种工具预处理消毒打穴接种封口就地培养。 7.4.7.4 开放式接种工艺流程 在菌棒上方罩接种棚用沙袋将棚与地面接触处压实菌种、接种工具预处理消毒打穴接种封口就地培养。 7.4.7.5 打穴接种技术要求 在菌棒上用接种打孔棒均匀地打 3 4个接种穴,其中两头的接种穴 宜 靠近扎袋口和袋底。接种口直径 1.4 cm 1.7 cm,深 2 cm 2.5 cm。打穴应与接种相配合,打一穴,接一穴。 7.4.8 培菌管理 7.4.8.1 总

15、则 培养温度应控制在 30 以下。每 1 000段菌棒必须拥有 20 m2以上培养面积,刺孔后菌棒堆高不得高于 10层。培养场所使用前应进行空间消毒。 7.4.8.2 刺孔通气 技术要求见表 2。DB33/T 811 2010 6 表 2 刺孔通气技术要求 刺孔次数 发菌程度 刺孔部位 深 度 mm 孔 径 mm 孔 数 个 第一次 菌丝圈直径 8 cm 10 cm 菌丝圈内侧 2 cm 15 2 4-6个 /接种口 第二次 菌丝刚发满全 袋 全袋 10 15 3 4 40 60 第三次 菌丝基本生理成熟 全袋 25 3 4 40 60 室温超过 30不应刺孔,在气温较高时分批刺孔,刺孔的部位

16、不 应 触及未发菌的培养基,不 应 在料与袋壁脱空和已污染部位刺孔,刺孔后 应 减少单位面积的堆放量。 7.4.8.3 适温培菌 菌丝培养采取自然温度发菌,当温度在 5 以下时,应采取必要的加热增温措施。温度高于 25 则需及时散堆、降温。 7.4.8.4 翻堆及发菌检查 待菌丝直径 至 8 cm 10 cm大小时结合刺孔进行翻堆。翻堆后的菌棒改 为 “井”字形或三角形堆放,降低堆高,堆间应留空隙及 操作道。 7.4.8.5 通风降温: 每天应通风 1 2次,气温在 25 以上时,应加强通风降温 。 必要时,应进行强制通风。培菌场地保持弱光条件,避免阳光直射菌棒。 7.4.8.6 室外越夏养菌管理 菌丝发满袋后,将菌棒移至室外花菇棚进行越夏养菌管理,时间宜为 5月份 6月份,菌棒经最后一次刺孔通气后一周左右即可进棚。菌棒进棚前,应全面加厚棚顶部及四周遮荫物,确保无直射阳光进棚 ,并对菇棚环境进行一次全面清扫,做好消毒灭菌杀虫工作。 7.5 出菇管理 7.5.1 流程 催蕾割袋、疏蕾育幼菇催花管理采收菌棒通风养菌补水温差刺激保湿催蕾重复管理。 7.5.2 催蕾 日最高温度 22 ,昼夜温差达 6 8 即可 对 菌棒进行震动刺激催蕾 , 宜在 在 9月 11月 进行 。 7.5.3 割袋、疏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标准规范 > 地方标准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